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页上写着这样的话是写给所爱的人 把这个送给石飞先生 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相遇是因为有命运之绳联系着 在有限的邂逅中能够相遇 可以说是奇迹遇见你之前的我和学生们同样是做梦的少女但这么幸福的现在的我 是无法想像的要是梦的话希望永远不要醒来但这是现实的话 即使是一瞬间也没关系可以说我能活着太好了像这样想起你的事 感觉就变得心情温暖你对我而言是向阳处乍一看很冷 但其实内心像太阳一样温暖那么想的一定不仅仅是我你是有那样的魅力的 我在你的画中感受到了知道你的才能和魅力的人今后一定也会出现很多在其中你闪闪发光要是能在旁边守护的话 就是最高的幸福喂.隆…我觉得能认识你真是太好了--其实并不喜欢这类型的片子,可这样的也不喜欢了,就没的喜欢的了喜欢的人,或者深爱的人总是无法得到,他们总是宁愿到另一个人那里去受伤,重复相同的故事。
那个最初挑选钢笔时候还似乎神秘而有些引人的男人,最后却崩溃成那个样子,而且还拒绝了香惠,不明白啊不明白。
发现至少在这个年龄段,日本的男演员统统都不会演戏,和同龄的mm们比起来就跟空空的面口袋一样,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从头到尾只有泽尻绘里香在毫不费力却也精准的表演,把那个少女情怀,那些淡淡的细致淡淡的忧伤一点一点浸润到空气中,其实并无很多内容,也不是什么纯情,就是那一点点淡淡的淡然,但已经足够,已经很好。
想起那个讲述日本naive文化的文章,看来这风格在女演员那里已经炉火纯青了,已经渗透到骨子里了。
而相对的男演员们,基本还处在心智尚未发育,只能用傻傻愣愣的神情,摆上一个空架子发挥道具作用的阶段。
优美的背景音乐,美丽清纯的女主角,精致感人的台词,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故事本身的单薄。
一直认为,这种爱情文艺片最能抓住人心的地方跟其它类型电影一样,就是故事的本身。
脱离了故事这个核心,这类电影往往就容易演变成一部风景片,或是一部音乐片。
相信很多人在影片开始看见男主角在泽尻绘里香楼前徘徊的第一眼起,就已经猜到了他的身份。
因此,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中,我对影片的内容和悬念已经毫无期待,剩下的只有欣赏影片优美的背景音乐和女主角精致,清纯的面孔了。
像这类爱情文艺片,在电影最后往往会有一个感情升华的部分,很多影片都是靠这部分获得了成功,而这最后部分的情感升华通常就是靠在影片开始的剧情铺垫和悬念设置,至于音乐和对白只是辅助手段。
在这点上,我觉得《尘封笔记本》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毫无新意的。
不过这部电影的ost和其它日本同类型电影一样,依旧保持了很高的水准。
我本身没有钢笔情结,倒是有很重的文具情结,喜欢文具,在乎文具,喜欢看文具,拥有好的文具。
所以才会托GG从韩国带文具回来。
所以才会在别人借我文具的时候有些轻微的神经质。
初中直到现在,一直在用三菱的圆珠笔,还有德国和韩国的笔也很喜欢。
买三菱的圆珠笔曾买到跟卖笔的老爷爷都有了默契:走进……不说话……笔拿来……交钱……拿走。
本子也有“本子控”,以至于央求老姐送那个银色的本本给我,居然答应了!
什么时候开始有钢笔情结的呢?
说来也淡淡的,算不得哪里是开头,只要是文化人或是学生,多多少少对钢笔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这样算了,真的开始萌动了想再买一支钢笔,还是从《秘密笔记本》开始。
我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拾对钢笔的热爱。
尤其是那种圆滚滚,有厚重感的钢笔,本来我就喜欢写粗线条的钢笔,这下干脆喜欢从外粗到内的钢笔了。
(也许跟个人体型有关……瀑布汗……)剧情需要,女主角在钢笔店工作,因为一个男子奇怪地挑选钢笔而开始了她的单恋,而那个男子所恋的女人又恰恰是女主角租屋的原主人,并且这名当教师的原租屋女主人留下了一本写满淡红色钢笔字的日记本。
钢笔,是这部片子里当之无愧的第一道具。
于是就很附庸风雅地按照心目中的样子,去买了一支钢笔。
不算非常粗重的身体,但是笔迹出来是我喜欢的厚实。
准备再次拿起阔别多年的钢笔,甚至有拿它写毕业论文的雄心壮志。
也想写信。
反正就是想体味吸墨汁、墨汁流溢在纸端的质感,以及握在手中的那种厚实感。
一种比互联网真实,比圆珠笔传统,比铅笔正式的书写模式。
也许多少年后,也会有人拿起我退色的钢笔写就的文字重新阅读也不一定呢?
行定勋导演的电影有一个普遍的缺点,就是流程太长、节奏太拖沓——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同样是日本绝大多数文艺电影的通病。
所以有时候我感到很奇怪的一点,就是为何日本的动画与真人电影总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节奏感。
但是,缓慢的节奏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如此唯美的这部电影『尘封笔记本』。
以『钢笔』为引子、以『笔记』为线索、以『校园』为辅料,使得整部电影都散发着浓郁的知性气息。
而故事中各种桥段的穿插、流转,又恰是传统正宗日式纯爱剧情的延续。
尽管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猜到了结局,但我仍然要推荐一下这部用心别致的电影——虽然不含酒精,但却是很可口的饮料。
-http://www.leeforce.com
这部片子本身没有说明,是的,拍一部片子为什么一定要像小时候一定要有其中心思想呢。
呵呵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却没记住一个日本明星,我却来大放厥词,只是个人涂鸦。
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旋律 ,给人很幽静,很自在,很轻松的感觉。
记住了曼陀林琴,给人小河流水的感觉;对每一件值得事务,事情都是倾入自己的全部感情,小心地去呵护正在拥有的,认真地享受着。
我们不是也应该这样嘛?
我们常时会想到,脱离城市生活,搬到小镇或小岛上。
在平静的公寓里,金黄阳光射透窗帘,暴露绘画般虚饰浮华的秋叶。
一年到底,蓝云栩栩如生,天空拥护着一切。
这个地点有些意境,画家,作者,一个一个在树下思考下一条笔划,如象棋大师,生死棋子就在手里。
小镇里独生是幻想,除非是浪漫,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或帅哥在你隔壁,每天羞怯地瞥撇眼睛,闪闪电,总有一天会在幽默可笑偶然事故下碰面,日本漫画连续剧也是招这种环境。
日本单纯电影招致了我对日本的兴致,最近好像只能接受这类简单的生活片。
动作,黑社会,美国大乳无脑的走露已经难以通融。
日本电影真的使我放纵,他们编故事影界里一流。
看多了,觉得不论挑哪部片,都是好作品。
风尘笔记听起来译名也算有意,有成年的魅力。
但这电影就不是单纯,而是简陋。
把美好的话题恶化成年轻少女揭穿自己与男生的关系。
自己体内淫雨,潮汐冲永,发现了男生有了女朋友自己变得如此嫉妒。
这种女孩贪婪,脸上厚面霜覆盖不了眼里青春自负,我看到沢尻エリカ也就预料到她被固定的角色,好奇的女孩,日本的优雅,有点若有所思,但表面上举止文雅。
饶有讽刺的就是,自己也是毫无作用在一家卖笔小商店当收银员。
就这么一天遇到了异性对手,然后就暗恋,一个阴沉无底的故事就这样像乌云慢慢蔗天。
真的找不到任何理由来说明这为女生的行为,她缺少人生的沧桑,所以把自己放入日记里面。
此等情节是关于以前的一位老师,她还算满有才华的演员,包括个性也培养的非常有特色。
男主角是个画家,但是完全看不出来,形状颓废,很有意思。
导演同时耍两个故事,一个有微微的潜能,另外一个已开始就是死胡同,我把日本片要求提过高,自己使自己失望。
人与人的相遇,有着命运之线的牵引,所以真实的存在着,在有限的邂逅中相遇,这已经可以称之为奇迹了,我在遇到你之前,只是一个和这些孩子一样,只会做梦的少女,不过现在的自己会如此幸福,真是梦里也没有过,如果这是梦,我希望永远不要醒,如果这是现实,就算只是一瞬间我也不在乎,我可以自豪的说,活着真好,就这样想着你,心里感到很温暖。
你对我而言,就是那有阳光的地方,虽然乍一看会以为你很冷,其实内心深处,像太阳一样温暖,会这样想的,一定不止我自己,因为你有这样的魅力,在你的画里也能感觉到,那些了解你美丽和才能的人们,将爱来一定会有更多,在他们心中,你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只要能在旁边默默的守候着你,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隆,我能遇见你,真好。
--- 最喜欢这段纸飞机上留言
日本式的委婉,含蓄和内敛。
爱你在心口难开,终究阴阳两隔,一切都枉然。
最后那一页写得太美了!
美到,属于凄美,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男主角此刻的表情,在我看来,表现得近乎完美。
要知道故事是发生在日本,当着这么多来宾的面,一个大男人如此流泪,可见他内心的痛苦。
错过了,便不能从头再来。
所以,珍惜眼前人吧。
即使是有缘无分,也要善待对方,结个善缘,为了来世能再相遇,能笑着再相遇。
2008.10.5 啊好好看很浪漫又温馨!之所以不喜欢老师就是因为这个职业太具有责任感和挑战性!能有多少人一生都在为别人考虑,不能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的老师就不配当老师!我觉得这个行业非常神圣!有一丝的杂念都做不好!电影里伊吹就是位称职的好老师!能遇到她这样的老师,相信童年时代肯定会收获很多快乐的回忆!结尾稍和<现在只想爱你>雷同,但这里的拍摄手法和剧本我都很喜欢!
喜欢这种很淡淡的感觉,喜欢这种很纯的爱情;电影由一本笔记本将三个人串联在一起,都是因为爱,彼此相信了心的力量;一直没有弄明白“尘封”的意义,所以特意去查了一下字典:“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对于过去,对于很久以前的事情,当突然之间有人想起,当突然之间有人谈起,或许就是这种感觉吧;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应该就是“心灵的力量”了吧,只要你用心去做每件你觉得值得的事,当然也包括爱情,当你真的发现自己爱一个人时,就应该用心去实现它;“飞翔的纸飞机,飞翔的梦……”
又一部因“罹病”而“重逢”的家庭片。或许是习惯了亚洲导演们对与家庭的细腻与克制,看不出这一部的亮点。影片后段对于难民题材的切入有些生硬与刻意,完全与上半段的文本无关。
结尾太突出,蹭时事过了,其余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
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想打三星,朋友都快睡着了,但是加了一颗星是因为结局的呐喊和回音,我喜欢。
巴黎飞香港航班上看的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海边树林,冷郁的秋色,美丽的海岸线,充满生活色彩的别墅。
3.2分。所以重点在说什么?!
节奏和观影的感受还是过于漫长,但影片时代与个人融合的表达还是值得嘉奖。
#74th Venice#主竞赛
和《世界的胜利》用的同一组演员,有点串戏,其余还好。
南法风景电影,剧情也很不错。因为老父亲患病,一家人团聚,但大家都老了,故乡也变了了,许多人卖了房子离开了,旅游资本则盯上了这片美丽的滨海小镇。大家都闷闷不乐,需要直面现实残酷的老夫妇选择手拉手服用安眠药离开。安吉拉则慢慢打开心扉,接受了比自己小很多的爱慕者。爱运动爱骑机车的女朋友离开老头选择了年轻人,还有那三个偷渡来的孩子!天啊,他们那么可怜,又那么可爱!许多人想逃离的地方,竟是三个小家伙渴望的天堂。在这三个孩子面前,大人们的中产阶级忧郁症瞬间就好了,缘分奇妙,海里失去的,加倍得到了;更不要说还有那些鱼,和八爪鱼,心若像孩子,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简单美好,至少海没有变。
我多么希望像本片导演那样,眼中只看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电影拍得轻快而自由,人物也在细碎的事件之中一点点丰满立体。最喜欢的一点是没有止步于对过去缅怀伤感,而是在现状基底之上、在个人内心的修复之中重建过去(重建得非常自然和生活化),始终坚持着生活的美好与信仰,这是怀旧电影更该传达的态度。结尾意味深长回味无穷。【2018十佳No.6】
非常法国。散淡的叙事方式,直白的人物对话,少许加点哲理文学,主题永远都绕不开那白左情怀。。。
叙事上还是老毛病,反倒显得最后这个难民处理还有了些新的视角
本来平平无奇的,但后面出现了儿童难民元素,hmmm孩子的加入就改变了整个中老年片的调调
回到住的地方 打开反锁的门 拿出鞋柜里的鞋 煤气阀 电 水也要开一下 然后客厅的灯 紧闭的窗 拉开窗帘 餐椅 放个免费的电影 悲伤就那么漫上来了
小女孩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