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导演拍的纯爷们电影。
一部好莱坞拍的英语对白的纯苏联电影。
基于事实改编的冷战时期军事电影,大都是这个套路。
因为历史上美苏没有在当时正面开战,所以看这种片子的时候结局是一定的,开头一定是军备竞赛如火如荼,核战争一触即发。
双方都在等一个恰当的时机,然后给自己找一个合理的打着正义幌子的开战借口。
但双方又都是极力克制着,不给对方这样的借口。
这过程中肯定有人为此牺牲。
电影人就把这些解密的故事排练出来。
不同的导演拍出来的肯定味道不一样。
如果看了Kathryn的《拆弹部队》,你就不难理解拍k19的时候,她是怀着相似的目的吧。
人性至上。
我多么希望这部电影能被当做禁片被广为流传,禁片更像是给它打上的荣誉,而非对它的贬低。
而且,这部电影也确实应当被当作禁片,因为它传播一种名为同志的精神。
每次看到艇长说着to comrades时,内心都会五味杂陈。
没有祖国,没有未来,甚至连现在都会随时失去,全艇人员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和同志,而祖国能够依靠的,也只有他们和他们的同志。
也是通过这一部电影,我才明白,什么叫同志,也明白了什么叫职责,当世界、国家和同志的命运交给也只能交给一个人的时候,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一切,去拯救他的同志、祖国和世界。
一般人做不来,最强大的人在这个时候也会变得脆弱,责任、懊悔、内疚以及承诺会压垮任何人,我想这才是艇长没有办法继续指挥的原因吧。
他站在同志们中间,站在他的同志们中间,为牺牲的同志们举杯,不是因为他们拯救了世界和祖国,而是为了他们所拯救的同志。
to comrades!
剧情很紧凑,演员很到位,制作很大气.最重要的是,LIAM NEESON和PETER SARRSGARD同艇演出!我看的时候快幸福得疯掉啦!隔了好几年金赛才出来,之前这个便是我双重花痴的唯一对象了.LIAM大叔拍这个是很辛苦的,一米九几的人在狭小的艇仓内和一帮大汉跑来跑去.花絮里就提到了那个"一定会撞上"的仓灯.小P的角色有发挥空间.不过看惯他演LOSER,偶尔高大全一次我居然不爽起来:"小P你本来就是演烂人才有感觉的嘛!"其实看之前蛮期待他和福特叔对对戏的,不过都没有遂愿.LIAM大叔也是成天小媳妇一样跟在福特叔后面,同镜多斗戏少.我看导演失策之一,就是没有让这群男人们人性碰撞得更激烈一些.可能这个题材太多细节分散了笔墨吧.这个电影的切入角度好正统,叙述也一二三四规规矩矩,可见女导演功底扎实才气稍欠.多少要有点天外一笔的神思才能将一部电影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看大家都在说美国人美化或者丑化苏联人。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部电影归根结底讲的是人性。
为什么说是k19是widowmaker,因为苏联技术没达到啊,k19还没合格就开始出发,党内高层游玩,k19缺的东西却没补全,一切都很慌乱着急。
医生死了直接来了个晕船的赤脚医生,药还给错了。
细节没有检验准确,直接上路,这导致出现这么多的死亡。
而且核潜艇竟然连防护服都没有,这简直灾难。
一切细小的东西没有供应充足,导致大批遭遇核辐射以及死亡。
不相信什么迷信,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
最讽刺的是潜艇的官兵为了国家为了潜艇在拿命换,后面的官兵却不及时救他们,让等待货运船,让分发新鲜水果,那些当官的到底知不知道核泄漏啊,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试试。
不慰问前线战士,却问罪是否叛国,领导人基本大法。
不过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这样。
所以还是问一句党是什么,国是什么,你是为谁而效力。
poor normal people
第一次看电影留下眼泪,第一次心里告诉自己要写影评。
影片开始,技术型艇长尼森,失败了,被替换。
怀柔善良,有笑容。
换上了刚强冷静的福特艇长,冷静,敢冒险。
理性到冷血。
事故发生了,矛盾复杂了。
二人的性格也开始交织了。
当敢死队奄奄一息回舱时,我哭了,看了几十年电影感动过多次,流泪这是头一次。
故障无法修复,当福特要求所有人回舱,命令紧急下潜时,人性大爆发,因为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全体牺牲时候了。
为了祖国,福特艇长要求所有人跟他一起牺牲。
兵变,尼森艇长被推上指挥的位置,他被希冀能够做出保全艇员生命的命令,但是它没有,他支持福特艇长,宁可全体牺牲。
为了祖国,二人的人格融合了。
当所有人都支持为祖国牺牲,淡然的声音里是慷慨赴死,太震撼了。
军人法庭上,依然是正直坦然,真正的军人作风。
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人总是要有一点高尚的情怀,那一刻,生命并不重要。
这部电影显然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标准,然而这部电影远比那些所谓的“教育片”更能触动我的爱国情怀。
从冰上足球、士兵跳水到军校刚毕业的军官,虽是不同的选择,但说的都是人性、本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真相,人们自会判断。
还有我想当这些军人作出抉择时,将自己的生命牺牲给了国家,而不是那个"Party"。
PARTY≠COUNTRY!GOVERNMENT≠COUNTRY!
哈里森福特的政治片。
本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而成。
暴戾恣肆、一意孤行的舰长和通情达理、体察民情的副手之间势必发生强烈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这类戏剧的原动力,沿用在多部海船或潜艇题材影片中。
以潜艇、飞机、巴士、隧道、火车等狭小空间为背景拍摄的惊险片,对创作者设定很大的限制。
题材没有天马行空、上天入地的自由,镜头无法施展;但是,一旦能找到新角度,局限就会坏事变好事。
不幸的是,本片没有这方面的惊喜,它所采用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别的潜艇片,而它离潜艇片的最高成就、1981年的德国影片《潜艇风暴》(Das Boot)相去甚远。
影片给我只有一个词“震撼”,面对巨大危险的时候,他们没有背叛祖国,依然在竭尽全力的抢救潜艇,哪怕为此付出生命,当回到祖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们依然彼此忠诚,并没有卖友求荣。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审判席上Captain Polein对这船长说:“It would be an honor to sail under his command again.”这是同生共死的情谊,这是军人之间的忠诚,尤其是结尾"To comrades"
还是不错的一部电影,虽然是美国拍的。
看到有人说情节有这种或那种问题,或者说什么票房毒药……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尽管确实含有煽情的成分,但相对其它美国大片而言,它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一面,这是唯一一部自90年代以后给我内心带来震撼的美国电影……
各种战争片品类中,潜艇题材似乎是最能出佳作的。
逼仄空间内随时准备爆炸的雄性荷尔蒙,还有什么更能令人心跳加速?
这部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旧作取材于史实。
苏联大名鼎鼎的K-19核潜艇,就像是潜艇界的泰坦尼克,虽然拥有最强硬件,但似乎生来就伴随着被诅咒的命运,这部传记片就讲述这艘外号“寡妇制造者”的巨舰首次远航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悲剧。
故事设定像极了我大爱的《红潮风暴》,双船长争权,进退维谷的伦理博弈,剧情没有《红潮》的虚构故事中那般激烈,但更多了一份人性纠葛。
哈里森·福特和连姆·尼森两大硬汉全程针锋相对,最后却惺惺相惜,几乎不靠任何爆破特效,但火药味却足以炸裂全场。
(8.5/10)
四苦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很闷。最后看哭了。
本来想看《芳芳》,网站抽风了搜的是芳芳内容是这部。挺喜欢影像风格的就看完了,那种漫长压抑、痛苦和绝望拍得挺好的
Three and a half.
留住有情人
男友的爱在得病那天就收回了,他谁也不爱,女友独自承受,照料,得绝症的男友到最后一天,那爱成了日常的繁琐直至爱的消逝。面对被一个病痛折磨,身体与精神的亏空的病人,女主是一种无声的孤独,她也想一走了之,但两人的生命力都在消耗,她要亲自画上句号。
看得我奄奄一息额
压抑又平淡,想打死男主,患了绝症你就天下最大吗?
勉强看完,演技还可以
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