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渠》讲述一个好故事,非常好的故事。
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渠中去,一干就是几十年,终于带领村民们修出一条“天渠”,为偏僻的团结村带来巨大的改变。
之所以修渠,是因为偏僻并且资源匮乏,重重大山包围,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现代版的愚公移山莫如是。
这是一部平实动人的电影,紧紧围绕老支书带领村民们修渠这件事,所有的质疑与嘲笑不能动摇他修渠的决心,创造一切可能条件来实现修渠,实现祖祖辈辈的梦想。
正如影片中所表达的,修渠更是在修心,一群人在世上留下的痕迹表明这群人曾经存在过,而修渠恰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举措,因为修不修渠给人的精神的影响完全不同,没有水只会加快村落消失的步伐,而修渠成功后,乡土则能够得以延续。
对乡土的眷恋,对生活之地的坚守,怎能不令人感动。
“逃离”穷困之地,坚守在自己长大的地方,完全是两种感觉。
这个故事给的触动很大,倒不是面对质疑依旧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感觉,如何理解人的存在,虽然你我不可能面对修渠这种事,但总会面临选择,而黄大发修渠的选择可能就在现实生活的某处给我们启发,我觉得这是电影对我而言最有价值的地方。
看完后,感觉《天渠》很大程度上与《人民的名义》相似,有的人演技在线,有的人仿佛在刻意捣乱,所谓的看完只是选看自己能够接受的部分罢了。
绝不会说这部电影有多好,而是重温这样一个真实的好故事,确能给人以感动、振奋和力量。
说得夸张与偏激些,给你带来震撼的垃圾电影,对你而言,事实上是一部绝好的电影,因为你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感受。
公众号:贼六
《天渠》以原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讲述了他在面对草王坝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下,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迎难而上,以36年的不懈努力,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个村10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讲述了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渠”,实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
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当代愚公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愚公黄大发,一人一生一渠,以别样形式抒写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愚公黄大发,是我们党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实现路上的一个很小缩影!
愚公黄大发,代表着遵义人的精神,承载着人民的信仰,这就是民族的希望!
愚公黄大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愚公黄大发,锐意进取、敢于担当、不畏险阻、攻坚克难。
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真抓实干,争担脱贪攻坚的排头兵,用实际行动抒写着共产党员的新时代精神,不断将中国梦向前推进。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黄大发,男,汉族,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
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这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拍成的电影,讲述的是贵州遵义仡佬族乡村干部黄大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历时30余年,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天渠”,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的故事,舍小家、为大家,很励志。
黄大发是当代愚公,时代楷模,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黄大发不愧为当代的愚公、他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的所作所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对党忠诚,对群众热心、负责,有能力、敢担当的好干部、好党员,他是新时期我们全体党员干部的楷模,是时代的丰碑。
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教师,我也要时刻心系人民,凡事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他们的孩子,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人民把他们的孩子交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要让他们放心。
黄大发的事迹,是遵义精神。
值得仰望,催人奋进。
《天渠》的内涵就是希望。
值得带着父母家人去看。
很正能量阿。
片子贴近生活的朴素和温度,以情动人,讲述了脚踏实地做人、以初心改变世界的平民英雄的故事。
2018年11月30日,被国家电影局列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天渠》在贵州、北京上映,12月13日将在全国同步上映
一篇感人奋进的鸡汤,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内心心潮澎湃,让我感受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我热血沸腾,这部电影,值得一看,让遵义模范,让贵州故事,让中国情节,感动世界。。。。。。。。。。。。。。。。。。。。。。。。。。。。。。。。。。。。。。。。。。。。。。。。。。。。。。。。。。。。。。。。。。。。。。。。。。。。。。。。。。。。。。。。。。。。。。。。。。。。
黄大发老支书,贵州省遵义市八百万人民的骄傲。
一生只为一道渠,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不忘初心,他公而忘私。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
他的一生,无怨无悔。
他用脚步丈量土地,他用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代楷模,用初心铸就。
中国好人,用真心践行。
喊一声老黄,我为你骄傲。
喊一声老黄,我为你自豪。
他是“山神”,他是“当代愚公”,他其实是从平凡真实中走来的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老人,一个和改革开放一起走来的可亲可敬可爱,在风雨兼程的执着坚守和战天斗地中,完成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的老人。
👍影片看得我热泪盈眶,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他的一生浓缩了多少共产党人的身影,老一辈革命家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党员,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家庭故事与难民题材的互文,故事告诉我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相互的和解与不放开的手,另外马赛的海真的很美,夕阳下女人们的红发也很美,3.5。
过去是真的好,但现在也可以更好,因为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年过半百,留守的看过世界的进入人生困境的三兄妹还能在美丽宁静的海景别墅里守着生病的老父,并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和天赐的礼物(三个孩子)一起,不要太理想和完美
#2018SIFF#很松散又很舒服的节奏,可以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很多信息,在后半部开始有些乱了阵脚。时光是个温柔杀手,女孩们都美得不可方物,感情亦如暗潮汹涌。那段年轻时的夏日游乐如何拍的?太美好了。
#Venice2017# 又是一部应该出现在戛纳的电影,当然今年威尼斯做的是难民关怀的局,也算可以理解。能看出导演自己的人生况味,不过拍得既老派又沉闷。搁十年到二十年前,拿掉最后一段大概还算不错,所幸话剧腔也算不过分,热点蹭得也不算难看。同题不少法国导演都做过,这部真得算不上佳作
四川好人。
平庸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3.5 别拍的这么政治化就好了。这里的政治倒不是说是68遗风下日常对话中的左翼倾向话题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为家庭或者人物的一部分。但在后面设置出闯入者去证明他们左翼倾向,还联系一下现实社会议题,这就有点刻意了。
本来平平无奇的,但后面出现了儿童难民元素,hmmm孩子的加入就改变了整个中老年片的调调
特别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很平淡,很干净。
结尾太突出,蹭时事过了,其余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
家庭剧,处处神来之笔。比如喜当妈,比如如何解开一双不愿分开的难民小朋友的手,尤其是导演用前作中几位相同主演的影像片段来表现他们年轻岁月,延续着马赛的城市变迁。
回到住的地方 打开反锁的门 拿出鞋柜里的鞋 煤气阀 电 水也要开一下 然后客厅的灯 紧闭的窗 拉开窗帘 餐椅 放个免费的电影 悲伤就那么漫上来了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突然想起来总结下盖迪吉昂给我的感觉:大概是那种直面七零八落的现实 却又总绕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理想主义 最终化作一抹极小的温情掠过 一切照常 所有人都卑劣但不丑陋
导演专拍马赛是个不错的行为。冷门,但算不上佳片。
前重看Un beau soleil intérieur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