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的一路惊喜,女主角正好是那里边演奶奶的那位奶奶……从来没想到有那么一部电影女一号竟然是一位老奶奶……本来以前公社似的片子我就不爱看的,这片我也没怎么看,但还是看完了,因为啥,它是一个悬念破案片,它竟然是一个破案片,说捉一个流氓强奸犯的事……要问片中有什么亮点,就是这屁儿了……
《东北偏北》所以名字是为了致敬西北偏北吗。
浓厚的东北味道 浓厚的文革后毒瘤气息。
这风景其实拍的比电影内容还出众 吸引眼球啊~ 这大东北就是天气好哈?
不得不说其中有些剧情真的是借鉴了“杀人回忆”。
但是又比杀人回忆多了些笑点。
老流氓身手了得 李队长脚印儿专家 蔡教练号脉帮助抓罪犯。
毕竟蔡教练不可能是马尔普小姐。
可是为啥“老流氓儿”是这电影里最帅的,哭了。
最后结尾这种双结局式的套路其实没必要吧。
我更喜欢第一个版本。
政治历史的错误就无需多言了。
说起来最近看的独立电影中东北偏北并不算出挑。
也算是尽力了。
这部电影真是无聊到爆。
一帮警察抓不住一个兽医知青,这部戏里的角色没一个聪明的,只有一个比一个更蠢,作为一个东北人,这部剧里的东北话讲的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方言的灵性。
人物故事拙劣,拉低观众智商,让人看着着急。
对我感触最大的是整部剧核心价值的表述都在揶揄文革,用种猪、强奸犯、淫羊藿、阳痿、偷窥癖来控诉特殊年代对个体的压抑扭曲与残酷摧残 。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伤痕文学思潮的兴起开始,伤痕题材的文艺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夹带上对其时政治社会的批判,这种现象甚至一度成为某个时段的文艺主流。
四十载悄然已过,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历史的亲历者也正在逐渐的退出历史,但伤痕文艺的作品依然存在,内容也仍是一味地对时代宣泄情绪,且四十年无甚改变。
比如文艺作品里只要一提女知青回城就必和大队长睡一回这一类的情节设置在近几年来的文艺作品里又突然多了起来。
一个两个文艺作品里出现可以说是对特殊年代的特殊个人的时代反思,但现在却好像给人觉得曾经的那个时候好多女青年都和队长睡过觉。
这种桥段真的令人生厌。
随着文革离我们渐远, 加之当局“有意”的淡漠, 我们对文革的认识除了亲历者的只言片语,就只剩下文艺作品了,但文艺毕竟不是史,它只是抽象的把生活中具有文艺可塑性的东西从繁杂的现实中抽离出来,并将其进一步个性化、扩大化、艺术化。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它并不能真实体现那个时代的“纯正”现实,但随着亲历者的逐渐凋零,抽象的文艺作品逐渐成为公众认识那段历史的第一视角。
这可不是一种科学的对史实的态度。
再说回“伤痕”,在我的理解中“伤痕”应该是一种对曾经时代的社会反思,这种反思说到根底是对人的反思,是一种高级的对人与这个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并且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式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针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暴露、控诉、嘲讽甚至宣泄谩骂,不应该把本属于全体人民应当承担的愚蠢与过错责任狡猾诡辩式的推卸给一个抽象化的时代或某个人,毕竟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若果我们不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贻祸于时代所暂得的偷生又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并不懂技术,只谈表达与感受。
)
片尾海滩,细思极恐,范兽医真的是最初的老流氓?
还是蔡教练故意掩饰?
最后海滩的人是范兽医吗?
范兽医是蔡教练的儿子吗?
最后的结尾还是精彩的,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而每一个思路都是一种人性。
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可能,这又代表着不同的人性,这是电影之外留给大家思考的,也是电影有限时间内未呈现出未表达出来的。
1,摄影不错,色彩也算精致,然而这种好看与精致挺尴尬的,与影片题材相衬处处透露着“不合时宜”。
刻意。
太过刻意的时候反而就会削弱表现力,要么失当,要么流于一场哄哄闹剧。
2,细节的处理太多欠妥,而涉及刑侦的题材,每一次细节上与现实的疏离,都会让观者与影片的距离越来越远。
目前我国的从业者,大多处于两个极端:一者拥有创作能力和技术,但缺乏对于现实的触碰。
二者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在影像表现手段上相当无措。
因而现下仍然是一个需要天才的时代——创作者碌碌无为,观影者庸俗不堪,市场需要英雄式的人物领导,虽然将市场寄望于个人英雄主义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目前在其他地方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3,音乐的处理非常低级,令人厌恶。
剧作的处理更是平庸,很遗憾,最终我连跳着看完他的兴趣都失去了。
风景很美,东北的秋天有泛红的树林,粼粼波光。
冬天有大朵雪花缓缓飘落,皑皑草场寥寥人烟。
在这样的伊甸园,人类意识之初的性成了故事的主题。
强奸犯的性冲动,普通人的阳痿,以及处女情结。
再加上时代背景是7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
便产生了一部追逐与嘲弄的故事。
之前看过美剧《犯罪心理》,几乎每集在讲述BAU如何通过分析行为、心理抓到罪犯之外,也会叙述罪犯背后的人生故事。
这部《东北偏北》里强奸犯只是配角,但也有讲述他少年时期的阴影。
有两种视角的对视。
结尾很奇妙,可以理解成一种嘲弄:电影里的人生活在另一场电影里,或者理解成对结局的执念:我们总是期待光明正义。
导演大叔很可爱,可惜我近视眼看不清他的样子。
他解释了一番他的理念,然后说:“听到你们的笑声就足够了。
”嗯,确实笑了。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人靠着脚印抓流氓,有人靠着把脉辨流氓,有人靠男扮女装诱流氓,最科学的莫过于靠警犬追流氓,可惜的是警犬怕流氓(不剧透)。
公安队长李占山是个有职业抱负的好公安,可惜空有一身抱负,脑子里缺少科学破案的知识、技巧,也缺少对待受害人该有的保护意识,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商欠费。
反观蔡教练是个有情义、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在她的专业范围内技能点满分。
印象最深的戏有两场。
偷窥狂猫在澡堂后面偷看女同志洗澡,被人发现后,村民不论男女老幼都自发的抄家伙干丫的,偷窥狂就像只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
欢快的古典乐和村民抓流氓、骂街的追逐声同时传入耳中,既矛盾又统一,就是一场欢快的闹剧。
(其实那个时候满脑子都是费玉污的你追我,如果你追到我,我就让你嘿嘿嘿)还有一场则是影片末尾,在牛棚里流氓的特写,阳光和阴影在他脸上形成的明暗对比,阳光照过他的眼珠,透出浅棕色的瞳仁,眼神里全无无措、愧疚、害怕之情,有的只有如孩童般清澈的纯真。
他说他现在和受害者相爱了,他说他童年不幸有家归不得,他说他的爱人和别的女人不一样。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然而天下不幸何其多,不可以因为自己不幸就加害他人,就算你是帅比也不可以。
最后,关于到底抓没抓住,导演始终没给个准信儿。
(你懂的)
《东北偏北》,一部被误读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评价不一,一方面在豆瓣上评分刚踏入合格线水平,而另一方面这部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小成本电影又获得了众多影节的青睐,成为国内首部同时入围4个A类电影节的影片。
东京国际电影节提名最佳影片奖,上海国际电影节三项提名,金马奖两项提名,包含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重量级的奖项,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入围五项大奖,入围第3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为什么反差这么大?
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这部作品的不足较为明显,但它的好却不是那么突出,需要一定程度的提炼。
库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5月12日上映时,曾遭到所有影评人一致的口诛笔伐,甚至一向意见相左的两位著名女影评人宝琳·凯尔和朱迪思·克里斯特都共同加以了嘲讽。
“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
”仅有罗杰·艾伯特等少数影评人支持库导的这部作品,甚至把它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最后也正是罗杰一篇全面详尽的影评挽救了《2001太空漫游》这部优秀的作品。
《东北偏北》不是《2001太空漫游》,沈鸡毛也比不上罗杰·艾伯特。
但我愿意分享一些我对于这部影片的看法,试着去解释这部作品备受影节青睐的缘由,帮助你在观影时能挖掘出更多有意思的点,挽救这部被埋没的票房遗珠。
生活的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
因为性关乎权力。
这句话究竟是不是王尔德所言,已经无从考证。
但在《东北偏北》这部电影中,这句话是适用的。
改编自上世纪的一场特大强奸案,在警察与罪犯博弈的背后,讲述的其实是新中国一个特殊时期五千年的性压抑。
“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喜宴》一、中国版的《杀人回忆》?
在关于《东北偏北》的评价中提到最多的是《杀人回忆》,豆瓣短评点赞最多的二三四条中,也都提及了《杀人回忆》。
《东北偏北》中确实有着《杀人回忆》的影子。
两部作品都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来。
《杀人回忆》的原型是八十年代震惊韩国的华城连环杀人案。
1986年9月19日的一个夜晚,韩国京畿道华城市太安镇发现了一位被勒死的71岁老人。
由此开启了华城地区为期整整五年的连环杀人事件,共有10名女性依次被害。
截止到2006年4月2日,第十起事件的上诉时效(15年)宣告终结。
这也意味着,即使今后抓到罪犯,也不能判刑,成为了一宗悬案。
《东北偏北》的真实案件和东北无关,而是源自“北京双桥老流氓”案。
这个案件有两点令人啧啧称奇,第一是犯案数量之多,10年达到380起,以至于警方一度认为是团伙犯案,而实际真凶仅1人。
第二则是真凶的落网非常巧合。
老流氓案件最大的难处在于,真凶长了一双飞毛腿,谁也追不上他,最后一次犯案被一位退伍军人追了一万多米一砖拍倒了。
一问才知,这位军人曾经得过北京市马拉松冠军。
老流氓遇上了天敌。
两者的背景环境相似,一个落后的山村中,警察破案主要依靠朴素的唯心主义理论,人民群众热心破案,积极捣乱。
在开篇,都有凶手脚印被破坏的剧情。
两部电影负责破案的人设也都是沿用山炮大老粗搭配知识精英分子这样具备内在矛盾的组合。
美国太大,所以他们的侦探要用头脑破案,而韩国很小,所以只需要用脚破案
直男队长李占山和老中医蔡滨的搭档在剧情上,两者都出现想抓抓不到,抓到发现又有意外的反反复复。
或许正是这种相似,让《东北偏北》更难得到一个公允的评判。
珠玉在前,《杀人回忆》作为一个系列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代表作品,几乎是难以让人挑剔的。
它的好,也就放大了《东北偏北》的不足。
但这些相似都只是电影的“壳”,就像《老无所依》内容主体完全是一部杀与被杀的“西部片”。
电影最终想表达的,还在影片的“意”上。
导演张秉坚选择的突破口是:性。
二、在性的问题上,人与猪平等电影的开篇是是一群人在看一头猪在配种,公猪哼哧哼哧,众人交口称赞,高产量。
而电影本身又是在围绕一件强奸案来展开的。
开篇即点到,猪可以随处配种,还会被夸是劳模,但人却不可以随意性交,那是强奸。
影片中,关于性的暗示不少,且十分有趣。
一心想当英雄的公安队长李占山,却是个炕上“没激情”的男人,每每只能用炕烫了屁股来搪塞女人,始终不肯承认自己的问题。
单身汉老吴,有色心、没色胆,整天蹲墙角看女人洗澡、偷内裤,十足十的肾虚。
卧底的便衣小伙,化装成女性去钓鱼执法,扭扭捏捏不愿意,却又在众人走了之后,盯着镜子凝视变装的自己,异装癖。
反倒是身为犯罪分子的老流氓,身形矫健,情欲旺盛,精力十足。
把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在“性”上反着进行人物设定。
每次一喊“抓流氓”,无论姑娘小伙,大爷大妈全都齐刷刷地放下自己手中的劳动,跟着人群漫山遍野的瞎追,释放着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
这些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性的宣泄与迷茫。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性是不能言明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有性的欲望,但长时间的压抑让这种欲望无法正常施展,于是,就有了各自的问题。
三、欲望过后的贤者时间欲望过后呢?
撕开关于“性”这一层的讨论,会发现影片还有一层表达。
电影的故事背景在文革过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人们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还停留在旧时代,却又马上要去拥抱新世纪的浪潮。
队长李占山抓捕罪犯,号召所有民兵前来助拳,依靠人民战争解决任何问题。
性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从压抑到正视自己的欲望,那些啼笑皆非的“性”设定正是时代转变的产物。
这是一个关于时代脱节的故事,讲述是当时人们的迷茫。
一般来说,小成本独立电影拍摄乡村与边缘人物都是越粗粝越好,比如那位不懂爱的贾樟柯。
但在《东北偏北》,小人物扎堆的山村却干净美丽到不真实。
导演张秉坚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3年在美国南卡莱罗纳州大学获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蕴育万物的山田,也承载着欲望的复苏。
于是,绝美的风景有意无意间推进着另一种意图:阳光下的犯罪“打开窗户,阳光会进来,细菌也会进来。
”在万物开始复苏的时代,人们生活往前走,那些按捺在暗处的东西也会一同出现,性的宣泄与随之而来的不法之举也会同时出现。
人们还在迷茫,时代却没有停留。
影片末尾,中医蔡滨提着个丢弃的水瓶走在海滩上,用李占山教他的“脚印断案术”追着脚印找到一个小伙子。
“随处扔,五讲四美你知道不?
”“你凭什么说是我扔的?
”“我顺着你脚印过来的,你走路时外八字,穿的是43号回力鞋。
”小伙子把脚抬起来,指着自己的鞋说道:“耐克”“耐克?
”蔡滨不明白。
但新时代已经到了。
国产犯罪片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是一定要坚持邪不胜正的原则,结尾要伸张正义。
但张秉坚导演却玩出了新的高度,你可以说罪犯最后被绳之以法,但反过来说也没错,甚至在我的理解中,《东北偏北》还有着第三种结局。
去《东北偏北》的点映场说实话是冲着片前加映葛优演的《窒息》去的,《窒息》虽然是05年的片子,却并没有听说过,对葛优的演技有所期待。
没想到这部片子在我心里却成了葛优神话终结者。
先说《窒息》(略不中听)。
可以用《东北偏北》里的一句台词概括:形势大于内容。
看过德普的《密窗》明白一个道理:内核空洞,把一切故弄玄虚的不合常理推给精神分裂是电影人的取巧。
恕我直言《窒息》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
更何况全程狗血(包括音乐)形式浮夸专为刺激感官。
葛优的表现平庸毫无亮点,多次出现光头颤动的特写不仅没有震撼力,反而有不良胃部生理反应;“老戏骨”李滨的退休心理专家表演过火脸谱化,常常误以为是退休老刑警…观影感受是典型的国产电影之痛!
好在之后《东北偏北》起到了补偿作用。
要不是映后的导演访谈,真没想到这是同一个导演的两部作品。
同样是李滨,没有了葛优没有了精神分裂没有了浮夸的狗血情节,一切都回归了事物本质状态:真实。
故事线索清晰,推动自然合理,呈现过程完整。
特别要说的是以班赞为代表的一众演员们表演相当精彩,各司其职各有性格,除了兽医张嘴的学院腔,其他演员都像原生于此,植根深厚质感强烈。
班赞不愧是人艺的!
再瘦一点适应的角色类型更宽。
也许正因为不是葛优和范伟反而成就了影片整体基调与风格的统一。
也许电影工作者会在国内市场进行横向比较,但观众一定是和此类影片进行纵向比较和优劣判断的。
填补类型空白不如拍一部好电影。
这个时代的中国(不是没有)实在太缺能讲好一个故事的好电影,太缺反映普世价值观的好电影,太缺从人性角度对人性多样性进行深刻挖掘的好电影……
『东北偏北』值得一看<图片1>
这种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结局的超验之音突破所有的伤感,令人充满希望。
看法国片总有一种分享了别人一段生活的感觉。
关于原谅与希望,美好的片子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
前半段感觉像是哈内克家庭伦理剧,后面难民一出来味儿全变了
人生片段
小女孩真美
有兄弟姐妹好像也还不错
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
B+/ 看完发现居然改编自契诃夫?不知剧作上能如此简明精准是否有得益于此。将层层嵌套的地理历史空间拢括起来,信息驳杂却又如此平实通透。所谓《敬畏》应如是。
马赛的海边不漂亮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
四川好人。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中老年三兄妹和难民三兄妹在桥下大声呼唤手足名字 故乡是曾经觉得永远回不去但也可能会回去的地方吧
结尾升华了下
导演专拍马赛是个不错的行为。冷门,但算不上佳片。
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