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已经记不得第一次是什么时候看的了。
只记得在第一次看完之后,在淘宝上给自己买了一件印有“where’s Wally ?”字样的T恤衫。
穿上这件黑色印花的简单T恤,试图在人海中寻找那个属于我的Wally。
这一次看的很认真。
这是一部拍给孤独者的电影,在里面我看到了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所要面临的人际关系的危机。
每个人都渴望着爱,同时又对爱充满着不相信。
害怕受伤,所以选择了封闭自己,在试探中前行,寻找一个知晓自己的灵魂。
这让我想起了《答案》里的歌词: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主人公在各自的世界里孤单的生活着。
她,一名立志成为建筑师却不得不暂时从事橱窗设计。
他,从事网页设计的工科宅男。
相同的是他们都生活在没有阳光的鞋盒室公寓里。
在电影的上半部分,他们的压抑的生活着,虽然对生活有很多的向往,但是如同他们的公寓一样,永远照不到阳光。
她,虽然有很多的追求者,但是结果不是她不喜欢他,就是他不喜欢她。
第一个男人,约会时挑了一个在20层的餐厅。
但她患有幽闭恐惧症,无法乘坐电梯。
在劝说她乘电梯和另选餐厅无果后,男人选择陪她一同爬楼梯。
刚开始,男人自信自己能够爬上这20层的楼梯,所以他向她讲述了自己和同伴一起游埃及爬金字塔的经历。
他话语中透露出自己的坚韧和对同伴半途而废的不屑。
她默默的听着,不置一词,只是劝男人不要说太多话,保存体力好爬楼梯。
男人显然没有把她的建议听进去。
3楼。
5楼。
9楼。
由于常年吸烟,男人早没了当年的体力,爬的越来越吃力,最后他决定放弃,乘电梯上去等女主。
她随后也爬上了20楼。
也许是因为对半途而废的男人失去了信心,也许是因为她觉得被人知道了自己的幽闭症而丧失了安全感。
她没有走向在餐桌前等候多时的男人,而是在洗手间洗完脸之后飞奔着跑下了20楼。
她是在游泳馆里认识的第二个男人。
第一次相见,他热心的向她传授游泳经验。
与游泳馆里为了游泳而游泳的人不同,他真心热爱游泳。
同时,他虽然是一个医生,但也是一个失眠症患者,游泳能够带给他身体的极度疲惫,从而缓解紧张的神经。
第二个男人让她看到了希望,他也是一个和她一样孤独的人。
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
但是这个男人也有自己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一番交往之后,他再也没来游泳馆游泳,她也再也没有碰到他。
与第一个男人的结局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这一次却是被选择的结果,她的心再次受到伤害。
电影里还描写了女主对于钢琴态度的转变。
她初遇钢琴是在外出的时候,搬运工人们将钢琴用绳索从楼顶调到公寓里,她数了楼层,发现那架钢琴是自己的邻居买的。
第一次在房间里听到钢琴的时候是好奇而惊喜的,显然,她从未与这位弹钢琴的邻居见过一面。
琴声很轻柔,她很喜欢,一边贴着墙一边仔细的品味。
第二次听到钢琴声,是在女主与其他男人不愉快的经历之后。
这一次的琴声急促而有力,女主越听心里越乱,最后情绪失控,将手中的杯子砸向地板,琴声也在杯子的碎裂声中戛然而止。
直到那天,她打开了那扇命运的窗,发现了人群中牵着狗穿着红色条纹衫的他。
这时候,那幽闭的电梯已不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障碍。
为了不错过他,她按下一楼的电梯,一路狂奔向他。
一切的发生好像是因为天命,但人为也不可或缺。
如果没有女主对于阳光的渴望,没有那扇凿出的可以看到大街的窗户,也许这一次他们又会不可避免的错过了。
遇见,就像是照进冬日晨雾中的那一束阳光,蒙积在心里的淡淡忧愁在瞬间被驱散,所有的辛苦和承受都可以释然。
为了这一刻,所有的跋涉都是值得的。
我们并不是孤单的那一个,而是孤独的那一群。
所以,终有一天,我们会遇见,然后不再孤单。
请相信,true love will find you in the end。
没有很强烈的喜欢,某些情节却有不可遏制的抵触。
女生吸烟,然后咳嗽,嗑药&性……这些本该有些回避的东西,在这部影片中太过浓郁,甚至渲染。
而且,阿根廷的色调是那样灰暗,观影过程给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难免让人心生厌恶,几度看不下去。
故事情节没有什么新意,从开头就可以猜到的结局。
每交一个新朋友的床戏,感觉主人公太随便了。
他们的生活中就是吸烟和嗑药。
没有一点新的东西注入,整部影片或许是那些生活在逼仄空间都市年轻人的写照,反射出他们的压抑和无聊。
生活如一潭死水一般,有如那句话所写,有些人20岁就死了,80岁才埋葬。
对爱情的理解仅仅期待为相遇就心动,没有太多深层次的东西,看完没有内心毫无波澜,或许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对有阳光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反思。
生活也是如此。
像极了每一个人。
年轻人,走出房间,看看世界。
打破原有的生活节奏,早睡早起,读书健身,就如新开辟的窗户,阳光洒入,灵魂重生。
“我知道找的是谁,都找不到他;那当我不知道要找谁时,我怎么能找到那个人呢?
” —— 女主角如果说真的要给这部影片写点影评什么的,除非是有两把刷子的专业人士,否则还挺难的。
因为这电影压根就没什么连贯的剧情。
非要概括的话,可能一两句话就够了:男女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也曾擦肩而过,却没有彼此交汇;两个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过够了各自蛋疼的单身生活之后,终于在大街上相遇。
于是,这部极其小众的性冷淡电影即便获得了7.7的高分,评论里却几乎是清一色的情感抒发,什么剧情设置演员演技,这部片子完全靠营造的感觉取胜。
我甚至觉得没有谁会正襟危坐地写下这部片子的影评,或许就是观影结束后在此留下寥寥几行的观后感,然后在下一次遇到“对的人”时不经意地谈起这部片子。
嗯,巧合的是,他/她居然也看过?
我想,没有故事的人,对爱情毫无期待与憧憬的人,是不爱看这部片子的。
因为仅仅就剧情来说,它实在太过单薄,大段的独白,过分日常化的情节,散发出淡淡的无聊气息。
是的,这不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放映的电影。
最适合的观影方式,或许就是一杯咖啡或tea,就着喝下去,味道全在心里。
有点孤单的人,会喜欢这部片子吧。
钢筋水泥森林里的世界,总要有点冷清却又温暖的寄托。
两个寂寞孤独的灵魂相识于网络,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在现实中一次次错过,最后时机成熟变成他们的命运。
社交恐惧症患者或许很喜欢看这部片子,因为毕竟它还算客观地呈现了一部分病人的生活。
半推半就的上床,因为电梯恐惧症而爬n层楼梯,拥抱塑料模特……这描述寂寞的方式有点王家卫的色彩,不过少了文艺,多了清新与直白。
导演没有预设盛大的相遇,只是让女主角冲下楼,遇见她的他。
大概盛大的相遇永远不在于形式,而发生在你见到他的一瞬间。
相遇,究竟是上天早已写好的剧本,还是擦身而过时的电光石火?
ps:诶,假如我是男的,我的那个他或许就在我刚刚小便完拉着牛仔裤拉链时,遛着狗从我身边经过。
嗯,味道不错。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发现彼此之间是不一样的味道。
分开,没有疼痛,却有看得见的伤疤。
四年之后,在偌大的房间里自己只留下了一扇窗,可以用来照进阳光。
用几盏台灯淡黄色的光放在的房间里,使房子和自己的味道一样。
是我的安静伤害了你,还是你的消失拒绝了的我对你的真诚和狂热。
我们彼此再一次的分开,只为某一刻突然遇到和自己一样的味道,才懂得释放自己的能量
真不明白大家可以给《爱在黎明破晓前》系列那么高的评分而却几乎不怎么喜欢这部。
相反,对前部我是真心想吐槽,噼里啪啦一堆的对话毫无深度可言,说白了就是一夜情然后出轨的故事能被大家看作“文艺和浪漫”,哎大家都是深度文艺咖呢。
而这部,缓缓道来的情节,男女主角的那种孤单确是真的让人感同身受,情节安排合理巧妙,色调也处理的很“阿根廷”。
看了侧墙,年轻导演的处女电影,放任自己过得没有时间概念,没有什么时间输不起,不必要去讨好谁,不必要怕自己的呼噜声会吵醒谁,只要我不是故意的就可以了,因为再怎么痛苦的事,不过是吃不下,睡不好,一个人蜷在角落慢慢的哭泣而已,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放任时间去流淌,我就是没有那么多的精神和兴趣去那么讨好一个人静静等你来的脚步,无所谓的打发着时间,看着片儿,睡觉前,翻几页书,没有人的时候,去健身房跳跳舞,一个人来去自由没有什么高尚的品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成没有电线的都市,怎样的天兵才会堵死河流,并把房屋跟天空布满电线,几公里长的电线把我们捆在一起了,还是把我们隔离,因为每个人你都在自己的地方。
手机通讯大举入侵这个世界,还允诺我们随时可以联机文字信息,新型10键输入法,把最美妙的语言转换成信息,取代了原始的,有限的,母语字汇我们的未来在光纤网络,说起来还真梦幻,他们宣称,未来我们可以在办公室操控家中的暖气机,没错,当我们回家时,也没半个人在等门,欢迎来到虚拟人际关系的年代我12点起床,因为我5点才上床,我应该去游泳的,我1点才吃早餐,我在吃关节炎止痛药,两点开始工作,我是网站设计师,5点吃午餐,八点要去复建,我吃了第二颗止痛药,电话铃响,谁找我让我高兴了下,打错电话的,现在我在吃晚餐,聊完天后,我要重敲脑袋,然后可以昏睡,明天要开始去游泳你离线了吗?
是的,很好,你今天做了什么?
心情调试中,被甩了又开始单身生活这个我很有经验,都可以写本书了,我是那种活在当下的保罗科尔和今天很不好,心情很悲的,我有个方法,天生就会的,遗传到佛教徒的基因,就是乐不要太乐,悲不要太悲我想知道你每天几点要起床,9点给你我的电话号码,9点叫我起床激励我去游泳给我你的电话号码
“我们的城市什么时候能告别电线,是哪个天才用建筑物挡住河流,用电线分割天空,那几千米长的电线真的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吗?
还是把我们隔绝在自己的空间里?
移动电话侵蚀着这个世界,它承诺会让我们永远沟通顺畅,文字信息、新的十键输入法系统将最美妙的文字转化为原始、局限和以及蹩脚的字符,空想主义者认为光线孕育着未来,他们宣称,我们能够在办公室操控家里的暖气。
没错啊,因为我们回家时也没人在等我们,欢迎来到虚拟关系的时代。
”
整部片都透露着丝丝的忧伤和忧郁,男女主角都是心里封闭的人,在这样由水泥墙构建的城市盒子,网络让人的距离缩短,同时也让人和人之间疏远。
片中用各种方法渲染着城市人的孤寂,男主角有性无爱的经历,让他更感寂寞;女主角用冰冷的模型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只会更加悲悯。
这样的城市生活,唯一的出路就是人海在找到那个原因与你相依为命的人,可以互相慰藉,互相取暖,这就是真爱的魅力。
很喜欢影片中对城市建筑的描述,也很喜欢对年轻人困惑迷茫孤独生活的描述,都很真实。
曾经的自己,也在毫无美感的钢筋丛林里感觉压抑得喘不过气,也有过荒诞不羁的想法与浮萍一样的生活,甚至都有跳进大海变成一只鱼的念头。
只是,这些都过去了……那个愤恨一切的自己终于安定了下来,起码在大多数时候是如此吧。
但这个转变,并不是因为生活变得安逸,而是知道生命中太多的不可能与那些美梦的一一破灭。
现在,回看过去的自己,想说:不要太困惑于宏大的命题,比如人世风尚、比如社会时事,不要操心已所不能之事,不要伤感于天气的时雨时晴;也不要认为目前的困境与自己的格格不入会一直存在,人在某个阶段,都会有那样的无力与无助之感,这只是阶段性的心境,是与自己内心和解的必经之路。
但是,我也知道语言无益,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自己去经历才行。
茫茫人海中的相遇,我相信有天定,但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内心的转变与豁达,才是真正让自己变得幸福的神力。
而幸福,也不过一种心境,是相对的,也是自我的。
整部片子大半部分都很压抑,住在鞋盒公寓里的男女主,都有点神经质,在狭小局促的空间里挣扎过活,两个人的心都伤痕累累,孤独而寂寞,就想现代社会中的我们一样,跟男主一样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精神疾病,焦虑,社恐,失眠,抑郁,在社交网络虚拟世界中忙的不可开交,离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越来越远,男主片中描述狗的那一段话其实说的就是他自己,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深深地孤独,和我们自己的影子,都在寻找着自己的Wally.最明亮的一处大概就是当男女主砸掉墙,阳光照进来的一瞬,瞬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光明起来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在看到红白条纹男主带着一只狗的瞬间,女主就知道那是她的wally,那一瞬人体模特也不重要,她的幽闭恐惧症也没有了,不再惧怕坐电梯喜欢女主对橱窗的描述,说他是消失的空间,既不属于商店内部,也不属于商店外面,她喜欢这个工作,会驻足观赏橱窗的人应该是对他这个人感兴趣的
⭐️⭐️⭐️
又一部因“罹病”而“重逢”的家庭片。或许是习惯了亚洲导演们对与家庭的细腻与克制,看不出这一部的亮点。影片后段对于难民题材的切入有些生硬与刻意,完全与上半段的文本无关。
关于漂泊与归根的故事 所有人物设定都不合理 但马赛的海湾值得留下来
很淡,真实的无奈
叙事上还是老毛病,反倒显得最后这个难民处理还有了些新的视角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这种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结局的超验之音突破所有的伤感,令人充满希望。
节奏很慢,叙事很简洁,讨论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冲突,值得一看。
结尾升华了下
没想到这么一般
很存在主义
还可以啊。淡淡的,有矛盾有不堪但都谦谦有礼,我比较喜欢这种。(而且因为看了几句文字简介所以对于要出现难民元素也是有心理准备了。就没觉得突兀。)
女二说“不想可怜他”,人生最好的相处就是适可而止。简答的故事,反映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
突然想起来总结下盖迪吉昂给我的感觉:大概是那种直面七零八落的现实 却又总绕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理想主义 最终化作一抹极小的温情掠过 一切照常 所有人都卑劣但不丑陋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心灵港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如从小成长起来的家庭,亲人,玩伴。年迈的兄妹能够再次相遇,彼此扶持,已经是难得的福分。
前重看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
一条主线铺散开后又逐渐收敛回主旨,形散而神不散。宁谧但不单调,安详但不呆滞,平静但不绝望。
越到后面越有魅力。当生活变得宽容,不再争锋相对的时候。三个难民孩子又进入了生活,生活总会有意外和惊喜。矛盾总会被化解,化解就是一刻的事。小细节我也不想深究,看完整部片子,我也变得宽容了很多。ps 难民小女孩真的美,是那种地中海的美。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210317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