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麻雀乐团

麻雀樂團

主演:谭俊彦,李佳芯,郭柏妍,姜大卫,韦家雄,黄庭锋,谢东闵,何启南,胡敏芝,梁荺苓,郭子健,吴兆麟,冼灏英,潘芳芳,嘉骏,廖家爵,庄易羚,张汉斌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5

《麻雀乐团》剧照

麻雀乐团 剧照 NO.1麻雀乐团 剧照 NO.2麻雀乐团 剧照 NO.3麻雀乐团 剧照 NO.4麻雀乐团 剧照 NO.5麻雀乐团 剧照 NO.6麻雀乐团 剧照 NO.13麻雀乐团 剧照 NO.14麻雀乐团 剧照 NO.15麻雀乐团 剧照 NO.16麻雀乐团 剧照 NO.17麻雀乐团 剧照 NO.18麻雀乐团 剧照 NO.19麻雀乐团 剧照 NO.20

《麻雀乐团》剧情介绍

麻雀乐团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龍鳳麻雀館第二代傳人司徒久年少繼承家業,雀館見證灣仔區變遷,「碰」、「槓」聲中滿載人情味!一成不變的司徒久竟肯斥資收購瀕臨解散的港灣樂團,得力助手張鐵原本強烈反對,當知悉其收購樂團是為了失散多年的女兒兼樂手沈家明,終願意出任副團長,從中協助二人相認……德旺集團主席歐陽宗當年於麻雀大戰中敗給司徒久的父親,承諾德旺不會踏足灣仔;這位麻雀梟雄多年後捲土重來,要使計對付司徒久,最終司徒久能否守住大龍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苏格兰飞人女巫华丽的挑战简单西蒙黑盒子谜证梵蒂冈少女:艾曼纽拉·奥兰迪失踪案第一季老人杀手之心第三季三矢老师的计划式投喂。女人香气行星与共柴哥与喵弟女匪首传奇明媒善娶行尸之惧:核潜艇陋室被消失的凶案明日方舟:冬隐归路野探哈莉第三季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壳中少女:压缩卧底高中宋快递何去何从亚特兰大第一季再造人卡辛我不是妖怪朱雀堂梦中的简

《麻雀乐团》长篇影评

 1 ) 讲好故事才能推好情绪,主旋律不等于喊口号

7.20点映本来只能给一星or两星,但从情感上我必须支持这部电影,对侵华日军罪行的披露与谴责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尤其是在风云诡谲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珍视和平,所以给到三星的及格分。

但是从电影本身角度,他绝对不是一部好电影。

中国有自己的二战史,导演想拍中国的《波斯语课》,但他终究还是落了空推情绪不重故事的窠臼。

单一人物的塑造非常无脑,警察像愣头青一样意气用事,翻译的老婆孩子在屠杀中遇难,他竟然没发现他们不见了,军官来找阿昌的时候不带任何随从,婴孩吃了安眠药竟然会忽然醒来。

人物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松散,日本军官与阿昌之间这么重要的关系轻飘飘几段就带过了,两个人在战争之外作为人的一面几乎完全没有展现。

而高叶王骁等人饰演的角色之间的羁绊那更是一点也没有,虽然团结是应该的,但作为起初带着别扭与敌意的陌生人,最后亲如一家,好歹也得有一点描绘吧⋯⋯种种问题导致情感表达沦为了强行地煽情,而没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有些桥段为了煽情而降智,有些角色为了煽情而死,整部电影也只是喊口号走过场似的把画面与思想表达完了,完全没有体会到导演的真情实感。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中非常曲折且重要的一页,其中书写着包含了难以计数的恶与善。

在硝烟中也弥漫着各种情感交织,谱成了这片古老大地最充沛,最动人的画面。

这是很好的题材,很重要的题材,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但是真正的情感是需要导演用打磨至臻的剧本,用情感饱满的镜头,一点点堆积,最后水到渠成。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配乐一推口号一喊特写一给,观众就都给我哭。

这样完成任务式的电影实在是暴殄天物…

 2 ) 【短篇影评】拒绝美化任何侵略者,才是一名合格导演的良心。

一部电影,有时候能反映出许多的电影之外的要素,比如社会风气、舆论环境、创作团队的历史观和文化修养甚至是更深层次更复杂的东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的出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风气,仿佛电影的反派必须拥有基于人性的、令人信服的‘坏的合理性’,才被视为深刻、合格、有魅力。

这股风气弥漫日久,甚至侵蚀了我们对历史中绝对之恶的认知,使人不自觉地为其寻找‘合理’解释,仿佛唯有如此,才符合某种预设的‘悲悯宽恕’的世界主义姿态。

这股将恶行人性化、合理化的风气,其侵蚀力是漫长而深远的。

漫长到许多人渐渐的已经懒得回顾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漫长到许多人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漫长到我们竟然被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可以接受和拥抱那些没有洗干净浑身血腥,却能够露出伪善的笑容的故人之后,漫长到有些故事我们已经接受和习惯,甚至找出来“战争洪流下的那些人也是受害者”之类的理由来宽慰自己在翻阅历史书中跳过那些刺目的照片。

究竟是什么力量?

是谁?

是什么样的存在?

悄悄地篡改我们的记忆,偷偷地操控我们的感情,残忍地践踏我们的伤痕?

反思电影《南京照相馆》带给我的震撼,答案愈发清晰: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潜移默化的侵蚀,是错误史观对集体记忆的篡改与对正义情感的麻痹。

在【南京照相馆】中,我曾一度的试图,甚至是希望手持照相机的伊藤,能够一如既往的如同我所看过的那些电影的反派,显露出某些“合理化”的特质,以使我能够接受他在“战争的暴风漩涡中”随着疯狂的帝国主义思潮逐渐腐化的“非自由”……直至,在某一个瞬间,我突然的惊醒,就像是陷入噩梦中的人突然觉察自己身处梦中一般,并不是哪个具体的画面或者说情节深深的触动了我,而是一种粘稠而绵延的绝望,一种窒息与厌恶的认知压力,使我无比的确定,并且推翻在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的错误的固化的认识:一种否定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把那些反派恶行揭示为某种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是政治历史甚至是道德层面的作用,是人与世界的对立的错误认识。

伊藤是恶的!

每一名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号召下踊跃参加这场战争的人都是恶的!

诚然,个体身处时代洪流或面临特定环境压力,但这绝不构成其主动选择施暴、参与屠杀的免责理由。

每一次挥舞的屠刀、扣下的扳机,都是个体意志对基本人性的背叛,是清醒的、主动的恶行。

那些无辜者的鲜血,分明的昭示着:最不应被合理化的,正是这群侵略者基于自身选择而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及其丑恶本质。

这部电影的上映,各种各样的观影爱好者们的影评纷纷涌现,在其中一定会有一群人,费尽心思的把历史与现实割裂,以同情的口吻强调诸如伊藤之类的豪门贵公子不过是历史进程的受害者,体现着历史必然被规律所牵引,他们无视阿泰金老板们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如何在绝望中迸发出微弱的反抗力量,这些力量虽小,却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伟力,他们也不会明白,历史并非由抽象的规律或少数‘精英’所主宰,真正创造历史、书写历史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

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斗争、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才是历史进程最深层的动力与方向。

可悲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们,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冰冷僵化的‘规律’,从中抽象出为罪恶开脱的‘必然性’或虚伪的‘love and peace’口号,蒙着那层面纱,在被创造出来却坚信不疑的泡沫世界中独舞。

关于影片,我不必说太多,简单的故事余出了巨大的空白,而那些空白被接踵而至的地域场面所填满,镜头对着那些施暴者的脸,对着屠杀者写下的“仁义礼智信”,对着背信弃义、丧心病狂的禽兽,对着惶恐不安、衣衫褴褛的妇女,对着呆滞的、惊魂未定的百姓,对着想要艰难求生、挣扎奔逃的人类,我相信,这才是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真正的内容,老兵的就义、高叶的眼泪、阿泰的抉择、老金的奋起,其实都不过是点缀。

恶,军国主义的恶,才是导演真正传达的东西。

对于此,我全盘接受。

2025年,我很幸运,能在大荧幕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我沉重的走出电影院,沉痛的悼念那些遇难的同胞,但是我坚信明天是光明的,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说明我们被扭曲的历史观正在回归正轨,而这样的竭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的作品越多,那段历史则能够被固定下来并且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是那一沓被缝在一副上的照片一样,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组织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掩埋的历史终将再次公之于众,而每一张观影的电影票,终将化为审判的子弹,击中那些影片中的历史罪人与他们的后人!

 3 ) 小津安二郎,你没死在中国太可惜了

力荐《南京照相馆》!

因为这部影片不是一味卖惨,也不讲什么以德报怨,而是近些年来,中国人抗日史观的一次升级迭代。

我认为这类题材的电影我们应该多拍,拍深刻,不要搞那些乱七八糟的抗日神剧,而是要像犹太人一样,拍出我们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波斯语课》……当然,在西方叙事体系下,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显然比不过犹太人,甚至都比不过加害者日本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拍。

因为日本当年侵略的国家虽多,除了中国和韩国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拍这种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了。

多年来,犹太人依靠宣传优势,塑造了自己的二战受害者形象,并借此可以对巴勒斯坦为所欲为。

如果中国人有同样的宣传优势,那“踏平东京”之类的战狼言论肯定就不会有那么多批评者。

当然,铭记历史并不意味着要宣扬仇恨,控诉法西斯并不是要自己也变成法西斯。

铭记历史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现实的警醒,就像影片里提到的那个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八纮一宇塔,至今仍树立在日本境内,无论某些人怎么洗地,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德国纳粹已经被清算了,警惕反犹主义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政治正确,而中国人有这样的待遇吗?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全世界的政治正确?

还是继续说电影。

评价《南京照相馆》,必然要和十几年前同题材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影片相比较。

我认为,和后者相比,《南京照相馆》明显反映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国民心态的一个变化。

以往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电影,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更多是描写中国人的惨,而《南京照相馆》在展现历史残酷沉重的同时,也揭露了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伎俩和虚伪,更展现了中国人在绝境中的不屈意志。

例如照相馆里的万里长城、黄鹤楼、故宫……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骄傲,虽然一时落魄,但总有东山再起之时。

陆川拍《南京南京》的时候,更多展现了日军的残暴和绝望的氛围,他镜头下的中国士兵,在最后也只能喊出一句“中国不会亡”。

而十多年后,到了这部《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让主角们喊出的台词变成了“寸土不让”。

从“中国不会亡”到“寸土不让”,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种心态的变化。

这背后的含义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不仅要求生存,更要拿回属于我们的一切。

《南京照相馆》在影片的最后,更是突出描写了日本战败后,南京法庭审判、枪决日本战犯的一幕,让观众在沉重压抑的基调中,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这段审判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历史上搞百人斩竞赛那俩鬼子——向井敏明、野田毅,就是战后在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刑场被枪毙的。

我觉得这也是本片的积极意义所在,没有什么狗屁以德报怨,没有什么狗屁优待战俘!

以直报怨、以血还血才更符合人们心中最朴素的正义观、价值观!

(反面例子就是电视剧《战犯》)本片中最一个值得分析的角色,是原岛大地饰演的日军摄影师伊藤,一开始你会以为伊藤这个角色是那种“比较有良心的日本鬼子”,到后面你会发现完全不是。

伊藤才是日本鬼子的真实写照,而他所有的犹豫、伪装,再最后的本性暴露,都可以用主角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来定义。

伊藤不仅代表了当时的侵华日军,也是现在很多日本人的缩影。

他们表面上体面、文明,看上去和那些上来就烧杀淫掠的武夫不一样,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没有本质区别。

伊藤虽然一开始不敢杀人,但他的价值观里依然把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祖父视为英雄,就像现在的日本人虽然表面上人畜无害,但依然在参拜靖国神社一样。

他们的价值观依然是军国主义,只要达到一定条件,他们都是潜在的军国主义者。

另外,伊藤喜欢摄影,自称要在战争结束后拍电影,我觉得影射的应该是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是日本著名导演,拍出了很多影史佳作,但他入伍参加过侵华战争,在长江放过毒气也是不容篡改的黑历史。

以往中日文艺界对他的黑历史总是避而不谈,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电影界话语权的提升,关于小津安二郎的历史定性也该拿来说一说了。

伊藤/小津安二郎就是很典型的一类日本人,他们的外表极具迷惑性,谁能想到拍出《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这种温情片的文艺导演,背后也有着野蛮残忍的一面呢?

谁又能想到以二次元、懂礼貌、平成废宅为外表的当代日本人,背后又会有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全世界都喜欢日本人,就像全世界影迷都喜欢小津安二郎,那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日本的另一面。

虽然影片中最后伊藤死了,而现实中的小津安二郎活到了战后,还成为了著名导演,但我丝毫不怀疑,小津安二郎在战时的所作所为和伊藤没有区别,他的罪行应该被清算!

1938年1月南京郊外,小津安二郎(左)其他演员方面,王传君在本片中继续扮演了一名日军翻译官,堪称“汉奸专业户”了,而导演编剧为他安排的台词极为深刻。

他有句台词说:“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当兵的彼此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中国人各地方言不通),怎么赢?

”他的这个观点,就是我最支持大一统、支持普通话的理由。

近些年,网上有很多言论开始反对大一统,尤其是方言保护主义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我认为方言作为传统文化,自然有保护的价值,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理念,始终应该是我们坚守的红线。

王传君扮演的汉奸还说:“人都快杀光了,拿什么打赢日本。

”这句台词的背景就是在他看完日军在江边大肆屠杀百姓之后说的。

这句话同样有一定道理,我们观察世界历史,那些在殖民主义时期被殖民者杀光的非洲部落、印第安部落,数不胜数。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我一直对人民史观不是很认同。

人民史观总说“人民必胜”,那些被杀光的国家和部落呢?

人民都不在了,怎么必胜?

我们都知道,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惨胜,一方面在于同盟国的援助,另一方面就是自己体量足够大,足够抗揍。

而如今的我们要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如果再有战争,不能再靠堆人头取胜了。

最后,《南京照相馆》也不是没有瑕疵,高叶饰演的女主角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败笔。

这个角色的人设是电影演员,可能是她比较拎不清,也可能是就像台词所说,她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可以被网开一面,所以她的种种表现有些“作死”。

就比如她日常的妆容打扮,还有那一头烫发,按正常来说,当时沦陷区的妇女,多半都是要早早剃头的,就像影片后来那对母女的装扮一样。

可能导演想展现女演员的魅力,或者是展现美好一面被摧残的冲击感,所以把这个角色刻画得有些过于美艳了,但我觉得这显得很不合常理。

(《金陵十三钗》在这方面更不合常理)不过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南京照相馆》依然是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虽然本片题材沉重,但导演也没有展现过多的“剥削镜头”,这点比《南京南京》要柔和很多。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观众来说,我认为非常值得一看,但如果是儿童观众,虽然我知道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还是至少初中以上年龄再看这种电影吧。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看这种电影都要难受或者有心理阴影好久,就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我至今不敢去,太压抑了。

或许等什么时候中国能彻底清算日本右翼,让日本天皇在南京下跪认错的时候,我才能以平和的心态看一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粉红,我一直很认同普世价值。

但正因为认同普世价值,我才明白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是普世价值的威胁。

时至今日,西方白人至少承认黑奴贸易的不光彩历史,美国总统会给黑人下跪,德国总理会给犹太人下跪,而日本人呢?

日本只有一个鸠山由纪夫,还是卸任首相之后才敢来南京下跪。

日本人对殖民侵略史的反思远远比不上欧美白人,现在谈原谅日本,有点太早了。

 4 ) “硬伤”太软

当王骁和高叶已经通过日军审查走向自由又被叫住时(其实在搜查行李没有发现小孩就已经非常离谱了),日军没有直接开枪射杀二人(甚至还放了一个人走)就是本片最大的硬伤,但我相信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愿意接受这个硬伤,因为它实在太软了。

这是一部非常克制的电影,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甚至有一种在看电视剧的感觉,很多本该视觉冲击极强的剧情,被拍的像流水账一样自然,对于这种国仇家恨的题材,能做到这点实在太难得了,没有过分宣扬仇恨,而是在认真反思战争,于是当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导演发现想表达的有点多了,就不得不用开头提到的“硬伤”把故事讲完。

 5 ) 埼玉县的两个小商贩

原本以为《八佰》的视角够乱了,《南京照相馆》的视角乱到反复确认电影票,挖空大脑说服自己看的是电影,不是B站混剪。

看到一些段落总想起其他电影的视角会怎么处理,开头攻城,国军视角和日军视角的切换乱成一锅粥,想给日军冲锋就给冲锋,想给炸坦克就给炸坦克,就想起奥马哈海岸的登陆戏至今都是范本;岸边屠杀配的是一首尖锐的小提琴曲,还在想象音源会不会来自日军庆功宴上的小提琴手,结果音乐戛然而止,就想起纳粹军官一边弹巴赫一边杀屠杀犹太人至今也是范本。

前段时间的工作是昼夜不停地在新片场上找参考片写宣传片的方案,当中不乏众多所谓的“演员演绎”企业在民国时期的发家史,看到电影中灯光的质感,才发现院线电影和新片场的宣传片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不知道是广告的荣耀还是电影的悲哀。

结尾还放在东京审判的法庭上,我其实会期待镜头会给到日本埼玉县两个带着白头巾的和蔼的小商贩,在一片与孩子们和谐的笑声中被宪兵队带走,押到南京雨花台刑场枪决时才知道是“百人斩”的刽子手井敏明和野田毅。

中国法官倪征燠在回忆录中曾写道指控土肥原贤二时的感受,“这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亿万中国同胞站在我后面支持我的指控,使我几乎泪下。

”但在东京审判后,另一名中国法官梅汝璈说道,“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

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然后电影里两段按下快门的手指与扣下板机的手指交叉剪辑,第一段犯下罪行,第二段大仇得报。

胶片其实远没有子弹的杀伤力大。

“不同渠道传出来的照片揭露了南京的暴行”。

你看,这句新闻报道是不是似曾相识?

 6 ) 怎么去“看”,很重要

片中,当日军要射杀战俘,让军中摄影师佐藤拍下这些瞬间的时候,有一段蒙太奇,把拍照,和开枪,放到了一起。

当上子弹、校准枪口、扣下扳机,和对焦、调整光圈、按下快门被并置在一起时,带来了一种巨大的力量。

手指拨动之间,是机密器械,是现代工具,也是《南京照相馆》所拍出的那种“大屠杀”的瞬间,让人恐惧、震颤也愤怒的瞬间。

在这段剪辑里,其实并没有确切的“杀戮”,但却每一帧都是“杀戮”,这段关于“动作”的剪辑让我想到了很多类似的、大屠杀电影里的瞬间,它们被拆解开来,变成只有简单意义的动作,但却不能改变这背后的本质。

导演申奥在片中几乎没有拍过佐藤拍照的视角,也就是我们很经常看到的,透过相机镜头的取景视角。

这显然是种创作选择,也是《南京照相馆》作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对于此类题材来说,怎么去“看”,很重要。

以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类型。

在电影史上,我们可以用三部影片把它们分成三个时期。

“揭示时期”——阿伦·雷乃的《夜与雾》,代表着揭露、展示大屠杀罪证的时期;“反思时期”——克洛德·朗兹曼的《浩劫》,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和反思大屠杀发生的机制、追问责任与因果;“表现时期”——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类影片,主要是用剧情片、商业片的形式谱写大屠杀语境下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讲述日军占领南京后,刘昊然饰演的邮递员阿昌,不得不以“学徒”身份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起帮日军洗照片经历的《南京照相馆》,显然更接近《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表现时期”大屠杀电影。

但它其中,又带有很多“揭露时期”大屠杀电影的特征。

日军自己要拍下屠杀罪行,阿昌一帮人不得不冲洗屠杀照片,最后又要努力把这些照片送出去给更多人看到,就已经和证据、罪行强相关了。

而那些带有“揭露时期”特征的大屠杀电影,正是因为要抵抗大屠杀本身的“隐秘性”。

因为销毁大屠杀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本身就是大屠杀中重要的一环。

某种程度上,这三种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大屠杀电影,其实就代表了一种看待大屠杀的方式,同时也是它们带领观众去看大屠杀的方式。

回到开始说的“怎么去看”这件事上。

看完《南京照相馆》,我们就会发现,“目光”,始终是电影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

这也是导演申奥几乎从来不给我们看佐藤相机里拍摄杀戮的视角的原因,因为他更想关注,也更想让我们关注的,是取景框之外的南京和众生,还有这些众生怎么看待每天都发生在南京城里、自己身边的大屠杀的视角。

因为他们,才是每天目睹、经受、抵抗这些罪行的人。

他们的视角,都不太一样。

王传君饰演的翻译王广海过着很分裂的生活,他每天都要目睹很多死亡,甚至还要“翻译”死亡,但为了活命,他只能继续做下去。

你会发现他饰演的这个人物,眼神始终是闪躲的,在看到杀戮发生时,他总是会挪开自己的眼睛,堵上自己的耳朵,背过身或者侧过身去。

他害怕看那些鲜血和死亡,他是那个每天“只能瞥视”这些罪行的人。

刘昊然饰演的阿昌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敢看”这些罪行的,在电影一开始的逃命过程中,他看到杀人场景,都会害怕得发抖腿软。

但在进入到照相馆,成了“学徒”以后,他却不得不在洗照片的时候,一次次“凝视”这些罪行,凝视这些已经被照片凝固了的、他也绝对忘不掉的瞬间。

他,是那个“不得不凝视”罪行的人。

高叶饰演的林毓秀当然亲身遭受过罪行,这点影片隐晦也明显地表达了,她逃不掉。

但她最直接的一次看向罪行,其实就是抱着孩子,被迫拍下那张证明“中日亲善”的照片的时候。

她被要求要笑,但她没有笑,只是看向镜头。

她看向的这颗镜头本身,甚至她自己留下的这张照片,就是罪行的证明,因为她此刻正在被罪行凝视着。

她,还有许多女性,是那些逃不开被罪行凝视的人。

躲在照相馆里的老金一家人,虽然几乎都没有去到过外面,却也用“看不见”的方式“看见”了罪行。

他们可以从阿昌和老金洗出的照片里看到,可以从总是来到照相馆里的日军的脚步声里“看到”,也能从外面的炮火带来的震动里“看到”。

因为在这个冬天,在这座南京城里,没有人能够把自己的目光从这场屠杀上移开。

最后,来说说一个很打动我的细节。

佐藤总是来照相馆关心洗照片的进度,有一次,他闯进了暗房,这时的阿昌正在洗的好是其他照片,测试用的。

阿昌当时一惊,他脱口而出老金教他的知识——“不能开门,照片见不了光”。

佐藤毫不在意,他说,“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然后笑着走了。

在电影最后,这些“不重要的”照片,和阿昌他们带出去的照片并置到了一起,就像开头说到的,子弹和快门的并置。

那确实是些“不重要”的照片,不过就是一些普通人的笑,普通人的哭,普通人的新生活节点,和普通人想要留下来的瞬间。

而那些“重要的”照片,充满鲜血、残酷、罪行和杀戮,得以让一些东西不被销毁,也得以让一些东西被世界记住。

这是照片里的生死,也是照片里的生活。

于是那些不重要的东西,也变得重要了。

这就是《南京照相馆》,带我们“怎么去看”的方式。

 7 ) 为什么越了解日本后才变反日?

《南京照相馆》刚看完,是我认为近十年来中国拍的最好的反法西斯电影,角色塑造的都挺好的,表现了一些法西斯的残忍狡猾,但也没有过度卖惨和表现女性屈辱,我就怕变成血浆片和用力过猛,关谷神奇演的就非常很好,只是中间桥段他们找底片然后被发现,王传君躲起来干嘛?

过去几年也看很多这类的电影,不是那种商业片动作战争的爽片,不是那种嘻皮笑脸的讲中文的太君那种抗日神剧,因此这电影是有调动我一些反日情绪的,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八佰》也还行,但都没这部能调动反日,更准确说是反法西斯意识,以及爱国民族主义情绪,就如有人说像《波斯语课》是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终于我们学会了犹太人是如何拍二战电影了。

只是还有一些没讲到我认为是瑕疵,没有太多表现出是“中华民国”,这四个字完全就没有提过,让我感觉有一种在躲开审查的感觉,只是展现了国民党帽徽以及几秒的蒋介石被毁画像,也几乎没讲国民党高层的无能,结尾好像是靠这些照片就唤醒世界,是一种大仇得报正义声张的感觉,但是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在日军攻击法属越南后1940年开始对日禁运,而投降后的汪精卫之下有百万皇协军,太多战犯被国民党放过了,就没有能让我能呼应电影这美好的结尾,正义得到了一些声张,但又没有得到太多。

但我这不是讲影评而是讲一些心得,我是在外网上某个中日关系的视频评论区,洋洋洒洒写了这些字当时感想和从亲日变反日的心路历程,不知道放这会不会被删:我从小虽然看了很多抗日剧但从内心就不太反日,我认为大多数国人看了抗日剧就反日,看了官方的宣传就反美,是不是一种太浅薄的民族主义情绪了?

但是我很奇怪的好像一直是比较反美,哪怕当时亲美公知最横行的胡时代,高中大学的我就没有一次因为知道美日的富裕发达就想润过去,真一点这种想法都没有,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看了一些社会政治学,我才知道我这种属于天生的左派民族主义思维,可能是一种自由派左派的价值观,如果把我放在美国那我应该是民主党左派桑德斯派,后来等我毕业后去了30多国环球旅行,我觉得最美的是瑞士但我也认真思考过,如果我有机会入籍瑞士,住在这里好像我也真不愿意,我这不是凡尔赛或者瞎想啥的,就是假设真的免费给我这机会变成瑞士人我也不要,瑞士可没有那么民粹,太多侵略殖民黑历史,更没有美国那种贩毒暴力,那更不用说让我成为什么去当美国人日本人了,完完全全不会这么自卑,那些亲美派一直说富人会移民美国,什么贫贱不能移,那他们就他们而不是我们啊,因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崇洋媚外,是一种自主选择的汉奸的感觉,我认为我是过不了心里这一关。

而毛说过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受害者,我觉得毛主席总结的很好,因为后来我多少同情广岛长崎民众,就如很多欧美左派也会同情广岛长崎平民一样,当周边的人都说日本人活该的时候,我不会阻止但也不会跟风去诅咒。

后来当我逐渐知道了80年代美日贸易战后,也同情80年代的日本被金融核弹打到经济崩溃自杀的日本人,如果拥抱和平宪法的日本作为盟友能被美国这样欺负,那美国还会如何欺负其他国家?

那美国不就是打败寄生在日本人身上的军国主义,然后自己变成寄生在日本人民身上的新法西斯?

如果日本虽然富裕但是那么懦弱,那日本当然就不是帝国主义法西斯了,那我干嘛还要仇恨今天的日本呢?

不是有一个最现成鲜活的帝国主义美国在,你不反美却反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失败的loser,这不是一种非常懦弱愚蠢的思维吗?

但一开始我还小我不知道所谓意识形态标签,我高中大学时代一直以为是小时候看漫画书的影响,当小学时看机器猫龙珠阿拉蕾的漫画时,因为太小所以稍微掠过一丝丝反日的情绪,毕竟小学生是有抗日剧的影响,但纠结一番然后就津津有味的看了,长大后偶尔看到抗日剧更多了,有点神剧化依然不够让我反日,看海贼王和火影也没影响,后来再我看了姜文的鬼子来,我终于感觉到了一些反日情绪,我才感觉是香港导演拍烂了抗日剧,大学时期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老实说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心里触动,我觉得没有必要装的很激动和假哭,就是没有我想象的能调动我的反日情绪,更深层一点说应该说我很同情同胞遇难者,但我却不会把他和今天的日本联系在一起,我联系的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我的认知里面,日本帝国≠日本锅,反的是一种体制意识形态,而不是今天的日本,和普通日本人。

然后我大学毕业后独自去了日本四次,2014年第一次去印象就很好,完全被他们厕所的干净先进给震惊了,那还是十年前国内才刚开始厕所革命呢,和国内如此脏乱差比起来2014年的日本当然很干净先进,然后为了樱花滑雪红枫几乎跑遍了,冷门的松阪伊贺马关福冈长崎都去,各种动漫主题馆游乐园也去,去了灌篮高手的原型地,甚至富士急最恐怖的鬼屋慈急病院,但我一直分的很清楚的,如果别人问我日本旅游好不好,我当然会诚实的说是好,但只要提到日本关于二战的罪责,我是一点都不会洗的,我是完全不能理解,国人去日本旅游我不说什么,但居然会有国人因羡慕日本先进发达还是动漫日剧,连二战罪行都要洗白护航的,这不就是皇协军还能是什么?

之前不是有网红去对着靖国神社门口石碑小便,是有争议但怎么会一堆人去诅咒到那么难听的?

我自己就充满好奇的去过靖国神社看看,只是我自己不敢也没想到。

其实从电视上看靖国神社,依然没让我有太多的反日情绪,只是看到日本政客在那晃,不知道其具体是在恐怖什么?

那天在东京没事干,特地搜这个地方去看,走近了发现就是一个普通又庄严的神社而已,你不说或者我不特地搜索,如果我随便路过还真没感觉这神社太特别,一路好奇疑惑走进去到幕帘之前,好像也看不到什么战犯排位啊,但是当日本老人以为我是日本游客,给我他的手机让我帮他和他孙子拍照,我惊讶然后就脸色突然红温了,突然感觉有点震惊和屈辱感,我就心理想到,你这老人是不是参加过二战?

有没有杀过我的父祖辈?

为什么你还要带孙子来这笑嘻嘻的拍照?

然后我有点生气,我就对他说“NO, I'm not Japanese”,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靖国神社,我居然没进去靖国神社好好看,只是在外围拒绝了那日本人后就离开了,后来就再也没去过靖国神社。

去过长崎和靖国神社,而后的几天一直思绪良多应该怎样看待日本,每次胡思乱想又找不到答案。

有一天在静冈县某一条小路上走,阳光很明媚心情也很好,我这时候想去附近的樱桃小丸子主题馆看看,虽然我是男的但想反正来都来了,去拍几张照然后能发朋友圈骗点赞吧,一路上周边环境就如漫画,房子看起来很整齐干净,好像都是野比大雄的屋子,就是因为太美好的感觉了,美好到感觉有点不真实,突然好像柯南一般心灵被一束闪电击穿,我到底是不是应该仇恨今天的日本呢?

日本今天不是已经很文明和平了吗?

但人家在参拜靖国神社诶,可是他们又在长崎原爆馆诉苦?

那被原子弹瞬间消灭的日本平民,活该不活该?

那我看到的先进和富裕,是不是就是从我们那抢来的?

应该是吧,多少是吧?

然后又想起来了,现在日本右翼越来越多了,这哪里是和平文明的日本呢?

大概在2015 2016年我就逐渐想通了这一点,中国多数人是因为知道日本富裕发达而亲日,但我反而是因为我去过,看过先进发达但无德的日本后才反日,就是因为看过日本的富裕物质一面,但我却在文明和道德上对日本去魅,而我本来就不会因为美帝的先进发达,就能停止让我讨厌美国,哦难道因为富人就能等于好人?

这种思维是我难以接受的,因此就是因为看过日本的法西斯的一面,反而让我越来越感觉到反日,还有网上有人说八国联军是文明之师的,这么恋殖真是让我恶心到想吐,近几年又看到日本人越来越右翼亲美反华甚至反韩,既然日本民调依然的反韩?

那么说明日本根本不是因为反共而反华,那为什么日本敢于反华反韩呢?

德国民调敢反犹反波兰吗?

是不是因为日本不够被惩罚,或者因为杀掉最多日本人的是美国,为什么日本人反俄的情绪反而还好而已,消灭最多日军和平民的是美国,虐杀十几万关东军战俘的是苏联,但日本却最仇恨中国人?

为什么会恨放过最多日本侨民战俘的是蒋介石的中国人?

为什么又那么的亲美,这是不是一种日本右翼心态上的恋殖慕强畏威不怀德?

日本这种越来越右翼,反而让偏左的我被影响到越来越右翼思维,让我也感觉到美国原子弹和东京烧烤是有道理的。

前年,也去了长春的伪满皇宫博物院,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不知道为何我依然觉得心理平和,依然没有调动我强烈反日情绪,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宣传和设计好,到底是太强调还是太克制我也不知道,但我只要每次看到日本右翼讲话,反而让我感觉到活生生的法西斯复活了,这远比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罪证栩栩如生,当然今天的日本活生生的军国主义崇拜者反而让我更能连接日本,甚至反而我就觉得这些右翼越来越多才好呢,因为让我原本不仇日的都难免会产生一种想报复的情绪。

回顾二战后的历史,60年代毛还声援过日本的赤军,当时的中共是支持日本反战的左派去反反美帝殖民,7080年代中日处于蜜月期,当时中美日都一起对抗苏联修正主义,应该也是因为当时的日本社会左翼氛围浓厚,是90年代后日本右翼崛起小泉上台后中日和日韩关系才急剧变坏,但好像日本人就非得要坚持这种态度,怪不得我之前看到中国有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他们也说了每次和日本学者讨论的时候,那些日本学者就会提出很右翼的观点,这就会让中国的左翼学者都会生气,把对日本看法比较温和的左派逼的免不了变成右翼,变成了反日,我想我大概我也是这样从亲日变反日的心路历程,人家德国民调可不敢反犹反以色列反波兰,日本是怎么敢最反华反韩的?

日本是怎么把亲日左派中共,逼成反日右翼中共的?

可真厉害!

我一直在假想一个画面,如果中日为钓鱼岛开战会如何,如果我们在武统台湾时候,日本真的参战了会如何?

中日开战了我当然会支持我国,这无论是从利益道义都如此,中共当年就能打美帝苏修,今天中国工业产值是G7之和,那打日本在我看来根本不在话下,不好意思我就是真那么自信,我想报复日本不是因为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比日本强,这根本是和对方是否强弱没直接关系,就如我支持中共当年在朝鲜越南反制美帝,在珍宝岛阿富汗越南报复苏修,当年美苏纸面上的实力就是比我们强,但我也很认同和支持当年我们站起来反抗美苏的围堵,因此今天我想报复日本纯粹是因为知道日本右翼越来越多了,这就是一个和平但依然无大德的日本,那这就是日本右翼送给我们一个报仇的机会,如果我们真的占领了日本一定要在日本政商精英面前拆掉靖国神社。

但我依然会警惕法西斯,我依然不会说要对日本扔核弹,或者故意对日本平民区打燃烧弹,就是好像拼着故意去虐杀日本平民而去的,我觉得中共作为左派政党从来没有在韩战还是惩越战争犯过这种战争罪,因此我们作为最有纪律的军队哪怕面对日本也不会犯出反人类罪,因此连沈逸都说如果我们真的去灭掉小日本而不会觉得愧疚,不好意思我可能是会愧疚的,我支持报复日本但不能犯战争罪,不然我过去反法西斯是要变成法西斯吗?

我不相信我军是因为面对日本,就会真的去大屠杀还是种族灭绝,因为今天我们的反日依然反的是法西斯而不是日本人,不是吗?

因此我从来不会批评国内有人吃寿司穿和服,日本传统文化不是法西斯文化啊,但是之前有人在靖国神社纵火和撒尿我就支持,网上碰到顶着中华民国牌匾的台湾人那么爱叫我们是支那人,那面对这种活生生的中华民国汪精卫手下的皇协军,那就会难免有一种杀心而起的感觉。

说到最后,在我看来我还是希望中日韩能友好,我绝对不是说回到过去朝贡的时代,但我是希望三个最强的儒家文化国家能合作,但是却总是合作不起来,到底是因为日本本身主动的变右翼反华,还是这是日本走这条路是被美国逼的结果,是不是合作之前要先祛除日韩身上的霉菌?

我也不知道了,那就应该是今天的日本人要为错误的道路而付出代价。

 8 ) 现在,这本相册正静静躺在祖国的纪念馆里

看完了,我愿称之为最恐怖的恐怖片这是我第一次看电影那么多场面都不敢睁开眼全程我感觉我的眼睛都没有干过但是,还是应该去看的故事是完整的,节奏是流畅的,演技是上乘的铭记历史的沉重因为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走出电影院看着街巷的日常与美好真的感谢祖国的强大!

这个故事原型里的相册现在正静静躺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见证着祖国的日渐强盛!

它的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耻字,以及滴着血的心!

联手护送这本相册的两个人还曾在纪念馆的这个相册前相见。

勿忘国耻!

原型相册• 《 “京字第一号”证据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官网专文,2015-12-10)全文在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www.shac.net.cn内容:逐字还原罗瑾发现、加印、装册,吴旋接力藏匿,直至1946年递交法庭的全过程,并配有档案原件照片 。

 9 ) 双重视角下的溃败——《南京照相馆》的叙事尴尬与历史虚无

电影《南京照相馆》意图通过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照相馆故事,展现普通人保存历史罪证的勇气。

然而,无论从电影艺术还是历史表达的角度审视,该片都难称优秀,其核心缺陷在剧情逻辑与历史认知上暴露无遗。

一、电影角度:剧情转折生硬,人物行为失智影片叙事充斥着令人费解的转折和违背常理的角色行为,严重破坏可信度:1. 动机模糊,行动任性: 邮差(刘昊然饰)城破时冒死回家取相集的动机始终不清。

照相馆老板(王骁饰)携女成功逃离险境后,竟突兀折返查看倒地日军生死,徒增暴露风险,纯属为制造冲突而强行设计。

2. “不死反派”与降智搏斗:高潮段落逻辑崩塌严重。

被强酸(显影水)重创脸部的日军摄影师已丧失战斗力。

王骁角色本可安全撤离,却刻意拾起武士刀上前“补刀”,强行触发一场观众早已预料的、毫无必要的搏斗。

更荒谬的是,三个健康的中国人(刘昊然、王骁、高叶角色)合力竟无法有效杀死或制服一个重伤且行动不便的日军。

搏斗过程拖沓无力,邮差(刘昊然)最终被这个重伤日军捅死的情节,极度削弱了角色的牺牲意义,更显我方角色的无能。

3. 检查站儿戏,牺牲突兀:高叶、王骁携婴儿出城段落漏洞百出。

日军检查敷衍(只看包裹表层),对婴儿潜在声响(狗吠)反应迟钝且目标错乱(只追王骁放过高叶)。

王骁角色突然停下,高喊“我是照相的”并主动走向枪口的行为,缺乏铺垫,情感虚假,是为煽情而牺牲的逻辑硬伤。

二、历史角度:表达错位,逻辑荒谬,轻慢史实影片对历史的处理不仅失实,其核心逻辑更透露出危险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1. 照片决定论”的致命硬伤: 影片最根本、最不可接受的历史观错误在于其核心叙事逻辑与结尾暗示。

它塑造了日军摄影师军官极度担忧屠杀照片泄露会招致国际谴责并影响战局。

更严重的是,结尾镜头语言赤裸裸地传递了“照片曝光 -> 国际谴责 -> 日本投降”的因果链条:照片被外国记者发布,引发国际报道,紧接着镜头直接切到日军投降仪式。

这等同于暗示:抗战胜利、日军投降,主要归功于这些照片引发的“国际谴责”?

这是对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才赢得胜利的彻底否定和极端轻慢!

它无视了中国战场的关键作用、太平洋战局的转折、盟军反攻以及日本战争资源的枯竭等复杂而决定性的历史因素。

2. 日军反应的“现代滤镜”:让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军高级军官(摄影师的上司)表现出对照片泄露的极度恐慌,担忧“以后上军事法庭”,甚至将战争失败归咎于此(在剖腹戏中体现),是严重脱离历史语境的现代思维强加。

当时的日军气焰嚣张,对国际舆论的顾忌远非影片所强调的程度,更不可能在战争进行时(尤其初期大屠杀阶段)就担忧战败后的审判。

这种设定纯粹是为了服务于影片人为制造的戏剧冲突,扭曲了历史的真实逻辑。

3. 敌人结局的荒谬处理:重伤日军摄影师在捅死刘昊然角色后,居然还能获得自我剖腹的光荣死法,和前面结合起来,让观影十分的不适。

观影人的情绪是没有出口的4.结合上面一条,如果一部电影,既没有尊重史实,表现出人民在战争中的贡献,又没有做到让情绪有所回收,那就是失败的。

双重溃败的警示《南京照相馆》的失败是双重的:作为电影,其生硬转折、降智角色和逻辑崩坏的剧情,让故事失去根基,沦为一场充满设计感的闹剧。

作为历史叙事,其核心的“照片恐慌症”、“照片决定胜利论”以及对日军反应脱离史实的刻画,构成了严重的历史观硬伤。

特别是将抗战胜利与日军投降归因于照片引发的国际谴责这一暗示,是对中国军民艰苦卓绝抗战史实的极大不尊重和扭曲。

影片最终未能承载历史的重量,反而因其在叙事和历史认知上的双重溃败,沦为一次对国殇的轻佻娱乐化表达。

它警示我们:面对如此沉痛的历史,仅有创作意图远远不够,严谨的叙事逻辑、对历史真实的敬畏以及正确的历史观,才是触碰这段黑暗的底线。

我不觉得日本人无罪,我不觉得南京大屠杀不能拍,我说的是,这电影拍的不行。

不能因为他拍的这件事,我就不能批评他,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就是不好。

我评价的事这个文艺作品,我不会,也没有人可以评价这个史实。

 10 ) 青年导演登场,终于没有那批中登老登导演的殇味殖味了

申奥凭此片可以晋升几个导演梯队了,手快质量稳,以后主旋律都要以这片为标杆。

最最重要的是立场正,没那批中登老登导演的殇味殖味、捏着鼻子拍的拧巴味。

以前类似题材,为了迎合“国际观瞻”,费劲心思凹自己的“普世情怀”“人性论”,生怕透露出一丝民族情绪让“友邦惊诧”了,显得自己不够“国际”了,不够“普世”了,“义和团”了,有一种表现民族情怀的“耻感”。

甚至可以罔顾历史和普遍性,生造成出一个“会反思”的日军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的痛苦与挣扎。

所以普通观众,没得被新自由主义荼毒的文艺病的普通人,看到这类影片会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感。

万幸,新登场的这批青年导演就没有这些脑袋被洗坏后的“反思病”和众醉独醒的“高贵启蒙义务”,就原原本本站在普通大众立场展现这段历史,没那种既嫌弃主旋律、又不得不拍的奇怪扭曲拧巴的心态。

里面很多设计都很值得玩味,比如很难看的仁义礼智信大字,比如酸性显影液泼到鬼子脸上显出鬼相,比如南京城墙砸鬼子,都体现导演的才华与巧思,真是前途无量。

还一个点,暴力凌虐镜头非常克制,以往的南京题材,有的导演会把屠杀、对妇女的凌虐用大特写拍成奇观,虽然历史可能更残酷,但放在公众艺术载体中很难说是不是导演的一种病态癖好和作为售卖的噱头。

这片做得不错,谨慎克制,有一种“镜头的道德”。

当然影片本身的话,问题也是有的,比如一些bug,比如情绪的铺陈总差一口气,到最后的升华和喊口号还是有一些生硬。

我分析原因是,为了剧情的快节奏推进,少了些照相馆内生活化的片段,我觉得要是增加一些篇幅,给主角团之间增加一些互动,描写一些他们心态转变的历程,他们为什么最后选择把机会留给对方,后面的升华会更震撼,片子档次会从佳作有望变成经典。

《麻雀乐团》短评

电影得按照电影来拍,得看见人,人不能是符号,人物不能一直喊口号,我们的抗战电影不能一直是在做证明题,得在更高更深刻的层面提出自己的世界观

6分钟前
  • 魏春亮
  • 还行

孤注一掷的时候就看出来了,申奥的电影一直是营销大于作品本身,刘昊然的演技更是烂的一如既往

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扣分扣在两段报菜名,形式的功能已经拍到我脸上了,没法装作视而不见

13分钟前
  • 莫黛尘🌈
  • 还行

做为一部严肃的历史题材电影,影片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苦难,而是通过“照相馆”这样一个设定,以小见大,刻画了战争年代小人物的群像,不得不说申奥将历史题材与类型叙事结合得很好。PS:照相馆展示祖国大好山河的那一幕,以及普通百姓照片那一幕,实在令人泪目。

15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王广海这个角色认为日本人把自己当朋友,也许他内心深处根本不相信,只不过是在努力的说服自己找一条生路而已,他自己都不敢自己戳破这个谎言,否则就没有勇气活下去。

17分钟前
  • HENRICIS
  • 力荐

题材很好,煽情的外表下掩藏的是故事的薄弱和人物的刻意,最后是有点一泻千里了。

18分钟前
  • anderson ALP
  • 还行

刘昊然不适合演这种,他嚎起来实在尴。小日子在相馆倒腾这么久,娃都不哭一下?最后为了牺牲个爸哭出来了,最后把死掉的角色再搬出来煽情一把,导演功力差强人意

23分钟前
  • 安玉
  • 还行

1.之前不论是《南京南京!》还是《金陵十三钗》,都没有出现南京市民(非军人)反抗并杀死日军的剧情,这部电影里有了,中国人不再是侵略者刀下的羔羊,有了觉醒就有了反抗,包括把照片运出去也是反抗。2.畜生就是畜生,不需要美化,不需要所谓“人性觉醒”,没有了模糊不清的立场,对伊藤这个角色的感受,就是从其作恶的可恨到被击倒的畅快。3.“我们有未来吗?”——从甲午战争输到九一八,从华北沦陷到首都被屠城,要亡国灭种了,所以翻译才说出“日本怎么可能输”这样的话,这就是当时老百姓乃至高层的心态,悲观与投降主义盛行,这样拍是真实的,这种真实也映衬了那些不愿投降、继续反抗的英雄之可贵。4.最后用照片展现出来的遇难者群像,是点睛之笔,它让30万这个数字变得更加具象,让观众与87年前的人们产生了共情。

24分钟前
  • aPhi
  • 力荐

能不能不要老是放婴儿啼哭的画面,这么多年还是这个梗

25分钟前
  • 靓仔本仔岩🤪
  • 很差

什么时候能够停止这种教育

30分钟前
  • 蹦高高
  • 很差

评分虚高,最多6分。照相馆这个切入点呈现平民视角的遭遇是很好的,照相也很有深刻的寓意。但后面崩了,漏洞百出,喊口号太厉害了,好不容易苟且求生的平民没有立场和力量去喊“寸土不让”,如果有这样的雄心和大义,阿泰的形象就应该是抓住一切机会反杀日本人或同归于尽。最后阿泰为什么要用日语说“我们不是朋友”,什么时候学会的?王广海肯定不会教他“不是”怎么说,漏洞!反而如果用中文讲更合理也更好。话说刘昊然这个角色几乎没有用,也没啥演技,完全被其他角色推着走,可以不要这个角色。主角换王广海来更有看点。但恐怕政治不正确无法过审。最后非要让高叶也拍一下日本人被执行死刑的画面吗?这种像儿戏一样的对仗工整。整体节奏也有问题,情绪始终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只能说,这个故事明明可以拍得更深刻、更精彩、更荡涤人心。

31分钟前
  • 迁客S人
  • 还行

你走,你走,你先走,你们到底走不走

32分钟前
  • Kamiu
  • 很差

电影大概率参考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好的部分几乎都是对书中内容的复刻(书里的内容远不止电影里的这些),一到虚构部分就泄气了,结尾枪决战犯那场戏处理方式照搬《我不是药神》,选了个好题材,考了个及格分。

34分钟前
  • aaron
  • 还行

有人说这类片子拍的太多了,要我说啊,只要靖国神厕还在供奉战犯,这种片子永远都不多

37分钟前
  • 哎呀
  • 力荐

3.5 星,底片潜影苟活潜行潜存黑白人性,照片显影罪迹显形觉醒民族尊严,而结局的那组镜头就是整个电影“照片洗映”结构的一以贯之和升华:一种正反影像的对照。高叶和王传君很好,刘昊然没什么存在的必要。电影表现得相当克制,但仍传递出令人震悚的残忍,坐我旁边一小姑娘全程一惊一乍中表现了什么叫“不忍卒睹”。

39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推荐

3.5

42分钟前
  • Camellia
  • 还行

7.20点映。总体上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电影,其中存在一些煽情的戏份和戏剧化巧合的情节,但对于血腥和苦难做了极大的克制,也并没有让人忽略残酷的事实,尤其对女性受害者,没有进行艳情猎奇式的拍摄。影片有两点是我自己认为值得称道的,一个是日军摄影师这个人物,与《南京!南京!》一直为人诟病的设计不同,原岛大地饰演的伊藤从单纯到复杂,终于还是难以掩饰他的残忍,在军国主义环境的浸淫下终究无法长出纯洁的果实,另一个是片尾用南京居民的照片底片串联的受害者们,他们都曾经是有生活有故事的人,给人极大的冲击。这部电影,也是难得看到没有一个观众提前离席,一个影厅所有人都安安静静看完了全部字幕才默默离开。

44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剧情也太扯淡了,甚至看到了很多国外电影的影子,申奥变裁缝了,男主演技非常尴尬,尤其后面结尾那段

46分钟前
  • yzzx
  • 很差

如果用人物衬历史,不如看纪录片,如果拿历史衬人物,角色没几个丰富的,尤其阿泰,可惜照相馆这个还不错的idea;制作还ok

50分钟前
  • 耳膜流脓
  • 还行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但也只能拍这种特别工整的电影了,为了每一位为电影付出的人都值得我们去电影院坐下来好好看看。

52分钟前
  • Tsubas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