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到了毕业季。
曾经的我们,你们还好吗?
距离我的高三(18)班已过去了三年之久。
与电影中的剧情不同,但其中的场景、回忆,却总在梦中浮现。
每每看到这类校园的师生情谊,无不闪出泪花。
也并不是泪点低的缘故,更多地归结于人类自身的共情能力。
电影中的十八班,有很多我们作为学生想敢却没敢干的事;也有很多动人的情感,让我们感到十分珍贵;学生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们也为之愤愤不平;谭老师的耐心教导与支持,同学们潜移默化地去改变,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本身的意义。
坏学生就应该被定义成坏吗?
不良少年真的不良吗?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现代教育往往将成绩不好、班风差的班级就通报批评、或定义为差班、慢班。
但是在每个班级里的个体,其实都不是一个特质的人,很多时候缺少的只是老师正确的引导、以及对于自身的正确认知。
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一个泪点,但如果能够重来一次。
我希望20年后,您能见证我们更好的未来。
刷了三遍,每一遍都有点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17还是18年来着,刚上线没多久,觉得很感动,很真实,开放性的结尾很耐人寻味,尤其是那句翻译:Mr.tan,好像是说谭老师又回来了。
第二次是之后没多久,愈发觉得那就是别人家的老师,别的班级,全班争流动红旗时“为了全勤,你爬着也得来”、“还能找着比我们更绿的班级,算我输”以及其他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刻体现着这个特别的班级独有的那份特别的凝聚力,18班班歌已成为了我心中的经典。
不久前刷完第三遍,步入大学的我突然发现结尾不一样了,是在我心中的感觉不一样了。
这回我看到的不两年前时候的“谭老师又回来了”,而是“18班的心中所想:如何可以的话,我们想这样再和谭老师相遇,我们要重新再来一遍!
”不过天不遂人愿,前面的那句:“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老谭”,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谭老师走了,这也成为了十八班心中的一个遗憾,而结尾的彩蛋,或许是另一种见面的方式吧,随着班歌的旋律,宴席也不得不散去了,只能在心中,无限思念我们的老谭。
和零分试卷合影
帮秦淼淼躲开记者
绿色班级
很喜欢这个电影 剧中的老谭和我们高中班主任一样鼓励 我们 相信我们 对我们真的很好 给了我们真的很完美的高中生活。
高中三年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三年了。
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一个爱我们的老师。
现在回想起来还会让人感动。
这个电影中的老师就很爱他们的学生,体谅他们。
其实孩子的心都是脆弱的,都是善良的。
没有谁生来就是坏人。
因为缺少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关心 爱护所以才会让有的孩子误入歧途,希望大人们老师们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一下而不是拿着大人的身份让孩子处处都要听你们的意见,不听就是不孝,我觉得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到最后肯定会给孩子心里造成伤害。
将心比心孩子也需要大人的悉心教导而不是拿着自己所谓的大人的身份来道德绑架孩子。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体会吧,不懂的人依旧不懂。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每个时期碰上一个对自己很好的老师,也许多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演员们虽然演技生涩,但是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那个少年时的我们。
这部影片是导演想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既然看不懂觉得不好又为什么要去看呢。
现在的问题学生其实挺多,但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这样的,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可是在你不了解学生之前就评定了三六九等,也许就错失了许多优秀的人
这个是我公众号编辑的观后感哦!
人生没有彩排,也不会有从来。
我们不可预知接下来的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也许明知道会怎样我们也会继续。
就像你爱喝的饮料脏了你还是会选择换一杯一模一样的一样;喜欢的人也是一样,你爱的人也许你内心真正的明白你爱的并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这个身上有你需要的特质。
关注我分享更多有趣的内容
我也是差班生,因为班主任几句话,最后变成了段二。
每个人都回忆不同,这个电影基本还原了优秀老师的形象和差班生的样子(学生做事程度不一定这样,请网友松口,谢谢!
)打架,点外卖,抽烟,谈恋爱,顶撞,我们都做过,但是最后上高三的也是我们,有一次我们班里上课嗑瓜子影响卫生和上课,班主任没有骂我们,班会课给我们买了十斤瓜子,让我们磕完再走。
高三有一次,全班未出操呆在教室里躲避跑操,最后班主任没有怪我们,带着我们一起去小操场和我们一起跑。
我高一开始谈恋爱,我被同班同学(情敌)揭发给班主任,班主任很严厉的叫我出去,我坦白后,他没有说我反而笑着告诉我,那你一定要追上她,成绩和努力你一定要配得上她,我相信你,我不会告诉家长的。
从此之后开始逆袭。
如果我没有这样的班主任,没有这样的老师在,可能我一直都是倒数第一吧。
我想说我也遇见了这样的老师,谢谢你们!
不是你们,我还是倒数第一。
我高二也在十八班。
这次不谈我们班,谈谈我们班主任。
我们叫班主任士兵,第一次介绍自己时写下的邮箱是SB,我们哄堂大笑,他嘿嘿傻笑,打那以后就换了个邮箱号。
他是个美术老师,第一次开学时很多家长都嘀咕,怎么让个美术老师当重点高中的班主任。
他总跟我们说自己当这种班主任也是在心里紧张,可他相信勤能补拙,所以总是厚着脸皮找各种老师讨要学习方法,然后兴奋的站在前面跟我们讲。
他自学心理,每天抱着一本大厚书看啊背啊,想起来些什么就开始用自己刚学到的理论开导我们,兴奋而认真。
我们总暗地里说他管的比宿管大妈还多,但我们都骄傲,我们有他。
普通班考出了比过重点班的成绩,有比过重点班的纪律。
他牺牲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换来了我们的成长。
他关心我们的成绩,又不止于关心成绩。
他和班级后面那些别人眼里的差生总聊得来,拍拍肩膀开开玩笑都是常事。
在他眼里,成绩差从不等于差生。
他也要求我们堂堂正正,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
我们在班级里发誓,谁作弊出门变王八,马上趴地上。
别的班总当笑话听,可我喜滋滋的。
他脾气一向很好,我们都敢跟他开不大不小的玩笑。
可一旦我们违背了他的原则,他气的直拍桌子可以把底拍掉,班里人大气不敢吭。
然后,过了一两节课,他低着头红着脸带着傻笑站在讲台上,跟大家道歉。
我们也接受。
高二十八,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助我辉煌。
这是我们的跑操口号,我和士兵突发灵感,随口编出来的。
据说后来他继续带高三十八班,就把高二改成了高三。
随他吧,反正高二是我们的。
他还有很多很多好,哪怕大四了我也还记得。
能有老谭、士兵这样的老师。
我们真的非常幸运。
评分其实有些虚,人物设定浮夸,演员并不专业,但它感动。
你有没有一段友情,风吹不散,雨打不倒,你有没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友情,这种情谊是任何一种人都无法代替的,毕业季,意味着我们要分离,意味着我们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或许我们会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事,可是,这段情谊依旧是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就算再苦再累,想起这段感情,我们依旧充满活力,《再 见十八班》讲述了一群青少年的年少轻狂,在青春时期的叛逆,和我们很相似,她们的十八班,依旧是整整齐齐的课桌,依旧是那个写了好多话的黑板,可是早已物是人非,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一起跑步一起吃饭,一起嬉戏打闹,一起哭过笑过,我们或许做过最傻的事,也捉弄过老师,然后老师总是吹胡子瞪眼的要求我们叫家长来学校,而我们总是以笑声代替,无奈的老师只能摇摇头,我们每个人都是老师的孩子,老师的努力耕耘,我们茁壮成长,是每个老师所希望的,然而,时光荏苒,过去的时光总是回不来,过去的青春,已承载了我们所有的欢声笑语,毕业季,只希望我们能行你所行,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浅浅的学过一段时间编,导,几乎每部片子都是带着任务去看一样,今晚看了《十八班》唯一一次觉得放松、怀念,感触是真实的感触。
确实看完眼睛还酸酸的。
片中上课吃火锅确实很难见。
不过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差生不会在一个班?
学校为了升学率把差生安排到一个班级最后甚至连高考的机会都不给。
高中就在那个“提招班”中。
很幸运高中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改变了我对“酷”这个字的理解。
也许很多人感受不到在学校里所有学生所有老师对这个班级带偏见是什么样子的。
在高一高二年级的好学生犯错就会从我们班中找出一个孩子来替罪被处分。
高三新老师来了之后,第一次看到为了我们出头被处分的老师,那种感觉真的是看到了光,我不是什么好学生也不是多专业的影评人,可那时候我知道在全世界怀疑你时有个人愿意相信你的那种感觉。
在一年的时间教我们去做堂堂正正人,学术不好但要去做善良的事,只要愿意、只要想去做好的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毕业时他对我们说:“走出这个校门,不管你们去大雪也好,去工作也好,还是回家去继续花父母的钱也好,只要你们相信、只要你们愿意去改变、愿意去做好的事情,老天是会帮你们的。
”之所以很多人对《十八班》反响不太好,会不会对坏学生也像大多数人的看法一样。
现在我也常常在想倘若我一直维持混混的日子到现在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也会觉得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老师,后来才理解,当一个人见过世面后可能真的不认为那时的我们已经无药可救了。
他一直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把最好的品质保留住将来会成为出色的大人。
如果说有人问,这辈子到现在有人对你完全信任,信任你说的每句话吗;有人千方百计的护着你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高三的班主任。
而他为我们倾尽全部后我们全班毕业只对他鞠躬说句“谢谢”。
“多给他们些爱吧 ,这世上没有坏孩子”
本来以为就是一部拍得很糟的青春片,熬着夜看到后来眼泪止不住。
在叛逆的青春里,能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和一群团结的同学是多么美好幸运的事情啊。
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好的坏的事情,但是当我们长大,回过头时,只要不后悔,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遇到可爱的人,生活一下子不艰难了,街道也好,晚风也罢,都很甜”
结尾升华了下
关于漂泊与归根的故事 所有人物设定都不合理 但马赛的海湾值得留下来
又一部因“罹病”而“重逢”的家庭片。或许是习惯了亚洲导演们对与家庭的细腻与克制,看不出这一部的亮点。影片后段对于难民题材的切入有些生硬与刻意,完全与上半段的文本无关。
俗称法式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年过半百,留守的看过世界的进入人生困境的三兄妹还能在美丽宁静的海景别墅里守着生病的老父,并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和天赐的礼物(三个孩子)一起,不要太理想和完美
家庭剧,处处神来之笔。比如喜当妈,比如如何解开一双不愿分开的难民小朋友的手,尤其是导演用前作中几位相同主演的影像片段来表现他们年轻岁月,延续着马赛的城市变迁。
看前半部分以為和back to Burgundy講一樣的故事 後來發現不是的 我根本看不出他想講什麼故事(攤手)這片子為啥能提名金獅???ps四川好人是什麼梗?跟孟京輝那個四川好人有啥關係麼#hkfff46@hk film archive @2017-12-09 22:02:34
俗套治愈片
#Venice2017# 又是一部应该出现在戛纳的电影,当然今年威尼斯做的是难民关怀的局,也算可以理解。能看出导演自己的人生况味,不过拍得既老派又沉闷。搁十年到二十年前,拿掉最后一段大概还算不错,所幸话剧腔也算不过分,热点蹭得也不算难看。同题不少法国导演都做过,这部真得算不上佳作
没想到这么一般
210317 【B】
#74th Venezia Competition# 8/10 精准的切面式呈现,闪回片段质感太对,很爱。
家庭故事与难民题材的互文,故事告诉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互的和解与不放开的手,另外马赛的海真的很美,夕阳下女人们的红发也很美,3.5。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B+/ 看完发现居然改编自契诃夫?不知剧作上能如此简明精准是否有得益于此。将层层嵌套的地理历史空间拢括起来,信息驳杂却又如此平实通透。所谓《敬畏》应如是。
南法风景电影,剧情也很不错。因为老父亲患病,一家人团聚,但大家都老了,故乡也变了了,许多人卖了房子离开了,旅游资本则盯上了这片美丽的滨海小镇。大家都闷闷不乐,需要直面现实残酷的老夫妇选择手拉手服用安眠药离开。安吉拉则慢慢打开心扉,接受了比自己小很多的爱慕者。爱运动爱骑机车的女朋友离开老头选择了年轻人,还有那三个偷渡来的孩子!天啊,他们那么可怜,又那么可爱!许多人想逃离的地方,竟是三个小家伙渴望的天堂。在这三个孩子面前,大人们的中产阶级忧郁症瞬间就好了,缘分奇妙,海里失去的,加倍得到了;更不要说还有那些鱼,和八爪鱼,心若像孩子,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简单美好,至少海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