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之前我就有心理准备,可是看的时候我还是哭了一公升的眼泪。
片子很缓慢,细节却处理得很好。
无能的弟弟,总是闯祸的弟弟,但是有一个温柔的姐姐。
一把年纪了还会大叫姐姐姐姐你生气了吗;生病了耍脾气背对着姐姐,说不想再麻烦姐姐;和医生一次次地说自己给小春起名字这件唯一让他人生骄傲的事情;和姐姐一起吃乌冬面;用丝带绑着彼此;甚至回想起他在婚宴上的失态都让人流泪……
1.这些好哭的电影,都看得狠委屈。
明明是别人的委屈,却都当成自己的委屈来哭。
2.表面明媚,往往内心狠苍凉。
想到临死连根面条都无法吞咽,生命不是变得沉重而是轻盈,因为虚无。
3.上字幕的时候,突然跳出“温柔的力量”几个字,大概是圆号吹到最低音,都有点抖抖的那个时候。
我是在卫西谛老师的《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一书中,知道山田洋次执导的《弟弟》这部影片的。
看书是几年前的事,看影片是最近的事。
一直都记得那篇文章的标题,《再烂的人,也请给他一朵红花》。
之前苦于找不到此片的资源,就先看了市川昆导演的同名影片《弟弟》(拍摄于1960年)。
当得知山田洋次拍摄于2010年的《弟弟》,是“向市川昆致敬之作”,就更想看这部作品了。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个朋友分享了资源,使我得以欣赏到《弟弟》,为一个“烂人”流了比看《你好,李焕英》还多的眼泪。
弟弟的名字叫铁郎,他的姐姐吟子在东京开一家药店。
吟子早年丧夫,独自将女儿小春抚养成人。
小春即将结婚,影片开始于一场婚礼。
没有被邀请的弟弟不请自到,在外甥女的婚礼上喝得烂醉,说话不着调,洋相百出,着实令人讨厌,作为观众都想让他消失。
铁郎是个不入流的喜剧演员,热爱表演,无所事事,一事无成。
他贪酒。
参加婚礼被要求不喝酒,却偷偷喝下一杯又一杯,直到烂醉。
不仅在外甥女的婚礼上醉酒捣乱,影响到了小春的婚姻,通过人物对话观众还会得知他的前科,在姐夫的葬礼大闹,让全家人痛恨。
他赌博。
欠下130万巨债,姐姐穷尽全部积蓄代其偿还。
一向关心弟弟的姐姐也崩溃了,还债之后宣布与弟弟断绝往来。
他人生唯一值得称道的、影片中三番五次提及的,是给外甥女取了“春子”这个名字。
然而春子并不喜欢这个舅舅,连带着不喜欢舅舅取的名字。
《弟弟》没有激烈冲突的故事情节,平平的,淡淡的。
随着时间的缓慢流淌,家的温情,人世间的深情,对那个极其不堪的弟弟的同情,就慢慢在心底产生。
最好的家庭题材的电影也就是这样吧,有一种温柔的力量,让人震撼,让人思考,让人感慨唏嘘:哎,这就是人生啊。
《弟弟》是山田洋次年纪八旬时执导的作品。
一个80岁的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洞察,一定充满着大彻大悟和无限悲悯吧。
吟子再次跟弟弟见面,是铁郎住进了临终关怀机构。
他已身患癌症,说会在“4月7日离开”。
那是樱花飘落的日子。
吟子留下陪伴弟弟铁郎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吉永小百合饰演的吟子,沉静优雅,满足了我对中年妇女完美形象的定义。
她坐在窗前给弟弟削苹果的侧影,恰似母亲的温柔;她对春子说起让舅舅给她取名字的原由,让影片中不曾出现的吟子的丈夫、弟弟的姐夫、春子的父亲的形象也高大起来。
当年他对吟子说:“铁郎自小就比不上你和你大哥,父母、老师从来没赞美过他,也没有人欣赏他。
我想让他为我们的女儿取名字,即使起了个怪名,我也会感激他。
”“即使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
”
吟子对弟弟,是姐弟情深;春子的父亲能做到这样,是人间大爱。
也是从那时候起,吟子“总觉得自己欠了铁郎一些东西。
”在优秀的哥哥姐姐面前,铁郎相形见绌。
想起《红楼梦》里的贾环,虽然他也是贾政所生,但跟人见人爱的宝玉相比,总是怯怯的,甚至是心理阴暗、举止猥琐的。
好在铁郎性格里有开朗的一面。
他总是跟姐姐道歉,说给她添了麻烦。
在临终医院,他也是个受欢迎的病人,医生和护工都亲切地叫他“小铁”。
透过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一窥日本社会福利之健全,临终关怀之到位。
铁郎被收留后,直到临终前的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
吟子听了,明显感觉到她松了一口气。
临终医院里,有竖琴演奏,有病友间的相互鼓励,有医护的悉心照料……我想起有一类影片被称为“主流片”,负责国家形象的塑造。
《弟弟》是一部典型的家庭片,谁又能说不是“主流片”呢。
铁郎在4月七日凌晨离开人世的时候,春子和男友也赶到了。
志愿者对他说:“小铁,你很幸福,有亲人陪你走到最后。
”虽然铁郎是个烂人,一辈子都扶不上墙,开始的剧情让人对他的所作所为极其厌恶,但是,当樱花🌸飘落,当他挣扎着做出胜利的手势跟家人合影,留给这个世界一个笑容,还是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影片开始于一场婚礼,结束另一场婚礼,新娘都是小春。
她离婚后,又找到了真爱。
婚礼前,已经患有痴呆的奶奶又问:“那人会来吗?
”“谁?
”“你在大阪的疯弟弟。
”弟弟已经去世的事,奶奶都不记得了。
一个失忆的、有些痴呆的老太太说的一番话,不仅让吟子泪奔,也让我泪如泉涌。
最后一段,奶奶的痴语,母亲(姐姐)的泪水,春子善意的谎言,三代女人的戏,把观众再次带入了对弟弟的同情之中。
观众的眼泪,就是送给命运悲惨者的小红花吧。
对每一个生命予以同情,是这部影片给我的提醒。
《弟弟》作为山田洋次导演八旬时的第八十部作品。
在我看来,无疑是老头子整整半个世界导演生涯的一个完美句号!
这位日本电影的最后一位大师,满怀着对市川昆导演的致敬,饱含着自己从影以来的追忆和总结,用一个朴实无华的故事讲述着世间的人情世故。
影片开篇就通过一个巧妙的方式,在紧密且短暂的开场中,借助历史背景,运用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最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主人公姐姐吟子、弟弟铁郎之间的前史交代清楚。
更不容忽视的是,在短短三分钟旁白中,大师有意为自己过去的作品做出总结——1969年第一部作品《男人之苦》,一个叫寅次郎的男人走上了大银幕;1979年的大阪世博会的几个空镜,更是山田在拍摄《家族》时在世博会场实地“偷拍”的。
从题材上来看,《弟弟》较之山田之前的作品更加丰富细腻。
故事摆在现代一条安静平和的小街区中,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只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和药店里迎来送往的街坊邻居。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之下,山田导演塑造了姐弟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平和包容,一个放肆逗趣,在冲突中不断积蓄情感的力量,让那股感人肺腑的暖流从平静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片中的弟弟铁郎,不学无术,贪杯豪赌,热衷演艺,到处惹祸,在别人面前是个流氓,在姐姐吟子面前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在吟子安稳的生活里,他的随时出现,都必然带着灾难降临。
先是醉酒大闹姐夫的祭典,让全家赶出家门;五年后又是在侄女小春的婚宴上酒后失言,给她的婚宴开了个不幸的头;接着骗走一个可怜女人的血汗钱,姐姐拿出平生积蓄来替他偿还。
唯一值得铁郎骄傲一生的事就是:漂亮侄女的名字是他起的——《弟弟》的题眼更在于此。
当所有人都对这个“烂人”嫌弃不已,只有吟子不离不弃。
原因只在于当初逝去丈夫请这个“没用的叔叔”为新生的女儿起名字:因为他说,铁郎从小未得到父母师长一句表扬,才会如此自暴自弃,应该让他“偶尔拿一次花”,无论他起的多么难听的名字,也要感谢他。
“即使一个命运悲惨的“烂人”,一生中也该得到一朵红花——真是让人泪流满面的话,这是对生命有何等宽厚与悲悯的导演才能拍得出来的动人时刻!
这让一个男人暗淡的生命有了闪光的地方,有了生而为人的喜悦。
对于这段描写,山田导演也不把吟子对铁郎的亲情刻画成一种“恩惠”,相反也在故事中融入了弟弟对姐姐的感念,他在住处养满姐姐喜欢的鸟,却又怕鸟儿不自由,放养在房间里,还带回树枝为它们做窝。
吟子在铁郎弥留那晚,深怕弟弟孤单,用丝带系住彼此手腕,那一刻,那种深情早已超越了死亡的界限。
当然,《弟弟》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首尾的呼应,在小春两次出嫁前的家庭晚餐,有些拌嘴,但又其乐融融。
仔细对比,所有的对白和动作几乎一样:小春叫祖母吃饭,嘱咐她准备礼服出席婚礼,吟子端菜上桌说举杯,然后祖母突然问小春“你那个怪叔叔来不来”……种种相似细节里面,一切似乎没有变,但祖母老了,只能坐在轮椅上,脑筋也糊涂,更忘记了铁郎去世的事实。
以前极其讨厌的叔叔,如今竟经常想起,更觉得“一个被觉得碍事的人,一定很孤单”。
这时,吟子忍不住背过身去,在厨房里轻轻拭泪,看得也让人不禁落下泪来。
这里面有人生的悲欢离合,另外更有一份怜悯之心,对他人的、也对我们自己。
另外,本片百分之九十的戏都是在摄影棚内完成,却完全造出了夏日灼热、冬日寒冷、飞雪飘扬、大雨滂沱,一切犹如生活里的真实场景,可谓技艺之精湛。
本是以嬉闹为主的平民剧,却依然令人心潮起伏,了解情感着力点的山田导演,在影片对白、镜头与画外音的设计上都恰到好处。
不同于小津安二郎讲究生命必然法则,山田更多是在用“感受”的可贵体味生活。
正如山田导演的那句话——浪人一人走在路上,几乎所有的人都骑马。
快速到达不是目的,比浮云还慢也无所谓。
因为浪人要感受这个星球所带来的一切。
作为一个拍电影的人,山田真是太明白银幕上的人与银幕下的人的哀乐。
我想,恐怕只有“比浮云还慢”心态和“感受一切”情怀的山田导演,才能拍出有血有肉的故事来。
Oct.23 LC
因为某种机缘,晚上难得和母亲一起看了这部电影。
我是时隔半日后的第二次,母亲自然是第一次。
影片大约走了三分之一时,母亲悄悄地起了身,准备洗漱睡觉。
看着她微微有些佝偻的背影,我不禁想,她是否在和我思考同一件事——我那位令人头疼的舅舅。
在很多方面上来看,我的舅舅和笑福亭鹤瓶饰演的铁郎是极相似的。
多才多艺,受朋友欢迎,喜欢陪着家人,这都是他的优点。
不幸的婚姻生活,给家里人带来的经济负担,花钱时总是没有节制大手大脚,这是他们共同的缺点。
不过说到底,我的舅舅并不是一个悲惨的日本戏剧演员,而是一个从高峰摔落到低谷的的中国人。
铁郎最初是不被小春理解的,但我却始终特别理解我的舅舅。
所以虽然我能够理解那样的家庭关系,但我并不能赞同它的真实性。
电影结束了,屏幕上是漆黑的空洞,但我依然坐在那里,恍惚着。
令我困惑的不是两位舅舅的对比,而是两条思路的缠斗。
作为亲人的我所感受到的是电影的虚假,而那个热爱昭和文化的人却告诉我这是真实的。
哪一个我是真实的,哪一个又是虚假的?
还是说,真实和虚假是并存的?
《弟弟》这部电影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之经验的问题。
站得太远,觉着亲切,离得太近,却又困惑。
山田洋次用电影向他的昭和时代致敬,但他的演员们是否能够承载他的思念,这个时代又是否能够承载他的思念?
恐怕这是极困难的。
吉永小百合是优雅的,但是她负担不起这个名为大姐的矛盾体形象。
既要美丽又要粗糙,既要慈悲又要愤怒,既要宽容又要狭隘——这样的角色是无法饰演的。
她必须先拥有那样的体验,即便那是从别处得来的。
苍井优同样承载不了山田洋次的思念。
虽然片名是《弟弟》,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姐弟之间的关系常常受到舅舅和外甥关系的牵制。
一旦姐姐在成长过程中承担了母亲的部分责任,这份爱就会成为弟弟难以摆脱的负担。
当这份爱因为新生命的诞生而转移时,矛盾就产生了。
铁郎惹怒吟子,是因为他阻碍了姐姐对小春的爱。
铁郎被吟子遗弃,是因为小春的毅然决然推了姐姐一把。
而当结尾所有人之间的矛盾即将化解时,依然需要小春,而不是姐姐去踏出最后一步。
只有当小春意识到爱的无私时,分裂的爱才能重新归为一体,爱才能完整。
苍井优演不了这样重要的角色,而山田洋次最终也没有给苍井优这样的机会。
这部电影在中国和日本得到的评价虽然相似,但却有着决定性的不同。
我们因为经验的差异忽视了这份人际关系中的缺失,将电影的一切都视作合情合理自然而然。
日本普通观众虽然”不识庐山真面目“,但却意识到了其不通情理之处,只是因为日本网络评论环境的缺失导致影评人把握了话语大权。
从一般评论的角度来讲,拥有更多经验与思考的影评人通常是更加值得珍惜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部紧贴昭和时代脉搏的电影而言,普通日本百姓的声音理所当然比任何专业影评人的观点都更可贵,因为只有他们才最了解这份爱的沉重。
有关孤寡老人晚年题材的电影,感触颇深。
吟子的弟弟铁郎是个好酒、酒后总是发疯、穷困潦倒的男人,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好在还有姐姐吟子关照他。
但他每次出现在姐姐家总会因为醉酒闹出事情来,并且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引得债主去姐姐家讨要,姐姐替他偿还了债务,但他却不领情,发生争执后姐弟俩断了联系。
此时的铁郎已年过五十有余,一生疾病,落魄离开。
此后过了许久,姐姐通过警察寻人得知铁郎病倒在街头被送去医院抢救,姐姐赶去看望,铁郎已通过公益机构办理出院,入住了一所收留孤寡垂死老人的机构,据警察说他很幸运,那里刚好有空出的床位。
姐姐赶去看到了虽简陋但温馨、带着大爱的慈善机构,给垂死的人关怀、温暖,让他们有尊严的度完人生最后一段时光。
整部影片平缓、无奇,充满亲情与爱,最感动的是有这样的社会性组织存在。
可也未免觉得有些理想化,铁郎一生活着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生活里不乏这样的人,都能善终吗?
有些地方不错。
比如前店后宅,老伯伯风烛残年之理想,关键是前店要门庭若市,后院要鸦雀无声。
那个收容老人的机构真的太好了,有热情有爱心,不知道是不是美化了。
还有往吊瓶里灌酒。
我的心更平静了院子里有只小猫咪,喜欢自由的生活。
她饿了就跑到我的窗户下面柔声细语地倾诉一下,陶乐丝听到声音就伸长脖子盯着她看。
我便蹑手蹑脚将猫粮放到院子里,过会儿再看,当然已全被她悦纳了。
……这几天生活很随意,我好像是被陶乐丝熏陶。
写字到下午感觉累了就睡午觉,有时会一直睡到太阳落山,醒来恰好就出去买菜煮饭。
晚上接着再写时,想把下午睡过去的时间补回来,于是会写到很晚。
……近来陶乐丝嗜睡得紧,睡,睡,睡。
我说陶乐丝啊,你不工作啦?
她听见我叫她,她就睁开朦胧睡眼,伸个懒腰,看我一眼再打个哈欠,然后调转身——接着又睡啦!
哟,我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我亲爱的陶乐丝,她是做睡觉工作哒!
……看了一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是呈现了人世间的苦乐悲喜。
妈妈性格柔和,女儿认真地生活,虽然爸爸过早离世,但爱从不曾离开。
很多很多的字仿佛是一封封的信,我以为,这意味着等待。
仿佛这人生,沉静下来的时候离自己最近,才能感受到心里最真切的愿望,不过是等待答案的开启。
你会相信,终有一天,真实会出现。
……“人生有何意义 当无人分享所有欢乐与幸福!
孤寂有时候会压得令人透不过气!
”……幸好,有爱。
就算这个世界不够好,我们的爱就是生命。
我很庆幸你降生世间,即使我们无数次,相聚或别离……Ps. 以前会对自己说,终有一天,真实会出现。
近来我想,也许,现在就是那一天,现在就是以前的将来。
真实已经出现。
该如何表达了然的心?
用这个世界的语言。
虽然很难,但我想值得为此再努力一下。
如果我们了解更多的爱,应该告诉更多的人。
……既然来到这人世间,我就喜欢享受着生活。
有人歌唱草药,歌唱苹果,但心灵的创伤,他从不想说。
……我亲爱的,请相信,这个世界存有永恒的快乐。
一如我喜欢的,最简单、最朴素的生活,那快乐的心,隐藏在我们内边。
而无边的爱,照亮永恒星宿!
很温情的家庭剧,只是弟弟颓废的样子着实令人讨厌,苍井优倒是演绎的不咸不淡,感觉没什么太大的起伏,平平淡淡如一杯水,或许也是生活的真谛吧。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是:班上某个很不起眼的同学跑过来跟我说话或者与我玩耍一会儿,等她/他走开,与我相熟的同学就会对我说,此人不好,不要和她/他玩。
往往,我会被这一着弄糊涂,因为从刚刚的交谈接触中我不能察觉其有何不好,所以困惑着该不该听从好友的建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无论是小心翼翼或是大而化之,我从未从这种形容为“不好”的人伤害过。
而这种善意的告诫,却从头到尾都没有绝迹过。
事实上,“不好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好。
他们很可能成绩不好,人缘不好,外貌不出众,没有特长,不合群,鲜少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是关注,就是地球上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典型。
有时他们也真的不好:可能成绩太差拖了班平均成绩的后腿;可能是由于不够灵敏,把某些活动的任务完成得不尽人意;可能在公开课回答不出问题害老师出糗……电影中的弟弟铁郎就是这样一个不好的人。
一度,他在姐夫的葬礼上喝醉,大吵大闹惹了众人厌弃。
当小春的婚期就在眼前,没有收到他对婚讯的回应时,大家松了一口气——总算避免了任何不好意外的可能。
然而,婚礼进行时,他还是出现了。
一坐下,哥哥就警告他不能喝酒。
铁郎答应了。
不过随后,他还是忍不住趁大家不注意时,喝下了一杯又一杯的酒。
终于,他又把婚礼现场变成了闹剧场。
看着未婚夫非常恼火,小春十分无奈,一众亲友又一次对他彻底失望。
这次的婚宴大闹,也为小春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小春的丈夫责怪她隐瞒如此家族成员,她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便破碎了。
然而,祸至此还没完。
如果说大闹婚礼导致外侄女产生婚姻危机已是难辞其咎,那么随后,他制造巨额借款,倾尽了姐姐的家产,则可算得上是罪无可恕。
这一回,吟子终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她默许小春的无礼推赶,使铁郞夺门而逃,从此再杳无音讯。
吟子再次知道铁郞的状况,是来自医院的电话。
由于常常酗酒,生活极不正常,铁郞患上多种癌症,在一间关怀志愿组织中心等待死亡的来临。
小春对这样的舅舅深恶痛绝,认为母亲不应该可怜他,极力反对母亲赶去大阪。
吟子道出当年小春爸爸让铁郞为孩子取名的原因: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老师的赞扬,没有人欣赏他,爸爸想让他有威风一下。
即使改了怪名,也会感激他。
在最后的日子里,铁郞只能躺在床上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不过,他却跟医生提起了姐夫,提起姐夫让他为孩子取名的事。
原来,姐夫最初的一个善意,铁郞一直心怀感激。
而吟子的大度和慈爱,也成了铁郞在临死之前唯一的依靠。
当铁郞说出“对不起,姐姐,给你添麻烦了。
”看者禁不住潸然泪下。
或许,亲情始终是维系吟子与铁郞之间的纽带,如果换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故事或者没有这样感动的结局。
铁郞可能被彻底遗弃,独自死去。
不过善意的相待,始终应是人间不可或缺的。
人与人的交往,多怀善意和耐心永远是值得的。
如果大家都能像吟子对铁郞一样,给予表现不好的人多些赞美,多些宽容,谁能说同样得到威风了的他们会一直不好呢?
很多时候,好与不好的果,都是我们来自于自身曾经埋下的因。
其实,我的那些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好,他们只是不够出色,暂时还不能让人有所倾慕,但不代表他们一直会“不好”,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日后也的确成为了让人赞叹的人,这过程中,绝对少不了许许多多的友善鼓励和肯定。
而另一部分不那么幸运的,或许将一直扛着来自他人莫名坏情绪赐予的坏罪名,永远好不了。
所以,不要轻易地否认看起来不起眼或者糟糕的人,你不知道,你的一个不友善的揣测,很可能会引起无法估量的的坏的连锁反应;你不知道你的一句肯定的话,对于一个从没有得到过赞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甚至有如救命稻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们都有体会过的。
PS:七八年前,十分迷恋摘抄,其时记下过大阪方言的日语“谢谢”读作o ki ni,而非我们通常所知的“a ri ga do”,那是正儿八经的东京日语。
当铁郞吐出这一句的时候,我脑里的词库突然被激活,想起这一句遥远的大阪日语。
这么小的一件事,让我开心不已。
如果现在一直坚持做积极的小事,那么以后的每一天都有可能会得到美好的回报吧。
正像许多人说的一样,不要小看你现在所做的任何善行,你不知道这会为将来带来什么样的效应,而这些效应很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如果正在日行小善,那请继续为之吧,这些小善或许有一天会成就大作为的。
无论是魔幻还是奇幻还是科幻,本质不应是把故事做实和画面刺激的极致,而是给到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探讨更广或更深的认知边界。期待一个Remux版本!
叙事太意识流,虽然故事大概能看到但到最后能记住的也就是视觉,这种片子实在就应该只出现在电影节上
南美的高山区自然风光美如梦境。故事个人感觉包含了很多文化冲突的隐喻。如果选个好看一点的主角估计评分会高一点,但是感觉演员的畸形也是隐喻的一部分。太像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缩影了。
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异化,被禁锢的欲望和自由,电梯升不上天堂,英语带你去地狱,世界畸变的疾病无法治疗,或许只有死亡值得称道。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25th-PÖFF 视听不错。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抛弃正常叙事,视听形式突出,多视角镜头、环视运动镜头、特写,低沉的悬疑感的音效。印象深刻的是哥伦比亚高山苔原奇异景观:在长镜头、特写镜头里绽放魅力,植物、果实蕴蓄着湿漉漉的神秘和诱惑,张着嘴,裸着心。更愿意把主角看作南美山区幻化出的守山山鹰,巡视、自省、恐惧、幻想,入侵者的破坏、当地原生文化的退缩,令人困惑迷惘。最终淋湿的翅膀,并不能让守护者飞升至幻梦天堂。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
药店飞龙
没看完,根本欣赏不了
太美了
原谅我没看懂,剧情抽象,演员抽象,拍摄手法也很抽象。就是如此抽象的一部电影我却挑不出疵儿来。。。。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还不错,鲜明的异域风格
守山人的孤独与自我反抗 多么普通甚至糟糕的人生也应有属于自己的追求 渴望冲出牢笼展翅飞行
個人很喜歡!但完全是屬於影展的Art-house,對一般觀眾而言入門檻太高!聲光效果挺好!
#25 POFF# 平淡的故事,寂寞的父子,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