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阿强,脸上稚气未脱,已经被人叫做强哥了。
他的职业是在大厦旁的香港村庄里为妓女们做“经理人”,却对网上一个叫上海天使的妓女红红动了心,大概他觉得这个北姑脸上有着香港女子少有的清爽吧。
第一次性交易,他心里竟然生出些羞怯。
可是那晚他的心情应该很愉快,夏夜的晚风微拂,灯光迷离,红红当他是自己的男朋友,一起看香港的夜景,想象高不可攀的大厦永远超不出他们的五指山。
我想,这会是个爱情故事,两个浮世中无依靠的孩子相互取暖,为他们的梦想,分分合合。
肥伴阿细放学的时候遇见了漂亮的东东姐姐,他带姐姐到朱仔记吃乳猪,荡秋千,姐姐请他吃汉堡和荔枝,他们做了朋友。
虽然东东其实是个妓女,但这丝毫不影响老朱和阿细对她的喜爱,这个女性缺席的家庭太需要东东活力四射的笑了。
认识了东东,老朱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像个少年似的梦遗,肥胖的身子荡着秋千,欢畅大笑。
我又以为这是个温情甚至矫情的故事,灰色生涯里的人们彼此安慰,快乐飞翔。
破旧的棚屋究竟负担不起老朱沉重的身体,薄薄一层屋顶还是塌了,轰然坠地,我的猜测落了空。
阿强为那一夜付出了一只右手,老朱也遭勒索破财,甚至杀了人。
红红还是东东?
不重要了,那几个在生活底层消磨光阴的香港人,在陈果的镜头里,不过就像朱仔记的乳猪,早已掉入她的烤炉,通身红遍,油脂耗干。
陈果还是那个陈果,没有理会观众温情的诉求,一路仍是少年中秋乱刀披风,刀风所及,人情炎凉,一地狼藉。
以前看陈果的香港时,我会想到杨德昌的台北和马丁·斯科西斯的纽约,比之他们,陈果更冲动些,画面晃动,声音凄厉,生活在后现代都市的他,在纪实风格中融入了波普文化的因素,而且因为年轻,神经新鲜而脆弱,大开大阖,砍杀和抒情都力道十足,不加遮掩,往往使人措手不及。
忽然一年镜头里的少年香港断奶之后,内敛温厚,像那只其貌不扬的榴槤,闻起来臭哄哄,却让人总有回味。
到这部新作,渲泻和抒情都没有了,味道怪怪的,似乎在哈哈镜里来看新世纪的香港,比如通过那只迷失游走的猪,比如通过在即将拆迁的大磡村拍照怀旧的人,试图尽量客观,脸上却表情怪异,心头五味杂陈。
他的香港为什么总是和我们从其他人那里看到的不一样呢?
老朱的小屋里电锯声响起,镜头缓缓摇过大片杂乱无序的棚屋,傲慢耸立的荷里活广场,在太阳下像是失语的庞然巨兽,然后是那只吃人肉的猪,和正在转动的搅肉机。
比起感情的克制,《香港有个好莱坞》更大的变化在于它的黑色幽默,陈果开始懂得影像符号的象征作用和荒诞的力量,尤其是荒诞感,在一向以载道言志为己任的中国主流电影中尤其难得,也许还是因为香港文化特有的后现代特征吧。
其实在他以前的作品里我们已经见到了某些黑色的成分,比如《今年烟花特别多》开头洞穿的人脸,西瓜炸弹,那场劫匪撞车的荒唐抢劫。
只不过,那时候,它们更多只是作为电影语言的一部分,这一次,荒诞则成了陈果认知和再现现实的方式。
先看地点。
故事发生的大磡村,可以称做香港的农村,旁边就是荷里活广场的摩天大楼,两种物质文明的对比,显现出欲望对人性的强大塑造能力,这个善恶交织的村庄,那一丁点毫无功利色彩的善意只存在于阿细的天真里,其余的,只是荒芜和欲念,苍蝇嗡嗡,懒洋洋地在猪油一样凝滞的空气里拼命扇着翅膀。
北姑落脚大磡村,棚民向往摩天楼,香港念念不忘大洋彼岸的好莱坞,欲望永无餍足。
电影里有一个绝非可有可无的角色,那头叫娘娘的猪。
这头猪俨然是老朱家的第四口人,同一屋檐下,同样喝酒吃肉,满身画着代表五千年古老文明的汉字符号在香港的街头流浪示威竟然毫发无伤,更搞笑的是,无照医生还打算给它人工授精,为老朱生子。
异化的猪是否象征异化的香港,假如它真的生出baby,那就是香港的新人类?
在欲望里迷失,大厦和棚屋原也没有多大区别。
再看人物。
改变了几个人生命轨迹的大陆妓女,究竟是上海天使红红、东东姐姐还是骗子芳芳,这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些名字只是一个个欲望的符号,到了真正的好莱坞,她必定会有更多新的名字、新的欲望,这不过是当代人的欲念写真罢了。
阿细一家,胖子陈果特意找了另外三个更胖的胖子来演,他们已经胖到我们不可能当正常人来看待,老朱和阿明严重地性饥饿,生活的重心是吃,吃乳猪解决肚子问题,找女人、登陆色情网站解决下半身的问题。
固然他们并无伤人之心,不过本能地寻找一点卑微的满足而已,而最后被那个叫做命运的荒诞之手牵着去砍人、杀人,何尝又不是出于本能呢?
阿强由于一夜情遭勒索,被砍了右手,大陆来的无照医生竟然能断手再植,不料自己的右手没找到,平空多出一只左手来,虎头蛇尾的纹身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有手的痛苦比无手还要甚,所以他宁肯让阿明再次砍下那只荒诞的手。
青春的错位、心理的错位在陈果以前的作品里都曾让人叹惋,而今,身体的错位落到实处,眼见得一天天生长,终于长成畸型。
两个挥旗的桥段也让人印象颇深。
第一次更像是孩子间的游戏,胡子拉茬、五大三粗的老朱兴致高昂,找一面红旗攀上屋顶狂舞,幸福胀红了他的脸,直让人不信这样天真的举动会来自一个成人,锣鼓热热闹闹响着,似乎在调笑他不知不觉间已主动将一只脚踏进陷阱。
第二次,阿强和阿明去杀东东,阿细用红颜料在白床单上写上大大的“走”去屋顶挥舞,给东东姐姐报信。
在咚咚锵的京戏锣鼓声中,恍如一场喜剧上演,只见一面白旗在高低错落的棚屋上游走,后景一排排突兀的大厦,阿细的纯洁和无辜如此微弱和执拗。
如果说电影里有纯粹意义上的受害者,那就是阿细,是一个孩子干净未染的心灵。
电影里有趣、荒谬之处仍有很多,刚开始猪身上的印章化为字幕,寻猪和寻手的启事,猪变为老朱的大陆女人与他同床共枕,小混混们讨债却砍错了人。
可是因为陈果眼里的现实一向都太过沉重,他的荒诞也无法让人轻松,越到后来,笑声里越泛着冷意,他骨子里原来的那股狠劲还是透了出来,甚至越发得狠了。
出道数年,拍片5部,最初毒火攻心的感情蓄积借香港三部曲这付猛药发完后,他冷静了,但锋芒依旧,仍异常难得地坚持走自己的路线。
其实我个人并不很喜欢这部片子,它的黑色成分在影片里仍然只是一个手段,陈果并没有让电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它放在其作品系列里体现了一个导演的逐渐成熟。
他不再依赖最初的愤激,而是开始面对平庸生活的荒诞本质,并尝试用荒诞的方式呈现。
而我对有荒诞感的艺术家总是有些好感的。
有多少人会像中秋那样用最激烈的方式与生活作别?
他们帮更多的人发现生活的荒诞之处,用荒诞和幽默抚慰创伤,保存自尊,消解我们被灌输的那些所谓崇高的意义,我不知这能不能让生活重获意义,但起码可以让我不再轻信和盲目乐观,并有力量忍受。
我想,这应该是我对他仍然有所期待的理由吧。
冲着周迅来的。
开始还真被她骗了,在暗夜下,月光里,盘山路旁的水渠,车灯都照耀得到的地方,做皮肉生意。
似乎肮脏无耻还有些下作,但是月夜下她的眼睛纯到发光,无所顾忌地抓着内裤爬山,对皮条客说要不你做我男朋友呀!
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个纯情的女孩子了,周迅怎么看都不像嘛。
跟小胖做朋友,只为支使小胖去买东西的时候勾引胖得像座山的大胖。
肥肉夹杂着汗水的欲望,让人同情又犯呕。
同样对红红有幻想的老胖,半夜听到秋千晃荡的声音,窗外一身红裙的红红像鬼一样飘过,好不吓人。
荡上秋千代表着已做了欲望的奴隶,晃晃悠悠的秋千像膨胀的欲望一样让人不着地,飘飘然,其实岌岌可危,那么笨重不堪的身子承载不住隐秘而强烈的欲望。
接错断手这个点设计得很巧妙。
绝妙的讽刺。
“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的”,还以为说的是大小、样子。
断手就算续上,也沦为摆设,没有实际用处不说,还膈应人。
与结尾的司机对应,好笑又心酸。
结尾的误杀不知意义何在。
有些讽刺性的黑色幽默,讲述人性黑暗,却又不止如此。
如果没有政治寓意,就好了。
或者说,不是在寓意大陆,就好了。
观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东方红啦,观看时只是在想本身已经不太愿意看这种很现实很底层很粗糙的讲述人性黑暗的剧情片。
还好小胖仔缓冲了一下压抑感。
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纪,有些人对于不美好的东西的承受能力会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脆弱呢。
故事本身很好,应该不少于四星,但是为了讨好外国人加入的那一点点外国人爱看的东西真的很恶心。
首先响应和菜头的号召,给出一个词的评价:超赞!
完全是冲着陈果的名头买下了这部碟,然后放在柜子里积灰。
直到前两天拿出来看,从一开始到出字幕,只有一个表情:会心微笑陈果拍这部片子显然没打算得什么奥斯卡之类的劳什子,否则就有可能比《无极》还无极。
感觉他一定是嘻嘻哈哈的和一帮马仔打打闹闹地完成了这部影片,没有规矩的束缚,也没有崇高意义的牵绊,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天马行空的不只是剧情的安排,还有镜头的语言和画面的设计。
这部片子感觉上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如果非要说导演有什么预谋或者目的性,那么我更相信是陈果为了好玩。
一开始用猪身上的检疫戳一样的东西代替片头字幕很好玩德比德比的大讲“科学原理”还要拿猪生Baby的大陆江湖医生很好玩那种给一个空镜头照着门口,明摆着告诉你有主角要走进来让你等半天的小阴谋很好玩朱家老爸傻乎乎的荡秋千(当然里面包含了委婉的性幻想)很好玩东东帮哥哥阿明擦汗吹风一场包含的那种紧绷绷的张力很好玩阿细两次在房顶上挥舞用的类似京剧过场一样的音乐很好玩阿强和另外一个倒霉蛋被砍手又接错了的事情好玩的要死……如果说陈果有什么地方超越了他在大陆的同姓前辈的话,我想至少他没有那么多无谓的顾虑和想法,平平淡淡拍戏快快乐乐得奖,即娱乐了自己又娱乐了大众http://www.naojiang.com/post/10.html
喜欢陈果的原因很简单,他是香港导演中的一个异类。
很少见香港导演拍很本土,很草根题材的电影。
所以他的电影总是会给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更让人信服也更辛酸的一个香港。
泥泞的小巷,污浊的空气,满是垃圾的环境以及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对比是那么的强烈和真实。
其实这样的情形在北京又何尝不是呢?
他的“妓女三部曲”通过妓女的生活,反映了社会中最地层的那个群落。
这个群落是被无数人努力忘记和尽力无视存在的,可在这里却展现出了生命中最残酷的现实。
人们都理所当然的挣扎的活着,并努力在其中寻找快乐。
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可能正是不忍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
不过感觉他的这部片子,比起前面两部要差一些。
故事上有点天马行空,不着边际。
中间那些开心的荡秋千不禁想起了周星驰。
转:大陆来的行脚医生想要给猪接种,生出异种怪胎,象征大陆要接手香港,走资变走社,将香港搞成一个四不像,老朱听完医生的话不断拒绝,娘娘被叫醒后拼命奔跑,暗示老一辈底层香港人本能的拒绝这种时代巨变。
两块红布交相辉映,走社的道路不可避免,东东芳芳红红,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拐骗了香港老青幼三代的心,上海的天使令人爱慕,东东姐姐令人温暖,实际他们见到了什么?
一个名叫芳芳的骗子兼妓女,最终老年人选择交钱苟安,青年人发觉被骗被害愤懑不已,而小辈只觉东东带给他的甜和糖,这片土壤再长出来的意识形态只会是走社下的产物。
两只左手的怪胎,虎头蛇尾的两制,黄志强决绝又绝望的想要砍掉安在右手上的左手,是香港青年的无能和狂怒。
而片末的两只右手,虽也是特殊年代诞下的怪胎,却依然可以开车,坚强的在这片土壤上扎根,正常生活,陈果的倾向不言而喻。
对比“香港有个好莱坞”,我更喜欢“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名字。
在几年前就常听到过《香港有个好莱坞》,我一直不屑于看,大片,好莱坞式的,庸俗港片,是这个电影名字给我的印象。
直到最近因为要到香港旅游,我这几天不停地做功课,在网上查找关于香港的一切。
不小心看到《香港有个好莱坞》原来正牌名字是“香港有个荷里活”,我瞬间清除了之前那个名字给我的误解。
这肯定是部很好看的港片!
为什么换成“荷里活”,我的态度就来了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因为我在找香港街道时知道香港岛中环有一条路叫“荷里活”,是“Hollywood”的香港译法。
对香港陌生的内地人,之前的影片名中的“好莱坞”被我们理解为美国的“Hollywood”,或者认为它有一语双关的含义。
所以还是“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名字比较好。
昨天看了这部影片,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它有《理发师陶德》的恐怖血腥,更有《菊次郎的夏天》的简单纯真。
我嗅出了传统港片的纯正味道,过后这味道上升、上升,我陷进去,陷入到三千年前五千年后。
食、色,性也。
无论是猪还是人,都离不开这两个字。
“食”就要食“荤”的,性交是一道大荤菜。
所以,猪和阴部是平等的。
阴部当然包括男阴或是女阴,但更多地是指女阴。
所以大吃猪肉,尊母猪为“娘娘”,在猪棚里性交,肥得猪模猪样。
人没有灵魂,而是跟猪平起平坐,无畏死亡。
所以杀猪、像杀猪一样杀人、给猪吃人肉、被砍掉的手在玻璃屋顶上美丽异常,在这些过程中,都是纯真的音乐,孩子纯真的笑容,和纯真的幽默。
但我不明白,参与性交的女阴,来自大陆,是个妓女,是个骗子。
香港是有“一楼一凤”之说,为什么陈果好几次都用大陆妓女当女主角(《榴莲飘飘》亦如此,在香港也有很多本地妓女和外国妓女)。
后来想想就明白了。
陈果想说香港回归以后,大陆对香港先带来了春风,后又给香港吹来了涩涩秋风。
就如影片强哥和朱老夫子尝到了性交的快感,甚至以为上升到爱情;最后才发现是个敲诈勒索的骗局,强哥也被砍手。
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我也不知道,列位知道么?
红色是属于香港的,关公脸,红烛,女人的红唇,烤乳猪,猪血,人血……香港是俗气的,这种“俗”是大俗大艳,是好“食”好“色”之后的自我满足。
这种“俗”不同于上海的“俗”,上海的“俗”是小气的“俗”,是小市民争执于柴米油盐,茶余饭后风言风语,钱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爹娘;这种“俗”也不同于北京的“俗”,北京俗得大气豪爽,俗得有八旗子弟的霸气,俗得连骂“操你大爷”都有皇家气息。
今天中秋会在香港过,这两天的自由行我要跳出港片,又实实在在走进港片。
食,色,性也。
猪肉,人肉,都是欲望。
破败的摇摇欲坠的大堪村,高楼林立的荷里活广场,相隔只一瞬间,一念间。
创造这种强烈视觉冲突对比的,是物质的欲望。
当对欲望的贪求超越了道德,性就只是性,和动物交配、吃饭喝酒一回事,和对乳猪肉的需求平起平坐,单纯吃饭,单纯喝酒,单纯射精。
于是,人的尊严被降到与猪同等的地位。
人像猪,猪像人,人吃猪,猪吃猪,猪吃人。
在欲望深深的社会里,一切都乱了套。
老婆跟别的男人跑掉,老朱借店里请来的大陆婆和卖淫女解决下半身;男孩逼着女友去卖淫,自己却忍受不住制服诱惑去“打针”,“虎头蛇尾”的戏言一语成谮……只是,如果是这样一个主题,为什么身兼婊子和骗子两重身份的女主角,要用这样一个有着纯情眼睛的周迅?
而那些在肮脏的土堆旁在年轻的荷尔蒙刺激下的肉体交易,有必要给它一个那么纯美的镜头和音乐做背景么?
而在荷里活大厦摇旗的周迅那纯真的投入演出,是在说即使是婊子也有单纯可爱的一面么?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这真让人费解。
如果不是周迅到位的演技给了这个角色很多诡媚妖冶的变化,这些情节我真看不懂了。
那只错位的手,是青春的错位?
社会的错位?
还是扭曲的欲望种下的恶果?
强哥哭喊着要阿明砍下那只接错的右手,是悔恨也好,人性的觉醒也好,都给人希望。
当一切平复,父子三人重遇那只长在另一个黄志强身上的右手,他们的集体惊诧,会是社会的集体觉醒么?
对于大众和社会来说,观看别人生活的错位,张大嘴惊叹,绝大多数仅仅是好奇心一动之后的一切going on。
而那鬼魅般游离飘荡的女子,那外表清纯内里却心机重重的婊子和妓女,她其实真的叫什么名字?
还重要吗?
当她扎起清纯的马尾走在美国的街头,她必然会有一个崭新的名字,继续活着,或继续当婊子,当骗子,她永远是笨男人的灾难。
你曾经俘获过孩子的心吗?
我没有。
我不是会讨孩子欢心的人。
我的妹妹她很会掌控孩子。
她会给他们好吃的,她会陪他们玩,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跟她在一起。
而电影里的小男孩,他妈妈跟人跑了,他的世界里只有烤乳猪和爸爸哥哥。
有一天,有一个漂亮的姐姐走近他,他自然就愿意相信她。
到最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去救她。
你看,就是这样的。
可是到底要如何接受胖子的身体。
我常暗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跟胖子在一起。
我一直坚持着。
虽然自己也算是小月半。
我想东东一开始也不是能够随便勾引男人的女人。
可慢慢就成了这样。
片子里的几个胖子,他们一开始也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的嘛。
有时候,我对着镜子。
问自己。
我怎么长成这样。
我清楚答案。
慢慢的。
就这样了。
你也不希望是这样。
可就这样了。
虽然不希望,可控制不了。
胖子也是。
当我满身膘的时候,我自己是一点点才发现的。
习惯多么可怕。
习惯成一个胖子。
习惯成一个妓女。
大陆来的行脚医生想要给猪接种,生出异种怪胎,象征大陆要接手香港,走资变走社,将香港搞成一个四不像,老朱听完医生的话不断拒绝,娘娘被叫醒后拼命奔跑,暗示老一辈底层香港人本能的拒绝这种时代巨变。
两块红布交相辉映,走社的道路不可避免,东东芳芳红红,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拐骗了香港老青幼三代的心,上海的天使令人爱慕,东东姐姐令人温暖,实际他们见到了什么?
一个名叫芳芳的骗子兼妓女,最终老年人选择交钱苟安,青年人发觉被骗被害愤懑不已,而小辈只觉东东带给他的甜和糖,这片土壤再长出来的意识形态只会是走社下的产物。
两只左手的怪胎,虎头蛇尾的两制,黄志强决绝又绝望的想要砍掉安在右手上的左手,是香港青年的无能和狂怒。
而片末的两只右手,虽也是特殊年代诞下的怪胎,却依然可以开车,坚强的在这片土壤上扎根,正常生活,陈果的倾向不言而喻。
宗教仪式的社会性表达
hkiff2025*没看睡着是我对电影的尊重,大量长镜头做意义不明的动作和大量慢镜头可以媲美,顶多看懂一个丽心以身入局帮小曼捣破神棍老窝,但是其他呢,丽心男朋友跑了、弃婴过、找回儿子了,好,最后见不到,完了还给你来点舞蹈不知道攞景定赠兴,还有碟子舞那一段,我都怀疑把廖子妤整不明白了,太抽象了,导演最后q&a提及马来西亚、穆斯林、伊斯兰教、佛教的东西试图放进电影里面只让我觉得无力回天,救不了电影,尤其是这么多元素放一起,放可以,单独看也可以,但放一起拍成电影,我也真不知道最后表达什么意思
还行
很好的题材,很好的想法,但叙事上略显单薄,也不难看到男性视角下对这类议题思考的局限。不过这是一部了解完一些背景之后能够更好地去回味的电影。
#HKIFF49 很喜欢很喜欢。对弃婴这个议题非常感兴趣所以一直很期待,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幸好有导演映后谈对这些细节有更多了解。我个人喜欢看对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兼收并蓄的片子,第一次知道米南加保的母系社会,第一次知道碟子舞,也第一次知道如果新生儿不写明种族就默认为Muslin……会推荐给朋友们看!ps.片尾有王宛之的歌 好惊喜
TIFF 37th 11.1 Q&A
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部恐怖片,何时才能正视女性的困境
【于HKIFF49】张吉安对于母亲角色一贯的敏感有表达欲,叠加他最擅长处理的种族宗教冲突问题,对伊斯兰社会女性处境从第一帧开始即行批判。不过电影叙事的话题庞大就不好找重心,难免有些段落的节奏拖拉,两位女主的表演煽动力也比较一般 ,3.5…意外导演亲自到场,完成一场高质量的映后QA,补充了很多电影的创作背景,蜗牛戴胜鸟雌雄同体等等意象的解读,更加感受到他作为男性导演罕见的对女性的友善和反思,+0.5
6.7
他悬置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而让角色真实的困境与抉择浮现出来,影片没有站在保守的宗教或事现代进步价值的任何一方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ISP year 4之13,只能说演员的表演是ok的,也拍出了马来特定的种族文化特征,但故事还是碎了一点。相比之下也许觉得五月雪好点。
4.5 hkiff49
#TIFF37# 第五部,议题很好,演技也可,作为女性观众很动容,但叙事还是略减分,穿插的马来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似乎更加剧了剧情上的割裂感(也许是有意为之?),另外想表达的很多导致主旨似乎不是很明确?另外映后有被主创圈粉
马来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女性共享着相似的命运。但本片既想呈现这种议题,又非常迷恋于拍摄巫术等民俗的东西。看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拍什么。
Pavane for an infant借用拉威尔的*for a dead princess熟悉的张吉安语法符号,华人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主观经验,落点在非自愿生育上给女性带来的伤痛,正邪对立被摆在两性之间,显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张吉安对于那个不一样吉隆坡的描绘,仍然令人深陷其中,大都市景观几乎完全被隐去在背景中,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看不出时代背景的生活场景,无时不刻被大自然的神秘气氛所侵入,观影体验上有一种跟着女主的那句台词深呼吸的放松感,母系氏族的奇观性舞蹈,好像在告诉女孩们可以有逃离的出口,然而结尾印度婚礼的孔雀舞又好像在宣告一种背叛。每部必出现的拿督公,这一次被狠狠黑了一把,也算是一种自反的趣味,还有拿文艺男青年开涮,引起全场哄笑。比五月雪观影体感友好一些,但是没有了五月雪最后的震撼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雖然主題是好的,可是節奏好慢,看得讓人想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