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乡》这部电影在题材上还是值得尊敬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很多国家都遭受了战争的荼毒,也都有慰安妇事件,其中,受到伤害人数最多的除了中国就是韩国了。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有一团“火”,总是烧向社会的阴暗面,那些众人遗忘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些事,总是需要有人将它大白于天下,从这些方面来说电影的立意很好,以真人经历改编揭露还原一段历史。
就电影本身而言,算上不算特别的出彩,可能在观看前看到各路好评如潮,导致我期望值过高。
首先客观来说,电影达不到Never的10分(所以说韩国人喜欢夸张),剧情处处都给我一种点到即止的感觉,加上演员们比较生涩的演技,不说不好只是这个题材应该可以更好。
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投资不足,拍摄过程中四处碰壁,靠众筹拍完了电影,差点儿连上映都困难,导演演员的这股坚持的精神我给满分。
《鬼乡》我最欣赏的是整部电影透出来的正能量,很多这一类型的电影都是催泪神器,把那种绝望的感觉渲染的淋漓精致。
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太绝望了,绝望的好像整个名族都失去了希望,看完人会很压抑。
而《鬼乡》有些清新的色调,积极向上的心态,都让我看后有一种难过但是不至于抑郁的感觉,失望不绝望,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推荐。
更多精彩影评
鬼乡——招魂归乡,逝者安息。
“阿里郎,阿里郎,阿里郎哟...” 1943年,贞敏,不过也是穿着韩服、追逐蝴蝶、唱着阿里郎的朝鲜姑娘。
日本人的侵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你们不是人,是为皇军而活的母狗。
”被送往慰安所后的日子里,动听的日语不再,而成为了奴化殖民地人民的工具。
“不准说朝语”,“你们这些肮脏的朝鲜女”充斥着民族压迫,还有数不尽的强奸、枪毙、火烧.. 剧中也出现了中国慰安妇。
在慰安妇问题上,中朝韩曾遭遇的痛苦是一致的,而日本到现在仍不承认犯下的暴行。
慰安妇问题不该成为现代人遗忘的耻辱。
直到剧末,当过去的痛苦不再重演,悠扬的阿里郎再次响起,眼前闪过的是朝鲜美丽的河山... “姐姐呀,我们回家吧。
”
说实话刚开始是有点乱的,但整个基调就是特别惨。
日本啊
<图片3><图片4><图片14>剧中除了气愤心疼外还有这么几个泪点当代寻求当年的慰安妇以铭记日本恶行,地方有个男的说:“没有业绩也正常,谁会将这种丢人的事情说出来,”年老的奶奶说<图片5><图片6>招魂后女主干干净净回家,妈妈说
爸爸说 快来吃饭
又和着刚开始那种和谐的画面和歌曲
<图片12>
泪奔到不行,不过勿忘恶行的同行,应该理性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国家。
我一直很讨厌“慰安妇”这个词语,因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可怕的粉饰性词语,小的时候上学,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语,便非常的难以理解,因为我会“望文生义”的认为,那些被日军所蹂躏的女子是出于一种自我意愿,于是难以想象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人群的存在。
所谓“慰安”,从字面上,是给人以慰问安抚的意思,观感上,这个词语抹去了性服务所带来的敏感,遮盖了强奸、蹂躏、撕扯、侮辱等由性而延伸的可能及直观联想,更为可怕的是,这是一个有一种能感受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的词语,给像小时候的我一样的旁人造成更为错误的认识。
这个词语书面化公关化,它显得平和安静慰藉,甚至在某些时刻下,显得光荣。
事实上,日军就把日本“慰安妇”唤作充满了舍生取义味道的“女子挺身队”。
而这个词语之下,粉饰的却是魔鬼一般的日军嘴脸,和一部血淋淋的有关女人的苦难史。
据网络百科上显示,所谓慰安妇,是指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这些女人大部分来自朝鲜半岛、中国、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
据历史学家研究,慰安妇的总数在40万人以上。
就像日军把那些应征过来的日本女人称为“女子挺身队”,他们在笼络“慰安妇”来源的手段上,充满了诱骗、洗脑、强迫和掠夺。
电影《鬼乡》是2月份上映的一部韩国电影,镜头对准的便是被日军抢去做“慰安妇”的一群朝鲜女人,电影直面血淋淋的悲惨和苦难。
在这部电影里,剥去了所有“慰安妇”似的粉饰,只有暴力的胁迫,残忍的性侵,在日军的眼里,那些柔弱的女孩,不过是发泄性欲的性工具,他们把她们从各个地方抢夺而来,日以继夜的使用,高兴了使用,不高兴也使用,一群人排队轮流使用,用坏了就杀害烧死。
对于大部分日军来说,在他们实施这样的兽行时,没有任何人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可言说(当然电影里也设定了一个温情文弱的日军男人,但结果是和“慰安妇”一起被烧了),就像日常里,我们对待任何一件物品一样,从来不会去顾及物品的感受。
电影里,当日军向这群女孩施暴的时候,也从来不会去考虑她们的感受,即使她们来月经,即使她们已经达到了身体的承受极限,即使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就是这样的一部揭露历史真相的电影,在春季的韩国引发广泛热议,一段沉寂的悲痛历史再次摊开到人们的眼前,人们纷纷把这部片子称为韩国人不得不看的电影。
电影缘起于“慰安妇”幸存者姜日出老人的证词,而导演赵正莱之所以拍摄这部片子,也是因为当年看到了姜日出奶奶的一幅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
许多许多的受害者,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杀害没来得及,可能是因为羞耻或社会压力而不敢,最后总是没能说出自己的遭遇。
就像日本一直沿用“慰安妇”这样的名词,他们的政府对此过于粉饰和隐瞒,他们的民众不太承认这样的历史,甚至对这部电影当中的日韩侨女主角姜荷娜各种威胁与抵制。
在这些基础之上,《鬼乡》确实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即使从电影的角度来讲,《鬼乡》真的并非一部多么优秀的片子,电影分做两条线,一条线是14岁少女贞敏与朝鲜女孩被日军强行带到中国牡丹江做“慰安妇”的种种遭遇,一条线则是几十年后这场遭遇中幸存的老奶奶和一个被前科犯强奸的小女孩相互救赎的故事,这两条线相互交织,有些凌乱,而电影在处理两条线的相互交织时,借用的则是一种鬼片中的“通灵”元素,我无法直接评论这样的好坏,一方面这着实让这个故事更加萌上了一层惊恐而绝望的色彩,但也让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有了些超现实的脱离。
但因为是一部聚焦这样的题材讲述这样的故事的电影,我们实在没法去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而是时时刻刻被电影里直面的镜头所感染,会为那些女孩的遭遇所心碎和愤怒。
我们会庆幸自己生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会从这些历史里学到一些尊重女性的必要。
而那些女孩,她们不是所谓的“慰安妇”,而是他们口中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只配给皇军服务的“母狗”;是被掳掠被胁迫的“性奴隶”;是战争背景里极端的男权思维下被物化的“玩具”;而那段历史,则是人类史上最残酷最黑暗的女人受难史。
这是日本曾犯下的罪,是战争曾犯下的罪,是男人曾犯下的罪。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喜欢韩国电影,可查收《100部韩国电影推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0NjQxMA==&mid=2448520626&idx=1&sn=0a7b0fcfe80e94bd1f80517c87e64149&chksm=8f710797b8068e816831da100298d02c49e7dad32ae764561108fe6e2837ff6b089e936c39a6#rd
感觉本片在韩国大热更多的是因为民族情怀,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
我看电影时第一感觉是——和“思悼”好像啊。
当然故事题材完全不同,但拍摄手法非常像,都是通过各种闪回多线程在讲述故事,都多次出现葬礼(法会)上的音乐,结尾都有幻想若没有这场惨剧会是怎样的幸福生活——这是个爆哭点,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的。
这是种高级的讲故事手法,避开了这类题材容易成为以女性肉体为噱头的陷阱,但也让故事变得散碎难懂,尤其像我这样的脸盲症患者,到最好才搞明白那个阴阳眼少女其实就是个“灵媒”,和四几年那段历史中的任何人都没有直接关系。
电影讲的是“慰安妇”,但不是历史大片风格的电影,依旧是韩国电影最擅长的清新催泪风,让人痛心的是那一个个鲜活又被毁掉的少女年华。
慰安妇挺身队这样赤裸裸对于女性的伤害和蹂躏让人愤怒得浑身战栗,就像所有对于这八年甚至不止八年岁月中每一场战争每一次屠杀一样,只要将这样的故事,且不说添油加醋,甚至需要稀释十倍给我看才能让我不至于直面这样的惨剧而心理崩溃。
这篇影评,先不谈这些。
剧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我就是那个疯女人”。
还有一句,不算是剧中的话,是当最后日军要跑把姑娘们赶在一起要杀死的时候屏幕上的一句弹幕,“他们这是要消灭证据”如果真的所有的随军慰安妇都被杀掉了,是不是我们就不会知道还有这样一种打着如此“伟岸”旗号的兽行存在?
侥幸活下来的慰安妇一方面要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残疾,一方面又要忍受在亚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对“非纯洁”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在对于日军的侵华行径揭发时,又需要她们站出来揭开自己的伤疤来露出鲜血淋漓的伤口来控诉。
我们要的太多了。
对于她们,我们要的太多了。
熟悉历史的人对慰安妇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它牵扯了中、韩、日三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起初我以为鬼乡是一部恐怖片,可最后才发现它远比恐怖片更让人心惊难过。
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在她年轻时她以及众多像她一样天真美丽的少女在那段悲惨岁月中所遭受的不平与伤害。
影片的一开头是很唯美的,一群纯真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美丽的乡村,有父母的疼宠也有玩伴们共同嬉戏,只是这种美好在一队日本士兵到来之后戛然而止,这也是她们一切不幸的开始。
她们从此远离故土,以尚未成熟身躯承受着日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凌辱。
我想这不仅仅是这些少女们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悲哀。
鬼乡这部影评据说经过了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作为当月票房里的一匹黑马,之所以能意外杀出,我想这也是因为韩国人民的民族情怀吧。
看过这部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同情着片中的那些少女,也感激着如今我生活的时代,感激这个时代让我不用面对片中那令人作呕的龌龊与绝望。
所以,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是断绝一切丑恶来源的根本途径,我爱我的祖国,深深的爱着。
首先,故事大部分发生在中国的牡丹江,也就是伪满洲国时期,那时候,牡丹江就是吉林省的一部分,所以这恰恰是说明了剧组有做了考证。
其次,有人问为什么日本人穿绿色军服,这是因为你们被国产抗日脑残剧给洗脑了,以为皇军就是黄军,所以只有黄色的军服,实则不然,日本人也有很多其他颜色的军服,因地制宜,比如说这部电影中驻扎在牡丹江的关东军,实际上多是绿色军服,这也说明了剧组的考究。
再次,你们会问,为啥中国境内有那么多朝鲜人抗日?
其实东北抗日联军有大量的流亡朝鲜人抗日,这段历史有点被遗忘了,你们都知道杨靖宇,但是有几个知道李红光的?
1943年的时候,大量抗日联军从苏联训练归来,成为抗日的先锋,其中就有金日成,作为四个营中的营长
思念成殇,魂归故里。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征招的随军妓女和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女性,更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性奴隶”。
二战结束时,日军为了掩盖其罪行,大量屠杀慰安妇,加之社会舆论对于慰安妇的压力,现今世界上能以发声的慰安妇已经寥寥无几。
幸存下来的慰安妇都已经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留给她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故事开始于朝鲜土地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天真的少女们在烂漫田野间自由自在的成长着,女孩与父亲的歌谣声在乡间久久回荡。
日本军人的到来,撕裂了这份宁静。
少女们与日本军人的第一次对视,瞳孔里充满着好奇。
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站着的并不是同类,而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每一位少女都被硬生生地从父母的怀里夺走,哭泣着,颤栗着,坐上了驶向地狱的列车。
每一站都有少女被拉下车,恐惧又绝望。
年仅14岁的少女正敏被选中献给日本军官,她被选中的原因真是她的年龄。
这些连初潮都还未到来的少女们,被残忍粗暴地夺去了贞洁。
每一位少女都被殴打得遍体鳞伤,经历了人生中最可怕的噩梦。
比经历噩梦更可怕的是,她们必须每天都经历一样的噩梦。
少女们从一开始惨烈的叫喊,到后来的鸦雀无声,日本军人在她们身上犯下的罪行好似被鲜血溅染的夜空。
恶劣的生活环境加上长期的性虐待,很多少女都感染上了疾病。
日本军官以就医为由,将这些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少女们骗离营地,逼迫她们跪在同伴的尸体上,残忍地实施了枪决。
当二战走向终结,战败的日本军官将泄愤的枪口指向了这群奄奄一息的少女们,企图消灭他们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在这场人类主导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少女寥寥无几,但历史是无法被抹去的,真相是无法被遮盖的。
尽管它是那么的丑恶,只要世上多一个人记得这段历史,就多一个人记得无数客死异乡的无辜少女们。
请记得,她们与我们无异,只是被人性的恶夺去了宝贵的尊严与生命。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DING(DING0612_),谢绝转载】
历史不容忘却!
这样赤裸裸揭露人性丑恶的慰安妇题材电影必须给个大写的赞!
虽然觉得恩京的嫁接略显生硬,但通灵仍不失为一个有意思的切入点。
第一次发现原来阿里郎这首山歌这么好听,影片开头的山野美景实在让人心醉,可惜由于知道影片内容,所以欣赏画面之余不免因对女主可预见之命运的忧心而分神。
好在,影片最后还是给了我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那一句“回来啦”和“吃饭吧”,是我最爱的台词!
很诧异,原来老奶奶不是女主,反转在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
河边招魂,哭得呼天抢地,悲恸欲绝,让我的泪腺也饱和到必须宣泄一下的地步。
那是隐忍了半个世纪的血与泪啊!
从我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战争不是泯灭人性而且唤醒了人体中潜伏着的野兽征服欲。
很可怕。
纵然同是日本军人,自相残杀也理直气壮,人回到了原始的临界点。
女主很美,美得自然而然;女主很勇敢,像个真正的战士,很可惜这么美丽且勇敢的生命却年华早逝……祈望世界真正和平
这个导演几部戏都是有点东西的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还可以。就是里头塞的东西有点多。
#HKIFF49 随时切入的监控视角、雌雄同体的动物、猎奇的舞蹈仪式、以神之名实施的暴行,与卖力设计的看点相比,表达和叙事就显得单薄而粗糙了,像借影视载体做的马来西亚社情调研流水账纪录,这类议题理应值得更用心更深入的挖掘。
其实看张吉安的电影,最大的乐子是看拿督公什么时候出来。这次跳大神的对象换成了天师,还蛮契合要表达的主题:在欠发达地区,女性困境的一大重要来源就是解释权被男性控制的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TGHFF61@松仁威秀)
感觉马来是个没有安全套的国家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没感觉,有点平淡,可能是我对这种类型的题材不感兴趣吧
明明去年《五月雪》就上过当 我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意象很多 也知道你要拿来做什么但这样搅成一锅粥 没有讲故事能力只是把现象摊出来 意义何在?
TIFF37 马来社会的弃婴收容背景及在此基础上女性议题和大马社会的多元呈现令人眼前一亮,但缺乏剧情走向的连贯性导致不时会进入到脱戏状态。
演员演技都不错
#NYAFF2025# 还是张吉安的风格,敏感的社会议题➕宗教元素。QA导演透露前期采访了18位受侵害的女性。这种认真做功课的导演值得尊敬。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我觉得女一呆若木鸡😂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女主在一起的时候有一种诡异的好磕。
宗教仪式的社会性表达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还可以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