这几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出现了这样一种可爱的电影,也许可以叫做“欧洲电影”,典型的代表就是The Spanish Apartment(欧式布丁、西班牙公寓)极其续集Russian Dolls(俄罗斯娃娃),还有去年代表法国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这部《圣诞快乐》。
这种电影不是找欧洲几国的演员合拍或者穿越几国取景那么的简单,而是在电影里通过人物和故事体现着欧洲各国文化历史的碰撞和随着时代大潮的逐渐融合,一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文化,在角色的碰撞之中体现着各国文化的不同,但是却因为相近的那片土地的联合而求同存异,并且渐渐融合出一种欧洲共同的文化和精神。
与《西班牙公寓》的当代年青人背景共同生活的主题不同,《圣诞快乐》讲的是过去,一站的过去,但是这段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看起来都有些荒谬的属于过去的经历却深刻的预见了欧洲的未来。
影片只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靠近法国边境的那么一小块战场,这里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对抗着德国的入侵,三足鼎立的战事一直延续到那一年圣诞前夜,英军阵营有着一个悲天悯人的苏格兰教士,法国阵营的上尉有着一个怀孕并且濒临生产的德国妻子,而德国阵营有着一对原本是歌唱家却不得不参军的恋人。
于是在这个每个人都被思乡的情绪主宰的夜晚,苏格兰风笛和歌唱家天籁般的声音敲开了自己和敌人的心门,于是我们便看到了根本不属于战场的荒诞一幕,在基督诞生的前夜,这块雪色覆盖的战场上,三方将领握手决定今夜停火,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走到了一起,共享香槟和巧克力,分享着彼此妻儿亲人的照片,一起做子夜弥撒,齐声低吟“阿门”。
美好的像一个梦,让人简直不能相信它是真实发生过的一起。
可是它的确是真实的,别相信他们告诉你的,没有战争是正义的,没有战争是属于人民的,它们永远都是独裁者欲望的膨胀,它们永远都是为了龌龊利益的斗争,可是这些利益,永远不属于我们。
可是,还活着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即使圣诞夜已经过去了,经历了美好的人们还怎么能够向这些新结识的朋友端起刺刀和扣动扳机?
于是便有了圣诞节早上三方将领一起的早茶,一起商量的交换尸体、足球赛等活动,甚至在炮弹袭击之前邀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避难,这都是真实的啊,我掩面而笑,却有着落泪的冲动。
这是在语言不通下属于音乐的力量,它激发出战场上最真挚的人性,却在真正浑身血腥的战争发动者那里起不到一点作用,因为他们早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
于是教士被遣送回苏格兰,法国上尉被调到另外一个战场,而德国将领和他的部属被送上去苏联的死亡列车,可是当火车渐行渐远,他们的歌声却从车厢缓缓的飘出来,这让我噙着泪水但是却微笑了出来,这是结局,但是他们的歌声他们的感动永远不会消失。
这是我看到的最“可爱”的战争片,不是讽刺的搞笑,不是刻意的煽情,不是场面的恢弘,却是最真实的最动人的可爱,想到去年金球奖它和《无极》角逐一个奖项,我真替《圣诞快乐》觉得不齿。
它的演员阵容虽然也可谓强大,苏格兰教士是《Billy Elliot》中的父亲,法国上尉是《Love Me If You Dare》的男一号,德军将领更是《Goodbye Lenin!》中的主演Alex以及女歌唱家的扮演者是《Troy》中的Helen(不得不说,她选Helen这个角色简直是一失足就……|||),不是好莱坞常见的明星,却都是各国本土演员的中坚力量。
"为了在能在巴黎喝杯咖啡,所以要攻占巴黎.""??? 还是你路过巴黎,我请你喝吧"每天上午10:00的煮咖啡闹钟.太多了,自己去感悟才最够味!!
多图预警圣诞前夜,他们吹奏乐器
他们把圣诞树放在战壕上点缀战场
德国士兵,法国士兵,苏格兰士兵,他们从战壕中小心翼翼地走出来,遵从向往和平的内心的指引,最终汇聚到一起。
他们分享家人的照片
他们交还从战场上捡到的对方弄丢的物品
他们交换巧克力和香槟
他们为一只猫不同的名字争辩
把照明弹当做烟花
一起欢呼鼓掌
在大雪覆盖的战场上做弥撒
聆听着歌手曼妙的歌声
互道一声“圣诞快乐”
敌对阵营的将军们相互致敬,士兵们彼此问好
此刻枪炮声远去了,战争的影子在节日的氛围下无处遁形
圣诞日,本应停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商量着交换双方阵营的士兵尸体
安葬牺牲的战士
在本应子弹交错的战场上,取而代之的是足球交锋
围炉谈话
空袭来临的时候,他们互通情报,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中躲避轰炸
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对方
传教士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不再信奉以天主之名把杀戮挂在嘴边妄称正义的主教
士兵穿上敌对阵营的衣服穿过战壕,因为敌人可以带他和母亲喝个咖啡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仇恨,他被一个哥哥已阵亡的同阵营的弟弟误杀,但没有人会怪他,战争把人变得畸形
长官从敌人那里知道了自己孩子的姓名,他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
和平之光转瞬即逝,因为擅自违纪被冠以背叛的他们被上级调离。
也许他们马上就要倒在下一个战场,但是在这仅有的人生回忆中,这个停战的圣诞夜必然成为每个士兵永生难忘的一夜。
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无可置疑,但是一战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战争,前赴后继为了不知所谓的权力卖命。
没有绝对的正义方,每个参战国的民众与士兵甚至将军将领都是在战争泥沼中挣扎的苦命人。
反战片的意义在于此,让每一个看了影片的人,不会为哪一方的失败沮丧不会为哪一方的胜利自豪,有的仅仅是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与排斥。
《圣诞之夜》做到了,最反战的反战片。
作为一部反战片,本部影片没有过多的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而是用另一种方式不断表现着以及逐渐关系慢慢变好的敌对双方。
之后再以矛盾冲突的尖锐化把剧情提到一个新的高潮,但最后还是寓意以及象征出人民的觉醒以及士兵的觉醒。
影片开始的几处小孩的推镜头,既是对人民的洗脑也是对于高层阶级对于战争的表现体现,以及之后代换到兄弟二人为了荣誉参加战争的青年的冲动。
这里既是对于当时国家征兵的广泛性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于当时参军的青年人对于战争理解的单纯性。
而后的镜头转移到教父身上时,教父面孔以及头部的特写甚至于身后本身刚刚还在点燃的蜡烛却熄灭的场景都为后文做出了铺垫。
其次又切换到另外一个国家中的一位女性角色与之前的教父相对应。
之后在战场上同样如此,二者分别都是代表着停战的序幕。
还有便是战场上,这里虽然讲述的很少,但是同样最开始便从每个人的特写以及表现的镜头上表现出士兵们的不愿意作战。
然后便是在冲锋时接二连三的死亡,此处最为突出的则是那个看上去已死被用来挡子弹的人实际却没死。
睁开眼睛看向长官的一瞬间。
以及之前的兄弟二人的死亡的场面。
所有强调部分都为后文做了铺垫。
包括这里法国长官丢失的钱包以及妻子的照片。
之后的圣诞树的运输,在高级官员的对话中表示圣诞树的运输困难,但之后还是运输到了前线。
战壕中双方的不同但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也是对于外国新年停战的一个铺垫。
之后更甚的则是在最近的城市中女士与男艺术家的表演,一方面的失误则有着特殊的寓意,一方面军官的表现,还有那门外一个个人的沉默,都是对于反战的无声的表现。
在战壕中,则是也以这个为契机,双方不再交战,而是退让。
互相一起过圣诞,之后一起下棋。
交战场地变成了墓地。
但在此处对于最开始兄弟二人的伏笔则更近一步加深。
以至于最后面开枪时大多数人的反抗,但依旧还是有人开枪的表现。
一方面是由于官政的神父的错误的引导,一方面则是交战不可避免的心中留下的仇恨,这也是很无奈但也无法避免的、 最后对于法国前线这支部队的迁移,以及对于其所随身携带的乐器口琴的踩碎也是一种政界对于其他人反战的表态,但是依旧无法压制住士兵以及人们心中对于战争的怀疑。
无可言述,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反战片,也是一部很直白表现的很到位的一部影片。
【转】 王怡 2006-12-05《南方人物周刊》电影专栏 今年12月,北京剧院隆重推出了歌剧《圣诞颂歌》。
1843年,是狄更斯成年后最穷乏潦倒的年份,他提笔想出版一个圣诞故事,赚点钱摆脱破产的厄运。
你很难想象,这样也能写出“人类史上第二个最伟大的圣诞故事”。
狄更斯后来说,他在写作中不可抑制的“哭泣,大笑,又哭泣”。
160多年来,这部从他个人生存绝境中迸发出来的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就有至少7次。
我手中有1988年和1999年的版本。
狄更斯描写了一个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三位精灵在平安夜带领他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景象。
象征着基督虽然诞生于一时一地,他所带来的却是“昔在、今在、永在”的改变。
这位财主领悟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从此心意更新,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现实很残酷吗,那么真理就像童话。
电影史上另一部最好的圣诞电影,是1946年好莱坞的《美好人生》。
乔治在一个小镇上,从小梦想周游世界,瞧不起他父亲一辈子就做一个帮助穷人贷款买房的职员。
结果命运就如预定,乔治每次离开小镇的人生计划,都被邻居们的突发事件打断,他最终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甘愿为他的邻居们服务。
平安节的晚上,乔治的事业被垄断商摧毁,他心灰意冷,跳河自杀。
一个糟老头子似的守护天使救了他,带领他回顾一生的历程。
然后领他到他未曾降生的这个小镇上,乔治发现如果他没有来到世上,他身边很多人的命运都变得更糟了。
乔治恳求天使让他回到了现实中,这一生纵然艰辛,却如此美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对他人的祝福。
无花果纵然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圈中也没有牛羊。
但乔治在这个夜晚却遇见了真正的平安喜乐。
他奔跑在街上,如同母鹿的蹄,稳行在高处。
他冲每个遇见的人喊道,圣诞快乐,我爱你们。
我排在第三位的圣诞电影,是《34号大街的奇迹》,有1947年和1994年两个版本。
什么是圣诞老人呢,你若不相信童话,他就等于神汉巫医,你若不修改宪法,圣诞老人就犯了非法经营罪。
34号大街的奇迹是一个司法的奇迹,法官最终裁决,法律相信童话的存在是可能的。
能排第四位的,就是这部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圣诞快乐》。
虽然算作法国电影,其实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一个合作。
和前面三部电影不同,这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是真实的。
伊夫·布弗多在他的《1914——1918年弗兰德和阿图瓦的战事》中,记载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次难以置信的战场上的圣诞节。
法国导演克里斯蒂安在心中酝酿了十几年,去年底终于把这个三方“通敌”的故事搬上银幕,因为切合了一个欧洲统一的梦想,而在欧洲国家赢得广泛的赞扬。
欧洲梦从来都有两种。
一种是罗马帝国的大一统,另一种是在基督里的合而为一。
或者说所谓欧洲梦就是罗马梦,只不过从来都有两个罗马。
一个是罗马帝国,一个是罗马教会。
虽然“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但这两个梦从来都是纠缠不清的。
一千五百年来,无论是法兰克国王还是德国诸侯,无论是拿破仑、亚历山大沙皇还是希特勒,欧洲每出一位强人,都无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
而基督化的理想,简而言之就是“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
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基督的信仰,花了差不多三百年的时间使欧洲基督化,借助罗马教会,使欧洲成为了同一个欧洲。
二战以后,一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渴求他们的“合而为一”。
但曾经的帝国是一场噩梦,曾经的信仰已经衰微,那么“欧盟宪法”到底在什么意义上,能成为两千年欧洲梦的一个更新换代产品呢?
宪法,是第三个欧洲梦吗?
对欧洲人而言,这部《圣诞快乐》以真正的故事作答,将一个衔着橄榄枝的圣诞节,放置在自由、人权和民主的梦想之上。
1914年的法国战场,在前线对峙的,是苏格兰、德国和法国的三支军队。
三方的战壕相距很近。
在平安夜,参战国都放假,德国军队准备了3万颗圣诞树,在前线每隔5米摆放一个。
一位德国士官本是男高音歌唱家,他和前来演出的妻子一起来到前线,为士兵演唱。
苏格兰军队中一位担任医务兵的牧师,以苏格兰风笛远远的为他伴奏。
这位男高音鼓起勇气,受执圣诞树走出战壕,唱起了著名的圣歌《平安夜,圣善夜》。
不可思议的“合而为一”发生了。
士兵们在圣诞歌声的召唤下,纷纷走出战壕。
他们放下了枪,相互握手、互递香烟,把妻子的照片拿出来给敌人看。
恍如兄弟重逢。
并不分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在耶稣降生的歌声里都成为一了。
三方的军官开始谈判,私下决定停战一个晚上。
他们坐在一起,在彼此杀戮的疆场,由苏格兰牧师主持了一场弥撒。
第二天,他们再次商议,将各自的阵亡者领回,为他们举行了葬礼。
士兵们发现从小仇恨的敌人,如此有血有肉,这场仗还怎样打下去呢。
三位军官继续通敌,每当某一方的后方要开炮,他们就通知其他一方,到自己的战壕来躲避。
想想那些专挑对方的宗教节日宣战的战争吧。
到底什么是幼稚的荒诞,什么叫真实的童话。
不久事情败露,当晚走出战壕的官兵们,被各自军队以“在前线交往过当”的罪名秘密处置了。
你可以想象,到了二战,已不可能再发生类似的奇迹。
失去信仰的欧洲大地,在车轮大战中已没有了人与人、国与国的平安。
这部电影最令人感动的,是将当年的圣诞节,与今天的欧洲梦勾连了起来。
因为首先的和平是内心的和平,首先的平安是人与神的平安,首先的联合是亚当和夏娃的联合。
说到战场上的圣诞节,大岛渚1983年也有一部类似的名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根据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种子与播种者》改编。
只是在日本导演那里,没有明显的基督教信仰背景。
只是暴力与人性的对峙。
在1942年的日军战俘集中营。
英军俘虏杰克在圣诞节那一天走出队列,出人意外地拥抱了日军首领,并像初代教会的使徒那样亲嘴问安,亲吻了敌人的双颊。
那位笃信武士道精神的日本军官,在那一瞬间如遭雷击,全身恍惚欲坠。
在罪人的里面,也有鸽子降临的瞬间,使人的心不再刚硬。
我的孩子还没降世,不然今年的圣诞,我想给他看这四部电影。
欧洲各国文化上共同点还是很多的,拉丁文祷词信奉上帝过圣诞节唱的歌都一样,亚洲各国就差多了,不能想象亚洲国家在战场上会一起庆祝的。
一起踢足球,双方司令官总能找个借口坐下来聊天,还给敌方通风报信炮兵会向他们攻击要敌方到自己战壕躲避,这样还怎么打战啊。
不过约定个时间各方处理尸体还是很好的办法。
圣诞夜万一哪个霉鬼不小心差枪走火那这么多人混在一起就要血流遍地了。
德军司令官是犹太人,活到二战就惨了,被自己的军队杀。
那个男高音到底还是怕死的,躲在法国后方当战俘跟老婆在一块逍遥
来自三个国家的将领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方说“圣诞快乐”,带着一些不自然,然后举杯庆祝圣诞,庆祝仅仅一天的和平。
这些高大的军人,因为共同的节日和苏格兰人的风笛,用一天的时间来远离战争。
而这一天却让他们彼此成为了朋友,一起喝酒打牌踢球,然后,战争仍然继续。
分别在彼此的战壕里躲避,炮弹仅仅成为了战争的象征。
也许只有身处炮火中心的人才如此企盼和平,而战争,从来是发起战争者的游戏。
正如法军将领所说的:我觉得德国人比在那里乱指挥的人亲切多了,他们吃着火鸡的时候却在大喊“杀了德国人”。
最终,这三支“通敌叛国”的军队被分别调走了,继续去进行这场无意义的厮杀。
和平,仅仅出现了一瞬间。
战争啊战争,总是伴随着鲜血、死亡和仇恨。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却有一段被遗忘的奇迹,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有人喜欢战争,比如那个高高在上的德皇;有人会支持战争,比如那个满口仁义却鼓动战争的神父;有人以战争为荣,比如那个法国军官的父亲。
这些人从未真正踏上过前线,却总想摘取胜利的果实。
他们享受战争带来的荣耀,却从不愿直面战争的残酷。
然而,战争的前线并非如此。
有些人不明就里地投入了战争,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比如那对年轻的兄弟;有些人为了让战争少一点痛苦,比如那个善良的神父;有些人则是被迫的,比如那个高雅的歌唱家。
这些人并不喜欢战争,但他们或被迫或主动地站在了最前线,未曾分享到果实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忍受它的无情。
仇恨一旦产生,便难以消除。
那对兄弟,满怀热情地奔赴战场,却在战火中失去了彼此。
当其中一人倒下,另一个的精神也随之消逝。
只有经历过深爱之人的离去,才能真正理解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战壕中为兄弟找到一个安息之地。
然而,即便敌人投以善意,他也无法接受,因为他知道,战争已经吞噬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只剩下空洞的躯壳。
即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友情的维护、对生存的执着从未熄灭。
那些在前线拼死战斗的士兵们,他们的将领也渴望和平。
圣诞节,本应是和平与欢乐的节日,然而战争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
高级军官们在后方安稳地享受美食,听着优美的音乐跳舞,却从未想过前线的士兵们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既然他们不关心,战士们又为何还要继续无意义的拼杀呢?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导演的荒诞构想。
敌对的三方居然能在战场上一起歌唱、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互相帮助对方埋葬死去的战友,甚至在炮轰阵地时互相躲避。
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不管这是战斗的多方真的打累了而互相商量休整,还是电影故意拔高了这次事件的立意,那些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毫无意义,毕竟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夜晚,太阳升起后他们仍需继续厮杀。
但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一群被高层漠视的生命,那短暂的和平难道不也是弥足珍贵的吗?
我喜欢电影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情感。
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即便它并不崇高或伟大。
歌唱家在战争中失去了热情,执着地留在前线却被自己人怀疑抛弃。
他并没有那么伟大地坚持,甘愿当俘虏。
歌唱很优雅,爱情更值得。
当逃兵又如何?
只要能陪伴爱人。
不是每一个神父都像前线的那个神父,他真的把自己的信仰执行到底,他懂得众生的悲苦,愿意去抚平众生的伤痛,而不是像他的上级那样以宗教为名去鼓动战争。
因为他真的经历过战争,脱下十字架,不是丢弃信仰,而是脱去虚伪的教义束缚。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
它让我联想到职场。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把公司当家、把领导当神。
你不过是被收买8小时的劳力,你拼命努力也赢不了公司给你善终。
裁员时,不会因为你多年的忠诚而手软;背锅时,领导不会因为你老实弱小而放过你。
人,应该多看看自己,多想想自己。
电影里的那些前线士兵,德皇知道真相后,气急败坏地把他们送往更残酷的前线;苏格兰士兵也是如此;而法国军则被并入其他部队参加更惨烈的战役。
他们未曾想过这些士兵曾经在前线的拼杀,只因他们违背了意志,就施以更残忍的手段。
战争是残酷的,但它无法磨灭人性中的善良与渴望。
那些在前线的士兵,他们用短暂的和平证明了人性的光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学会在现实的泥沼中坚守自己的善良与尊严,而不是被虚伪的权威所束缚。
站在绝大多数普通军人的立场上来看,他们参加战争的原因无非是同胞被杀的悲愤、国家被侵犯的激愤、社会经济的崩溃和来自上级不可违背的命令,这些让原本渴望和平的他们变成政客和大自然的工具。
我在想,假如将来发生战争,利用自己的一点语言小技能,真希望可以和美国大兵、日本士兵在前线的阵地中间席地而坐,互道一声问候,然后讨论漫威超级英雄、好莱坞电影、自由女神、耶稣、南北战争、林肯、日漫、樱花、富士山、武士道、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松重丰、长城、故宫、黄河、太极、京剧、评弹、二胡、玉皇大帝、共产主义以及中国各地特色小吃…我们还可以升起篝火、拿出啤酒、摆上烤架、把大炮对准无人处轰炸助兴、拿出相机拍千人合照、围着篝火恣意跳舞、一起哼唱友谊地久天长…战争本不该是一个屠宰机器,假如它可以成为一个让全体民众都有机会参加的运动会、假如人们在那里流汗而不是流血、假如人们在有规则搏击而不是狂乱射击、假如现实的辐射没有把我们逼到地下,然后像下水道里的老鼠一样活着…
影片一开始,英法德三国各有一个孩子去诉说仇恨的宣言,仇视彼此的血液已经从父辈那里继承,厮杀的喊声已从心底传出,战争我们要战斗,为了国家,为了荣耀,为了丧失的土地,然后,它就爆发了。
寒冷干燥的空气中,是随时都会出现的子弹;厚厚的鞋底下是血液渗透的土地。
将临圣诞,可苍穹中是满载火药的炮弹,而在他们眼前是相距几百米的陌生敌人,这个夜晚注定不会平静。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苏格兰牧师见证着自己教区的两兄弟生死相隔;法军的中尉每天都在为自己怀孕的妻子而心忧不已;德国的一对高音歌手因为战争而分离,饱受思念之苦。
这个夜晚,无数人都遭受内心的孤寂无援,此时,一声“静静的夜”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冰冷的心在此刻解冻,悠扬的风笛声萦绕耳边。
“谢谢你,英国人”“我们是苏格兰人”紧随的是一群人的哈哈大笑,笑声撼动了法军的好奇心。
冰冷的香槟倒进铛铛作响的杯子,三方的长官在商议临时停战的决定,士兵们走出战壕,放下枪口,张开臂膀去拥抱漠不相识甚至此前以命相博的敌人。
一颗颗闪光弹的升起,让和平的光亮洒在地上。
“来点巧克力”“来点酒”“这是我妻子的相片”“哦,她很漂亮,这是我妻子的”……三三两两,法语、德语、英语,各种句子在空气中传播,好像火炉旁谈论家事的兄弟一般。
又是一曲高歌,妻子为了丈夫跟他来到前线,尽管依然心存一起回到柏林的念头,可此刻,她愿意歌唱,为了跟她心爱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的离家之人而歌唱。
法军士兵庞修心中希望他能跟过去一样,和年迈的母亲在热的人脸发红的炉子旁静静地喝着咖啡。
苏格兰兄弟中的弟弟远离了聚会,他哥哥死了,丧失亲人的痛苦是他无法释怀,这也为结局的开火留下伏笔。
巨大的简易十字架耸立在战场上,平安夜,牧师为所有在十字架前的人布道,不论是敌是友,不论虔诚与否,所有的愿望都化作一声“阿门”。
“你会如何报告今晚的情况,长官”牧师问到,“我会说,今晚,德军没有敌意。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可第二天早上,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去率先开火。
枪口对着前方,手指不自觉的远离扳机,口中却骂着伙伴对敌人昨夜的或许亲近。
镐头扒开冰冷的土地,白帆布中包裹着的尸体缓缓放入土坑中。
“耶稣生日,埋葬死者,理所当然”三方的长官又有了一致的决定。
而后,简易的球门,一场足球赛,或是热火旁一场纯朴的攀谈,或者,打扑克,玩杂耍,总之没有人员死去。
“德国人要输了”“你们一天打几发枪”像昨夜一样,各种共同话题旁所有人都拉近距离。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办你送信”听到这话,中尉的神经警觉了起来,可他也没有回绝。
到了炮击的时候,彼此的友谊已不允许出现所谓的杀戮,“来吧,到我们的战壕来,要炮击了”所有人静静走入战壕,“太好了,正中目标,额,抱歉”“该死,又要俢缮了”。
中尉十分想知道妻子的情况,所以,他选则了相信。
作为一个丈夫,斯布林克也不想让妻子担心,所以,他选择投降,和妻子成为了战俘。
至于那些单身汉,炮击过后,庞修在德军的帮助下回到了家,见到了母亲。
牧师在照顾伤员,并拯救灵魂。
而失去兄弟的苏格兰士兵,他被仇恨蒙蔽了眼睛,只想着报仇。
《友谊天长地久》响彻云霄,士兵却只能回到自己的战壕。
次日,落单的一个德军被苏格兰士兵打中了,庞修真倒霉,见了母亲却没了命,他告诉中尉,“你有儿子了”,然后就闭上眼了。
这是战争,可每个人都发生变化,而不变的,却总是无尽的厮杀。
中将斥责中尉,主教斥责牧师,德国所谓的高级将领也斥责着下属,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信中侥幸得来的,拆开了的士兵家信,让他们看见了不利于战争的小小苗头。
对于中将一句“父亲,你当爷爷了”,对于主教一声反问“那真是主的正途吗?
”德国人太严谨了,面对被踩烂的口琴,他们也只能哼唱着苏格兰的歌曲。
静寂无声,没有人敢于应答。
与此同时,新的士兵走向战场,或忠于英王,或忠于德皇,不过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和现在的士兵一样,极其讨厌这些不在意他们生命的人 。
促膝长谈比杀死彼此更要令人陶醉,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接的感悟。
可短暂的和平带不走残酷的厮杀,如果说在平安夜是兄弟的交谈,那此后的厮杀有何偿不是兄弟的诅咒。
在圣经中,该隐杀害了弟弟亚伯,在电影中,苏格兰人杀害了友军,这是否是一种暗示,人类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
时至今日,欧洲大陆依旧存在各种分裂势力,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能饱受好评的理由之一。
当人们已经体会到和平的内涵,又怎会有再起战争的想法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