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提尔导演“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是从第二部《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始看的,因为很喜欢又去看了前作《重奏》并盼星星盼月亮整整一年盼来了这部终章。
昨天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导演的一段访谈,导演说自己花了很长时间走过奥斯陆的街道,观察这座城市。
许多人会问,那么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又在做什么分析?
提尔导演说作为电影导演,他只是负责呈现,观众可以自己感受这座城市十多年间发生了何种变化。
在看《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时我就十分倾心于电影对奥斯陆城市景色的描绘,开头的许多模糊的自述既有对奥斯陆的城市记忆,又有仿佛是熟悉的人对男主的回忆。
最后是菲利普大厦的轰然倒塌。
导演在访谈中也特别提及了《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开篇的这个镜头,这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段镜头。
Anders从静谧的乡村Rehab回归城市,穿过黑暗的隧道眼前突然一片开阔,是一个在建设中的城市,耳畔响起a-ha的《I've been losing you》。
可以想象Anders在Rehab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他离开的日子里不仅是亲友发生了变化,这座城市也在改变它的模样。
而这片正在施工的建筑群就是Eivind提及的奥斯陆条形码计划。
我也是在他提及这个词儿之后才了解到这片建筑的故事。
根据网上的资料,奥斯陆条形码计划是2003年开始的,峡湾城重建项目Bjørvika的一部分,因为其建筑群的形状被称为“条形码”。
项目最初的目标是在保证城市空间的灵活性、建筑的多样性的基础上,在奥斯陆市中心滨水区,塑造一个有良好步行环境的片区。
项目地块是处于火车轨道和峡湾之间的狭长区域,总体规划时,提出了一系列的建筑建造控制原则,包括重要建筑物的高度、宽度控制、建筑物之间的最小间距等,以避免在滨水区域形成一堵大墙,阻碍北侧城区与水岸的联系,并且缓解城市发展压力,不减少现有的绿地空间。
建筑体量控制方面,首先是将片区划分成较窄的条形地块,由于形状相似,被称作“条形码”。
另外,提出建筑物之间至少要留出12m间距的控制要求。
作者:Visible_City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452822 出处:bilibili
Eivind与Julie不对等的秘密交换
电影中的时间静止片段,我想主要是服务于提尔导演展示奥斯陆街道的愿望。
因此Eivind被安排在条形码大楼里端咖啡,而Julie跑过大半个城市去找他。
一路上的风景就是奥斯陆十五年的变迁。
条形码建筑群的近景历经10余年,条形码区域基本建成完成,这是一次重塑城市景观的绝佳尝试,在保证充足公共空间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功能和空间的更新,并且赢得了多个国际奖项。
但是,这个项目也是奥斯陆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项目之一。
不同的社会群体,包括专业人士和市民,都对建筑群的高度和设计提出过广泛批评。
反对的人们认为,这个建筑群成为了峡湾与其他城市空间的屏障,破坏了奥斯陆原本低密度开放的城市景观特征。
2007年,反对建造高层建筑人士组织的情愿活动中,收到超过3000个签名。
根据同年1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奥斯陆71%的人口反对该项目。
另外,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几乎没有关于奥斯陆的文化和历史痕迹”。
项目建筑师声称的“为特定环境做出相应设计”在项目中很难体现,也并无迹象表明建筑师实际上在他们的工作中融合当地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特质,最终的设计中也没有能够反映社会环境的建筑,条形码街区只是一个特定人群使用的商业办公区。
尽管遭到众多非议,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商业办公片区,也变成了众多旅游者的目的地。
在2016年威尼斯双年展,完整的条形码项目和其中五栋建筑被展出,知名度大幅提升。
从那以后,条形码项目已从一个争议不断的城市片区变成了奥斯陆的象征。
作者:Visible_City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452822 出处:bilibili我很喜欢提尔导演在作品中融入的理念,场所与记忆的关系。
那些生活过的地方本身就带着无法复现的记忆。
本片结尾Askel带Julie去看自己儿时居住的公寓,那几块红黄蓝的彩色玻璃镜头勾起了我无比伤感的心情。
我能想象出童年的Askel透过这几块玻璃观察着窗外的世界,又在成年后把这些色彩画进自己的作品。
我能想起自己童年时也曾看过的某块玻璃。
Askel说这些颜色是他画漫画时的重要参考
Askel家里的挂画,正是红黄蓝玻璃的颜色。
今天发现开篇就是四色玻璃的颜色导演也有提到两位记录纽约的导演,Spike Lee和Martin Scorsese,我以后也会专门找来他们的作品看看。
我喜欢看那些主角无所事事行走于城市街头的电影,让镜头把鲜活的彼时彼地捕捉下来。
也许只需要十年,那些曾被记录过的地方就会消逝,曾在那里生活过的人的回忆又该如何寄托?
提尔导演做了我一直想做的事,从2006年的《重奏》到2021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Anders从新出道的年轻作家变成了四十多岁沧桑的漫画家,条形码计划也已告成,奥斯陆这座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切都留给观众自己观察。
我的家乡在我成长起来的这些年城市景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我留有记忆的场所都已经消失。
有时候会有点遗憾,要是能在它们消失之前也记录下来一部分就好了。
中国这么些年飞快的城市化进程下,其实很适合拍这样的系列电影,记录城市里的人的故事。
最后,提尔导演貌似很喜欢的这个广场在这部里没出现,我还有点小失落。
不过也许有其他的什么场景贯穿了这三部电影,只是我没发现吧。
《重奏》中两人共同喜爱的作者史达尔家附近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中的回音场提尔导演确实很擅长拍人的意识和记忆与时空微妙的互动,三部里都能感受到这种奇妙的跳跃。
很感谢他用镜头让我喜欢上一座城市,希望未来我有机会去奥斯陆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
我永远热爱探寻人性复杂性的电影。
当中心是女性角色的时候尤甚。
这部电影是关于女主角Julie逐渐寻找自我的故事。
中间有迷茫,浪掷的时光,社会期待,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意外,生与死,未选择的路。
也许有时不美,有时不对,有时不好。
但这部电影里,Julie是多维的,真实的人。
有人的欲望,人的软弱,人的感受。
这就足够迷人了。
十二章节,加上序言和尾声。
她是一个在不断找寻自己的人,甚至有些浪掷。
换专业,换工作,换男友。
好像在果园里的小孩子,摘到怀里的那颗就不再喜欢,丢掉换到下一颗。
她风趣又聪明,灵光从眼睛里透出来。
可以轻轻巧巧用对话把显出一点大男子主义的朋友绕进去,写出关于性别议题引发全网讨论的文章,对话和来回总是旗鼓相当的精彩。
她拥有世俗意义上令人艳羡的那些东西,出色的天赋,稳定的工作,一个相爱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男友。
但她并不快乐。
她的挣扎和痛苦,来源于没有找到她想找到的东西。
而这生活更像溺在蜂蜜里。
粘稠的甜蜜,外面看是金闪闪的,其实于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与泥潭何异呢?
她在等待着什么,她在寻找着什么,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生活好吗?
是好的。
爱他吗?
是爱的。
足够吗?
并不足够。
所以出现了意外的音符,打破常规的曲调。
整个城市为她停了下来,男二出现了。
他们的相遇和约会,古怪,出格,又美。
但他本人重要吗?
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瞬间的流光。
亲密关系是离人的自我最近的关系,像一面镜子,它的状态往往反射出自己的状态。
不管是男一还是男二,都只是镜子,围绕着映射着Julie自己。
她借由他们试图找到什么,通向哪里。
寻找自我总是需要契机的,也许是亲密关系,也许是意外,也许是缓缓展开的下一站。
她被生活推着走,当意外中的意外发生,痛苦的同时是释然。
某一个个版本的她,她决定要坚持一次的那个可能性自己破碎了,非常痛苦的破灭,但对她而言也是一种解脱。
她终于自由了。
我非常爱这个结尾。
她不曾选择的,她曾经疑惑过,试图尝试的社会常规式的生活给了她一瞥。
而她可以从窗户的另一边,终于笃定地笑一笑,继续自己的生活,遵循自己的感受,欲望,和直觉去生活和做决定。
奥斯陆很美。
北欧的故事,也许有些空中楼阁感,但如果可以的话,选择遵循自己的直觉和欲望去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呢?
Julie自由了,祝你我也可以。
关键词:反套路反传统、反后现代女权、女性成长与自我认知、2021戛纳影后
看腻了Feminism电影的人们有福啦!
2021挪威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集合了对于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嘲弄与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刻画。
同时用极其轻松、浪漫且充满魔力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爱情喜剧套路的桎梏。
电影在豆瓣目前已经有近四万人看过,评分7.9,有人说是颁奖季里最精彩的电影之一。
尤其这部刻画女性心理如此细致的影片,导演却是个男性!
导演尤沃金·提尔是挪威人,本片是他的第五部长片,也是“奥斯陆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获得2022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国际影片提名。
女主角雷娜特·赖因斯夫凭借此片荣获2021年戛纳金棕榈影后,而这是她第一部作为主演的电影,演技可以说是浑然天成。
故事讲述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从小到大一路学霸考场开挂的做题家朱莉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走出象牙塔,拥抱真实的生活。
她在派对上与大自己15岁的漫画家阿克塞尔邂逅,并开始了一段忘年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两人的相处并不同频。
于是暗中偷偷地开始与一位陌生人展开了约会……(剧透分割线)质疑那么问题来了,学霸朱莉为什么要放弃一帆风顺的学业和安逸的人生,执意去探索更多选择呢?
索尔仁尼琴曾说:“学习增加不了智慧……懂得生命、内心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这和学习没关系。
”影片中她卸下智能手机的电话卡,换成诺基亚的行为其实是暗示了她主动拒绝主流信息对于我们所有人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时的引导意图。
纵观全片,我们能看到朱莉既是热情而奔放的,同时也会主动进行深邃的哲思;既具有极其感性的一面,但也在坚持践行自身的独特时受到情感的左右而临阵脱逃。
这种反差与多面使得角色更加鲜活,而且使很多观众对她更有认同感。
因为通常情况下这更接近现实——社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合理,总是会与我们的愿望产生冲突。
从中国社会的“精英教育”便可看出主流对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总是高于我们对自身的许诺。
这是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的荒谬:对于人生,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理想、方向明确,拥有自己的事业;爱情也是如此,即使我们清楚真正的爱情就是两个人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地度过一生。
但却免不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给对方(或对方给自己)做出并非发自我们内心的要求。
例如:希望我们双方都能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什么……
那么如果自我认知告诉我们真正想要的之后,我们会正视内心的声音吗?
这便产生了一个悖论,也就是这篇推文想要质疑的:朱莉说她喜欢“软绵绵的鸡巴”或许并非发自内心,她真正喜欢的其实是从疲软到坚挺的那个过程,这才是她对于爱情的期望。
是希望自己能够点燃对方的生命火焰。
就像她也急于找寻她自己生命的引线。
而令人欣慰的是:电影既灵活展现了朱莉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找到生命激情的一次次尝试,包括像不断更换男友、忘年恋、主动尝试致幻菇等挑战传统的行为与边缘体验,又没有否认传统以及主流社会偏向于功利主义的教育对于自我认知的形塑作用。
生命通过分析社会文化因素,我们了解了隐藏在朱莉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
而单纯的想法与行动实践截然不同,我们通常会遇到许多阻碍。
那么当她感受到了与漫画家阿克塞尔的貌合神离之后,她又是以何种姿态面对内心的孤独与困境,并且再次做出转变的呢?(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展现平凡日常生活里那些永恒瞬间的处理手法极其独特。
)先来几句萨特的格言: “存在先于本质”亦即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永远保有选择的自由。
放在电影中便是支撑朱莉做出违背社会传统期望,不断做出选择与改变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些“本质”都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的。
是人通过后天的行为、选择逐渐被规范而形成的。
朱莉做出反抗并打破了它们对自己的限制。
“他人即是地狱”人生而拥有选择的自由。
但阻力在于:你的选择将会影响到他人的自由。
比如朱莉不想要结婚生子,间接地要求自己的配偶和她一样接受丁克。
同时你也必须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朱莉游走在不确定之间,当她回首往昔时却已然错过与漫画家相伴的最后时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部欧洲少见的大女主电影实质上想要刻画的是现代女性自我认知的成长过程:从人的“存在”向“本质”迈进的那段珍贵岁月。
而其中那些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挣扎取舍的痛苦、命运的捉弄与残酷原本应该是沉重的话题,却被导演用他独有的、十分可贵的幽默且“轻灵”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比如那一节“时间暂停”的华彩乐段,正是朱莉真诚地追随内心的体现。
她以她特有的轻松态度与不被限制的、对于“可能性”的由衷向往,对抗着由于自身无法达到传统对人的规训与期望而带来的失落与悲伤。
昂扬着的生命热情在这片远离世俗目光与社会要求的灰色地带肆意挥洒。
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的说教——“请把浪漫还给浪漫”。
朱莉就像得到了导演给予的名为“自由”的魔杖,对着整个奥斯陆施以强大的魔法,将时间定格,穿越茫茫人海,飞奔向你所在的地方,亲吻你:“我把目标还给目标,让相爱的相爱,今夜我的激情只属于我自己。
一切都给我停下!
今夜我只有黄昏的奥斯陆和你。
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原作为海子《日记》)死亡最后,漫画家的绝症事实上是出于戏剧性的需求。
如果想要让这个故事迎来结局,使女主更加重要的一次觉醒和转变。
则非这样做不可:必须有一件足以震撼她心灵的事情,使她迅速结束懵懂的不确定状态,走向成熟。
虽然她回避了所有人对她提出的“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你想要什么”这类问题。
但显然有一个问题无法逃避:你总有一天会死。
所以提升自我认知的关键在于意识到这个永恒的哲学问题的重要性:你将如何面对死亡?又将如何给自己必然经历的这一生一个交代?我想起片中的最后一组镜头:多年后,成为了一名电影剧照师的朱莉在窗边看着原本要和她一起丁克的咖啡师抱着小孩接走妻子。
她露出了微笑,平静地回到苹果电脑前继续修照片。
背后是一副漫画家生前最出名的《鲍勃猫》的草图……
漫画家生前罹患癌症,他面对着步步紧逼的死亡和那些后现代女性主义杠精们的双重围堵,却依然毫不露怯奋力反驳,坚持着自己创作漫画的初心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
经过这场成人礼,她可能明白了一些什么吧。
骚话行文至此,我想真诚地问在这样快节奏与信息碎片化时代下,还能坚持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句: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本质了吗?
如果没有,那你遇上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吗?
又或是像作者我一样,既找到了爱情又一起携手向着生命的本质出发了呢?
文:万年公众号:抛开书本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I totally get this film.U spend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u are,what's gonna become of u,what kinda way u'd like to live and so on,but it just feels like u're going nowhere.U start to recall how life seemed to be so colorful when u were a kid,and as u grew up u could literally feel that kinda spirit and quality u once owned are slipping away through your fingers.So u begin to try new things,the crazier the better.Well for a second u think u're fine now. But soon all those doubts come back again.Then what? I don't know 'cause I'm in this period,too. I've been doubting myself all along and I see no appropriate future in front of me.Things others take as the routine are simply not for me.But maybe that's how things would go:Before I can realize it I'm in my 30s,towards 40,and when I look back there's nothing.Nothing to tell that I'm something different.And u know what the worst thing is?I may begin to accept it.I may give up.So maybe just like this I walk to the end of the chapter.中间那段时间静止想起了《环形物语》的一集。
Aksel病床上那个试图牵起嘴角笑一下的小细节直接哭了…满满地悲伤和无奈,试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得作罢。
1
重奏 (2006)7.72006 / 挪威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伊斯潘·克劳曼-豪纳本片男主(之一)安德斯·丹尼尔森·李(1979)成年后的处女作,出场于本片导演约阿希姆·提尔的处女作,15年前的《重奏》。
奥斯陆,8月31日 (2011)7.62011 / 挪威 丹麦 瑞典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安德斯·丹尼尔森·李 玛琳·克雷平而女主雷娜特·赖因斯夫(1987)演出的处女作同样是在约阿希姆·提尔的电影中,他的第二部影片,10年前的《奥斯陆,8月31日》——它也是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最后的年度十佳之一,安德斯同样是影片的主演;而这次,雷娜特则借《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赢得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
所以,这次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从选角的迹象上推测,约阿希姆·提尔是有点回归原初的意思的,同样的浪漫,写实,甚至接近轻喜剧的质感——到《奥斯陆,8月31日》其实就已经过于强调写实了。
这次《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豆瓣评分比《重奏》还高了0.1分,在imdb甚至爬上了8分档。
总得来说,约阿希姆·提尔可以说是新世纪豆瓣7分档文艺片中最有个人叙事质感的导演之一了,非常值得关注。
2
猛于炮火 (2015)7.22015 / 挪威 法国 丹麦 美国 / 剧情 / 约阿希姆·提尔 / 加布里埃尔·伯恩 伊莎贝尔·于佩尔《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约阿希姆·提尔的第五部影片,中间他还拍了部英语片《猛于炮火》,无甚反响,然后一部恐怖片——估且这么说,或者说心理惊悚——《西尔玛》。
期间一直共同合作编剧的埃斯基尔·沃格特——《重奏》中相互竞争的写书二人组大概有他们自身的一点影子——他自己也开始拍片了,先是《盲视》,然后同样也是今年推出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无辜者》。
盲视 (2014)7.42014 / 挪威 / 剧情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
静止的一人世界里的日剧跑
转场的剪辑匹配(我做了个倒镜gif,在最后)《重奏》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点今 敏的质感,而《盲视》就更甚了;《世界上最糟糕的人》53分钟至58分钟的这段视觉化的(分手决心)心理活动就非常今 敏。
西尔玛 (2017)6.72017 / 挪威 法国 丹麦 瑞典 / 剧情 爱情 科幻 悬疑 惊悚 恐怖 奇幻 / 约阿希姆·提尔 / 艾丽·哈尔博 卡雅·威尔金斯
无辜者 (2021)6.92021 / 挪威 瑞典 丹麦 英国 法国 芬兰 / 惊悚 恐怖 / 埃斯基尔·沃格特 / 雷克·蕾诺拉·弗洛特姆 阿尔瓦·布林斯莫·拉姆斯塔德《无辜者》的定调则与《西尔玛》类似,所以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一个框架内或延续的类似现代文明社会恐惧主题的两生花,而且,不得不说,《无辜者》拍的比《西尔玛》要好。
3
雷娜特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在选专业确定人生事业的时候,从医生到心理咨询师再到摄影师,年轻,游移不定,但又决绝,与此同时,男朋友也换得更劳勤,觉得自己该稳定下来了,好像也稳定下来了,但似乎仍然没到达对的点。
在电影世界里,最糟糕的人可能是其中的配角。
虽然奥斯卡给配角也设了最佳。
当最后雷娜特透过玻璃落地窗看到前男友一家三口和乐融融的时候,她肯定忽然意识到了,在她认定自己才是主角的他人的人生中,其实她自己才是配角。
原本在橱窗外的,现在变到了橱窗内。
雷娜特最后仿佛是一无所有,但她似乎又得到了她最初的预期,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什么重要东西,也甭管它是什么。
当你失去所有窗口的时候,那东西就出现了。
当你发现原来别人都是主角的时候,其实你才是那个配角……也只有在这个顿悟的大文本中,你才最终升格为主角。
2021挪威剧情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豆瓣评分7.9,时光网评分7.3,IMDb评分7.7。
“三十而立”的电影版释义。
影片故事并不复杂,简单说是一个迷茫混沌的女人与两个男人的爱情故事。
影片虽然评分不错,但并没有太多可以打动我的地方,可能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吧。
生活正处于迷茫混沌的观众可能会感同身受。
30岁之前确实会经历这样一段迷茫、困惑、混沌、不定性的几年,30岁以前正是试错的年纪,女主恰好到了30岁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以古人说“三十而立”多么恰当啊,我今年52岁了,回味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觉得特别有道理,不活到那个年龄,是体悟不出啥叫“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
影片由序言、12个章节和后续组成,以章节形式讲故事的电影看过不少,但是以14个这么多章节来讲故事的电影头一回见到。
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搞14个章节有些形而上学。
挪威电影本就很少,我之前看过挪威动画短片《熊的故事》、挪威动画片《疯狂海盗团》、挪威喜剧片《在糟糕的日子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是我看过的第4部挪威电影。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柯南秀】男子气概能有多搞笑?
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先是一个悖论。
以能让人又哭又笑而闻名的著名脱口秀演员 Daniel Sloss,曾经在柯南秀中做过一番关于他为什么总是调侃男子气概的解释,解释中他说道:他觉得男子气概是世界上最逗逼的事物,因为它既可悲又软弱,而且其逻辑非常的神奇,就比如他和他同样是脱口秀谐星的铁杆好友,在早些时候聚在一起欢乐,只有当他们两个人都喝多时,才能坦露友爱之情,但即便喝多了,表达真情的方式也必须是爷们式的,你必须抓住对方的后脖颈,然后用手指着对方的脸强硬地吼出“I LOVE YOU, MAN! I LOVE YOU ”才能算作男人式的表达,才最具男子气概。
但他好友的妻子早已经厌倦了他俩作为谐星或“正常男性”,明明在不喝酒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友情,但却偏偏每次都一定要选择这种互吼的方式来表达,于是激将他们说:“你们怎么不直接亲嘴呢?
”,而他俩作为谐星和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欣然接受挑战,不过当他们的嘴之间的距离仅剩大概一个手指长的距离时,男子气概的悖论出现了,因为到了这一步,如果你不敢亲下去的话,那你就会被“认为”是GAY,而且丢失了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而如果你亲下去了,那你就会真的“成为”GAY,而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就被保存了下来”。
然后是一则名言。
被尊为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的“三流”思想家、“二流”神学家、“一流”名言警句家的奥古斯丁曾经在《忏悔录》中留下过这样一则关于时间的名言,奥古斯丁说:“ 时间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但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时,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 回到《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整部电影,从序言伊始,画外音讲述的北欧女性茱莉娅(Julie)的生活和亲密关系,在不停地转换和否定之间推进,可以首先确定下来的共识是,这大概是一部讲述其人生抉择真正落实的实现电影。
不过“抉择的落地”在开篇清晰的画外音“客观”叙述下,呈现出很多模糊的迷雾,就好似你去玩一个在偌大的广场上选位置的游戏时,裁判对你说:“请站到那边一个你觉得自己舒服和合适的位置上去”,但裁判没有划出任何边界,而只是用手指了指,就好像指着那边一个特定的位置一样,当你站到了一个你觉得合适的位置后,裁判却对你说:“我指的可不是这个位置。
”那么,在裁判给这个人说明规则之时,她心里就一定得先已产生排除了这个位置的想法吗?
特别是在如此的人生抉择游戏隐喻中,也许裁判和选手就是同一个人时,抉择的选位置游戏就变得格外令人为难和困惑,稍有不慎,就会结果凄惨,正如影片中致幻蘑菇的情节所表现出的女主下场:因为生育和哺育恶心臃肿的肉体,经血涂脸充当战斗图腾,不屑地把用过的姨妈棉条甩向父亲宣誓对男权开战的女性战士,只不过是舞台上供人嘲笑娱乐的悲凉闹剧谈资。
社会成长和追求自由的共识里,避免某种最糟糕情形的出现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我不想成为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与“我最终还是成为了我最讨厌的那种人”的话语中,“不想成为”某某,并不是一个愿望实现,或者表达意向的意志逻辑,而是一个大大的罪名逻辑;“最终还是成为”则不止表达了无奈和妥协,更是一种身负原罪不得不这么做的现实。
绝对的罪名与绝对的现实构成的绝对价值意味着,你无法向痛苦妥协,也不能对痛苦加以修正,社会环境以非常生动的形式表述给每个人这个问题,就是“去发现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你可以尽情地自行其是,所谓“作你自己”保持自由,又同时可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言行统一,好似整体”。
因此,”不想成为“实际是一种责备,而”想成为“则是一种赞扬,呼之欲出的就是前者达成目标的手段是靠否定,比后者靠肯定的准确性差一些,当然问题也就在于我们把什么称作”目标“。
如果我给个体的现代人设定一个规划表,比如12岁考上市重点初中,15考上市重点高中,18岁考上名牌大学,19岁进入学生会,20岁拿下XX证,22岁进入独角兽公司,24岁认识异性朋友,26岁结婚,27岁生子等等......那么,这种精确是不是就更好呢?
显然很多现代人试着给现代人的人生重新下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我想真正成为什么”的定义,是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成功定义过什么叫做现代人“真正想成为什么”的人生。
人生在此时呈现出了某种和奥古斯丁对待时间困惑相同的终极逻辑,这些考虑也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逻辑是某种崇高的东西?
因为逻辑似乎总具有某种特殊的深度-一种普遍的意义。
逻辑看起来几乎处于科学、社会学、哲学、世界、宇宙、社会甚至万物的底部,概因逻辑的研究探索一切事物的本性,它的底蕴从不去关心实际发生的究竟是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它源自这样一种追求,既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本质或基础。
不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似乎并不寻求新的事实,相反,我们进行逻辑研究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并不通过这一研究而获知任何新的东西,而是,需要了解某种已经一直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因为,这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还不理解的事物。
而类似奥古斯丁的时间名言,对人生抉择的问题,这一种无人问及时我们知道,而当我们该要给它一种说明是就再也不知道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来提醒自己想起来的东西。
时刻的自省也正是主角茱莉娅最常做的一件事,无论是对待亲密关系还是是否生孩子或者和父母相处,在文字叙述上的几件事,其实都可以被她若即若离时刻摇摆的生活选择整合成一件事,此时逻辑的清晰性仿佛再次出现,如同开篇叙述的“男子气概悖论”一样的尴尬,To kiss or not to kiss-不想被定义,但悬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成为了茱莉娅的生活似乎只能摇摆高低不停的绝佳转喻。
但是,如此水晶般澄澈清晰的透明逻辑性,这种明晰的“不想被定义悬但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的现象透视,其实仅仅只是被句子构建出来的“清晰与透明”,应该的应然与实际的实然间巨大的鸿沟组成的休谟之叉,完全让观者对茱莉娅参加第一任男友的一个晚会就怅然若失,溜进别人的聚会结识第二任男友的操作,产生不小的理解鸿沟;也会对第一任男友与友人夸夸其谈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既而抱怨成功的事业稍稍受挫就大发牢骚的操作,想起身边人似曾相识的嘴脸,恶感渐起而心有戚戚......不过毕竟句子呈现的悖论就其意思的阐述,在这篇影评中的现状还是“井然有序”的,很多人都会同意语句当然可以保留这样的悬而未决,但尽管如此,其意思仍必须具有一种确定性,这就如同一个不确定的边界根本就不是一个边界,如同一个有洞的围墙如同没有围墙一样,如同一个游戏的规则有些含糊这个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一般......但是真是那样吗?
答案更可能是,人们喜欢逻辑中不可能有任何的含糊性,希望理想物“必定”会在现实中被找到,与此同时,人们虽然看不出它怎么会存在于实现中,却可以看到它不再现实中,如同茱莉娅在第一任男友与人畅谈、意气风发之时,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之时,会想法设法来确证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确证的方法是去找寻一个处境和自己差不多或更差的环境,来一场让别人感觉糟糕,又纵情欢乐的“实践式”浪漫主义。
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的对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确证,可以是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他人作恶的鄙视、他国也一般黑的失望,来确证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正确;可以是明明只是一场场闹剧式令人作呕喷饭的所谓导演综艺、影视综艺,我们却欣然谈笑不断大加挞伐的乐此不疲,来确证自己欣赏水平的在线与智商的正常;还可以是对社会残忍痛苦、报复痛快的渴望,来确证无望未来的有望。
或者,答案还可能是,我们想理想物“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已经看到它了,就像茱莉娅决心与第一任男友分手的脑内小剧场一样,温馨、快乐,充满阳光,全世界都停下来不打扰,不打扰这一场“理想式”的浪漫主义。
这种同样几乎人人都幻想过的愿景,可以是一次次集体狂欢、逼人道歉、网络暴力,一次次的我们赢、双赢、赢了N次、赢到麻木...... 而最终说回来,电影讲述的还是人生抉择在亲密关系上真正要去实现的问题,要实现,就不能忽略其一直被忽略的背景-自由价值与正确规则价值已成背景的平权环境。
在其中,现代人精神世界在传统、神圣和庄严都分崩离析后,亲密关系依靠浪漫主义、教条、甚至解决人类不朽问题的孩子都已然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一边与他人团结一致,建立起一定强制力量的社团形式-它与自然状态之中完全自由和孤独大不相同;一边却保持自由,也就是说不必服从上面所说的那些人,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悖论,所以更远离真正的实现,此时骤然袭来的终极现实的实现-死亡,让一切“作自己”、“要生活”、“随心选”等等语法构建,无比的苍白和无力,但同时也让一次次人生抉择的否定,有了真正其实可以定义人生抉择的属性...... 面对{卢梭悖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给出了{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孑然一身的自给自足,必然导致这一切建立基础-卢梭的{高贵野蛮人}假设得以留存。
诚然,在这个已然是独孤自爱的现代社会里,理想中再平等无误的公平设计,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去实现,继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但或许,这更是亲密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真正现实的面相-非平等。
部分扬弃高贵野蛮人的假设,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小范围打破孤独自爱的所谓自美与实际困境,从实践上,非平等实现绝对自由和正确价值的平衡,实现更好的平等。
如同《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如果说与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对立的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那么完全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成功”是不是就等同于“美好”首先就是个需要语法辨析的问题,而什么是所谓自己的方式,和怎么真正去落实自己的方式,则是更迫切与不得不面对的实现问题。
我对这部电影有太多同感了。
我感觉女主就是我,我就是女主。
我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所以会问周围的人的意见。
同时,也非常自我怀疑不太确定我到底想追求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我要把我的想法都先记录下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看看,如果我非常认同自己的观点,我就觉得很好,这个观点可能在短时间不会变,所以可以照着这个思路继续行动一下。
和女主Julia一样,我也是一个换了三个专业的人。
因为我对什么事情都好奇,都想试试。
她是从医学一步一步走到了艺术,我是从艺术一步一步走到了商科。
为什么要学商科,就是因为像电影里她说的,因为成绩好,不学可惜了而已。
再到选择亲密关系上也一样,四个月以后,我就会觉得无聊,开始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上那个人啥。
所以永远喜新厌旧。
其实我道理都懂,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上其实选谁都一样,因为我最后总会不喜欢的,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欢的点能不能让我忍受,这很重要。
我当然羡慕,那些一下找到自己人生挚爱的人,不管是一个人也好,还是一个事业也罢,这些都是很棒的。
因为这样,就不会被各种世界的新闻,趋势,浪潮,推送给被带走。
所以既然我思维如此跳跃,如此随意。
那我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就是做到三思而后行。
因为很多情况,尤其是跟人谈上感情,感情可不是做爱,说做就做不考虑后果。
甩别人,人家的心会痛的。
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再谈一开始就看起来不太成功的恋爱,虽然自己爽了,但是祸害社会也是不对的。
很开心,电影的结局是女主,学会了和孤独做朋友,开心的过了单身生活。
就像电影《Frances Ha》一样,勇敢做自己,单身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我觉得女主一点都不矫情,不作,就是因为她太像我了。
比如说,前一天还在和男友吵架坚定不移的说我不想生孩子,然后第二天就转换念头说其实也可以试试。
这种太ZMN了。
我很害怕的一点就是,婚礼前一晚才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但是也不能逃婚,所以不能太草率的做一切关于这方面的决定。
所以当女主跟男友分手的时候,我也特别特别感同身受。
尽管我没有过像电影里一样和我合拍的男友,但我肯定势必会后悔分手,但是因为我想试试新的男人,所以一定还是要分手的,尽管我和那个男人有如此如此不可复制的过去,灵魂如此相似等等,但是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女主是个dreamer, 而我又何尝不是呢?
不过我希望这个社会更好,不希望再有男人为我痛心求死。
所以我尽量不去糟践人家。
这也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不愿意去面对的,虽然我至今还没有面对过。
比如电影里,女主在男友新书发布会上,落寞的背影。
比如,女主跟男主说,自己越来越觉得活的像是一个配角,而不是电影的主角。
我虽然没有她那么的自大,但是我时常也会害怕如果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我和他不是一个平等的,什么事情都要听他的。
我就真的会很难受,这种难受,不是说一定要听他的难受, 我知道一个正常的男性,不会把观点强加与我。
但难受的点在于,就是因为爱,所以一切都要迁就彼此。
就是因为喜欢,所以不好意思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尽管他没有要求。
这个就十分的令人窒息。
不可否认,这个是亲密关系的弊端。
其实归根结底,这个电影告诉我的是:想要亲密关系可以修成正果,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这一生里想要去追求什么,想想对方可不可以接受。
男主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说了,还是不要再见面了,因为他们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个要settle down,一个还有很长的路在找寻自我的路上。
然后女主,真的这个行为,犹如我一样。
就因为他说了这一番话,就可以爱上他,因为为什么不呢。
分手的时候,男主的反应简直和我前男友的反应如出一致,因为我自己思维太跳跃了,一天一个想法,所以他没有办法确定我说的是一个常态,还是突然间蹦出来的一个“说说而已”。
但同时,我又会认为粗体句子是一个悖论,因为每一个人生阶段想要追求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想吃草莓,明天我就可能想吃橙子。
也许我八年里都想吃橙子,但是我突然就不想吃橙子了,也是有可能的。
并且你还得确定对方和你都喜欢吃“橙子”,才行。
既然人无法预见未来自己的偏好,只能用有限的过去来去推断未来自己的可能走向。
所以,其实从了解自己的层面来讲也会是有限的,尤其是像我这样的人思维太跳跃,更会带来一些随机性。
想太多也没啥用,就像CFA 一级考点look ahead bias,你老他妈那研究历史数据,但是也不一定能推出未来走向。
但你要是用Monte Carlo Simulation 方法去判断又太复杂了,谈恋爱比炒股的变量还多,最主要的是这两个东西还都做不到透明,所以Efficient Market(relationship) Hypothesis 并不存在。
所以,还是当一个虚无主义者要省事的多。
做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终究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毕竟在爱你的人里,你是一个多么棒的人啊。
祝大家可以爱有能,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
片中很多景点都是奥斯陆的地标。
挪威本来就不大,人口也很少,首都也大不到哪去,拍来拍去就那几个地方。
对奥村熟悉的人看这片子估计就是感觉在自家小区拍电影一样吧。
一个没什么用的小知识,瑞典挪威丹麦三国语言上很接近,挪威因为在两者之间,如果会说挪威语,那其他两国的语言是比较容易懂的。
丹麦语在书写上和挪威语相近,瑞典语在口语上听起来和挪威语很像。
冰岛和芬兰虽说也是北欧,人种也很像但语言由于地理原因自成一派,与其他北欧兄弟很不一样。
这片子是快进看的,因为看电影本来是为了做做梦,如果电影和现实无际接近那真的就没有滤镜了,那自然也没什么心情去看。
看在得了奖的份上就快进看一下吧。
首先片中女主的生活状态是挺真实的,白人土著女基本上想干啥干啥。
而且当地年轻人也不介意在咖啡店花店书店打打工,这些地方基本都是白人在打工,都是些轻松的工作,外来移民一般干的是重体力,比较没那么光鲜的工作。
片中的感情部份也很真实,虽说同为日尔曼欧洲,因为历史经济的原因,北欧没有德国那种冷冰冰的歌特式工业风,往上数几十代也还是农业社会,主要从事捕鱼和种地,有空的时候兼职做下海盗打打劫什么的憨憨们就很快乐了。
虽说现在进入了现代社会相比其他欧洲国家民风还是比较纯朴原始,所以片中的感情拍的都比较狂野,三;点‘尽’。
露什么的,说话也是直来直去的。
反而就感觉坦坦荡荡的没那么情色在里面。
但他们还保持着日尔曼式清教徒的理性。
不像法国片,虽说也没露多少,但就是感觉不得了了,情色张力很强。
感觉欧洲国家越向北越理性,越往南越感性。
法国在中间,理性和感性调合的比较好的。
法国片里的爱情可以一边讨论深奥的哲学意义一边浪漫地打情色擦 边球。
关于生孩子那个部份,片中男主的表现有点反常。
这也可能是他们分手的原因,他老是爹味说教。
现实中生不生其实是女生做主,男的最多配合就好了。
女的不想生也不可能强迫。
因为他们整个社会财富都比较平等了。
同样的工作女生收入不会比男生少多少。
如果没有工作也不会没饭吃。
所以我的子宫我做主,一般是不会有这种很直接的生子压力了。
但是没有来自伴侣的直接的压力不代表没有压力。
到了年纪没有孩子的人还是会受到或多或少的一些社会压力。
其他人特别是大妈们会打听有没有小孩,想不想生,和那些有小孩的夫妇social的时候他们也会打听,想不想生有没有打算之类的话题。
对于到了年纪有条件生但又没有孩子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就像房子里的大象,谁都不会主动说起来,但大象就在那儿。
片中那一段和有孩子的朋友度假,表现生子压力的窒息感也很真实了。
第一个男友虽说表白女生是他一生最爱,但很可惜他不是女生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太强势,后来他快不行了,女主也没有因为同情心和他在一起,而是作为朋友送别,表达了女主已经成长了,不是以前那个她了。
第二个男友虽说在身体方面互相都有很大吸引力,但精神上可能还差一点,在孩子的问题上也不能给她精神支持。
最后片尾女子孩子也流了,男朋友也都分手了,重获自由,也许这才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
没有对与不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女主像挑选专业一样,把人生的选项都挑选了一遍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生活方式,可喜可贺。
以后可能会遇到更合适的人,也可能不会,但不管怎么样她都成长了,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俗气的大团圆结局,也许这就是人生吧,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活法。
给本片五颗星,是因为评价一部电影不仅仅是靠当时的观看体验,还有它所能带来的讨论的丰富度。
从女性、生育等角度都有很多篇优秀的影评,但我今天想写的是关于人生的不确定性。
也许是整部电影围绕着所有人的最核心的主题,这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议题。
人们都喜欢读有明确价值观的书,看有明确价值站位的电影,试图从ta人的经验中总结归纳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万能的人生公式。
可这部电影一直在提出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我看不出编剧对女主的两任男朋友的选择是否有倾向性,似乎是一部在随机漫步的电影。
有一个评论说"电影在神性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 面对不确定性,这好像就是人类面临的困境。
即使明知是一定会后悔的选择,有些人还是会走向这条道路。
然后有大概率在之后某个时刻感受到后悔,因为这个社会看似给你无数的选择,但脚下走着的只有这一条路。
但是选择的瞬间总带有一种神性,这是人类的自由选择,在趋利避害的大前提下,我用自由的意志去做出了一个违反生物界本能的选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只是进行了一次普普通通的类似抛色子似的随机选择,我看似自由的选择其实也只不过是被命运的某一个瞬间击中,被动地做出了随机选择。
辅佐这一观点的是片里女主和漫画家男朋友的一段关于是否要孩子的对话,女主表明她也喜欢孩子只不过不能是现在,漫画家说“你到底在等什么?
”女主说她不知道,她说漫画家总是希望她能够用言语明确描述和分析她自己一切的模糊的感受,然后归因到某件事上。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男漫画家喜欢弗洛伊德的学说,似乎所有之后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原生家庭,归因到和父母的关系,这样子我们人生的难题又减少了不少。
可是我们知道,即使给自己的困境找到了原因,但我们作为人类面临的困境并不会因此减少一分。
说回女主在等待什么,说回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选择到底是人类作为独一无二的生物的自由意志的体现还是作为一根芦苇一样脆弱的生物的被动的随机选择呢?
在我看来,我们等待的也许是命运的某一个看似充满神性的时刻给了我们做出随机选择的勇气。
然而衰老和死亡是人之终点,女主吃了蘑菇后看到的是自己衰老下垂的身体,和剧本里前男友最终得了癌症的安排,都在让我们不得不直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人生里除了出生以外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就是衰老和死亡。
“在我们单行线的人生里,我们到底拥有多大程度的自由?
”
#74th Venice#主竞赛
7.8
我多么希望像本片导演那样,眼中只看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马赛的海边不漂亮
在地中海的海边小镇,因为老父亲的中风,所有的孩子聚到了一起。每一个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种种的不如意。但就像影片最后孩子们在桥底的呐喊,父亲不经意的转头,其实爱恨情愁转头空,终究是一个家庭。涉及很多实际社会问题:现代化对小城镇的掠夺,失孩家庭的伤痛,老年人选择死亡的权利,忘年恋后的隔膜,移民孤儿去留……缤纷复杂,却又自然地融为一体。C'est la vie.
前面三分之二以为是低配版哈内克,不够戏剧也没有心意。后面强行变成难民关注题材之后,戏和人都友好了些。对于年过半百寻找内心自我慰藉这件事不感兴趣但也不想说破。毕竟你我都会老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节奏和观影的感受还是过于漫长,但影片时代与个人融合的表达还是值得嘉奖。
有些抑郁啊……这就是生活吧……说的少默默做的总是那么多.....总感觉爸爸是假病
有兄弟姐妹好像也还不错
有逝去的,也有新来的
让人舒服。
《尘世之光》的原班人马,同样是在马赛,能死在这样绝世迷人的地方,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中老年三兄妹和难民三兄妹在桥下大声呼唤手足名字 故乡是曾经觉得永远回不去但也可能会回去的地方吧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很存在主义
3.2分。所以重点在说什么?!
关于原谅与希望,美好的片子
电影还得看法国的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