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女孩布兰卡混迹在街头,靠偷窃乞讨为生。
看新闻萌生的买妈妈的念头让她对路边弹唱的盲人皮特的钱下手,她最终决定帮助皮特收钱而不是抢他的钱。
皮特被警察驱赶,布兰卡觉得和他组队去更远的地方表演赚钱。
路上被坑,又遇到本地的两个混混男孩,布兰卡的买妈妈的开端并不顺利。
但很快她和皮特被相中去酒吧驻唱,刚开始的有奔头的生活被店员栽赃又结束了。
皮特对布兰卡的怀疑让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于是扔下皮特去找了混混男孩们玩。
路上又差点被卖女孩的商人盗走卖掉。
布兰卡想逃,却被混混哥哥陷害锁住,最终还是在混混弟弟,路边女人的帮助下皮特救助了布兰卡。
布兰卡去了福利院,皮特也要回到开始的广场。
不久后即将被领养的布兰卡还是决定去找皮特一起生活…这是一个关于菲律宾贫民窟的故事,日本导演的指导下电影总是带有一丝温情滤镜,不管是空镜还是人物特写,会有日本治愈电影的感觉。
另一方面故事本身有确实残酷现实,流落街头的布兰卡家被拆,质问着为何孩子可以买成人却不可以,被骗被诬陷,被一次又一次带走困住,她承受着这个年纪不属于她的生存困境。
而故事里不是只有她一个这样的孩子。
贫民窟里的一群孩子和之后城市里的兄弟,他们都是一样面对困境的小孩。
偷窃和乞讨是常态,温饱和住宿是基本困难,更不要提教育和家庭,这些都是奢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性所展示出的善良和帮助是电影最大的闪光点。
我特别感触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布兰卡和皮特去游乐场,太可爱了也特别温暖,我看到她们从未有过的笑脸,最后两个人手牵手穿着搭配好的衣服带着蝴蝶结的背影,让人感受到惺惺相惜的友谊和情感的珍贵。
还有就是关于“鸡有翅膀,不可以飞,飞起来就是奇迹发生”的部分,在去大城市的路上和布兰卡被困住的时候都发生了这样的讲述。
皮特解救布兰卡之前,路人大喊“鸡飞起来了,奇迹发生”的时候真的很受触动。
即使是被安排的情节,也会有老天开眼的感觉。
苦难是大多数,但一次奇迹足够治愈彼此很久很久。
小男孩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角色,一直观察,一直期待。
他应该和布兰卡一样渴望家庭渴望亲人,渴望拥有一段稳定的关系互相支持。
也因此他最后帮助了布兰卡,也和皮特同行。
同样的苦难降临,每个个体却有不同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
稳定的吃住也比不上流浪街头却相互依靠的温暖,结尾算HE,那才是布兰卡想找到的家人。
寄希望于主角能获得一个幸运或者契机改变命运,却不知命运早有安排。
仿佛从此片窥见了另一个世界。
我并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习以为常到甚至理所当然的一切,在某一个世界当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
这个世界是平行的,同一片天空下的人,并不存在于同一个时空。
贫穷和苦难往往相附相依,于是命运化身为各般模样为不同的人设下不同的关卡……好在人终是都要归于尘土,苦难幸福都是一场梦幻泡影
首先肯定的是小女生演技,不知道她是否自己真的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许是导演太会调教,表演毫无痕迹,就像在看布兰卡的真实生活一样。
其次,看到菲律宾、印度、越南等任何这种破烂房子的地方,都会觉得那里的孩子好可怜。
就像剧情里小男孩问的:为什么有的人穷,有的人富。
这不是可以选择的,环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更不用说是像他们穷的无父无母在身边,手无寸铁的小孩子。
他们都想要妈妈,试问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就乐意去偷去抢呢,一是没有环境,二是没有人引导。
小男孩想让布兰卡做姐姐那段,可算是一个无父无母纯真孩子的真实情感表达啊。
本片最大令我思考的,还不是孩子们多可怜,生活环境有多差,而是剧中的人妖竟然算是穿插整部剧的最大亮点,这个角色并不是可有可无,他貌似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但他又在剧中承受了一个众人唾骂的角色(虽然借小男孩儿口,玩闹说出)。
酒吧的侏儒男人是个看不得别人好的人,酒吧老板是个不明事理的人,人贩子妇女是个毫无感情的社会人士,唯独只有人妖姐妹心肠好,不怕麻烦,乐于助人看不得社会欺压。
某种程度上只能说,同命运的人,才能够相互怜惜吧。
无父无母的布兰卡和小男孩、盲人爷爷、人妖…他们哪个不是命运共同体呢上海被封一个多月了,看到这种片子心里更是百感交集…我们生活在世上,如果能靠自己双手挣钱过活的,那就去做吧,不要整天想着打别人主意,就像老爷爷说的:如果世界上人都是瞎子,那也就不会有战争了吧。
布兰卡和弹吉他的人布兰卡在街头蛮横行骗偷钱包的时候,抢到了盲人吉他手的皮特身上。
皮特说:“小孩,你干嘛呢?
”布兰卡机灵可爱:“转了个念头,拿着那些硬币去向别人要了更多钱,然后得意洋洋地向皮特炫耀,你看我聪明吧,钱更多了。
”菲律宾的夏天,大树带着满树的树叶在风里摇晃,小女孩的发丝在风里飘扬。
布兰卡穿着拖鞋短裤粉红色的背心在街头晃荡,跟他一起晃荡的还有那些无家可归没有父母的小男孩们,他们年龄不大,却都信仰一个准则:有钱才能生存,而钱只能去抢。
于是,他们合伙作案围住过路人,然后其中一个迅速抽走别人的钱包。
布兰卡凶狠野蛮,眼神犀利,一脚踹倒了跟她讲理要更多钱的小伙伴。
然后去到自己的秘密基地里将钱存起来。
而旁边的神明雕塑就在旁边看着。
布兰卡的住处是由垃圾板和纸板组装的,她躺在自己的住处里,翻开自己的书本,书本上是一只鸡,很早以前,鸡是会飞的。
有个很可爱的镜头是:布兰卡推开了自己的爱心窗户。
是个桃心的形状。
她一直流落街头,却渴望安定,如果布兰卡有一个家的话,她肯定是一个整理达人。
和皮特住进酒吧的房间以后,她利落地撕掉了小矮个的墙纸,在阳光里麻利地抖落被子。
布兰卡想买一个妈妈,她觉得既然成年人可以拿钱买小孩,她为什么不可以买个妈妈呢?
电影里有个镜头是:布兰卡在贴自己的花30000卢比买妈妈的广告时,有一个妈妈牵着自己的女儿从她眼前走过,布兰卡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wanted。
在学校门口,布兰卡溜达的时候,也有妈妈在和女儿吻别。
她渴望亲情,渴望一个妈妈,渴望一座不倒的房子,渴望宽大的床。
我们随手可得的东西,布兰卡却想着拿钱去买。
而对于这个执念,皮特后来告诉他,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卖的,而有些东西也是不能买的。
比如亲情。
我们走吧,皮特,我渴望妈妈,你需要一个帮手,让彼此孤独的我们走吧。
我们去圣费尔南多。
没有城管追赶,也没有破小孩破坏我的纸板房子。
去圣费尔南多的路上,皮特告诉他,很久以前,鸡是会飞的。
她站在车上,张开双臂,衣袂翻飞。
皮特,你看,我会飞了。
我们要去新地方了。
要开始另一番流浪。
去新地方弹琴唱歌,得到酒吧老板赏识,从而得到了一份薪资可观的酒吧驻唱工作。
布兰卡声音清澈,大概是流浪过,而又童心未泯,声音里透着勇敢。
她穿着橙色的长裙,菠萝短袖,在皮特的伴唱下,她唱,若我们勇敢,房子会漂浮起来。
房子由垃圾和纸板组成。
这首歌唱的就像她之前的生活6一个妈妈,你愿意做我们的妈妈吗?
失败以后,他回头朝布兰卡无奈做一个鬼脸,做起了倒立行走,逗笑了布兰卡。
而人妖大姐也很好,他为皮特指路,帮布兰卡赶走纠缠她的人。
这些都像是冷酷生活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能让你踽踽独行时能感受到一点微薄的力量。
布兰卡去了孤儿院,她脱下了橙色长裙,橙色是热心肠的颜色啊。
她离开了皮特,皮特继续回到广场弹唱。
于是在那个夜晚,她翻身下床,小孩子问她,布兰卡,你干嘛呢?
我回家。
布兰卡说她要回家。
在经历了那么多稀疏平淡的时光后,布兰卡记起来那些珍贵的时光,她不需要买妈妈了,皮特就是她的亲人啊!
这个时候,小男孩也在皮特身边卖着烟,不偷盗了。
布兰卡泪眼朦胧。
亲人,我回来了。
电影平平淡淡,没有大的故事冲突,小演员非常有灵气。
一瞪眼一微笑,丝毫没有表演痕迹,她站在皮特身边紧张到觉得不能唱歌的时候,深吸气的时候,在鸡笼里无力到大哭的时候。
就是一个十岁的弱小却强行勇敢的小朋友。
若我们勇敢,房子会漂浮起来。
他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更像是一种抱团取暖的感觉。
两个在生活中落了单而在生存上面其实是遇到了问题的两个人。
影片最初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以自己认为最安全的方式而尽力的生存着-原谅我无法用生活来描述他们的状态,因为生活其实包含着很多温饱以外精神层面的东西。
当他们逐渐习惯互相依靠的生活之后,再分开,心里就难免空落落的。
但这部影片如果仅仅是在说这点事情,就不足以让人觉得有趣-这里的有趣不该是搞笑的那种有趣,而是我对意味深长东西的一种褒义评价-比如其实没人知道为什么Sebastian选择去找Peter而不是自己直接放了Blanka,可能是畏惧待自己如亲弟弟的Paul,不想直接起冲突,又或者是那时的他自己也六神无主,只觉得Peter是一个安全岛,想赶紧上岸。
这实在是一部小众到让我想搜剧透都搜不到的电影,靠偷窃和乞讨混迹街头的小女孩布兰卡,因为在电视上看到明星花钱收养小孩的新闻,就萌生了要买个妈妈的念头。
"凭什么成人可以花钱买孩子,我是孩子,就不能花钱买个成人当妈妈吗!
" 为了给自己买给妈妈,布兰卡带着被城管欺负的盲人吉他手皮特一起去往大城市,两个人惺惺相惜,互相照顾。
经历了在酒吧卖唱、被诬陷、分道扬镳、被拐卖、好心人的帮助……被吓坏了的布兰卡哭着对皮特说:“把我送到孤儿院去吧。
” 在收养人来孤儿院的前一天,所有孩子都期盼着自己能被选中,布兰卡却在深夜逃走了,一路狂奔,来到了皮特卖唱的广场。
我没有妈妈没有关系,至少还有你。
这部片子一方面,讲述了菲律宾这些贫困地区的孤儿、流浪汉、变性人等边缘人群复杂悲惨的生活。
另一方面反映了也人性的温情,在生存面前,没有所谓对与错,无论是看似有着成年人冷静与残酷的布兰卡,饱经风霜的盲人老头皮特,以偷摸拐骗为生的街头混混兄弟,还是穿着妖艳暴露的人妖姐姐,都透露着人性基本的善良和纯真。
这就是人生吧,无论怎样,都向往美好的光明正大的活着。
标签: 电影
说是音乐电影,但是和音乐根本搭不上边但却能带来音乐才能给人带来的温情有底层人民的相互扶持,有小孩子心中人性良知,更有被社会污浊了的恶臭的人性最后小姑娘眼中的泪确实挺感人,瞎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她的家,瞎子就是她的爸爸,能够保护她爱护她,给了她家的感觉,何必还要再买一个妈妈,毕竟买来的东西,交换来的的母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珍贵
小众电影是什么。
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文艺十足的内容,加上看似高逼格的拍摄手法,观众云里雾里不明白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其实小众电影并不能与晦涩难懂划上等号,也不是用观影人数多少来进行评估的。
总有些电影就像是沧海遗珠,它缺少人去发掘。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布兰卡和弹吉他的人》,就是这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女孩布兰卡偷窃乞讨露宿街头,家对她而言只是妄想。
当她在电视上看到领养的新闻,灵光乍现想要买个妈妈。
于是她努力存钱,还找街头走唱的盲眼吉他手老皮帮忙。
她成为老皮的眼睛,两人一起离开贫民窟,来到大城市打拼流浪。
一路上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大大小小的冒险,布兰卡真的能够如愿买到心中理想的妈妈吗?
这部电影小众到想搜些影评都很少,但真的很好哭😭!!
世界处处充满悲情,却又处处都是真情。
一个没有家的小女孩,和一位街头弹吉他的盲人,他们互相搀扶相互慰藉,冰冷的世界,他们相互取暖。
生活有苦难言,也有欢声笑语。
他们遇见坏人,也遇到好多好人。
电影没有刻意煽情,但我却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剧中那个小男孩为他心中的“姐姐”奋不顾身的时刻,我泪目了。
愿世界真情常在!
很棒的一部电影,虽然小众,但值得一看!
人人都吸女士烟,导演真的不擅长拍感情戏,看到难民疯狂翻白眼。
《尘世之光》的原班人马,同样是在马赛,能死在这样绝世迷人的地方,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
和《世界的胜利》用的同一组演员,有点串戏,其余还好。
2018503 一星平庸
年过半百,留守的看过世界的进入人生困境的三兄妹还能在美丽宁静的海景别墅里守着生病的老父,并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和天赐的礼物(三个孩子)一起,不要太理想和完美
相较于同类家庭题材的法国电影,这部实在平庸,前面看得我昏昏欲睡,后面难民小孩的情节,气得我立刻清醒了!MD我每年交那么多S不是为了救助这帮难民小孩的!导演真有爱心的话,大可以请一百个难民小孩去自己家住,何必拍个电影恶心人!一星给风景好了。
分数∶65听不懂,又没有找到中文字幕。只有法文字幕。看的迷迷糊糊。剧情有些粘人(想诠释的矛盾很多,但有些没重点。
#74th Venezia Competition# 8/10 精准的切面式呈现,闪回片段质感太对,很爱。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心灵港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如从小成长起来的家庭,亲人,玩伴。年迈的兄妹能够再次相遇,彼此扶持,已经是难得的福分。
一首轻漾的老歌
里面都是温暖而善良的人儿呢
四川好人。
我多么希望像本片导演那样,眼中只看得到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
人生片段
Un film typiquement français très touchant
上午打鱼,下午放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人成为渔夫、牧民和哲学家——马克思语境里的这种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距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代人仿佛越来越远,而基于这种理想生活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也越来越像一个白日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被《海湾别墅》限制住了行动和自由,知识分子与第三世界不仅缺少语言上的交流而且没有情感上的互动。整个难民群体既像一个不会求救的孩子又像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正递出橄榄枝的乐观之人非但得不到爱的回复,反而被其羞辱。而以《爱》之名的《快乐结局》则是悲观之人的无奈之举——只能用远方的声音永远听不清来解释。影片最终将求救的信号和批评的声音一起传递到了《悲惨世界》的内部:这份平等的爱就连在你们之间都不被允许和接受,神又如何指望你们能将这一信仰分享与传播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幸存者呢?
中产演员妹妹,左派作家哥哥……在故乡重逢,告别,相识……法国版《海街日记》《海边的曼彻斯特》
南法风景电影,剧情也很不错。因为老父亲患病,一家人团聚,但大家都老了,故乡也变了了,许多人卖了房子离开了,旅游资本则盯上了这片美丽的滨海小镇。大家都闷闷不乐,需要直面现实残酷的老夫妇选择手拉手服用安眠药离开。安吉拉则慢慢打开心扉,接受了比自己小很多的爱慕者。爱运动爱骑机车的女朋友离开老头选择了年轻人,还有那三个偷渡来的孩子!天啊,他们那么可怜,又那么可爱!许多人想逃离的地方,竟是三个小家伙渴望的天堂。在这三个孩子面前,大人们的中产阶级忧郁症瞬间就好了,缘分奇妙,海里失去的,加倍得到了;更不要说还有那些鱼,和八爪鱼,心若像孩子,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简单美好,至少海没有变。
一条主线铺散开后又逐渐收敛回主旨,形散而神不散。宁谧但不单调,安详但不呆滞,平静但不绝望。
情感饱满,不错的家庭题材电影,精准而真挚的人物情绪传递永远生动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