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aleem对死后的Mumtaz出言不逊的时候,Nucchi暴怒,她对着小叔和丈夫大喊,你们都是凶手,包括我。
Saleem妄图安抚,但一直被推开。
你看,导演没有把Saleem塑造成一个权威不容侵犯的男人,当妻子对他大喊的时候,他没有一个巴掌拍过去,甚至逐渐示弱。
而开篇的时候当一直以来被认为怀的是男孩的妻子诞下女婴后,你能看出他是失望的,但他依然走过去亲吻了躺在床上的妻子。
这似乎说明Saleem并没有那么糟糕。
然而这也恰恰表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压榨女性已经不是坏男人的专利了,而是所有正常男性认为习以为常的事情,是整个社会层面认为正确生活的表现方式。
Mumtaz自杀时,Haider过来洗手,两人正常的聊了几句,然后他转身抱了下妻子,在这所有的过程中,Mumtaz一直在手上拿着那瓶不明液体。
Mumtaz说自己是隐形的,其实并不是隐形,而是符号化了,当她同Haider结婚,她就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妻子,一个应该按照世俗认定的路线走下去的一个人的妻子,不在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被看见。
如果可以接受,就会变成Nucchi,如果不能接受就会成为Mumtaz。
可是我们却觉得Nucchi很好,我相信没有人觉得Nucchi不好,Mumtaz婚后我们看见的唯二的大笑,身旁都是Nucchi,一次是孕检,一次是游玩。
Nucchi任劳任怨、又体贴善良。
是呀,但是当我们说一个男性好的时候我们的用词是什么,果敢坚决?
敢想敢干?
运筹帷幄?
立于潮头?
你看,好男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他们自己,而好女人的形容词受益者都是别人。
当然本片里也有一个敢想敢干的女人,Biba。
说实话,我始终没有自主的发现Biba跨性别的特征,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女人,因此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从一张照片就能看出她是跨性别人士的。
但她依然坚定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使身旁没有任何人支持。
她选择Haider似乎就是因为那次电车上的默默支持,她实在是太需要支持了。
可惜她选择的是本片最懦弱的人。
Haider的懦弱是全方面的,在家里被呼来喝去,对父亲不敢忤逆,连羊都不敢杀,他喜欢男人却不敢表露。
接近Biba或许是折中后的选择,在两人亲热的时候,他一次次的背身,就是一次次的狠狠的打了自我认知为女性的Biba的脸。
你想要的居然是我最想抛弃的身份。
而结尾的闪回,敲开Mumtaz的门,礼貌的问她是否愿意,看似温柔,实际不过是自我免责而已。
我甚至觉得他和Mumtaz正好相反,他似乎一直希望自己是隐身的。
最后说父亲这个角色,这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家长,但当Fayyaz事件发生,当Fayyaz的儿子上门讨说法的时候,当Fayyaz表面自己可以留下的时候,他退缩了。
你知道他是想的,但他依然退缩了。
封建观念会压榨所有人,不分男女。
但不同的是,女人都是勇敢的,而男人都是懦弱的。
不仅仅是关于trans 本片涉及的议题①trans的社会处境②父权制社会③封建社会(婚姻 男女不平等 人身不自由) 也许是文化陌生感的加持 让我全片看的难以呼吸 感到对社会与生存环境的窒息 这是个没有经济的发展更是没有思想的自由的人间炼狱①haider背着怀孕的老婆与biba偷腥②妻子已经到了车站却未离开而选择自杀 ③影片最后haider与妻子初识订婚的对白 等等等等 无一不是让人五味杂陈的 它们反映的不仅是这一单一场景 更是巴基斯坦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特点嫂子在葬礼后的争吵中说的“是我们一起杀了她 我们都是凶手” 是啊 哪怕有一只援助的手伸出 死者在自缢前也许就看到了光 大家作壁上观 实则是共同推进了自绝的到来 雪崩来临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很伟大的片子 难以想象 这样的片子一出 会收到怎样的压力与封建社会的攻击 它很伟大 它在完成一场浩浩荡荡的无声的尊严之战(btw. biba确实很美 有一种追寻自我与自由的力量 haider有点像我 感觉有些许软弱与迷茫但又被他人承载了很大的期望)
整部剧有一半以上的重要场景都在晚上,因为只有晚上才能让每个人短暂的做自己。
甚至必须要离开家才行,毕竟在一个睡通铺的家庭,何谈自我?
【打光】对于两位LGBT🏳️🌈的主角用的打光都是非常规色彩打光,红,绿,粉都有;
但是对于海德的妻子的打光大都是普通的暖黄光。
甚至连在窗边偷偷满足自己性欲时的打光也是自然的暖黄光。
不同的是,这个画面里光束只集中在眼睛和脸颊,周围全都是黑暗的。
因为她此刻唯一满足自我的来源就是那个望远镜,只有眼睛周围那一小部分的自我是被唤醒的,周围全是压抑的黑暗。
光束集中在眼睛和脸颊但是!
这个场景除外。
只有这个晚上妻子放飞自我的时候打光是彩色的。
这一段放飞自我除外一点点光影色彩分享。
当然不止这些,导演充分利用了色彩语言。
有趣的是看完电影回想起来,貌似所有印象深刻的场景都是夜晚的画面。
或许是因为白天的内容都是他们在带着镣铐过着规训的生活,只有在晚上才是真正的他们的故事。
所有被过度期待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被看见的女人。
是男人的不幸,也是不能被定义为男人的所有其他性别的不幸。
这无处不在的黑暗,只有死后才会变亮堂。
年度十佳之二 把性别相关问题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首先容我吐槽 我真的很反感高赞里忽略跨性别者只把这个故事简化成一个不被看见的妻子和一个出轨丈夫回归女性复仇的故事 导演在角色设置上花了那么多心思 为什么你可以视而不见?
其二 我很讨厌说什么biba拒绝男主和妻子自杀是处于一种对男性的报复 是的 你们所谓的女权主义者这么深刻,深刻到所有出于自发,自由意志的行为都要与男性意志挂钩 现在 我们回到故事 这部拍出了我一直想拍但没有access的东西:一种对于性别的重新定义或者“去定义” 男主和妻子的组合并不属于传统观念中穆斯林夫妇的相处方式 所以他们的互动并不能完全套用男权社会那一套去解读 相比与他的哥嫂 他们的权力关系之间频频出现一些倒置 从倒叙开始 男主在被biba赶走后回到家接到妻子怀孕的消息后哭泣,这可能是全片最男权又最微妙的镜头之一:男主在自以为被爱情抛弃后,在另一个女人的子宫那找到了归属:自己的妻子愿意为自己承载后代,这是男权眼里最高级的忠诚。
此时妻子已经经历过逃跑,回归和一系列的纠结,她选择继续孕育这个孩子,如果想热评里说的一样:女主只是为了决绝而决绝,那她大可选择离开并打掉孩子而不是结果自己的生命,不用make a scene去惊醒任何人。
与其说她做出的决定是像高赞和姐夫说的那样“不给男主留后” 她可以选择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更不危害自己的方法。
从这开始我们分析女主,导演在她身上设置很多微妙细节,我一一把他们拎出来说说1.电影标题对应的joyland,是妻子和嫂子偷跑出去开怀的地方,在路上,她遇到了对biba上下其手并实施犯罪的酒吧沙文猪但导演特意在回眸中制造出一种暧昧氛围,女主必然不是男权定义里“安分”的 她只是被什么东西桎梏住了2.女主独守空房 独自怀孕时,经常透过家里的窗户偷窥楼下的男人说情话和手淫的场景,这个场景在被姐夫撞破后俩人按下不表根据女主身体的移动方式,她自然是受到了欲望感召而有所反应的而姐夫不是一个可以用好坏衡量的人也表现在这,他并没有将撞破弟媳手淫这件事像打小报告一样告诉弟弟,这其中的原因不能只用穆斯林社会的风气来解释3.女主从衣着到打工帮助女性撑起家庭都是在穆斯林社会unorthodox的做法而这么做的基础是男主也是这对情侣关系中更“女”的一个她喜欢穿舒服的衣服 不喜欢偷窥嫂子眼中情敌的社媒 在怀孕时三番五次试图流产她不仅在旁人眼里的反女性也反母性这两个特征导致她的死亡的 不是男主的施压 嫂子的调教 而是一种文化下的目光周遭无需做任何事 只需要一种“目光”就可以将其置于死地而最后女主在厕所服用毒药,她开门时似乎并不介意丈夫看见,丈夫似乎也没有看见,但这也可以理解成二人的一种同谋然后性别限制了我们的关系,如果教条限制了我们的关系,如果家族限制了我们关系,甚至第三人限制了我们的关系,那么除了秘而不宣的“死亡” 还有什么更好点方式解脱?
妻子这里告一段落,我们来说回男主和biba的关系二人的关系在我眼里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有一件事是让我觉得作为跨性别者的biba也不懂的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是因为男主试图接受肛交 而这被biba理解成男主是同性恋,这从某种上违反了biba成为女性的欲望而使二人产生分歧性,又一次横亘在了俩人的关系中即使男主有一部分想表达的是纯粹是biba的energy导致了二人的吸引,而不是跟性征有关的的任何因素决定男女的到底是什么?
是性格特质?
还是性征?
或是社会所提出的性别的要求在关系中,隔岸观火一看,早就不存在性,只存在权力社会的“男”并不作为阳具存在,而作为支配欲,征服欲,侵略性存在“可她们爱男人。
不管她们声称相信什么,女人爱的还是男人身上的侵略性和力量。
即便她们明明痛恨这一点,女人们仍渴望着被男人所统治。
这已经深入她们的骨髓。
她们是在对自己撒谎。
她们谈论着自由,梦想的却是被囚禁。
”麦克尤恩这句话必回经过众女的口诛笔伐,但deep in side回到可持续性的男女异性恋关系,似乎又是的本片的男女互动,与其说是权力,更不如说是一种give and take,当一个女性承担家庭责任必然有另一个家庭成员出去工作,出去工作或者家庭责任都不能成为权力,决定谁能做什么与否才是权力,而作为家长的父亲,导演并未有意把他塑造成一个capable的形象,当晚阿姨留下来并不是因为二人的关系,而是因为父亲残废漏尿导演除了塑造了女性的incapable还塑造了女性的capable所以不应该以单一的女性有能,男性无能,而是每个人的capability可以把他们带到什么地方,来看电影中的性别问题最后终于说到全片我最喜欢的跨性别部分了全片导都没有展现任何猎奇视角深得我心,他对二人关系天平的捕捉也让我看到了男性导演罕见的细腻首先回到二人角色,做出重大决定的,不是男主而是biba。
男主在潜意识里回应或应许,而不是发号施令。
在最后男主被众人羞辱,biba救场,男主坐在摩托车后背,头靠在biba肩上让我感动的场景还有,在biba在地铁上被其他女人质疑坐在女性专属位置时,男主跑过来坐在了地铁里的女性专座,这是非常明显的隐喻了想问到底是biba该坐在男性专座,还是男主不该救场坐女人的座位,还是女人不该质疑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世界上要存在“女性专座”这种东西为什么要把座位分类?
把座位分类,看起来就像把人分成男女或者各种性向一样荒谬我当然知道,男女性征不一样,对自己身体做的事不一样,所以呢?
这些符号就可以定义我们如何感知世界以及我们如何被别人感知了嘛?
二人相遇的媒介是舞蹈,这是一个性暗示极强的互动从biba把男主上衣脱掉开始,二人的关系被拔高一次,到电车后二人的关系被拔高到新的一层于是原本这样被拔高的关系是如何被毁掉的呢?
并不是被二人,而是二人说的话被放到社会语境下被误读出的含义biba和男主讨论变性手术为什么会剑拔弩张并不是男主的真实含义“无论你怎样我都能爱你”而是biba或被置于跨性别语境下的biba希望男主爱biba作为一个女人,引发了biba对男主“猎奇”性癖的猜忌所以还是社会对性别和性征的期待消解了二人沟通的含义而不是二人本身看完这部让我有种冲动:就是我不想再听任何人告诉我的女性该怎么做男性该怎么做或是人与人之间该如何互动既然我决定消解掉性和性征在我身上留下的一切烙印,代表走上了一条不能和任何主义共进退,甚至会被“女权,女性主义者”唾弃的道路我会甚至不觉得自己是女人,我只能说我是会语言和工具的动物而已电影的视觉有天然的美感,从天空到建筑的米黄色调,郁郁葱葱的植物和工业建筑的交汇,大面积的高饱和色块,棕色皮肤,黑色头发,高挺的鼻梁,忧郁的眼睛,摇曳的腰肢,荧光灯在二人脸上布下的阴影以及其中饱含的暗涌的情愫,每个人之间的我在几次什么都没浮上意识的情况下落泪,一定是我的心感应到了什么一个传统观念下性别倒置的故事,最后需要抛掉所有性别刻板印象去看,得到一个崭新视角一个穆斯林环境下成长的90年代导演,对性别的感知到了这种程度其中的共情力让人不可思议但遗憾是是,对于两性到最后还是一开始被对方性征所吸引而不是对方作为一个人所吸引的事实不仅电影内还是电影外 都没有一个通用解答连我自己 也要自认肤浅,承认自己无法完全抛开性征来衡量一个人,甚至要承认性征和内在的调和似乎能看出一个人的奇特魔力挺难过的
一个临产孕妇的自杀是一场关于全体人的谋杀1-被强迫放弃工作。
而且是自己喜欢的、引以为傲的、可以给她成就感的工作。
公公和丈夫的哥哥、懦弱的丈夫一起要求她留在家里照顾家里—即使自己的丈夫没有工作,而自己的工作更加稳定。
仅仅因为自己是女性2-丈夫出轨,是和一个跨性别者。
丈夫的出轨让她受到冷漠。
她内心的空虚、生理的空虚、心理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
甚至看这一个自慰汉而自己安慰自己。
丈夫的哥哥看到了但是没有直接给弟弟说,只是简单提醒了一下3-逃走失败。
她想要逃走和脱离目前的生活,她给嫂子说,只得到了震惊的反应,可没有人问她为什么想要这样。
她已经下定决心要走,可最终又返回来4-丈夫对自己的忽视。
即使她拿着毒药瓶也没有发现5-跨性别着虽然勇敢而且敢于活出自我但是她忽视了她爱的人有老婆6-喜欢父亲的老妇女,因为丈夫去世后,儿子对自己的忽视,让她感觉到寂寞被忽视,没有价值感。
最后去了男主父亲家里7-有这室内设计文凭的嫂子也只能呆在家里照顾家庭,没法做自己的工作这是一部女性群像的电影。
女性地位低下,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而他们的价值一直被动低估,男性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8-唯一一个最勇敢的时候跨性别者,他敢于做自己,敢于照顾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想法。
可讽刺的是,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他是一个男性转成的女性。
一方面,是悲哀。
因为真正的女性无法像他那样。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
总有女性会像他那样勇敢。
但是希望不是只有跨性别者,而是所有的女性。
明明是巴基斯坦电影,却给我一种台味的观感,让我莫名联想到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像的感受来自色温很高的浓郁配色、狭小紧凑的空间结构和大量人物关系镜头,把“人”的因素着重放大;来自没有太私域的节奏留白,更注重故事性和作者性的兼顾,比起抽离感,更强调观影的沉浸感;来自文本语言的厚重,多重故事线大珠小珠落玉盘,最后皆为同一个题眼作了注脚。
电影将巴基斯坦当代父权统治下的多种阴影合理地布局在一个家族中,一个边缘人的情爱探索和自我实现,必然要承受来自社会外界和父辈一言堂的双重胁迫。
电影采样了后知后觉的男同性恋、跳艳舞的跨性别女人、被孩子俘虏的全职母亲、被剥夺工作的性压抑妻子,以及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笔触却并不受限于悲观。
电影热爱刻画一组组女强男弱的非典型关系和一系列温情的、俏皮的、琐碎的生活桥段,比如坚韧的女主人公,会向拿到喜爱的工作的丈夫表露“嫉妒”,会向兄嫂对镜调笑表示自己不喜欢“性感”的衣服,比如软弱的男主人公,也会偶尔挨着情人坐上地铁女性专座,把旁人的眼色隔开,比如对偏见和欺压的顺从无为,更多地表现为甘之如饴、小打小闹,把不自察浸没在烟火气息的混沌与鲜活中。
与此同时,电影也在挑明强权向弱者碾去、而弱者变作帮凶碾向更弱者的事实,甜蜜的乐土与卑鄙的真相,夹层之间的张力已经逐渐拉满。
其中多处用到主要人物背对镜头的沉默画面,暗示着一种敌对的主观性的复苏。
电影用骑马观灯的口吻,把简单故事讲得立体缭绕,又把复杂故事理出清晰的头绪,落石最终砸向了意志自由却不得不背负生育代价的女性,让议题格外聚焦,罪恶也昭彰起来。
只是电影有意让一些表态进入台词中是减分的,对于不言自明的事实,无声的答案其实更有力量。
“Can I get a job after marriage?”“If you want to.”“But if you’ll be working after we get married, then what will I do? be a housewife?”"If you want to."😭😭😭
你有没有看过这样一种电影:故事好压抑看得好痛苦,只想给它3分,但是因为故事好压抑看得真痛苦,必须给它四分。
这部《乐土》就是这种电影。
本片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女性想追求自己的心仪工作但因为传统观念必须回归家庭走上生儿育女的传统道路;怯弱软弱的男人不能直面是同性恋而爱上变性人;变性人卖艺想成为真正的女人却不被社会接受;一定要生男丁延续香火的重男轻女思想;结婚后的女人就要成天干家务活做牛做马唯独不能做自己;婚姻全靠家长介绍,不认识就可以结婚;老年人的感情完全被忽略甚至被笑话,只能孤单到老;邻居们的嚼舌能淹死一个人的脸面,这些社会现象是不是很眼熟呢?
这不就是七十年代之前更早的中国吗?
那种封闭保守的思想,把每个人的选择都固定在社会的“道德标准”上,偏离就是大逆不道。
看了这部电影,我真是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了。
我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包容性变强了很多。
我们不再怕邻居的说三道四,不会生活在旁人的嚼耳根子之下。
中国最著名的变性人——金星,勇敢的做了主持人,还成为主持届的“毒舌”,我们没有嘲笑她反而敬佩她。
中国可以做变性手术,同性恋也不是过街老鼠。
重男轻女的思想大为改变,不再是只要男孩子,女孩儿更是家中的宝。
老年人再婚也容易被子女接受。
想起我的姥姥,在中年时就丧偶,自己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当我妈妈劝我姥姥再找一个时,我的姥姥就拒绝了。
我的爷爷在我奶奶去世后,不久就找了一个老伴儿照顾起居直到去世。
老年男人和老年女人对再婚的选择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说远了,不管怎样,还是开放的思想比保守的思想要好。
本片除了小孩子没有一个人活得是快乐的。
三位女性更正面一些:一个勇敢坚强的变性人,一个生四娃照顾全家起居忙得四脚朝天的大嫂,一个有理想不想做家庭妇女的妻子,而且她对男主真的是好的,支持他做任何工作甚至在家无业。
而三位男人,一个倚老卖老安排别人命运唠叨要生孙子的老人,一个生了三个女娃还要妻子再生的大哥,一个软弱无能根本不关心妻子的男主,连妻子在他面前喝毒药都没被发现,妻子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没有一丝快乐。
最后他来到前面和妻子提到的大海,慢慢消失在海里,是不是想在此和妻子共眠呢?
本片的摄影极好,碧芭的小屋放着一个小小的投影灯,一会儿是蝴蝶,一会儿是萤火虫,微不足道的小灯为贫寒的小窝制造一点浪漫温馨。
我猜那位变性人的扮演者真的是一位变性人。
看到这个简介,毫无期待的看完这部电影,尤其这是一部巴基斯坦的电影。
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开始变得光怪陆离和大胆慌繆。
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听到的一句话,说现在的中国电影,就是送你门票你也不想要看。
难道我们没有演员吗?
看到现在的明星都在短视频上直播卖货,不禁感慨,我们虽然满足了温饱,但是精神世界还是很荒凉的。
我们荒凉的比巴基斯坦差一个世纪吧。
我想真正有一天,大家都满足于物质追求后,总会向往精神上的充盈,这和钱不钱的没关系,单纯就是喜欢。
全篇的特写中近景,又空又重的人声音效还有阴沉冷洌的光影色调,让所有人都喘不上气。
妻子的那句“想逃离这里” 也是三位主角 共同的角色写真。
妻子渴望寻求工作而不得,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力途径,进而她注定无法在父权环境下释放的蓬勃生命力变相形成了性压抑,直至把她的灵魂杀死。
男主处于中间地段,在父权结构中被边缘化 排他化,既痛苦于自我认同的获取又痛苦于社会角色和责任的承担,他的死不是出于解脱和自由而是懦弱无能之下的逃避。
比巴是其中最为坚强的角色 所有人甚至包括所谓的爱人也无法承认、正视她的身份 她却始终清醒且坚定地捍卫自己。
电影让女孩、女人们穿着红裙,而他们的命运却如此苍白。
他者们的生存空间阴暗逼仄,却还讽刺般地去寻找各自不存在的乐土。
男人们有的在发号施令有的不敢上前,最后真正杀死羔羊的却是妻子,而她自己正是那只待宰的羔羊,她是临死前穿着红裙 云淡风轻喝着毒药的女人,用鲜红的生命的血给自己换来一刻真正的自由。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
#74th Venezia Competition# 8/10 精准的切面式呈现,闪回片段质感太对,很爱。
3.2分。所以重点在说什么?!
这种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结局的超验之音突破所有的伤感,令人充满希望。
很一般的电影。
还可以啊。淡淡的,有矛盾有不堪但都谦谦有礼,我比较喜欢这种。(而且因为看了几句文字简介所以对于要出现难民元素也是有心理准备了。就没觉得突兀。)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四川好人。
6.18梅陇广场。导演的个人经验与政治立场输出片,很无聊讨厌
7.8
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
距马赛港区40分钟车程的Méjean Calanque,崖边的房子被挤到精致的一角,以便所有窗子都能无死角的欣赏壮阔海湾景致,崖壁上方有着一座铁路高架桥,火车隆隆驶过时,就像孩子上了发条的玩具。在导演记忆里,这个村庄就是座理想的戏剧舞台。不过直至结尾,这出沉闷许久的戏才成为对观众友好的法兰西颂歌
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一幕中老年三兄妹和难民三兄妹在桥下大声呼唤手足名字 故乡是曾经觉得永远回不去但也可能会回去的地方吧
南法风景电影,剧情也很不错。因为老父亲患病,一家人团聚,但大家都老了,故乡也变了了,许多人卖了房子离开了,旅游资本则盯上了这片美丽的滨海小镇。大家都闷闷不乐,需要直面现实残酷的老夫妇选择手拉手服用安眠药离开。安吉拉则慢慢打开心扉,接受了比自己小很多的爱慕者。爱运动爱骑机车的女朋友离开老头选择了年轻人,还有那三个偷渡来的孩子!天啊,他们那么可怜,又那么可爱!许多人想逃离的地方,竟是三个小家伙渴望的天堂。在这三个孩子面前,大人们的中产阶级忧郁症瞬间就好了,缘分奇妙,海里失去的,加倍得到了;更不要说还有那些鱼,和八爪鱼,心若像孩子,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简单美好,至少海没有变。
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想打三星,朋友都快睡着了,但是加了一颗星是因为结局的呐喊和回音,我喜欢。
#74th Venice#主竞赛
3.5 别拍的这么政治化就好了。这里的政治倒不是说是68遗风下日常对话中的左翼倾向话题等等,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为家庭或者人物的一部分。但在后面设置出闯入者去证明他们左翼倾向,还联系一下现实社会议题,这就有点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