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姆·卡如库斯基的电影讲述了一段从战壕到夏尔的旅程。
考虑到他的文化足迹的规模,托尔·金传记片的奇迹直到现在才出现。
一个提示是,这部电影没有得到家族信托的授权,尽管任何希望看到色情揭露的人最终都会失望。
这给我们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使是最狂热的粉丝也很难在一个以学院派生活著称的人的大部分生活中发现戏剧性。
如果一个关键人物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收到我的邮票了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部电影巧妙地关注了主人公的早年,在他们身上找到了三个宏大的故事——与爱人伊迪丝·布拉特的爱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以及最终导致霍比特人的创造性起源故事。
如果这些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北欧传奇、乔叟、瓦格纳——那么这部电影也将是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和《青春誓言》的大杂烩,再加上一些《公民凯恩》的影子,这就说得通了。
玫瑰花蕾是伯明翰,年轻的JRR——最初由哈里·吉尔比饰演,后来由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在父亲去世后被派往西米德兰兹郡,此后陷入相对贫困的境地。
但他有伊迪丝,还有一所私立学校的奖学金,这让他有了深厚的友谊——你也可以说是奖学金——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牛津。
然后是索姆河的深渊。
导演多姆·卡如库斯基明智地低估了从大屠杀到满是兽人的战场之间的界限,尽管优秀的演员克雷格·罗伯茨被选为工人阶级的原型——引导托尔·金穿越战壕的比尔博。
影片的力量在于铺垫——影片中最有力的一幕是,宣布开战时,大学校园里爆发出慢镜头般的欢乐。
小插曲是托尔·金自己,他的内心倾向并没有因为霍尔特10岁而不能扮演一个参加入学考试的男孩而有所帮助。
战前的英国是一个蛋糕店的世外桃源——灯光永远都是斑驳的。
By: Danny Leigh
当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蛮荒拽进了文明,当“科技改变生活”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口号,当理科的实用成了不言自明的信仰……我们是否还会相信,艺术也能改变世界?
文学,是艺术的分支。
而任何类型的文学,都具有彻底革新的力量。
英国作家托尔金(1892—1973),虽然不是魔幻文学的先驱者,但其笔下创造的中土世界,特别是《霍比特人》和《指环王》系列,引导了一股从上世纪30年代席卷至今而经久不衰的魔幻热潮。
它摧毁了地域的囹圄,语言的桎梏,想象的偏狭,革新了一种文学类型,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对于冒险,勇气,牺牲,忠诚的内心火焰。
它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之上,悬置了一个前路更加凶险,幸福更加圆满,生灵更加鲜活的魔幻世界。
这个魔幻世界虽然拥有着现实中所不会出现的一切,却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互为镜像,折射着我们关于毫无隐瞒的爱的理想。
当我们累了,乏了,厌恶了真实的嘴脸,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对于我们纯真的原初理想更加契合的完整世界,也许来逃避,更多的是用来追寻,净化,即使它是虚构的。
托尔金的作品在21世纪初期被成功地搬上大荧幕,让无数托粉美梦成真,更让无数新时代的读者由影像开始了解这个魔幻世界,而今,躲在纸张背后,创造这一切的人的故事,终于被拭去灰尘,呈现在大荧幕上。
在即将进入夏天的美国,我们终于看见了这个拥有“魔法”的男人。
《托尔金》一开始就有着中土的味道,烫金的片名大字背后是影影绰绰的驭着骏马的骑士,吞吐着火焰的巨龙,和从胸腔鸣发的呐喊。
幻象逝去,是一战的残酷战场。
故事从托尔金(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滞留在一战战场上开始,以插叙的手法穿插着他从童年,少年至成年求学的经历,以及私人感情生活。
最大的笔墨着重在少年至成年与三位好友在伯明翰及牛津大学求学的生活。
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更加系统的精英教育,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写作,历史,音乐。
更为可贵的是,他遇见了一群虽生在传统上层绅士家庭,却拥有自由灵魂,相信艺术能改变世界的好兄弟们。
影片本身正像一本拥有古色古香烫金标题封面,装帧精美而极能引起阅读欲的精装书,翻开它,阅读它,仿佛就能理解这个世界形成的原理。
中土世界的起源是母亲生动的模仿腔调。
在托尔金幼时,母亲每晚都会给他和弟弟阅读故事书,并伴着微弱却意外有情调的烛火,为他们演示故事里的情境。
母亲的肢体动作被烛光投射到墙壁上,在托尔金眼里,化身为了精灵的兵将和人类的首领。
中土世界的催化是伙伴们智力的激荡。
他们成立了这个具有艺术属性的小组织,每周在伯明翰最有名的茶馆里间正中,倚靠着上等的皮沙发,让言语的猛兽自由驰骋在思想的原野。
他们有人对诗歌有着遮遮掩掩却毫无疑问的才能,有人对音乐有着奔放狂野的爱。
而我们的主人公托尔金,也正是在这皮沙发所围着的四方空间内,不断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启发,丰富了他所固有的文学写作能力。
中土世界的完善是爱情的苦尽甘来。
伊迪丝(莉莉·柯林斯 饰)与托尔金同为孤儿,在同一所房子里相伴长大,他们一度经历误会,分离,最终确定了彼此为终身的伴侣。
与伊迪丝之间爱情的巨大能量与创造力,是中土世界真挚感情的积淀。
如果你喜欢《模仿游戏》和《万物理论》,你也会喜欢这部同样能勾起英式情结的传记片。
它用精妙的年代美工和男女主角甚至配角的颜值,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养眼”的高要求。
尤其提及配乐,十几人的配乐团队谱出了一曲曲真正打动人心的魔幻乐章,私心希望这个团队能在奖项上有所斩获。
但不可避免的是,身在偶像咖位的尼古拉斯·霍尔特及莉莉·柯林斯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影片朝着严肃传记的方向前进。
两人略带片面的诠释,使得男女主人公一个木讷笨拙,缺少隐藏在漂亮皮囊下的文学智慧,一个显得像典型的善解人意的偶像女主。
事实又证明,影片成片的效果及首周无视“颜值效应”而惨淡的票房,让制作公司启用年轻偶像演员来带动年轻书迷影迷及各自粉丝群体的算盘落了空。
除此之外,更多影响托尔金写作这些史诗魔幻小说的因素及更全面的个人背景没有被描绘出来,整部影片的叙事太过保守。
也许未来,我们能期待更好看的托尔金传记。
看完没有被男女主感动,唯一被触动到的是Geoffrey死后托尔金和他妈的那番对话。
BTW,电影里Geoffrey的soundtrack简直太好听了。
他完全就是托尔金说的,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gentle的一个小伙子。
但是这个小伙子也太惨了吧,也太没有好运了吧。
年纪轻轻战死沙场,从小的诗人梦想没有实现,家庭关系不够亲密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苦苦沉迷得不到回应的爱,反倒感觉这样很美丽。
It burns, brights..他和托尔金的友情,也掺杂了他对对朋友的一丝嫉妒心理。
他虽然家里有钱,但自叹不如托尔金的天赋和才华。
对于朋友,有爱,但内心也有不甘。
和姑娘搭讪刚聊得开心,人家转头开始向他倾诉她心上人的故事。
有好运的人好好珍惜。
没好运的人,要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做爱做的事,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
首先点明,从剧作上来讲,本片(电影《托尔金》)并不能让人满意。
作为一部挂着托尔金传记的名头的电影,本片其实表现平平,水准未达合格。
整体上敘事非常散乱,没有重心。
爱情、友情、战场、梦魇这些元素的堆砌几乎能放到其他相关的任何一个故事里面,但我们知道:那不是托尔金。
至少,那些东西不是有关于托尔金的重要的部分。
而仅仅于影片临近结尾时才仓促的出现了托尔金作品的主题:关于勇气,关于伙伴、友谊,并配合片尾字幕,感觉导演已经是非要让人相信这就是托尔金的故事。
所谓剧本不够,表演来凑,可是男主角尼古拉斯·霍尔特的表演却不能让人信服他就是那个伟大的作家托尔金,此为影片最大的不足之处。
好在女主角莉莉·柯林斯的人选以及表演还尚有一点点出彩的地方,是为影片唯一的亮点。
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演员的气质必须要契合那个人物,整个影片才能立得起来。
譬如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林肯》中的表演,影片一开始的5分钟内,刘易斯的传神表演和强大气场就让人相信一点:这就是林肯。
虽然我们并没有见过林肯本人。
同样的,都不是讲述人物的整个生平,只是截取其人生之中的某个片段,但《林肯》的剧作完整度要比《托尔金》强上很多倍。
剧作加上表演双双不足,这是电影《托尔金》未获好评的源头。
一句话总结:非托尔金书迷、《魔戒》迷,就还是不要看了。
否则在看片过程中你会感到非常的迷茫:同样是一战,为什么本片的男主角在战场上神神叨叨,爱幻想不说,在冲锋的时候也不带武器,可是他也没有像《光荣之路》中的战士那样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呢?
写以上文字的原因,并不是推荐这部电影,只因我是一个《魔戒》的影迷书迷,我希望未来能够看到一部传神的托尔金传记电影,如果不能做到传神,那就还是算了。
不要有。
最初看的时候以为会是一部充满了幻想元素的传记电影,这种期待一直持续到整部电影的结束,最终我发现,所有的魔法与精灵,都已经通过语言与情感表达出来了。
从电影中来看,托尔金的一生有一些波折,但绝对算不上坎坷,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时间里他的人生都受到了命运的眷顾,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他在青少年时期丧母,与弟弟两人成为了孤儿。
但照顾他们的神父非常负责,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个贵族寡妇(似乎是?
)并说服对方提供住处,此处也是他日后结识人生伴侣的地方。
在学校里托尔金结识了最好的三位朋友,他们都有自己的才华,小伙伴们一起玩乐,交流写作、诗歌和音乐。
在牛津入学考中,托尔金因为谈朋友耽误了学习,神父强硬地棒打鸳鸯,但这并非出于病态的控制欲,而是一种认清现实(孤儿,穷)后做出的妥协。
在大学里托尔金依旧和小伙伴们非常亲密,在他主修希腊文学(希腊语?
)似乎越来越缺乏兴趣而即将面临退学之际,他机缘巧合得到了牛津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赏识。
在好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转系追寻起自己从孩提时代就萌发的对语言的爱好。
而语言的生命力来自历史,来自用那种语言的人们经历过的无数喜怒哀乐,于是最终我们见到了一个恢弘庞大的中土世界。
在整个过程中,这种幻想的种子由他的母亲浇灌发芽,由他的伙伴和神父照顾滋养,由他的爱人和导师引领方向,可以说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通过他,共同塑造了这个美丽的幻想世界。
整部电影观感似乎非常平淡极少波澜,但这也正是一个传记片应有的真实状况--人生哪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大部分时候都是当时一个小小的决定,最终左右了人生的轨迹。
首发于[电影七]微信公众号dy71992,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判断一部商业片的好坏,票房可能是最直观的衡量标准!
毕竟,观众不是瞎子,分得清好坏。
前不久,《复联4》取代了《阿凡达》保持10年的记录,成为了新的票房冠军。
然而在许多影迷的心中,“影史第一”既不是《阿凡达》,也不是《复联4》。
而是它,有史以来最好的电影——《指环王》!
好于99%的奇幻片,好于99%的动作片,好于99%的剧情片。
当年,《指环王三部曲》一经上映,便迅速火遍全球,在北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
最终,在全球狂揽29亿美元的票房,至今都无法超越。
但是,它当年所创下的神话,绝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
在豆瓣上,三部曲分为位列“豆瓣top250”榜单的第53、51、31的位置。
其中,《指环王:国王归来》获得了11项座奥斯卡金像奖,与《宾虚》和《泰坦尼克号》并列成为了奥斯卡历史上获奖最多的影片。
由此可见,《指环王》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七哥也依然愿意为它拍手叫好的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它背后那位拥有“魔法”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神话:
《托尔金》丨Tolkien其实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片。
讲述托尔金的友情和爱情故事,以及如何开启他的文学创作历程。
单方面去看剧情,未免会显得太无聊,提不起观众的兴趣。
然而当你深入去挖掘,你会发现它跟《指环王》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实《托尔金》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述《魔戒》的由来!
那么要有怎样的亲身经历,才能写出这么伟大的故事?
很显然,要有爱情、友谊、冒险、伤痛、离别、战争.....
影片采用插叙的手法,穿插着托尔金从童年,少年到成年的人生经历。
在年幼的时候,母亲每晚都会给他和弟弟讲故事。
伴随着微弱的灯光,为他们演示故事里的情境。
当母亲的肢体动作,被烛光投射到墙壁上。
这些影子在托尔金的眼里,便成为了霍比特人、半兽人、树人、迈雅、精灵、矮人.....只可惜,母亲在他12岁时便去世了,要不然《魔戒》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
在读书生涯,托尔金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个人。
其中三个是他的死党,四人成立了一个名叫T·C·B·S(Tea Club饮茶俱乐部和Barrovian Society巴罗人社团)的艺术小团体。
他们只有在一起,便会分享彼此的奇思妙想,立志要一起改变这个世界。
整部电影用了非常浓厚的笔墨,着重描绘四人在伯明翰及牛津大学求学的生活。
在那里,他们接触了世界最好、最系统的精英教育,涉及了哲学、语言学、文学、历史、音乐等多方面领域。
而托尔金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他对语言学尤为的专注。
由于人类语言种类繁多且枯燥,学起来很考验人的耐心。
所以当时语言学是一门极其冷门的学科,很多人遇到都会退避三舍。
唯独托尔金例外,而且当时现有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
于是在《指环王》里,托尔金创造了60多种语言。
其中,精灵语(昆雅语)和灰精灵语(辛达语)拥有充足的词汇和完善的语法,甚至可以用于日常的沟通。
联系到托尔金强调,语言是一种传承,而不是亘古不变的延续。
那么奇幻文学就不是想象力的产物,而是基于现实的另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托尔金的感官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托尔金和伊迪丝从小青梅竹马,当他第一次见到她,觉得眼前的女子犹如仙女下凡。
很快,托尔金和伊迪丝坠入了爱河,两人的爱情羡煞旁人。
如果你喜欢《万物理论》,那么肯定会被同样的英伦浪漫爱情所吸引。
影片用精妙的年代美加工,让爱情变成了精妙的韵律,满足了一部分观众对美的要求。
特别是两人在乱世中的“定情之吻”,让我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可能在托尔金的眼中,伊迪丝就是精灵公主阿尔温,美得倾国倾城。
然而,一切的美好都因战争而被破坏掉。
1914年,一战正式打响,托尔金和他的3个死党一起奔赴战场。
这场战争,让托尔金失去了两位好友,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在《魔戒》第二版的前言中,他曾经写到:“到了1918年,我亲密的朋友,就剩一个了。
”幼年的父母双亡,青年的战争阴影,使得托尔金对「死亡」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
同时,死亡也是《指环王》的核心主题。
《权游》的作者乔治·R·R·马丁曾经吐槽,要不是受到托尔金的影响,他也不会这么残忍,经常写死书中的某个角色。
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
导演用极其抽象的手法,不刻意去描绘战争的残酷,而是将战争幻化成《魔戒》里的黑暗。
托尔金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看到了人性中的贪婪和软弱,以及善良和勇敢。
如果托尔金只是个平凡的大学生,没有失去过朋友,那么也不会有《魔戒》的诞生。
同样的场景,可能就是T·C·B·S俱乐部未来故事的延续。
在《魔戒》的中土世界里,托尔金创造出的那些散发魅力的小人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虽然看起来渺小,但是他们却能改变历史,拯救世界!
电影的最后,托尔金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句话:"In a hole in the ground,there lived a Hobbit"(在地底的洞中,住着一个霍比特人)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事物并不美丽,但是它们却听起来很美,只因为美丽是它们的意义!
”托尔金摧毁了地域的囹圄,语言的桎梏,想象的偏狭,凭一己之力革新了奇幻文学。
冒险,勇气,牺牲,忠诚、希望.....这些元素点燃了观众内心的火焰。
虽然那些魔幻世界,在现实中从未出现,但是却与我们的生活互为镜像,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理想。
语言来自历史,故事来自人生!
电影,成为经典的很多,但是能够震撼人心的并不多。
《魔戒》和《黑客帝国》都是神一般的存在。
而托尔金就是《魔戒》《霍比特人》的原作者,这部电影是他的传记。
老实说,这部电影拍得很是平庸,但是就冲着托尔金,它也必然成为电影爱好者浅斟细酌的对象。
当初看《魔戒》只是源自于那些人类本性就存在的原始迷信(万物有灵),然后被各种复杂的线索所牵引,被各种恩怨情仇所带领,最终沉浸于“阅大战于涿鹿”的释放。
当初也迷恋(至今仍然最喜欢)《May it be》这首主题歌,甚至还特意查过那几个不清不楚的单词,才知道这几个词,是学着《魔戒》的原作者,创造的“语言”。
惊叹咋舌的我,当时还查阅了托尔金的资料,知道了他不仅是牛津的语言学教授,而且他在原著中,就是为不同的人种创造了不同的语言。
简单地说,就好像我们中国人,你说闽南话,他说白话,我说潮州话,但是我们彼此都能够用普通话沟通,也能够大概地半猜半悟,根据语言的规律,去理解彼此的话。
为什么要创造一种语言呢?
我记得一个故事(忘记出处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因为孤独,所以为自己创造了一门语言,大概就是把桌子叫做面包,把面包叫做盘子,把盘子叫做桌子。
当然最后他疯了,因为他更加无法与外人沟通。
所以自己创造一门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愚蠢的事。
但是作为语言学家的托尔金,为什么要为他创造的故事世界,创造语言呢?
首先,他喜欢创造。
创造一个故事,创造一个世界,那么为什么不创造一种语言。
托尔金创造了一个“中土世界”,一个人类、精灵、矮人、半兽人乃至亡灵共存的世界,那么要够真实的话,他们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
因为语言必须有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同理,有其文化和历史,必须有其语言。
托尔金,从小接受母亲的教育,很明显他的母亲是一个语言学家(或者说语言爱好者,精通多门语言),所以当他和弟弟成为孤儿,需要寄人篱下时,神父推荐说:他们的母亲在家里给他们上课,他们现在流利掌握了多门语言。
而且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母亲的教材就是那些古老的故事,这些故事因为古老,所以其语言同样古老(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英语,其实也历经变化,而且变化很大)。
而且这些古老的语言就和那些神话捆绑在一起(想像一下,一个家长整天和自己的孩子用古汉语、古方言讲古代的神话)所以托尔金心中一直就活着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
所以,当托尔金被学校开除(理由是他没有研究人文科学的天分)后,他转而向教哥特语的莱特教授求助,想加入他的班学语言学。
他这样和莱特说:从小时候起,我就一直被语言深深吸引,为此而痴迷,我发明了自己的语言,完整全面的语言,请看。
这是,一切。
来自Breost-hord,我的心。
内心中的珍宝。
(这些画是?
)我编了故事、传说。
毕竟,语言的目的是什么?
它不只是对事物进行命名,对吗?
它是一种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命脉。
这话就是对托尔金创作故事同时为之创造语言的完整理解。
当然,如何理解语言是文化命脉,影片给出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为了让观众理解编剧导演对托尔金语言的研究和理解,他们设计了两次对话,逐层深入地为我们展开。
其一是托尔金和心上人伊迪斯对话时。
托尔金就炫耀了自己创造的语言:托尔金:……(托尔金絮絮叨叨说了一段话)伊迪斯:什么意思?
托尔金:都是胡诌,是关于一个老人,他注视着一个不幸的青蛙,它无法轻轻着陆,最后被狗吃掉了。
伊迪斯:是你发明的吗?
托尔金:是的。
伊迪斯:整个语言都是吗?
托尔金:动词结构、词汇、一切!
然后,伊迪斯通过实践证明了语言更重要的东西,不是发言而是内涵。
伊迪斯:手,这或许是个美丽的词。
托尔金:的确。
伊迪斯:但是与我们产生的联想相结合,它的含义才变得更加深远,触碰(用自己的手触及了托尔金的手,我们能够理解这对于陷入初恋的托尔金是怎样的感受)。
美好的词并不是因为发音而美好,而是因为它们的含义。
其二是借助莱特教授对托尔金的引导和托尔金的领悟来展开。
莱特教授这样说:小孩指物,被教会一个词——树。
之后,他学会将这种树,与其它树区分,他学到这种树的特定名称。
他在树下玩耍,围绕树跳舞,站在树枝下遮阳避雨;他在树下亲吻,在树下睡觉,在树下结婚;他在上战场的路上昂扬行过,又在回家的路上蹒跚走过。
据说有个国王躲在树中,或许有个幽灵住在树皮下,这种独特的树叶,被刻在他的地主的坟墓或纪念碑上,这种木材可能建造了拯救他的祖先免遭侵略的大帆船。
所有这些普遍的和特殊的,国家的和个人的,所有这些他知道的事、体验的感觉、振作的精神,尽管微弱模糊却莫名地都能通过一个单音来表达:橡树Oak!
撒克逊词汇,原始日耳曼语,古北欧语里的同源词:Eik。
语言从来不是无意义的,语言充满意蕴,充满历史,层层叠叠。
一个没有意义的词算什么呢?
只是个发音而已。
而后,托尔金觉悟了,他说:我一直在想“橡树”这个词,它的象征意义,守护神之树、变化的预兆。
语言,不仅仅是表面的“发音”和背后的“语法”规则。
还有其历史和源流,有真切的人生体验感悟和人际交流互动。
其次,他迷恋音韵。
第一天上中学,他就纠正语言老师对自己名字发言的错误。
他第一次约伊迪斯谈自己的努力方向:我的下一种语言会更加悦耳,公认的发音悦耳的词——地窖门(Cellar door),音调的下沉感,嘴唇的弧度,地窖门,如果你一遍遍地重复,听起来就会变得……有魔力。
很明显这体现了他对音韵的兴趣。
正如魔戒中的“甘道夫(刚铎)”,我们怎么都觉得这样的名字好怪,但是现在想想,当初创造这个词时,托尔金肯定是感到了十分的满意,充满魔法的意蕴,就像我们唤李白做李太白时,仙气骤增。
就像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一开始就来了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比我们现代汉语“我对于这个国家也是尽心了。
”字数居然几乎没差。
但是“寡人于国尽心”多了好几个虚字,也只有国王才能说出这样雍容华贵的话,也只有在一开始对于儒家思想并不感冒的情况下才会冒出这样不屑的语气。
音韵的长短、高低、清涩都蕴藏着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当托尔金因为被退学而愤愤不平,半夜喝酒然后骂人,也让半个牛津都听到了一种新的语言。
而后就这次酗酒骂街,他和莱特教授有了这样一番对话:托尔金:我为精灵创造的一种语言。
莱特:我好像听出了一些芬兰语。
托尔金:是的,我偷了不少芬兰语。
莱特:不是偷,不是语言从来不偷。
人类的语言如此,那么精灵的语言呢?
矮人的语言呢?
半兽人的语言呢?
虽然都是语言,但正如古代英语被正统的拉丁语认为是粗鄙的语言一样,虽然同样是欧洲的语言,有的语言显得清晰,有的显得含糊,有的显得粗糙,有的显得细腻,就像潮汕地区有这样的说法“好甲潮州人厮骂,孬甲潮阳人呾话(宁可和潮州人吵架,也不要和潮阳人说话)”,就是因为潮州人说潮州话比较轻比较温和,潮阳人说潮州话比较重比较生硬(当然其实按照考证,潮阳人说的潮州话更符合古代潮州话的正统)。
很明显,芬兰语比较轻,比较细腻,符合精灵族类的特点,所以托尔金的精灵语“偷”了不少芬兰语。
再联系上面,我们可以听出橡树的Oak和Eik,欧克和欸克两个发音明显就浊清不同。
如果是半兽人肯定得说欧克,精灵族自然得说欸克了。
虽然我们平时没有注意,但是事实上如果半兽人和精灵族说同样的话,那么真的是除了外貌没有灵魂的对白了。
最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托尔金故事的来源。
其实那些“龙”,那些“英雄”,那些“魔法”,那些关于“藏宝与诅咒”的故事,一开始就在于他母亲讲的故事,还有听的歌舞剧,那本来就是欧洲的古代文化,托尔金不过是做了个集大成。
至于故事的内核,早年丧夫丧母,寄人篱下,遇到心上人,遇到三个好朋友。
大家追寻彼此的理想(有的热爱诗歌,有的热爱绘画,有的热爱作曲,而他热爱语言和故事,心上人喜欢钢琴演奏),但是大家似乎并不能够走自己想走的路(父母不喜欢孩子从事这些“艺术”)。
大家彼此用友谊,相互支撑来度过快乐的时光。
他对伊迪斯的沉迷,以及神父对他学业的敦促,迫使他为了学业而暂时放下爱情,这也让伊迪斯对他产生怀疑,甚至接受他人的求婚(当然,这也可能一直是伊迪斯的谎言),让托尔金接受了足够多的情感折磨。
而后,学业上的波折,被学校开除,又因为巧遇莱特教授转而找到自己的感兴趣又能施展才华的语言学。
再后来,又因为二战,他和朋友们都上了战场,而其中两位都为国牺牲。
他和另一个好友幸存下来,但是从此对人生都有了不同的影响,好友基本不再创作,而托尔金却用创作了来展示自己心中的世界和人生的体验。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真正的经典就是历久弥新,经典艺术作品为什么能够达到其他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就是因为苦心孤诣,只有苦心才能孤诣。
而苦心来自于真诚的感受,也因为那些感受刻骨铭心,所以让人愿意花一辈子的心思去完美展示,就像托尔金愿意写一个关于冒险、友谊、爱情的故事,更愿意为其中的人物创造语言一样。
因为那样值得!
19.8.18
电影X学公众号
《语文的道与术》现已全面上市!
“事物并不美丽,因为它们听起来很美,他们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托尔金-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大名鼎鼎的《霍比特人》《魔戒三部曲》的原著作者。
一个拯救英国电影业的英雄。
本片讲述的是托尔金(尼古拉斯·霍尔特饰)的生平故事的传记片。
从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起点,在战壕里开始他人生的回忆录……当托尔金还是孩子的时候父亲去世的早于是托尔金和他的弟弟随母亲离开了家乡移居伯明翰国王希斯区祖母家中居住。
进入圣菲利普文法学校读书,在此过程中结交了3位同学好友,他们英俊帅气,才华横溢,性格迥异,但有着共同的爱好,每天都会结伴去一家茶馆“吟诗作对”,互相学习,一起成长,成为茶馆里最靓丽的风景线,四人结拜为兄弟简写成“TCBS”,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岁月如梭转眼来到了1909年,四个大男孩已经成大为学院派的绅士。
托尔金也开始了他与伊迪丝·布拉特(莉莉·柯林斯饰)的爱情。
伊迪丝·布拉特同样热爱文学艺术,两人情投意合。
托尔金的梦想是牛津大学而在那年他并没有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被迫与伊迪丝·布拉特分开,10年秋天,托尔金二度参加牛津剑桥入学考试顺利通过,并获得埃克塞特学院奖学金,13年与伊迪丝重逢并计划结婚。
一切看起来似乎那么圆满,但是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托尔金随英国军队开往前线,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在战争中他失去了两位挚友,这是他触动极大,为以后的巨作埋下了伏笔。
11月托尔金因患战壕热而被用船送回英国,与家人团聚,但他失去兄弟的伤痛无法抹去。
之后托尔金与爱妻生下了三儿一女,幸福的家庭,影片最后托尔金提笔《霍比特人》……
剧情非常平淡,缺少激情,叙事缓慢,有点粗糙,不精致。
但是影片中那些小小少年们成为了亮点,他们风度翩翩,个个颜值爆表,在加上尼古拉斯·霍尔特和柯林斯的出演简直无法抵挡。
电影着重讲述了托尔金年轻时的兄弟情,爱情,以及求学之路。
本来拥有美好前程的他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了他对生命的看法。
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来史诗般的巨作。
如果他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失去就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托尔金的创造力是惊人的,《魔界三部曲》正是描绘了关于冒险、旅程、爱、友谊、魔幻的故事。
托尔金对于生命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生命的短暂反而使得人类能够不受衰落的世界的束缚,得以从变成负担的时间中解脱出来”。
【电影《托尔金》7组删减镜头-哔哩哔哩】 电影《托尔金》7组删减镜头_哔哩哔哩_bilibili附上简要说明1.教会仪式(圣餐仪式)。
少年托尔金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和弟弟经常去弗朗西斯神父那里参与各种活动。
此处是托尔金在战壕里回忆的画面,原本出现在托尔金两兄弟回家发现母亲病死在家之前。
2.抽烟吗?
这是剧本里托尔金第一次遇见伊迪丝的场景,伊迪丝没给托尔金两兄弟好话,而以抽烟展开话题也有点不合适,略感伊迪丝比较轻浮...(真是在瞎编)3.他真是一个撒克逊人。
这场戏很直观的表现了托尔金对读书的热爱,以及T.C.B.S.四人如何相遇。
但让导演烦恼的是这里花了太多笔墨又比较刻意,最终舍弃。
4.战壕里的危机。
为托尔金加的一场战壕戏,面对死亡的态度,来渲染战争的危险。
这幕戏中托尔金特地解释了"Helheimr"。
5.午夜盛宴。
这一幕是基于事实,《托尔金传》(汉弗莱卡朋特著)里有写。
寄宿期间,伊迪丝确实帮两兄弟偷偷摸摸搞到了夜宵。
另外,女房东福克纳太太的女仆布洛温也加了不少戏份。
至于女仆布洛温这个角色,应该是编出来的,在《托尔金传》中并没有出现。
6.船长(舵手)。
弗朗西斯神父担心托尔金与伊迪丝交往耽误了学业,特地来给他把持方向。
7.索姆河咖啡。
身为人父的托尔金时常会想起过往:索姆河战争休憩间隙,罗伯特·吉尔森把杰弗瑞·史密斯的诗集托付给托尔金,也就是后来托尔金帮史密斯出版的《春日果实》。
PS: 导演删除的理由是这场戏篇幅太长了...
如果是非虚构的传记电影,又依据托尔金的真实个人生命史拍摄的话,我想这会是部好电影。
不过艺术呈现总是有艺术化手法在,我不能苛责真实性,然而豆瓣评分居然不高。
和母亲因为父亲去世而陷入困境只能靠教会救济不得已要搬走的托尔金离开他的“夏尔”,激发童年想象力的温柔的母亲在一盏煤油灯的灯影下惟妙惟肖地扮演神话讲述中各种神奇的故事,原本会是贫苦而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母亲不久也因病去世,托尔金和弟弟被一位太太收养,到了学校因为玩橄榄球与男孩发生激烈的肢体接触而被校长罚做什么事都要一起,结果成了开启一生友谊的钥匙。
先写到这儿烂尾一下
一般般,弱智情节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