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欧洲的电影挪威的电影并不是特别熟悉。
今天看到这个电影感觉这个电影很值得一看。
这部电影讲述了挪威在二战面对纳粹的疯狂打击国王的坚定!
虽然挪威是一个小国家,面对强大的敌人没有选择妥协。
坚决反对了首相的辞职,坚信一定能赢得胜利。
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站了出来,表现出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的伟大。
作为一个没有实权的象征不仅面对外国的压力还有本国的政府的压力。
该片的爱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不是一部着重描写战争场面的电影,但这是一部重现紧张且“精彩”战争场景的电影。
这不是一部关于挪威国王的传记片,而是一部有着“厚重历史感”的电影。
相对于英美法德电影,挪威电影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
我看过的现在记忆比较深的挪威电影有《猎头游戏》和《死亡之雪2》。
这部影片片名吸引我们的原因很可能是英国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
其内容和它也有相似之处,都发生在二战。
而且两部影片也都有着各自历史感,我甚至觉得《国王的选择》这部影片的历史感更厚重。
这部电影前半段情节非常紧凑。
开头奥斯卡堡要塞等桥段都非常精彩。
若你喜欢《国王的演讲》以及《帝国的毁灭》这类历史感强烈的电影,那你也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
下面会涉及剧透:影片开头考虑到他国观众可能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所以以字幕形式为大家简略介绍了一下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相关背景。
在播放了关于高高瘦瘦的挪威国王的一些黑白历史纪录后,镜头就以一个穿着老式但显得庄重的黑色西装的老人在雪地中和孙子孙女们玩捉迷藏开始。
而这个老者就是挪威国王。
导演是在告诉我们,哈康七世国王其实只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普通老人而已。
这个国王身份已经和再早几百年的欧洲历史上的国王不同了,因为他是挪威独立后由人民民主选举出来的国王。
他只是挪威王国的象征,实权则把握在挪威首相领导的政府手中。
全片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就是奥斯卡博格要塞这段。
这个桥段是非常紧张精彩的。
这个守卫海岸的指挥官上校是个耄耋老人,但也是个非常雷厉风行、经验丰富且坚毅果断的将领。
这个角色的选择也是耐人寻味,很多特点几乎和国王的一样。
所以导演应该在用上校的角色来塑造国王的性格。
这场战斗非常精彩。
上校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断定来舰(布吕歇尔号)是德国来侵略的,为了先发制人,他在得到上级命令前即下令开炮。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挪威军队使用的大炮是那有着40年历史的德制大炮及其炮弹。
就连炮弹也令人影响深刻,这是现在非常少见的白色的头部圆圆的而且非常笨重的老式炮弹。
影片花了好几个镜头特意描写无论是调转炮头、运出炮弹,把炮弹吊起来等等都有非常多双手在画面里,这些老设备都需要好几个人来操作。
开炮时的音画也是非常震撼,对炮管的静距离特写镜头、以及音效的良好制作,还有那面对地方机关炮还击时经验丰富的上校镇静果断的指挥的描写,都让人肃然起敬!
战斗中间穿插了深夜的另一边老国王躺在地上抱着腿蜷缩着打电话的场景,后面逃亡中在旅馆小床上又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在看看开头老国王和女儿的谈话中,女儿提到哈康七世的背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该丢掉席梦思,改用硬板床的原因。
我睡软床久了都有背痛的毛病)。
可见哈康七世虽然是国家象征,但在国家危机时仍然愿意挺身而出为国操劳。
而另一边,在外交部,德国大使带着希特勒的命令要求挪威外长签署投降协议。
外长在蜡烛光下看了下(因为紧急停电),就把协议拿去另外一个房间跟政府官员谈去了。
可见政府知道会出事,早就准备好了,跑到大使馆等着。
没过多久,外长就拒绝了协议,还说上了希特勒的经典名言: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活下去。
对德国,这真是打脸!
紧接着,天刚亮,挪威国王就被紧急撤离,走前这个桥段也是非常感人略带点“好笑”。
老国王先借口忘带眼睛想回去,被自己为是的手下骄傲地告知已经放包里了,然后借口忘了日记,最后不行才借口上厕所,回到了房间徘徊了一会儿。
因为他知道可能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远。
他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在战争中活下来,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官邸,能不能维持自己的王位。
挪威国王接下来的命运主动是坎坷的。
不停地逃跑、不停地奔波。
先到一个旅店,还有几个非正式服装的女仆(和国王官邸里正式服装的女仆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床小了不少,单人床而且看起来非常的短,像是必须要国王蜷着身子才行(和官邸里宽阔的“三人”大床形成对比)。
再后来到另一个旅店里时,已经是人满为患,到处睡着难民,国王还得从难民身上跨过。
那里更没有了女仆。
再到后来,他不得不让孙儿孙女们离开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德国大使这个角色的塑造也特别有意思。
从最开始他说的话中就可以看出他是反战的,甚至对德国的战争抱着悲观的态度,知道肯定会输的。
作为大使、外交官,他的职责就是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国际问题。
所以作为鸽派,他也在不停的寻找与军方不同的方法来减少对挪威的伤害以力图达成一个德国、挪威国王和合法政府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挪威国王代表国家接受投降,德国撤销伪政府,继续让合法政府在德国的管理下执政。
可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挪威国王是民主选举出来的国王,他是代表人民的,他不愿意,他也相信人民不愿意接受投降,所以对着孤军深入的德国大使发飙了,这也是国王唯一一次在电影里发怒。
其实从头到尾,国王的意志都是坚定的,在逃难的官员举行的临时会议上,首相都向辞职了,而国王不等他说完立刻站出来说不接受辞职,让所有官员恪守其职坚持抗争到底。
这说明什么?
国王才是挪威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在此刻危难之际的真正领导人!
而之后他和浮躁儿子在走廊的争论,显示出了他作为国王的不容易,他也得想方设法去跟政府配合,去接受他们的决定。
电影里还有其他塑造得很好的小人物:比如年轻的士兵,懵懵懂懂的感觉,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见到国王非常的高兴,不停地跟着车走对国王敬礼 。
这些等等都在提醒我们,虽然挪威不是二战中抗击德国的大国,但这些小小的坚持反抗不愿屈服的力量仍然值得我们尊敬。
虽然没有什么主旋律的煽情,但是该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能在作为外国观众的我们心中同样激起阵阵涟漪。
今年刚好两部电影分别提到丹麦和挪威国王,这两个国家都是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也就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但实际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挪威国王还是一个民选国王)。
一个开战就选择投降保全人民,一个选择抗争到底不惜以退位明志。
虽然最终丹麦最终在二战中损失相对较小,挪威因为猪队友过的相对艰难。
但是在历史重大抉择前,他们都勇敢的做出了当时可能正确的决定,并勇于承担。
越来越喜欢北欧的电影了,冷淡的表面下蕴藏着强烈的情感。
这个国家在干什么?
二战前,希特勒竞选、在任德国首相时,那么多极其煽动式的演说,在民间、著作、网络广为流传,作为欧洲工业大国,尤其重工业如此发达,邻国们都只当与我无关的看戏吗。
国家被入侵,问国防部长,“我们的军队呢?
”“正在努力集结。
”听出什么暗意没?
国王明白,所以他下一问直截了当“靠什么联系?
”“书信联系。
”而不是问的“要多久?
”王储嘲笑“我们的军队是靠书信联系”。
德国这么多的武器、军工设备、军队难道是凭空冒出来的?
平民逃离空袭,暴露在敌机下飞奔,以为是去防空洞,NO,德国就在身边,他们要报复一战失利带来的严重恶果,他们愤恨,可挪威这个国家没意识到,他们没有防空洞,国王和平民拼命跑往的避难所是森林,居然是森林。
他们的军队在正式开战后3天就投降了。
弱国的外交选择?
很多欧洲国家二战时选择中立、投降、原自自身的柔弱,欧洲经济的崛起看似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羡慕的对象,杜车别在《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书里,提出一个观点“民富不等于国强”,法国二战时,堪称世界陆战军队最强,也是一周就降了。
而弱国更无外交,因为没有可以谈判的资本和条件,挪威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选择投降,不能轻易的骂他怯懦。
而挪威开始的中立,也是在力求避免战争,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打不赢。
只要不助纣为虐。
欧洲贵族的骄傲看《至暗时刻》时有注意过和《国王的演讲》不一样的地方,约克郡公爵(英国国王)从不与平民接触,即使表现的再亲民,也不会和民众交流。
而丘吉尔贵族出身,开始也不与平民沟通,直到被政客利己的威胁下,仍要选择相信希特勒的友善时,他才焦头烂额第一次坐地铁,想起了去听听民众的心声。
这部,挪威国王整片,除了与小士兵的几句调侃外,也看不见他与民众的关联。
亮剑的勇气昨天刚看完一部高分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4个有为皇帝,100多年误解、隐忍、努力,才实现了一个国家尊严的维护和民众的高度认可,就是“驱赶匈奴,不再忍辱和亲”,陈汤上书武帝奏章中霸气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国王拒绝承认德国操纵下的政府,就是国家的主权不容侵犯。
中国尚用了这么年努力才有了亮剑的底气,何况一个小国呢,实属难得。
民族尊严、主权有多重要,首相回绝德国大使时说“你们首相说过,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寻在”。
外交官与军人的区别本片是个很好的例证。
最后奉上一段希特勒部分演说词,看看为什么丘吉尔是有远见的。
1938年新年致辞在一九三七年的辉煌岁月里,我们伟大的德意志帝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现在我们的国民产值已超过了大不列颠,除了那个杂种组成的美利坚和天天谎报假数字的苏联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能赶上我们,我们成了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让该死的《凡尔赛条约》见鬼去吧!
我们强大的德国军队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八十万,我们的武器现在世界一流,这是欧洲和世界第一流的军队,德意志已经真正复兴了,万岁!
从耻辱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仅仅二十年啊,德意志重新站起来了。
让世界看看吧,德意志是永远打不倒的汉子。
这是什么问题,这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
我们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人种,只有我们日耳曼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那些劣等种族象蚂蚁一样的瀿衍,占据并浪费着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世界秩序的不公!
伟大的德意志有义务改变这一切。
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
新的三八年将是划时代的一年,德意志雄狮终于要出击了!
我们的目标是捷克!
我们的目标是巴尔干!
我们的目标是波兰!
我们的目标是巴黎!
我们的目标是西伯利亚!
"干他!!!
"1.王室与执政政府并没有互刷存在感、德军的先礼后兵毫无卵用跟史实有出入、"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小国无信"——何必,你要是真NB就从头抗战到底,你瞧瞧人家被三次灭国的波兰,要么就学学用一次演讲就忽悠了戴高乐的摩洛哥……、搞不清状况的德国公使……2.《高堡奇人》如果在另一个纬度存在的话,发展到今天,会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最后,在莱昂纳尔的治疗下,终于克服口齿,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
这个简单朴实的故事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戏剧张力,首先就是因为细小的事情发生在了重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身上。
时值二战,作为一国之象征的国王,需要发表演讲来凝聚人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口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细小的事情变得兹事体大。
情节上的生动显然不足以撑起整部影片,最佳影片需要方方面面的完美。
看这部影片,你会觉得简直是在搞笑,发动军人还要用信件,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黄花菜都凉了几拨。
打个仗见到几十个德国兵,挪威人就说人太多,打不过,一点没有战争惊心动魄的感觉,顶多算个局部小游击战。
但挪威只是个小国,小国的坚守虽然看着让人憋气,不过人家毕竟一直争取中立,不想打仗嘛!
科赫部长说:“就像希特勒说的'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存在',我们拒绝这种俯就。
”不容易,明知必败仍然坚持是真勇敢。
国王在森林里逃窜,真如丧家犬,这时候让我想起中国在二战时没有制空权,是否也是这个惨样?
其实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国王对君主立宪制的坚守,不干预政治,与他儿子的对比,这也是蛮重要的一部分。
片尾字幕上打出国王的选择虽然干预了政治,但是为了挪威的自由、民主、政治,包括国王发表的演讲中提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底线,当然议会如果选择为了避免大量的挪威年轻人妥协,他也可以理解,都表明人家真心是把“权力归于议会”当作严肃的原则来对待的。
为什么挪威没像丹麦一样,估计就是因为吉斯林,如果他不跳出来,国王还是会愿意和妥协的。
德国大使也是蛮悲情的,隔着屏幕为他着急,那张苦情的脸那么真诚想要避免愚蠢的战争,可有什么用呢?
他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敬爱的元首早就宣布了挪威的命运,妄图通过劝挪威人投降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战争,真是痴人说梦,不过人家毕竟是好心啊。
威瑟堡行动对于挪威和丹麦结局是如此不同,面对哥哥丹麦国王选择不战而降以及强敌压境傀儡政府政变的局面,挪威国王在艰难抉择面前最终选择了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退位并流亡。
这虽然是对政治进程的一次干预,但他为挪威的自由民主和独立尽了他的职责,因为他的座右铭就是一切为了挪威。
这就是一部"挪威战争"的历史剧情片,十足的现场感扣人心弦。
人物传记我看的多了,写下自己理解的“优秀”领导人的特点,在我个人认知中的成长和丰富。
第一种“宁死不屈”。
决不投降决不当亡国奴,哪怕说句汉奸话都觉得不好。
思想很坚定,敌我很明确。
第二种 “和平安定,以人为本”。
以冯道为代表,已经觉得统帅一词包含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名誉,权利地位可以概括。
必须把人民安居乐业,和平稳固放在首。
缺点在于:第一类领袖容易把个人理想主义或民族主义和“忠君爱国”的旗号 洗脑强加给大众,轻易把国家和人民拖入战争。
或者被世界孤立封锁。
第二类领导太把民众安居放首位。
这样却很容易陷入假象的“安居“或者说是相对的和平。
容易被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自己不察觉。
看了这部片子才发现还有第三种就是捍卫 自由、独立、民主。
国王不惜把一个国家拖入战争, 把人民带进深渊,把国家变成废墟。
其实他做出的是很艰难的抉择。
最终的选择则是一个群体本能的呼唤,宁愿选择阵痛,也要捍卫一些信仰。
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 信仰,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坚持!
其实不管哪种抉择都是正确的。
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剧情片子。
电影的角色也刻画的不错,挪威国王在面对纳粹对国家的进攻、压迫的时候,表现的懦弱,害怕和后面国王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形成了对比,真的是令人惊讶(我一开始还以为这只国王废掉了ーー;),除了国王以外,片子也从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士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刻画,每一场会议,每一次战斗,真的是让人感到二战时期的那种严肃和悲哀。
这算是一部“冷门佳片”了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是和它所讲述的历史一样,冷门,但却精彩。
还是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一个温暖的秋阳午后,昏昏欲睡的看完了一部人情默片
俗套治愈片
结尾升华了下
6.18梅陇广场。导演的个人经验与政治立场输出片,很无聊讨厌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看前半部分以為和back to Burgundy講一樣的故事 後來發現不是的 我根本看不出他想講什麼故事(攤手)這片子為啥能提名金獅???ps四川好人是什麼梗?跟孟京輝那個四川好人有啥關係麼#hkfff46@hk film archive @2017-12-09 22:02:34
又一部因“罹病”而“重逢”的家庭片。或许是习惯了亚洲导演们对与家庭的细腻与克制,看不出这一部的亮点。影片后段对于难民题材的切入有些生硬与刻意,完全与上半段的文本无关。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
前重看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
人人都吸女士烟,导演真的不擅长拍感情戏,看到难民疯狂翻白眼。
爱的救赎
一条主线铺散开后又逐渐收敛回主旨,形散而神不散。宁谧但不单调,安详但不呆滞,平静但不绝望。
在地中海的海边小镇,因为老父亲的中风,所有的孩子聚到了一起。每一个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但就像影片最后孩子们在桥底的呐喊,父亲不经意的转头,其实爱恨情愁转头空,终究是一个家庭。涉及很多实际社会问题:现代化对小城镇的掠夺,失孩家庭的伤痛,老年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忘年恋后的隔膜,移民孤儿去留……缤纷复杂,却又自然地融为一体。C'est la vie.
节奏很慢,叙事很简洁,讨论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冲突,值得一看。
人生片段
#Venice2017# 又是一部应该出现在戛纳的电影,当然今年威尼斯做的是难民关怀的局,也算可以理解。能看出导演自己的人生况味,不过拍得既老派又沉闷。搁十年到二十年前,拿掉最后一段大概还算不错,所幸话剧腔也算不过分,热点蹭得也不算难看。同题不少法国导演都做过,这部真得算不上佳作
节奏和观影的感受还是过于漫长,但影片时代与个人融合的表达还是值得嘉奖。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没想到这么一般
#2018SIFF#很松散又很舒服的节奏,可以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很多信息,在后半部开始有些乱了阵脚。时光是个温柔杀手,女孩们都美得不可方物,感情亦如暗潮汹涌。那段年轻时的夏日游乐如何拍的?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