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
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
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
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
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对于这种文艺剧情片来说,本片的拍摄手法已经算是登峰造极,场景考究,美奂细腻,服饰用品都充斥着质感,观感极佳,给人已美的享受。
同时也让人对片中人生的启发,艺术的灵感,信仰的执着,产生了共鸣,本片虽说富含的内容有点太多,意蕴丰富,但在如此氛围下观影还是很舒适的,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解读剧情。
对友情的诠释也是刻骨铭心,可以说是一部很敏感的男人电影,不过片中女性角色作用不大,刻画不多,匆匆一过。
估计会招来女拳主义的抗议。
与其这样还不如减少女性戏份。
首先想说,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超级适合改编为电影!
之前甚至想过,自己动手改编这部小说。
终于,德国电影发现了这个秘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从小说来看,一个活在天堂,一个弥留人世。
故事极好,结局直击人心,被看穿了。
忘不了结尾那段话:“可你打算怎样死呢,纳尔齐斯,你没有母亲?
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
” 小说先入为主,电影再怎么改编,也不如黑塞的笔来得精彩。
说实话,电影改编得中规中矩。
剪辑与故事性算流畅,但缺少共情的点,小说的情感更为细腻。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我的同伴有说,一个像日神,一个像酒神。
我不知道,黑塞在写这部小说时,有无受宗教和哲学的影响。
以我来看,他们更像是一个少年成长过程的两个阶段,或者说,是人的极端两面。
人之所以为人,注定在情与理之间摇摆不定。
人,时而炙热,时而冷稳,时而感性,时而理智。
情至深,则飘摇浪荡;理至深,则禁欲沉稳。
普通人,诸如我,既无毅力,如纳尔齐斯般坚韧笃定地追求唯一信念;亦无勇气,如歌尔德蒙狂热冒险,尝遍世界的盐。
普通人,如浮萍摇摆,浮沉海上,无法上岸,哪边都去不了。
我佩服黑塞,即便处迟暮,少年滋味也能写得细腻,写得动情。
看电影时,又重温着小说,疑惑,为何两个人生观、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能成为最好的朋友?
后来懂了,黑塞不都告诉我们了吗?
他们能成为朋友,就是因为,你是你,我是我,我不要求你成为我,你也不要求我成为你。
当我试图改变你,或说服你的时候,我们友谊的宇宙就会出现裂痕。
这就是歌尔德蒙重复的,因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希望你永远快乐,仅此而已。
没有看过原著,仅仅从这部电影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想,最根本的,是关于爱。
歌尔德蒙的一生中,有过很多女人,那是爱吗?
可能大多数的都不是,那是在寻找母亲。
他以为自己是被母亲抛弃了的,所以他一生都在渴望亲密,渴望爱护。
莱妮是真爱吗?
我也不知道。
可能那是唯一一个跟他一起过从无到有的生活的女人,跟她一起真正的生活,他从那种亲密无间充满甜蜜的生活里得到了爱?
然后失去的时候,定然万分痛苦。
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的爱又是哪一种爱呢?
“我爱你超过爱自己。
”我知道你去外面的世界会更快乐,所以我不会把你留在我身边。
“爱是需要牺牲的。
”老院长对纳尔齐斯说。
在我们的世界,很多人是不懂爱的,他们所以为的爱太过肤浅。
但是,除非亲身体验,也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
所以,这一生,能遇见爱,便是幸运吧。
歌尔德蒙对纳尔齐斯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答应我,要快乐。
”纳尔齐斯坐在树下,想起了这句话,嘴角上扬。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画面。
德国电影Narziss und Goldmund一查原来是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蒙德》改编的。
Narziss原意是水仙,希腊神话中隐喻自恋。
在作品里是主角之一,从小就待在修道院,长大后也成了禁欲圣洁的代表,成为修道院院长。
圣父到极致Goldmund是金子和嘴的结合词,金钱和口腹之欲向来是宗教的明文禁令。
而这个主角的性格和他名字完全契合,即使被送到修道院,也休不住纵欲的心。
所以他成年之后就离开修道院闯荡世俗。
两个性情截然相反的角色却从小就成为心心相印、彼此珍惜的好友。
两人重逢后Goldmund讲述了他声色犬马、又苦又乐的经历,但被另一个古板的修道士偷听到。
这个修道士心生憎恶怕院长Narziss被玷污,放火烧死了Goldmund。
黑塞写出两个角色,但其实是一个人的两面。
人有时既是修身自律的圣徒,有时又是放纵贪享的浪子。
但也希望不会遇到那个放火烧了人欲的修道士。
碎碎念一句,德国真是没人当演员吧,咋又是那个演Bayern国王Ludwig的男演员
看完根据黑塞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我望了望窗外。
雾霾浓密。
看不清对面的楼。
萧条的现实留不住伟大的灵魂。
率性而为追求自我的生活,与悲悯克制循规蹈矩的生活,哪种更贴近遥不可及的真理?
看完根据黑塞同名原著改编的电影《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我望了望窗外。
雾霾浓密。
看不清对面的楼。
萧条的现实留不住伟大的灵魂。
率性而为追求自我的生活,与悲悯克制循规蹈矩的生活,哪种更贴近遥不可及的真理?
纳尔齐斯成了院长,并将在修道院度过终生。
歌尔得蒙认为那是他的天职,他从书本摄取世界上所有的智慧,并装在头脑里。
而他却回应说:"我一辈子都躲在书本后面,大胆地走出去、犯错并付出代价,难道不比在修道院里过着受庇护的完美生活要勇敢得多吗?
这里是个时间停滞不前的地方,是个只能将所有爱献给上帝的地方。
从修道院的观点看,我的生活是正确的,但却是缺少爱的人生,这是我最缺乏的东西。
"纳尔齐斯心底始终念着歌尔得蒙,却永远不能去爱他。
事实上,也许他从未懂得过痛苦,直到失去心爱的人,才能发现上帝之外,爱和痛苦同样真实而长久地存在于自己身上。
他也许不会知道,歌尔得蒙在离别的路上也一直在寻找他、受益于他。
歌尔得蒙成了流浪远方的寻母者,在途中他愈发沉溺在一种无常的艺术性中,但始终认为自己的体验还太少、远远不够,不足以是一名艺术家。
他认知到自己并不适应修道院的稳定生活,他是一个无常的人、一个不断渴求新的体验和经验的人。
他的一生充满着危险和疯狂,甚至最终所创造的最杰出的艺术品也在眼前毁于一旦、自身更是丧命于此,更悲剧地发现:苦苦寻觅多年的母亲,这个扮演着人生使命的角色、航向标,竟死于抛弃自己的父亲之手。
我没读过黑塞这部作品的原著,但我猜测他想表达的是:“无常即恒常 & 固定的韵律,这两者皆为上帝的声音,而人各司其天职,但摸不透其中玄机又总是被下套。
”所有艺术的根源来自对无常的恐惧,艺术品对于生活处于固定韵律的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欣赏了,但对于无常即恒常的人来说,它们永远比不上亲身经历。
痛苦,只有遭受毒打才能理解,艺术家的生活包罗万象,他被诱惑并敢于去体验真实、去感知到极限。
歌尔得蒙经历过的一切,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雕塑,最后的艺术品,这全都来自他亲历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件渗透灵魂的事。
它们充满神性、让基督教友的灵性得以感动和震慑。
但令人感到美妙的,也同样地是被教友毁灭,当它们被陈述为亵渎神灵、恶魔的作品时,作为艺术家的歌尔德蒙,就沦为了亵神者。
毕竟,人生是一场愚人的傻瓜游戏(Narrenspiel)。
纳尔齐斯在树下微微一笑地念叨——答应我:你要快乐。
这就是电影和小说的区别,电影需要更加具象的情节,所以添加了多位女性的具体场景,最后成为圣坛里的女性形象(但感觉还是男主成长的磨刀石和工具人)。
电影具体化的情节是填充骨架的血肉,但这个理解来自导演,千人有千种意象。
两个男主的童年和成年演员都选的不错。
纳尔奇思的大小演员都有灵性。
导演尽力了。
又感叹一下基督教和柏拉图(来自黑塞的爱)带来的二分思想无处不在。
德国戏剧的身体传统好强大,男二的肉体尤其是尘世游历的基础,需要是美好的。
双生花姐妹有点意思,但书里好像也没有这么具体。
特别是尤莉娅的再次出现,是因为有艺术天赋,与男主重逢,好像是女版的纳尔奇思,终于也消解了一些女性工具人的浓浓气息(归根结底应该是黑塞与女性太不熟吧)。
影片充满了各种原型和象征,各种善恶的脸谱式二分,充满了对位。
突然理解黑塞在得知印度等东方宗教里不是两个我而是多个我时候的解脱,基督教的二分实在是太明显和绝对了。
最后的主题升华到了快乐,纳尔奇思坐在树下回想的是这句。
也对但也奇怪。
诺奖作品影视化本身就是困难重重的事情,小说没有时长限制,没有镜头化语言的要求,黑塞可以将其文学性、哲思性融入小说的任何一个段落,而电影要是原封不动把这些对话都照搬下来必定索然无味。
电影里比较好的处理点是有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油画般的构图和镜头以及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德国中世纪日常风情画卷。
不好的地方则是对歌尔德蒙大量跟不同女人混乱生活的一笔带过,当然电影应该考虑到了情节起伏和重点突出的因素而故意抹去了对这部分的刻画。
结局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的表白也稍显含蓄,没有原著里gay气满满的直白。
原作和电影都在通过文字和镜头向读者和观众传达诸多方面的思辨。
人性和神性,理性和感性,古板和浪漫,严谨与自由,循规蹈矩和无限可能。
你酣睡在母怀,我清醒于荒野。
你在外面炮声隆隆,我在修道院鞭笞重生。
你为了自由周游世界,我为了爱禁锢原地。
你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我爱你胜过爱自己却无从开口。
你的痛苦和恐惧化成艺术品而永恒,我的煎熬和等待只能藏在心里默不作声。
黑塞一定是我的灵魂家族,有了你我就还能相信灵魂整合的那一天,相信那丰盛的完美,相信我的纳尔齐斯会遇见我的歌尔德蒙//我的黑塞居然也有被拍成电视剧的一天,天啊。。。
兴奋又不敢想象怎样才能表现出黑塞那诗一般的精神追求 没看过原著的情况下来看了这部电影,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之间那种soulmate的感觉处理得挺惊艳,既呈现出了两个人相互互补的极端人格,也并非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理性思辨和浪漫主义都有了。
电影的古典主义色彩是另一个惊艳点,人物的情欲、痛苦、挣扎等等细节都很有中世纪油画的代入感。
这周原著安排
电影甚至不如海报好看,诡异邪典片。前半段愤愤然之捉alien小组是无能狂怒的烂白男,且深深怀疑导演有施虐狂借电影满足自己的性癖。。。结尾反转实属搞笑,说服力欠缺及设定草率,好像非要给人一个错愕的转折。外星人的未来和非人感都不太足,飞船更像是横店影楼凑出来的五毛特效。(最后人类死光了也挺好的,配乐加一星)(感谢H赠票!!!感谢hkust)
这个结尾反转和寓意还是很好猜的,不管底层可怜还是上层可恨,人类都已经没救了,猫猫狗狗留在这个世界就好啦。(石头和兰斯莫斯已经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中无法自拔了,求石头姐拍点别的吧
比预想的好很多,其实较长一部分都觉得只值两星,但从艾玛斯通的那段话开始内容极度舒适,片尾字幕的环境声胜过一切的片尾音乐,很巧妙的运用。兰斯莫斯用他的影像风格成功地使其情节的可讨论性不再存在,聪明人、蠢人、有钱人、穷人、好人、坏人,这些都不重要,反转不再有意义,而他,或者说我们,期待的是结局的必然。比较遗憾的点是美术风格丧失了一些特点。这才是比poorthing更值得最佳女主角的存在。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看完本片,我还感慨兰斯莫斯终于会好好讲一个故事了,殊不知这是翻拍自一部千禧年初的同名韩国电影。看本片过程中,时不时想起《宇宙探索编辑部》,而孔大山营造的那种氛围还就是来自这部韩国片。杰西普莱蒙的表演基本掌控全片,石头姐再怎么表现都没办法把戏抢过来。像这种跨类型元素的影片,很容易就引起跨主题的效应,而本片就恰恰如此。兰斯莫斯估计也是对人类彻底失去希望,索性也就翻拍了类似表达的电影,但隐约就是觉得导演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从人类本身角度出发看本片,从结局倒推的话,其实会发现观看全片的立场就应该站在杰西普莱蒙一边,他的“牺牲与放弃”实在是太大了,其实还是会为这个角色动容的,反观石头姐这个角色,用她超脱人类视角看本片时,反而会失去很多乐趣了。化学阉割自己,断了七情六欲,真的会好专注,葵花宝典名不虚传。
的确没到前几部类型片的程度,但也够刺激,结尾可预测却依然让我笑出声,石头姐真的拼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画蛇添足
石头姐一如既往的顶级演技
#悉尼SXSW2025
看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有没有可能Don是外星人- -?滚字幕的时候坐在电影院,只有大自然的声音了,风声雨声雷声,鸟鸣,树叶的沙沙声,结局还是很好的!
套路的反套路
好荒诞的片子,看得我一懵一懵的,杰西普莱蒙和艾玛斯通演技真的牛逼
兰大师终于在继龙虾和宠儿过后,又拍了一部普通人也能看懂的电影,这对我来说很重要。石头在这一部里面终于不用过度装疯卖傻了,演技反而更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觉得这戏里面最好的演员是演Don的Aidan Delbis。另外很多人在评价一战再战的时候,说保大师在戏里面无差别地平等攻击了左派和右派,但那部戏里面政治隐喻更像是风格精美的背景板。兰大师这部作品才是精准地同时攻击了左派跟右派。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还是很fun的
在除了片名、导演和女主演的名字之外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去看了这部电影 观影体验五星
Lanthimos你拍这种片出来到底恶心谁呢😅
3.9
#2025 No.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