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为什么人生这么难呢。
充满不甘与无奈,回望的遗憾与前方的怯慌。
二十岁的时候,很依赖外界的形式化的东西,学习工作消费娱乐快乐,连追求知识与进步,其实都是一种信息焦虑而已,都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但以前只会觉得自己享受生活,殊不知所谓的精彩和浑噩竟是同一个事情罢了。
三十岁,所有选择和决定都要很大成本,并且带来更长久的影响和代价。
每个选择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从毕业之后,除了工作,其实没有新的多元化的积累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之后很难再改变工作和生活,心有余而力不足。
能和谁分享呢?
那只想着尽快结婚安稳生活不理解你为何忧伤的前男友?
那心底挥之不去纠缠拉扯却无缘再拥抱的逝去爱人?
身边已足够忙碌已经带给你许多欢乐的朋友?
爱和关心为名却处处让你愧疚又不敢冒险的家庭?
于是人生孤独寂寥,可是如果只能靠看见比自己还惨的人,才有了“反正就要死了”的不管不顾,这是一种何其残忍及懦弱的侥幸生存?
其实影片的答案从小学六年级我已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知晓,但普通人能否摆脱这样的“比下有余”、像我总带着的“幸存者的愧疚”?
但维系普通生活又谈何破局?
又如何在失去爱情、工作、家人之后,在所谓“诗与远方”的旅行之后,构建真实有力的生活?
这才是29+1的女性最想看到的状态。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29➕1》人生有条不紊地进行 30岁有什么可怕上司总是觉得下属做事不够快 不够好是正常的出来做事 光听话是不够的土星绕太阳一圈 是需要30年的 所以人到了这个时间段 会被深刻影响 会觉得人生有很多变化 很多挑战出来泡吧 最重要的就是 “看人和被人看”总有人 有段六七年的感情 但是其中总有一个人不争气 让这段感情没有好结果大家生活都不同 但是大家都是十几年的朋友 很难得的女人等不了多久的学习解决问题 要比 放弃问题 高级解决关系中的矛盾也是一样“不如我们下个月出去旅行- 不如我换辆车吧不如我们多点时间在一起- 不如我们去日本吧不如你讲多点事给我听- 不如我先睡喽”画面是她一个人处理被猫抓伤的画面 不要总说好啊恋爱要从一开始就示弱不要总展示自己什么都行 自己很独立 很棒男朋友是调教出来的 要多多寻求别人的帮助!!!
行李不用自己搬 有困难可以找别人解决不要不好意思 只要你说出来就好!!
“走到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记得回来求我哦”这个冲突铺垫的不太够导致看到女主发脾气前不会觉得爽 反而有点尴尬这样发脾气工作就没有了好的 我还以为真的发脾气了 牛啊🐮🐮🐮🐮🐮 出来上班是为了赚别人的尊重工作上 就算被拒绝 还是要再试一次要常常和爸妈在一起做选择 就要付出代价 只要做出选择 就要有100%的心思去对待它不要什么都想要其实其实 生活发生大的变故的时候 比如失恋 离婚 有人去世 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现状可以依赖工作 依赖周围的人但人们总是想着理清一切 分手和辞职我总觉得 人只有快乐的时候 是一无所有的时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何時開始,年齡成為都市女性的禁忌。
更是暗許自己不再慶祝三十歲之後的生日。
彷彿它對應的只是體弱色衰和青春流逝。
反覆抱怨自己無力對抗卻頻頻出現的家庭情感,工作壓力等問題。
一股腦怪罪於時間頭上卻忘了這就是真實生活的際遇。
如果三十歲前經歷過的萬般挑戰,未能助妳提煉出智慧及心境去提升更成熟魅力的自己,還不知感恩並勇敢向喜愛的生活靠近。
那「三十而立」這話,就不是說給你聽。
接受每個決定所帶來的利弊。
祝福妳,在歲月中,得到更到的愛與勇氣。
感恩時間,感恩經歷。
由大热舞台剧改编的电影《29+1》于6月2日正式在内地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两个30岁的女子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表达大都市强压环境下,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重新出发,一样可以乐观拥抱明天。
我自己最喜欢的应该是电影的音乐,因为用了我很喜欢的歌曲,哥哥的《由零开始》及Beyone《早班火车》 。
记得上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早班火车》是《点对点》,这次又听到了,与电影画面也配合得很好。
当时黄天乐,在东铁偶遇初次暗恋对象,“愿永不分散,祈求路轨当中永没有终站……”电影中,这位暗恋对象用了一位外形稍逊的演员,而黄天乐并未因为对方外形老去而不开心。
这里的表达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表达了黄的乐观性格。
即使对方视她如无物,但能重逢这事对于她,已经是十分开心。
多挖掘生活里的小幸确,开心的能源就会增加。
另一曲为《由零开始》,影片最后的字幕说:出发,每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往往在紧张生活中迷失,家庭爱情事业的种种压力,令我们喘不过气,甚至乎如片中主角一样,无助得让眼泪直流,泪水从脸颊滴落下巴,再滴落那颗伤透的心……我们都曾傍惶无助、爱人背叛、亲人离开,那一刻,恍若天塌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林若君身于这处境时,是黄天乐的日记唤醒了她。
黄天乐令林若君明白,重拾初心了解自己的需要,向真正向往的生活迈步,即使已经30,仍然可以是起点,仍然可以重新出发,找那心中所想。
电影的表达语言很细腻,从一开始的起床序曲,已经可见一斑,这就是导演的编剧能力。
那样早晨中女子,大家都一样。
每天我们为了维持职场里的形像,为了保持爱人心中的完美形像,我们起床后,就如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每个动作、步骤,天天重复的繁琐,不但做着累,看一遍你也觉得累。
那是为了什么呢?
还不是我们的不安感。
我们害怕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地位,所以必须每天努力拼命维持。
从这一序幕,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我们都不安……之后电影更逐步推开林若君面临的困境:事业的压力、业主的逼迁、爱人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接踵而至的难题,令林若君一再失望。
可即使失望,不能绝望啊。
林的心境从黄天乐的日记中,阴霾逐步散去,是黄天乐的乐天,影响了她。
电影最感动的是林与父亲那段对话,“你记唔记得……”。
年纪越大,我们越回忆以往,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不可以回头,但趁着我们还能回味,让我们细说过往那种种,那些愉快的玩乐、那些消失了的美食、那些粗心的遗憾,让我们多说说,才能在分别后减少遗憾。
一场电影下来,平常压抑的情感宣泄了,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这是一部讲述30岁女子的故事,也是一部不只适合30岁女子看的故事。
你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进影院感受。
每个阶段,你都可以放下,寻觅旧日动人故事,迈向美好明天PS: 蔡瀚亿与郑欣宜演绎了一段清纯真挚的感情,给观众清新的初恋味道娜姐抛弃了以往的花瓶形象,表现出演技实力的一面,值得赞赏。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
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
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
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
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
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
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
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
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
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
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
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
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
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
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
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
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
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很神奇,就究竟是什麼緣分讓我連著看了《29+1》和《愛情神話》兩部「女性主義電影」⋯⋯印象中這兩部都很🔥都封過神,但越是這樣越讓我覺得需要「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等到沒有人討論了,才可以不帶偏見地開始欣賞⋯⋯
29+1 (2016)7.12016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彭秀慧 / 周秀娜 郑欣宜周秀娜和鄭欣宜飾演的兩個角色太臉譜化了,讓人不斷出戲,不斷反思是電影過時還是我苛刻~但很驚喜於大咖的客串,點綴了這部「小妞電影」,相比起近年的新導演,彭秀慧當時也是影壇新人,但絕非圈中新人😅這樣一對比,她當年拿「最佳新導演」不會尷尬嗎?
她⋯⋯真的還需要這個獎嗎😂電影看完之後有點難受和無奈——30歲,真的重要到要拍一部電影單獨講嗎?
但是點開豆瓣影評看到了很多女性的自白,又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也不至於太差,至少治癒了一部分人嘛(雖然不是我)見到有人提及張艾嘉的《20 30 40》才明白本片的空洞感,原來不是源於對30歲焦慮的探討,而是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二元感讓我有一種壓迫感,痛苦於無法從電影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看了其他介紹才知道,《29+1》的舞台劇原版是導演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的獨角戲,帶出女主角的一體兩面~有點想回看那個版本😿很難具體說出電影和舞台的區別,或許是台詞密集?
劇情衝突?
人物塑造?
⋯⋯但總覺得原版能在香港被注意一定不只因為「消費女性主義」,迷!
29+18.7类型: 话剧 导演: 彭秀慧 编剧: 彭秀慧 主演: 彭秀慧 / 杨尚斌 / 朱栢谦
2015和2018年曾出過舞台劇現場錄像版無獨有偶,另一部還沒看的高分香港電影似乎也在探討類似的問題?
如果要批判是很容易的,亦舒筆下的女子可以灑脫,獨立⋯⋯為什麼多年過去了,新一代女性導演卻還在拍這種俗人,拍家長里短?
金都 (2019)7.7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绮琳 / 邓丽欣 朱栢康但是從《愛情神話》的豆瓣影評再回到這裡,突然有一種輕鬆感⋯⋯沒有人可以代表香港,無論是香港電影/文學,還是這座城市,這裡的人,香港女人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書寫的,相互之間也不需要「被代表」,更不需要高喊各種主義打壓彼此,隨時開始,隨時離場。
30歲對女性來說是一個心理關口,但電影《29+1》描述的女性心態卻不限於剛剛步入三十代的女性,應該說是整個AR30吧?
不單純是年齡上的轉變,而是面對與周遭年齡有異、親疏有別的人各種關係變化,或者焦慮?
《29+1》是同名舞台劇改編的電影,雖然未看過舞台劇版,但感覺到電影保留了不少舞台劇味道,例如不時讓主角向觀眾說心聲、描述上班壓力時的眾人一起敷面膜、與老父超越時空及空間的對話…等等,但舞台融入電影的技巧蠻流暢,令人看得舒服之餘,更能投入與女主角林若君同喜同悲。
據說舞台劇版的林若君及黃天樂皆由同一人飾演(彭秀慧,同時亦是電影版的導演/編劇),而電影分別由周秀娜及鄭欣宜飾演,雖然失去了兩生花的意味,但視覺上兩位外型的差異卻能夠令故事更令人玩味。
事業型女性林若君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但背後卻是跟男友感情失調、與父母疏離、與同事產生年齡及階級的距離…「性感女神」周秀娜收起身材演繹「外強中乾」的林若君,看著她如何一步步被現實壓迫至面臨崩潰,又如何被樂觀率性的黃天樂觸動到豁然開朗,有點意外周秀娜頗有大將之風,能夠駕馭這個角色及整部電影。
相比之下,中段出場的黃天樂天真傻氣、樂觀積極,但內藏令人哀傷的秘密,剛好跟鄭欣宜本人經歷有重疊的地方(連戲中密友babyjohn也令人想到她的真實好友許廷鏗…),而且化了淡妝、戴粗框眼鏡的她亦見討好,除了聲線略作狀外,整體上仍然是討人歡喜的角色。
到最後兩人「超越現實地」在巴黎鐵塔前相遇,觀眾亦會不禁心有悸動。
故事發生在2005年,雖然沒有近年港產片熱愛的政治衝突元素,但無論是張國榮的《日落巴黎》、林若君男友(楊尚斌)扮黎明唱歌哄她歡喜、懷舊唱片店的《花樣年華》簽名海報等等,亦能呈現出曾經令人心醉的香港,心頭意外一暖。
2018年第一部我一个人静静看完的电影,今年的第一篇观感写给这部电影。
29+1,顾名思义等于30。
电影中说这叫土星周期,土星一个周期是30年,这个节点你会遇到人生许多改变,机遇或者挫折,挑战,站在这个敏感的人生节点上,过去与未来,电影里的林若君和黄天乐,两个女孩呈现着彼此的心理历程和成长转变。
这一年,林若君,29岁,看起来像穿着铠甲的女战士,工作的巨大挑战她看起来好像能搞定所有事,却又搞不定所有事。
她的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这个世界什么人都有,所以不可能让全世界都去迁就你,所以上班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赚人家的尊重,可是未必每个人的尊重你都能得到,所以有时候上班也只是为了交租过日子。
辞职,亲人离世,男友离去,变化来的很快,她说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独立的人,直到这一切变化发生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原来平时一直依赖工作,下班之后依赖很朋友去吃饭,再没事做,就依赖睡觉......当你发现你真的没事做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是不是原来是我不懂得与自己相处。
这一年,黄天乐,29岁,看起来好像是个胖胖的没有烦恼整天笑呵呵的傻姑娘。
她听着老式唱片,干着没有出息的工作,养着两只乌龟,没有谈过恋爱,初恋居然还只是一个背影。
她写着自传日记,连小学五年级的得奖都要拿出来写,她拼命的回忆过去,每个细节,每个好笑的点,每个其实并不那么厉害的点,人不是应该往前看的嘛。
哦,原来她得了绝症,老套的电影情节,她不想以后别人回忆起她没有厉害的事情拿来讲。
她贴了满屋子的照片,贴出一个巴黎铁塔,她说这是日落巴黎,后来她真的去了巴黎,听着张国荣的《日落巴黎》。
你有没有试过像林若君那样撕心裂肺的哭过,眼泪从眼中流下,流到下巴,滴到心口,再掉到地上。
你有没有试过像黄天乐那样对着镜头任性的大笑,管她好看还是不好看。
人们常说,三十而立,所以到底什么是立呢。
不知道姑娘们看这部电影能不能找到一丝自己的影子,出发,其实每一个阶段也是从零开始。
不如去听一下张国荣的《由零开始》啦。
回忆缠住了心事千遍由零开始偷偷想到落泪由零想起当天一切乐与怒总挥不去仍无悔只知继续进取人海中能共你相遇相对人离不开种种欢笑或顾虑人离不开只因真挚未变异坦率相对全凭有你祝福万句千句Will you remember me 若我另有心志暂别远去远去找那自由再冲剌来日我会放下一切 寻觅旧日动人故事即使其实有点不依Will you remember me 就算是不得已如若爱我盼你可以给我试一次来日你我再度相见 仍是旧日动人笑面给我熊热眼光一遍 一千遍还望说声不变 不改变
很淡,真实的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中老年三兄妹和难民三兄妹在桥下大声呼唤手足名字 故乡是曾经觉得永远回不去但也可能会回去的地方吧
四川好人。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2018SIFF#很松散又很舒服的节奏,可以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很多信息,在后半部开始有些乱了阵脚。时光是个温柔杀手,女孩们都美得不可方物,感情亦如暗潮汹涌。那段年轻时的夏日游乐如何拍的?太美好了。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210317 【B】
还可以啊。淡淡的,有矛盾有不堪但都谦谦有礼,我比较喜欢这种。(而且因为看了几句文字简介所以对于要出现难民元素也是有心理准备了。就没觉得突兀。)
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想打三星,朋友都快睡着了,但是加了一颗星是因为结局的呐喊和回音,我喜欢。
3.5★
过去是真的好,但现在也可以更好,因为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小女孩真美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中产演员妹妹,左派作家哥哥……在故乡重逢,告别,相识……法国版《海街日记》《海边的曼彻斯特》
一首轻漾的老歌
越到后面越有魅力。当生活变得宽容,不再争锋相对的时候。三个难民孩子又进入了生活,生活总会有意外和惊喜。矛盾总会被化解,化解就是一刻的事。小细节我也不想深究,看完整部片子,我也变得宽容了很多。ps 难民小女孩真的美,是那种地中海的美。
前面三分之二以为是低配版哈内克,不够戏剧也没有心意。后面强行变成难民关注题材之后,戏和人都友好了些。对于年过半百寻找内心自我慰藉这件事不感兴趣但也不想说破。毕竟你我都会老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隔壁厅在放coco 然而这个厅的人是隔壁厅人数的一倍 果然是法国人啊。。。我是真看不下去啊。。
突然想起来总结下盖迪吉昂给我的感觉:大概是那种直面七零八落的现实 却又总绕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理想主义 最终化作一抹极小的温情掠过 一切照常 所有人都卑劣但不丑陋
在地中海的海边小镇,因为老父亲的中风,所有的孩子聚到了一起。每一个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但就像影片最后孩子们在桥底的呐喊,父亲不经意的转头,其实爱恨情愁转头空,终究是一个家庭。涉及很多实际社会问题:现代化对小城镇的掠夺,失孩家庭的伤痛,老年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忘年恋后的隔膜,移民孤儿去留……缤纷复杂,却又自然地融为一体。C'est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