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盈如梦 不重要了:)单箭头就是最美的 迷恋本身就是自我为中心的 我更沉迷于自己的感受 而非迷恋对象 一场自我迷恋和时过境迁后的成长 如果能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走出来这场似梦非梦该多好呢 这段be终究要慢慢独自消化..泪目了 (心理咨询室也代了 维也纳的鸟儿何曾受益于弗洛伊德 )想来我也是个有时差的女人啊 一切从失恋开始 自我的意识开始觉醒 先追星后成为真正的梦女并醒来 感受空虚继续轻盈爱着立本人 先恋爱并失恋 随后遇到一个真真正正喜欢的人 痛苦但更多的是美妙 “我像蜕变成另外一个人 或者说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是的 从我确定无可救药的喜欢上他的那一刻起 便开始了这场蜕变 无论什么感觉 都让我觉得我在成长 我写下来 我要永远珍藏 这份自我的迷恋(写下来这个动作的相似是我迫不及待想看这部电影的契机) 太孤独了 一个人的爱恋太孤独了 我很怕万般皆空那一刻的到来 但它好像注定会到来 好渴望被人类拥抱啊 ps.在b站看的 十一点打开 本以为三小时 计划只看四十分钟 结果两小时过去了一直看到了黑幕hh还好不是三小时 上班会彻底困晕了 从暗恋到被喜欢喜欢 怎会有如此贴切我生活的电影啊 会二刷
可能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特别关注的女生吧,虽然没有真实的接触,但是每天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上学放学,她和谁很好,她的男朋友是谁,究竟她是谁她叫什么她现在怎么样了可能都不主重要。
就是那种对于一种特别的关注下的喜爱。
女主对于老师的喜爱可能更为进阶,上升到性的幻想和真实密切接触下细腻的观察,肢体的接触,虽然最后母亲去问她,你是否喜欢过我女儿,她矢口否认,但是啊,语言会骗人行为不会骗人。
是的,就像每一个被回避断崖分手的那个人。
那些快乐那些瞬间那些过往都是假的么?
让这个被莫名其妙断崖的人产生深深的怀疑。
自己的付出到底是什么,爱真的是一场单刀赴宴的自我欺骗吗?
结尾两个女生都去做了心理咨询,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的,谈了一场恋爱,写了一部小说。
那下一次呢?
经历了这一次无疾而终的感情,但影响还在持续,和现在的恋人也只不过是一种消遣。
爱是否能空杯呢?
不受既往经验主义的影响,在面对下一次感情,还能保留对爱的纯真感受和奋不顾身。
是啊,在经历了之后,真的很难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的付出了,变得小心翼翼开始权衡利弊。
所以,初恋才如此可贵吧,那些我们忘不掉的人和该死的记忆啊。
上影节 大光明电影院女主陷入恋爱的时候情绪放得无限大,让观众彻底沉浸进去之后又让妈妈、奶奶的解读一点点戳破,甚至成为她们自己的故事,最后在妈妈和老师的对谈中彻底归于平静,不重要了。
就像女主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最后是会变得空虚。
但还是会遇到新的人,开始新的故事。
这种情感的产生、发展、湮灭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有真正重视自己情感的人才能感受到。
总体而言对我来说是很熟悉又全新的体验。
(打分很保守了,我还想体验更多这样的电影,可能未来会回来修正,但这也不重要)别着急定义自己,身份,取向,情感,一切都是在变的,也别着急解决,一切都会变化--香港二刷7.16其实也没过去多久,但这次看感觉完全不同了。
女主和很多人创作的动机一样,是想表达、纪念自己当下的情感,但当自己的作品被不同的人看见之后,慢慢觉得这段视若珍宝的感情在离自己而去,好像只能继续创作填满这种空虚。
但这样的创作到最后也许会像奶奶一样,写了半辈子依旧觉得遗憾、不满足。
但电影最后,女主在心理医生那里偶然遇见在老师家见到的另一个学生,两个人交谈后去喝咖啡,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约翰娜老师的故事也结束了。
这就像把云端的梦拉回了现实。
人生漫漫,空虚的感觉会伴随一生,唯一的解法就是勇敢地从梦里走出来,拥抱现实中每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27th SIFF 0613片名為夢,實則是夢逐漸破碎回歸現實的歷程。
喜歡開頭對自己的刻畫。
慾望的席捲和消逝就像一朵半朵雲突然墜下。
Let relationship flow, let everything happen⋯沒了我的迷戀,任何人都什麼也不是。
Being irreplaceable is the essence of narcissism and self-value. You are nothing without my adoration. You are nothing. You are nothing.對於secret writing的概念覺得很奇妙,貼身放置自己的文字可以帶來一種親密溫暖的安全感。
而當這些文字被他人閱讀或是出版成書,就和客體無關了。
It all crumbles into pieces。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有獨屬於自己的secret writing來存儲那個當下自我的感知及一小片「我」的碎片。
#SIFF27 第二场,上海影城SHO。
好看!!!
看完感觉未来都变光明了~前面开始那段以为是个敏感b幻想症讲自己暗恋的故事,那真的太无聊了…但是妈妈和外婆出现之后这个暗恋的故事就不太重要了……更多的开始讲主观与旁观的关系。
如果把女儿的自述部分看作一个单纯阐述情感的文学或电影作品,母亲和外婆每次出场都变成了对这个作品的旁观,一下子拉回现实,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觉得这个作品说了同性觉醒、说了性侵、说了女权,但是对于女儿这个作者来说,她只是想记录自己的情感。
像我们做阅读理解似的,一定要强加一些意义。
而这种强加意义正是来自于他们生活的虚无。
她的妈妈外婆其实都没有自己生活的核心,没有情感也没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只能寄托于讨论很遥远很宏大的议题。
而她自己,结束了一段感情,其实也不知接下来的生活;而文字,也许是她的支撑,但文字又来自于她的情感,似乎是个死循环。
女儿的文字里,很难分辨那些是事实,哪些是感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可以说是骗术。
像林奕含说的,艺术是不是有可能是种巧言令色。
从双方不同的视角看情感,得到的结果也截然不同。
太细腻了,不能理解怎么这么会拍这么会写,每一个情节都和女主狠狠共情…因为觉得记忆永远会模糊,所以想要用文字最精确地描述每一个细节。
在95页文字的processing后,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看自己的初恋,发现她和任何人一样原来只是平凡的Piece of shit。
于是故事变成一本书被出版,那些私密的情节突然不再只属于自己所有,于是所有回忆变得陌生,好像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终于意识到,心理医生像其他任何人一样,在倾诉后也仍然无法和自己共情,随后夏天来了,迎来蓝色的天空和晴朗的太阳。
成长就是这样吧,美好的少女心事与暗恋,先是在回忆里反复温习,又成为随身携带的小狐狸优盘,最终可以被丢弃和遗忘,也终于可以和曾经自己憎恨的想象中的情敌坐下来,一起喝一杯咖啡。
喋喋不休的旁白像缱绻的心事,回忆和现实并行,中途看的好疲惫,但是最后还是不断流眼泪。
我也像女主的婆婆一样,在荧幕外感叹年轻真好,被爱真好。
“如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么婆婆每天晚上梦到的一定都是她没有写的诗。
”
感谢上影节让我看上了梦!
还是小女孩的暗恋心事更有意思。
很多人的评价是轻盈,我也深有同感。
特别是女孩去老师的公寓找她,趁着夜色偷偷逃课,奔向暗恋的人,脚步都是轻快的。
城市不同区域之间街景变化,加上灯光,还有女孩略带期待的对话方式和旁白。
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被喜欢的人,反而成了她者,是被观察的个体。
女学生靠在自己身上,老师念着祷告的时候,那个时刻暧昧的流转是真实存在过的。
全女阵容看起来很自然,很舒服,主角是十七岁的高中生,但对女老师的喜欢是自然的,没有常见的未成年人被诱导的恋爱关系。
她们家庭成员是妈妈和姥姥。
她暗恋的法语老师也是女性,她写了一本书描述这段暗恋。
把书拿给姥姥,姥姥又分享给妈妈。
三个人都对梦有不同的定义。
个人很喜欢姥姥做的梦。
在向上的楼梯,朝圣者步步推搡,舞动身体,而她步步向上,艰难在人群里推开众人,仰视着她心中的上帝,直到梦醒。
我开始幻想她最喜欢我,我们之间开始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结;爱人的肌肤和毛衣接触的那片区域让人全身颤抖;我想象别人都比我和她更亲密;现实中是容不下我在床上幻想的这些话的。
对这些心思的描写,对不同街区和人的观察,她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有些纠结有些失落,但她很快的回复和加了很多心心又让人雀跃,永远心软永远无法明确拒绝,想让她知道又想她会不会笑我呢,我与她的房间那么私密 可为什么有时她对我是那么官方?
这部电影的这些描写是那么细腻 脆弱又坦诚,让人想没有经历过女同之爱的人真的能写出这种作品吗?
曾经那么在意的事,原来最后会以爱人说她从未注意过,一本书,一次好像本就不该来的心理咨询,忘在椅子上也没关系的u盘,一个轻飘飘的男友,和认识新朋友结束。
2 父母之爱是走在孩子前面担心 是带有关于女儿消息的纸一定要带走,是为她骄傲又会因为想保护她而退缩,是一定要替她问一句你一定也有点喜欢过她吧,所以这样的爱不自由。
3 三代人关于女权争取的东西是否已经获得 是否继续有必要 还是过于政治正确的讨论也很有趣,虽不连贯,让人感到一种体贴的联结。
我是青春期不到就上街游行的人,我争取了这么久,你竟然喜欢想跳钢管舞的女焊工,我不禁想你们这代人到底缺失了什么?
Johanna,如果没人爱你,你是什么?
妈妈经常在网上聊天,但她见面回来,我感到她的身体没能让人求之不得。
婆婆已经不再期待被人求之不得,午夜梦回,她会梦到未写的书,性,和神。
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我们没有信仰?
妈妈说她信奉爱,民主和言论自由,但婆婆说言论自由不会在临终时握着你的手。
完美的电影。
三行字性梦爱/性消失,爱消失/只剩下梦像日记影像化)可以学习一下拍法>布景很生活7甚至有点乱感受到欲望部分,好诚实的叙述老师好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历故事场景继续,但声音是主角独白,叙述+陷入自己世界的配乐想见到她,打招呼Hi后擦肩而过好动人,主角在楼梯上往下看老师离开的背影认为老师对自己很特别,每时每刻都在想她,精心搭配穿搭,学老师贴身穿羊毛衣,尽管觉得很扎。
观察老师的毛衣和皮肤交界,肖想触碰,好真实诚实的细节春梦的影响在第二天持续,害怕被别人看出来。
心虚到觉得老师看穿自己朋友觉察出她不对劲,帮她支招脑子里闪过一句话“我只是神魂颠倒地爱上了乔安妠(老师)”思考自己是未成年,老师是成年人,但想到小说里的艺术家也是成年人,也是和年轻女生的婚外情,但她读的的候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女主绿色的竖过来三个小宝石的耳环很好看,和绿色格子围巾很搭,加上酒红色灯芯绒外套很好看同学给老师送了手织围巾作为生日礼物,她觉得自己和老师关系不再特别了主角鼓起勇气想对老师说出口,但现实氛围不允许,有别人在场,又放弃了坦白的念头(哎哟,我也经历过)“当你在家躺在沙发上想象时,你会忘记现实和幻想并不一样”找到老师住处去了配乐很好,恰如其分但并不抢戏上楼梯去老师家时的管弦乐很惊艳在老师门前痛哭,老师开门抱住她接进家里,镜头停在灰黑色门上,色调变绿,叙述“一年后”写作是为了记住,为了定格凝固那个瞬间,让它永远陪着自己自己一个人守着秘密,但感觉很孤独问信任的人怎么看自己写的文字,问对方的感想,守着所有好的坏的秘密而没有人可以分享,太孤独了可是主角被姥姥温柔地接住了“幻想和做梦可以很包容很美好,只要你不给别人看。
让别人进入你的幻想,(就完全不一样了……)”妈妈说完全没料到女儿的变化,她瞒得那么好,那么厉害,一定瞒得很辛苦吧配乐变成场景内音乐 “你能把音乐调小一点吗”,然后走过去关掉姥姥“这么多细节,这么成熟的笔法,这么多文学修辞”“对自己情感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妈妈读完小说怀疑女儿受到侵害“受侵害的人是无法写出这些文字的”姥姥真好,这是对文字足够敏锐,并且足够相信文字的人才会说出的话大人违约了,妈妈执意带走文稿“我们为什么要拍摄、写下自己的记忆,留在回忆里不好吗?
”因为表达欲很难被抑制但我妈是偷偷收集我不想给她看的东西,唉……回到和老师的故事,主角在舒服的环境下放弃了告白老师“没必要非此即彼,你可以兼顾”喜欢约定了去老师家学习织毛衣老师给她围了围巾,和小说里的一样,命运的时刻,换作是我也会认为这是命运,是啊主角:拥抱时感受到两人大腿短暂的相触借口上舞蹈课,实际上是去老师家,还假装先去舞蹈教室周边转一圈叙述加上走路戏好棒,马路很像去年12月在五角场大学路附近的街景问老师公寓的房东是谁,老师沉默了(看完回来猜测,或许是前女友?
)去了老师公寓9次,“每去一次,对路线就更加熟悉”共享一个空间 各自干自己的事情 n就像是情侣会做的事りn她一定享受我的陪伴吧りり我能看出来她也喜欢我り说到尾师的若即若离 n你不会调戏不喜欢的人1对吧?
n好温柔的理解n她像我20岁的表姐/她们的皮肤都很软り姥姥u(小说)让我想到我的床伴/他们柔软温暖的身体 虽然他们已经不再是我的一部分了り妈妈想出版7姥姥り你昨天还觉得是性侵>今天就想出版了?
h妈n我意识到那是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り姥y从性侵到女性主义/变得真快啊nflashdance是什么电影?
听起来像花木兰做舞娘的作品hhh妈妈和姥姥的吵架好有趣7姥姥剥夺了女儿喜欢舞娘音乐的快乐,但是姥姥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坚持哈哈哈7我也会这样,审美问题确实是原则问题哈n内在力量决定一切,但内在力量来自外在力量り妈妈偷偷复印了一份,被主角撞见了 主角反而道歉坦白撒谎上舞蹈课和解很动人 妈妈い你写得太美了り 妈り有没有发生你不想发生的事?
り女儿り有,她不想要我り讲主角的心理叙述,可以主观镜头7也可以镜头对准主角7也可以交易使用/这种情况下镜头应该是自由的老师n某种意义上,你了解我胜过认识我很多年的人り🥺🥺主角り她和我一样心烦意乱 我看到她的痛苦7但我对此无能为力り离开了/但发短信表达情感/带了爱心,说了n你是我最喜欢的人り,老师后面的回复也带了爱心最后一次拜访,り我感觉她变得有些浮躁愚蠢り,相当精准的用词,优秀的写作者り她一直在整理东西,完全没有看我り 原来是在等一位客人 /她也是老师曾经的学生。
老师这件事做得很糟糕很伤人客人说她也是学生,还有很多很多人也是。
真的很mean,不就是说你以为的特别不过如此主角一语不发走人了,很果断,但同时感觉内心死了一部分“I wannt one love, not anotherり姥姥谈小说n如此脆弱,真诚得近乎残酷,这也是为什么它如此有感染力り创作麻痹了姥姥,姥姥看这部作品)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够7哇,好高的评价这部电影回答了林奕含的问题,而且很温柔很细腻,以后做一个专题主角决定发表作品,给编辑看了姥姥“是什么让你转变的?
”い是你告诉我写得多么好)告诉我你读的时候几乎会忘记是我的故事り哇妈妈怎么全是各种主义?
感觉姥姥生下了个和她完全不同的女儿,尊重她的个性的同时不免有点无奈,难怪姥姥不喜欢妈妈的品味妈り也许你保持一段距离之后再去看这个作品”主角n距离7我不想要距离り同意给老师看,是因为那会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幻想几年后自己成了作家/和老师重逢/意识到我们本来就应该在一起……不得不承认我也会这样幻想以为会切回忆杀7没想到是和遍辑谈关于出版,听不清谈了什么。
是向前看7真美好啊/充满希望妈妈代替她把文稿给老师看,进行了会面老师的辩解:我不是老师)我没有教育学学位n老师い我没想到她会往这方面想n妈り但你往这方面想过)是吧?
り哇,这个场合妈妈的各种主义很有用,妈妈在这方面很敏锐老师很不真诚1读到主角触碰到她手臂的性描写1觉得被侵犯的感觉。
这很自私1倒打一耙老师紧张时会念主祷文7想起来前面的伏笔了暂停/主角话外音辩驳硕没写进去是对老师的保护老师又换了情人,她就是在钓主角い你以为'我不是你喜欢的类型'这句就能摘除一切了吗?
り让主角的反驳回到被老师伤害污蔑的当下>处理得真好7因为我知道按照现实时间线,主角从妈妈的转述里听到该有多憋屈n她有伴侣,我有这本书,我想告一段落了n心理咨询主角关于作者的意识,觉得那本书和自己没有那么大关系/没那么自豪/甚至对自己的写作不够自信1感觉有点空虚,和我的状态很像(这段时间现实在告诉我,我的创作真的很厉害,而且证据确凿,我再努力更自信一些)我觉得对心理咨询师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言简意赅1而我需要写本小说り“我在想,如果我陷入爱河7一切没什么不同”我喜欢这句7后面的部分不喜欢,说是还会陷入到被亏欠的状态,我知道并不是这样的“I know what love feels like, but I don't know what it's like”我喜欢这句要不要预约下次咨询这段主角的质疑太棒了/为什么那么贵/对方说费用高是激励来访者努力投入7主角:那你得做点什么吧)你不能只做个好人1你把我放到系统里>显得我好像很渺小n我是不是余生都要来这里了?
り当然不是啊她有我过去那种山体滑坡式的思维惯性走的时候,那个保存文字原稿的,主角极为珍视的 U盘掉出来了和另一个学生重逢了,都是刚做完心理咨询,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因为被老师甩了才需要做心理咨询?
但这次她真诚了很多,也许是她在主角面前流露了脆弱的部分,而主角不介意之前发生的事情了,还约了一起去喝咖啡最后她放弃了那个对她意义很重要的u盘妈妈和姥姥的人生没搞太清楚,得再看一遍女主角乔安娜真的太像我过去前段时间的状态了,而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其中的一些阴影,这像是我的角色人生电影+1文本量非常大,一遍看下来有些地方注意会涣散,但还是很想二刷三刷。
镜头胜在自然适配,没那么酷炫是因为剧情不需要那么酷炫,但画面真的很好,或者说同样都是拍街景,但在这部片子里就是更好看更动人
周五下午跑去巴士底的mk2电影院看期待了很久的北欧电影奥斯陆三部曲《Trilogie d‘oslo 之〈梦〉。
这是一部全片男性只是零散配角的关于女性自我发现、性觉醒的电影,在没有升学和经济压力的北欧世界,女性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已到了next level,这大概是一个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乌托邦:17岁青少年会撰写95页的文学记述自己的first crush、first sex,而在遇到堵塞淤结之处是会去寻求女性长辈(母亲、祖母)的帮助,后者除了流露出担忧外,甚至决心帮女孩出版这本文采斐然的处女作,去与作品中的另一方对峙。
从女孩诗意的云雨之梦开始,到老去的祖母做梦排着长队在万千(自己已经无法享用的)身体中簇拥着走上永乐大路的天梯。
绵密细腻的少女轻盈做了一场亲密又诗意的梦,却被对方冷漠地一句“我对她不感兴趣”和下意识开脱,泠冽的现实却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一课 —— 爱慕对象只在爱慕者的眼中存在。
兵荒马乱的单恋是否也像是一本虚构写作?
文学是“巧言令色”地对现实的美化吗?
另一个角度是三代人的女性主义历程,从“通过抗争将女性从男性主导中解放出来的”所谓“激进原教旨”女权,到与母亲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商业精英(永远在听播客质疑与堤防一切的职场女性),把宣布queer身份开诚布公地看作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标签,再到gen z探索流动的身份,拥抱情愫。
知识分子家庭所提供的巨大的支撑力也再一次解释了女孩从一开始就conscious的“privilege”。
女性主义的发展本就要克服种种困难:我的前辈争取了经济独立上桌吃饭的权利我要争取的是去书写、去记录、去赞颂,去展现哪怕是脆弱的不完美的女性(包括自己在内的)个体/群体的故事。
去交谈、去言说、去辩论、去把难以启齿的问题摊开来说,去以不同版本的现实碰撞,接受文学的带有灰度和暧昧的婉转,也去打破神秘与禁忌,创作一个尽情言说的世界。
而人的身体与脑力,也大抵是两个互相连通但不完全interpret 对方两种表达,corps et ames,其间的传感机制到底是怎样呢?
从我自己来说,好久没有自己一个人看一部如此需要沉思和久久回味的电影。
以至于久违这个单纯的文学性世界,细腻又柔软,通透又绵密。
与影像结合,带我进入一个我离开了一阵子的舒适圈。
这种感觉,是我一个人听歌、一个人旅行的那种开放与好奇,却又多了很多想要提笔书写和脑子里不断蹦出观点的兴奋。
这样的moment提醒我活着、用心活着、充满感受的活着是一件多么愉快,几乎带来生理性高潮迭起的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很多个闪回,当女主走在老师家date的路上穿过霓虹灯通明的街道和那些在学校的片段,我突然想起来第一次和“西方文化”亲密接触的美国暑校、第一次去资料馆看艺术电影、第一次遇到强烈的怦然心动的6年恋爱,产生情感和智识双重链接哪怕痛哭流涕无疾而终却依然和对方一起感受过无数好的时刻;一步步更靠近开放包容艺术自由的世界的这些年,围着绿色围巾回家的夜晚,磕磕盼盼的法语表达,在巴黎求学流连于各个图书馆的一天又一天,都很像joanna所经历的这些启蒙,势必有令人心碎的时刻,但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浓郁情感,超高绝对值的爱与痛,逐渐带我拨开这个模糊的情感世界的迷雾。
在此间遇到了很多善意,不同流派不同主义不同看世界的镜子——就像女主的妈妈和祖母一样—— 始终包容地承载着我这一叶小舟。
我希望也和女主一样,一只有书写、叙述、表达的力量,创作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也时刻记住,当我创造力旺盛的时候,才说明我过得不错。
感谢艺术。
#中国电影资料馆 乔安妠泡的茶散开时,我的身体也酸酸麻麻地舒展开了。整部电影都太美妙了。下辈子换我当挪威人。
随时随地变得廉价,但仍然易读。不算非常差,只是比较智能,没什么好感
《性》是非常喜欢的,《梦》也直戳心底。这本私小说实在坦诚而细腻,十几岁对老师裹挟渴慕的幻想,或者说是一个人的恋爱,实在是太多人各有千秋的共同回忆,Johanne单枪匹马的青春践行,先驱般咀嚼着这边无从想象的花与果。在北理工的比对下,本以为界限的稳守,是让故事逃脱主创并不见得畏惧的争议,但是老师与母亲的会晤又推动了现实层面的冷冽,而“垮掉的一代”母亲与先锋外婆的林中漫步,又把精神意趣搔到了痒处。三代女人集聚,女儿说怎么喜欢一个女的就是同性恋了,就要骄傲了,也很有趣,人家早是下下下个阶段了。#北影节15#2,长楹天街。有两个关键地方字幕没翻好,一个是老师的短信并未说爱她,只是说喜爱她在那里。另一个是她想要的不是专一的爱,只是要老师的爱。
资料馆的座位真好睡,开场就睡着,醒来的时候女孩走进公寓,一步步踏上暖光闪烁的楼梯,推开门,拥抱,书写好了。记录着少女心事的私密文字,经由母亲和祖母的阅读,轻松地生发出关于文字、关于性、关于女性的诸多讨论;经由“被爱者”和公众的阅读,少女得以成长。真是很令人羡慕的谈话场域和情感空间。
比<性>好多了,尤其是开始的那部分,但依旧不菜
#27thSIFF.想起很多很多自己的脆弱
好好看啊,轻盈却梦幻。全片围绕着女性,不需要强有力的转折,只是轻柔的生活,仿佛这不是电影,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事。太私密的三代女性间的情感让我生理性掉泪,仿佛身上有蚂蚁在爬,不曾想象与亲人可以这样没有保留的交谈。比起女主细腻描述初次涌来的情感,我更喜欢老师和女主妈妈的对谈,没想到它这样发生,就像女主的文章被外婆阅读被妈妈阅读直到出版,每一个环节我都咬紧嘴唇但就那样自然而然。老师多有魅力啊,她能感知到女主对她的爱恋存在自恋的部分,也直言那种亲密的触摸是一种侵犯。我也认可女主及母亲外婆都是自恋的,但并不反感。女主的自恋与她的十六岁贴合,她完全深陷进自我幻想的恋爱,但也许十六岁就是很难分清,爱与自恋鞣杂在一起。结尾是忘记却已不重要的录音器,轻快音乐下两个女人背影,一切都继续却又崭新的开始。
是谁之前忽悠说尺度大的!?!肯定是沙丹!幸亏今年北影节没看!这有啥尺度呀嘛都没!一个少女青春懵懂的情愫,化作珍贵的文字,流转成一本书出版。你看不到——升学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性别歧视……甚至她都不满意/直接否认被母亲就这样定义为Les(虽然她母亲说你该以此为傲)。想出书,外婆和编辑打个招呼就出了,搁咱得先审。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是她去找老师时那么高的台阶、她姥姥和编辑爬的那梯子,让人不禁想问,你们那儿没电梯吗?!据说有版代但没有写,以及片中唯二两首英语歌都没翻译出来,却觉得歌词听得异常地清晰易懂,大概因为咕噜咕噜说了半天根本听不懂的挪威语吧。内嵌中字。with F. ,春春等同场。北影节后第一次放。这三部曲XIM顺序怎么怎么排的都有??资料馆1号厅,很快售罄。
HKIFF49这就是爱。这就是单恋。太可爱的电影。好喜欢妈妈和外婆的那一段丛林里的对话。配乐太棒了。上楼梯那一段简直是我表白前的最好前摇。确乎给了我一种去表达,去记录,去展现最脆弱的我自己的勇气。编织作为女性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被讲述的太好了。我要去学编绿围巾
#SIFF27# 天山剧院厅,天哪果然北欧人均哲学家!这样一部关于少女的暗恋的“小”故事,都能拍出如此的层次和深度,即使旁人眼里的茶壶风波——片中真有一个茶叶在茶壶里“盛开”的普通但拍得很有气质的镜头,是男人世界里的“宏大叙事”的反面,但在年轻的心中从来都是波澜壮阔的个人史诗,它是探索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探索社会、探索与他人关系的可贵的经历,姥姥不愧是作家,显然能深深认同如此女性而细腻的表达、深深理解这种精神世界的挖掘,三代女性的对于青春、爱情、性的观念表现日常化而又无比风趣有想法;心理医生(还很贵)好高级的讽刺结尾,果然在男人眼里你们女人这些小爱情就是这么不上台面居然还出书;片中居家环境太喜欢了好暖和温馨,冬日里在窗边小角落裹在织物里读书正是梦想画面
只有姥姥的梦里都是男人 @BJIFF2025
蹭个上影节🎥@浙影时代激光IMAX厅 画面掉帧,字幕员按得也不准频繁错位,没法看一点,被迫进行英文视译练习?出门跟着门口的姐妹加入吐槽大队,爽(x 负责人说上海给他们的片源可能有问题,买不起可编程的字幕机…整体感觉是关于爱与表达的讨论,画面是好看的淡暖色的北欧清冷风(这什么描述),摄影有些巧思。描述暗恋的代入感好强,后半段对“被爱”的解构也挺另辟蹊径的;还有巴别塔隐喻那段的前后场景复用有点点惊艳,说不清的关于语言和表达的映像关系和思考,哲学味儿也出来了…没想到听英文歌是观影过程中最不累的时刻了🥲
Shame on Todd Haynes. 只有女孩走路一段可看。严肃的话题全部被避过去了:真正的sexuality,天才儿童的模仿性,自恋者的冷酷。
#27th SIFF 大光明前半段真好睡啊 中间和后半段姥姥讲话真好笑啊哈哈哈哈哈
BJIFF2025|我爱我热爱我全情投入,只是因为我充满想象力,我纯粹我透过玫瑰色的滤镜看世界。而不是被我爱的对象就值得爱。回来的路上,一直在听《有心人》,“模糊地迷恋你一场/就当风雨下潮涨”。和现实里的宫琳事件形成微妙的互文。女主角长得很像于佩尔。“谁说我喜欢同性就是酷儿?”,早就在另一个流动的世界了。听到“我们为什么不信仰宗教?”“因为我相信爱民主和言论自由。”这样的对话时,我想起《马卡拉》里卖炭的男人,非常苦的生活,只有宗教能让他活下去。下午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一瘸一拐去看电影,看到了很喜欢的电影。拯救了我的bad day。
3.5她有了伴侣,而我有了这本书。
#Berlinale首映# 全半程大段对话/独白成为推进叙事的单一方式,导演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但视听可以做得再丰富和灵动一些。喜欢用这种方式去拍早熟青春期少女的暗恋心事,也喜欢那些三代母女间彼此平等、思辨、偶有风趣的对谈,每次都会感叹:为什么欧洲人拍青春电影可以如此细腻而真实,充满了subtleness of life, 为什么欧洲男导演可以拍出真正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电影。
#theprojector# 想象一下我要在天寒地冻柏林花死贵票价看这电影拿了金熊,我可能得打负分吧……第三幕勉强算文本上有心意,但又有 kind of 霸凌异性恋的嫌疑,深深不理解这种旁白和对话支撑全片毫无视听技术含量的电影拿奖的意义是啥?写个小说不好吗,咋就非得拍电影呢?
【2025 SIFF 2/10】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对话和矫揉造作的旁白,哈哈,还出书,导演的ego大到可笑。最讨厌这种自恃脆弱敏感但实则什么也没有的东西。这个世上的电影如果拍得不好,至少也可以有力或者动人,可这种片子什么也没有。如果说欧三的最高奖就是这种东西的话,地球人的文娱还是早点完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