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我的打分跟这篇评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为我喜欢这部片子,却几乎没为它说好话就好像电影版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完全的反米兰昆德拉,而阿甘正传则在精神内核与原著几乎完全脱离。
这个本来也没有打着太宰治的旗号来做的动画,按说应该跟那个自杀而死的人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系色望这个人在我看来跟太宰治完全没有共通之处。
至少太宰治是真的在一心寻死而系色望却一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体能以便在自杀时能摆脱死神。
系色望并非绝望者,他只是对社会抱有另一种希望而对与自己希望的社会不同的现实感到不满,总的来说跟一个普通的愤世嫉俗者没什么太大区别,他甚至不像那些人常常做的那样用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方式和自我堕落来反抗。
他所做的唯一的抵抗就是那完全不以死亡为目的的自杀。
如果用文字来描写这样一个角色的话,我一定不会产生任何共鸣,但是因为画风很美,因为娘娘那极度擅长诠释中二症患者的声音,把这个角色萌化了。
我对太宰治的了解仅限于在公交车上看的短短几页人间失格。
那几页中我可以看到一个恐惧集体生活的,表面长袖善舞实际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渴望远离人群的孤僻者,而非系色望那样渴望被社会接纳却由于种种原因被排斥在外的人。
绝望先生是在用绝望的声音对日本社会发出某些呼声,但是如果是太宰治的话,社会于他会是什么呢?
他难道是为了社会而写这些著作的么?
相比于喜欢标举社会责任感的创作者,我更容易欣赏那种着力于向内探索自身灵魂的人们,特别是那些灵魂深处常常有痉挛和痛楚的人们,我觉得他们的方式更趋近于艺术的本真。
那么若太宰治是我所欣赏的第二种艺术家,则想通过绝望先生这样的作品去接近太宰治,实在是缘木求鱼了。
我目前为止最欣赏的动画。
绘图创意深度完美。
需要坚持看下前几集才能玩味其中的黑色幽默。
这才是恶搞。
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斗胆一说,绝对值得珍藏的精品。
绝望先生,这次真的是再见了。
伴随着绝望先生的一声干嚎,第二季……希望……对动画的爱源于人设,干净利落,大部分的区别点在于头型。
说不上来最喜欢哪个女生,感觉都满有爱的。
那么就最喜欢系色望好了,这个充满对世间嘲讽的男人。
真不知道监督的大脑里装的是什么||||||那些动画里的小插曲不停的轰炸眼球,大脑吸收不能,每次都必须暂停回放看看细节。
不知道原作是否也这么混乱呢…………真的没有第二季了吗?
绝望啊!
另:很想下OST来听。
我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出来第三集绝望跟前明明只有一排女生坐着,后边一整片教室都空着啊,怎么说话时又出来一堆人……那堆人原先在哪儿?
唉,这个片子,其实说的是绝望,但每每都把绝望变了希望呢。
YES,伪绝望!
风格和怪化猫很像呢有点浮世绘,有点惊悚风(片尾),画面的底色都好像是画在粗麻纸上一样,粉喜欢
在落英缤纷中大张旗鼓地上吊的森赛,被乐观过头的少女可符香拽了下来,扭头便是一句怒吼:真死了怎么办?!
真是劲爆的开头和神展开。
新房昭之的片都有点抽,这部尤甚。
新房昭之的片都喜欢给男主建后宫团,此部尤甚。
卖肉无下限,心理老师和家里蹲少女的关系意味不明。。。
此片抽的我几次看得有点抽抽,但不得不承认,这部挺抽的动画,充斥的全是对社会现象的犀利吐槽和黑色幽默。
绝望先生的绝望,无非是给各种虚伪戳洞剥皮。
印象最深的是居里一家都在居里夫人的阴影下,不过活在阴影下,对有些人的人来说是很痛苦,不过有时候反而会有落在阴影处的泰然和轻松吧。
再就是抬神轿,会多被几位圆周率的小孩,稍有点姿色便被称为美女作家的作家,有一点噱头就可以被吹捧,一被点出来会发现这个社会和媒体是多么肤浅得可笑。
怕给别人添麻烦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的国民性,但战争中日本给世界添麻烦了,这句话倒是没说错==看到有人说绝望先生就是萌化的太宰治,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过绝望先生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文人气质。
目光敏锐,感情纤细,愤世嫉俗。
倒不如说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全部都是绝望先生。
动画的里绝望先生最大的谎言便是绝望到去死,但这些人却是真的无法摆脱绝望的黑暗。
但宁愿变成绝唱,也强过那些江郎才尽,遁走那条“你们不懂我的文学/美学!
”的退路的人吧。
无力或者无心去改变什么,只好把扬言去死变为自己心理退路的绝望先生,既可怜又可爱。
PS.一个人文化人在罗生门下躲雨。
这集的名字有种微妙的自嘲,精妙得让人不禁在嘴边不停咀嚼
糸 色望先生的周围围绕着无数令人绝望的事情,名字也是,2年へ组也是,在他本人来看,这样子简直成了希望的绝缘体。
于是他决定把希望托付给来世,满怀喜悦地在一个美好的早晨结束自己的生命。
自然结果同样令他绝望——上吊用的绳子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他被人从树上硬生生地扯了下来,然后从无数句埋怨的话语里,偏偏挑了这么一句:要是死了怎么办!
要是死了怎么办,说出这话的人,怎么会去死呢。
对面这种问题,绝望先生自己也不会回答。
即便被人取了“桃色理事长”的绰号,接下来也只得老老实实继续绝望地活着,期待着能够在下一次绝望的时候顺利死去。
是一部非常不靠谱的边缘动漫,本着没有最绝望,只有更绝望的精神,有着无数漫不经心的恶搞和讽刺——停留在某一帧上面的一排排蝇头小字,足以使考据狂们窃喜一阵子。
但与银TM有着根本不同,绝望先生更多的是对社会现象的隐射,由现象直至骨髓地过分思考,以及思考结束后理所当然的绝望。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而面对这种可以称作疯狂的,嫉世奋俗的,特立独行的,形而下的思考,恐怕连上帝都会颇感绝望。
总之这部动漫,绝非是迎合社会讨好大众的,而我非常喜欢。
想来自己也始终被绝望充斥着,抱怨来埋怨去,对理想的透支,对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不公,对云大的树(找不到挂绳子的地方)。
这样的绝望,却在ED最后得到了升华,挂在树上面的绳子随风舞动,这里隐隐约约可以窥视到的希望,到底是绝望的对立面还是延伸面,只有每个观看者心里清楚了。
被誉为鬼才的作者这次把从良版的漫画登了出来,于是竟然无可避免地动画化了。
7月的新番在10月莫名其妙地烧到了论坛,每次看得下巴脱臼感慨日本让人停止思考的能力依然磨刀霍霍。
呵呵,一部动画片都能挂上“反社会”的名号,不觉得不看很可惜嘛?
随便举1个例子吧第7集中的 祭坛…………还有N多镜头是改编的电影海报在第8集中更有仿《精神病人》的桥段很有意思推荐有空看一下
1,绝望最喜欢的小说是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行事和三观都向之看齐。
2,都是家中的四男。
太宰治在家中如果只算男孩子,就是四男。
后面还有个弟弟。
绝望在家中也是四男(男女都算),后面有个妹妹(弟弟?
)绝伦。
3,都出身名门。
太宰治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贵族家庭,父亲津岛源右卫门曾经是众议院议员和贵族院议员。
(来自百度百科)绝望家在信州县藏井泽是当地的旺族,回老家相亲那集里被众人看到家中还有管他叫少爷(波酱)的管家执事塞巴斯酱(XD,是不是执事都叫塞巴斯酱)。
4,人生终极追求是自杀太宰治一生自杀5次,最终于38岁自杀成功。
绝望自杀的次数没法计算了。
5,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太宰治被精神病学界公认为BPD典型性患者。
去谷歌查查相关评论很多。
绝望的言行思想也很典型。
附载BPD典型性临床表现(来自百度百科):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
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
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
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
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
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
50%~70%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
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相似的影视人物还可以算上《讨人厌的松子悲惨的一生》里的松子。
5,毒舌弱气男太宰治对一切都绝望讽刺,憎恨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家族,但自己一生都无法离开家族对自己的资助。
恨他又离不开他,太宰治沉沦在这种耻辱和矛盾中挣扎终生。
绝望更明显了,天天嚷要去死,真的要死了又会说死了怎么办。
成天抨击这个批评那个,一旦被权势暴力胁迫就马上屈服(剧中有很多表现)。
囧。
真是令人讨厌的男人啊。
6,女人缘太宰治这种极端颓废的纤细文学少爷,自然是众多女人爱慕追求的对象。
他一生情妇众多,数度被女人供养(吃软饭的XD),每次自杀都会邀情人一同赴死,前几次都是情人死了他却没死成,为此还被捕过一次。
最后成功自杀的那次也是和情人一起投水的。
绝望也是莫名其妙地就博得了班上一堆女生的青睐(难道真的是因为那份颓废的气质?
)。
中分、跟踪、家里蹲算是明确指出的,就我看至少超乐观、玛太郎和留学生也很喜欢他。
不过比起太宰治的沉溺女色,绝望目前为止没看出来他对哪个女生有兴趣(根本就是无感。
第二部好像开篇就点明了他对女人和藕苦手XD),被叫回老家相亲也是极度抵制,为此还留下了心理阴影(百目小僧XD)。
暂时就想到这些,以后还有想到的再补充。
有些抑郁啊……这就是生活吧……说的少默默做的总是那么多.....总感觉爸爸是假病
家庭剧,处处神来之笔。比如喜当妈,比如如何解开一双不愿分开的难民小朋友的手,尤其是导演用前作中几位相同主演的影像片段来表现他们年轻岁月,延续着马赛的城市变迁。
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想打三星,朋友都快睡着了,但是加了一颗星是因为结局的呐喊和回音,我喜欢。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前面三分之二以为是低配版哈内克,不够戏剧也没有心意。后面强行变成难民关注题材之后,戏和人都友好了些。对于年过半百寻找内心自我慰藉这件事不感兴趣但也不想说破。毕竟你我都会老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午打鱼,下午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人成为渔夫、牧民和哲学家——马克思语境里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距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仿佛越来越远,而基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越来越像一个白日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被《海湾别墅》限制住了行动和自由,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不仅缺少语言上的交流而且没有情感上的互动。整个难民群体既像一个不会求救的孩子又像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正递出橄榄枝的乐观之人非但得不到爱的回复,反而被其羞辱。而以《爱》之名的《快乐结局》则是悲观之人的无奈之举——只能用远方的声音永远听不清来解释。影片最终将求救的信号和批评的声音一起传递到了《悲惨世界》的内部:这份平等的爱就连在你们之间都不被允许和接受,神又如何指望你们能将这一信仰分享与传播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呢?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尘世之光》的原班人马,同样是在马赛,能死在这样绝世迷人的地方,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
冷门
结尾升华了下
前半段感觉像是哈内克家庭伦理剧,后面难民一出来味儿全变了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
中产演员妹妹,左派作家哥哥……在故乡重逢,告别,相识……法国版《海街日记》《海边的曼彻斯特》
⭐️⭐️⭐️
过去是真的好,但现在也可以更好,因为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后半部分故事有点匆忙。其实剧本的延展性很强,做成剧会很不错。
这种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结局的超验之音突破所有的伤感,令人充满希望。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所以里面插进来的那段往事用的是哪部片啊(固定班底雷打不动的好处,可以用自己以前老片片段给新片做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