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吧,看了一下评论,我认同的不认同的都说了很多,有很多中肯专业的评论。
我是从这部电影里才真正认识到守岛人这三个字的分量,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就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1.十几年找不到守岛替换的人就很奇怪,为什么不能轮班制呢,这一个人守那么久,如果没有妻子陪他,就算有狗,也迟早精神会出大问题。
2.在面对选家庭还是选国家这个节点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单薄。
他改变主意决定守岛主要是根据父亲的讲述,来决定通过部长来报答部长的父亲,我有一个疑惑,这份恩情真的会让他在守岛近十几年后,依旧选择舍弃儿女不顾,让女儿放弃学业,依旧坚持去守岛吗?
也许因为我和过去人的观念不同,因为我没有他的大毅力和诚实,所以我无法理解他。
但...真就挺魔幻(没有说守岛这件事魔幻,是说电影魔幻3.全电影一直在努力表示,王部长很努力寻找接班的守岛人未果。
但是,总觉得,还是交代一下他主要是怎么努力的、做出了哪些努力比较好吧....看的时候觉得他确实真诚、对兄弟仁至义尽,但是...但是...感觉仅凭电影里表现出的他的一些行动,是不太够的,总感觉有点坑。
『守岛人』影片改编自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坚守祖国边陲小岛的真实事迹,节选不同年龄段的主要事件,虽是主旋律题材,但总体呈现是比较接地气的,虽有部分夸张的艺术表现,但贵在整体没有落入俗套的强行煽情,刘烨和宫哲的演技很好的撑起了角色的心路历程,侯勇的客串更是锦上添花,在新时代主旋律题材影片里,此片算是难得佳作了。
【8分】
电影《守岛人》主视觉海报
电影《守岛人》主视觉海报电影《守岛人》,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品,片中刘烨老师饰演的是王继才,因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年仅定格在58岁,宫哲姐姐饰演的是王仕花,一山哥哥饰演的是豆子,该片没有办法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拍摄,主要取景在平潭、福清、晋江、青岛等地拍摄之一,我们都是依山傍海,向海图强,见证山海有情,水韵江苏,清新福建,为你而来。
刘烨 饰演 王继才、宫哲 饰演 王仕花
刘烨 饰演 王继才
宫哲 饰演 王仕花
张一山 饰演 小豆子出品单位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广电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组织观影。
此前看过很多次王继才的事迹宣传,故事很熟悉。
伟大,是真的坚定伟大。
我非常敬佩他,但是和许多评论中写的一样,一个县,三十年找不到轮换的人,王继才一家老实、坚定、有信仰,就逮着他们一家薅!
如果王继才不是这样一个坚定的好人呢?
那么多走私船、地下赌场,万一遇上一个不那么坚定的人,岂不是防线崩溃?
岛如果真的这么重要,更应该及时轮换,杜绝一切徇私的可能。
并且现实也和我说的一样,王继才被追认烈士后,当地成立了一个十人组成的哨所,按照值班表轮换。
如果这一切早二十年……小宝这么乖巧的孩子,是不是也可以上学了?
纪录片里儿子说之前恨他爸(最初的宣传片里是这么说的,后来的各种宣传里这段被删了),是不是也不会发生了?
关于拍摄,整个剧情都非常压抑,当然真实故事估计比这个更残酷更伟大。
最尴尬的就是开山岛联欢会那段,突然就各种表演唱戏。
然后还有一点很出戏的,王继才和他妻子二十年后比二十年前络腮胡子的造型还年轻很多……小宝看起来都是他们同龄人了。
就这样吧,并不是批判,只是希望今后政策能更加照顾踏踏实实工作的老实人。
不然就和大多数同事的感受一样:英雄我敬仰,换我我不上。
不是觉悟低,实在是,明明可以轮岗的事情啊(而且王继才自己当年也很想轮岗只是后来没有指望了)!
边看边编辑:结尾主角离世前看到海燕和大军舰太感人了!
女主是真的爱男主,甚至愿意离开子女,在老一辈里属于少见的夫妻关系高于子女关系的那种。
虽然“你守岛我守你”,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不符合现在女性独立的氛围。
1.为什么不在岛上瞭望塔上设一个高功率喇叭,循环播放“停止前进,左右八百米都是禁区”,这在技术和资金上并不难实现。
这里是江苏,不是西海固。
七八十年代没有,九十年代还没有吗?
在大风大浪的情况下,就靠人敲脸盆,我不太相信八百米之外的船只能听见。
2.按照电影写实主义的方法,王继才岳父岳母家应该是相当富裕的,而且还是知识分子家庭。
他们就这样坐视自己的外孙女未成年就在海鲜市场辍学打工?
“这是什么样的家庭”——《饮食男女》3.王继才和王仕花生活困窘,却拒绝政府发的补贴?
这操作已经违背基本人性,如果是那种需要签字领取的补贴,可能别人会拒绝,如果是直接汇入工资账户的补贴,怎么拒绝?
工资到账之后再退还镇政府?
政府也可以把补贴换成米油等实物送上岛,难道两夫妇还把它们扔进大海?
补贴到底怎么发,有没有真心想发?
4.这个岛到底重要不重要?
如果重要,为什么不可以让人武部长来守?
如果不重要,为什么一定要定死某个人?
5.电影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占别人的便宜占三五十年,他可能会心软,可能会心虚,一定会有心理压力,但是政府占人便宜,以上这些都不会有,因为它没有情感。
其他:1.刘烨的二愣子抽风似表演后继有人,他就是张一山!
这就是传承2.这电影最好的地方是比较如实地反映了海岛的艰苦环境,这个确实很加分。
希望在上面建一个党校学习站,县处级领导任职前都去上面培训一个月。
当然我们不是要为难他们,只是这样一来,后面守岛的人生活条件就会大大改善。
(一)场景:瑕不掩瑜单从场景来看,有很多震撼人心的画面,比如厚重的灰蓝色海面上、岩石嶙峋的海岛像一只易碎的贝壳漂浮着,加上巨响的雷声雨声,让人感觉:自然的力量真是具有毁灭性的。
但是,有一些镜头过于刻意,比如给军舰洒上金辉、给剪脐带以慢镜头、给仕花的腿伤加上慢镜头和特写。
能够理解导演的意图:作为一部主旋律大众电影,电影语言不能太含蓄,直白明了、通俗易懂非常重要,否则就失去了观众基础。
只是,易懂的镜头语言不代表需要镜头刻意强调画面。
镜头的存在感太强,反而会让观众失去沉浸感。
而这一点是一部写实性人物传记最需要保留的特点之一。
(二)情节:匪夷所思从情节上看,第一,细节不到位。
一只狗能在瓢泼大雨中找准方向,从海岛游回海岸(众所周知狗的视力很差,主要靠鼻子,下雨会让气味消散,并且海上也不会有什么气味能够让狗辨别)。
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夏季湿热,多蚊虫。
即使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蚊香、灭蚊液,也该有艾草(不确定是不是叫这个,应该有某种草可驱蚊)可以驱蚊。
然而很多年里,继才和仕花在海岛上被咬的体无完肤。
第二,戏剧性情节多,传记电影的写实性被弱化。
被继才救上来的孤儿张一山,父亲为海岛而死。
还有,继才父亲去世当晚,继才的儿子出生。
当晚狂风暴雨,继才、仕花出不了岛,而且仕花胎动。
仕花生不下二胎,昏死过去,继才站在门口大喊"老天爷,求求你了",于是仕花的手指动了,醒过来了,生下了儿子。
还有,整部电影继才唯一一次下岛,想找王部长换人,结果当天王部长病危,没有换成。
第三,逻辑不合理。
王部长给继才陆续派过来过十几个帮手,想替继才守岛。
继才对他们都看不上眼,不信任,甚至在与自己的对比中生出了一种自豪感(意思是觉得这些人都比不上自己)。
但是继才的画外音却说,岛外现在正是发展的好时机,让他们在外面挣钱发展吧,不要把人生浪费在了这里。
如果是一个圆滑中年人所说,那倒可以当做反话理解。
但是继才这一人物最大的特点是老实、不会说谎。
一个诚实的人,如何能做到一面瞧不上别人,一面说着"他们都是人才,让他们去把握赚钱的机会,有苦我来受"类似这样的话呢?
(三)价值观:讲好了"大家",没有讲好"小家"爱国主义、责任精神、奉献精神、知恩图报精神、坚韧精神,都是电影想要重点表达的观点。
这些观点的呈现是优秀的、令人动容的。
在观影后很久,仍然记得两夫妻在岛上升旗、唱国歌、风雨天引航。
但是,在小家里,奉献精神却变了味。
女儿小宝心疼妈妈仕花的手皲裂得不像样,给妈妈买了护手霜。
仕花怪她乱花钱,说"为给你俩凑学费,你弟已经一个星期没吃肉了"。
第一,"一个星期没吃肉"在八九十年代,真的不罕见。
编剧或许想要塑造生活的艰苦,"一个星期没吃肉"放在当时双职工的工人家庭确实艰苦,但是对守着海岛、拿着微薄薪水、养着四位父母两个孩子的家庭来说,不应该是常态吗?
而且,同样是小孩,弟弟是儿童长身体,姐姐是青少年也在长身体,姐姐又有多久时间没有吃肉了呢?
第二,仕花责怪完女儿小宝,转头把护手霜给继才,让继才抹一点。
如果要彰显夫妻感情,此刻应该让继才挖一勺,然后抹到仕花手上,说"你也来点"。
然而编剧选择让继才自顾自地抹上,而且还是个停顿几秒的长镜头。
这一选择和电影其他细节中给我的感觉是一致的,那就是仕花对继才的爱,远多于继才对仕花的爱。
但我想,这并不是导演想让观众们解读到的信息。
类似的,继才、仕花夫妻不要政府给两人的补贴,宁愿让女儿辍学赚钱养弟弟。
当女儿小宝打工,说着不仅要给弟弟赚学费,还要让弟弟用上好文具、吃上好零食的时候,我在心里叹气。
当继才、仕花夫妻夸姐姐小宝,是夸她放弃读书,打工赚钱给弟弟上学的时候;当夫妻俩转头夸小宝的丈夫,是夸他给弟弟补习帮助弟弟考上了大学的时候;当弟弟说他考上了博士,而姐姐却高中都没读完的时候,我真实地心痛。
为现实存在的无数的小宝心痛,为现实存在的无数的小宝父母、小宝弟弟而心寒。
为什么能够接受政府给的城镇户口、政府给的小孩上学的伙食住宿补助,为什么却不能接受政府的工资补贴,让小宝别打工,也去上学呢?
(四)仕花:永远的妻子与母亲、片刻的女人仕花是一个合格甚至可以说优秀的妻子、母亲,她可以一个人做家务带孩子侍奉丈夫的父母、她可以放弃工作陪丈夫待在海岛。
这样一个角色,竟也有片刻时光是一个女人。
不过也仅仅只有片刻。
仕花一直想下岛,因为守岛本就不是他们的职责。
政府为什么总是不能调人过来,军队的官兵为什么可以违抗上级指令不愿意上岛,这些可以不深究。
但是能够认可的是,仕花想下岛,是合理的、正确的。
二胎出生的那晚,因为在海岛上,又下着雨,仕花只能在海岛生孩子。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丈夫、一间什么生产医用器械都没有的小屋,作为母亲,仕花最脆弱的时候是孤立无援的。
而这一切,都是海岛带来的。
当王部长打电话来的时候,仕花阻止继才接电话,咬牙切齿地说:"不接,让他知道我娘俩怎么死的。
"这一刻,仕花不是温柔的解语花妻子,也不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而忍耐的母亲。
她是一个在鬼门关外徘徊,孤独又绝望的女人。
她的恨驱使她以死为匕首,在所有人心上狠狠划上一道口子。
还有,仕花说,让弟弟在大学找个大学老师,介绍给他已经二十八九的未婚姐姐小宝。
继才觉得不合适。
仕花哭了,说为什么小宝就配不上大学老师了呢?
高中没毕业的小宝确实已经不可能配上大学老师了,因为他们已经生活在了不同的世界。
仕花哽咽着哭了,不知道,她是为女儿被抹去希望的一生哭,还是也在为自己作为妻子被奉献的一生哭。
仕花这一人物的层次感明显高于继才。
她有高光,也有灰暗。
仕花是一个传统的活生生的人,而继才则是更近于完美奉献的神。
我觉得,如果我们需要神,可以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开始,逐一筛选寻找。
辉煌五千年,神多得数不胜数。
如果我们需要感动,那么应该在世俗的普通人中用放大镜观察,而不是给普通人镀上金身。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在观影过程中我也曾多次落泪。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故事,电影中没有离奇的神话,也没有惊悚的场景,却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将我们带回那个年代,感受王继才在守岛过程中的艰辛以及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如今,山河无恙,岁月静好,但我们应当始终牢记,有那么一些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王继才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他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始终坚守在岗位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守岛人的真实故事,我们因为离的比较近,很多年前就听说过,当时还没多大感觉,就觉得很让人敬佩。
这次单位组织去看这部电影,收获了更多的感动。
一个人要多么的伟大,才能在一个条件艰苦的岛上守了32年,与世隔绝,放弃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孤独的守在岛上,直到去世。
现在是大姐在守,那以后呢,谁又去接替大姐呢
这才叫主旋律作品嘛!
守岛人拍的很棒,人民才是最伟大的(资本家才不屑于拍人民的故事)脚踏实地拍大家都熟悉的,流露出来的自然是真情实感;缺点也是主旋律作品的通病,急于表现理念,海上的遇难者、帮助王继才的渔民,这些角色有些用力过猛,人物显得不自然。
我喜欢影片里安排的几场升旗戏,王继才三十二年来一直守岛,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内心从未动摇,王仕花也不离不弃的陪着他“你守岛,我守你”;尤其喜欢结尾的两场升旗戏,从大国到小家,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
众声喧哗,这样的人和精神,当得起时代楷模
《观守岛人》 顾于学习和家里事情的压力及影响,已经难得做到有连续快一个月没有看电影,只差一天却没想到在这十月的最后一天还是破了戒。
某位朋友前几天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哭的稀里哗啦,加上之前所听到的评价结合电影名字不难猜出,必然是一部反映经历苦难环境,牺牲自我乐于奉献,升华个人品质主题还饱含家国情怀深受我党和人民喜爱的主旋律作品。
影片一开始便将主人公所在环境恶劣以宏大的音效和艰苦的画面告诉观众,虽然有种说不出的刻意,但是效果肯定是达到了。
在第一面国旗被狂风撕烂,王继才去拿新的国旗的时候在山洞中的那种孤独感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这几年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想到这样一句话:每一种工作,不论高低贵贱,光荣耻辱,总要有人去做”甚至在战争时期,英雄有人去做,汉奸也人有去做,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不能否认这份工作存在的必要和真实。
陶行知先生说“干一行,爱一行,乐在其中”,在王继才身上看到了最好的体现,于是这么一想自己因为工作所失去的东西几乎不值一提了。
转念一想我泱泱中华也正因为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千千万万个看不见的“王继才”才得以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赶上西方列强脱颖而出。
在第一次上岛时我从王继才表现上看见的永远是属于中国男人独有的浪漫,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虽然他只是一个没有编制的米民兵,但那个年代人人以沾军字而骄傲,所以第一个打招呼的是他最讨厌的兄弟兼领导王部长,再是非常认可他,总是说要个头有个头的父亲,最后才是自己柔弱心底里的媳妇和孩子。
上岛以后当看到岛上的环境和王部长的找不来人以后逐渐也认清了现实,不知是出于安慰心理还是一种独属于那个年代的自豪感仿佛王继才是从这里开始就感觉到自己冥冥中就注定了和这个岛有缘分,当然起因是因为父亲和王部长的信任,被人相信的感觉是很好但是客观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那份荣誉感,在那个年代选择工作,可能光荣是最大的,后来在家人眼里这也慢慢成为了属于他们的一份骄傲,虽然说失去的更多,但是在女儿小宝长大读书后第一次上岛看向父亲那种敬佩眼神和王仕花每每看向王继才向国旗敬礼的那一刻这一切仿佛又都值得。
可能女儿从小就经历过也知道父亲守岛的缘由,也可能是读书了镇上的人或者同学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岛主,是英雄,她说自己长大了不是花仙子,是海燕,是在暴风雨中也会勇敢前行的海燕,无不透露出女儿想对父亲学习的心和对父亲的敬仰。
在后来孩子越大以后每每想到此处对家庭的亏欠时,他们承受的环境带来的苦难和心灵愧疚的双重折磨,可是在夫妻之间,仿佛王继才永远有办法可以引导这一切,她给他搓澡时提到儿女的时候会说不要往他心窝子上戳,他在大黄临死前一天给大黄说的话时在她听来不也是丈夫苍白的道歉信,种种不甘心和委屈在一夜过后就好像荡然无存,两个人好像总有办法去安慰和去依偎对方,有女人才有家这句话也在这里体现,我还特意百度了相濡以沫这四个字的含义,鱼在没有水的困难环境中会互相涂沫以对方帮助鼓励,这两个人不也正是这四个字的最好体现,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搀扶着走完这在平凡年代平凡人但不平凡的一生。
从专业角度打量,也确实有较多不足之处,除了很多让观众纳闷不理解的地方,对于前期党和政府的缺席和孱弱,到后来能提供帮助时总是被拒绝,也逐渐反应过来,在强力打造主旋律的节奏中,似乎不成线的细节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不论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是攀登者,又或是夺冠再到以前的战狼,在这方面都已经见到过太多太多,可惜王政委这条线断的太早,或者说可以交代更多一些关于父辈战友情的这条线更能推动剧情,哪怕给那么几分钟父辈的战斗画面或者是小豆子的父亲临死前的惨烈瞬间?
说回演员,刘烨是我一直喜欢的男演员,虽说对演技的收放不算顶级但是我可能确实比较吃他的颜,喜欢他在北平无战事里的方孟敖,他在南京南京里的陆剑雄,在建党伟业里的毛泽东,但对于演绎耿直,单纯,时长带有笑容的形象时也总是让我想起那山那人那狗和蓝宇当中的大男孩形象也就避免不了总是出戏。
所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这位没见过的长得像张子枫的女演员反而承担了几乎80%的力量,在第一次上岛看到自己丈夫的生活环境,再后来慢慢到被丈夫所感染毅然决然的也成为他的这种心理变化以及每一个眼神都处理的非常到位,看到国内依然有实力能够拿出这样的演员和这样的作品,似乎一瞬间忘记了这十多年软糜无力的国内院线还是存有这样的实力,只是在资本的博弈和政治的压力下不能很好的释放而再次感到理解,也再次看到了使得中国电影暗淡了数十年的灰尘正在逐渐消失,正在走向更好。
7.2
海边小镇还有那个难民小女孩太美了~
四川好人。
电影还得看法国的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2018503 一星平庸
俗套治愈片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210317 【B】
很存在主义
关于漂泊与归根的故事 所有人物设定都不合理 但马赛的海湾值得留下来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上午打鱼,下午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人成为渔夫、牧民和哲学家——马克思语境里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距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仿佛越来越远,而基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越来越像一个白日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被《海湾别墅》限制住了行动和自由,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不仅缺少语言上的交流而且没有情感上的互动。整个难民群体既像一个不会求救的孩子又像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正递出橄榄枝的乐观之人非但得不到爱的回复,反而被其羞辱。而以《爱》之名的《快乐结局》则是悲观之人的无奈之举——只能用远方的声音永远听不清来解释。影片最终将求救的信号和批评的声音一起传递到了《悲惨世界》的内部:这份平等的爱就连在你们之间都不被允许和接受,神又如何指望你们能将这一信仰分享与传播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呢?
突然变难民题材,一脸懵逼。
3.5★
关于原谅与希望,美好的片子
看前半部分以為和back to Burgundy講一樣的故事 後來發現不是的 我根本看不出他想講什麼故事(攤手)這片子為啥能提名金獅???ps四川好人是什麼梗?跟孟京輝那個四川好人有啥關係麼#hkfff46@hk film archive @2017-12-09 22:02:34
相较于同类家庭题材的法国电影,这部实在平庸,前面看得我昏昏欲睡,后面难民小孩的情节,气得我立刻清醒了!MD我每年交那么多S不是为了救助这帮难民小孩的!导演真有爱心的话,大可以请一百个难民小孩去自己家住,何必拍个电影恶心人!一星给风景好了。
很一般的电影。
很淡,真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