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战天斗地的场面、石油工人艰苦的创业生活,以及人物的对白无不真实感人,再现了当年“铁人”们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
“我......王进喜!
代表我的井队发个誓……为了让国家永远不贫血,为了让这个家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
”誓师大会上,王进喜好一个雄心壮志!
石油工人的好一片豪言壮语!
影片展现的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塔里木油田新一代石油工人对父辈的审视。
“铁人”的后代刘思成表现了坚韧正直、吃苦耐劳,敢于舍己为人的精神,他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优秀高尚的品格。
然而,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这个时代有所缺乏的,这种被称为“傻人”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但是我也想到:无论是哪一辈人,在面对艰苦奋斗的“英勇壮举”,直面爱国主义的“豪言壮语”,他们都会让人热血沸腾,让人激情满怀的。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成千上万的人们自愿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为抗震救灾、为挽救不相识人的生命和抢救灾区的财产,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我又想到,当年的“铁人”精神,能够激励、支撑着我们的父辈战天斗地、艰难前行。
同样,我相信 “铁人”精神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今重提“铁人”精神,就要发扬“铁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国家要强大,社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不能没有“铁人”精神,“铁人”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一定会发扬光大。
据说即将大修的标放放映了《铁人》 我一直看到尹力吴刚黄渤李梦男胡明张铎白静没有刘烨这些人上台 还没缓过神来多苦 多人性的电影啊这是挑逗……我是说 这是挑动你的主旋律尹力这次炫技炫的有水平 吴刚的部分让这个我从小就背诵的劳模的故事 变得平地起惊雷我跟吴刚说我说吴刚老师我看过你演的《盒子》……他再次认真的纠正我……是《箱子》……黑白影像延续了《张思德》的思路 但是这部戏剪辑明显好于以往 尤其是转场除了最后 黄渤在沙漠混了好多年 还犯了跟天斗其乐无穷的弱智错误之外 王进喜放走刘文瑞 刘思成捡起馒头串 指导员饿的不断扎裤带眼 这些情节 让我想到我的父辈 我看到边上的女的 因为我想到的这些 感动的哭了
据说全国总工会要让10%的会员都去看这部影片,并让本片的票房过亿。
好吧,感谢总工会,我有幸去电影院免费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看之前,我已经大致知道了剧情。
但我楞没搞清哪个是王进喜同志,直到他上台演讲。
我并不觉得这条线有什么大问题,至少我被感动了。
当然跟《张思德》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彩色部分,感觉比《云水谣》都差。
黄勃跟刘烨的表演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故事有点弱。
尤其是跟黑白部分一比,就差多了。
用两条线虽然有新意,但我觉得如果就保留黑白部分,然后把故事再弄丰满一些,也一样可以打动观众。
彩色部分可能还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另外也是一种尝试。
永华电影城的生意真是好得没话说,另外票价有些小贵,影厅有些小冷。
9.5.29下写于甘韦肆
《铁人》是一部主旋律的电影。
《铁人》是一部我先后观看了两次的主旋律电影。
是王进喜的真实吸引了我,是王进喜们在那严冬中迸发的火一般激情深深感染了我。
而最终令我想说几句的却是关于“小知识分子”——刘文瑞的愧疚心理。
1959年9月6日,在东北松辽盆地中发现工业性油流。
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而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这块油田便因此得名“大庆”。
始于1959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全国人民缺衣少食,1960年苏联赫鲁晓夫集团又突然背信弃义,撤退专家,撕毁协定、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更是雪上加霜。
工业的缺氧,农业的灾害,令我国国家经济陷入了极端困境。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如果说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地质学家驱散了笼罩在中国上空达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贫油论”,那么,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是真正挺起中国人宽广脊梁的时代铁人。
我知道在大众的目光中,在世俗的人情里,刘文瑞是个背叛石油战线的逃兵,是个吃不了苦,忍熬不过寒冷和饥饿的懦弱小男人。
他的行为朝小了说是必须受到谴责、指责和孤立敌视,朝大了说就是小知识分子革命不彻底的软弱劣根性。
然而,我要为刘文瑞鸣不平,且无关乎温情的理解和和稀泥式的宽容,更不是你们所谓的开脱。
因为只有有罪的人才用得着开脱,而刘文瑞没有罪。
他的身体离开了油田,这是一个事实,无需再争辩。
而他的心他的灵魂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油田,这和真正意义上的逃兵是决然不同的。
他的身体被饥饿和严寒击倒了,熬不住了,他离开了石油战线。
他并没有从此心安理得地乐逍遥。
换一个人也许自夸自己的“英明”,得意地表白自己真庆幸,终于逃离了那个鬼地方。
然而他背着一生都难还的心债度过后面的大半人生,因为愧疚,他引导培养出了献身祖国石油钻探事业的新一代接班人,因为愧疚,他拖着一身疾患的暮年之躯仍在为深山里的基础教育默默耕耘。
刘文瑞的愧疚恰恰是其一门心思在油田的单纯,而决不意味着某种罪责的救赎。
他战斗过,出过力,流过汗,只不过他只是一名战士,一名成不了将军的战士。
说实话,起初,我对影片对于新时代石油工人王思成的那种所谓的“沙漠综合症”的描述很不以为然,觉得过于矫情。
与同样战斗在石油一线的父辈们相比,无论是生存还是生产条件都早已是天上人间,他有什么理由可“忧郁”的。
然而后来我终于明白,造成刘思成的忧郁和难解心结的既非时人的嘲弄,亦非寂寞无语的茫茫大沙漠,而是父亲刘文瑞几十年的愧疚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重压。
这样一个镜头出现了多次:漫天大雪中,一棵孤单的小树上一只空空的鸟窝。
鸟儿飞走了,是因为寒冷和饥饿。
鸟儿的心始终在留自己的窝里,那个窝是鸟儿们一口唾液一口泥土一根树枝慢慢垒成的,它寄托着鸟儿所有的深情,它才是鸟儿们精神的家园。
如果不是刻意地保持愤青的姿态和主旋律死扛,相信都会对此影片报以盛赞。
09年过半,目前为止这是我觉得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楷模、需要学习的榜样。
于是主旋律片有存在的理由、意义和对应的市场。
虽然大家对主旋律片的吸引力各表其辞,但好像没有谁质疑过它存在的必要性。
唯一的问题是,传说中的英雄转化成具体形象应该怎么去描绘。
细节。
虽然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身上有让他人敬佩的精神和力量。
但直观的镜头会比口号式的说教效果要好。
不要虚无的夸夸其谈,我们要看井喷,要看铁人跳入水泥池搅拌,要看第一代大庆人挨饿,看掷地有声的硬邦邦的馒头。
“宁可少活20年,拼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固然会振奋当时在场的人,但处在不同时代并不了解那种情景的观众来说,或许刘文瑞逃跑的鼻涕眼泪齐飞更为震撼。
人性化。
英雄有理想,但是我们不能理想主义来塑造英雄。
这个世界上没有灭绝人性的英雄。
在常人的一面,他们势必也有缺陷、会犯糊涂、走弯路。
尊重个体的高尚也应尊重个体的卑贱。
大部分草根英雄朴素、粗鲁,但也开放、乐观、坚强。
相比之下《铁人》中刘思成这样为了成为英雄而效仿英雄的形象,甚至比实实在在追求物质的赵一林更有功利性嫌疑。
主旋律片的陷阱在于往往只选择用激情高昂的手笔突出英雄出彩的一面,而忽略了人性的完整。
带来的问题就是过于神化,给人虚假的感觉。
现在导演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做突破的尝试。
《铁人》在这点上显然模仿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用英雄身边带着缺点的同伴来间接讲述和承托英雄的异于常人之处。
《集结号》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它有血有肉的细节和有贬有褒的饱满形象,这是大部分主旋律片欠缺的。
《铁人》较之以前的同类型电影略有进步,但还不够。
这是一次比较奇异的观影经历,特地MARK一下。
2014.8.12,上班时间坐在一众石油子弟之间看完的。
看到一个石油工人被砸死的地方,旁边的油三代妹子热泪盈眶,说大家只知道石油的有钱,他们曾经受的都是这样的苦。
我顿时想到《英雄时代》里的一句话,我现在享受这么多资源,是因为我的父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的父亲在热炕头上守着老婆孩子过安心日子的时候,我的父亲正提着脑袋在枪林弹雨里鏖战。
想想也有些道理。
不知道电影里描述的景象对真实历史到底有多少还原度,但是黑白的部分还是让人思绪激荡。
无论如何,他们的艰苦卓绝尚不会让我潸然,但他们的子孙辈们仍然会在舒适的会议室里为他们动容不已。
也许,这就是我奋斗的意义。
据说五一劳动奖章一个单位在有生之年只有一次获得的机会,今天有幸能代表单位的一份子来参加这颁奖确实荣幸。
更加意外的是,看了《铁人》的首映。
关于集体观影的印象似乎就是小学时候看的我哭得死去活来的《鲁冰花》。
今天集体观看这部影片是抱有保守心态的,因为党政叫大家坐在一个院子里看的电影,要么就是剪辑的不成样子,要么就是带有一定的宣传和号召作用。
但是没想到的是结束的时候我还又给流眼泪了。
吴刚演的王进喜,说的是我听起来都算是地道的陕西话,在获奖大会上大话不假的说着历史赋予的责任感就是让咱使得,你就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认了吧。
怎么听怎么有煽动力。
最近是陕西话风起的日子,让我越听越喜欢,有种憨厚,不滑头中肯的且实在的味道在。
穿插出刘烨回忆父亲的故事,一个承认做了逃兵的父亲。
王进喜冲着火车喊“文瑞!
文瑞!
”的时候,我都泪如雨下了,一面是一个文人在大饥荒的背景下,吃不了苦内心极度痛苦下活了下半辈子,一面是一个兢兢业业永远不知疲惫宽容的铁人。
衔接还算合理,只是回归到和平年代我们的真实又可以在哪里寻找?
不扯虚的了,这片子告诉我们:1.铁人的大老粗形象可能借鉴了亮剑里的李云龙形象塑造,有缺陷的办事能放开,乐观向上的职工。
2.当年知识分子形象的刘文瑞想得太多,不会从工作中寻找自我,最后前功尽弃。
3.对过去怀旧的情怀在当今是否与时俱进?
石油子弟小刘背负着来自历史和过去的压力,总想过着幻想中铁人那样的生活,一直体会着心灵的煎熬。
4.石油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很强的,在当今条件比较优越的今天,认为他们仅仅是有钱群体的社会偏见会贬低他们的价值。
5.中石油肯定是赞助了的,一部讲述石油人自己的片子,其中过去与现实两条线的交融发人省思。
里面那个黄渤代表的职工群体不在少数。
6.导演在暗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怀旧和现实的问题才是真正最有意义的,黄渤那种小痞子形象自然让人看着不爽,小刘那种也不让人觉得靠谱,铁人那种更是像一场记录一场梦,对小刘的影响反倒成了他的负担。
其实导演根本没有塑造任何让人效仿的人物形象。
关键是你看了片子后如何思考应该怎样平衡和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激情穿越信念的门径。
钢铁般的汉子——王进喜。
没有稿子的演讲,纯朴而炙热的情感。
流下泪水不是因为感动,而是敬佩最MAN的男人,跳下井泵。
文瑞,你的师傅如果真的恨你怨你,不会舍不得你。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片子,吴刚演的真是好,刘烨在父辈面前显得哈做作。
故事神经,气氛迷人
一般吧,有点 阴搓搓的味道,中间看睡过去了,但演员的情绪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哥们儿我真不懂你丫在讲啥
男主角的分裂演绎,心理状态的外化描绘最精彩,令叙事逐渐陷入虚实难辨的情节里。不足之处在于核心主题的表现不够充分,雨夜偷车亡命之旅为的是满足青春性萌动的欲望,而面对现实和成人世界的黑暗与复杂则一带而过,充其量只算是一部短片的体量。
浪费了我85分钟的时间。
9分。该片挑战观者舒适区,若能坚持看完,会尝到片尾的一丝辛酸的甜头(被世界遗弃却不放弃自己,一种酸楚的感动),也算值了。片头片尾呼应精彩。影片在控诉父母失责、青少年成长的重重危机上无声而有力,也同时唤起了自救的主题,发人深省。影片残酷压抑,风格独特,不是一部容易被忘记的影片。02/24
气质迷人,故事神经
关于童年、阴影家庭破裂以及一个少年人仅凭赤手空拳和心中发疼的乌托邦柔情伫立在这个黑暗坚硬的世界。在一系列极度压抑的心里状态中,梦境和现实混为一体,少年的精神也濒临崩溃。在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自我救赎完成的意思。也许真的是涅槃重生,但又也许只是少年心中不灭的对乌托梦境邦的美好向往。
虽然节奏慢到抓狂,氛围静到催眠,但整体还是有很迷人的气质。
乱看的一部,有点莫名其妙的故事,但是画面不错。
#11th FIRST# 少年性萌动+家庭危机,控制狂母亲与不负责任的父亲,结果转成了一个心理惊悚片。夜晚雨水与跨性妓女。摄影不错,写心理很有招,也很有电影感。但……真的无聊得要死啊!!!也就是个短片的故事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