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数第二部Ozon的片子了,也是觉得奇怪,这部的性&情如此之寡淡,为啥国内没有引进?
开始的一长幕,是男女主一起趁着假期去郊外的农庄度假,开篇两个交替开车、在休息站的休息以及两个人互相要求对方做啥时,即已看出夫妻共度几十年后的貌合神离,按道理,如果是25年的夫妻,到了后更多的应该两个人的互动,而不是总是单一视角镜头,Ozon在情绪表达上的镜头运用还是非常精准的。
然后第二天一起去野沙滩,迪隆想去游泳,一去不复返,兰普林刚刚开始还以为没有什么,但是真得猜到了些许后,她才急迫地去开车求救,求救的时候并没有疯狂的哭泣,而只是掩面悲伤,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此时此刻地她一定想的是,我现在该如何?
该怎么办?
未来怎么办?
这和后面几个在她度假屋的镜头亦可廖表,失踪的丈夫始终没有回来,她启程回到城里,开始继续生活。
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的开始便是女主兰普林以一个贵妇的姿态在朋友聚会,在述说着和丈夫的过往,以致于好友都插话希望她不要陷入回忆,但是她还是假装没事儿,直到回到家,好像感受丈夫还在,像《致不灭的你》中的大段自言自语,当然Ozon也是把丈夫拍了出来,以保持他历来悬疑风以及拍摄虚实结合的延续。
女主始终在排斥丈夫的失踪,在排斥当时的在场见证人,在排斥接听丈夫失踪的电话等等,直到突然有一天,接受心理治疗的她发现丈夫曾来过,这似乎有可能的自杀又成为击破她的幻想和她对她自己过往的置疑,这份置疑如果不解开,她的人生就完了,抱着这份置疑,她开始搜寻真相,开启了第三幕。
第三幕一路都在追寻真相,与丈夫亲近的人,失踪海滩打捞上来的尸体的辨认,各种麻弊自己,可是当要接近真相的时候,她又用概率学里我们所谓的1%的概率 去满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得以逃避,于是真相永远不会再存在,只是一片虚无。
最后一个长镜头是真的美,兰普林看到海滩边上一个穿着衣服很像她老公的人,她跌跌撞撞地向他跑去,远远地,那种令人姗然泪下的不顾一切,不仅为了寻找她的老公,也为了寻找她内心真正的安宁,因为她一直完美,从来没有不完美过,老公只要还活着并回到身边,那份完美便是永存,但是这份执念依然在最后的长镜头里那么的动人!
村上春树已经快八十了,虽然开始创作比较晚,但很快就得到世界性的赏识,只是传入中国比较晚,当我看到《听风的歌》和《发条鸟年代记》的时候已经是1999年,接着就是烂大街的《挪威的森林》(是一个非常烂的林少华译本),我真正开始享受阅读村上春树小说的快乐是从英文版开始的。
首先是读了《挪威的森林》接着读了好几本短篇小说。
英文翻译让我感觉一新,也理解了为何村上在西方受欢迎。
后来我看过好几个纽约客上先刊登出来的小说。
村上的好多短篇英文版最早都是登在纽约客上。
的确和这杂志的风格相得益彰。
之前看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时想起村上的一篇小说,也是收在《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他以一个梦境来写现实,虚虚实实非常悬疑,正如穆赫兰道把梦境和现实放在一起拍。
这种梦中梦戏中戏的结构非常漂亮,也引人入胜。
但他们是悬疑电影侦探小说吗?
其实都不是,悬疑只是他们套用的框架罢了。
昨晚看了欧容的电影《沙之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村上的《drive my car》,当然不是电影版,电影版也不错,但小说的主题更集中,也是一个演员演着演着分不清戏和现实的故事。
Drive my car里,家福是个演员,他有个美丽的演员妻子,他们二人结婚几十年直到妻子病故,感情一直很好,属于精神和肉体上都合得来的伴侣,但同时他也知道妻子和至少四个与她搭戏的男主角睡过,这些男人都比她小。
他无法理解原因,究竟他哪里比不上他们,又或者,在他们和谐甜蜜,圈中交口称赞的婚姻关系里,妻子缺失的是什么呢?
为何要和不同的男人上床,他无法理解,因为他从没有想过和妻子之外的女人睡,即便作为男演员他机会也很多,但他觉得那些人都比不上妻子。
他无法理解又不敢,抑或是不想开口问妻子,就把这秘密埋藏在心里,妻子检查出子宫癌末期,他更不好意思在病痛期间和她讨论这个问题,于是直到妻子病故他都没能找出谜底。
甚至,他开始主动结交和妻子睡过的男人,想发现些什么,但并没有找到答案,他也曾想过报复这个男演员,但终于什么都没做,最后他把这一切讲给了一个女司机听,女司机也讲了她的故事,他们都是沉默寡言,孤独寂寞的人,两颗寂寞的心突然就交流了,而且,应该是,解开了彼此心中的结。
女孩儿有个不幸的童年,不幸的家庭,她最后对家福说,你不需要去寻求这答案了,也许就是一种病,病是没有理由的。
可能这个女司机说的是对的,家福的妻子是在他们失去第一个孩子后(出生三天后死了)开始搞外遇的。
《沙之下》里欧容也以一个悬疑开了篇:看上去十分恩爱的中产夫妇,在度假屋度假时丈夫突然失踪了,最后发现是溺毙,妻子突然失去丈夫后一直无法适应从二人世界变成一人世界,不愿面对丈夫已死亡的现实,后来她无意中发现丈夫其实在吃抗抑郁药,去养老院探望婆婆时婆婆告诉她其实我儿子没死,他就是聪明的逃走了,他早就受不了你了。
她大为震惊,跑去认尸(之前她一直不愿认尸),虽然尸体腐烂,但经过DNA检测,90%的吻合(她婆婆其实也知道的),最后一秒钟她还是断然否认了这尸体是她丈夫。
她回到丈夫溺毙的海滩,隐约看到他一人在海风中看海,她跑向那个并不存在的他。。。。
电影到此结束了。
电影虚虚实实的暗示了各种可能性:也许他们夫妇的感情是表演的,和大部分中产中年夫妻一样,早就厌倦了对方。
因为丈夫消失后她忽然买了好多不同的衣服,去参加各种聚会约会,而常年生活在一起,她竟然都不知道丈夫抑郁的事。
同时也可能她和丈夫的恩爱都是真的,和新的心仪对象约会时她总是想着丈夫,一直不愿意面对他离世的事实,无数次幻想着她回到家,打开门,丈夫像往常一样在等她。
看上去丈夫是在家里写作的作家而她是教授英国文学的法国教授。
她丈夫出事的前后她正好在教伍尔夫,伍尔夫是因为抑郁症衣服里装着石头块儿自沉溺毙的。
欧容拍的电影,好几部都是像悬疑片一样,除了这部《沙之下》,像《泳池谋杀案》《挑逗性谋杀》甚至《升堂入室》都有很强烈的悬疑成分,但它们都不是悬疑片,正如村上的小说都不是悬疑小说。
《沙之下》非常重要的是选了夏洛特兰普林作为女主,欧容的好几部电影都是她担纲的,这片大部分都是她一个人的表演,并且表演的是非常普通的日常生活,换衣服,吃早餐,化妆卸妆,上课,兰普林的强大气场和无懈可击的气质,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电影最后真相无从得知,每个人都怀抱着自己的理解,包括片中的妻子玛丽坚信自己和丈夫度过的三十多年时光是恩爱的,甜美的,彼此忠诚的,已故的丈夫的母亲深信自己孩子是受不了儿媳妇假死逃脱的(甚至搬出了中国那套:反正你也不能给他个完整的家),一个真相之下,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人生,而真相只有一个:丈夫游泳遇到暗流溺毙。
你优雅迷人,你风韵犹存,你有高尚的职业,你有深爱的丈夫,你去健身,你去度假,生活总是对你微笑,一天天你以为永远会如此,,,忽然一天,就是平常的一天,轰的一声,这一切就像肥皂泡般逝去,即使你不承认、即使你用幻觉维持,但终掩不住残酷的事实,,,是时候了,是时候了,该走的必的走,该散的已经散,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你的结局,也是每一个人的结局,,,,
你抑郁你隐瞒你失踪你死去我重视我们的关系我却后知后觉我不能失去你他的视线在我身上他喜欢我他担心我他不能替代你谁也不能你等我回家你在睡前看书你坐在餐桌旁等我煮咖啡你会抱抱我你会和我聊天我用幻觉逃避
《沙之下》拍摄于2000年,女主角Charlotte Rampling是一名英国演员,当时已经55岁。
从电影海报上看,她的容颜怎么都不符合《世界报》的评论——“Charlotte Rampling的面容令François Ozon的电影熠熠生辉。
”但当我看到那个镜头时,我完全信服了:Marie仰面躺倒在床上,幻想之中,两个男人一左一右替她脱了鞋子,轻轻抚摩她的腿,接着是身体,然后是她的脸。
四只饱经风霜的男人的手,抚摸着她的脸庞。
她闭上眼睛,脸上洋溢着无限的满足,此时此刻,她脸上的皱纹似乎都消失不见。
那是一张服丧的微笑的面容,看不到任何痛苦的面容。
她的双手无比珍惜地抚摸着那四只手,仿佛要确认有两倍的Jean在她的身边。
一张脸,六只手,整个镜头变得惊人的拥挤!
François Ozon对英国女作家的一些极端行为颇为关注,在他的唯一一部英语片《游泳池》有了更充分的体现。
《沙之下》里,Marie是一位大学老师,教授英国文学,极度迷恋着Virginia Woolf(1882年—1941年,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的小说。
她两次喃喃读到Woolf在《海浪》中写的句子:“我失去了青春……我有一种感觉,我要发疯了,我听到了声音,我无法集中思想工作。
我尝试着与之斗争,但我无法再继续斗争下去。
你给了我所有的幸福。
你是如此完美,但我不能再打扰你的生活了。
”这一段其实是Woolf本人的真实感受,和她最后留给丈夫的遗书如出一辙。
1941年3月28日,Woolf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在她家附近投河自尽。
影片中,观众和玛丽似乎一度放弃了寻求Jean真实死因的使命。
Marie回到巴黎,照常和朋友聚会聊天,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她继续给Jean买领带,回到家和他聊天,向他显摆自己新买的红裙子……直到她发现一个事实,Jean在失踪前患有忧郁症,难道是他蓄意安排的?
海边警署打来电话,说找到了一具腐烂严重的男尸,手表和游泳裤和她描述的特征相符。
她鼓起勇气去认尸,当她看到手表时,失声笑了出来,说那完全不是她丈夫的手表。
观众本来以为真相揭晓的时刻到了,但是真相永远都被埋葬在沙之下,再也触摸不到了……最后一幕,Marie重新来到那片空空荡荡的海滩,突然望见一个身形和她丈夫相似的男人矗立在遥远的地方。
她踉跄地向那个模糊的男人奔去……观众似乎也和玛丽一起奔跑起来,在沙滩上,弯弯曲曲地朝向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终点奔跑而去……这是典型的法国式结尾,也是典型的Ozon式结尾,Ozon解释说,最后一幕中的那个男人可能是Jean,也可能是别的男人,可能回到原来的生活,也可能是另一场生活的开始。
在结尾利用人物的模糊回归,展现给观众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在《游泳池》里也可窥见一斑。
说弗朗索瓦·欧容是一个很懂女人的导演,从《失魂家族》《沙之下》到《八美图》,欧容的女主角都是那么与众不同、栩栩如生。
《沙之下》,讲一个丈夫失踪后女人开始自我欺骗的故事。
一对中年男女,交替着驾车,来到一座乡间小屋度假。
清扫房间、壁炉生火、吃晚饭睡觉。
影片开始的前十分钟,平淡的对白,记录式的画面,勾勒出一个乏味的家庭。
如果说欧容的电影总是“充满了戏剧性”,那么这就是其中最平淡的一部。
只是对“丈夫失踪”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从影片里仔细寻找蛛丝马迹,直到女人一觉从沙滩上醒来,发现丈夫失了踪迹。
从乡间小屋转换到朋友聚会,原来是朋友给她介绍新的男人认识。
那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此刻与朋友相谈甚欢,你惊讶于她的美丽,一时间也忘记了寻找失踪丈夫的事。
导演谨慎地给出故事背景信息。
这个丈夫失了踪的美丽女人,在大学里教授英国文学,关心自己的容颜,业余时间会去健身游泳锻炼身体。
每晚回到家里,都与丈夫谈论今天的际遇。
你会怀疑这是回忆。
饰演她的英国演员夏洛特·兰普林,凭藉此片获得凯撒、伦敦影评人协会、欧洲等各大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名传说中风华绝代的女人,绝对是“第二眼美女”。
单凭海报上,她那下垂的双眼和缩进的下唇,会让你怀疑媒体的诚意。
她与朋友聚会,穿着黑色礼服,头发盘起来,高挑的身材细长的脖子,第一次让人惊艳。
第二次,她穿着新买的红色裙子,倒卧在白色床单上,开始幻想两个男人同时爱抚她。
倒置的镜头,对比的色彩,四只男人的粗燥的手抚摸着她那光滑白皙的脸。
再次的惊艳。
直到她睁开双眼,停止自慰,两双男人的手慢慢褪去。
她回到了真实,但并不快乐。
打破她自我欺骗的,是从海里捞上来的一具男尸。
官方认定这就是她的丈夫,她否定。
然后坐在丈夫失踪的那片沙滩上,第一次哭泣。
手掌紧紧捏着一把一把的沙子,想要得到些依靠。
突然,她看到远方一个体型极似丈夫的男人,她朝他跑去。
镜头固定在她先前坐下的位置,一串歪斜的脚印,一个影子朝着另一个影子奔去。
我们只能像看天上的星星一样,凭藉大小来判断它们之间的距离。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高潮。
丈夫为什么离开了她?
是生是死?
最后她有没有见到沙滩上那个男人?
真实就像她手掌里紧紧捏住的沙子。
无论是“沙之下”还是“枕边谜”,名字好像都挺能说明电影主题的。
人类真是奇怪的生物,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自己身边人在想什么,即使我们同床共枕,即使外人眼中或自己心中,我们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对于玛丽来说,丈夫究竟是爱他而选择病终前自杀,还是不爱他故意制造意外离开,亦或是这真的只是一场单纯的意外……这些答案,都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沙之下”,成了解不开的疑团,也许也成了她心中过不去的坎。
导演:弗朗索瓦·欧容 主演:夏洛特·兰普林,布鲁诺·克雷默,雅各·诺勒 等 影片中,“沙滩”这个贯穿全片的意象,不仅仅被作为女主人公玛丽的心理面纱,更被诗意地引申至另一层哲学高度,即生活的本质的风景。
在欧容的命题中,“沙之下”已然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猜测,成为一道玄妙的婚姻命题,成为一曲生活的葬歌。
——陆支羽 欧容的作品往往有一种黑色童话的气质。
无论是《失魂家族》中的小白鼠,还是《挑逗性谋杀》中的森林猎人,都被抽离了些许童话的底气,而更像是一种成人式的黑色隐喻。
在《沙之下》中,欧容惯用的童话元素不再成为一种单纯琐碎的形式,而是成为整体内容上的大的隐喻。
这个隐喻之“大”亦及体现在影片场景的择选上。
“大海”这一意象贯穿全片,但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摆设,更是意指人物内心情感的一个容器。
那广阔辽远的大海,那微火炙烤的情感,那些用细小的生活碎片缀连成的孤岛般的梦境,以及许诺,遗愿,责任,都悄无声息地沉没了,像弥留的人摒弃废旧的账单。
而那样的弥留,更像是心灵的防空洞。
与自己相濡以沫二十年的丈夫突然消失,这该是怎样一个悲怆而冷峻的黑色童话?
当二十年的生活沦为记忆的空洞,当黑天白夜的光被浩瀚的苦海一波波打退,内心的混沌又该如何施受洗礼?
兀自想起李沧东导演的《密阳》,心中悄悄地虚无开去,恍如若干年前失语的安东从窗口探出头颅看空荡荡的夜空,唔,那楼群间的黑漆漆的生活到底是怎样一副形状呢?
那冬日风景里细细爆裂的光线又能照亮多大的广场?
玛丽呐,究竟是谁在暗夜里轻轻地推动半闭的窗子,又是谁在你的梦境里喃喃低语?
没有人回答你。
而这恰恰就是生活的真相。
《沙之下》这个片名蕴含着法式哲学的深邃致远,令我念及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念及莎乐美的面纱,念及杜拉斯的“沙之书”。
影片中,“沙滩”这个贯穿全片的意象,不仅仅被作为女主人公玛丽的心理面纱,更被诗意地引申至另一层哲学高度,即生活的本质的风景。
在欧容的命题中,“沙之下”已然成为一种潜意识的猜测,成为一道玄妙的婚姻命题,成为一曲生活的葬歌。
欧容的思维是法国式的私密,他所探寻的人性的隐秘之地是迥异于法斯宾德的,尽管两位导演都同质性地关注着同性恋题材,但法斯宾德对女性的剖析更甚于欧容,而欧容在哲学层面的深度则彰显得更为明显。
有人曾这样评析《沙之下》,“这是欧容电影第一次摒弃同性恋暗示,却难得地展示出一种提炼素材的成熟的天赋。
” 淡定中成就永恒。
或而,这就是“大师进军曲”的最好的序幕罢。
在我以为,诸多法国新生代导演中,欧容是最具大师气质的。
欧容善用暗示,常以各种生活细节上的哲理性意象来呈现,如其短片中的血、面具、蚂蚁、碎片等。
而他的故事长片中最常出现的意象是野兔,我曾在他的《挑逗性谋杀》和《弥留的时光》中都得见过,及至后来,我就像患了守株待兔后遗症的猎人一般变得虚妄起来。
《沙之下》中,欧容通过蚂蚁来暗示主人公让的心态。
而“蚂蚁”这个意象也曾出现在他的短片《X2000》中。
那枯树根下密密麻麻的蚂蚁,究竟预示着什么呢?
或许是呈现一种内心的慌乱与混沌,或许这便是生活的噬咬。
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经典桥段是关于手掌的一场戏。
那仰脸躺在床铺上的躯体,被四只男人的手掌爱抚。
那摩挲过脸孔的声响,簌簌地若一场微薄的雨。
玛丽心中的让究竟是一座塑雕还是一个影子?
而噬咬让的灵魂的蚁群又终究源自何处?
玛丽和让的母亲的那一场谈话,使我隐约摸索到些许让生前的蛛丝马迹。
关于让的失踪,玛丽和让的母亲是各执己见的。
她们至终都唯有固守着自己的孤岛,才能稍许挽回一些逝去的记忆。
或而,正如小卡说的,这场谈话是一次痛苦的解谜,而谜底藏匿于大海中,虚弱无力却又发人深省。
玛丽:我想让自杀了。
让的母亲:我的儿子?
自杀?
我们家没有人会自杀。
玛丽:我只想告诉你,让精神很差。
他服药治疗…… 让的母亲:这我知道。
玛丽:你怎么知道?
让的母亲:我是他母亲。
玛丽:我是他的妻子。
让的母亲:可你没有意识到他的痛苦。
玛丽:让会向你倾诉,真让我难以置信。
让的母亲:你错了。
你低估了我们的关系。
玛丽:你饶了我吧!
如果你知道什么,就告诉我吧,我再也受不了了。
让的母亲:我认为,让不会自杀,更不会淹死。
事实很残酷,他消失了,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厌倦了,准确地说,是厌倦了你。
他需 要新的生活,重新来过。
这可以理解,对吧?
很多男人都梦想这样做。
不管怎样,你不能给他一个家。
玛丽:你应该呆在精神病收容所,不应该呆在家里。
让的母亲:你应该比我先去。
人说,《沙之下》是欧容的转型之作,相较于前三部作品(《失魂家族》《挑逗性谋杀》《干柴烈火》)而言,《沙之下》全然摒弃了荒诞之气,却呈现出一种沉涩绥远的隽永。
倘若说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洗尽铅华之作”,那欧容的《沙之下》就该是“淘炼真谛之品”。
或而,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成功,才使欧容享誉影坛,成为法国新生代导演的中坚力量。
及后,《八美图》的诞生伴随着如潮的掌声,那部聚集了法国最顶尖的老中青三代女演员的作品,再度把欧容推向另一个高度。
PS:片中饰演玛丽的夏洛特·兰普林出生在英国,从小便游历欧洲各国。
自1966年由T型台跃上大银幕以来,她已经给观众留下了一系列不寻常的角色。
其中包括伍迪·艾伦向费里尼致敬的影片《星尘往事》中自毁的女明星、《夜间守门人》里性格扭曲的集中营幸存者、大岛渚怪异的喜剧片《马克斯,我的爱》中发展出人猿恋的外交官之妻。
从影片想到不辞而别 不辞而别对别的那一方有一万个不可宣之于口的理由,而且都是自己严肃分析定义之后下得对这一段亲密关系最后的判决,所以可以走得干净利索,是不留风的痕迹。
影片展示的是一种留下的人的结果(大多数人的深夜惶恐,自我否定),是被抛弃(暂且就说是抛弃,如果是意外导演何必要演这样一个故事)的人自恰下去的理由,如果不疯已经是平稳地治愈了。
相信很多人都被抛弃过,很多时候被恋人抛弃是没有理由的,或者它不会给你理由,那还剩下什么呢?
不是回忆,不是眷恋,是未来的时间!
这宝贵的时间是唯一可以治愈伤口的利器。
离开的人无声无息走掉,之前没有一丝要沟通的迹象,甚至相处多年在离别之后会发现对方是一个陌生人。
那么相处中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时常灵魂拷问自己让别人忍那么久最后一句理由没有一走了之,是谁有病?
是谁混账?
在这种时候只有被留下一方坚强一点,即便抱歉也是走掉的人错在多,错在没有早点离开,错在还要假式的隐瞒,忍耐,错在忍耐的悲哀和不敢理直气壮地道别。
被留下的人也许是一个不自知逼人到逃跑的巫婆,也许是一个被厌弃的装模作样的人。
但如果自己觉得自己足够善良请一定要给自己打气,我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前方还有光明未来,芳草天涯都在。
《沙之下》中的幻想,对话,不解是一个哲学表达方式,艺术电影探究人,探索物质能量守恒,探求宇宙无解。
主人公の主観をそのまま映し出し手法。
看着看着总觉得这个电影的风格貌似看到过。
后来一查居然是欧容拍的。
最后在喧闹海边安静的死去的空间和这个まぼろし里面的空间我感觉是融合在一起的。
人要怎么去面对孤独和做选择。
适应孤独面对现实。
这些貌似每个人总会或多或少体会到。
女主和丈夫距离那么近内心却和背对背睡觉一样遥不可及。
女主和情人坐在一张餐桌吃饭一起睡觉,却如同现实中两人的关系一样只不过是各取所需,两个口口声声号称是最好朋友的女人却各自有秘密抱有距离。
和丈夫的母亲前一秒相互依靠后一秒可以变为冷嘲热讽。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无处不在。
惧怕孤独而要去做出选择,可是选择另一半的不安彷徨终究只有自己知道。
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多少选择有多少人陪伴,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终究还是孤独。
最后剩下来的只有时光。
回忆和习惯让你难以适应孤独的现实。
那么,到底什么又是爱。
或许只是记忆沉淀而已。
人终究要勇敢地认清自己,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或许当你知道其实地球表面布满了这样的孤独的时候,也许你就可以和你内心的孤独和平相处了。
一坨屎
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异化,被禁锢的欲望和自由,电梯升不上天堂,英语带你去地狱,世界畸变的疾病无法治疗,或许只有死亡值得称道。
这拍的啥呀,纯粹让人怎么不适就怎么拍了,这里的许多人看着都好吓人
看不懂,快进快进快进。
個人很喜歡!但完全是屬於影展的Art-house,對一般觀眾而言入門檻太高!聲光效果挺好!
我以为片名说的是电影,没想到是观众,厉害厉害,承让承让,这导演拍这电影纪念他爸,只能说他爸泉下有知可能真会觉得当初不如日木瓜。
从无序的生活中剥离出的静谧的70分钟后发现,世界消失了,这一切关我们屁事呢?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南美的高山区自然风光美如梦境。故事个人感觉包含了很多文化冲突的隐喻。如果选个好看一点的主角估计评分会高一点,但是感觉演员的畸形也是隐喻的一部分。太像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缩影了。
叙事太意识流,虽然故事大概能看到但到最后能记住的也就是视觉,这种片子实在就应该只出现在电影节上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这演员算不算特型演员啊
太美了
原谅我没看懂,剧情抽象,演员抽象,拍摄手法也很抽象。就是如此抽象的一部电影我却挑不出疵儿来。。。。
#25th-PÖFF 视听不错。
看到开头引用希腊离散派诗歌就知道它不想好好讲故事,倒可认为它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视觉化、仪式化。特色植被为大地景观贴上了鲜明的地域标签。选择外形奇特的演员实在没必要,而且走反了方向,这个叙事框架中人最好抽象成概念,不该凸显个体特性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贫瘠穷困以及群山冷酷的禁欲环境中,只有当身体欲望和性兴奋感出现时才会激发出明亮艳丽色彩。那些在峭壁和岩石间发生的爆炸与洪流,是令涌动的激情从地下浮涌出来的途径。白布掩盖下的丰盛水果,奶牛臀部,裸体的农妇。不和谐的奇异魔幻仿佛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的荒谬和挑衅象征,是现实与幻想的交叠带来的非理性和异化。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