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发生的悲剧命案来证明当上帝已死,就由丹泽尔华盛顿的角色来扮演查拉图斯特拉,不仅重构了主体的世界,并且最后给与自己和青年警探的灵魂做了看护。
反倒是疯子专业户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解构主义者试图在帮助青年警探走出"正义警察"的意识形态,但是真实太过于荒漠,在这种毫无秩序的前提下青年警探不能承担这种失去看护秩序者的现实,于是也就欣然接受了灵魂看看护者的安排。
我还是设个分割线****************************************1、片头的公路杀手:画面亮度开大的话,可以看到他的下半张脸,脸型和须型都和Leto极为相似。
Leto的须型在剧里没有重复样本,算一个不常见特征(绝大部分路人也没有,但我也没有挨个留意)。
二者的体型,腿型相近,但衣着都是不修身的夹克衫、工装,无法精确判断。
不过,即便他戴着帽子,眼镜做了遮掩,蒂娜还是指认了他。
此外,公路杀手和Leto也有很大不同,就是步态。
公路杀手的走路姿势和常人无异。
Leto自从被警探们(观众们)发现后,就一直用松松垮垮,非常夸张的外八字大步行走。
公路杀手每次作案都用不同的车,作案工具也是专用的一提包,风格谨慎,不想被发现。
2、Leto:Leto和杀害妓女的凶手有比较多的重合之处。
似乎可以用“偷听警用电台”来解释,但是我觉得警探们再粗心,也不会把法医报告、调查报告放在电台里朗诵,报纸新闻也一样,所以会有大量的办案细节他无法获知。
凶手喝牛奶,喝雪山啤酒,Leto也喝。
都嫖。
获取的部分指纹很相近,但不够采信。
Leto家里有断了尖的刀(捅过或者撬过东西),前臼齿假牙(这个咱不太懂,一般咬痕用不到这几颗)。
法医说吃披萨的方式是东岸人,说明Leto不是土著(Leto是哪里人我没注意)。
都吃烤牛肉。
工作的电器店里有和绑被害人相同的棕色缠轴缆线。
合乎“罪案迷”身份的录像带放在明处,但凶案剪报和一些女性特征的小物谨慎藏起,不想被发现。
被蒂娜从照片中挑选指证(前面说过)。
三尸案之后到现在,约5年洛城没有类似凶案,符合Leto去了底特律的事实。
Leto的两辆车里程数都很高,但他要是作案应该也只会偷车。
报不报失并不重要,报完失再开出去作案算谁的,报失没有任何证明效用。
Leto被发现后的状态不稳定,上一刻挑衅,下一刻撇清。
我觉得他带着马雷克去荒郊野岭挖坑,是存了点觉悟的。
其实俩警探也不用那么着急,好破的案子多是那种一时性起,事后慌张的类型,精心准备蓄谋已久并且以陌生人为对象的,本来就难破。
最揪心的一刻是片子中间,丹泽尔开车回家,遇到一群出来兜风的少女。
风华正茂的姑娘们坐在车里对他打招呼,良心于是再一次被逼宫。
画面一转他又在洛城的法医室里了,这剪辑可有啥不妥?
我觉得这部剧的拍摄手法可能让有些人觉得不舒服,导致这部评论很两极分化,但是三位主演的演技是真的让我爽了,Deke内心的纠结,眼神真的很棒,警探与嫌疑人之间不断猜疑,周旋。
故事情节我觉得表达的也都表达出来了也有深度,也会造成两种对故事的看法,至于没看懂的可能是个人感觉不一样吧,总之肯定是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如果抱着看《沉默的羔羊》这类犯罪惊悚类型片的期待来看这部《蛛丝马迹》,肯定是会失望的。
导演根本没想告诉观众斯帕玛到底是不是凶手。
你能找到暗示斯帕玛是凶手的线索,但也能发现这些都不是直接线索,而且也有线索说明斯帕玛未必就是凶手。
斯帕玛是凶手的线索:维修工的身份,捆绑受害者的电线,假牙,斯帕玛在凶案现场停车等待迪肯,受害者最后一餐是烤牛肉等等。
斯帕玛不是凶手的线索:开篇凶手是没有胡子的,然后就这么几天没法长到像斯帕玛的长度;还有前后几件凶案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妓女变成了普通女性,一般连环射手是很少改变行凶对象的;还有斯帕玛的车和朗达遇害时凶嫌的车不一样……当然,这些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就像吉姆对迪肯说的那样,这可能是两个杀手,斯帕玛也的确可能是嫌犯之一。
另外,斯帕玛是个犯罪的粉丝,他书架上的书证明了这点。
他曾经承认过和自己无关的凶案,只是为了能得到关注。
所以,他也可能只是为了引起警察注意而故作高深。
总之,导演没有给予足够的和过硬的证据来证明斯帕玛就是凶手。
为什么?
可能导演没想拍一部类似90年代《沉默的羔羊》这样的类型片。
IMDB上说导演93年就写好了剧本。
那时候还是犯罪惊悚类型片繁盛的时代。
看得出来本片也受到了其他作品的影响。
但导演可能想做的是和《不可饶恕》一样的“反类型片”。
所以,他写了一个很反高潮的高潮。
警察吉姆直面嫌疑人斯帕玛。
虽然吉姆掌握着武器,但其实是斯帕玛掌控局面。
最后,吉姆在斯帕玛一路挑衅和戏弄之下,失控了。
这段真的太反类型片了。
顺便说句,导演约翰李汉考克曾经和《不可饶恕》的导演东木大爷有过合作。
他给伊斯特伍德写过《完美世界》的剧本。
据IMDB上的资料,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以及丹尼德维托都曾经想执导本片。
本片的宗教意味浓厚,流布于影片中的细枝末节。
各种天使的图像、主角迪肯Deacon的名字意思是助祭,迪肯两次开车看到的白色十字架……包括他最后对吉姆的“救赎”。
我脚着,导演想拍一部讲述“悔恨”的电影——你很懊悔、痛苦,但无能为力,所以你希望别人不要落入相同的境地。
迪肯和吉姆是相同的人,他们凝视深渊太久了,成为了深渊的一部分。
局长一开始就警告过男二,别跟丹泽尔走太近,这货已经魔怔了。
事实证明男二确实在一板一眼的办案道路上被丹泽尔越带越偏,最终犯下了和丹泽尔当年一样的错误——误杀好人。
而这一切,在丹泽尔开车到农场看到长发男躺地上的时候就惊醒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闪回自己当年的误杀,和眼前一模一样,他内心深处知道,说的5分钟能找出证据,结果屁都没找到(铁箱里有个红色的肛塞,只能说明长发男爱好特殊,有只手表,可能是私人物品,一堆剪报,说明他确实是刑侦迷)所以丹泽尔此时也并不肯定长发男就是凶手,他只是有嫌疑而已,但这货现在已经躺地上了,男二明显摊上事儿了,而这一切都是丹泽尔带偏的,他自己知道,所以那么积极的弥补——自己买了个红色发卡寄给男二,让他觉得自己拍死的就是凶手,并把剩下的发卡丢火里烧了。
他做了当年黑人女法医为他做的事,明明是双尸命案,最后变成了三尸命案,第三个死者明明是中枪,最后变成了穿刺伤。
而这些信息只有真凶和现场警察以及女法医知道。
试想,如果长发男是凶手,他应该知道当晚杀的是两个啊,咋报道里就成三个了呢?
而且其中一个办案警察还莫名其妙的被贬了,第三个是谁杀的?
不言而喻。
如果长发男是凶手,以他的反刑侦能力和对案件的了解,他应该很容易能摸出其中的道道,甚至反过来将警察一军,但事实上并没有,他对三尸命案没有任何反应,因为他压根不是当局者,他不可能知道当晚凶手只杀了两个人!
另外,长发男之前就在别的案子上假装自首过,他知道案情的细节,但他并不是凶手,从这个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他确实是个刑侦迷。
2,这货爱把案情当真人秀玩。
所以当警察一开始怀疑他的时候,他还很爽,直到丹泽尔进去才戳到了他的痛点,让他露了马脚,但并不是杀人本身,而是他自己也是个变态,看了这些照片会硬,他家里的剪报可能是他打飞机用的,肛塞也一样,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他为什么是个刑侦迷,为什么安装了警用电台,因为这些就是他的“岛国片”,能让他第一时间得到“片源”。
正因为警察戳穿了他的小秘密,所以他才决定报复一下警察,于是把男二带到农场去作弄,并一顿口嗨,以解心头之恨,但是他没想到,这顿口嗨会要了自己的命。。。。
虽然宣扬人间正道才是主旋律,可是这部电影讲的才是现实。
被杀的反派与其说是嫌疑犯,更可能只是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崇拜者,一直到他被警察杀死都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证据证明他有嫌疑。
所以这俩警察算啥啊到底?
一个犯了错的警察为了救赎另一个犯了错的警察,不惜伪造证据让他得到解脱,这样真的算拯救吗?
一个,误杀了平民,一个误杀了嫌烦。
在追求正义的路上,永远没有完美无瑕。
最后丹泽尔寄出的信封里面,红色发夹,拯救了一个年轻警察,镜头再切换到丹泽尔烧物证,反身回来把铁箱和发夹的包装一同丢进火里,在这一刻,他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通过拯救一个办案心切的年轻警察,完成自我救赎,这样的故事确实比一个高智商罪案片,层次更高,也配的上丹泽尔的业务水平。
《蛛丝马迹》(2021):•这是那种后劲很大的电影,前2/3沉闷、舒缓,各种细节安插,各种内心刻画,搞得人昏昏欲睡。
好火箭式的凌厉结局拯救了一切,眼前剧终人散,引出的思考却如藤蔓一般虬结延伸,让人无法自拔。
•本片借罪案之壳,探讨正义是否必须无瑕,电影给出的答案符合俗世期待,狄肯用一把火了去善之羁绊,又用谎言安抚了一个挣扎的灵魂,这是人性的胜利。
•说说演员。
丹泽尔•华盛顿廉颇虽老,精气不减,好演员总能舒服的出现在银幕上。
莱托少爷一无既往的阴郁、危险又迷人,片中他用死亡实践了自己的自大与骄傲。
拉米•马雷克的表演也很抓人,强提一口气与恶人周旋的强硬与无力,十分精准。
•不足之处。
太过写实的画风是营造哲学氛围的减分项;有关发卡的谜底大解密有画蛇添足之嫌;疑犯主动赴死的动机交待不明;当然,都是一家之言,且无碍我对这部电影极致的喜爱。
一开始以为是侦破悬疑片,双雄共同侦破连环杀人案,有合作有斗争,演到一半,我错了,导演压根就没想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凶手是谁,因为他急着要告诉我们警察这个职业因为强大的正义感很容易心里抑郁。
又要追凶 又要心理建设,不是不可以,关键是火候未到,导演功力也差些。
剧情稀碎 让人昏昏欲睡。
可惜了三个好演员,卖力演出了三个莫名其妙的人。
小警察干嘛要被嫌犯操纵,叫你挖坑就挖坑,叫你去哪就去哪,警察是傻子吧?
正在被演员可怕的语速折磨,老是琢磨着这电影好像并不是要反映警察抽丝剥茧的过程,有点乱,难道只是为了让所有观者知道警察的艰辛和不易嘛……渐渐无形的压力袭来,老警察似乎掌握了一切,一路寻来,找到了一个十分接近凶手的嫌疑人,一切的嫌疑好像都指向他。
但是这个嫌疑人正好又是一个破案的爱好者,他对警方破案的所有手段和方法都了如指掌,对审讯、跟踪、包括警察惯用的进屋搜查等办法都十分熟悉,每次都将警方的一切行动化于无形。
案件的“凶手”就在眼前,但是就是要不到证据抓他,让两位警察一筹莫展。
两个人使出了最后一着,就是硬看着他,看他到底犯不犯事。
但是他不紧不慢,这无限接近却无法触及的折磨几乎让新警察发了疯,与当年老警察犯下错误的原因如出一辙。
警察的直觉有时对破案很有帮助,但有时也会让一切陷入僵局,钻进了死胡同……最后那个嫌疑人将新警察引入了一块空地,利用新警察十分想找到尸体的渴望,不断地激新警察。
最后新警察忍无可忍,挥锹砍死了嫌疑人。
老警察赶至,为新警察隐瞒了真相,一如当年他的好友为他掩饰一样。
并在事后,将新警察一直在找寻的红发卡交给他,让他走出来,但是效果怎样还不知道……那个疑犯是不是凶手,真心不知道……但是两个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判断有点自负的警察却被这一切逼疯了,成为了自己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心结。
蛛丝马迹让他们无限接近真相,但也是折磨他们无法解脱的心结,于是极力去掩饰,掩饰的恰好也是自己的蛛丝马迹,真是讽刺!
故事到了最后才越来越精彩,前面真的很沉闷,睡着了好几次。
丹泽尔华盛顿无愧影帝,将一个失手杀死无辜女子,极力压抑自己,无处述说的沉闷老警演得入木三分,对后辈的提携和关心也让人感同身受,英雄相惜,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
比五月雪看得容易多了…
是之前几乎完全没了解过的题材,马来西亚弃婴舱。比较震撼的一点是可以和covid-19联系起来,昨晚导演映后也提到影片里一处源自真实数据的细节:疫情让弃婴增多了(因为各种性质的性行为都发生得更轻易)。还蛮喜欢里面对丽心和小曼间关系的刻画,以及米南加保女人、印度女人和华人女性三者在结尾的交汇。
宗教仪式的社会性表达
HKIFF49-1// 前摇有点太长了,感觉有些镜头可以不用停留那么久。看得出导演很想表达一些文化习俗上的内容,但有些情节的插入显得有点突兀和没有表达完整,看起来怪怪的🫥 一直在猜测小曼的故事,结尾的反转确实挺意外,但回想前面的铺垫又觉得挺合理。怀孕生子从来不是女性的义务,堕胎权也应该掌握在女性手中。男的只管爽爽,然后拍拍屁股走了,真贱啊。多一星给这个社会议题。
看完之后对许恩怡得到金像奖影后提名的另一部电影很好奇(?)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亚洲式恐怖
明明去年《五月雪》就上过当 我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意象很多 也知道你要拿来做什么但这样搅成一锅粥 没有讲故事能力只是把现象摊出来 意义何在?
还可以啊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摄影不错,表演不错,剧本一言难尽
好久沒看過這麼爛的電影了😒開頭幾個場景還拍得挺有feel,本來還有有點期待怎知接下來的劇情就猶如其他馬來西亞電影一樣毫不合理(光我散場跟朋友聊就可以挑出十幾個點出來了🌚)拍攝手法糟糕,然後很多情節設計是為了劇情推進而硬塞,本來還想為兩個很喜歡的女主(她們演出得很好)而禮貌三星,見過看到(又出現在馬來西亞電影)的qj橋段我真的不行了🌚故事出現這種情節本身不是問題,但他這樣呈現純粹就是想毫無意義且片面地噁心人🌚(想噁心人你學學熔爐好不)不行了,越打越氣,我給了很多次機會了(這次還拉了我朋友去看),馬來西亞電影掰掰最後再吐槽一點:説男人全部是壞這個主題沒問題,但你把所有男人角色除了片面的壞以外毫無屬性這樣咋說服人(生理女性都看不下去了)建議解決方法:改成GL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强忍着困意,一直想着来都来了就看完吧🤣捱过了漫长的前一个小时才渐入佳境。结尾太震撼了。
过于冗长了 无聊大于惊喜 这片子让我本就无聊的香港之行更加无聊了
非常張吉安式的敘事,但其實已將「靈異」降到最低,且不斷用詩化的片段去橋接整個故事以及大馬多族中女性不同卻相似的困境。從多個角度去窺探大馬社會以及這個無解的話題,當搖籃中的嬰兒搖起他的小手,人心就被牽絆,而好的壞的回憶跟著形塑,但同樣的自私,保護,孤立也在侵蝕著人心。業的造就,便是如此形成,男性也好,族群也罷,甚至只是「網民」,作為暴力施加者,話語強加者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的謊話編造者,完全不自覺,反而不斷地強化對立,才是社會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