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画像
Tytöt tytöt tytöt,当女孩恋爱时(台),Perjantai,Girl Picture
导演:阿利·哈帕萨洛
主演:Aamu Milonoff,Eleonoora Kauhanen,琳尼阿·雷诺,Sonya Lindfors,塞西尔·奥尔布林,乌娜·艾罗拉,米寇·考毗拉,Amos Brotherus,Bruno Baer,Nicky Laaguid,Oksana Lommi,Yasmin Najjar,Elias W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语言:芬兰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咪咪屡屡在女孩团体里冲突闯祸,乐可却总困惑于自己能够爱谁。即将迎来一场大赛的艾玛苦练多年滑冰,却始终无法克服最难的招式。在即将到来的三个礼拜中,三人仿佛经历一场场摇晃又旋转的时光。做爱与恋爱、相聚或分离、交心或冷战,不间断地演练与挫折,宛如踩进一个不时短路的青春循环。 芬兰导演艾莉.哈帕塞洛以周记式的叙事结构,探..详细 >
很存在主义
节奏很慢,叙事很简洁,讨论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冲突,值得一看。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心灵港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如从小成长起来的家庭,亲人,玩伴。年迈的兄妹能够再次相遇,彼此扶持,已经是难得的福分。
210317 【B】
前面三分之二以为是低配版哈内克,不够戏剧也没有心意。后面强行变成难民关注题材之后,戏和人都友好了些。对于年过半百寻找内心自我慰藉这件事不感兴趣但也不想说破。毕竟你我都会老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有些抑郁啊……这就是生活吧……说的少默默做的总是那么多.....总感觉爸爸是假病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上午打鱼,下午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人成为渔夫、牧民和哲学家——马克思语境里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距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仿佛越来越远,而基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越来越像一个白日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被《海湾别墅》限制住了行动和自由,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不仅缺少语言上的交流而且没有情感上的互动。整个难民群体既像一个不会求救的孩子又像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正递出橄榄枝的乐观之人非但得不到爱的回复,反而被其羞辱。而以《爱》之名的《快乐结局》则是悲观之人的无奈之举——只能用远方的声音永远听不清来解释。影片最终将求救的信号和批评的声音一起传递到了《悲惨世界》的内部:这份平等的爱就连在你们之间都不被允许和接受,神又如何指望你们能将这一信仰分享与传播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呢?
3.5 别拍的这么政治化就好了。这里的政治倒不是说是68遗风下日常对话中的左翼倾向话题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为家庭或者人物的一部分。但在后面设置出闯入者去证明他们左翼倾向,还联系一下现实社会议题,这就有点刻意了。
四川好人。
健康老夫妻牵手求死,难民小兄弟牵手求生。马赛餐馆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地中海鱼腥治愈丧女失夫的伤痛。中产阶级三兄妹各自惆怅,挂着吊瓶老父亲僵如死人。一段家庭录像风华正茂,抛扔入水的年华随风消逝,中年危机就像头顶过桥的火车呼啸而至。吞药或渡海,皆为探寻世界,三兄妹却困在海湾彷徨自封。
还可以啊。淡淡的,有矛盾有不堪但都谦谦有礼,我比较喜欢这种。(而且因为看了几句文字简介所以对于要出现难民元素也是有心理准备了。就没觉得突兀。)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让人舒服。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
6.18梅陇广场。导演的个人经验与政治立场输出片,很无聊讨厌
关于原谅与希望,美好的片子
#Venice2017# 又是一部应该出现在戛纳的电影,当然今年威尼斯做的是难民关怀的局,也算可以理解。能看出导演自己的人生况味,不过拍得既老派又沉闷。搁十年到二十年前,拿掉最后一段大概还算不错,所幸话剧腔也算不过分,热点蹭得也不算难看。同题不少法国导演都做过,这部真得算不上佳作
越到后面越有魅力。当生活变得宽容,不再争锋相对的时候。三个难民孩子又进入了生活,生活总会有意外和惊喜。矛盾总会被化解,化解就是一刻的事。小细节我也不想深究,看完整部片子,我也变得宽容了很多。ps 难民小女孩真的美,是那种地中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