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在2017年的英国公映。
而在其前一年的2016年,英国,乃至法国、美国,政党政治都陷入奄奄一息的状态。
影片开头曲说得很明白——一曲“耶路撒冷”将人带入英格兰政治。
耶路撒冷是“英格兰”国歌(不同于天佑女王是“英国”国歌。
)英国,仅在2016年,无论执政的保守党——明着是卡梅伦因“脱欧”公投而下台,实际上是——特雷莎·梅用党派内斗的方式击败卡梅伦;还是反对的工党——科尔宾在半年之内遭遇两次党派内部信任危机——都证明了英国政党的颓势已经显现——已经不再是尔虞我诈,而已经大楼将倾——支离破碎。
但在这之后,保守党内部再次爆发内斗——前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还没斗完。
在“脱欧”之时,特雷莎·梅为了弱化对约翰逊的权力,在这位2008年奥运会上不系西装扣的外交大臣约翰逊之外,设置了“脱欧”大臣一职。
而工党人士却因为科尔宾的极左,也一直争斗。
要不是因为2017年英国大选特雷莎·梅勉勉强强拽住另一个小政党的衣角才守住首相位,科尔宾说不定还会再面临一次不信任投票。
特别是隔壁的法国,两大传统政党之后都被马克龙的新兴政党扫地出门。
美国一样。
要不是民主党女主席的丑闻帮助希拉里击败了那位极左的老大爷,毫无党派背景的特朗普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从2016年开始,人们发现,美国传统上向左的民主党越来越保守,而传统上向右的共和党却因为门外汉特朗普的突入,而开始有些激进。
——西方政党政治开始崩溃。
“The Party”用了婚姻中人人都出轨的荒诞,映射出政党政治中人人都濒临支离破碎的现实。
The Party不会不欢而散,只会循环往复。
谁会是倒在下一个人枪口下的再下一个人呢?
不仅是外貌,人们在人品涵养方面似乎也有相当高深的伪装。
然而往往被骗的只是当事人自己,更可悲的是自我相信之后还以伪装后的“品格”去比较他人。
影片围绕当选卫生部部长的珍妮特与一众朋友在家举行庆祝酒会展开。
然而,快乐的气氛却被比尔宣布的两个密码打破了,晚期,叛妻。
随后,场面逐渐失控,友情、爱情的间隙在彼此撕扯体面中露骨,直至疯狂。
为全力支持妻子政治事业而放弃了耶鲁大学文史教授工作的好丈夫比尔,以指导为名与妻子玛丽安准下属偷情,反而指对方丈夫汤姆的金融工作是偷取工人阶级的血汗钱。
而在人面前营造平和冷静形象的珍妮特,得知丈夫比尔患了绝症时,感性爆棚,欲与地下情人分手;但在得知比尔出轨她的准下属玛丽安时,暴力相向,对比尔大打出手。
研究美国乌托邦主义中家庭内性别劳动分工的教授玛莎,不仅是个颐指气使指挥挺着大肚子的基妮去收拾厨房的冷漠自私鬼,还无底线地给比尔和玛丽安偷情提供场所。
艾泊罗还自称现实主义者。
却在珍妮特向她求助该如何处理与比尔的残局时说,糟糕的只是情绪,而情绪都会过去的。
真如她处理与自己丈夫的关系,消极拖怠,毫无现实意义。
金融家汤姆得知妻子出轨后,情绪失控、脆弱又歇斯底里,想报复又没有勇气的样子很好笑,但也比对自身处境无态度,只顾吃瓜的基妮和艾泊罗要强一些。
一场酒会宛如一场大型当众卸妆,窘迫、难堪的也许不只是剧中人。
“那不是虚伪,只是有时候你需要一些伪装才能赢”,到底是赢了什么呢?
《酒会》的每个人都是主角,不同感受,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我的线路是被老教授的“Why me?
”打破的,这里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Why not...”。
回忆影片开头,老教授宣布了绝症的消息时,他的朋友就在他的耳边说:“你需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他太太的反应和变化暂时不表了,也很有意思。
)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他选择了影片中从未露面的隐形人“玛丽安”,而这位女士是另一个人的老婆,他老公也在场。
人总喜欢议论那个聚会时不在场的人不是吗?
玛丽安究竟和教授是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会在一个乌托邦理想主义的房子里发生关系?
竟然还有一位女同性怀了教授的试管小孩!
而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就是教授老婆本人,为什么?
回到教授本体,他阐述自己的一生,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这段台词非常经典,几乎构筑了理性主义者全部的价值观。
有趣的是,在生命只剩下余晖的时光里,他却选择了“跟着感觉走”。
为了这份感情,他不惜和对方的丈夫吵架,吵架的内容上升到了形而上学与现实主义的针锋相对的层面,强烈地表达了:“She choice me!
”当然了,玛丽安的老公是吵不过教授的,只好给他来了一记“上勾拳”,这象征一种对抗,一种突破。
为什么他临死都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我就决定选择了玛丽安,正如同我选择了癌症......
爱情能够经历磨难,但却享受不了平淡。。。
爱情一旦走进了婚姻的安乐窝,就会以为对方的爱情已经有了终生归属权。
但它更会变得极其脆弱,稍有诱惑就可以轻易出轨。。。
到了真正失去这份被忽略的真爱的时候,才忽然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但已经为时已晚。。。
爱度得了劫难 过不了平淡
首先,剧透警告,这部电影的一大乐趣之一就是看导演如何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点点揭示出来,以及如何铺设矛盾、悬念和转折所以剧透对观感的损害会比较大,故最先声明。
本片使用了经典的三一律剧作方法,充分发挥了这种形式的优势,把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设置得丝丝入扣,把一场时间并不算长的酒会内部暗流汹涌的戏剧效果完成得非常精彩、层次分明。
本片同时是一部黑白电影,这也充分表明了导演对自己故事的自信,老塔曾说过,颜色是影响导演对自己电影完全掌控权的最新技术问题,只要对自己的故事足够有信心,抛弃掉五色乱目,电影反而更加出彩。
电影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在这场小小的酒会上,可以看到七名优秀的老戏骨同台飙戏,非常爽快。
导演在剧情中铺设的很多演员梗也非常有意思。
饰演爱普尔曾经指责自己的丈夫是个纳粹,而饰演戈特弗里的演员布鲁诺·甘茨正是《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的扮演者;而饰演同性恋的切莉琼斯也曾饰演过其它同性恋角色。
电影中的七个角色都有明确的代表性。
汤姆是一个银行家,而且玩的是现代虚拟货币的那一套,他象征着没什么文化的资本家;比尔是文学系教授,坚定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珍妮特是政治女强人,象征着虚伪的政客;爱普尔是她所谓的现实主义者,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者;玛莎也是一个某某教授,研究的领域记不清了,反正就是那这种特别小众的听起来没什么用的专业;戈特弗里德是一个神神叨叨的生命导师;而金妮,是一个有男性恐惧症的女同性恋高级厨师。
萨利波特用这七个人物之间构成的人物关系以及他们喜剧化的行为探讨了政治、经济、爱情、性等等问题,并且有着自己鲜明的导演观点。
一向自诩无神论者的比尔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立马对戈特弗里德的生命能量理论产生了兴趣,他那种向抓救命稻草一般看戈特弗里德的眼神表现了他这类所谓唯物主义者的自大——对于世界以及生命众多未知的蔑视;而戈特弗里德也并非为导演所完全赞同,在比尔倒地之后,戈特弗里德和汤姆通过不断的换音乐试图激起比尔的”生命能量“令他苏醒,而谁也没想到给他做一个心脏复苏急救。
可见导演只是通过这些角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没有一个绝对的正面和反面人物,有的只是浑然与他们身上的思想和特质。
除了向上面这样的讽刺政治的虚伪、经济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迂腐之外,也嘲讽了爱情的无力。
除了混乱的爱情关系之外,导演对金妮和玛莎这对同性恋情侣的处理也非常有趣。
金妮和玛莎在院子里吵架,金妮扬言要离开玛莎,玛莎非常自信地说”别傻了”,随后抛出了自己是因为害怕失去金妮才这么做的言论,金妮果然重回她的怀抱。
这里充分展示了玛莎在两人的关系中运用自己知识分子的小聪明对另一半所做的控制,虚伪而残忍。
同时,本片的喜剧化桥段也非常有趣,除了归功于几个演员出色的表演之外,导演的功力也可见一斑。
其中对于那把枪的运用很像契科夫曾提到过的,精妙的道具运用。
还有精准的对话分镜,随着剧情逐渐推进,后期一段戏导演自然地把人物分成了三个“战场”——厕所、客厅和庭院,镜头在三个场景间平行切换,最后三组人相聚,把戏剧推向高潮。
比尔醒过来后问了珍妮特本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导演借此片对所有人的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不过导演没有在此多做停留,她很快抛出了另一个惊天反转,一直没有露面的玛丽安来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她就是珍妮特的出轨对象,她把这对夫妻全睡了!
珍妮特对着镜头(玛丽安)举起枪,出现了与影片开头如出一辙的那一幕,随后戛然而止。
放映结束后资料馆响起了我这些日子以来听到过最热烈、最由衷的掌声,观众对这种精妙的戏剧设置非常受用。
最后提一件怪事。
在放映过程中观众们被片中的喜剧桥段逗得频频发笑,就在又一次欢笑来临时,突然有一个女孩大喊了一声:“别笑了行么!
”声音中充斥着不满和愤怒。
观众的笑声停止了,不过好在大家似乎并没有受什么影响,之后的喜剧段落依然笑声不断。
我不禁有些惊讶,原来像电影中那样以自我为中心的、甚至希望控制他人思想的极端女权主义者就栖息在我周围,甚至就在这家资料馆中!
我不知道在观影过程中发笑是不是也和打电话一样算不良的观影行为,但我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导演本人也坐在这家电影院中,她发现自己精心设置的喜剧桥段出现时,观众都毫无反应、没有一个人发笑的话,她想必会受伤不小。
所以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也请别介意,尽情欢笑吧
短小精悍,讽刺到骨髓~从一开始Bill面部特写开始,那空洞的眼神,那恍惚的深情,与Janet的欣喜鲜明对比到后来一个个人物的陆续登场……每个人都带着鲜明的角色一秒入戏,关于家庭角色的呈现,关于银行家本质的描绘,关于人生因果论,关于金融本质,关于阶层赋予的人的属性和人们内心真正需求的表达,精彩纷呈!
反讽的佳作!
到底什么是成功?
什么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和追求的顶点?
一对女权主义同性恋者couple一对冷话连篇的学者couple一个嗑药藏枪神智不清的生意人一对貌合神离的女政治家和学者夫妇每一个转折都很有趣味台词尤其精彩每每引人会心一笑封闭的场景逼仄的人性结局出人意料如果是话剧应该也很有趣但电影的好处是黑白光影可以最大限度看清每个人物的表情看到后面想起了《雷雨》这是一部很幽默也很有智识的电影(2018北影节第一场)
"你知道,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个无神论者。
我的世界观建立在理性和观察之上,因与果,逻辑与演绎,我一直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从统计的角度看,正如珍妮特总提醒我的,你的阶级背景和经济地位,决定了你的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不是你的饮食和锻炼。
所以像诅咒和巫术这样的词,从不会出现在我的词典里,但现在,一切似乎都不一样了。
或许吧,但最糟糕的在于,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无解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为什么偏偏是我?
”比尔,耶鲁大学教授,顶级知识分子,集智慧与荣誉于一身的上流阶层。
当他在提出关于"癌症为什么选择他"的时候,这一刻真实感受到,生而平等,在死亡面前的平等。
死亡不会因为你身处高位,学富五车,上流社会等各种原因而对你格外开恩。
在需要拿走你生命的时候毫不客气,不会跟你讲人情,讲智商,讲财富,讲阶层。
人,生而平等。
在生命得的旅程中,最关键核心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不分上流阶层还是底层贫民,谁都一样,该病的时候病,该死的时候死。
故不必把自己看轻,也不必去顶礼膜拜跪舔他人,每个人的结局都一样,并不会因为自我放低姿态或者搞他人崇拜就能跨过结局,让死神开恩。
很紧凑很舞台,表演满分,结尾优秀。
政治、婚姻、宗教的梗随着对话和剧情的发展出现得水到渠成,但呈现碎片化分布,只是博人一笑,片中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总觉得可惜。
能感觉到导演语气是讽刺的,看的时候一直想到伍迪艾伦老头子。
整体风格就是一群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除了金融男)互掐,信仰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被很形象地通过表演具象化了,非常荒谬、精彩。
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有些桥段的转接其实蛮生硬的,有点像在看话剧。
每个人的每一段台词都很有情绪的表达出来了,ZZ背景不同所以少了很多共鸣,只觉得每一个人都很浮躁甚至是暴躁,观影体验蛮差的。
情节倒是流畅的,环环相扣。
主线是ZZ,副线是爱情,但其实更多的是关于爱与同性恋与性。
八个人搞得友情爱情乱七八糟的,其实挺无趣的。
剧中人探讨的人生我思想的觉悟、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欣赏无能。
没想到还挺玩好玩。班上有同名的小孩,怎么办?想起来初中班上有三个刘军,于是老师说,一个叫大刘军,一个小刘军,一个刘附军……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
瑞典的孩童电影,谁小时候不会和同名的孩子发生点什么有趣的事?
Sune VS. Sune
儿童喜剧
看过的第二部Sune系列电影
Sune VS. Sune @2020-06-13 13:16:19
2020/08/18三創公視兒童影展。滿可愛的故事,只是結尾有點太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