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抗美援朝战争的细节,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大书特书《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主要以四场战斗来串联起了抗美援朝前两次战役:两水洞首战、夜渡大同江、三所里阻击战和血战松骨峰。
而陈凯歌仅用2个多小时,从国际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到个人情感的细微变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不得不说功底深厚。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值得大书特书?
片中通过归国军工专家吴本正向周恩来汇报中美国力差距的悬殊数据交代得十分清楚: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80亿美元,美国为3553亿美元,美国相当于中国的20倍。
中国的钢产量至多60万吨,美国钢产量不低于8500万吨,美国相当于中国的140多倍,中国的发电量为46亿度,美国为3340亿度,美国发电量相当于中国73倍,中国人均收入为24美元,美国为1600美元,美国相当于中国的67倍,原油产量,中国为20万吨,美国为2.6亿吨,美国相当于中国的1300倍,飞机、汽车、轮船等方面更是无法相比。
但这些还不是重点:最重要的在于武器装备方面也相差悬殊:
入朝参战时,中美各一个师在朝鲜战场的重武器装备对比(中国按照装备最好的原第四野战军陆军师的统计)https://www.163.com/dy/article/F6N0TC2505457P38.html所谓的火炮也只是人们所称的小钢炮,还都是从日本人和国民党那里缴获的,关键还没有几发炮弹,这点在三所里阻击战的反坦克作战里有演到,后来炮弹全打完了,只能上身进行肉搏战。
手持武器上的差距就不说了,最大的装备差距其实主要在两方面:第一是坦克,最开始志愿军是没有坦克的,而美国的坦克以M46为主:
第二是飞机,志愿军一开始入朝是没有飞机的,而美国一开始就在朝鲜战场上有1100架飞机。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当时朝鲜战争的难度:这就好像,人家开着汽车来和你赛跑,而你穿着双回力还要跑赢对方一样,可谓是钢铁和意志的决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依然选择了开战。
因为朝鲜的失守很可能意味着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直接受到来自于帝国主义威胁,不得不说,就像鸡蛋和石头宣战一样,是需要巨大勇气和魄力的。
懂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当时作战的困难。
比如在三所里坦克阻击战,为什么要在受伤的情况下,还坚持将燃烧弹投入敌军的坦克。
为什么有的战士身受重伤,背上炸药包,躺在坦克下面与之同归于尽——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能摧毁坦克的机会。
手榴弹最多只能把坦克履带炸断,敌军可以在掩护下快速换好履带继续进攻。
所以往往为了击毁敌军一辆坦克,需要好几名志愿军战士用生命的代价,潜伏到坦克附近与之同归于尽。
还比如说空战,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当我们向斯大林提出借武器的请求,斯大林的回答是:得准备两三个月的时间——个人觉得,这也是陈凯歌导演交代得非常好的细节之一。
历史上,苏联曾答应为我国提供空军支援,这也是中国出兵朝鲜和美军作战的最基本条件。
但最后,苏联的支援没有如期达到,战火却已烧到鸭绿江边,中国已经等不得了。
这导致中方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制空权,美军飞机在整个朝鲜半岛上空都可以说是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即使是老式的螺旋桨飞机,也很少受到攻击,唯一的威胁只有地面的防空炮火。
这也是在影片中为什么一开始潜入朝鲜要穿迷彩服,为什么每次见到飞机就只能大喊:“散开!
趴下!
”,也解释了为什么最后血战松骨峰时,虽然第38军112师335团在已经将美军逼退的情况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队被空军轰炸,最后只余战士残骸的原因。
《志愿军:雄兵出击》这部影片,可以说利用现代的声光技术,再现了当年志愿军作战的艰苦条件,无论是夜渡大同江志愿军潜行作战的惊险刺激、还是三所里阻击战血肉之躯打坦克、或是松骨峰战斗百余人阻挡美军重火力轰炸壮烈无比的场景都令人难忘。
精确地还原了朝鲜战场我方在条件相差甚大的情况下,依旧与敌人殊死一搏、视死如归的决心。
大家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是我们赢得了胜利,而胜利的背后,靠的正是志愿军比钢铁还坚强的意志。
所以说,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前辈们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在70年后的今天,依旧有着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也是《志愿军》这部电影值得每个人走进电影院好好看一看的原因。
流水帐一样的电影,基本就是全部在叙述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
剧情完全没有跌宕起伏。
与其这样拍一部电影,不如去拍一部纪录片。
或者说与其我们观众去看一部这样的电影,不如去看一部真实的纪录片。
纪录片至少还能让人狠狠的共情,而且是真实记录的事情。
没有影片中的少许杜撰成分。
比长津湖还差,长津湖至少人家还有剧情为蓝本。
再来说说节奏上。
节奏烂的一塌糊涂。
快的快,慢的慢,没有一点导演自己的节奏。
越来越相信《霸王别姬》不是陈凯歌拍的了。
要么就是这部电影不是陈凯歌亲自操刀,否则我是坚决不会信陈凯歌的水平会拍出这种电影。
对比抗美援朝同样题材的《长津湖》,虽然长津湖也不是特别好。
但人家至少节奏是四平八稳的。
而这部电影节奏真的是不忍直视。
完全带入不了。
节奏和剧情就跟小学生写日记一样。
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想法和匠心和巧思。
再来说说演技。
个别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尴尬。
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还有海清饰演的林巧稚,就那么几句台词,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除了激起观众的爱国心,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作用。
完全就是工具人般的存在。
再来说说国产战争片的通病:为什么现在国产片的战争片越拍越差。
无非就是套路一样,完全没有导演自己的设计。
基本上每部国产战争片都有这几个特点:1:开战前几个小士兵打打闹闹。
开几句玩笑。
2:看见队友死了就不顾死活的向敌人发起冲击。
有些电影拍这种桥段时还要时不时的冒几句不入流的脏话。
3:强行煽情。
要么就是这个重要的人物死了,大家很伤心。
要么就是那个人死了,煽观众的情。
还有很多很多通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也说不完。
文戏没调度,武戏没强度,没精度。
战争部分看的十分尴尬。
还有就是我想说的是抗美援朝这个题材能不能不要再薅了?
可以允许一两部这样的电影存在。
但是你越拍越多这种相同题材的电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这是在贩卖爱国情怀。
如果这些抗美援朝的题材的电影全部拿到美国去上映,不知道美国看到这么多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会作何感想?
你拍一两部就适可而止了。
观众的爱国情怀也一直都在。
可是你逮住这个题材拍两三部,拍四五部,拍六七部。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圈钱。
可能这时候就有人会洗:这是为了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
可我也就不明白了。
这么多电影属实是浪费好的题材。
而且你要拍你就拍也行,关键是你拍的烂也没办法。
电影历史上也有很多非常棒的战争片,而国产战争片却没有任何一点优点。
还有我想说的是,爱国情怀不是由一部电影就可以激发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最祖国的热爱。
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按照剧情顺序刚开始战争背景介绍剪的凌乱,多方人物露脸走个过场节奏感很差,而且像是在演话剧一样,表演痕迹过重,说话都要专门做pose,样板化,很失真。
前期战争场面cg感,截出来可以当网游宣传动画。
有几个镜头太晃,不过吃炮弹被炸晕的时候倒是很应景,确实晕眩。
有一段甚至掉帧,非常卡顿,感觉像是玩游戏时候显卡带不起来了。
陈飞宇出戏,帅公子带妆游历战场。
最想吐槽的,文字信息速度过快,根本看不过来,尤其作战方案部署图在动,下面文字还贼长,根本看不过来,甚至两个根本没法同时看,不知道陈导以为观众几个眼睛。
后面总体上战争场面还算正常,剧情颇为流畅,相较同类型抗美援朝片,以总战场规划入手而非从单次战役切入,希望三部曲拍完可以起到抗美援朝历史细节的普及作用。
很会煽情,容易掉眼泪,家国情怀大义,虽然被拍烂了但是每每看到还是会感动。
张颂文去联合国的戏份和战场上惨烈的交锋混剪感觉很流畅,时空相异,但是不屈的手坚举,虽然有点土,但是更有味道。
总体7分,期盼下两部。
为了捧红陈导儿子陈飞宇也不能这样吧,孙醒都被演成超级赛亚人了,怎么都不会死。
剧情很多硬伤,唐和黄公公的演技完全不入流。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应该被歌颂的,要警醒战争。
最后,坚决反对陈导再次导演这种类型的骗子,他只是个商人,贩卖爱国主义的人都是有罪的。
很喜欢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所以坚决不允许商人们贩卖我们对于志愿军战士们的敬仰。
陈凯歌用《志愿军》证明了《长津湖》是他拍的,他用这部比托马斯回旋还旋的主旋律电影来全面展现抗美援朝的壮烈史诗,但真正触动人心的是那段历史,而不是这部电影。
说电影不像电影,说纪录片也牵强,请大帮演员,投几个亿就为了还原历史,而缺乏电影本身的作者性,我看是有些讨巧的。
陈凯歌以尽量客观的视角架起摄像机,用历史与原著规避了他剧作上的缺点,同时隐去了他导镜的游刃,站在了电影与历史的平衡点,企图不偏不倚,但这在我眼里成了败笔,平衡显得刻意。
全片没有绝对主角,有的配角名字也记不住,戏份少,到后面牺牲时情感冲击力就淡了多。
领导人对话也冗长空洞,仿佛是为照顾视角全局性而强加上去的,过分根正苗红让电影的情感表达悬浮于空,因为这拍的已不是人,是抗美援朝精神。
我说不清拍精神是好是坏,但主旋律太旋确实是坏事。
志愿军:雄兵出击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陈凯歌 / 唐国强 王砚辉
相比长津湖,大部分节点和细节都是按照史实拍的,先别说拍的好不好,这次好歹做菜的步骤对了。
开头的铺垫及自然资源和工业能力对比,能往这个方向拍是真不容易啊,只可惜浅了,军工能力对比在哪呢?
这垮了,连着后边战场部分一起跨,哦不对,战场烂的和之前的水平差不多,流水账叙事,刻画几个扁平角色,然后近中景一顿乒铃乓啷,突出下牺牲最后精神高潮。
人物是依旧扁平,唯一惊喜的是提到了ptsd(不是刻画)最让人难绷的是38军急行军,拍的行军如履平地,就死两个人,然后跑一跑就一笔带过了,然后就到迷惑敌军敌机这个“搞笑轻松”的情节了,当时我看完都要吐血了。
38军万岁军,人类军事史上的神迹,赶在敌人机械化部队平原行军30公里之前,紧靠步兵行军,且刚打完德川又要马不停蹄即刻在14小时内奔袭140里山路,这72.5公里只是平面距离,朝鲜那地形加上没有制空权只能走山路,实际行军距离绝对不止这个数。
同时躲避无线电侦查和空中火力压制,中途还遇到几股小规模遭遇战。
战术上是神兵天降、执行上是超人附体,你电影特么在拍什么呀,应付一下就过去了?
战场态势的表现依旧是零,1200架敌机的绝对压制也根本没体现出来。
全景战况推演只有三次,做的也差,看字幕来不及看变化,看变化来不及看字幕。
特效懒得说了,自己看。
现在军事主旋律电影的通病是什么?
信息密度低,不舍得讲宏大叙事、不从战场态势的角度去拍摄讲述,沉迷刻画角色,噼里啪啦biubiu以外的篇幅都在讲角色画群像,但又没能力从人物的刻画中以小见大,反映出时代特征、精神信仰以及我党我军那个年代优秀的政治工作,所以透着一股小家子气。
一拍主旋律,内核就只有一个平面的“牺牲”,牺牲背后个体映出的国运对抗、孤注一掷、意志决心、共产理想呢?
除了牺牲,战场上有神级战术、有战神倍出、有组成战略目的的各种小型行动或战斗、有动态战况,你们倒好,一拍主旋律战争片就是各种人海冲锋,近景打打打死死死,这样搞有意思吗?
不舍得将视角放到主角以外的地方,一场战役只拍个体视角却忽略宏观视角,仅靠对话和字幕推进战事,一开打就是近景中景白刃战,偶尔扔点炮弹,你的全景态势呢?剪辑后就呈现为上级下命令战士执行然后就是打近景,期间描写打得惨烈,只能体现超人的意志,但另一方面却忘记了我军四两拨千斤的顶级战术支撑和组成战略的大大小小行动战斗。
这样拍出来的主旋律只有色,没有味。
我知道肯定又会有人来喷我崇洋媚外,只喜欢外国那些鸟主旋律了,我也懒得对线了,反正我的标准就是矮化我军即为不合格,顶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明要么是水军要么是来削弱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内宣的。
最后建议以后拍军事主旋律前先剔除掉某些外籍导演,然后看一百遍大决战再开机。
如题,这个代表什么我到现在想不出个所以然,我看了电影的同事也是满脸迷惑不明所以,主打国内市场主旋律抗美援朝的宣传海报内容居然是诡异的小丑装扮,你不会觉得中国观众明白小丑的意义吧?
你不会觉得用这张海报走出国门很幽默吧?
你的目标观众是谁?
你在影射谁?
把这个搞明白了一切都可以心平气和,否则,你也不会心疼我这一张电影票。
评论区所谓解释我看到了,但更加恶心。
如果你想用一张图片表达一个人被旧社会压迫为求生存迫不得已,即使用小丑的妆造也非常容易。
阴暗的场景,凌乱的服饰,夸张的小丑,卑微的站姿,赤脚踏泥尘,随便一句文艺的过往,都能让人共情旧社会逼人为鬼的压迫。
看看这个呢?
白衣一尘不染,沐浴阳光之下,表情看不出任何不满,左上角大书三个字“志愿军”,你告诉我这诡异东西跟志愿军有什么关系?
按这个手法你是不是可以做一张海报,上半部分小男孩暴走,下半部分珍珠港,中间四个大字“日美亲善”象征坚不可摧的父慈子孝?
这种照片拍的好是常态,拍不好是水平有限,拍成这个德行就是态度问题了。
我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比较宽容,但是两件事依旧不容诋毁,一是抗日战争二是抗美援朝,海报侮辱了战争,所谓的官方解释进一步试图侮辱观众智商,一股子李宁牌太君帽子科普历史由来上位者的优越感。
回来复盘下,先来一张争议照片试水,引起公愤了强行解释悲情,雇一群水军拼命洗地带节奏,主旋律上价值对观众降维打击,一套连招行云流水,互联网流量经济属实玩明白了。
收起你们所谓的官方吧,是非对错观众自会判断,而票房,就是最简单的投票。
前天带我年近六十的老父亲去看志愿军,魏大勋的角色甫一出场,尚且没有言语对白或者字幕介绍,他就很笃定地说出了“这是毛岸英”,周围也隐约能听到好几个不同的声音在说“岸英”。
魏大勋的身形、神态、动作无不细致贴合,他站在那里,就好像跨越了七十三年的时光,把岸英短暂地再次带回了我们眼前。
整场电影看下来,岸英的离开很早、很匆忙,猝不及防得让人甚至来不及悲伤,却在事后每一次回想时都不由地心痛惋惜。
历史上的毛岸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二十八岁的大好年纪,满怀热忱一心许国,然而战争最是残酷无情,风华正茂的少年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从此成了全国人民隐隐作痛的伤口、扼腕叹息的月光。
相对于整部电影一百四十分钟的时长,岸英占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恰如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的一缕清风,抚慰了小战士杨三弟,也温柔地拂过每一个观众的心。
魏大勋的演绎,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的尘埃里、光阴的缝隙间,再瞥见一眼那个如风如月,似松似竹的身影。
周末闲来无事,去看了《雄兵出击》观影过程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根本无法坚持看完。
前面的文戏不予评论,一开始打仗就进入了主创的幻想时间。
1,一开始有一场美军机越过边境线轰炸我国百姓的戏,作为我国出兵朝鲜的正当性本来很有必要的,但却拍得非常滑稽。
轰炸机刚出现,就有个兵跑过来说“美机在麦田里扔了燃烧弹,快去救老乡”于是几个主要演员就跑到麦田里救百姓去了。
等他们到了,轰炸戏才开始,天上一边炸,地上一边救,那个英勇无畏啊。
问题在于你们怎么和美机一同到达的?
我记得那个报信的不是说“扔了燃烧弹”么?
那救援到达的时候难道不应该是一片火海才对么?
怎么感觉你们和美机是一同赶到的,美机这是空中盘旋等你们了,还是你们事先知道轰炸地点?
如果说前面这场戏是为了表现志愿军和百姓心连心,对前后逻辑性做出了些妥协,那么后面的戏就毫无逻辑了。
2,时间线推进到1950年10月19日夜第一批志愿军准备入朝,剧情交代志愿军对鸭绿江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
然后主创的神操作开始了,彭老总为了了解对面的情况,决定第一个入朝……你没看错,是第一个,不是第一批。
辛柏青(演员)劝说无果之后,让人换上缴获的美军军服,带着无线电跟上彭总,于是接下来——他们跟丢了……一个深入敌后的指挥员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司机会朝鲜语这种细节我都懒得吐槽了,问题在于你们来干嘛来了。
接下来有两场戏,表现了从中央到一线部队,没有人知道彭总去哪了。
(爸爸去哪了?
主创也不知道啊!
)一个几十万部队的总指挥,身先士卒跑到敌占区去了解情况,干起了侦察兵的活儿,然后失联了……不是,您主角光环加身我可以理解,问题是怎么了解情况?
开天眼么?
了解完情况怎么指挥?
飞鸽传书么?
万幸其他人会听声辩位,很快找到了老总,否则这场战争很有可能因为总司令的意外失踪提前结束了。
3,志愿军接到过江命令之后击了个掌,高呼“同生共死”这时候不是应该去布置任务,交代注意事项,检查装备,核对时间么?
怎么感觉你们是准备去打群架?
4,好不容易过江了,乱套了,全乱套了。
不是志愿军未能赶到指定地点作战计划乱套了,而是主创脑子全乱套了。
说354团准备在两水洞伏击南韩部队,距离不远处是118师的团部,354团决定把敌人的炮兵放过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炮兵会走在整个部队的前面,我也不懂,也不敢问)先消灭后面的步兵。
此时电台联络不上师部,然后就乱套了。
先说两水洞这边,伏击就是放一排迫击炮,然后伏击部队跑去跟对方近身肉搏……我不太清楚,是冲锋枪的射程不足十米吗?
为什么伏击战要大声喊杀,然后冲过去和敌人脸贴脸对射?
迫击炮阵地也是个笑话,炮兵们人挤人扎成一堆,彼此之间零距离,你们是觉得片场太冷了凑一起放炮仗取暖是吧?
师部这边就更搞笑了。
前面有个通讯营长问师长“我们是什么任务”师长告诉他保护好电台,他还老大不乐意,师长问他说“你们通讯兵很能打么”然后被偷袭了,他来一句“我们通讯兵很能打的。
”还他娘首尾呼应上了。
请问部队各部不应该是各司其职么?
当兵的都很能打,那一开战什么侦察兵炮兵警卫营炊事班都往前冲好了,反正你们很能打的。
接下来354团放过去的炮兵,就这么悠哉游哉的晃悠到了师部。
Excuse me?
炮兵的耳朵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你们后军被袭击了,迫击炮都炸上天了,你们没听到吗?
Forgive me!
师部方圆五百米之内都不允许站个哨兵是吧,非要等到敌军跑到面前了,都大眼瞪小眼了,才站在房顶上高呼“有敌军有敌军!
”我记得在两水洞伏击敌军是师部下的命令,你们是知道附近有敌军的啊。
没理由知道今天有接待工作,因为大门口的同事没来电话通知,我就在家睡觉吧?
然后这场笑不活的山坡攻防战就开始了。
那个场面之小哟,你都怀疑剧组租不起那片空地。
双方就在几十米的范围内互射,超过一百米的那就属于超视距了。
射着射着,南朝鲜兵想起我们是炮兵啊,应该用炮啊。
于是推着几门炮来到了山坡下。
百八十米的距离,用炮……你们都不怕炸下来的石头把你们埋了。
另一边也搞笑,身中数枪顽强作战,慢镜头倒地都是常规操作,就不说了。
一个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士兵,不会开巴图鲁的保险……哦,他是通讯营新兵,新兵不会用巴图鲁很合理……吧但师长不是让你们保护好电台么?
警卫营的任务是保卫首长,所以要突围出去打反击……这部片耗资多少个亿,为什么不能从这么多个亿里抠个百八十万的请两个军事顾问呢,哪怕请个军事爱好者也成啊。
前段时间看了《奥本海默》,同样是“主旋律影片”很难想象这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号召文艺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然而占据文创主要位置的那些人却只能“编好中式幻想”可悲可叹啊。
感动的是历史真实,而非电影。
作为志愿军后代以及《长津湖》审过剧本的咱,对陈的作品本不抱期望。
影片是又三部曲首部,所以《雄兵出击》才是破题。
笔墨花在领导人战前定下决心和跨过鸭绿江首战、三十八军“万岁军”由来及松骨峰战斗上。
能感觉某些点是专家们刻意要求也着重纠正了的,比如指战员们称呼“同志们!
”战争场面比《长津湖》稍微好些没有武侠感,表现了舍生忘死。
但人员还是密集,白刃战居多。
王骁的梁兴初和黄晓明的江潮不错。
其他角色僵化,领导人更是套路化。
很多场景没有展开。
但的确塞不下了。
至于电影手法谈不上。
《上甘岭》那种再难回。
真不知道是哪个垃圾配的音,这个背景音乐极其他么的恶心,噪音极其恶心,连对白声都听不清......
整体还可以,孙健淇很帅
好烂啊,辣眼睛的烂
不是,这是大前年的电影啊?????
警匪僵尸魔幻片…
笑死了,又浪费了宝贵的一个小时。“生化烟雾弹”变僵尸的设定也能想出来,策划你可真行啊!看了开头一直以为是个倒叙的叙事结构,一直在期待港式的双人卧底加牺牲套路,结果当看到小女孩被绑主角被停职才恍然大悟被编剧骗了(甚至弹幕一直在说老陈的牺牲很悲壮很惨,搞得我就很期待,好家伙合着全是制作公司的营销套路啊,就为了让你看够六分钟),结果一看进度条已经过去一半了,回忆你是只字不提啊……剪辑很水(尤其声音),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根本感受不到主角的自责和反派三弟对于身世的绝望无助,全靠台词口述,没有任何动作、情感、动机的加持,没有形成戏。甚至最大的内部矛盾冲突——也就是嫂子对警察这个职业的怨恨也都没有讲明白最后怎么就消除误会变得理解了……感觉整个电影的故事就很过家家一样,单薄到像故事会里的一段小故事……
卧底抓毒贩。女儿被绑。对打。毒弟交换人质。毒窝人咬。击毙
烂剧太多
飙车戏不错。就是海报封面有点虚伪
企鹅为什么给我推这个???
扫毒
这是啥呀,强行敌方组团降智?
最后丧尸出笼的时候我真的笑了
还好就一个小时,但已经觉得乏味了,除了青岛的外景还不错
片子之烂,烂过臭鸡蛋
国产网大如果不是院线电影「降格」的,都不能看。哎,伊然当年看《极限17》很喜欢,关注了社媒,结果解约耽搁了一段时间。再一次看到她表演还蛮有趣的。
垃圾
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网大。短短一小时就相当于一部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点评的!反正就是看看呗!
没啥意思
毕业作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