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很不错,也是良心影片,只不过离人们心中的好电影还有一些些距离~ 门外汉一个,只是说一下个人看完后的感觉。
一是演员虽然尽力了,但还是感觉蛮僵硬的,就比如男主,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难过之类的心理状态他只会用皱眉缩脸来表达,让人感觉不到角色的魂,而只能看到一个尽量在努力的演员。
二是剧情有太多刻意煽情的地方,导致观众感知疲劳,就算出现一个潜在的情绪爆发点却也感觉不到了。
想要打动观众固然是好的,但不代表需要时时想着去打动,前期充分压抑和隐藏情感,反而能在真正的情绪爆发点一鸣惊人,令观众更好地投身其中,回味许久。
三是演员并不能很好驾驭角色时,个人感觉可以少一些单个人物的心理表达特写镜头,如果情感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那么这类的镜头只能让整体不断地被扣分,十分违和。
当然拍好一个电影是很困难的,拍好一个好电影更是难上加难,整个过程也必然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难处。
所以上面的这些也只是个人很主观且片面的看法,未免有些目光狭隘。
不过我相信只要守好想去打动观众的初心,再加上好的故事和熟练的经验,所谓的“好电影”也将指日可待。
真的很好看,眼泪止不住。
这是由真实事例改变的,一个七岁的小女孩选择将自己的眼角膜送给陌生男孩,将自己剩下的捐款捐赠给其他白血病儿童,真的很善良,她的墓志铭是我来过,我很乖。
在打针的时候他都没有吭声,何其坚强。
在这部影片中善良战胜了冷漠,同时我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健康和金钱的重要性,每个人都会面临生病和死亡,我不希望我的亲人最后会因为没钱看病而离去。
其实最近我情绪很低落,感觉人生很没有意思,现在我只感觉活着本身就是意思,我很敬佩张望的养父,这也算是一种对陌生人极大的善意,因为张望是捡来的。
前些日子我特别不想回家,因为某些原因,现在快过去一个月了我心中还是有疙瘩,长大之后我大哭过两次,两次因为我的爸爸,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他,我常常觉得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是我对他的要求太高,起码在那两次事件中我觉得他不爱我,他心里想的只有自己那虚无缥缈的事业和他弟弟的房子,我哭的撕心裂肺他还是无动于衷,直到我找了奶奶他才有点松口,所以我真的没办法面对他,我记得那天他把我送到学校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让我忘掉今天的不愉快,可是我怎么忘的掉,我也想忘记但那些行为言语就像一把刀一样狠狠地伤害了我。
不知道是离开家太久了还是怎么样,我特别想念妈妈,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父母其实特别希望你们能够主动去找他们,有时候他们不来找你是因为怕打扰到你。
”所以我经常主动和妈妈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我想让妈妈做我的朋友,那次我发烧一个人去医院,回家的路上就泪奔了,妈妈二话不说就说来家里接我,而我爸爸却在家里忙他所谓的事业;来学校那天妈妈给我忙前忙后而爸爸呢?
你在干嘛。
我尽量不想去回忆,越回忆我就越难受。
所以我很羡慕张望有这样一个父亲,他毫无保留的爱着她。
一直以来我的座右铭都是: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我也想做一个善良的人,我愿意去帮助他人,我不喜欢勾心斗角,也不喜欢费力合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做自己就好了。
看这种片子,就感觉导演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完全是用城里人的腔调去YY农村的生活。
农村的爸爸,没有文化、没钱的,大部分都很冷漠、很木讷,他们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表达出什么温情和友善,尤其是女孩子。
板着脸、吓唬、斥责那是常态,亲亲抱抱举高高,那是做梦。
我相信有这么善良的养父,但是很多关爱、紧张、呵护的话和动作,不是一个家徒四壁的男人,能说出来、做出来的。
简单到牵手、摸额头、拂脸这样的小动作,对大多数农村的父母来说都是没有的。
不能怪他们,这只是一种普遍代际传承的悲哀,因为他们也没有,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过。
农村大部分爸爸的脸,都是一脸尖刻、凶恶、沧桑、无力的,主要是大家过得都很艰难、辛苦。
在农村能够好好的,和颜悦色地和自己的妻女说话,都算是非常稀罕的一个男人了,这样的男人叫做有修养,十里八乡可能都难得一个。
因为妻女是真正的弱者,能够心疼弱者,那是真正的“仁厚”“友爱”。
爱,这个东西很珍贵,他很难在很贫穷、匮乏的土壤里,生长发芽,大部分人都可以活着,顶多算是一个工具,例如丈夫是养家的工具,妻子传递香火的工具,子女是用来养老的工具,因为没有爱,所以他就很难有温暖和温情流淌出来。
特别是贫苦的家庭,很多时候他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错,他就是没有那么多的人情味,更多的是计较和利益。
这个人情味包括:看到别人、给别人存在感,能同情、同理别人,这点尤其显得奢侈。
从故事上,剧情上来说,很感人。
为小主角这么乖巧,这么懂事,"来过这个世界,我很乖"确实,穷人8岁的孩子当家早,知道自己是被爸爸捡回来的,对生活的承受能力,对生活的认识比起同龄的孩子要深刻。
看到后半段的弹幕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确实为现实生活中的的原型而悲悯和感慨,"绳子挑细处断"让人动容,让人潸然泪下,观影途中也好几次热泪盈眶。
从影视上说,拍的真的没弹幕评论里说的"十分"好。
有时候,我们感动的故事的真实性,而不是影视的叙述的手法。
影视中很多地方都很唐突,血液科小夏对张望的情感铺垫很少,血液科的小夏护士对整个剧情起了推动和关联,但是就很……单薄。
小姑的在小主角住院后,陪护,也很……父女俩的生活中之前除了强子和同学之父,其他人的交代都很唐突,那个从婆婆借了几百块?
那个小同学的态度变化太大?
从学习第二第一名之间的不服较量,到涕泪横流请求他父亲捐款,到爸爸去代催债被打,后面没了下文,然后看着新闻报道而"良心发现",一切都很仓促……所以3分,不能再多了
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讲述了一个白血病小女孩从得病到最后离开人世的悲惨故事。
她乖巧懂事,善良可爱,但可惜死神的无穷最终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七岁。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无不悲伤流泪,为其惋惜。
主人公小张望,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是被别人丢弃的孩子,她被张国华也就是她的养父在大山中捡到。
张国华生活本就贫寒,尽管在村里人的反对与劝说之下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决定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他认为女孩的出现给了他希望,于是给她取名张望。
父亲靠着编竹筐为生,因为生活贫寒,张望每天吃的都是咸菜米饭,她从小就懂事,天不亮就拿着手电筒蹦蹦跳跳的去上学了,父女俩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平凡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幸福。
这一点也戳中了许多观众的心,让观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一天,张望和父亲在路边卖苹果,一辆车停到了路边,女人衣着不凡走到了张望面前挑选苹果,在称苹果的时候对称重还不熟练的张望不小心将秤杆打到了女人的脸上,女人直接毫不犹豫的打了张望一个巴掌,坐在路对面的父亲连忙跑了过去摔倒了地上,转头看到小张望留了许多鼻血,这是张望第一次流鼻血,也为后面做了铺垫。
父亲连忙抱着女儿去了县医院,医生刚开始没有注意到病情的严重性,只是教了张望缓解流鼻血的方法,并且注意休息。
在这之后张望总是流鼻血,她按照医生教的方法但并没有缓解。
父亲看到张望脸上没有洗干净的血渍,立马抱着她又去了县医院,医生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建议他们去省城做全面检查。
到了省城医院,护士看到张望流了好多的鼻血,直接带她到了急诊,结果出来了是急性白血病,费用高达30万。
这对于老张来说可谓晴天霹雳。
本就贫寒的家庭根本支付不起这么高昂的医药费,他只能四处借钱,挨家挨户的借。
每个观众看到这心里都会有阵阵酸楚。
村里的普通人家大都很善良,即便自己没有多么富裕但都借给了老张钱。
但这对于高昂的手术费只是杯水车薪,那些有钱人家,却是一毛不拔,一分钱都不借给老张,尽管老张含泪求他,也是无动于衷。
老张只能留着泪离开了。
张望深知家里已经穷困潦倒,和爸爸说要放弃治疗,回家。
在场的人听到了张望的话,瞬间沉寂。
父亲当然舍不得这样,他想尽办法,去集市买东西,工地干活,下跪求人,要钱被打,甚至有过卖肾,强银行的想法,最后身上仅有的七百多块钱还被骗了。
张国华实在没有办法,筹不到钱,只能带张望回家了,给张望买了她最想吃的方便面,买了她最想要的发箍还照了相。
之前一直照顾张望的护士不忍心张望就这样放弃治疗,她寻找途径,在报纸电视上发布关于张望的消息。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这件事,给张望捐款。
其中包括之前打了老张的包工头,打了张望巴掌的那个女人。
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筹到五十多万元的捐款,在大家的帮助下,张望接受了第一次化疗。
但不久,张望的病情又恶化了。
一次又一次的进入抢救室的张望意识到了自己的情况。
和医生说死后要捐赠自己的眼角膜。
交代完之后的张望真的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所有知道她帮助她的人都为她悲伤。
剩余的医药费救助了七个白血症患者。
眼角膜也帮助了一个男孩看到了光明。
故事就此结束……从张望第一次流鼻血开始,电影一直处在悲伤压抑的氛围,但最令人感到悲伤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善良懂事的小女孩,配的上这世间的美好,可惜死神无情,病魔无情,早早夺走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生命。
希望她的天堂没有病痛,有她喜欢的发夹,不必每天吃着没有营养的饭菜,不会被自己的亲人抛弃,不会被同学嘲笑。
天堂的“张望”,还是那个活泼开朗善良可爱美丽懂事的小女孩。
愿她可以开开心心的长大。
善良是可以传承和激发并且教导的。
7岁张望的善良来自于她获得的满满的爱。
她的养父,一个穷苦的单身男人,因为爱和善良,收养了被抛弃的小婴儿张望,张望就是养父的希望,虽然生活困苦,但父女俩满满的爱温暖着彼此,也使得身世可怜的张望从小就学会感恩与爱。
哪怕是买水果的阿姨给了她一巴掌,她仍觉得是自己错在先,因为没有跟阿姨道歉而耿耿于怀。
这个坚强的女孩面对残忍的病痛仍努力支撑着,心怀感恩,每天想的是如何给养父减轻负担,学画画,带病考试,这个时候的张望才是觉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命运的,而白血病这个可怕的病魔,对小小张望来讲,自己却被它掌控着命运,在自己能做决定时,她把别人对她的善良传递给其他需要的人:知道自己不久人世时决定为失明小哥哥捐献眼角膜,把社会的捐款捐给更多需要救助的白血病小朋友,她以自己的方式去掌控自己的命运,跟病魔做斗争!
这就是充满爱的孩子去爱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小孩的可塑性真的很强,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因为爱和善良是可传承、传递、传播的!
看了这部电影,从头哭到尾,泪水流了一盆。
演员演的真好,太虐心了。
世界上,穷人更是脆弱,一点打击就是灾难。
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如果能平安长大,一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佩服爸爸的爱心,孩子遇到这样的养父也是幸运。
看片尾字幕,后来白血病纳入医保,这是社会的进步,让更多的孩子看得起病,善莫大焉。
当我们住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过着一些偏远农村孩子向往的生活。
我们吃腻的东西是人家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我们的玩具是人家见都没见过的东西。
或许我们很难理解会有这么夸张吗?
有的,只是我们没见过所以觉得没有罢,另外这小女孩的演技真不错,更没想到大B哥居然也来客串了。
可惜这种电影在院线不会有太好的票房
电影前半段,7岁的张望,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去上学,走到学校,天都大亮了。
而她的爸爸,要去集市卖竹筐,只有把竹筐卖掉了,才能有钱给张望买一包方便面。
张望是1996年出生的,7岁的时候,也就是2003年,在当时,对于村里的孩子们来说,一包方便面是奢侈品。
好多人家里没钱,除了白米饭,啥都没有,甚至一顿饭,都是白盐水兑着汤吞下去的。
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菜桌上会有2个鸡蛋,几盘咸菜,这也是极限了。
那个时候,人真的太穷了,走路1个小时,背着50斤米去赶集,才能赚50块钱。
而张望她爸没有米卖,只能编竹筐,都是农村里的,又有谁需要竹筐呢?
她爸的竹筐肯定是卖不掉的。
一天过去了,张望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张望很开心,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她跑不动,老师对她说“要加强营养”,她家连饭都快吃不起了,哪里能够有营养。
放学前,老师说要买辅导书,10块钱一本,张望很想要,可是,这10块钱,张望爸爸把所有的筐都卖掉,都不值10块。
在集市里的张望爸爸,看着天快黑了,嘀咕道“我这一个都没卖出去,望娃还要我买方便面呢。
”一包方便面在当时只烟1块钱,张望爸爸都拿不出来,正当他忧心的时候,隔壁猪肉摊的大哥,好心给了他几包猪肉。
回到家里,张望懂事的问爸爸,竹筐卖掉了吗?
爸爸说没卖掉,肉是叔叔送的。
肉做好后,爸爸把肉都夹给张望吃,望娃看着爸爸说:“爸爸,你也吃,你不吃,我就不吃。
”
看到这里,觉得很感动,7岁的张望这么体贴。
张望说自己的成绩是第一名,又说自己要买辅导书,爸爸没钱,却答应的很爽快。
两父女还一起憧憬着,未来在大城市的生活。
张望爸爸哪怕这么穷,也想要张望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丰富的世界,可是,张望病了。
在农村里,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生病,一生病,本就一穷二白的日子,雪上加霜,真的过不下去了。
在电影里,很多细节很打动人的,看得我鼻头一酸,张望家里实在太穷了,穷人是不配生病的,生病就意味着等S。
他们家的贫穷,除了买不起方便面,其他的也真演绎的非常真实:1.家中漏雨,只能拿铁桶来接水。
2.张望的棉衣很脏了,却没有换的
3.张望家的雨伞是真的很破
电影的背景都是基于没有钱的前提下,拍出来的绝望和无奈,许多人会觉得煽情,但是我觉得无比的真实。
我小时候,就是和望娃一样的生活环境:我小时候和农村的外婆生活在一起,走路很远去上学,打一把破破烂烂的断了柄的伞,渴望买辅导书,可是外婆没钱,只能忍着不买,家里漏水了,拿个塑料盆接水……可是与望娃不同的是,2009年,我外婆得了白血病,平时靠着卖米维持生计的家庭,真的筹不出来钱,到处问亲戚借钱,也借不到。
最终,外婆一个月后就过世了。
电影里的张望爸爸筹钱时的无助与绝望,每一时都感同身受。
如果你看到了张望家的贫穷,站在当时的背景去看,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我的公众号:柚子君说
从故事上,剧情上来说,很感人。
为小主角这么乖巧,这么懂事,"来过这个世界,我很乖"确实,穷人8岁的孩子当家早,知道自己是被爸爸捡回来的,对生活的承受能力,对生活的认识比起同龄的孩子要深刻。
看到后半段的弹幕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确实为现实生活中的的原型而悲悯和感慨,"绳子挑细处断"让人动容,让人潸然泪下,观影途中也好几次热泪盈眶。
从影视上说,拍的真的没弹幕评论里说的"十分"好。
有时候,我们感动的故事的真实性,而不是影视的叙述的手法。
影视中很多地方都很唐突,血液科小夏对张望的情感铺垫很少,血液科的小夏护士对整个剧情起了推动和关联,但是就很……单薄。
小姑的在小主角住院后,陪护,也很……父女俩的生活中之前除了强子和同学之父,其他人的交代都很唐突,那个从婆婆借了几百块?
那个小同学的态度变化太大?
从学习第二第一名之间的不服较量,到涕泪横流请求他父亲捐款,到爸爸去代催债被打,后面没了下文,然后看着新闻报道而"良心发现",一切都很仓促……所以3分,不能再多了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emm…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