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看农村有关的电视剧,偶然间看到了这个 ,看着看着我就来气了一开始,我觉得还挺好的,木兰带着他的爷爷出嫁了,感叹木兰的丈夫太好了。
后来剧情慢慢推进,越看越气。
木兰自己辛辛苦苦抚养大了别人的两个孩子,可她的那个小女孩一心想要找回她的亲身妈妈。
就跳舞一事,妈呀 看的我可来气了,小女孩一味曲解别人的好意,说的话真的是不能忍受。
后来被接到她的亲身妈妈家里,哎呦,看得我真的要被气死了,那个所谓的亲生妈妈故意使了多少拌儿,还以为自己妈妈有多好嘞,智商一直没在线啊。
之后瞬间智商就上线了,这里我觉得处理的不太好,之前明明衣服死活都要找自己亲生妈妈的人,剧情立马翻转啊,懂事的不行,和之前简直判若两人,有点接受不了。
之间一心想找有钱的妈妈,后面直接就变成我要报恩的娃了,改变的太大了。
这都是什么稀碎的三观,女主嫁了一个二婚男,结婚当天,男主的前妻带了一个不知道谁的孩子,是一个有病婴儿,他前妻离开一年多了,明显这个孩子就不是男主的,也不知道男的做了啥缺德事,这个女的把跟别人生的有病的孩子在前夫的婚礼上送给前夫就跑了,这是什么奇葩操作,还是当着自己父母,邻居,你就算找到了更好的提款机,就再也不回来了?
脸都不要了?
她老公都没表态说不是他的孩子,女主圣母心泛滥,非要养一个连前夫血缘关系都没有的一个孩子,还要给孩子做手术,连累着丈夫一家人跟着还债,这种电视剧传递的什么价值观?
号召大家做烂好人?
只要自己觉得自己做的是好人,委屈自己家人都可以,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
怎么能有这么垃圾的电视剧呢,剧情垃圾演员垃圾(老大真不是一般的丑),剪辑垃圾,各种垃圾,求求广电了这种完全强奸大众意识的剧别再播了,我们的电视电影不能再这样了。
还专门从网上搜了下,这个剧的导演说什么社会经济发展了道德天平变了,社会风气变了,他们是想给更积极的价值导向,这些话简直扯淡,社会风气不是大家都是脑残就是好风气,从古至今也没有这样的人!!!!!!
特别讨厌女主,孩子就不是她家的,亲子鉴定都发了,非要伪造鉴定,连累男主一家。
各种巧合特别多,简直就像这个世界上就他们几个人一样,开始同情的流浪汉,后来变成了总裁,丢失的儿子随随便便就遇到了,还能说很多话,角色的智商也堪忧,男主前妻与男主离婚一年多,带回来一个女儿,脑子有病似的就收了。
又不是刚出生的婴儿,智慧和婴儿一样
这个编剧我真心佩服,你是有多恨女人,才把里面的女主以及年小月编的一个比一个贱,真的这都23年了,居然还能看到这种为了某些需要才播放的莲花圣母大女主电视剧,真的于木兰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才是最佳犯贱女圣母。
演员得有多缺钱才能接这种电视剧,真的无下限演员的演技真的一个比一个浮夸,仿佛身上就有那么一股子贱劲,不发出来能憋死在心里的感觉,哈哈哈哈,推荐改一下片名叫做《圣母白莲花养母》更贴切。
我国特色电视剧,每次吃饭时不得不和老妈一起看,每次都要被恶心的吃不下饭,这种片子层出不穷,打负分也阻止不了这种特色电视剧,因为父母长辈永远是这种烂剧的忠实粉丝。
农村题材,媳妇永远忍辱负重,自己不生孩子也要当好好后妈,即使自己有孩子也要对继子继女掏心掏肺;孩子永远有那么几个和生块叉烧没区别,良心被狗吃了;同样拖后腿的还有各种小心眼长舌妇的亲戚邻里,比如爷爷奶奶,叔叔舅舅,大姨小姨,一定要各种误会好媳妇,好媳妇一定要圣母,心胸宽广,海纳天下,没有困难,也一定要创造各种鸡飞狗跳智商下线的误会来突出好媳妇的优秀品质。
最终好媳妇一定名扬全村,误会解除,各种小人坏人都对好媳妇愧疚,全家又幸福啦!
至于之前的缺钱什么怎么解决?
谁还记得呢?!
想起美剧good wife也是说好媳妇,看看咱的好媳妇,明显我国的更胜一筹嘛!
圣母一出谁敢匹敌!
于木兰虽然处处是为别人着想,但是从没尊重和考虑过别人的意见。
于木兰把村民凑给年小月的读书钱给了她有困难的哥。
我就想这钱她有什么资格独自决定给了她哥,凭什么不和家里人以及最主要的参与人村民和年小月商量,即使她是为了帮大哥,但无私到极致就是自私,自以为自己能揽下一切,就把别人选择的权利抹去。
从年小月的视角,我也感受到了愤怒和不理解。
于木兰一直在替她做各种决定,私自把学费给别人,不和小月联系就和老师决定不让小月当领舞,理由是伤腿。
初衷很好,但是为什么从来不和小月商量呢?
就凭她说全是为她好吗?
她的腿长在自己腿上,她有权力决定自己的行为。
做父母的也只有引导孩子,而不是莫名其妙一顿为你好输出,打乱她自己的选择。
从来不说清楚,简直就是另一种专治和霸道!
但年小月太冲又白眼狼,我也确实不喜欢!
要等到别人为她顶刀子了才“醒悟”也确实很不像个正常人。
于木兰大嫂在里面确实好吃懒做,仗着孩子是于木兰弄丢的就欺负于木兰一家,但朝阳他爸也一样是个闷声不吭的主,知道真相也不说明,只希望靠蛮力撮合两家。
(基本矛盾存在根本不可能消弭两家的裂缝)代入到大嫂春桃,连我都感觉到了不公平,一家人无条件支持于木兰。
于木兰说不是自己家孩子也要照顾,那就举全家之力花钱治疗,对于早早嫁到年家的大嫂无疑是一种背叛和无语。
于木兰说啥是啥,她圣母就拉着全家一起背负。
虽然春桃处事极端,但唯一稍微清醒的年家人也只有她了。
在我的愤愤不平下,连中央八套忠实粉丝我的奶奶也吐槽于木兰傻帽和不理解骚操作了,我很满意。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我就想知道录取通知书丢了为什么不报警?
编剧估计就没考虑过这部剧会有年轻观众,但是中年到老年这一部分人也不全是傻子啊,看了20集快看不下去了。
主角善良归善良,但是也他妈太弱智了,还有就是主角身边那些个角色,那大哥,丈夫。
卧槽那简直是没带脑子,这社会上有这么不会思考的人么。
还有那个小月,长大了那卧槽尼玛的简直了。
不说小孩子,就说这剧是没把家庭教育写进去。
我看到这个位置,发现这剧的灵魂人物其实是那大嫂,没这个人就没剧情发展。
还有很多的角色出现时间都不合理。
这种剧不能给小孩看,教坏人。
看到目前为止对两个角色有好感,村主任,小鱼。
就评这么多吧,年轻人慎看,小心三观尽毁。
什么破玩意儿啊!
这么垃圾的电视剧,年小月这么恶劣的孩子开除她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不仅是不懂事了,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没有。
我妈还非得看,我被恶心的饭都吃不下去,批评了几句她老人家还不爱听,最后跟我打起来了。
气死我了!!!!!!!!!!!!!!!!!!!!!!!!!!!!!!!!!!!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Cannes2023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