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身男子】字幕翻译回顾“单身男子”第一稿完成于2009年12月13日,最后校对是在2010年5月3日。
人们最后尝到的是果子,而其间的浇水施肥翻土,恐怕只有果农自知。
半年时间酝酿,三读三改,对我来说是付出也是财富。
第一读,是在09年11月Colin Firth获得威尼斯影帝后,那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部电影。
出于兴趣我拜读了Tom Ford的原创剧本,据说这个剧本曾让Tom Ford多年的男友蹲在浴缸旁流泪。
我虽然没有流泪,但至今记得读到终章那一脚踩空的心悸感。
就像一支交响曲调动了无数的音符无数的声线,用力搅拌,却在最后最高最响最盛大处戛然而止。
千呼万唤后,却是无声。
就像舞者的一次失足,又像画师的一记留白。
数不清的情感呼啸着奔向内心空出来的一块。
于是我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翻译了整个剧本。
这也是“单身男子”字幕最初的雏形。
***************第二读,是10年2月初,“单身男子”放出了一个16 分钟的花絮。
花絮对我修改译稿有莫大帮助,更使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导演和演员并不会照本宣科,而是会对剧本作二次加工,甚至修改明显欠考虑之处。
一个明显的例子,George上车后播放的广播,剧本是:Premier Nikita Krushchev said today that the Soviet Unionʼs policy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verted a nuclear war over Cuba赫鲁晓夫总理今天表态说,苏联的和平共存政策阻止了古巴发生一场核战Krushchev declared that the missiles in Cuba were ready for launching but not used, sparing the world from a nuclear holocaust...赫鲁晓夫说古巴的武器尽管已部署好但并未启用,从而整个世界避免了一场核灾难...这显然是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末期,超级大国暂时停止了围绕古巴的角力。
这个设定就和稍后George的同事担心发生核战、学校紧密建造防空洞存在矛盾。
真正的片中则将整个时间段大大推前,这样处理令George关于FEAR的言论尤其具备说服力——人总是更恐惧未知,而不会害怕尘埃落定。
***************第三读,是10年4月初,清朗将“单身男子”的原著带给了我。
原著带给我的触动与剧本并不同,尽管两者文笔一样的优美。
剧本恰到好处的渲染了George 的悲伤,而原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后的冷漠。
没有苦痛,没有绝望,没有挣扎,没有泫然欲泣——这些都带着感情的,而Isherwood是在不带感情的写感情。
他笔下的George就像脱去躯壳,从高处平静的打量自己和世界。
就连失去挚爱的痛也有一种被冰冷手术刀切割般的精细。
第三读给我启发最大。
最后的“单身男子”字幕基本就是建立在这一读之上。
我大范围的修改了以前的翻译,将很多对白改成了客体陈述——George不再是主语,他只是动作载体;发生的与他有关,但表达出来却像是无关。
例如George这句独白:The cold realization that I am still here slowly sets in最初翻译是:我逐渐意识到一个冰冷的现实:我还在这儿但最终改为:“我还在这儿”的冰冷现实逐渐成形不是“我”意识到,而是现实加诸于我。
当现实成形“我”只能接受。
冰冷现实是主体,“我”不过是被现实容器盛纳的客体。
***************“单身男子”是我第一次先剧本-后原著-最后正片的翻译一部电影。
前人说“功夫在诗外”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不敢说自己的字幕完美,但至少每一个字都有我对完美的追求在内。
当然,字幕交出手后就不是自己的了——一方面它要经受大众检验,一方面不可避免会被“拿来主义”。
不过知道有人抄我字幕后我反而不怎么care了。
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我没有遗憾。
片如其人。
看完片子,突然明白Tom Ford为啥要拍这个片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中年设计师,人生的基本物质需求都满足了,事业有成,生活的追求似乎少了一点。
少了物质的束缚,自由多了一点,那么可以探寻一下人生的认识了,探寻一下自己脆弱的部分。
影片中屡屡提到的一个主题是恐惧,对未知的事物心里石头下不来的恐惧。
故事背景设定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年代,人人谈论可能的核冬天,影片中出现一家老小挤在狭小的地下掩体的无厘头镜头,倒像了几分Family Guy。
作为一个中年同志,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呢?
老无所依,没有伴侣。
结果事故就真的发生了,又是车祸(咋跟韩剧似的)。
十六年的感情寄托就这样灰飞烟灭,而且这段感情还得不到其家人的承认,最后一面都送不成。
话说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年轻奋斗目标本来就基本实现(充满雅痞趣味的家具和房子、车就是明证),感情占生活追求的比例自然相对增大。
独自在家,想到过去温情种种,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胸中郁结。
于是悲恸不已,情不自禁,拿起心爱的左轮手枪,准备买点子弹,上完最后一天班结果自己。
主人公来到上课的大学,用过最后一天的态度极力赞扬每一个人,发现有学生要了自己的地址。
最后一课,他一激动,谈起了恐惧,说道人们最害怕的东西是最抽象最不可琢磨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
然后仰慕的学生A(乱起的名字)冲过去谈话,说哎呀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希望能一起喝一杯。
他无视之,去银行,取珍藏的东西和保险票据。
路过卖酒小铺偶遇西班牙帅哥一枚,两只烟后回家。
然后他到家后开始尝试自杀,不是枕头垫的不对了就是站在浴缸里滑倒了,没死成。
姐妹淘打电话来让一起喝两杯,跑了过去。
姐妹淘是那种他差点娶了的女人,结果还是发现喜欢男人。
两杯黄汤下肚,互吐衷肠,怀念起伦敦的旧日美好时光来。
喝完回家,想继续喝发现没酒了,跑去那个当年和死去男友相识的酒吧,发现了仰慕他的学生A。
两人喝酒,谈恐惧,他放下防备,敞开了点自己。
小年轻说,那你敢不敢现在去海里游泳(酒吧在Santa Monica,就在海边)。
平日古板的他激情一下上来,说游就游。
然后就一边游一边享受大海(伴随游泳场景的音乐同样波澜壮阔,扣人心弦,让这部压抑的片子有了点生气和高潮)。
岁月不饶人,体力不支了还是,两人回家。
小A给他处理伤口,脱衣秀身材等等,温润的让他心里的冰开始融化了。
回到房间准备睡觉,打消自杀的念头,又想起前男友,各种温情回忆后,丫的心脏病犯了,夺了他的性命。
整个故事有如《美国丽人》,同样的中年危机,同样的性幻想特写,同样的凄惨开头,同样的回心转意后挂掉。
不同的是,既然导演是知名设计师Tom Ford,职业病特征的华服不能没有,英俊小生的胸肌特写,脸部特写不能没有,室内装潢,建筑设计不能不讲究,节奏不能快。
另外既然要表现惨淡,那么色彩的饱和度直接被PS到了很低的值,但那些让主人公产生正常生理冲动,或者感到世界温暖的特写,饱和度都被PS高了。
不能不说是一个很直接的电影语言,但用多了,加上那么那么慢的特写总让人觉得有点假。
本片洋溢着中年同志的审美观,都是老牛吃嫩草的选了些年轻的脸孔好好PS饱和度。
倒是对他与学生的对话产生了点兴趣,小A说,哎呀你现在有的东西就是我们最羡慕的,他笑道说那又怎样,完全忽视了自己在感情市场上财产的砝码。
隐约记得的是小A问,对过去现在将来怎么看。
他说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他活在现在,将来不可知,其实是彻底的骗小孩,不活在过去还自杀个鬼。
他的姐妹淘就很直接,坚决拒绝回伦敦找过去的美好时光,仍然希望生活在过去里。
一个才女过去告诉我说一个个人贯穿人生都是一个个孤岛,无论怎样试图连接都终究会发现那不是永远,真相是你要永远和孤独做一辈子的朋友。
所以呢,怎么样让自己寻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有一个感情外的寄托是保险的做法。
让我不禁想到了戈尔同学,选举失败后他重振旗鼓找到了自己新的激情,我觉得他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茱利安摩尔在电影度过了非常重要的一天: 她一早蓬头垢面的从金粉色的床褥中挣扎起来,细细描绘粗重的眼线,上下两条,亲自下厨,预备迎接曾经的恋人,后来的同性恋密友富克纳教授共赴晚宴。
她满心欢喜,幻想能与老情人重修旧好,因为他刚刚在车祸中失去了相伴十六载的同性爱人吉姆。
本片的服装设计师,大名鼎鼎Arianne Phillips在一次访谈中仍然激动不已:“我们找了无数件裙子,有最新的时装,也有最贵的古董,各种颜色,款式,你知道,比如让摩尔穿上后就觉得那是只属于她的。
直到那一天,我走进一个服装仓库,它就挂在最后一排的衣架上,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护身符或者幸运项链一样。
”能让麦当娜1997年至今唯一指定造型师Arianne Phillips称为护身符的这件裙子,是一条黑白两色的WATTEAU DRESS。
WATTEAU DRESS是洛可可风格服装的代表之作,由画家安东尼华托在自己的画作中创作而成,其特点就是在裙摆飘逸的连身裙上自肩部垂下一条丰满斗篷。
电影中,微醺的茱利安摩尔穿着这条华托裙轻轻起舞,斗篷上下翻飞,她斜睨一切又自怨自怜,最后像被风雨掠倒的一只凤尾蝶,扑倒在地毯上,点起一只玫瑰紫色的寿百年女烟。
看到这里我实在很难分清我在看的到底是一部文艺电影,还是GUCCI新一季的春夏服装大片。
谁叫我们的导演是GUCCI品牌起死回生圣手TOM FORD呢?
在这部非常私人化风格的电影里,TOM FORD表现出了一贯的细腻与精致,甚至更多。
尽管有Arianne这样曾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猛将,他还是亲历亲为的一手包办了男主角柯林费斯的全部服装,力求在每一细节上还原六十年代。
再加上柯林费斯本人的古典气质,每一套装扮都可以直接定格为时尚杂志当封面。
影片中的富克纳教授说,“没有时间伤感的时代,也不是我想要生活的时代。
”所以如果你有足够的预算,并且不介意路人揣测你性向的灼灼目光,不妨按图索骥,回去,回到六十年代过上一天,那时候的世界,允许高贵,允许伤怀。
1 本届南非世界杯的FIFA小姐、瑞典美女名模Victoria Silvstedt (维多利亚-希斯特德)曾在09年参加“单身男子”的试镜。
2 最初Colin Firth没有档期,但影片为他调整了拍摄计划。
在2010年2月21日英国奥斯卡(BAFTA)授予他最佳男演员奖时,Colin Firth提到,他曾打算弃演该片,甚至给导演Tom Ford的拒绝邮件就躺在发件箱里正要发出。
但一个技工上门来为他修冰箱,在这期间Colin重新做出了决定。
3 Tom Ford提过Kenny的角色本来要给一个更有名的演员(E!
在线证实,该演员就是以处女作“Billy Elliot”动容全欧洲的Jamie Bell)但在开拍前5天,Jamie Bell仍然没有赶到剧组试穿戏服。
Ford在那个时候才翻出Nicholas Hoult的试镜录影带重新考虑他的。
4 在片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Jim表哥Hank Acherley,是鼎鼎大名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男主角Jon Hamm配的音。
Jon Hamm凭借Mad Men获得过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演员。
5 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性伴侣Don Bachardy在片中有露脸。
Colin Firth走进英语系办公室时,Don Bachardy就坐在沙发上,脚上穿着一双幸运红的袜子,这双袜子属于Isherwood本人。
另外作为著名艺术家、画家,Bachardy的一幅大型绘画出现在了女配角Charlie家的墙上。
Tom Ford在剧本中补全了名字:George Carlyle Falconer。
其中Carlyle是Tom Ford本人的中间姓,而Falconer既是Tom Ford的初恋——插画家Ian Falconer的姓氏,也是Tom Ford旗下公司生产的太阳眼镜品牌名称。
7 片中Nicholas Hoult的裸泳部分使用的是Sean Talor作为替身,因此最后的剧组名单注明了Kenny一角存在Body Double。
于是人生的质量,似乎无关痛痒,毕竟人生的终点站只有一个,死亡。
在混乱的六十年代,所谓的古巴核侵袭,苏联的导弹威胁,在George心中不过是可有可无的。
而失去了爱侣之后,他意识到他的生活不再完整,逐渐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16年共同走过,不仅仅说明他们在情欲上合拍,更说明两人精神的契合。
George是个长情的男人,他放不下那16年的肌肤相亲,放不下16年的温暖。
只是同性故事,更能说明他的fear,异性恋的世界里寻找完美的爱情尚且不易,何谈同性感情。
而最精妙的莫过于那心跳的声音,一点点加快,在情欲的面前渐渐释放,也正如观众的心跳,仿佛一时间无法辨别到底是自己的心跳声,还是George的。
像他这样的男人,一切都有了,可是人过中年,而想要再找到一段炽烈的爱情,并长久伴随他之后的岁月,只是想想就应该会让他心力交瘁吧。
当发现年轻学生Kenny睡梦中仍手握手枪的一刻,连我都感到我的心微微颤抖了一下。
他一直都是知道的,一直都是以一种淡淡的纯澈的感情去爱着George的。
我其实是期待George结束自己的生命的,那样的坚贞那样的孤绝仿佛才是我一直想要的轰烈和精彩。
而当他忽然发现,如血的月光照进窗棂,生命的死木长出新芽的时候,一切却来的那么突然,却又那么平静。
Jim的死亡一吻,那么轻柔,似乎一切的虚空一切的焦灼,刹那归零。
2:车祸的臆想非常惊艳,那苍茫的雪景,血色的蔓延,还有那轻描淡写却无可详述的一吻。
4:冰箱里冻过面包,和女仆的拥抱,以及女仆那不解、惶惑、担忧的神色。
6:Jim的cousin电话打过来,George的眼睛逐渐溢满泪水,并声音哽咽。
7:两只爱犬,一只于车祸现场丧生,另外一只也不知所踪,有种暗示George的丧偶之痛,只有自杀才能解脱。
8:邻居家的小孩把蝴蝶弄死并搓成灰烬,喜欢各种伏击,小女孩养蝎子并用各种动物喂养。
10:谈及防空洞时George只关注网球运动员的肌肉,以及突然闪现的狭小空间里一个家庭和圈养牲畜龟缩于其中的怪异景象,George对于这个话题的想象不过这一瞬。
11:Kenny及女友眼睛的特写,穿插在George的讲课之中。
12:说到少数群体时George左手侧的男学生下意识低下头,后来想起这位演员在一部同性题材影片中出现,《抱紧眼前人》, Holding Trevor,此时应该暗指同性恋群体。
14:Kenny尾随时发现了枪,并说u seem that u need a friend,观察真细致。
其父亲对于同性恋的蔑视和憎恶,在小女孩嘴里传达给George。
18:西班牙男子Carlos拉开门把手并故意等Geroge出门时放开的细节,George早就看穿。
20:自杀纠结并最终未遂,选择各种姿势,并在浴缸里滑倒,非常真实却讽刺的一幕。
(pee on him)22:Charley无敌的笑话,两人精神的合拍。
23:George劝Charley回London的坚持不懈。
24:George和Jim相识的一幕非常美好,Jim婉拒时的一句:I think I‘m taken.25:早就从办公室里要到George住址,并在树丛里伺机行动的Kenny。
27:Kenny通过裸照发现George的秘密,并主动诱惑George。
28:George第三次出现在水中的幻想,最后一次死前的思想挣扎。
将近结尾的地方,Kenny跟George在老酒馆里有一段对话。
在影片的开头,George对镜子里了无生气的男人说:Just get through the goddamn day. 这部电影只讲述了一天,从早晨的梦醒,到深夜的结束。
片中共有三段对两人共同生活的回忆,让人窥见一段堪称完美的爱情。
话题是常见的小情人小吃醋,却又不是小情人小吃醋,这就是Tom Ford勾人的地方。
两人都没有较真,有些亲密的游戏意味,Jim信任,George坚定。
这时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Jim:He is so sure about himself.第二段,是两人的初遇。
第三段,两人窝在沙发上斗嘴聊天,这回晒的是老夫老妻,不多说了。
影片里有一个镜头,George赤身裸体漂浮在水中,四周都是模糊一片。
他的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一切好像发生在水下,没有岸上那种明确的真切,从水下往上看,看到岸上的景物历历在目,那是他与Jim的过去。
Tom Ford拍老男人眼中的现实,唯美得一塌糊涂;镜头一回到老男人身上,又成了一潭死水。
George透过厕所的窗栏向外看的时候,大提琴的声音响起来,时间忽然变得沉重缓慢了,就像电影,一帧一帧。
George开车上班,经过邻居家的花园时,镜头再次随着音乐慢下来。
他深知世界的美好,可是他与这个世界已经被无形地隔开,独自被困住了。
影片中多次用到栅栏, 厕所一次、办公室一次、开保险柜时一次,可能就是某种暗示。
Charley,Carlos,Kenny,都想走入他的生活。
Charley与他在伦敦有过一段旧情,她想要他想得都绝望了。
Carlos以James Dean的样子出现,皱着眉头叼着烟,真不是一般的销魂。
他年轻性感,有十分纯粹的气质,对George来说,似乎就是现实世界派来证明它依然热情的使者。
这段邂逅短暂而惬意,而George最终还是把Carlos独自留在了夕阳下的停车场上。
He pulled him back to the present.影片的最后,他已经准备要重返这个世界了。
And just like that ,it came.在这一天的尽头, the clarity of the present被 future取代。
Death is the future .这只是个结局而已。
George的死亡可能另有深意,也可能是导演对某种完美的追求。
尽管在这样低气压的日子还反复泡在一部被人直呼压抑的电影里听起来并不可取,但跳出故事情节、摆脱创作者的情绪操纵,考古式的观影可以令头脑保持清醒和平静,滋味便会好受很多。
《单身男子》是Tom Ford十年前自掏腰包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改编自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中年大学教授沉浸在丧偶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筹划打算吞枪自杀,最后却死于非命。
也惹来不少不买账的评论人批此片“沉溺挥霍与郁结都朝着不好的方向拍,导演的极致恋物也把角色变得媚俗和陈词滥调”。
翻到一篇旧采访,说Tom在威尼斯拿奖后坦言受王家卫的影响最深。
我起了个念头,对这样的导演,探查他们银幕上隐秘而伟大的癖好绝对比执着于他们的叙事要轻松有趣得多。
《单身男子》中的希区柯克元素:《惊魂记》(Psycho) 的女主角蓝眼睛海报和浴室杀人桥段唤起令人不安的威胁感。
George与西班牙男孩搭讪情节,让人想起阿尔莫多瓦(Almodóvar)的《关于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偷窥式构图,黑白彩色色彩切换和慢镜头搭配梅林茂的小提琴配乐是王家卫惯用的情绪渲染技法。
Mad MenTom从名导们那里借来这些元素是有风险的,尽管它们有时的确奏效,但这些都不是本片的迷人所在。
如果你留意片尾的cast list就不难发现创意总监出身的汤福自然非常了解如何组建一支对自己口味的团队。
Mad Men原本是位于纽约一家叫做“Madison Avenue” Men的广告公司的简称,该公司的设计风格多借鉴了60年代流行文化的元素。
甚至严谨到会为片场使用的每一个道具或者服装撰写一段背后的故事。
于汤福这位对居家环境要求甚高的导演而言,为主角们寻找适合的住宅是创作开始的第一要务。
红木设计的开放式起居Schaffer House隐藏在Glendale山下一个橡胶树林山谷中,木材结构的玻璃房与周围的山体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屋子并不如Lautner后来的作品那样迷人,这套两居室小房子的设计显然与其后期热情的现代主义风格有所区别。
内部装饰采用极具女性气质的奶油色和粉红色以及中世纪好莱坞摄政风格(Hollywood Regency),兼具浓厚的摩洛哥色彩。
尤其是Charley的卧室,奢华的梳妆台上有两盏超大号象牙白罩灯,中间是一面由镶嵌着骨头和木材浮华装饰的北非风格梳妆镜,镜子挂在以好莱坞摄政风格典型白色漆成的华丽雕刻木屏上。
珊瑚白植物图案的桌布与扎染色织物窗帘搭配,粉红色地毯、椅子则用白色长绒毛装饰。
电影中Charley位于Pasadena的景观住宅区大宅内部装修风格
时装大佬汤福开拍故事背景发生在60年代的处女作,自然也要在服装设计方面大展身手。
为贴合George甚至Colin本人的性格,创意团队从Turnbull&Asser买来大量白色衬衫并整齐地折叠存放起在卧室衣橱抽屉里,用于搭配60年代的麻布面料、四角形剪裁和圆形垫肩的西服外套。
Arianne在采访中表示“George的世界有着极其精确且严格的品质。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的穿衣方式具有表象性,是一种情感上的盔甲。
Turnbull&Asser是1885年于伦敦成立的一家绅士定制衬衫制造商。
James Bond和几年后风靡全球的Kingsman系列中主角们穿着的衬衫就来源于此。
除了George的衬衫,Charley的黑白拼接鸡尾酒礼服是另一个亮点。
Arianne和Tom讨论后认为在醉酒跳舞场景中,服装的更换是有限的,因此设计必须精准。
他们决定采用黑白两色的拼色连衣裙加上Watteau back拖地下摆修饰,搭配装饰主义金属吊坠耳环。
穿上它跳舞的Charley有种淡淡的优雅和不羁,也反映出她生活的放纵和混乱。
大体上由装饰性抹胸,衬裙和两侧宽大的褶皱构成,后背下摆从肩部自由垂下到地板。
Pretty Young Thing除服装外,创意团队为还原美国60年代的家居生活也颇费了番心思。
George床头的圆形金属外壳象牙色闹钟是Westclox公司于1958年左右生产的Hustler Alarm Clock系列。
Westclox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时钟制造公司,曾在1959年推出了一款时髦的“睡意”闹钟并申请了专利,该闹钟是同类产品中最早的一种电驱动式且具备“贪睡”功能的闹钟。
男主曾用它写下遗言,包括那句简单的“Tie in a Windsor”(请系温莎结)。
7英寸乘5.5英寸且带有白色编制布纹的信头是由颇具传奇色彩的邦德街史密森公司(Steve Smythson)所印制的。
Charley的“装备”方面,金色箔头的粉红色香烟最为惹眼。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片中出现的粉色香烟是诞生于19世纪而后风靡全欧洲上流社会的sobranie cocktail,但金色箔头的香烟在60年代的伦敦确实非常受欢迎。
此外,导演还为Charley安排了另一挚爱——源于伦敦的Tanqueray牌杜松子酒,Charley要求George晚上带一瓶,并宣称“我喜欢瓶子的颜色”。
处女座导演Tom甚至连George家的医用急救用品都不放过,一律使用60年代美国原产的常备家用产品,十分考究。
1960年代的Drug Bayer阿司匹林药片,pepto bismol次水杨酸铋,isopropyl alcohol医用酒精和Williams剃须刀
George清晨坐在马桶上阅读并带到课堂上讨论的赫胥黎的《After Many a Summer》,根据某拍卖网站所拍卖的签名版纪录显示,正是1939年发行的首版。
汤福选择《After Many a Summer》作为贯穿George生命最后一天的重要道具自有他的一套逻辑。
且这本小说的主题正好讲的是一位畏惧死亡的富翁为求永生,召人来陪他思辨生命的故事。
更巧的是,该小说是赫胥黎本人离开英格兰并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后不久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的审视,尤其是对美国文化自恋,肤浅和对青年痴迷的不满。
如果不是巧合的话,这位时装设计出身的创意大佬对文学表达的精准直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和他对视觉审美的天赋一样让人惊叹。
After Many a Summer, by Aldous Huxley, First UK Edition, Published by Chatto & Windus (UK), 1939
而Bachardy本人正是本片原著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伴侣。
据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洛杉矶圣塔莫尼卡峡谷的沙滩上,Bachardy18岁,带着傻乎乎的露齿笑容使他显得比时年48岁的Isherwood更加青涩。
彼时,Isherwood已经出版了几部著作,是颇有名声的作家,后来在洛杉矶一间大学教授近代英语文学课程。
影片中不难发现George家中从起居室到客厅书房都摆有肖像画,会是Bachardy的作品吗?
拥有Isherwood所有著作版权的Bachardy为汤福开了绿灯,即使后者完全没有电影制作经验。
谈及Tom的邀请,Bachardy 回忆说“我第一次见面时就意识到,如果有人能把Chris的这本书拍成电影,只能是他。
Don Bachardy, in Santa Monica Canyon, Los Angeles, 1970s. Photograph by Michael Childers/Corbis.
十年了,甚至连Colin本人还在2016年的采访中感慨这位导演“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让你想投入旅行,读书或画廊,或者至少是Google。
”正如汤福自己所说:“早年电影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比如1972年的《柏蒂娜的苦泪》(Petra von Kant)。
不是说拍电影更高级,做电影本质上和想办法从制鞋厂弄到一个精致形状的鞋跟是一样的——我必须要知道我爱的和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得到它。
即使遁隐于外界的恐惧也依然被孤独占领。而单身男子折射出冷战时代精神病人般的荒谬症候。影像表达精致纯熟无可挑剔。科林叔与摩尔的舞蹈和与霍尔特的海边嬉戏两段作了最好的反向抒情。全片注重的同样是感受而非思索。化妆镜里摩尔扭曲的眉眼呼应了夜行动物里圆形的臀部画作。请TF坚持这样的形式美学。
Oh the TF boys... Tom Ford挑男人的眼光真的太强大了,他成功把我top5墙头中的3个都组进了一个后宫…Colin在课堂上关于fear和minority的那段台词好赞,Colin和Matthew在沙发上一起看书的那幕是人生梦想。(你们知道我中途暂停去搜索Tom Ford是不是处女座的然后看到结果后有多释然么……)
就一搅基片一定要这么文艺吗
两星给饱和度的运用
精致的电影,痛失所爱,每个人都是如此痛苦和孤独。
满满的王家卫风,大有《花样年华》的影子。不说教,不夸张,一切都像散文诗,任由岁月蹉跎。柯林叔叔细致的演技令人心碎。涉及同性恋的电影难免会落俗,但是本片关注了作为人的那份universal的孤独感,难能可贵
配乐,剪辑,选角都无懈可击,朱利安摩尔真是百搭,可以诠释任何类型的影片
没搞成。。
要知道只有一样东西能予人生以价值,就是为数不多的和另一个人心灵相契。
不大喜欢这类复古的类型,感觉太学院了 把所有知道的拍摄手法都用上,即使感觉很不错,但有点装
回味比观看时强,就是受不了那些骚男啊= = ~作为一电影也太单薄了点吧。。。。。恐惧驱使欲望,爱留人于世间。。。。悲恸与爱欲总教人欲罢不能,命运,则怎么玩笑都可以。
每个人都是care thing!
快进看完的,实在不是我的菜
有时候人生的真相很残忍,功成名就的,也会失去挚爱;不愁生活的,也会没脸回故乡;年轻俊美的,希冀着前程远大。而人生这趟单向路径,怎么走,都只有一个结果:death is the future。而路途中不断学习着一一失去。
色调变化颇有意思。
为Lee.Pace看的,结果丫总共出场也就一分钟,哭。。。
受不了同志
科林不愧影帝级表演……
这分明只是导演在展示他的取向、审美、爱好、品味以及洁癖……
Nicholas的PP,还有Jon的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