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错会半生

Lara,不爱钢琴师(台),拉腊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错会半生》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错会半生》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穿越烽火线我的初恋是暗恋废柴特工20岁的差距娜娜电锯惊魂5堕落天使2:和平卫士成绩单上的金敏英影帝的公主交响诗篇AO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爱情呼叫转移与我们的心快乐军火厂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斩风刀白蛇2:青蛇劫起哈尔滨极度危机婚事暴力特快巴加的工作室~巴加看见的海~巨鳄2盐介与甘实在荞麦面做好之前是侦探合并婴灵痊愈DirtyMama!极盗家族异度空间

《错会半生》长篇影评

 1 ) 迟来的2024年最佳《错会半生》

2022年年度最佳《塔尔》:女人只要踏上权利之巅就会立刻成为男人。

2023年年度最佳《坠落的审判》:是我猜测的噩梦中的其中一种。

2024年的《阿诺拉》当然很喜欢,但题材与我而言并不新鲜,批判资本主义异化人的影片不少。

《某种物质》也可以,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意识之间的交集,子集,并集的关系,也讲的很妙很好,但就私人观影体验的top1还是缺了一口气。

原本以为2024年的TOP 1要轮空,《错会半生》出现了,12月31日晚上偶然的打开它,观看它,年度TOP来的恰如其分,再晚就要变成2025年的灵光抖擞了。

女主天赋异禀,她原本可以实现自我才华,她言谈中对他人的鄙夷还有儿子对她唯马首是瞻的态度,以为她是音乐界的大师,然而她甚至都没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在枯燥的工作中以放空又攻击力十足的状态退休,结尾我们才知道是因为她的老师当年对她说的那句话,她仓皇放弃了钢琴,快速与某人结婚生子。

她不同于她去学校找老师时遇到的那位小男孩,只要老师不在就要玩游戏,女主对钢琴是真热爱,他人的空隙是休息,她的空隙意味着可以多弹一曲。

她知道自己有才华,但她接受不了自己无法站在塔尖,她放弃了,她知道儿子才华平庸,一方面她爱他,一方面她又看不上他。

这么多年过去,老师依然是她生命中的权威,儿子要开演奏会,她邀请她的权威来观看。

看他那么努力又那么平庸,但她不得不这么做,她需要修复跟儿子的关系。

但“努把力”需要的能量跟与生俱来的才华同样重要,除了勤奋练习,还需要强大心力对抗四周的批评,就是有人喜欢把舞台中央演奏的人拖下舞台,它们喜欢混乱,喜欢毁坏好东西,撕碎好东西的悲剧于它们而言有美感,能代偿自己没能努力站上舞台的缺憾。

看吧,上去还得下来,不上台就是最佳的选择。

若是你长在不长你渴望事物的环境里,你还需要担负起给周围环境解释的任务,你需要说服你的家人朋友你所追逐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需要比他们更坚韧更热忱,才能在他们的不解嘲讽打压蔑视中保全自己的火苗。

你以为这些都克服了就结束了吗?

这才刚刚开始,心魔搓着手,想着用什么方法熄灭你。

周围一个几个人的批评当然不会折断你的热忱,甚至还是一种反向的动力,你气鼓鼓的发奋要给那群人看点好东西,但普通人的“你真是个天才”“你好厉害”“你好牛啊”“才华横溢”像暖烘烘的春天,滋生自满骄傲,它们渐渐长满花园,直到那里再也长不出一朵像样的花。

你心中的权威/偶像的批评,才是孙悟空的五指山,不少天才在五指大山脚下撒泡尿留下到此一游就走掉了,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最后折戟沙滩,权威说“你就是一摊屎”你也认为自己就是屎,屎当然要冲进下水道,只有跨过去的少数人实现了自我。

这时候实现的自我还不完全坚固,它们还需要面对市场,面对众口难调的观众,叫好的人多到掀翻音乐厅的屋顶最好。

也说了众口难调,更多的人是《爆裂鼓手》男主的家人们,音乐文学绘画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到底如何衡量它到底多少分,对于普通人来说,耳机里的音乐和交响厅的音乐没什么两样,他们甚至不听音乐。

网络时代将那些不喜欢、厌恶、讨厌成堆的运送到你的面前,你凑近端详,却是虚空一片,如同无法抵达的目的地,一个人穿越万千攻击,且无法还手,权威/偶像的批评尚且有实体对象可以投射情绪,观众是身披隐形斗篷的千军万马,只看到身上的血洞,看不到敌人在何方。

到此为止,也就是99%无法成为自我的天赋者折在半路的故事,这只是他们的人生。

更悲剧的在于,这股与生俱来的热爱,一刻不停歇的攻击他们,就像是原本足够成为太阳的物质,如果不努把力成为太阳,就会成为地底的岩浆,日夜爆发火山,灼干整个星球,直至成为一个死寂的星球,只因那堆物质要发生化学反应的事实不会改变。

那些不曾实现的才华没有挥发的地方,便成了品味,挑剔周围和万物,他们的伴侣、孩子,首当其冲,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若他们聪明点,会以为他们未曾实现的自我是由于自己缺乏强劲的意志或对应的才华,但他们若是聪明到了这个地步,便不会持续燃烧自己,他们大概率会把自我没有实现怪罪于组建家庭,成了某某的家长,那些事情耗费了自己的心力和能量,才让自己无法成为自己。

而孩子极有可能会主动/被动的成为他们梦想的继承人,他们起码带着原动力,是基于喜欢的动力,而孩子们往往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伪装自己的喜好,扭曲自己,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成了炮灰。

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另外一种噩梦,将人与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认可尊严放在家庭之中,给撕咬浇了爱上去,这盘菜会成什么味道?

贝多芬的儿子也想成为贝多芬,泰戈尔的妻子不想浣洗床帏想写自己的《飞鸟集》,爱因斯坦的小女儿苦苦寻到一位神医,她叫他割下父亲的头颅换给自己……迄今为止影视中的点墨,也只有《告白》中那位始作俑者炸死自己的母亲,沾了点边儿,又敬仰又畏惧又渴望又逃离……这种关系不正是人的复杂性里最迷人一章吗?

但这是B视角,A视角里要是贝多芬没有成为贝多芬呢,它会用那灼人的才华炼干四周,直到寸草不生。

人在局中,AB视角,分不清哪个更糟糕。

最后的最后,女主意识到是自己听信了老师的一面之词,是自己搞砸了自己的人生,在邻居家的钢琴上酣畅淋漓的弹奏,60岁的早上因万念俱灰想跳楼,60岁的晚上她抵达了自己,这一曲终了,到底何去何从,电影留白。

任何人拥有超过自己驾驭能力的欲望,都不得好死,但还是去追逐会让自己心脏跳动的东西吧,细细端详命运滴漏出的不同选择,继而分叉的结果,选哪个都有缺憾,都不得好死。

死是既知结果的事件,不能为了好死而放弃好活的可能性。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日常烹煮一些艺术家、电影、书籍,欢迎前来做客食用。

 2 ) 精神艺术家异于常人的是什么

这部影片为我们呈示了关于艺术家身份的自觉是怎样被延宕和最终得到确立的故事。

我们看到,主人公Lara为自己赋予了常人世界的母亲的角色。

在雄心勃勃浸淫钢琴演奏技艺的成长阶段,由于对权威教授的激励式引导法产生误解,她以艺术家式的完美主义心态中断了理想路径的追求,承接其欲罢不能的艺术家激情的选择由此通往将儿子的人生引向琴艺的道路。

六十岁生日之际,儿子准备以个人表演会向她献礼,但与艺术家式完美主义心态发生深刻龃龉的是,虽然儿子在琴艺方面已如期待般达到了不俗的境界,但似乎钻进新的作曲兴趣中无法自拔,他决定要展示给观众的并不是由她亲自把关其艺术水准锤炼的演奏表演,而是他自己尚处技艺探索阶段的原创作品。

在哲人的形而上学语境中,艺术被描述为一切人文现象中自我生发的原初意志的最直观展现。

这种意志本身即为最高层级的主体,最完整意义上的自由,永恒处于从既有跃向未有的临界状态。

艺术家顺理成章的便是那些在艺术激情的体验中身不由己向着这种意志敞开的角色。

不过,当艺术家面向自己的生存角色,其“活法”在常人世界制造的差异化冲撞不免招致越出艺术世界权限之外的伦理后果,也就易于激发出一些富于戏剧效果的近身场景。

由此,影片的难点主要涉及不同戏剧化场景之间的层次搭建。

语境决定意义的传达。

从常人世界的视野出发,Lara的生活充满颓唐令人沮丧的气息。

表象蕴含的昂扬只有定位到服膺于自身秩序的艺术/艺术家角度才有可能被把握。

在表演会的中场和结束后,透过母亲当年师从习琴、多年后获邀来对儿子给出客观评判的那位基于艺术立场发言的教授的姿态和言说,我们获悉,当晚的表演确乎是对Lara本人天分的再度确认,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印象。

所以回过头看,Lara对儿子的作曲才能抱有倾向于否定的怀疑,这是母亲将儿子的个体追求视为对她的反叛逃离以至于从不满情绪爆发出来的变态反应吗?

或者仅仅是同时作为艺术鉴赏者的近乎本能的本真反应?

且看,演出临阵变卦仓促调换表演曲目,中场间歇Lara听到儿子亲口表述对正式演奏原创的畏惧挣扎根源于内心对她一贯的信服,她专门从后排来到更显著位置的家属区落座,这是母亲身份对伦理需求的回应。

原创作品的表演开始,这段情节的展开富于悬念,首先,上半场的开场曲是肖邦的《革命》,一首特别要求娴熟掌握左手技巧才能驾驭的作品,而教授当年对Lara左手的批评是她持久的阴影,下半场开场的钢琴部分含有单独右手演奏的片段,这是无意的巧合,是与Lara之间某种交流的映射,还是逆反的流露,无从得知。

随着管弦部分加入,乐曲主题展开,Lara收回对舞台的专注起身退出观众席,加快脚步逃离般离开剧院,直至在一家超市播放的潮流电子乐曲的机械感节拍中若有所思的迟疑驻足,最终返回剧院,表演接近尾声,她停留在表演厅门外,以一种僵硬的身体姿态完成聆听。

演出在圆满气氛中收场,鲜花掌声后面的儿子满足而疏远。

Lara,得到了一场名义上向她致敬的表演会,却未能进入受欢迎朋友圈来共享庆功宴,交给常人世界的眼光去看,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所幸身边的这位教授携带了代表艺术世界的洞察眼光和压倒性权威证言。

所以在两个世界两种秩序的对峙中,她完全可以,她也只需要把自己的位置清晰立在属艺术的一侧。

影片中Lara当晚与儿子之间最后的单独面对面眼神交流的一幕,以克制的手法为大段围绕内心波澜的留白式铺陈给出了关键索引。

这里,在Lara严峻和猛烈的逼视下,儿子的视线不由低垂下去,同时低下头去,二人沉默中分离,虚景中的儿子完全转身朝着Lara的方向站立。

回到家中的精神艺术家常规缅怀被搬离的钢琴,常规失眠,这一天注定要以对身份自觉的清晰呈示来标志:抱着一瓶香槟敲开邻居家门,在钢琴前坐定,有点犹豫,触及琴键的瞬间迎来激情的表演,我们听到的是公认的史上最难钢琴曲,舒曼托卡塔作品七号。

 3 ) 人只活一次

他人的评价是镜子,不是编织自我叙事的谶言。

拉娜的爱就像她买的“低糖蛋糕”,放不下冰箱又无人需要。

她的爱听不到回声,带给双方苦痛。

不健康且自以为是。

与单纯要苹果硬给梨满足自己控制欲不同,她确有对儿子的爱,只是她不会。

她的自我是虚弱的,充斥着空虚与恐惧。

她将外界的评价当做说服自己,管教儿子的准绳。

所以她无法鼓励儿子,因为她未曾鼓励过自己走出那一步,她想要的人生仍定格在“放不开的左手”上。

所以她难以真正的悦纳自己,会扔掉刚买的华服,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到退休。

看前期主角的塑造,ptsd要犯了,讨厌到忘了电影标题,她会随意管教一个在课间时间不练琴的孩子,她会出于报复掰断儿子女友的琴...细节塑造真实又细腻。

看到最后方体会到初看愤怒后的复杂。

她背负他人的评价将自己活成审判自己评判他人的躯壳。

她没有撑起自己真正的自我。

爱无法畅通无阻地流经她。

 4 ) 天才没人能阻挡

很反感现在什么事都扯原生家庭,试问把失败归咎原生家庭的人,这世上有任何人——包括你自己——有资格做完美原生家庭的父母吗?

60岁以前Lara失败的原因不是老师的苛刻,也不是母亲刻薄,而是Lara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缺失,就像老师最后说的,有天赋的人很多,但与我无关。

天赋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过不了心理的关,注定你只是平凡的人。

儿子最后会因为父亲的鼓励,还有普通陌生人的赞赏而成为成功的音乐家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祝愿60岁以后的Lara除去不切实际的愿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5 ) 拉娜终于和自己和解了

这是一个挺难受的故事,其实打击人的母亲或者家人国内到处都有,国内接受度颇高,而这部影片的女主会成为一个被排挤的人。

全片拉娜几乎没有笑过,神经一直紧绷着。

虽然拉娜优雅,上了年龄依然看的出曾经很美丽。

跟随拉娜的视角,拉娜的好意,无人回应,大家都在拒绝恐惧。

真是窒息的很。

特别是她的妈妈,有个镜头,拉娜想摸摸钢琴,但是妈妈出现,拉娜放弃了。

拉娜的蛋糕放在那里,冰箱也放不下。

不光如此,还要拉娜吃她做的蛋糕。

而拉娜自己的感受呢,她妈妈不在意。

不光如此,她妈妈还说那是贿赂,用来否定拉娜的努力和对抗拉娜的爱。

拉娜又一次表达爱意失败。

儿子看到拉娜,期待得到拉娜的肯定和鼓励,但是由于拉娜对自己的心灰意冷,她于是说儿子不行,其实是她对自己弹钢琴的否定。

所以才有后面,儿子说,你说我不好,拉娜说,我没有,是你先问我意见的。

她说的,其实应该一直是,对自己的看法。

儿子演奏大获成功,那些成就,本来也可以属于拉娜自己,可是她这里,这个年龄成了一个配角,和儿子的谈话也频频被打断,她被边缘再边缘。

所以在教授当时也否定拉娜的钢琴天赋的时候,拉娜的自我已经濒临死亡。

所以她做任何事情都是对自己的质疑。

她的心其实一直想着钢琴。

拉娜在人群中,又脱离了人群,和人群格格不入,大家认为她冷漠不好相处,其实是她自我要求严格,她也这样要求别人。

没有支撑点,拉娜可能也被母亲打击的失去信心,她努力的做的很好,教授也打击她。

她紧绷的神经失去了弹性,无奈的接受了别人的评价,并且认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直到最后教授说,我这样说,只是为了看看你们的抗压能力,是否能够经受住流言的打击,这个评价根本就不属于拉娜。

而拉娜却为了着玩笑一样的话生生耽误了几十年!

影片最后,拉娜辗转反侧,始终睡不着,来领居家弹奏一曲,曲调流畅顺利。

伴随着叹息她终于摸到了钢琴,她终于找到了自我。

 6 ) 德版的虎妈

要强,心高志远,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努力在儿子身上实现。

对儿子实施高压政策,指责多而鼓励少,甚至根本没有鼓励,《拉腊》就是德国版的虎妈。

从儿子角度来讲,还就把妈妈的话当回事。

个人作曲的钢琴音乐会前四个小时,听妈妈说主题曲做作,要不是父亲做工作,要不是已经有了成人的意志,还真要放弃了呢。

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虎妈。

绝对的个人主义,不知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做不到善解人意。

单位的人讨厌死她了,丈夫离她而去,儿子也与她保持距离。

与这种个人意识鼓胀、目中无他(她)的人在一起,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处。

但不必为这位虎妈担心,从电影进展看,虎妈尽管一如既往的个人主义,但她找回了自信,退休后有她自己的生活。

虎性强但有内容,所以她可以成功。

 7 ) 〔错会半生〕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

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

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

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8 ) 克服内心的恐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一些人在生活中慢慢觉醒克服了,一些却深陷其中,再也无法自拔。

来自外部的评价,特别是周围亲密的,在乎信任的人的评价,是很难跨越的。

就像剧中的儿子克服母亲的评价,母亲克服老师的评价。

一切过后,不过一句,我的话,又有什么重要呢?

是啊,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9 ) 拉腊 钢琴家浓缩在24小时内的戏剧冲突

60岁生日清晨,沮丧的Lara醒来,眼睛空虚,悲伤的Lara起身,缓慢的走向到窗户跟前,打开窗户,踩在椅子上,有纵身一跃的冲动。

接着门铃响了,警察需要她作证,关于Lara的过去一点点的展开。

她住在柏林的一家饭店,之前是一名公务员,现在已经退休,她的儿子维特是一名钢琴家,晚上将要举行重要的音乐会,还会弹奏自己创作的曲子,但是音乐会没有邀请Lara,她打给儿子的两次电话都没有人接,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到维特。

60岁的Lara过的并不好,生日这天身边没有人祝贺,和老同事的关系也不好,或者说大家对她忍无可忍、恨之入骨。

以为自己不够好的Lara尽管已经停止演奏,曾经亲自教儿子弹钢琴,培养儿子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但是依然觉得儿子弹奏的不够好,维特被打击的毫无信心,非常介意母亲的看法,因为母亲一句有点流俗,差点临时换掉自己创作的曲目。

钢琴老师伦霍夫对Lara说,我能预想你的第一次公演是给你的父母蒙羞。

受到打击的Lara再也没有练琴。

这种苛刻,Lara把它带入对儿子的钢琴教育中,永远觉得儿子的表现不够好。

Lara的妈妈对她说,你折磨维特这么多年,一下比赛,一下奖学金,每次快成功你就就打击他。

你只爱你自己,现在大家都远离你,先是你老公,现在是你儿子。

60岁生日Lara开始补救,她取出所有钱,购下儿子音乐会所有的余票。

她把票赠送给维特的女友,女友直接拒绝,说你应该对你儿子有信心。

出租车司机说,已经买了票,得知Lara是演奏者母亲的时候,钢琴老师伦霍夫露出了鄙视的神情。

因为一句评价,差点毁了儿子的音乐会。

Lara做的越多,越来越多的事情越失去了控制。

伦霍夫对Lara讲,他对所有人都说,不成功便成仁,让所有人觉得自己不能够成为佼佼者,就是测试看看谁能够挺过去。

而Lara也把这种屈辱教育赋予了自己的儿子,打击的儿子觉得自己没有天赋。

编剧巧妙的把所有冲突安排进一天之中,关系破裂的女儿和儿子,自己和丈夫,自己和母亲的关系都支离破碎。

Lara给人一种傲慢和苦涩的感觉,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却断绝了和她的联系。

Lara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采取行动,不停的抽烟排解压力。

Lara最后才意识到,她可能只是偶然的错过了自己的机会,她不能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她带着香槟到了出租车家中,疯狂的弹琴,她开始找回自己。

(文中图片来源《拉腊》,侵删。

 10 ) 一个母亲的哀歌

维特:我作曲是因为我相信,那会比单纯演奏更能表达我自己教授:拉娜•詹金斯,我好像有印象了,你满怀抱负,野心勃勃的,然后,你就没来上课了教授:拉娜,你儿子很棒,比我想象的好很多,技巧纯熟,但怎么回事,他不是要表演自创曲?

我记起你了拉娜,记忆犹新维特:最糟的是被她说中了,她说的没错,只有她敢说出真相,这是很庸俗的作品,毫无新意,没人要听维特:这对我意义重大,但这个夜晚不只属于我,我想把这场音乐会献给我母亲,她今天60岁生日,我对音乐所知的一切,都来自她的谆谆教诲,没有她,我不会有今天,妈,祝您一切顺心!

拉娜:亲爱的,维特,今晚谢谢,送我这么美好的生日礼物🎁是儿子送给母亲最棒的礼物🎁了一个母亲的哀歌!

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第八届北京德国电影节,继续德国电影之旅!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永远的瓦尔辛湖》《错会半生》《温蒂妮》《迷失的脸》《完美黑色》《日灼》

《错会半生》短评

没有对话的包容与温情相处,最终达到无言的双向救赎。镜头下宁静的乡村小屋与演员们的表情特写都令人印象深刻,一老一少两位角色的互动演绎深刻动人。

3分钟前
  • Sour1900
  • 推荐

画面考究,城市或乡村丛林美学,自然音,闷日光的变化。沉默是一种靠近。

5分钟前
  • baibaimu
  • 推荐

给我看懵了

8分钟前
  • 紫巷
  • 推荐

頗維米爾

13分钟前
  • Sophie

节奏非常非常非常慢,但是在没有台词的安排中,又只有这样缓慢的镜头才能让情绪渗出来

17分钟前
  • paintmahface
  • 还行

太慢了 最多30分钟的内容拍了110分钟 干嘛呢这是

18分钟前
  • 耶耶小蛋老公
  • 较差

想看看大家的讨论,结果没有讨论,连个长点的感想也没有。简介说是失手犯了罪,看不出是失手。准备把开头再看一下。最后应该是年轻人自首了,老人也因为包庇罪入狱了。但是正因为老人的收留包庇,年轻人才去自首。老人和年轻人在狱中作伴了。当然,老人关不了多久,他出去后也会常来看年轻人吧,孤独的老人有了情感寄托了

21分钟前
  • 魔方
  • 还行

慢到了极致,还是耐心看完了,近期喜欢欧洲类似的电影2020.10.18//

25分钟前
  • greatzy
  • 推荐

#2018IFFR# Bright Future展映;塔林处女作单元。典型画意摄影,非常讲究堪称精美。故事很概念又几乎是宗教题材(该隐和亚伯+恐怖袭击往事),但也给了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老爷子简直是每一根皱纹都是戏,小哥全片没有一句台词,都完成得很漂亮。让人想起伯格曼和布列松。

2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比利时神片

32分钟前
  • @
  • 较差

翻译成救赎更合适

37分钟前
  • 勾陈
  • 还行

几乎睡一个小时也不会影响观感的一部美术作品

40分钟前
  • 张大正274
  • 还行

厦航鹭上影院观影② >> 太难受😣 太难受的观影体验了 几乎无台词对白的一部电影 十分缓慢的推进 但氛围的铺陈太弱 时常某一刻进入 但又被立刻抽离 然后边看边疑惑下一秒到底会不会发生点让一切更清晰的行动 加上粗糙简陋的置景以及对我来说并无特别的拍摄手法 我真的喜欢不来也无法理解

41分钟前
  • 大口喝热水

救赎,在最后一个镜头里么?在宅无限的春节假里,这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缓慢的节奏,优美的镜头,极简的布景,克制的叙事。足已!

43分钟前
  • 慢Man
  • 还行

把两个人的心理戏诠释的很好。大年初一看这个片子感觉有点压抑,不过场景很美,很多画面像油画。

47分钟前
  • 冰糖葫芦五加皮
  • 推荐

有点沉闷

48分钟前
  • 四季宝
  • 还行

filmart2018 day2第一片(又睡过了早上的片),明显感觉这些年世界电影的潮流早就转向轻叙事,故事常极简,重意境,制造一种留白的状态。而大陆电影还在为写/讲故事的基本功发愁,能抄个别人二十年前玩过的结构,仿佛就要飞上天了。所以电视剧更适合大部分中国观众。

52分钟前
  • CeneridiLeslie
  • 还行

田野风光…………

53分钟前
  • 浩克

什么ppt电影。。

58分钟前
  • KAKHABERVNA
  • 较差

7.5

60分钟前
  • DarkSta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