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纪录片,这种题形式总是很吸引人。
加上不断排练应对同一事件,直到对于这件事得心应手这种事,对于有过类似想法的人来说简直是“我等你很久了”的桥段。
但是E1其实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因为肉眼可见排练和现实完全不一样,人是最不可预测的生物,很难说服我自己这一堆前序情感引导和买披萨等剧情的排练会对道歉这件事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也很难说服我自己通过排练能够把所有可能都想到位。
但是E2探讨的问题通过排练来达到挺有可能,可信度高了不少;E3里这个关于感受和情感的缺乏讨论得很及时,把观众产生怀疑的地方从制作者的口中作为问题抛出来,挺明智的。
E4开始怎么越来越癫了,整个表演环节越搞越大了xs,就差24小时跟着别人模仿了,复制人🈶,不断套娃🈶。
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感觉这是肯定的,没想到会因为这个直接走上了这个离谱基调。
看一群人一本正经地模仿别人的职业真的好幽默😂小孩飞速成长他飞速变老也好搞笑。
丨E4真的是前四集里最搞笑的,三个陌生人像真的一样扮演一家人,每个人既揣摩扮演对象的心理,要模仿角色应该有的样子,还要猜测对方的逻辑,认真探讨对方怎么了,整个语境又真又假的。
连换人都要弄个完整的剧情,好癫的一群人(无贬义)哈哈哈哈哈。
E5 “我不用排练”xs “要正面沟通 让我来”结果两个人一顿无效交流xs“她寄假包裹,让假邮差没东西好取” 不行hhh,这后面真的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超前。
E6 怎么还有“我要办一个派对 所有人都回来 猜猜是谁没收到邀请的桥段”hhh这成年人扮演小小孩🐮这剧的精神状态真的好超前🐮看到最后有点恐怖了,其实有点感觉到想探讨什么内容,但是还是很神奇的剧,很神奇的体验,暂时不打算看第二季了。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
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首先,看到了创作自由的条件下题材的选择可以充分到什么样的地步。
这部剧集像是《楚门的世界之无限宇宙》开始的几集只能算是好看,但从未婚女性体验养育过程开始,剧情渐渐的把我从第三视角代入了某种可延展的深度思考,由一部纪录片带来的精彩感受也就全面展开了。
在第五集关于信仰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到底是不是存在信仰自由。
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某个信仰的家庭,不需要等到成年,他的观念就被书写成为了一种标准格式,从而成为了某种信徒,很难说这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其次,当一个人成年了,有了自己独立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充分的行使自由意志而不需要承担“推翻与生俱来的价值观”的代价。
那么究竟自由的边界是什么。
如果我是一个有信仰的家长,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完全尊重他未来的自由意志而克制自己的价值观输出呢?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一直觉得假如我要很为一个孩子的母亲,那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无条件关爱对方,给予充分的爱与自由的母亲,不以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引导孩子,让他客观公正的用自己的视角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类似节目里展示出来的关于信仰、教育方式的细节,理性来看要实现起来几乎是只能二选一。
要么做一个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判断的年龄就潜移默化的剥夺他的自由意志的家长;要么就是做一个放弃跟孩子的三观共鸣只坚信“施比受有福”的家长。
那样的话,做母亲的乐趣何在呢?
就像一个逻辑闭环,要么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要么放弃自我预期,降低做家长的人生体验中的快乐值,实在这太难了。
虽然我是坚定的丁克,但因为这部纪录片带来的思考,有些理解那些之前并不认可的父母们的行为了。
观剧第一集时觉得很有趣,在看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彩排,一群人为一个场景彩排,预设各种不同的结果,减少失误和悲剧的发生。
看着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随着叙事的继续,内森从导演进入到了演员,一切的观感就变化了,观众视角,导演视角,群演视角,从排演内看,抽出自我从排演外看,我们的人生究竟能不能排演?
从那小孩的一声,爸爸 我爱你。
是不是就发生了排演的意外?
看简介内森是喜剧演员,可是在这部剧中我根本看不到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一个剖析人生的严肃的剧,在剧中导演也残酷地剖析了自己,他在自己的认知里进进出出,思前想后,对于不对,像是徒劳无功,却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答案很远,过程在这。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吧。
对于这样一出不像剧的剧,新奇有趣发人深省,另辟蹊径耳目一新。
应该算是同时采用了纪录片与伪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糅合,为了让特定的人有效应对即将发生的突发状况而将场景以及对话提前还原,进行数十次彩排之后不断纠正应对方式以期达到完美,看个开头就觉得题材蛮新颖,希望后面也很好看。
——————————————————————————这一季最后的结尾让整季无限拔高,观众会感觉到明明其实应该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前面有很多伏笔,比如说为了让女方赴约第一次参与彩排,比如说错过“孩子”成长而请求时间倒退等)但依旧会被这个近乎学术性的中心论点而难到。
无限推演之后经历的失败,强迫我们去思考人类真正的情感以及程序式应对策略,进而关联的议题比如说老套的AI未来是否能代替人类等等。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真人秀或者某种实验能够带来的思考。
观看的同时会感觉剧情进展带来的套中套,主角为了准确猜测对方心理情绪而对同一场面不断进行重演,甚至进行角色对调,自己去扮演不太理解的另一方,揣测他的想法。
顺着创作者的圆圈走下去会逐渐感觉到深陷入主角的被封闭的道路中,越来越窒息。
至于在结尾处“No,I’m your dad”,说实话我也并不认为感情匮乏的导演100%的真情流露,更多的可能是迷失自我的迷茫感使然。
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
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
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
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
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
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我试图揣测这个show的来源,也许源自电话客服公式化的应对模本,也许源自精神医师对社交障碍人士的应对建议,也许就是源自内森绝对旁观者的野心。
我难以想象赞助 法务 制作团队抱着怎样的信念去完成这一整个类似于社会实验一样的节目。
我仅仅做为观众,就焦虑的仿佛一只走在海滩的水鸟,点起脚尖生怕湿脚,担忧着是不是触碰了拷问人性的边界。
第一个情绪引爆点:为了跟上模拟养育的速度,浴室镜子用特殊成像加速面容的老化,院子环境和季节风景也会随之人为改变,院中植物也会根据时间流逝速度人为地从种子换成苗秧再换成从超市买来假扮丰收的果实,只是百密一疏,不经意间会发现院中“采收”的作物会有忘记撕去的超市标签。
第二个情绪引爆点:套娃旁观。
办了一个演员培训班,为了审视培训班的效果和参与培训的演员心理,他复制了整个培训,自己扮演了其中一个不太融入的演员,试图通过尽可能贴近所扮演角色的生活去揣摩这个演员不太融入的内在动因,甚至为了更贴近这位演员悄悄住进了他的房子吃他的东西。
他回避提问、采访、对话的形式,只是观察体验甚至入侵别人的生活。
第三个情绪引爆点:为了理解扮演亚当的小演员在演出结束后不愿抽离角色的状态,内森先是一遍一遍复盘与安杰拉的分手段落,但由于安杰拉无法真正相信模拟养育的情境,且愤怒于内森近乎自恋的掌控,内森又试图扮演起扮演亚当的小演员的妈妈,并再一次复制从试镜到参与模拟养育直至最后杀青的过程。
影片最后内森在安慰表演着无法抽离模拟养育角色的孩子时忘记自己在扮演孩子的妈妈。
应该拍摄一部番外篇,组织一个心理医生团队分析一下每集内森展现的人格:自恋?
回避?
偏执?
完美主义?
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太喜欢了,近年最喜欢的剧之一。
彩排指的是内森通过帮助求助者搭建真实生活场景、聘用演员排练,帮助求助者解决其关系中的问题。
整个剧集中摄像机始终在场,导致剧和综艺之间的界限、剧本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个人觉得还是该是剧本吧!
),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更多犹疑、更多思考。
而剧本实在是太好了,整个剧情的主角、母题在过程中慢慢调转,我真的太喜欢了!
整个剧共6集,从结构上其实可以分为第一集(引入)和第二到六集(主线故事)。
第一集用帮助求助者面对坦白局的故事,来表现彩排的程序、步骤,很抓人眼球;第二到六集每一集有小的帮助求助者的单元故事,但最重要的是主线,也就是一个女性求助者希望彩排成为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而内森决定自身参与这个过程,彩排成为父亲的过程。
但是,其中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的主角和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的主角和母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求助者, 探索的是求助者如何通过彩排勇敢面对关系中的问题,而更好的是现实会比彩排更温情;后者反而是来帮忙求助者的演员,探索的则是人永远无法真的理解、预测另一个人,原来孤独是每个人最终的宿命。
一些细节也真的很可爱:第一集最后,内森向求助者坦白他帮助求助者无意识地在益智问答比赛中作弊了,他排练的是求助者说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现实中求助者说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妈呀我要哭死了!
);第二集因为婴儿不能夜晚工作、小朋友也有工作时长保护(这就是工会保护吗!!
),必须要趁着求助者不注意上演换子疑云;第三集内森为了让自己更为沉浸,决定换上高科技镜子改变自己的认知;第五集中内森让9岁、18岁演员扮演6岁小朋友(好怪!
);每一集中的彩排套彩排(本人真的已晕!
)。
很喜欢很喜欢!
说真的,很久没有一部剧或者电影,游戏,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割裂的错觉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通关《极乐迪斯科》的时候。
这部剧我已经无法形容了,它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事给做到了。
我每次遇到比较重要的时刻,我都会自言自语的排练一下,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基本上和我彩排的不同,我只能用突发事件无法预料来解释。
但是这部剧用真枪实弹的彩排,去排练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和解方式,比如你暗恋一个女生很久,幻想过无数次告白的情况,但是真到那一刻你肯定会手足无措,如果你在同一场合循序渐进的彩排过,往往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说多了也不能解释,我只能说这部剧不能用牛逼形容,因为他就是牛逼本身,内森真是一个天才
……感觉这妹子有点可怜(T ^ T)
标记
结尾是才出龙潭,又入虎穴啊,怎么也没出个续集。白男真是怂包一个,男主脑子也不清醒,为了剧情需要被强行降智力降武力了。
不错的一部电影。不是很恐怖。
多简单 感情纠纷嘛 还不是因为这男的行为不检点每天在网上抛头露面 早让这女的写份儿保证书就没事儿了 无能的资本主义
心有戚戚
網絡時代的危險情人,總覺得現實中也會有類似事件真的發生⋯網紅們的惡夢。正好電視播而看的,意外很不錯的冷門片。
主播和疯狂粉丝的故事
但是这个片子不应该贴上恐怖片这个标签。这个不是恐怖片。
恐怖情人就是這麼垃圾
追私真可怕,私生真可怕……
扯淡的都市剧场叫什么社群迷网,搜了半天,原来叫这名儿,男主真的惨
偏执跟踪狂真可怕
艹粉需谨慎,微博上曝光你那都是轻的
"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
Keiyran娇羞又骚气的样子简直本色出演了哈哈哈哈!虽然每个twist都猜到了,但整体还算不错。作为原创小成本惊悚片,没有拍得烂到令人发笑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最后还是纳闷,拍烂片的人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片子烂么……
论唯粉儿的可怕。结尾不错
结局还行诶,私生饭的故事,得不掉,就毁到
建议各种网络达人观摩一下 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别为了流量过度分享自己的生活
7.2/10 超爱这种极端粉丝题材的惊悚片,女主演的也不错,可是这类电影太少了,完全看不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