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剧本】的前半段看着很过瘾,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查理一直强调自己是个胖秃子,一事无成,厌恶自己。
他见到自己喜欢的女人便会汗流满面,怯懦,想突破自己编好【兰花窃贼】这本书,却无法写出上帝创造出的兰花到底有多么令人惊叹。
查理问开培训班的编剧老师,如果我现在要去改编一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平淡无奇,没有戏剧性,没有改变,无聊的就像我们平时的生活那该怎么办。
编剧老师怒吼到,生活怎么可能平淡无奇,到处都有谋杀,到处都有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人为了得到什么而杀了另一个人,怎么会没有事情发生?
可这也都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平淡无奇与做重复运动。
长久的不满,抱怨,厌恶自己,无非是想拜托这种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
来点儿激情,来点儿刺激,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这种存在不是让别人告诉你自己有多重要,而是自己皮肤,自己内脏的感觉。
一个在九洲城大风车寿司店门前卖小玩具的中年男人坐在地上,他卖的都是上了劲儿会翻跟头的塑料玩具。
玩具翻五六个跟头远离了他他就把玩具拿起来放回自己的脚边让它继续翻。
偶尔他会抬头,用放了空的眼神环视周围的人群。
他会在想什么,他会不会期待着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会不会想着自己有没有未来,他会不会幻想什么?
剧本在开头和中间的时候都可以平淡无奇,但是结尾一定要有变化,要给人憧憬和想象的空间。
真是这样的么?
一本没有故事的书怎么写,一个没有开头的故事怎么结束?
二十年的生活就这么过了,事情经历了不少,每一个点发生的不同,每一个时间做的表情都让你和其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一样,但同样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从一个种子里萌发出来,所以追根究底我们还是同样的人,我们分享同样的DNA。
所以我们也没什么大的不同,我们也没有多少特殊,我厌恶的人会和我公用一组DNA,这足以让很多人懊恼了。
喜欢一样东西很简单,丢掉了感觉也是啪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我们会不会为不再留恋的事情感到感伤?
不会吧,如果还在想那是还没有到那啪的时间。
丢了感觉有原因么?
没有原因吧,就像电影里的兰花窃贼约翰,他从喜欢上乌龟到放弃乌龟去养鱼也没经历什么失落的过程。
这就是和他厮混在一起的苏珊失落的原因吧。
爱上一个人并渴望得到被保护的感觉,得到一种自己活在世界上所渴望得到的安全感,但这个安全感其实并不安全,不过是自己体内荷尔蒙分泌带来的幻觉,这是不是够让人绝望的?
做错了事情会遭到报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想回到过去的原因,甚至我们想回到孩提,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为什么我们追求重生,为什么我们渴望涅磐。
做错了事情我们无法原谅自己吧。
生活是单行道,过了就没办法回头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情吧。
苏珊的错误让她失去了约翰,让查理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让她失去了自己原来的生活。
我们原来的生活也许富足平庸,也许这是一种人需要的生活,所以不要太轻易放弃。
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并且品味她。
兰花只是造物主创造的一个小小的奇迹而已,观看并欣赏她,带来安慰。
身边一直在的东西往往不能让我们有所触动,常常在照片中欣赏生活美好。
散步的时候放慢脚步,看不同的人走过自己,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穿着什么样的鞋子。
有的时候走过既不突然问道水气混在泥土中散发的强烈的气味,觉得暴雨将至。
只怪身边的人步履匆匆,回不得头。
沉迷在珠海白天大片的云朵中,直接在烈日中晕死的可能性都有。
落日的时候看繁复的云朵在天边排列站好,阵势雄伟,像中世纪欧洲贵妇的裙摆,性感无比。
深夜在没有别人陪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阳台上看一朵云悠悠地飘过山顶,看远处闪闪烁烁的飞机灯迅速而稳定地移动,耳边有蝉鸣蛙叫,楼下有同学嘻嘻哈哈。
站一会儿再回去睡觉。
06.22.08
Charles,a screen writer,who has a twin bro looks just like him,Donald.他们一样胖,秃顶,奇怪。
但是Donald总是躺着,能睡着,欢天喜地不慌不忙的生活,总有妞泡,总有事情发生在他周围。
跟Charles相反。
Charles,天才的改编者。
而这次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他接了一个丝毫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需要写成电影剧本,他喜欢一个二流的小提琴演奏家却总是停留在口头表达感谢的程度上,他爱上了从未谋面的小说作者,想象她对自己说情话,他的弟弟写着他觉得是三流的剧本却得到经纪人的赏识……Pathetic is his brand.当他最后发现他喜欢的小说并非真实,博拉图爱情对面的人原来只是一个又孤独又可悲的“瘾君子”老女人,当他发现面对喜欢的人说“爱”其实很轻松,当他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嘲笑讥讽不耐烦弟弟,弟弟仍然爱他,他发现自己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总觉得那个胖胖的教剧本编写课的老头儿,是个耶稣一样的存在。
他的话改变了Charles的一生,也让电影急急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虽然他的骗技是那么的显而易见,但是,对Chales,他也许就是耶稣那样的意义。
我喜欢Nicolas Cage的片子,无论他当初是什么动作巨星,还是现在改了风格拍文艺片(其实我蛮讨厌这个称呼),他的片子总有他的调调,就是不管他单纯作为演员,还是参与到了幕后的创作,他的片子就是有他的调调。
找个机会再写一篇关于《Matchstick Man》的。
最后废话一句,John Cusack & John Malkovich真的都是顶级演员。
大爱,哈。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聪明的、睿智的、精确的电影。
斯派克·琼斯把两种生活、两种人格展示在了银幕上。
当然,它更伟大的地方时和现实生活有了交集。
——《芝加哥太阳报》不论是《傀儡人生》还是《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把电影拍得是那么自然和流畅,丝毫看不出来他有什么疑虑。
——《综艺杂志》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这个充满智慧的、而且充满激情的剧本。
除了剧本以外,斯派克·琼斯的导演技巧和几个主角的演技也都可圈可点。
——《滚石杂志》幕后制作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为把自己写进了剧本,很多观众都在好奇,究竟查理·考夫曼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么一个疯狂的家伙,有着这种疯狂的举动。
面对着这种疑问,查理·考夫曼说:“是的,电影里怎么拍的,我在现实生活里就是怎么做的。
把自己放在剧本里,是我选择编剧这个职业的契机。
查理·考夫曼以为编写剧本儿渐渐崩溃,最后自己成了影片的角色,这是真生活。
至于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我,他在外形上和我是很不像的,但是他的忧郁的神情看起来很像是一个陷入绝境的编剧,这就足够了。
”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凯奇来扮演考夫曼,导演斯派克·琼斯说:“我在找了很多演员之后,才发觉我要找的不是外型上像考夫曼的人,而是我头脑中的考夫曼。
他有着某种自省的意识,同时还有自残的倾向。
所以我不能找什么肌肉男,要找个看起来心事重重的人。
很自然地,我就想到了凯奇,我很喜欢他以前拍的电影,我知道,找到了他,电影就成功了一半”。
要扮演一个真实的人物,首先要去学习和模仿他的言行和姿势,这样才能做到形似。
考夫曼说:“我没有看到凯奇饿表演哪里像我了,但是所有人都说他把我模仿得很像,不过即使如此我还是没有发现他模仿我了”。
导演琼斯说:“凯奇还是模仿考夫曼了,这是在银幕上扮演一个真人的第一步。
我们既要把考夫曼扮演像,又要把剧本上的那个叫考夫曼的人物塑造出来,难度着实不小”。
演技派明星 影片阵容殊为强大,除了曾经指导了影片《傀儡人生》的导演斯派克·琼斯和创作过《傀儡人生》和《危险思想的自白》等剧本的编剧查理·考夫曼外,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尔·斯特里普,克里斯·库珀,蒂尔达·斯文顿,布莱恩·考克斯,约翰·马尔科维奇和玛吉·吉伦哈尔等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也使影片增加了很多看点。
对于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琼斯说:“这是我期待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尤其是与斯特里普的合作。
她扮演的苏珊·奥尔琳是一个冷淡的记者,对采访的事物漠不关心。
我需要一个女演员表现出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而斯特里普的那张巨人千里之外的脸恰好就是对这种性格的诠释。
她是个非常敬业的演员,她不会到了片场再翻开剧本找感觉,她会在家里就把一切需要的东西准备好,一到片场她就能很快地进入状态。
影片刚开拍的时候,我看到她还会有点紧张,因为我不怎么了解她,不知道她喜欢什么样的导演。
不过她是很随和的一个人,几天之后,我也放松了,和她的合作很顺利”。
谈到凯奇,琼斯说:“和斯特里普一样,凯奇也是那种勤奋的演员。
这个世界上天才毕竟少见,而大多数演员如果真的有一番成就的话,靠的还是勤奋和努力。
凯奇每天都会早早到片场,给自己做一些准备工作。
因为在电影里,他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查理,一个是唐纳德。
所以戏份很重,不管怎么样,能和这些出色的演员合作,我很开心也很荣幸”。
各方赞誉的剧本 近些年,查理·考夫曼可谓是好莱坞最当红的编剧。
2004年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2008年他自编自导的《纽约提喻法》都让他大出风头,当红程度堪比明星。
谁也不知道这个身高只有1米64的“小家伙”的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
在看过剧本之后,梅丽尔·斯特里普说:“这或许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剧本。
编剧绝对是有雄心壮志的——而我恰恰就喜欢这点。
剧本写得非常紧密,情节、对话都密不透风。
也许我曾经接触过的,与之最相似的剧本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那也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
”面对着剧本,凯奇表示这是他做演员以来扮演难度最大的一次经验。
他说:“我要在电影里扮演两个人,一个是以编剧考夫曼为原型的角色,还有一个是虚构出来的他的弟弟,唐纳德·考夫曼,难度很大,不过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安排。
查理是写了一个很好的剧本,这个剧本的妙处就在于它和我平时所看到的那些剧本完全不一样们特别有新鲜感”。
导演斯派克·琼斯对剧本和编剧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他说:“和他(考夫曼)合作过《傀儡人生》之后,我就一直在期待着我们的第二次合作。
后来我看到了《改编剧本》的剧本,惊为天人,当下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东西拍出来。
考夫曼一开始还觉得这个剧本是没有办法拍成电影的。
但是在多方努力之下,电影还是拍出来了。
我真不知道今后如果没有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我还能不能拍出出色的电影”。
Adaptation既有改编的意思,也有适应的意思,标题可谓一语双关。
当一个作家在既定的故事上进行改编,他不得不受到原有情节的种种限制和约束,他的创造力只能谨小慎微地游走,而当他心魂所至,突然觉得被改编的其实不是故事,而是自己的性格和生活--该片就是着眼于描述这样表面矛盾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过程。
这并不仅仅是改编作家和故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和世界的互动关系。
我们注定要放弃一些东西,以实现自己所向往的改变,但这样的放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剥离呢?
生活并不平淡,缺乏的只是发现,缺乏的只是进行探索的勇气,缺乏的只是应时而动的改变。
当我们不再沉湎于失去的痛苦之中,再睁开眼,世界就不同了。
一个肥胖,快要秃顶的神经兮兮爱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编剧,在改编一本书时念叨着这是一个关于花的故事,关于兰花的故事。
可是剧本结束的时候,却是一堆可爱的雏菊随着日出而开,日落而闭的画面,使得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脸上会有淡淡的笑意。
就如他爱的那个女孩回头对他说,我也爱你的时候,脸上幸福的表情。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方式,不同的人物口吻之间的转换一点也不显的突兀。
那个看似冷静理智的女记者Susan其实是一个寂寞的人吧。
她常常躺在熟睡的丈夫旁边,自言自语着,想要生活改变些什么,可是当改变突然被那个想知道她内心真实想法的编剧带到她面前时,她却慌乱,企图用杀人来将一切发生的都掩埋,回到以前的生活。
John是个很可爱的人。
从电影里可以看到很多角度的描述。
Susan在《兰花贼》里以采访对象的身份,对他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熟识之后的被吸引。
Charlie在决定剧本开场镜头时一遍又一遍念叨的他的样貌和破旧的卡车。
还有Susan和她的朋友在一起谈论他,嘲笑他,而她那是是昧心的,对他丝丝的好感已经产生。
他就是一个没有门牙,总是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爱向她谈起他的收藏品的有各种稀奇古怪爱好的男人。
而那个男人,用鬼兰提炼出的化学物质为那个看上去有点悲伤的女人快乐,为那个女人的想法用枪对准了Charlie,为那个他爱的女人葬身沼泽。
Charlie是个自卑的人,自卑又怯懦。
他的生活和创作充满了矛盾,就如他与他弟弟之间的关系,但矛盾却终于归于一体。
他面对陌生女人时会流汗,紧张的不知所措,面对喜欢的女人时,不敢表白,不敢亲吻。
就像电影中说的,他总是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
而与他弟弟在沼泽的一晚,弟弟说的那些话,仿佛开启了他人生从未到过的世界,让他充满希望的走下去。
不得不说,整部电影里面都充满了反讽以及台词的巧妙配合。
嘲笑弟弟用教材中的框架创作的剧本,认为毫无创新,却得到经纪人的赞赏。
讨厌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想创造自己的模式,却在精疲力竭后,求助于曾极其厌恶的所谓大师。
对着封底Susan的照片对她好感百倍而最终发现她真实面目后的反差。
一切的一切,都让这部电影变得吸引人。
p.s.冲着Nicolas Cage看的这部片,看他增肥又秃顶的出卖色相,一人分饰两角,演技又那么到位,实在是更喜欢他了。
You are what you love,not what loves you听到这句话,心里颤了一下。
考夫曼兄弟在沼泽的一棵枯树后面的谈话,真切深情,是此片中最感人的一幕。
或许,也是一次心灵的对话。
《改编剧本》以大名鼎鼎的编剧查理·考夫曼为主角,讲述他改编故事的过程。
起初平静甚至令人发闷,查理与原作者的故事不断交织,而展现的情景也都平淡如水,甚至戏谑似的加上生命诞生进化的过程以及爱因斯坦的研究画面,让人觉得这片子就是一次joking,一个编剧自己玩的游戏但是耐着性子一点点看下去,逐渐竟被它吸引住了。
查理为了自己的剧本绞尽脑汁,脑子里充满泄气的想法。
他自卑,重视别人的评价,否定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失去了创造力,并因此时时烦躁、波动、陷入混乱。
这让我觉得熟悉,大概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个自卑又爱面子的人,常常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别人的看法,全盘否定自我,燃不起对生活的热情,只觉得烦,想一走了之,想无限逃避。
于是很想看看查理怎样完成自己的任务,怎样面对自以为不可逾越的困境。
查理有一个孪生弟弟,与他的性格完全相反,自然、随便、满不在乎,对生活保持热情并带着永远的调侃味道。
他也写剧本,风格与哥哥完全不同,常遭到哥哥的批评,但拿出去还是受到肯定。
他衷心的欣赏自己的哥哥,支持他,服从他,帮助他,最终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查理完成了剧本,也完成了性格的转折。
或许,这个孪生弟弟,便是现实中查理·考夫曼的另一重人格。
沉闷的与活跃的,自卑的与自信的,严肃的与调侃的,时时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也产生灵感的火花。
或许,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只是没有这么明显的对立而已。
剧情逐渐跌宕起伏,当查理去寻找原作者苏珊,两个故事合为一体,并演变出了偷窥、暴力、性、凶杀等等刺激剧情所需的一切因素。
故事让人觉得荒谬,但你知道他在说我在这样生活。
查理与弟弟一起度过许多时间,他开始思考自己与弟弟生活的不同,他觉得自己浪费了生命,因为太过重视别人的看法,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不是生活。
是啊,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所爱,而不管你对我的评价如何。
这是我的感情。
即使是你,也没有办法剥夺。
要轻松、真实的生活,不是吗?
最后,尼古拉斯·凯奇一人饰两角,一是秃顶、微胖、背有些驼、没有自信、说话就流汗的悲观男人,一是风流、自信、大胆、敢于冒险、精神焕发的乐观家伙,都非常传神。
赞~
大家可能都渴望对事物都充满激情,犹如古人一般见青山便会吟诗作对,见美景则会热泪盈眶,满腔热血。
而现在的人类对事物变得麻木,平凡无奇,在自己的世界里打圈不愿打破隔阂,不愿意和世界交流,不敢面对自己。
所以大家都想回到童年,重新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犹如电影中的查理。
电影中编剧查理编剧出来的人物,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直得不到肯定。
一个对未知世界极度热情的和自己完全相反而长得一摸一样的人。
一个对兰花有着极度热情的种花人,有一个美丽大方研究他们的热情写成书,最后感受到但走火入魔的女人。
而在这个平凡无奇的事件上,无法提起任何热情的本尊模型角色。
这些可能都是他自己的人格,可是都被自己压抑才内心深处。
而这些角色建立起来的几层关系,也像极了时间,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到最后,你可以通过别人写的书籍,资料。
你什么都可以知道,可你已再也无法正真的热爱这个世界。
You'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当然是句感人的格言。
不过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在影片开头,Charlie开头给Donald的剧本提出了一个开玩笑的杀人方法:一个文学教授解剖活人,自称deconstructionist(解构主义者)。
Charlie和Donald是两个风格不同的编剧。
电影频繁地借用Donald之口说剧本“结构”,事实上电影本身就用了几重元叙述的方法,把结构给解构了。
正如开头这句玩笑一样。
想要分析这部电影,首先要从“结构”上来说:在迈阿密惊心动魄的“考夫曼1”是由上完编剧课的“考夫曼2”编出来的。
溯回到影片前半段,我们被告知2在创作1,但彼时1和2是分辨不开的。
直到电影最后一句旁白“谁来演我比较好呢”,突然告诉我们,凯奇所演的考夫曼1和2,是由背后的考夫曼3创作的。
但是这个考夫曼3还仍然是Adaptation剧本中的角色考夫曼。
真正的电影编剧考夫曼……可能边笑边着看我写1234吧。
这里一环套一环的分析,到《纽约提喻法》就没有用了,它才是从各个层面真正把结构给解构了。
当然《纽约提喻法》更强调一种哲学上的虚无,和时间的弃用,也就是《改编剧本》的考夫曼2想要追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答案都没得到,什么结局都没有,每个人都早就死了或尚未生存,同时所有的事都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在经历所有人”的那种故事。
后半段的“好莱坞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镶嵌的反讽。
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作现实和虚构的界限的虚化。
那这里就要说到Charlie和Donald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考夫曼的两面?
我觉得这个问题用Charlie的一句话也能解决:You and I share the same DNA. Is there anything more lonely than that?“我们有着同样的DNA,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吗?
”
作品最后变成怎样根本是无关紧要的,人生才是我们自己最为重要的作品。
John的激情在兰花,Susan的热情在追随John,Charlie的激情在追随Susan,我们总是想把别人的故事描画圆满,以为这样就成了自己的故事。
其实当然不是这样。
电影有个糟糕的尾声,却同时有着精彩的结束:Charlie滥俗地交了差,却亮闪闪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表了白。
谁管谁啊,"You are what you love, not what loves you. "作品不过就是一个臭屁,自我也好,遮掩也罢,总会有人不喜欢。
考夫曼高明的地方就在这里,去你的,这事儿完都完了,赶紧开车走人,该怎么活怎么活去。
"Anyway, it's done, and that's something....So, Kaufman drove off after his lunch with Amelia, filled for first time with hope.I like this....This is good. "大力推荐像考夫曼这样聪明、真诚又不故弄玄乎的剧作家导演。
電影裡曾出現過這樣一句台詞:“Donald你真的是一個電影劇本的結構大師!
” 我們可以直接認為,這是電影編劇Charlie Kaufman對自己的評價。
這部電影裡,大量的情節對白流露著對電影編劇導師麥基的明嘲暗諷,認為他這種書寫手法流於俗套,然而就這部電影而言,各段故事卻又都是麥基式的經典故事模式:俗套的多重人格(這種手法甚至在電影裡被以對白的形式直接嘲諷)--Charlie和Donald兩個性格迥異的胞兄弟,很明顯是一個劇作家的兩重性格,一個外向開朗,寫作卻相當淺薄,一個不擅交際,寫作則追求不落窠臼; 人物獲得頓悟--Charlie從他弟弟之死和他臨死前的一段話裡獲得頓悟,人物在電影前後得以改變; 俗套的愛情戲--Charlie開頭膽小,後來敢於表白,發現對方也同樣一直喜歡自己; 中產階級婚外戀:紐約客的女新聞作家困於平庸的家庭生活,與自己書寫的人物吸毒亂搞⋯⋯ 這些橋段其實都是主人公 Charlie 心目中時刻警惕自己使用的東西,然而這部電影的編劇,自嘲地把自己的名字作為主人公名字的Charlie Kaufman,則像文章開頭所言,把這些俗套橋段通過自己精湛的故事結構技巧,構築成這部精彩的電影。
因此,編劇Chalie Kaufman在這裡實質是以雜糅類型片的手法來反類型片,以反麥基的手法來承襲麥基。
而電影中的三個文本--這部電影本身的劇本,電影中正在書寫的電影劇本,電影所改編的書,交叉出三個迥異的時空,其中再插入男主人公的性幻想,各個情景相互交錯。
我們可以嘗試去認為,這部電影的劇本就是男主人公正在書寫的劇本,那麼這部電影就形成了一種幻覺,一種電影在 “邊寫邊拍” 的幻覺,如同一個獨裁者走在僕人鋪開的紅地毯上--僕人不停往前鋪地毯,他就不停往前走。
影片甚至有一些時候讓我們覺得走在了劇本之前,主人公在劇本裡所寫之事已經在電影裡出現過,因此他書寫所的劇本就能在觀眾心理上形成一種對已發生之事的確認和回顧,這種確認和回顧則能帶來身心暢快的安全感和輕微的時空顛倒的幻覺。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這其實是編劇Charlie Kaufman利用劇本技巧所形成的一種高明的幻覺,因為電影,和電影裡的劇本,其實它們兩者所提供的信息量是不對等的:電影行進到30分鐘,可能只有一兩個句子(或旁白)交代這部電影的劇本的原文,然而就因為這一兩個句子所言之物是這30分鐘裡出現過的,就能形成一種 “電影在邊寫邊拍” 的錯覺。
而編劇除了在結構上營造幻覺的手段十分高明外,還擅於利用各種符號、雙關語和隱喻。
比如最明顯的男主人公和電影編劇相同的名字Charlie Kaufman; 比如電影導師麥基被抽出來作為好萊塢故事的典型符號來進行嘲弄; 比如題材上選擇 “Orchid Thief” 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論裡的 “適者生存” 彷彿就對照著Charlie和Donald的處境,而 “適者生存” 所對應的 adapation ,同樣也具有 “改編劇本” 的詞義,與貫徹全片的男人公的任務一致,甚至還順道點了電影名的題。
這種充斥全片的小趣味,如同在這個混雜多個時空的濃湯裡灑入佐料,隔著衣服撓著癢,不甚痛快卻又欲罷不能。
或許Charlie Kaufman會被斥為過於賣弄技巧,然而他又的確能夠用那冷靜縝密的筆調把這多重文本的呈現方式處理得相當精巧。
我們或者可以用影片裡那俗氣的Donald、Charlie雙重人格的方式來形容這個混帳的傢伙:一位天才的的蠱惑大師。
很平 基本没有什么情绪浮动 但当小田切让说出那句 可以不用跟不喜欢的人打交道的时候 让我梦回上班的牛马时期 于是狠狠共情 接着落泪 映后见到让叔 满足!
回家的路如此漫长,终究还是得一个人走。
#27 SIFF评委会大奖
SIFF最後一部!手指頭被切了好像都不是很痛,喪子失業,以為雙向治愈的外甥女(喝雨水太癲了)結果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見面了……不過雨總是會停,人總是要走(小田切讓的顏實在吃不下)強行送一顆星給我自己耐著性子看完˙ᗜ˙
全员he,受伤的只有男主而已…
#siff27 小田切让实在是太帅了
#11295。27th SIFF评审团大奖。一看小田切让还是经典款造型就知道本片不会有什么惊喜,看完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剁手”也确实觉得如此。本片最大问题可能还是出在选角上,让松隆子踹了小田切让去跟这么普的一个男人过,剧作上得更大一点的事才有说服力……影片的“文学性”还是不错,“没必要和所有的人搞好关系”的中年废柴男日常丧写得到位,但全凭直觉生活的外甥女线就太弱(哪怕是替身文也行啊);不过有些东西写成文字可以,拍成电影就差点意思(两人喝雨水那场戏得多强的信念感才能演……)。从另一个角度看,本片还是一部关于船厂下岗工人再就业,以及角色的国内国外移民的当下日本社会困境的电影。本片也再度印证了“后311电影”的“处理伤痛”母题,持续的干旱成为了某种“灾难”的表征,不过应对方式以及角色的态度都耐人寻味
夏至日看《夏日沙上》。炎热的夏日、连绵不绝的蝉鸣、突如其来的暴雨,在长崎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失魂落魄的男子,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爱子、失去了妻子、失去了挚友,甚至还失去了自己的手指…似乎生活没有了任何盼头。而青春懵懂的优子的到访,给他的生活平添了亮色,请继续活下去吧。影片节奏尚可,不过一些人物刻画还是比较粗浅(或是稚嫩),导致人物关系和情感变化上有些突兀。但不妨碍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恭喜获得SIFF27评委会大奖~
#27th siff# 第十场该有的全都有,故事的话没什么太大的意外,工工整整四平八稳,日影最擅长的小清新+伤痛
电影节的第二场松隆子,很巧和的松隆子都在闹离婚导演是糟糕的,完全没有把控故事的发展。想拍个《好东西》一样的作品,结果是个糟糕的东西嘴上问我们的孩子存在过吗?心里想的是我们的感情是存在过的吗?仅为这一段,两星变三星
差点睡着
长崎成为我的旅游清单上必定要打卡的城市。剧情平淡,但是我还蛮喜欢的,不知道是不是戴了有映后的滤镜。特别喜欢侄女抱住暴走的叔叔的场景,和社会脱节的男人、依旧不懂得恋爱的年轻女子、无论怎样都好只是活下去的女人,喝雨水太有趣了。在闷热的黄梅天淋这么一场暴雨肯定很爽!
小田切让也老了,电影里丧子的情节和他本人的遭遇也是十分吻合了,颓丧的中年男人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脆弱和无助,但不论是暴雨还是烈日,都一样会嘴里叼着一根烟,左手插进裤兜里走在空无一人的「ろじ」上。外甥女和他微妙的情感传递让我想起《完美的日子》,而丧子以及丧子冲击到他与妻子的感情让我想起《驾驶我的车》。(27 SIFF / 天山电影院虹桥艺术中心)
#2025SIFF 小田切让是一如既往的颓废,高石明里是对外界感知降低的“透明感”,松隆子是长大后的高石明里,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绝路,所以只有两条路,离开或者自残,去别的地方寻找或用疼痛与伤痕验证存在的实感与证据,不然无法抵抗如此深层的干涸与荒芜。不拒绝但也不主动,因为就是已经坏掉了,而且也无力拼凑。
报看,但是小田切等人都在散发魅力
见到小田切让了
看累了
2025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4场,收官之战,圆满结束。2025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尽管这个剧情确实太弱以及发疯的地方确实够突然的,白瞎了卡司,算不上什么大众叫好片,甚至在日影里都是普通的那一类,但是吧,有的时候,当经历了各种遭遇,感受过不同情感诸如寂寞、狂躁、暴怒、悲伤之后,一切似乎没什么改变,生活依然继续,但是这种特殊邂逅与复杂情感交融之后的平静感,日常感,还是和以前不一样的,在下雨天的晚上看这样一部片子放空大脑,还是很舒适感动的,或许这也是某一类电影的神奇之处吧。其实某些场景还是蛮触动的,孤独感、丧失感、无序感,他一直存在,我们只能在某个时间点被治愈,很难彻底摆脱,但是,生活依然继续。(虽然我也觉得不如直接拍四个人打麻将更好哈哈哈哈)
不要相信上影节,最差的电影节奖项。这部电影导演很普通,不如把这个故事拍一部短片。
要不是这卡司,要不是小田切,这片子…真的hm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