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对黑人阶级的一再强调,而英国电影对黑人阶级的一再留白,总给人这样一种感觉:黑人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好像是美国的专利,事实则不然。
英国不仅在电影方面刻意回避黑人这个话题,而且在教育上,在媒体上,以及在社会和文化上更是有意为之,好像黑人历史在英国是透明不存在的。
作为少数由黑人导演所执导的英国电影之一,《佳人蓓尔》总是不经意间从黑人群体的视角出发,为黑人发声,导演所展现出来的那种"oppositional gaze"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了;最后正义的伸张,“纵使天堂陷落,正义也须声张”,桑格号案也成为英国废除奴隶制的重要导火索。
《佳人蓓尔》围绕桑格号的悲剧,巧妙结合阶级、性别和种族,颠覆英国历史剧的白人化,颠覆被人们看作理所当然的"imperial gaze"和"male gaze"。
所以如果说《佳人蓓尔》是一部像《唐顿庄园》或《王冠》一样展现英国特定时期的普通传统剧其实并非十分恰当,它的确立足于此但却远超此。
他递出去了那颗巧克力,蓓尔忽闪着那美丽懵懂的眼睛接了过去含在嘴里,那是她甜美人生的开始。
爱她的人帮她隔绝了黑人所面临的一切惨无人道的对待,她就是那个在草地上幸福嬉戏的小公主。
他叔母问她叔父:“你爱她吗?
”他的叔父含着眼泪回答坚定:“视如己出”;在表妹伊丽莎白失恋后与蓓尔激烈地争吵,彼此中伤,但她仍然没有说出口那句触碰蓓尔底线的话:因为你是黑人。
爱不分国界与肤色。
但蓓尔在夜晚捶打着自己黝黑的皮肤,她不能和家人坐在一起用餐,不能有好的归宿,这都让她痛苦,也许最亲近的人才更彻底地让她感觉到肤色不同所带来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现实换一种结局,商人胜诉,那结果是怎样?
奴隶贸易继续,黑人被当做货物可以随意杀害与丢弃,不仅是黑人,黄种人难道能逃脱这种厄运吗?
因种族优越而进行的种族屠杀将会无休止的上演,人还能称之为人吗?
白种人所崇尚的文明还能称之为文明吗?
不是因为人生而平等所以我们需要这个世界平等,而是因为当平等成为共识后,这个世界更美好了,所以我们才需要平等。
蓓尔是个聪明的女孩,她没有依靠她的那一笔丰厚的遗产挤进白人的社会,而是始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与地位。
她的叔父也知道,只有社会改变,她才能幸福,紧靠一个婚姻,之后她人生的灾难可以想象,所以他撼动了法律,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
更重要的是,之后他判决的一起事件,直接影响了奴隶制法律的废除。
我能想象到年轻时叔父的模样,一定充满理想,想要改变法律,改变社会,眼神发光,也就是这样的叔父才让叔母一见钟情,而幸运的是,在他年老功成名就,与世界妥协的时候,身边的妻子能轻声告诉他,他曾经意气奋发的样子那样动人。
我想当奴隶制废除了,阶级是否也会有消失的一天,正如蓓尔喜欢牧师的儿子,当他们走在破旧的街道上,两人的谈笑风生已经是爱情最动听的旋律。
作为黑人女性,蓓尔是清醒的;作为爱她的叔父与牧师的儿子,他们亦是清醒的;而我很庆幸世界上有大多数的人如他们一样清醒理智,摸索着走向人类未来更美好的方向。
废除奴隶制,黑人平等,种族宗教平等女性平等,曾经的一切错误都在改正,一切美好的希望都在那些勇敢美好的人努力下一一实现。
电影从人物塑造和叙事上来看,是中规中矩的。
我主要看到,因为书籍的普及、英国贵族教育,才有人权女权,电影中最令人钦佩的是养父养母,先是养母激发了养父年轻时的梦想和激情,回顾了她为什么会嫁给他,给了男人致命一击🤓,于是养父有了巨大的勇气,做出了改变历史的决定。
最后不得不说,混血儿真的够聪明够胆,在那个年代选择自由和爱情。
黑人迪多是英国首相大法官收养的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在一个案件的沉船中淹死了,溺死的原因是奴隶被密集运送,无法卖出价钱,为了经济利益获得保险赔偿,黑人奴隶被船主放水淹死,奴隶就像货物一样对待。
迪多长大后她的亲生父亲给她留了一大笔遗产,她可以自由选择结婚的对象,而不像表姐伊丽莎白那样没有任何继承权,女人和奴隶一样没有平等和自由。
迪多碰到了喜欢她的牧师戴维尼尔,一位看待黑人平等的人。
也碰到看上她财产的富家子弟奥利弗的求婚。
在相处中,迪多慢慢喜欢上了更懂她的戴维尼尔,他们都关注英格兰首席大法官也是迪多养父对溺死案的判决。
在爱情中,尊重与懂得比爱情更重要。
我爱你,我爱你的一切,以及我爱你时我原本的样子。
那个时候,财富和地位是有阶级的人选择婚姻的主流标准。
主人公是幸运的,有财产继承权,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奴隶。
法官也是伟大的,忠于自己的信仰,敢于力排众议,谴责奴隶制度,最后还收纳戴维尼尔成为法庭的一员。
大法官同时也是父亲。
对于解放黑奴和乔治亚时代的贵族女性生活这样的主题来说,这部影片可以说得上是中规中矩吧。
虽然看完之后去查资料才发现现实中达维尼尔先生根本不是牧师的儿子,也没有成为律师的梦想,甚至在Dido早逝后还娶了另一个妻子。
不太明白为什么写剧本的时候必须要有很大一部分爱情戏码,明明就算没有这段爱情,而是突出Dido自己为改变社会对于黑人的轻视甚至是推动取消奴隶制而不断自己查找资料,给养父施压等等,会变成更加立体丰满的故事吧。
明明重点应该是探索Dido作为混血儿身在18世纪英国社会的一种挣扎,却偏偏用了大量篇幅来塑造和达维尼尔先生的,根本并非现实的爱情故事,把真正有深度的东西抹去了。
片中出现了Dido拍打自己的皮肤,用手捂住脸,为自己的肤色而感到羞耻的桥段,但人物的形象仍然显得不够立体,第一次答应求婚并没有看出动机是什么,情节的推动有一点无力。
演员的演技也比较一般?
很多特写镜头,明明是大家都动了感情的时刻,却只是睁大了眼睛呆望着。
不管怎样,算是科普了一段历史吧,虽然与现实出入比较大。
上个周末休息,午饭后在家无聊看电视。
看到CCTV-6的《佳片有约》正在推介这部英国电影。
抱着对英国废除奴隶制过程的好奇,看完了这部电影。
结果是非常满意的。
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一下几点: 一、英国庄园风光。
电影的镜头很好的呈现出了英国的庄园风光,宽阔的草坪,硕大的树冠,还有复古的马车,让其中出现的人物能够立马带出英国氛围。
草地聚会
复古的马车 二、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
剧中有一段是两姐妹刚刚开始社交,通过一次次晚餐、舞会、郊游展现给我们英国贵族的生活日常。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因为订婚一事两家人的反应所展现的贵族存在法则——纯粹钱权游戏。
一个女人的价值就在于她的嫁妆,好可悲。
聚会上丰盛的餐点
虚伪的未婚夫 三、奴隶制带来的不公。
女主人因为父亲的原因可以在贵族家庭接受教育和照顾,但是她的黑皮肤一次次提醒她,“你不属于这个阶层”。
因为有巨额遗产继承资格,她收获了一个没有继承权的贵公子的求婚,但是当求婚对象的哥哥非礼于她,并且告诉她订婚对象全是因为遗产继承权才求婚的以后,她承认了自己黑人的血统,承认了自己的母亲,并取消了这个订婚。
另一边,她遇见了一个关心黑人奴隶生存的牧师,在分享货船案件调查进展中,她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有点倔强的男牧师。
两人都认为目前的法律是不公的、人权是不等的。
养父大法官为了以后能够让黑人女儿生活的踏实公正,最终选择站在黑人立场处理事件。
最后英国社会开始反思奴隶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并为推动废除奴隶制埋下伏笔。
四、当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社会的命运发生联系时,注定TA会遭受特殊的苦难或幸运。
蓓尔的家族画像
很久之后才写下这个评论,并不准备写多长,但是因为期待已久的来自于他人的评论一直都没有出现过,所以情急之下只好自己填补这个剧中角色一点细节的分析。
James Ashford是一个令人惊喜的角色。
当然我提出这个角色并不是因为私心里对Tom Felto这个长着一张可爱的脸的演员有多少喜爱,而是因为这个角色微妙的体现了很合格的一处情感纠结。
我本以为IMDB会给出一个分析,于是在看外站的时候,也有尽量去发现有没有关于Belle和James之间关系的解释。
然而没有任何人提出这个可能性。
那就是James或许对Belle存在着不仅仅是鄙视,还是两性吸引的微妙感情。
我感到它表现的甚至非常明显。
那一幕在他抓住Belle的脸,手指掠过她嘴唇的瞬间,James的表情变得狠戾又复杂。
他是渴望Belle的,然而这份渴望也等同于他对Belle的鄙夷。
以及对于自己对Belle的渴望感到愤慨和恼羞成怒的感情。
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这么一个女孩。
所以他想尽办法去蔑视她,然而视线却总是被她吸引。
感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尊敬、爱戴的基础上的,然而他的感情却倾向于动物性的欲望。
这种很明显与表面文明相悖的感情产生了,这是不合理的。
然而即便是这份不合理,他大概也会很自然的将之归在Belle的身上,认为是她的过错吧。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故意为之,还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
但如果这个细节是真的话,也不会给整部戏带来什么奇怪的影响。
反而更加让感情戏份出现有趣的发展方向。
电影从人物塑造和叙事上来看,是中规中矩的。
我主要看到,因为书籍的普及、英国贵族教育,才有人权女权,电影中最令人钦佩的是养父养母,先是养母激发了养父年轻时的梦想和激情,回顾了她为什么会嫁给他,给了男人致命一击🤓,于是养父有了巨大的勇气,做出了改变历史的决定。
最后不得不说,混血儿真的够聪明够胆,在那个年代选择自由和爱情。
有的人信命,说人的命天注定,有的人不信命,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个人的人生轨迹没有谁为你设定好,一切都是自己设计出来自己去实践的。
但当一群人、一个团体有着相同或者类似不幸遭遇的时候,那根本不叫命,那是歧视是偏见是历史遗留的社会缺陷,那是规则有失公允造成的大毒疮!
为何不有点骨气为自己争口气,为何不报团取暖,团结起来为夺回尊严?
规则有好有坏,对于不好的部分,有些人打破它,因为在他们眼里规则就像细菌一样使得社会这个大苹果从心里往外烂,必须从根源上除掉它。
有些人遵守它,要么因为他们无力抗争只能做软柿子,要么因为他们已经站在了社会地位的最高点,有权去改变和制定新规则。
难能可贵的是,掌权人能够站在弱者的角度去挑战多数强者的利益,勇敢带领弱者挣脱千百年来封锁住他们的枷锁,去改写历史,为无数的后代人谋求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当你还很弱,你要感谢帮助过你的人,并且让自己迅速强大起来,那时不能忘本,要去帮助更多需要你的弱者,才能永远强大。
历史长河最终会吞没所有来过这世上的生命,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推动历史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贡献者。
首先,我得声明,《佳人蓓尔》这部电影并不是愉悦而轻松的,这是一部略有沉闷的剧情片,但只要你要耐的住性子去看,我能保证,你不难发现整部电影处处都有如同金子般的发光点。
电影是由一个历史真实故事改编而来,这是关于一个皇家海军上将的混血女儿Dido Elizebeth Belle的真实故事。
影片中蓓尔的父亲是英国海军军官,母亲是西印度群岛的一个黑人奴隶,在她四岁的时候,父亲把她带回英国,交于叔公William Murray抚养。
作为英国的首席大法官,叔公自然能让蓓尔丰衣足食,并接受良好的教育,像所有的贵族小姐一样过着非常好的生活。
可是由于她黝黑的皮肤,在招待客人就餐的时候,蓓尔只能和下人们在一起。
没错,她的出身给了她一定的地位,但她的肤色阻挠了她充分参与社会交际等的权益。
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自卑,她站起来帮助自己那作为首席大法官的叔父结束了英国的奴隶制。
影片分两条主线,1781年,在蓓儿20岁的时候,英国的一艘贩奴船为了减少贸易的损失,并且从保险公司骗保,所以对外谎称淡水匮乏,将大部分黑人奴隶直接扔进了大西洋,如此草率人命,这就是制造了奴隶贸易史上臭名昭著的Zong Massacre。
在初审阶段,船主胜诉,保险公司不服,申诉到Supreme Court,而蓓尔的叔公作为首席大法官来负责这个案件。
这部电影一直触及到一个直到如今社会也是很敏感的话题,那就是种族平等。
高中的历史课上就学过,关于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贸易国家,但同时,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大国。
据我所知,在1787年,英国就成立了“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它又被称作“伦敦协会”。
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持续了400多年。
通过屈辱的强制迁徙,黑奴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也为美洲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但是,它直接导致了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经济社会的倒退,传统文明的衰落,同时,贩卖黑奴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世界范围内各国奴隶制度的消亡其实就证明了,没有人是天生的奴隶,没有谁生来就低他人一等。
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对全球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影片中蓓尔的叔公起着辅助推动剧情发展的很大作用,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当被人问道他是否真心疼爱蓓尔这个有着黝黑肤色的混血孩子时,他眼含泪光的一句:“爱如己出。
”打碎了世俗全部的行行框框,让我看到了生命平等,爱无国界。
而故事的另一主线则围绕着蓓尔的婚配展开,这一条主线所反映的其实即是女性依附男性,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佳人蓓尔》算是一部女性影片,尽管制止奴隶贸易是故事的一条大主线。
点点爱情的点缀,是这部剧情片的调味品,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的承托出整个主题。
作为贵族家的混血私生子,已到婚配年龄的蓓儿在择偶的情形处于非常尴尬的情况中,上等社会有地位有名号的男子不会选择她,而普通人家的男子又高攀不上。
不过幸好上帝眷顾,蓓尔的父亲死前给蓓儿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这使得蓓儿可以用不着依附男人且衣食无忧。
牧师之子约翰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的新生代青年,他没有因蓓儿的黝黑的肤色而踟蹰不前,更不会因她所继承的丰厚遗产而像别的男人一样欺骗她,他把蓓尔身上被世俗所冠上的标签和属性一并撕掉,他只去爱她这个纯粹的人,爱这个有着坚毅性格,有着明亮眼睛的女孩。
在电影的结尾,Zong Case以保险公司的胜诉告终,约翰和蓓儿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大团圆结局其实也是所有观影人的意料之中,而导演也用一幅美丽的油画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希冀:有色人种与白种人平起平坐,女人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油画像,挂于明亮的大堂之上。
人生而平等,在我们追求解放追求平等和幸福方面,种族歧视与战争至今也一直都存在着,我爸爸告诉过我:“这世界永远都不会有公平与真正的人人平等,阳光再耀眼再暖和也会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
”但我相信美好的未来终究会到来,尽管任重而道远。
海边小镇还有那个难民小女孩太美了~
之所以会买这个票,是因为哪里看到说,虽然叙事平淡但是镜头语言很美。看了下来没觉得镜头语言有多美,叙事节奏也是电影节电影的克制文艺的调调,还好不累,没有睡过去。当然,法国南部马赛的海还是美的。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还想着怎么和《尘世之光》是相似的感触,原来从导演到演员都是同样的人。这样的电影,是生活的细流啊。最后的对照镜头让电影飞了起来。
结尾太突出,蹭时事过了,其余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
平庸
3.2分。所以重点在说什么?!
过去是真的好,但现在也可以更好,因为现在也会成为过去。
啥样的观点都上桌了,你的经历就决定你的政治观点,就像导演说的“没什么新意”,但他们回到故乡生命的原点又交互在一起,难民和兄妹在这里有一种纯洁性,非常感动
很存在主义
有些抑郁啊……这就是生活吧……说的少默默做的总是那么多.....总感觉爸爸是假病
导演专拍马赛是个不错的行为。冷门,但算不上佳片。
7.8
人生片段
这部电影很不错 有爱情 亲情 有人性的光辉 有残酷的现实 有美好的回忆 也有值得期许的未来 剧情很精彩 成人演员的演技很赞
前半段拍得太隐晦,让人昏昏欲睡,一直也没看懂他们一直在说的工人阶级到底想表达什么…后半段的难民桥段虽然转得略为生硬,但是对比衬托效果还是有的。PS 那段回忆的夏日时光真的是美得要命了
看前半部分以為和back to Burgundy講一樣的故事 後來發現不是的 我根本看不出他想講什麼故事(攤手)這片子為啥能提名金獅???ps四川好人是什麼梗?跟孟京輝那個四川好人有啥關係麼#hkfff46@hk film archive @2017-12-09 22:02:34
马赛的海边不漂亮
回头再望走来的路,老去后的喃喃絮语。
B+/ 看完发现居然改编自契诃夫?不知剧作上能如此简明精准是否有得益于此。将层层嵌套的地理历史空间拢括起来,信息驳杂却又如此平实通透。所谓《敬畏》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