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个人喜好,《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和《新喜剧之王》春节档4部重头戏,我的排序大体是:3>1>4>2。
搞事情的说,穿太空服的猴子、犯我地球者虽远必诛、我养你啊,是宁浩携《疯狂的外星人》对《流浪地球》和吴京以及《新喜剧之王》和周星驰的致(h)敬(ei)。
当然《飞驰人生》并不在他的视线之内,毕竟这是电影人间的对话,韩寒也正是用了三部电影的时间证明了他并不在影人行列的事实。
抛开好恶,且不说这次星爷为什么当起了网大招商经理,单从票房看《流浪地球》和《飞驰人生》无疑是两大赢家。
善用大爱和小爱,泪花和段子,特效和流量,爹和孩子,拯救和救赎的他们知道民众对这些毫无抵抗能力。
当吴京和沈腾头戴光环,双双飞向太阳系巨大天体,强行回归亲子家庭,迸发出“父爱花火”的那刻,电影就注定要收割数以万计观众们的钱包。
剥离拯救地球、硬核科幻、民族自豪感和赛车竞技、热爱一切的外壳,在我看来《流浪地球》和《飞驰人生》剧情内核的“含爸量”出奇的相像——一个活着的不成功的父亲,如何经过一番努力,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死了的父亲。
电影里角色们来势汹汹、慷慨赴死的样子,仿佛他们激动的看见了多年以后,儿子们谈论自己的死时亢奋的场景,眼睛里流露出了“感动儿子”的泪花。
“吴京”儿子:你猜我爸怎么死的?
为了全人类撞了木星,整个人都崩了,牛逼吗?
你爸是没死,死了也没有我爸牛逼。
“韩寒”儿子:知道我爸怎么死的吗?
赛车比赛为了拿第一,兑现跟我的承诺,油门儿都不松,直接冲出了围栏,掉进水里淹死了,你爸是不会开赛车,会开也没我爸死的牛逼。
以吴京的满血斗志来看,就算奔向木星粉身碎骨,没准都能变成千千万万个“吴京精神”存活在宇宙尘埃里,变成爸天狼;以韩寒这次的鸡贼想,如果奔向太阳的沈腾和赛车掉在湖水里侥幸幸存,都对不起那伴着晚霞、落日、悬崖、飞车的360度无死角正反打慢镜头,这爹必须死。
作为类型片《流浪地球》比《飞驰人生》“含爸量”其实低了很多,只是父子亲情线处理的强行、粗糙、笨拙。
结尾处大可用快速剪辑,弄成联合政府不同国家的宇航员进入各自的控制仓,用不同语言与地球上的“儿子们”告别,撒发人类族群的勇气和智慧的同时又不失亲情输出,形成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赴死开往木星,完成人类种族存续的使命。
但是为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导演也只能让吴京一个人在宇宙中战斗,坚决果敢还附带情感,舍大家为小家,成为户口眼里拯救地球与苍生的中国好爸爸。
反观韩寒,从“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后会无期》,再到“献给他所热爱的一切”虚怀念的《飞驰人生》,仅仅用了三部电影做了下面三件事:完成了从小镇文学青年到行业成功父亲的转变;回顾了自己牛逼的生活;完全颠覆了过去的自己。
段子手+赛车手是韩寒word电影的特质,段子是他安身立命的本行,赛车虽说同样是,但更是韩氏电影安身立命的元素——广告收入。
韩寒的电影是绝不能让角色停止说话的,如果真的闭嘴那就是在开车打广告。
在闪烁着小聪明和汽车广告的电影里,韩寒拒绝了影迷对他残存的期待。
跨过山和大海的他开始反噬曾经的热爱,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渗入商业,榨取最大金钱价值,让独唱变成合唱,从自撸口嗨到集体高潮。
《飞驰人生》整体上无疑是偷懒的,韩寒借了《西红柿首富》里沈腾中年危机还很鸡贼的精气神,加上熟悉的赛车竞技元素,配上俗媚段子和自有流量,不顾剧情前后割裂,自以为是的呈现出了韩寒对“父亲”这个词单纯的热爱。
无论是炒饭是求赞助还是赛车稀烂,电影里所有危机事件都无法阻碍沈腾轻松的达到他想去的方向。
以至于把舍命争冠强行证明自己过去,这种本属一个成年男人私欲和虚荣心范畴的桥段,鸡贼的打上了为子而战的标签。
不仅如此,韩寒还夸大了作为小众项目的赛车在中国的影响力,更是混淆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精神是挑战身体极限而不是生命极限,不是慷慨赴死,不是英勇就义。
结尾处更是用简单粗暴的飞蛾扑火式的父爱大爆发,草草的打发了观众的情绪,为孩子而死就是好爸爸?
别逗了,好爸爸应该一脚刹车停下来苟且的活着。
我仿佛看到到了多年以后,别人家孩子回怼“吴京、韩寒”儿子的场景:你爸早死了。
两个孩子瞬间从眉飞色舞到面无表情,戴上连帽衫的帽子,消失在人山人海,一切转眼成云烟。
回想起小学时,每当去学校操场上聆听那些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英雄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时候,每每台上的演员慷慨激昂的时刻,作为小学生的我时常热烈鼓掌,热血澎湃,激动万分。
那时我怎会思考,一个人死了那是葬礼,一个父亲没了那是离别,一个家庭破碎只有痛苦呢?
只有“坚定分子”才妄想在墓碑上镌刻永垂不朽,自私的以为家人会为他的死而自豪。
幸好,地球还在旋转,我们还没流浪,祝每个人的父亲都健康的活下去。
当张驰的赛车冲出护栏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末路狂花》的结尾:路易斯和塞尔马踩下油门,朝大峡谷纵情一跃。
路易斯和塞尔马的一跃,飞出了对自由的渴望;而张驰的这一跃,飞出了对信仰的坚持。
《末路狂花》当失控的赛车带着沙尘飞向天空,慢镜头,《奉献》的旋律响起时,灿烂的阳光透过镶金边的白云照射到张驰的瞳孔里;脚下,深沉而广袤的大海波光粼粼向他张开怀抱。
这一场景,我想是韩寒特别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甚至是整部影片的拍摄动机和意义所在。
有一场戏印象很深,课堂上学员问张驰比赛时“一招必胜”的绝技是什么。
他回答:在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开着车全速前进,怎么战胜对手,就是要找到自我能力的边界。
冲出赛道没有任何缓冲区域,旁边可能是墙,是树,是水库,是悬崖,就看谁能在逼近极限的同时,犯更少的错误。
对赛车手来说,过的每一个弯,都没有机会再来一次;犯的每一个错,都会断送整场比赛,甚至是职业生涯。
张驰深知这场比赛一有闪失会是什么后果,但他在赛程最后,决然加速而没有选择踩刹车。
因为他深信只有全力以赴,甚至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才对得起这份热爱。
韩寒依旧是那个少年,因为依然有梦,有信仰,有热血。
他所想要表达的,都在张驰的车冲向太阳的那一时刻定格升华了。
最后张驰是死是活,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韩寒想要传递出的那份对所爱的坚持与付出:找到自己能力的边界,把眼前的每一个坎都过好,把你的全部都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
生又如何?
死又如何?
对一个已经为所爱决定付出一切的人来说,死在实践梦想的路上是最幸福的事。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看完《飞驰人生》,发现总是将镜头聚焦在小镇青年故事的韩寒,拍起了失意中年的涅槃人生。
《飞驰人生》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曾经叱咤赛车界的金牌车手张弛,为了给收养的孩子落户而违规赛车,被吊销赛照五年。
五年后决定重返赛场的他,却面临着没车没钱没队友的一系列难题,在老朋友们和亦敌亦友的新晋冠军林臻东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飞驰人生的逆袭。
这种人生失意,重返赛场的故事,前人早已讲过千万遍。
《洛基》系列、《百万美元宝贝》、《摔跤手》、《勇士》、《百元之恋》、《激战》……几乎八成的运动题材电影都有着相似的笔触,但只要剧本足够用心,这样的励志故事永远是奏效的。
《飞驰人生》剧情虽然较为简单,但韩寒也依靠个人风格,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不得不说,作为导演的韩寒,一直在进步。
《后会无期》中技法还尚未稚嫩,剧情推进不够流畅,这一点在《乘风破浪》时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
到了《飞驰人生》,或许是题材的缘故,身为赛车手的韩寒有了更大的空间展示他对专业领域的热情,不管是在叙事技巧上,以及对赛车场面的紧张感营造上,都能感受用心和努力。
仍旧不完美,但看得到提升的潜力。
纵向对比韩寒的三部作品,不难发现,他将一些个人特色,越用越熟练,越用越精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
流行歌曲精准有效地煽动起情绪;金句不再滥用,可一旦出口,还是能令观众会心一笑;片尾飞跃悬崖而出的慢镜头致敬了一把《末路狂花》;几处借用特效的转场同样颇有意思,电影感十足;不同媒介的植入和运用也愈发纯熟。
运动+喜剧的组合也并不新鲜,往近了说就有开心麻花的《羞羞的铁拳》,同样有沈腾出演。
其实《飞驰人生》在喜剧元素的处理上,与运动主线的贴合度更高些。
别看剧情简单,如果只是光顾着插科打诨,很容易让观众无法对主角产生共情,逆袭故事也就显得缺少说服力。
《飞驰人生》在两种风格之间的平衡,主要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韩寒反复地利用“严肃-消解严肃”的方式制造笑点,不至于过火到伤及剧情的可信度,反倒将人物塑造得更为乐观和鲜活。
另一方面,沈腾的表演功不可没,他让张弛这个角色“充满了信念感”,天真而执着,善良而心存希望。
除了沈腾一贯擅长的喜剧部分,几处严肃的情绪点同样诠释到位,尤其是赛前赛车出状况,面临退赛的一场戏,感染力十足。
尹正的表演也值得肯定 运动题材,对于对手的塑造同样是关键。
黄景瑜饰演林臻东,在张弛缺席的五年里,成为了新一代的车神,但他心中始终有股不甘,因为一直有质疑声说他的成功是因为没有张弛,他渴望与张弛有一次同台竞技的机会——这一动机,让他向张弛抛出橄榄枝和帮助修车的剧情,显得更有说服力。
毕竟体育竞技中,最好的对手,是互相成就的——剧本上的这一处理,不仅丰满了林臻东这一人物,也拉高影片的深意。
尽管对韩寒的头两部作品并不甚满意,但他的作品里有一股难得的“少年心气”。
明知成人世界的黑暗面,却有一种童话式的坚持,一种对努力和奋斗的信念,相信怀抱着满腔的热忱就能成功。
毕竟谁都曾为了什么努力执着过,只是有的人还相信,有的人已经放弃,而关于梦想的故事,永远打动人心。
张弛有度。
中年不是年龄,而是一个阶段“你为什么这一次非得赢?
”“我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
”这句话怎么解释,慢慢道来。
韩寒导演了三部电影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车手,电影领域的“空降兵”韩寒,三部作品基本上风格和路数定型了。
且在这三部电影中,韩寒的导演水准基本上算是阶梯状上升,一步一个台阶往高走。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三部电影中的角色状态,以此也可以反衬创作者韩寒的心态:★在《后会无期》里还是那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热血少年感觉★在《乘风破浪》里依然打算热血,却自嘲成了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中二少年★到了《飞驰人生》,则成了一个被世界所抛弃、对生活妥协的中年油腻男子。
唯有那份不服输的热血冲动,最终还是会付出“代价”。
然而正如结尾“飞向太阳”的画面,如此“让赛车飞一会儿”的终局,是代价还是归宿?
才是《飞驰人生》需要讨论的地方。
80后的韩寒,也步入了中年,在这一处把握的是非常准确的。
人到中年不可否认的是,韩寒变了,也因为年龄的增长,那个曾经的热血少年,在当了父亲之后,内心也开始柔软了。
我们就用“希德·菲尔德的三段式”的剧本结构来分析一下:★第一幕“建置”从开场给孩子讲故事的段落就可以看出,字里行间的表达,就是“爹曾经很牛逼,我一度很热血”。
但没有变得就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热血,所以这部电影又用了大概10分钟的内容来表现为什么如今自己成了这个样子:“不是我不行了,而是外因所致”。
什么“外因”?
是为了孩子户口!
角色状态和事件起因表达的很清楚,还把“一个牛逼人物被生活摆了一道”的动机告诉大家。
★第二幕“对抗”电影用了大概30分钟时间,来描述,这位曾经的牛逼人物,却发现已经被这个世界所抛弃了,连个驾校教练都能怼他,曾经那份热血,变成了中二,与世界格格不入。
又用了30分钟时间,来向观众展示,这位不服输的高手,为了拉赞助,放下身段,不得不对生活妥协,至此他彻底接受了自己人到中年的现状。
而他的继续下去的动力,就是重回昔日的荣耀,以及身边最爱的孩子。
★第三幕“结局”通过激烈的赛车,让我们感受到了热爱所带来的震撼与不朽,同样,也正是这种激烈的对抗,才让我们感受到热血难凉的少年感。
、无法接受了如今的现状不可怕,被整个世界抛弃也不可怕,但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
从这样的设定中,就很明显的能看出创作者的心灵历程,也是为什么要将该片跟前两部作品合并为“三部曲”的原因。
其实第一幕的状态,就是《后会无期》里的冯绍峰,第二幕的状态是《乘风破浪》的彭于晏,第三幕则是如今人到中年的韩寒自我表达。
80后的双面韩寒这三部作品,都有一条沿着“时间线”的隐喻:80后的茫然与彷徨。
★2014年的《后会无期》中,冯绍峰就代表了这个处在尴尬时期的人群,在他们离开安逸的校园,刚刚步入这个社会之初,但凭着那份热血,一味的狂妄自大,到头来却依旧是无根的族群,只是自顾自留下一腔热血。
★2017年的《乘风破浪》中,那位“这个世界是会变的”的彭于晏也是如此,但时过境迁,他代表的是,被现实击垮的80后,对现实的厌恶,被世界抛弃,但依然嘴硬不服输,义无反顾地面对着前方的未知。
仅剩的那一腔热血,更像是过时的傻X。
★2019年的《飞驰人生》中,沈腾代表的80后,终于不甘心的妥协了。
那一腔热血,被深埋在了心底,一旦释放,则是一生代价的绚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就是韩寒电影中的“双面性”,因为前两部作品都是双主角设定,而《飞驰人生》则是只有沈腾一个大男主。
韩寒并没有一味的悲观,因为两部电影还有陈柏霖与邓超这样的“明白人”,负责给热血/中二少年泼冷水。
如果说中二少年们是笑料的发起者,那么这些“明白人”就是揭开幽默包袱的人,二者的互动才是笑料。
这样的幽默,就代表了一种“双面”状态,不仅仅是80后,而是一个族群,用梦想麻痹自己,却又在现实中挣扎。
到了《飞驰人生》,就不需要这样的“明白人”了,因为沈腾自己已经“活明白了”,他对生活妥协,对世界卑躬,最终释放自己的梦想,靠的还是竞争对手的协助。
如此“双面”特征,更加明显。
这就是人生啊,面对生活你有过如此窘境吗?
面对梦想你有过如此执着吗?
这也是“双面”,因为对生活妥协,但对梦想却依旧执着,在《后会无期》《乘风破浪》中,主角都是“梦想是对抗现实、麻醉自己的工具”,而在《飞驰人生》中,则是“梦想是延续生活、拯救自己的工具”。
中年热血的代价/奖励“中年人的热血”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电影设置了这样一个结局。
值得吗?
就看怎样去理解了。
一个拖家带口的中年人,就这么为了“不想输”,而孤注一掷,留下了孤独孩子,这样的所为是不是不负责任?
在现实中,人到中年,不可避免的要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在家庭与事业方面做出折中,已为人父的韩寒不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他没得选。
也是因为家庭。
电影中,儿子小张飞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高大上的,父亲一遍又一遍的故事烘托下,他是挑战黄金圣斗士的青铜天马。
在儿子眼中,父亲是英雄。
所以那句“我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并不是张驰完全说给自己,也是为了孩子。
张驰的梦想是什么?
并不是击败林臻东,只是回到赛场而已。
而“击败林臻东”是孩子的梦想
没错,这次就算失败了,还有下次,但在儿子眼中,儿子梦想就破灭了,那才是输了。
就像结尾彩蛋,冲出悬崖的父亲,在孩子眼中,赛车变成了飞车,这是孩子天真的梦想。
“我不是想赢,只是不想输”,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为赛车手,不是只想着赢;但作为父亲,我不想输”电影体现是依旧是80后那不服输的劲头,只不过颓废中年人唯一的绚丽,不单单是因为自己热爱的一切,更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
以全部人生为代价,换取他人梦想成真,这个代价是不是有些大?
没错,人到中年的韩寒,或者说也是我们80后所面对的现实就是如此。
已为人父,有了家庭的你我,还会如曾经那样“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吗?
不会了,虽然“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平凡的生活,这就是代价,此时的你我,不再是为自己而活,更多是的为他人、为所爱之人而活。
如果您已成家或有了孩子,一定会深有感触。
中年,不是一个年龄段,而是一个状态。
“中年人的热血”就是一个悖论,要么“热血”,要么“中年”,二者无法共存。
所有的梦想到头来都是水中明月,但为了我所爱之人的梦想,我可以赌上我的人生,如此看来,这样的代价,更像是对一个中年人的奖励。
然而最后呢?
赌上人生之后,你成为孩子眼中的理想英雄人设,却只能留下孤独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为了孩子放弃了理想,那么你的人生就彻底输了,在孩子心中的人设也会崩塌所以,这个结局也是一个悖论。
现实与理想的悖论。
彩蛋,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韩寒应该看过希腊神话“伊卡洛斯”的故事,那位使用蜡和羽毛造的翼逃离克里特岛时,因飞得太高,双翼上的蜡遭太阳融化跌落水中丧生的伊卡洛斯。
希腊神话故事是这样的:希腊有个神叫做代达罗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位建筑师和雕刻家,但他爱慕虚荣,因为嫉妒,他残酷地杀害了天赋极高的外甥塔洛斯,在被抓之前跑路了,来到了克里特岛。
代达罗斯虽然在当地受到赞誉,并与当地女子结合,生了一名孩子叫伊卡洛斯。
他因离家日久,总是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所以他用腊和羽毛做成了翅膀,准备带着孩子一起回到故乡,但他告诫儿子:“必须在半空中飞行。
你如果飞得太低,羽翼会碰到海水,沾湿了会变得沉重,你就会被拽在大海里;要是飞得太高,翅膀上的羽毛会因靠近太阳而着火。
”两个人鼓起翅膀渐渐地升上了天空。
父亲飞在前头,身后的儿子伊卡洛斯兴高采烈,他感到飞行很轻快,于是便操纵着羽翼朝高空飞去,不曾想太阳强烈的阳光融化了封蜡,用蜡封在一起的羽毛开始松动。
最终伊卡洛斯一头栽落下去,最后掉在汪洋大海中,万顷碧波把他淹没了。
代达罗斯受到了惩罚,绝望的他掩埋了儿子的尸体,自己也郁郁而终,而埋葬伊卡洛斯尸体的海岛如今被称作伊卡利亚。
沈腾饰演的张驰,不就是一度自负却受到惩罚的代达罗斯嘛,但在故事的结尾,他又变成了追求理想的伊卡洛斯。
这就是生活的悖论,仅存在于“每秒24格谎言”的电影之中。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韩寒最烧钱的一部。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都会有车的影子,而这部作品,直接将赛车主线化。
从前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车手,因为飙车被判入狱,出来后身边的朋友早已消失无踪,想重新找回当年的意气风发,却发现现实总是给他一次又一次的警告。
但是内心怀有梦想,坚持自己所爱,付出再多也值得。
一直觉得,韩寒的电影目的性很强,手法却很业余。
他擅长使用高饱和铺满的配乐来填补影片自身的低完成度,习惯在在金句上面做足文章、耍尽小聪明。
(当然,韩寒骨子里的忧伤与悲观,使他写的台词比一般网络段子手品味都要高级些。
)所以,电影里的画外音絮絮叨叨,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演的人则是牙咬切齿、情深义重、十分卖力,结果总算是把电影凑出来了,没有过犹不及,只见平淡若水。
水。
《飞驰人生》作为韩寒执导的第三部电影,依旧没有出现意外。
依旧是充满自我、自恋与自嗨的作者性格表演。
全片洋溢着他为爱好划分了流品阶级的骄傲,用喋喋不休的低语评述着生怕你们在座观众不能理解的鸡汤。
慢动作➕抒情音乐的搭配用作情节拖沓,将自以为恰到好处、戛然而止的高潮部分——那场意淫出来的酣胜拖到最后一刻,无缝连接本片的贴片预告。
“完整而又完美”,我估计韩寒心里一定这样认为。
叛逆、热血、乖张,一股劲儿的冲……韩寒拥有特别的,足以吸引一批青春少年的强硬性格,也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追求的东西,只不过,这样东西绝对不是电影罢了。
韩寒制作电影仿佛就是为了服务于他那些真正热爱的事业、人物和精神。
是给他自己的情感一个交代,给他自己的经历一个关照式的归属和总结。
当然,这样激情澎湃的表达,是富有感染力的。
所以由他点燃的情感火苗,多少燎到了观众心头。
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他创造的好,只能说,他把那份共鸣释放到了最大。
短暂的共鸣过后、以及短暂的共鸣来临之前,则是漫长的,无交代也无交流的影像内容贫瘠区。
那么,是不是可以将韩寒的电影导演行为,只看作是一种不为观众负责的自我宣泄与释放呢?
我相信他的真诚和热爱,却也在其一部部电影作品里不断印证着他对于电影创作与情绪积涌方面的混淆与混乱。
那些音乐、赛道、挫折和朋友,那些曾经,那些逝去的他都觉得好感人,好值得回味。
一定要分享给你们。
但是他十分的混乱,他不知道从何说起。
毕竟拍电影不似他以往的写文章、造故事,可以东一撇、西一捺的想到哪就写到哪。
很明显,他脑海里的东西全部掺杂在一起,捋顺困难了。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怪异情形:影片被一分为二,前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低俗过气段子集合,说出上句台词你在心里就能接出下句那种,又low又无聊。
后半部分则是自卖聪明才智的MV大片,高清晰全色彩画面,大漠孤烟豪迈无比,单独截出来还以为是发动机或者汽油广告。
这番分裂和混乱,搞不成笑和赛事直播,导致观众连着看了两部烂片,附加产品,买一赠一。
这是以往贺岁片都没能做到的。
就好像,拍了半部传统烂梗喜剧电影,实在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只忙匆匆把重点放回在赛车上。
更进一步则是,韩寒这一部电影,灵魂根本就只在车上。
因为赛车被禁赛,因为赛车梦想才坚定不弃,因为没有赛车而苦难重重,因为赛车,他的人生和热爱得以充满意义……连沈腾这样一个承担热血任务的主人公都只在为最后那场拉力比赛造势。
其余人呢?
他意外捡来的孩子,他会跳钢管舞的搞笑队友,他的帅气富豪比赛对手,别说人物塑造了,他们连出场的“硬核”作用都被怀旧金曲的光芒冲淡、抹掉了。
他们纷纷汇成一杯苦酒和一条饱载生命力的长河,融进最后那场汽车广告……哦不,赛车演绎里。
此际,韩寒等了一个多小时的梦幻时刻终才到来。
专业术语快速解说,亲自上阵表演车技,狂飙与飞沙。
韩寒热血澎湃,他绝对不相信有人看着这么惊险刺激的段落也能睡着,也会感到无聊。
所以说,他懂赛车的激情,却不懂电影的激情。
他懂赛车拉力,却不懂电影拍摄。
他根本不考虑整体呈现和观众视角与情绪的调动,他觉得他的赛车戏真实而勇敢。
他觉得酷,他觉得专业,他觉得热血就行了。
反正他是专业(玩赛车)的。
不能否认的是,韩寒的想法是很浪漫的。
并不是说,他人到中年了,我们就不允许他拥有十几岁时候、男孩子时候的澎拜激情和热血梦想。
正如他自己一再模仿的日本动漫式的幻想场面和失意调侃,那些都是值得歌颂的。
或者说,那些都是能与不断成长的我们,内心里单纯、热烈、不愿为世俗改变的赤子之心所对应得上的。
很遗憾的是,他的想法可以被少年时代的他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得以共鸣,也或许可以被拍成像样的电影作品。
但不适合被他自己用这样一个大杂烩的业余手段呈现出来,这样的囫囵吞枣、乱七八糟,在我看来,是将洁白纯粹付诸污杂混染,实在是有愧于他自己的那份热爱。
最后,韩寒这一次似乎被赛车的激猛冲昏了头脑,连标志性的金句都懒的想了。
除去自己电影里用过的、没用过的老歌金曲凑一凑时长和编不下去的台词空档,也就只有干巴巴的呐喊:“英雄不死、献给XXX……”了。
好吧,献给我们前排屏摄观众。
现场截图发票圈,还要搭配文字:燃!
如此直接、简短、突如其来的煽动,又何须在前面尬演那些无聊笑话呢?
想一想这些烂梗俗段还要被千改万改,出现在每一部急功近利,想要在大好节庆、阖家欢乐的日子里猛赚一把的各档喜剧片里,你们还激动的起来吗?
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韩寒的电影一直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人物设置太过扁平化和符号化。
今天看完《飞驰人生》觉得这个问题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
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情感是没有变化的,心智是没有成长的,行为动机逻辑也是难以理解的,这就很难让观众有很深刻的情感代入,也很难产生共鸣。
沈腾扮演的张弛一开始就塑造成了一个功成名且桀骜不驯的赛车手,但不知为何就为了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弃婴上户口,就甘愿冒极大风险参加非法比赛断送自己前程,且不说观众无法理解一个狂傲的赛车手有何动机这么拼命做,张弛即使希望收养孩子,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显然有更多途径来实现这一目的,而选择主动断送自己前程的做法简直匪夷所思。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作品,人物行为逻辑的漏洞就会让观众很难产生信服感——主人公没理由这么做,但他还非要这么做,那么后续设置的所有戏剧冲突就会显得有些矫情和刻意。
这等于切断了电影与观众的情感纽带,将极大的影响观影代入感。
当然如果说以上行为逻辑的漏洞还是小问题的话,那人物设置的太过扁平,没有心理变化和成长才是灾难性的缺陷。
我真的不是很理解为什么韩寒三部电影都非要在这同一个问题上栽跟头。
可以说在整个故事里,唯一的戏剧矛盾就集中在「缺钱」两个字上。
张弛缺钱攒车,而他只要一有钱就能立刻化身成为战无不胜的赛车手,人物本身内心并没有成长,五年前是什么样,现在被禁赛五年依旧什么样,这就让故事显得太过单薄了。
最要命的是九十分钟的电影里有将近一个小时时间都在讲拉赞助攒车,而最后上场比赛依旧接受了竞争对手的赞助。
要知道故事刚开始对手就极力想资助张弛,本来二十分钟就该结束的故事,硬是绕出去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绕回了原点,如此设置真是一言难尽。
本来就铺成不足,唯一的矛盾「缺钱」还绕了一圈又回去了,几乎把戏剧的张力消耗殆尽。
其实我们大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成功但性格桀骜的赛车手想必对身边人充满不屑,队友没少受他的苛责。
后遇挫折一无所有,那么在被禁赛的五年里他是如何被平淡的生活磨掉棱角,又如何同曾经的领航员机修师车队经理和解,与自己的执念和解,如何在老队友的帮助下重燃希望攒车赛车,最后脱掉狂妄孤傲的外衣,成长为一个沉着冷静赛车手重回巅峰,以自己对事业的热爱赢得队友、对手、以及屏幕前所有人的尊重。
我觉得一个有人物成长的故事才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人物也才回更加立体和饱满。
但也许是韩寒自己已经作为一个老司机,对人对事早已炼达,特别是赛车手主题的电影,总要投射进自己的缩影。
对韩寒而言此种内心的成长可能早已完成,所以他目前为止所有导演的电影都想塑造更加洒脱的人物形象。
但遗憾的是除了他自己,我们都不是韩寒,我们无法脑补他的成长,他也无法代替和省略我们对电影人物成长共鸣的情感投射。
这样的问题随着韩寒的三部电影竟然出奇的一点没变,反而愈演愈烈。
作为一个韩寒的粉丝真心希望他不要和再给我们的是一个画着符号的纸片人了,还我们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吧。
喜欢韩寒,但这部电影,我不喜欢。
看之前心理预期7分,看过之后 5.5,勉强送一个0.5感情分,凑个及格。
无疑是韩寒三部曲中的垫底作品。
《后会无期》有跨过山和大海的平凡之路《乘飞破浪》有争得一方天地的小人物《飞驰人生》什么都没有说他是喜剧片吧就好像前郭德纲时代的相声,前面铺垫了60分钟,到头来却讲了一个连笑都不好意思的笑话。
这感觉好似憋了好久本以为是一泡屎,却连屁都没挤出一个来。
说他是励志片吧没有英雄归来的热泪盈眶,没有小人物逆袭的振奋人心,没有成功之路的曲曲折折说他是剧情片吧居然让我看到了豆瓣最低国产电影《逐梦演艺圈》的影子,基本就是毫无创意的密室逃脱,就连座我身边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都能猜到的结局电影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都是典型的韩寒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中的人设,几乎 所有的演技都在演讲台词上。
没有内心戏的深度刻划,没有对手戏的矛盾碰撞。
顶级改车手的落魄,车队经理突然的看破人生,小孩子的漫画世界,韩寒发小的无意识插入,赛车对手的强行帮助。
都是没有灵魂的角色。
就像台词中所讲的,有些人活的是人设,有些人活的是造型,有些人活的是实力。
这部戏实力不到啊.《飞驰人生》不会起飞,也不会平稳落地。
《Heroe not die》英雄不死,但传奇不在。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是韩寒的电影里最好的一部,电影中有几点我比较喜欢。
一、男主的性格(未禁赛前):嚣张、自信、不把对手放在眼里;却为了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去飙车;(当然有一点点突兀) 二、重返赛场,没有领航员,五年没碰过车,可能有些人会和我一样有疑问,这样的情况还能拿冠军吗?
这样的疑问导致我后面特别喜欢:连续五年,每天20次的在脑海中重复着开这段路 这一段情节,因为从未放弃,所以才让卷土重来成为可能; 三、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孩子不是男主亲身的这个设定,因为并没有任何给男主收养并为了孩子断送职业生涯的铺垫,不过,emm..如果是亲生的还要交代孩子的妈妈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这里,这一系也挺麻烦的)我很喜欢他和孩子的相处模式,尽管那么喜欢赛车,可还是带着孩子过着平淡的生活。
个人很喜欢“这句话里有个成语”、“灭了林臻东”、“去把这句话抄20遍(记不清到底是不是20啦)”这一段情节,感觉幽默且温馨。
四、在拉力赛途中看到旁边的正在燃烧的赛车,这一幕无疑会让正在比赛的车手们心里产生很复杂的情绪,不过也告诉我们,拿到冠军不仅是技术,还有心里调解方面,正如男主所说“比的就是在这条路上谁犯的错更少”,也更能凸显胜利的不易; 五、到了终点以后刹车失灵冲出悬崖,我觉得在这之前林臻东到终点的那一幕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更好的科技、数据、产品,尚且达到极限,加上中途那颗石头导致车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禁让观众对男主的情况更加的提心吊胆,这种不确定性使紧张更上了一个层次(我在看拉力赛的时候紧张的简直要跳起来喊加油啦)。
我是大年初二去看的这部电影,当时看完了第一反应就是想来豆瓣上给大家推荐一下。
经过两天的平复,没有了刚看完的那种激动,不过一些喜欢的细节还是清晰的浮现。
个人觉得这张电影票还是花的挺值得。
之前也看过沈腾的一些作品,不过这部电影是最让我喜欢这个演员的一部,很喜欢沈腾塑造的这个角色,也很喜欢那句“我不是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哈哈,这也是我第一次看黄景瑜的作品,不错啊,长得挺帅的。
新知+1,困意+10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張吉安這次想表達的,是大馬三大族裔傳統與現代化思潮(棄嬰收留艙)的碰撞,以及身處於其中,種族膚色各異,命運相似的女性困境。能看出導演在對風土民俗的展現始終帶有一定的批判色彩,例如父權制對女性的壓迫在不同宗教觀念下如何表現。然而,不時出現的昆蟲鳥獸、攝影頭、神像等「非人」視角,似乎又想透過不動聲色的觀察,眾生平等式地呈現凡間的善行與惡意(包括張擅長的魔幻/超現實段落亦然),那這樣是不是間接削弱了大馬女性普遍遭受的性暴力現實、墮胎/棄嬰、生育權利等議題本身的探討力度,以及對宗教文化糟粕的批判呢?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是那些多少帶點獵奇眼光的民俗風情及夢境,應該是這麼一個兼具女性避風港的棄嬰收留站,還是敵不過保守勢力取締的嚴峻現實;兩位女主的互助是在黑暗中讓人稍感溫暖的一縷微光。
很subtle 近乎纪实片的风格 两场情绪爆发的戏稍显尴尬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还可以啊
SIFF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误打误撞给我买到了导演映后场 但这个片子真挺怪的 导演往里面塞了大量符号和隐喻 对大马社会没有基本了解的话很难解读 可惜叙事晦涩冗长的同时又缺乏真正的深度和锋利 对弃婴问题、性别议题、族群和宗教矛盾都是点到为止 看得我有点郁闷 全片印象最深的不是导演试图探讨的社会议题 而是对各种宗教和民俗仪式(尤其米南加保族 我在大马玩的时候没接触过他们)的细致描摹 还是很有意思的
SIFF27 看题材对它期待太高了 拍出来的不符合期待值
节奏太慢 拖死电影 每个画面的出现都要有原因啊 能3s讲完干嘛要30s啊 拍电影之前有没有想过拍给谁 要拍给女性要拍给马来西亚华人要拍给少数族裔 这个加点那个加点小火慢炖 最后锅烧烂了
好久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了😒開頭幾個場景還拍得挺有feel,本來還有有點期待怎知接下來的劇情就猶如其他馬來西亞電影一樣毫不合理(光我散場跟朋友聊就可以挑出十幾個點出來了🌚)拍攝手法糟糕,然後很多情節設計是為了劇情推進而硬塞,本來還想為兩個很喜歡的女主(她們演出得很好)而禮貌三星,見過看到(又出現在馬來西亞電影)的qj橋段我真的不行了🌚故事出現這種情節本身不是問題,但他這樣呈現純粹就是想毫無意義且片面地噁心人🌚(想噁心人你學學熔爐好不)不行了,越打越氣,我給了很多次機會了(這次還拉了我朋友去看),馬來西亞電影掰掰最後再吐槽一點:説男人全部是壞這個主題沒問題,但你把所有男人角色除了片面的壞以外毫無屬性這樣咋說服人(生理女性都看不下去了)建議解決方法:改成GL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有一颗呼之欲出为电影节制作产品的心
Pavane for an infant借用拉威尔的*for a dead princess熟悉的张吉安语法符号,华人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主观经验,落点在非自愿生育上给女性带来的伤痛,正邪对立被摆在两性之间,显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张吉安对于那个不一样吉隆坡的描绘,仍然令人深陷其中,大都市景观几乎完全被隐去在背景中,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看不出时代背景的生活场景,无时不刻被大自然的神秘气氛所侵入,观影体验上有一种跟着女主的那句台词深呼吸的放松感,母系氏族的奇观性舞蹈,好像在告诉女孩们可以有逃离的出口,然而结尾印度婚礼的孔雀舞又好像在宣告一种背叛。每部必出现的拿督公,这一次被狠狠黑了一把,也算是一种自反的趣味,还有拿文艺男青年开涮,引起全场哄笑。比五月雪观影体感友好一些,但是没有了五月雪最后的震撼
完全没有弃婴/堕胎题材该有的讨论深度和戏剧张力,女主全程表情木讷,全片充斥着与主题毫无关系的猎奇风俗表演,最后结局又莫名其妙地落在了检举揭发宗教骗子上。看得人昏昏欲睡,影片还没到30分钟时,后一排一大哥就已经打呼噜了。
TIFF37 马来社会的弃婴收容背景及在此基础上女性议题和大马社会的多元呈现令人眼前一亮,但缺乏剧情走向的连贯性导致不时会进入到脱戏状态。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靠洗花水祛除霉运,戴孔雀翎求得幸福,天堂在母亲脚下,生命在女人子宫。米兰加保人的财产由女儿继承,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女孩的满月礼。这边的女孩不被重视,在电影院厕所里梦到被摸下体。长了双器官的婴儿要从性别里择一,意外诞生的婴儿要被丢弃。弃婴舱倒数的三十秒,也是母亲真正切断脐带的时刻。
可能对于宗教的、仪式的、符号的东西就算不懂也接受良好,我观感还不错,虽然追究起情节连贯性来好像不是那么连贯,没对上导演的电波。注意到拍了两次花车神游路过center前,第一次是从center外向内看,仙女的表演很正常;抓了神棍后从center内向外又拍了一次,仙女跟着DJ版音乐跳女团舞,是想说什么呢,宗教人士道貌岸然?也好想问center房顶的人影有什么寓意的。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的很喜欢。Ivana唱的片尾曲很惊喜。#HKIFF49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
TIFF 37th 11.1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