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看了一遍影评,没找到最后结尾的那些照片出处都是哪些大师拍的,影评里也没人给到答案。
对于电影本身,剧情略显老套,这没什么可讲,里面的一些乐队倒是很有意思,可以翻一翻找找他们的歌曲。
再谈谈电影名称,《Kodachrome》,百度词条,(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当年一直是各大图片社和杂志的首选。
因其是外藕型胶片,冲洗极其麻烦,药水剧毒,处理费用昂贵,全球仅仅有十几家专业店才能冲洗,并多分布在欧洲和大洋州,冲洗邮寄过程中还有丢失的危险,因此在业余使用者当中很少普及),剧中老头本有提到【Steve McCurry】,马格南图片社社员,在他早些年就一直用的是Kodachrome这卷反转片,拍下了很多惊艳四座的照片,(他很出名的一张作品就是阿富汗少女)。
再回到电影,整部片子都用35mm胶片拍摄,不仅仅考验着摄影师的技术,更多的是对胶片的一种情怀融入到了这部片子里面。
随着科技的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拍一张照片,不管好与坏都是在记录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与地。
我们不仅感叹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更快节奏的生活。
在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的时代,数码摄影注定是要占据主导的,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在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记录着这个时代和世界周遭发生的事,一卷36张or10张8张,又或者用湿板的大画幅去拍照,总是会有人在坚持热爱着这些在现在人来说可能会被淘汰的东西。
一卷胶卷,从打开放入卷片轴、过片、拍摄、回卷,再到拿去冲洗后打印出照片,然后还有底片,这些慢的又实在的东西,“01”是无法去比拟的,而且数码后期要做胶片的色彩是比较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相机会有胶片模拟这个功能了。
总之胶片就是让你更加热爱生活的一部分。
试着用胶片去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吧。
fomapan 100
Lomography LomoChrome Purple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及两张个人粗鄙的胶片摄影,最后有人知道片尾那些图片的出处还请劳烦请教下。
比《爆裂鼓手》还爆裂的伟大摄影师,把一生99%的时间给了记录这个世界的事业,把仅剩的1%的时间送给儿子,像战士一样迅速离开这个世界。
故事唯一缺点是老爷子情绪没能崩到最后,与儿子在医院的忏悔和解是个败笔,也是对全片的背叛。
也许如果换个故事混蛋到最后时刻,让儿子自己发现父爱和父亲的伟大,会更有张力。
片尾的作品展示值得暂停;片中的经典音乐值得反复。
也许是老电影看多了,对用胶片拍摄的片子特别有好感,也许片子本身不是那么完美。
但是用胶片去拍就足够了。
也许会有声音说,胶片注定会被数码拍摄所替代,这是自然规律,是的这是不能违背的。
但是总要在心里给它留一个位置,就像初恋一样,那些带给你快乐的美好时光就像胶片一样,一张张定格在你的脑海里。
配乐,台词,镜头,色彩,都恰好击中我的审美,是2020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了,奥妹真好看,爷爷真酷,很真切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任何追求fancy,追求深刻,追求刺激的意图,可就这样的单纯的讲述,用各种语言去传达的那种情绪,才最真诚,就像胶卷,没有光圈,没有焦距,只是用心去捕捉,用心去呈现。
我们拍照是为了留下时间,make humanity tangible, we are all conservatives, true.
人物介绍: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一、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
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
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
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
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
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
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
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
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
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互相伤害,互揭老底。
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
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
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
(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
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
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
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
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
原谅、和解,可以做到。
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
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
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
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
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因为没字数了转影评(含剧透)整体来说比较俗套的一个电影。
全篇以the last film作为噱头,但我觉得对于胶卷的探讨还是挺少的…除了偶尔片段中透露出老父亲对于记录生活的热爱基本没怎么深挖胶片的意义and摄影的意义。
整个电影主要围绕着男主和父亲亲情的修复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讲述原谅与理解。
但恕我直言,这种从小伤害的弥补与和解怎么可能只靠同情心来修复。
整个电影除了结局我没看出父亲个人的魅力在哪,只觉得他是个asshole到老了开始后悔。
虽然我很理解他的性格以及百分之一百二的理解他的心情,但即使我和他有一样的心情,却无法认同以及接受他的做法。
所以男主和父亲感情的修复线也很崩。
btw,女主这个线除了推进剧情我觉得真的一点用也没,生硬地离开与回归,怎么就突然接受不了走了???
然后结尾又突然回来,exm?
除此之外结尾本身也挺生硬的,老父亲突然就坐着圆寂了,还那么帅。
配乐除了结尾的三四首歌也很一般…虽然早就猜到最后电影结尾了,但男主放幻灯片的时候依然被感动到了。
或许整个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比较不错的点只有传承吧,父亲以自己的一生为例子,教会儿子如何面对未来,更好地与自己和解,接受生活。
btw 演员演技还都挺好的 and 最后一群胶片摄影师中有个索尼大法是什么意思hhhh 不应该都是哈苏莱卡rollei照片可以定格时间,never forget about these shots.
太俗套的剧情,一开始我就知道了那四个胶卷里拍的是什么。
剧情编造的很牵强没有逻辑性。
比如老爸因健康原因不能坐飞机,就很难让人信服,明显就是编剧为了展开这段公路之旅而生硬编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最后摄影人用闪光灯给老爸送别的场景,说实话,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恶心到的。
红女巫和儿子的演技太差,什么片子都是本色演出。
就老爸演的还有点到位。
我觉得8.5分是值的。
艾德哈里斯演得特别好,绝对是全剧的灵魂,如果没有他的表演,这部电影可能就没法看了。。。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好演员一个伟大演员的价值。
相比之下,儿子的演员从外形到演技都不尽人意,至少不是我的菜,感觉与父亲不太匹配,包括外貌和气质上的,都不太讨喜。
这是影片的遗憾之处。
这部致敬胶片摄影,致敬摄影家的电影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哈里斯杰出的演技,让人对这位伟大摄影家的桀骜不驯和大师才华产生深深的尊敬。
对我来说,看到他生命末期的那种无奈、悔恨,和对相机对胶片爱不释手直至生命戛然而止,禁不住难过得想要落泪。。。
结尾儿子看父亲临终千辛万苦冲洗的胶片没啥悬念,早就想到了,肯定是儿子小时候,自己初当人父的快乐记忆。
本说:人性是有形的。
摄影是让时间停止。。。
还有好多很经典的台词,记不太准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阐述人性的好作品。
不能不说,美国电影在刻画人性方面的优秀之作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这里就不和我们自己做比较了,没意思,总是让人很灰心。。。
放胶片时女护工恰到好处的出现有点俗套,我感觉是个败笔,镜头收在两人依偎的背影也没啥意思。
与对于老头的生动刻画相比,二人的恋爱关系很是苍白。
反倒是,影片结束后,字幕旁呈现的摄影大师的代表作品,那真是让人惊叹!
那种视觉冲击力看得我目不转睛。。。。。
主观评分:8分剧情概述讲述了一个中年失业的男主,因为渣男父亲(著名摄影师所以非常有钱)癌症晚期想洗出最后一批要停止服务的柯达胶卷。
于是开始了包含女主个人护工奥妹的三人公路之旅。
最后到达目的地,还没等相片洗出来,父亲已经撒手人寰,最终男主看到最后的照片都是自己与母亲的生活中的片段,最后泪奔。
评价感受渣男父亲真的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伤害了身边所有的亲人和爱人,自己的亲弟弟和他老死不相往来,看他亲临就猜到他已经没几天时日了,结果饭桌上还嘴不饶人真是太损了。
但是在最后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所有摄影同行,后辈见到他这位传说中的摄影师后眼里冒光的样子,以及最后尸体抬出宾馆时候所有摄影师们用快门给他送行的时候又哭的不行了。
又想到前阵子很火的一段视频,茅盾奖获得者说”渣男“真的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词、一个低能的词。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共鸣这段评价了。
男主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但是对自己所热爱的摄影事业确实做到了顶峰,作品感动过整个世界,是许多后辈们的灯塔。
最后给儿子留下的照片遗产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追求了事业丢失了家庭的自我救赎吧。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看多了高概念感觉没什么惊喜了
据说韩版弱在资金短缺所以完成度并不如导演所愿,看剧本来说也算是个好看的故事,轻描一下关照一下现实,冒着劲冲到结尾。ps,石头姐是不是要做第二个于佩尔抢掉疯女演员的赛道
假马特达蒙目前为止最惊艳的一次表演
#biennale82 press 继承了兰斯莫斯一直以来的大脑洞创作,但片子本身并不惊艳。不论前中期做多少的铺垫和引导,但凡知道了这是兰斯莫斯的片子,就不难猜到结局,并且可惜的是,如果结局是本作的惊喜,那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甚至沦为平庸。整体质量上不如poor things
画蛇添足
完美契合最近我和我小学同学聊天的主题:人类没救了,只能重开。浓浓的地摊文学加古早科幻味以及配乐全部拍到了我的心坎上。求求外星人快来吧!
宣传语和对话实在太多了,听得我脑袋疼。这要是本书应该还挺好的…另外,确实很韩国电影,一边狂欢音乐一边狂欢砍人
開始以為是心理變態人…後來,除了變態還有別的。從一個箱子裡拿出計算器的時候,確定會反轉…
#2025BIFF B+
我觉得比poorthings好看;emma姐你真走火入魔了
Venice / 最喜欢一段是最后地球上安静的只剩下动物的感觉…. 想起疫情时期了…地球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呢
那个……你们三个把日子过好比啥都强
拿手的荒诞、奇观、反转加上节奏紧凑,观影体验很好。但后劲仍然乏力,回想起来总觉得差点什么,或许是留白。
#Venezia-3 跟《可怜的东西》之间差十个《善良的种类》吧。说不上是最坏的兰斯莫斯,但是只能空怀念《龙虾》时期的趣味和生猛。设定还行:用性别对立做戏,结尾还行:有反转。兰斯莫斯是不是陷入了某种跟石头姐能拍就拍的高产出瓶颈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就是大卫·O·拉塞尔和詹妮弗·劳伦斯的合作。放个假吧别硬拍。
#威尼斯2025 press和industry提前点映 结局荒诞又喜剧的升华了整个电影 当人类生命停止 动物们仍然鲜活的活着 对我们现在来说重要的一切还重要吗?到底是这个世界荒谬还是相信外星人更荒谬?讽刺满级。地缘政治,阶级对立,资本剥削和被剥削。和这个世界比起来 似乎外星人也没那么荒诞 对于被剥削且无力的人来说 唯一的解法是离开地球去外星 悲剧的内核 政治社会隐喻 刺耳的音乐 令人不适的画面兰斯莫斯一贯的风格 画面音乐 政治语言 刺痛了观众。一定要在影院里看!艾玛斯通和杰西飙戏。艾玛再提奥斯卡?
中规中矩 没有惊喜, lanthimos I expect MORE from you!!!!!!!!!
两星全给石头演技,但是下一次能不能换个地方发挥?不要再跟兰胖合作了。看到好多夸马特达蒙贱替演技的,但是不觉得这个红脖loser有任何难演的地方。这个影片基本就是兰胖写给阴谋论者的一封情书了,感觉这些人看完真的会觉得他们的wildest dream come true了。
这个片子我不知道怎么打分,三星少了,四星多了。中间有一场,看得心跳加速,如坐针毡,让人非常不舒服。但是好在让人有想继续看下去的冲动。黑色幽默,好笑又悲伤,但是以悲为主
#LeVieDelCinema 2025【💣】狗改不了吃屎的零星电影。结尾?恐怕是最容易预测的“反转”,又或者说“反转”与否,存在任何价值吗?
让我想到我小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看的一本什么外星人真的存在和各种阴谋论纪录片……非常幼稚的情绪化的观点以及看起来外星人才想的出来的剧情,很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