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太坏了》,青春性喜剧能入选IMDB前250,真是个奇迹。
相比于《美国派》或其他猫猫狗狗的同题材,这个片子结构偏工整,不只是为疯狂而疯狂,看得出是很用了心的,所谓草书,形散神聚。
此外,两个小兄弟的友情让我羡慕,Mclovin的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
警察的荒唐戏是个亮点,我以中国人的角度去看,原以为是编剧对公务员的挖苦,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美国人的愤青数量看来不多,编剧和导演纯粹只想借二个警察表达一种身心的自由,以灵魂拔翅欲飞的姿态。
啰嗦一个先:这点自己和我们主唱实在是再认同不过了---美帝这群学生就喜欢开SEX趴+Drunk趴 我们一定要坚决批判他们!
太腐朽了!
请一定要腐蚀我们!
这是我们的终极梦想!
还是相同屎尿屁 还是一贯的配方 正宗屎尿屁 正宗好美帝(误07年这部应该属于塞斯罗根和乔纳希尔早期的屎尿屁电影了 通篇脏话+性暗示实在High的不行 美帝的腐朽生活和险恶居心也是暴露无遗 似乎美帝这类青春校园无节操喜剧实在挺多的 他们也精于拍摄此类不需要看得太动脑的片子 只要会心&猥琐地笑就行了即使如此的屎尿屁电影 还是有感人之处虽然剧情很扯蛋 但抛开用性包裹的的外壳不谈青涩的青春 自己还有其他人的那段生活或多或少和他们一样有着真挚的友情 也并存着困惑的爱情 这些才带我们走入了成人的世界笑点很密集 全程无尿点屎尿屁的诚意推荐
在实验室上网的时候,无意看到了这部电影,于是顺便下载了,很快没用5分钟就下载玩了。
superbad类似于美国派,讲述关于青春期成长的故事。
看完感觉一般,与当初看美国派的感觉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候没接触过,看稍微带点料的就脸红的跟什么似的,如今见得多了,就算是满屏幕都是白花花的,心里也不会起丝毫涟漪,对着什么motherfucker、shit,也感觉不到有什么可NB的,真是世易时移啊。
喜欢看这类电影的,不妨去看看欧洲任我行
那些年少青春时做的事情,当时觉得意义重大,长大之后回头想想,就像看一场青春喜剧电影,这个喜剧可能就是《太坏了》这样的,就为我们为那些年少时做过的蠢事芙而一笑吧,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性喜剧。
——有志女青年曾几何时,美国人的青春性喜剧陪伴了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整个的青春成长记忆。
那些偷偷地背着大人从碟店里租来的碟片,是年少时我们和朋友秘密分享的小快乐。
比如,那部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派》,那群荷尔蒙过剩的家伙成为每一个处在青春期孩子的银幕偶像。
《美国派》里的那帮家伙胡作非为的终极目标只是为了能体验真正的性,能拥有一个真正的女朋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经是美式青春性喜剧的鼎盛时期,之后我们再也难以看到如《美国派》那般精彩的青春性喜剧。
之后出现的各色影片,也只是把美国高中生活描绘的更加美丽动人或者堕落糜烂,充斥着各色派对各色美女和各色荷尔蒙过甚的男生,几乎都显得非常类似。
终于,美式青春性喜剧在之后变态杀人狂暴力血浆开始成为美国商业娱乐电影的主角后,慢慢地成为了角落里的配角。
《太坏了》从故事角度和拍摄方式来说都是很典型的二十一世纪美式喜剧的套路,在庸俗的玩笑下当然走的总路线依旧是温情,而《美国派》纯粹的拿性说事和恶搞的程度显然比《太坏了》要高出太多。
可以这样说,《美国派》的故事要幼稚太多,而《太坏了》则在性喜剧的基础上提升了思想上的认识,也更关注于人物的内心,一句话,《太坏了》把性退位为搞笑的其次,而把体现青春期成长的意义设定为主要内容。
IMDB给《太坏了》打出了8.1的高分,跻身IMDB前250名佳片的行列,媒体和影评人也对其褒奖有佳。
总之《太坏了》的成功,几乎向广大喜爱美式青春性喜剧的人们证明了青春性喜剧的复兴指日可待。
客观地来说,《太坏了》诞生于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2007年的好莱坞,充斥着无数的喜剧,其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之作,《一夜大肚》成为美式喜剧回归的成功标志。
好莱坞的制片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喜剧,那曾经是美国商业娱乐电影中最主要的一个电影类型。
良好的市场氛围和美式喜剧再度复苏的幽默力量,把《太坏了》推上了佳作的位置。
当然,《太坏了》之所以“太好了”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良好的市场氛围。
让我们去关注一个人物,他让《老处男》里那个木讷的史蒂夫·卡瑞尔成功上位成为好莱坞目前炙手可热的喜剧明星,他也是票房爆炸的《一夜大肚》的编剧兼导演。
他被荣誉地称为美式喜剧的救世主,他是贾德·阿帕图,2007年最受好莱坞欢迎的喜剧导演和制片人。
身为《太坏了》的制片人,虽然此次贾德没有亲自执导,但是他本人却成为了《太坏了》响当当的品牌保障。
在贾德的喜剧世界里,主角永远是非常不起眼的小人物,《太坏了》里的两个好的可以穿一条裤子的哥们,一个是感觉有点痴呆的肥仔,一个是虽然长相还过得去但是明显缺少吸引女孩能力的乖宝宝,一个是看上去有点像怪胎的四眼。
这三个人的搭配就已经具备了幽默的基础,很显然,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无法吸引任何心仪女孩注意的男生。
当然,这些可怜的小人物也没有什么大理想,几乎清一色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太坏了》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人物上,幽默的同时重在展现那些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到成人期过渡,这个阶段的心理。
《太坏了》的故事太简单了,三个即将高中毕业的好朋友,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即害怕又向往,上大学意味着要和最好的朋友分开。
当然,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三个人都想在高中毕业前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能有一次完整的性经历。
悲哀的是,他们很显然泡不到心仪的女孩,更别说能有什么性经历了。
故事在一个夜晚展开了,那些漂亮的女孩竟然破天荒地邀请了他们,当然为的只是他们用假身份证去买派对上的喝的酒。
用假身份证买酒,成为之后一系列连锁事件发生的导火线。
事件中的那些人物,也都异常的精彩和有特点,比如猥琐警察二人组,是《太坏了》中最精彩的配角搭配。
厕所文化、粗口、性、荷尔蒙依然是《太坏了》丢不开的青春性喜剧的元素,只是在《太坏了》中我们看到了男孩子间的友谊,那种介于好朋友与同性恋之间的情感,是影片着重表现的一个元素,所以,《太坏了》更容易让男性观众感同身受。
三个好朋友,在同一个夜晚,经历的成人世界的种种,不能说他们可以一夜长大,但是成长往往正是源于实际的经历。
对于那些渴望成人生活的孩子来说,雾里看花不如拨开迷雾亲自走进去探个究竟,或许对成长更有意义。
表面上来看,《太坏了》和以往任何一部青春性喜剧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太坏了》做的太诚恳太有趣了,并且聪明地避开了任何的说教。
平凡普通的人物给观众亲切感,而那些年少青春时做的事情,当时觉得意义重大,长大之后回头想想,就像看一场青春喜剧电影,这个青春喜剧电影来自于你我过去不同的经历和故事,这个喜剧可能就是《太坏了》这样的。
让我们为那些年少时做过的蠢式芙而一笑吧,为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性喜剧。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请注明
有个小孩儿,很小的时候他就喜欢画JJ,各种各样的JJ,直的,弯的,粗的细的,长的短的,有时他安静认真的做在路边的长椅上画上半天,有时他在课堂上认真的画几堂课,真是个鲜为人知又自得其乐的小爱好啊,当然他没有真人模特,而自己的还顶着鸡蛋壳,他的模特有的来自《辛普森家族》有的来自《南方公园》有一些来自《花花公子》和《阁楼》杂志,还有的是则靠他非凡丰富的想象力啦---比如他会饶有趣味的把坦克车画成JJ,把香蕉画成JJ,有时他又大发善心的给耶稣画上一只可爱的JJ,给超人画上硕大的JJ,给老师画上瘦小又委屈的JJ,把各种东西都画成JJ的样子,给各种东西添加JJ就是他童年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啦,他画的很认真,有时用铅笔有时用水彩,有时是素描,还画过几副四格漫画的JJ呢,风格也很丰富,有抽象派的,印象派的,巴洛克风格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写实的,波普的,总之品类繁盛,像个天才,画好的纸张他都小心的收藏好,在学校的时候就没地方藏,只好藏在饭盒里。
有一天,悲惨的事情发生了,他邻桌的小女孩儿不小心碰掉了他的饭盒,于是JJ落满一地,小MM看清楚后,大叫一声捂着眼睛跑掉了…..接着没长JJ的班主任叫他去训话、命他叫家长,于是爸爸带他去看长着JJ的心理医生,妈妈带他去找长着JJ的牧师驱魔,小朋友们则把他当作爱画JJ的了怪物而另眼相看。。。
总之那段生活很悲惨,不过,在大人的不懈努力帮助下,他茁壮成长,18岁的时候顺利的长成了一个胖子,汽车撞一下都要被反弹回来的胖子,他就要读完高中,像许多惨绿时代的美国男孩儿一样,他也有了几个形影不离的铁哥们儿,渴望着进大学前结束处级生涯,他不再画JJ了,开始满嘴讲JJ,几乎到了离开JJ无法说话的程度。
他有两个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好的就像同性恋一样---甚至真的被有些同学当做一对基佬呢。
他的好朋友申请到了达特茅斯大学,常春藤啊,他没有,因为他学习太菜,常常对着老师讲JJ,导致评语也不高,可他觉得无所谓,他暗暗的想,上大学有什么好啊,可是又觉得有些哀伤,因为就要和最好的朋友分开了。
而他最喜欢用满嘴的脏话表达自己的哀伤。
毕业Party如火如荼的举办起来,没有人邀请他去,甚至有些暴发户的小孩子拒绝他参加自己的毕业Party呢,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动手实验课(也就是做蛋糕课)上他对着老师Fuck、Dick、Shit、Damm了一通,大意是,这个Fuck的课程有个P用啊,做出来的东西像Shit一样,而且每次我的Fuck的搭档都缺课,你叫我怎么不Fuck又Damm啊。
然后他彬彬有礼的鞠躬说:Sorry,老师,我又讲粗口了。
这一次老师给他分配了一个美女,而且是个貌似很豪放的美女,上来就对他说:你知道吗?
我不怕你讲粗口的,12岁以前我哥哥常常对我讲粗口,他从不叫我的名字而直呼我的外号:『处女膜』。
他立刻就被眼前这个长发飘飘的气质美女给镇住了,那节课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一块儿没有烤糊的蛋糕,并且成功的获得邀请参加人生第一场Party。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个四眼仔朋友可以搞到假身份证拿去买酒,他们憧憬着,在酒精的催化下和自己心仪的女同学们一起完成成人礼。
后来的故事就更有意思啦,他们偷偷摸摸去买酒,发生了一堆离奇古怪的爆笑故事,但是最后三人都没得偿所望。
Party上一通大酒,他和好朋友互相搀扶着回到家,睡倒在地板上,借着酒劲儿,认真的抒发离情。
『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他动情的说,说完后就倒下睡着,鼾声大作。
天亮了,第一抹阳光照在地板上,他们醒来,穿戴整齐后就此分开,他们告别了高中时代,走向不同的人生。
这部电影叫做《太坏啦》(《Super Bad》),难得的青春爆笑喜剧,我无法得体的描述它最精彩的部分。
青春是如此的胖若无人,要能像小胖一样肆无忌惮的对老师对男同学女同学男同学的妈妈警察陌生人等等痛快的讲一天的Fuck,Dick,Shit,Damm.....TMD那得多爽啊。
影片结尾,Seth对Evan回眸,电梯一级一级轮转,到了无法看到Evan身影的时候,Seth才扭过头去。
我也差点哭了。
在小组看过一个帖子,LZ向女生们发问 “如果你是男人,最想做的是什么”。
大多数回答都淫贱不堪,她们饥渴得像狼虎之年的妇人、精虫上脑的青少年。
看来这样回答的女生,通常得到的都是质量低下的性爱而已。
她们幻想一旦变成了男人,就能轻易化身为风流情人,日以继夜地喷射发泄,放肆地群交调情,周旋在绝色美女之间,欲仙欲死,高潮一浪接一浪。
打算关闭窗口时候,看到一个回答,差点让我把手机摔在地上。
“我想体会男人之间的友情”一瞬间,我就绝望了,对这个回答感到致命的认同,无可改变的认同。
从生理上认同,从感性到理性,哪个方面都一致认同。
身为女性,最悲哀的是永远不可能像男人那样交朋友。
而且这样的绝对性是不可置疑的,它绝对得犹如公式、犹如发生过的事,确确凿凿。
可能有些人会反驳,说什么很多女性之间的友情也是比天高比海深。
有什么什么案例。。。
算了,我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我就是从心里面知道,真的,不必有人来告诉我。
美国高中生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教育得也十分到位。
想来,没几个中国高中生在参加派对时能想到带避孕套和润滑油吧。
不过归根到底,这片子讲的还是男孩子之间的故事,女孩儿们嘛,仅供意淫而已。
青春期男孩子的幻想,莫过于暴力和性,看看他们最爱的电影、画报就知道了。
所以,本片历数了三位即将高中毕业的小男生,为实现这两样幻想所做的种种努力,很坎坷,很傻,很扯,却也很好笑,很温馨。
看完这片子你会觉得,在美国,青少年想喝点儿酒真是不容易。
为了帮心爱的女孩儿弄到Party上喝的酒,挨揍、挨撞、挨骂,哥仨都摊上了。
最要命的是那两个糊涂蛋警察,不负责不说,还很黑心,简直太有损美国警察形象了。
可看到临近结尾处,影片才向我们道出实情,其实这两个警察内心里就是那高中生小哥仨,觉得警察很酷,打枪很屌,砸警车很爽。
看着熊熊燃烧的警车,估计两位大哥早就忘了自己的身份。
本片又一次论证了:男人不管多大,从心底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尤其是在心爱的女人面前,看看被拒绝后忍不住流泪还不承认的Seth就知道了,呵呵。
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由贾德阿帕图监制而非导演却拥有贾德阿帕图电影神髓的电影。
编剧之一是塞斯罗根,听说许多故事是按照他自己的经历编的,怪不得胖子Jonah Hill饰演的角色都叫Seth。
可不知道那个画阴茎的爱好是否真的源自于Seth,虽然很变态,但画得真好,画风纯熟,想象力丰富,加上片尾对这些画给予了充分展示,实乃本片最大亮点!
不记得自己的高中时代除了念书还有啥别的活动,更不知晓那时的男孩子们心中都想些什么。
看影片里的高中生,虽然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却仿佛能唤起自己那一段似乎缺失了的记忆,禁不住感叹——年轻真好!
电影本身不错啊,语言非常口语化,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词没有用“毕”的一声代替?
字幕是我近年来见过的翻译得最为口语话的,完全体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信雅达。
正如很多评论所说,结尾是最出彩的地方,前面的80分钟和其他的青春喜剧没什么不同的地方。
两个喝醉的高中生,躺在一起,醉醺醺的一遍又一遍地向对方表白“我爱你”,这,算是同志电影吗?
在高中生看来已经是很鸟的情节了。
非法买酒,狂饮,拒捕,上同学。。。
总体来讲还凑合(在这个年龄段的确很疯狂)。
在一个成年观众看来,亮点不多。
唯一让我赞叹的就是里面画阳具的高超手法。
记得当年第一次在北大上厕所时,曾经被男厕所墙上千奇百怪的阳具造型和长篇大论的《性经》所震撼,现在反观电影里的作品,觉得它们堪称艺术了。
不得不说,画的真好,还有情节。
玩命的都好看
很详实有料的纪录片。节奏控制、氛围拿捏的火候都不错。还有点励志的煽情味道。
时速一两百码摔下来,看着都可怕,真是玩命地开啊
追求极限
所有人总是关心,谁是现在最快的?好想我的摩托车啊……
当红灯熄灭,没有人会回首,过去已成往事,眼前只剩一个问题,谁的速度最快?
敬佩
作为motogp拍的很好,作为motoGP的纪录片我觉得有点重复,纪录片里讲的只要经常看比赛的都能知道,各种爱恨情仇心机报复比这还明白。我觉得拍一些普通观众不知道的事情更好一点。
Fastest, chi è più veloce adesso?
VR46 and MotoGP.
我真的respect
罗西占的篇幅太大了看得我直冒火,节奏也不如直击弯心好,而且这两部对佩德罗萨都不是很友好
完全就是46万人迷个人纪录片嘛。我还挺喜欢99的。认真,努力。Rossi即将离开的时候也为老东家赢了最后一场比赛,离别信自述好感人“当时我跟我的M1车首次在威肯的草地上接吻,它直直地看着我,对我说'我爱你。'”。"How many races?how many championships can he win...but every year you push ur bike and ur body to the limit,U push ur luck to the limit as well,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and 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nobody's looking back,the past is behind you. and there's only one question'WHO‘S FASTEST NOW'”再看一遍开头继续看前篇去了。
燃!
传奇车手,很幸运看过他的一场场比赛。
感觉这部比Faster好看一些!虽然这几部配乐用的都是一个人/乐队,但这部配乐存在感挺强的。喜欢远镜头追着赛车手转弯,周围的一切都模糊起来;还有几段montage也很喜欢。另外Ewan的配音水平也有进步。时隔多年回看这些人的事业发展就很感慨,有的人当年感觉前途无量,可后来表现好像也没有很亮眼;有的人感叹别人转去superbike可惜了,可过几年自己也转去了superbike。采访这些赛车手时大家都是从几岁就开始骑摩托,但好多人的高光时刻真的很短暂,不过转念想想,能站到过领奖台上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吗。
看的热泪盈眶啊~为了梦想的执着~
像是Rossi和Lorenzo两人的交锋史传记。
7.5/10
“最后,罗西重回比赛,因为他有能力,他一定得回来。他为赛车而活,他们也都是为赛车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