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一根稻草

Last Straw

主演:杰瑞米·西斯托,杰西卡·贝尔金,格伦·古尔德,Levon Panek,Tara Raani,Jack DiFalco,泰勒·科瓦尔斯基,Sebastian Delascasas,Christopher M. Lopes,Brian Wolfe,Kayla Harrity,Michael Gia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最后一根稻草》剧照

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2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3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4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5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6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3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4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5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6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7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8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19最后一根稻草 剧照 NO.20

《最后一根稻草》长篇影评

 1 ) …

L'ambiguïté entre la réalité et la fiction, entre ce qui est visible et invisible. On cherche pas l'histoire, mais le sentiment et la sensation du corps.

 2 ) 《Blind》观后记

《Blind》这部电影有被译名为《盲恋》,也有被译名为《盲视》,《盲》,其实“盲恋”的意义过于狭小,“盲视”虽有些拗口,但更贴近主旨,《盲》就是直译了。

一个因病失明的女人,自困于自家咫尺与内心方余之地,在封困身体与禁锢心灵的时候,编写小说成为她唯一的出口。

独自抚养孩子试图逃脱生活困境却骤然失明的女子,独自生活精神封闭沉默寡言的屌丝男,富有魅力多金多情的已婚男子,小说的情节与现实的情景相穿,一时让人难以分清,可当已婚男子的行径越发吻合于女主的内心独白——他一定在外面有了情人了吧,而且小说中女主在晚餐中的骤然失明,种种线索才让观众厘清了现实与小说的分界线,与此同时也让观众明白了女主此时真实的内心写照。

小说中的女主既代表着影片女主自己,也代表着影片女主幻想出的丈夫的情人,所以女主为她笔下的女人安排了狼狈、可怜而又带着报复心理的情节,小说女主狼狈可怜的遭遇其实是女主失明后对不可见世界中的陌生人们所幻想出的淡漠、嘲讽态度的折射,对小说女主的报复既是出于对假想敌的恨意,也是出于对自己“无能状态”的愤懑。

在影片的高潮片段中,女主以小说女主的身份质问“偷情”的丈夫,却反被丈夫严斥,“你为什么要编这样的故事呢?

” “为什么不让她和他在一起?

”一个问题的答案实则是女主内心不安全感的真实反映,因为不安所以才会幻想,而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则是缺乏力量的女主对所有一切的“反击”,无能为力就只能在小说中以痛苦角色饰之。

电影的手法比较新颖,现实、幻想,真实的害怕、虚妄的操控,爱、恨、信、疑,一切杂糅在一起,明了而又模糊,顺理成章而又莫名其妙,只有当观众厘清现实与小说的分界,才能清楚感受到两条线索里的情感,也才能看明小说里贯穿的女主的不安、愤恨、害怕、不安全感以及无能感。

其实这也确实是盲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盲人来说。

何为真,何为虚,现实与幻想从来就分不开。

困于这样的境地,他人怎样的劝救都是无济于事,自囚者只能自救。

所以在影片高潮处女主质问丈夫反被训斥的片段,实则是女主自己对自己的反省。

当她终于踏出家门时,她不仅发现了自己的勇气,也发现了小说中从未出现的陌生人的友善。

盲人的世界里,真实与幻想并存,信与疑不可分,而只有控制住肆虐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才能触碰到真实,才能了解真实。

此理于常人同之。

二零一五年二月

 3 ) 《盲视》观心

(第六十八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当我们不能向外观察时,才开始转向内心的审视。

这原来是一部心理片,通过虚实参半,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戏。

其实也可以书就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的内心戏,是自己和自己斗争与接纳的过程。

导演用一种印象派似的或动漫分镜似的技巧,通过快速闪现与切换场景营造环境的氛围,女主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演自己的故事,一边回忆渐渐消失的自己的过去,即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处处都有伏笔和溯源。

片中完全由女主创造的两个人物,一个丑陋、有性瘾、害羞、却内心善良,一个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却丑态百出,他们都是女主内心的投射。

她怜悯焦虑害羞的男性角色,给了他善良的心肠,而嫉妒年轻讨丈夫喜欢的女性角色,给了她百出的状况。

导演把女性内心的细腻、敏感、不安、焦虑、恐惧、纠结、患得患失和胡思乱想都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发现,去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博弈,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都是行不通的。

而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全然投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

 4 ) 盲视——情欲与孤独

大部分国产电影都有明确的受众性别倾向。

或男或女,在制作电影之前,就有比较清晰的轮廓。

然而,精准的观众定位,虽然能极大提高票房,剥开华丽的外壳,往往只有单薄的核心:取悦。

在我看来,电影做为丰富信息最强大的载体之一,不论最终票房如何,一旦上映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即使有别于新闻做为公众(官方)媒体的苛刻局限,电影也不该是如此散漫和随意以致于只为取悦而存在。

Blind, 挪威电影,中译"盲视", 讲述一个盲女和她的幻想世界。

镜头带着北欧电影与生俱来的清冷而克制,色调一直是微暗的,剪辑也仿佛有那么一丝游离,甚至很难捕捉到导演的温意。

这样一部本该深陷进固有的女性偏执模板的电影,编剧却填充了丰满的骨肉,描绘了一个情欲和孤独的世界。

盲女曾经是视力完好的教师,失明后惧于出门,黑暗的世界却敏感了她所有的感官。

幻想世界外,她对着空气中不存在的丈夫搔首弄姿,甚至脱光衣服在窗前伫立,病态的渴求着关注。

而在她的幻想世界中,对自身残疾的自卑,对婚姻关系的不安,伴随对情欲的渴望,她创造了奇特的各种人物:单亲母亲在网络聊天室寻找炮友,有焦虑症的偷窥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科幻片,电脑里还有着成山的色情电影,还有"幻想版"的丈夫顺理成章的偷吃出轨。

这些人物的关系相互纠缠影响,精彩万分的发展以致于盲女深陷其中,几乎不辨虚实真假,梦里梦外。

幻想世界中的这些角色其实都是盲女内心惶惶的折射。

她对关注的渴求得不到释放,压抑的几乎致病,表面却不得不伪装的安详而平和,仿佛一切都好。

而她幻境中的偷窥狂甚至对着电视节目学习在头上绑绷带假装受伤,以获得走在路上时行人的安慰和关注,甚至只是一个陌生人的拥抱。

盲女对情爱和他人关注的迫切需要,挥之不去的孤独感,都让她光怪陆离的幻境表现出异常的现实合理性。

来自现代社会的人类的敏感和顾虑,被导演通过极端例子完美的放大。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这么强烈的感受到,人类与情欲和孤独永恒相伴。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情欲和孤独来自时代,时空的局限。

而现代社会,又有谁真的被谁需要呢。

又有谁真的施以恳切地关注目光?

或许,乡野奇谈,明星琐事,时尚潮流,更被人们需要。

没有人在乎他人的孤独和呐喊。

即使被众人拥簇,幻境中你我依然是那个假装头部受伤,但只是需要一个拥抱的偷窥狂。

在这广袤的宇宙,每个人都是寂寞的星球。

自行旋转,永恒孤独。

虽然在永恒孤独截止感觉逼格冲天呢!

但是还是要多嘴提另一部电影,2014年横空出世,同样以盲人为题材的《推拿》,导演是娄烨,就是那个似乎电影中永远都有情色镜头,拍的《颐和园》到现在还没有解禁的导演...第六代导演中,管虎(《厨子戏子痞子》)奔向了商业片的康庄大道,就剩他和贾樟柯在文艺界相依为命,多年专注生活和底层人民。

娄烨的电影永远是有关爱的,对小人物的关爱,对社会的敏锐体察,平和又深刻的人情味。

新电影《推拿》亦如是,普世之爱,淳朴,纠葛,平常却浓烈——谁说盲人不能有真挚的情爱?

无论看见还是看不见,爱情本身都不会被错认。

 5 ) 女性主义者没有抗议的说辞吗?

电影的剧本反而不是做得最好的部分,像这种讲述夫妻感情关系的片子,随手一抓一大把;而将剧中现实跟人物虚构的事件混淆的手法也非首创,法国导演欧容的《游泳池》和科恩兄弟的《才子梦惊魂》都算是成功的尝试。

我只是觉得这部编剧的着眼点另辟蹊径而已。

我觉得处理得最绝的部分是剪辑,导演将真实事件和虚构故事水乳交融地无缝连接起来,让观众难以觉察两者的界限。

两个男人在咖啡馆那场,女人在餐厅突然失明那段,以及最后高潮剧情扭转的重要一幕,都让我看得瞠目结舌。

尤其是最后那个破败的房间跟女主角的心理描述契合度很高。

换句话说,导演成功地将盲人看不见的世界用最富有想象力的手段展示出来了,而且是个心思细腻敏感,嫉妒心理超强的北欧女人。

 6 ) 失明和失聪哪个更糟?

我个人对欧洲电影很偏爱,其中丹麦、挪威、冰岛这几个北欧小国比法国、英国、意大利等电影大国的电影更特别,出片量不多但是非常出彩,选取的角度和题材都别具一格,表现方式也是不走寻常路。

比如这部《盲视》,本片在当年国际各大影展所获颇丰,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编剧奖,提名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

看开头以为是一个四角恋故事:盲女英格丽Ingrid和男主Morten是一对中年夫妇,单亲妈妈Elin和Morten有染,而住在Elin对面大楼的辫子男Einar暗恋Elin,两位男士Morten和Einar以前是同学。

如果人物关系仅仅是这样并不特别,愚钝如我,观影过半才发现原来真实的人物只有英格丽和莫滕两个人,其他两个人都是英格丽虚构出来的。

英格丽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编写出另一出平行世界里的人生剧本:她幻想在工作时间的丈夫莫滕悄悄回家,呆在家里某个角落观察她;想象莫滕在网上和单亲妈妈Elin调情,私下见面约会。

两人谈笑间Elin突然眼前一黑,失明了,为什么会突然这样呢?

这四人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影片色调是以北欧风格的冷灰色为主,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以为是清冷的基调,没想到很有趣。

导演将盲女的精神世界以具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旁白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旁白者是最后失控的英格丽本人,因此并不能全部相信。

虽然失去了视力,但她的感知和想像力反而更加清晰和活跃,内心变得更加的敏感和丰富。

现实社会中有规则和法律限制人的行为,但是臆想世界一旦失控,几乎没有人能察觉,连她本人也陷入现实和虚幻的模糊地带,逐渐迷失自己。

英格丽幻想出一个充满xing幻想的单身男子Einar和自卑孤单的Elin。

这两个人物都源于英格丽失明后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极度缺失,来自她自身的恐惧、脆弱和孤独,是她内心焦灼且迷失的写照,旁白不但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英格丽独特的内心世界,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起到了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的作用。

当然会有误导的方面,但这种适当的误导恰好是影片所需要的,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从第一视角发现女主的纠结矛盾的成因,接受了本片独特的叙事,进而渐渐被带入和沉浸在这种叙事的氛围中。

为了搭配这独特的叙事结构,导演使用了虚实切换的剪辑,超越时间空间,精准流畅地还原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虽然大胆却不过于天马行空,反而令原本平庸的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精准地捕捉到了女主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让现实与虚构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整个观影过程也变成解密之旅。

影片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坦率,将失明者内心的所有细微和隐秘的细节都毫无遮掩的袒露出来:男性形象Einar代表着她对xing的渴望,Einar在网络上的猎奇心理,代表着女主压抑不住的欲望。

而另一虚构人物Elin也代表着女主的一部分,对孩子的渴求、情爱的希望。

因此影片接近尾声时设计成Elin和孩子在一起向着遥远的Einar招手代表着女主的这个虚构精神世界达成暂时的和解和平静。

影片有段在Elin在公交车上和Morten的短信对话让人看得特别揪心。

因为Elin看不见,所以他们的对话的每一个字和她的每一个操作都需要语音外放提示。

坐在她周围的所有人和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她敲击出来和对方回答的每一个字,能看到她细微的面部表情,从而感受到这段对话的尴尬和悲伤。

Elin当时的愤怒、纠结、羞愧、绝望也就是英格丽在她的幻想世界里每天的经历,这是怎样的折磨和煎熬?

那种强烈的被遗弃、被孤立的感受以这样的方式更具体更直接地表现在荧幕上。

其中在描写Einar的时候有个片段很有意思,提到了挪威著名的一个社会事件:2011年7月22日,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政府办公大楼附近发生了爆炸,不到两个小时后,在位于奥斯陆西北部的一处岛屿上,执政党组织的一场活动上又发生了枪击事件,截止到23日中午两起事件造成至少近90人死亡,多人受伤。

有报道称,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挪威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Einar的社会属性在此次事件中发生了些许变化,他将自己装扮成积极的游行者,以此获得短暂的存在感和认同感,得到其他人同情和钦佩的目光,甚至是陌生人的安慰和温暖,反衬出他(也就是女主)内心对外界环境影响和社会价值的渴望。

在人本主义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著《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提到:如果要讨论当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考虑其生活方式中哪些因素促成了精神错乱,哪些有利于精神健全,仅仅把它当成抽象的人的抽象属性来讨论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生活及工作于这种环境中的一般人的个性。

只有当我们能描绘出“社会性格”时——这种描绘也许是尝试性的和不完善的——我们才有根据来判断现代人的精神健康状况。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英格丽无疑是精神不健全的,而片中的这个情节是她精神不健全在社会属性中出现的问题缩影。

不同于以前看过的关于盲人的电影,《盲视》全面和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盲人眼中的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同情和怜悯,不是回避和偷窥,而是平等的权利和需求,是关切友好的直视,是爱人温柔的触摸和抚慰。

也许对于我们身体健全的人来说这只是电视上的某一个热议话题:“我们来讨论一个永恒的问题吧,失明和失聪哪个更糟?

” 可是对于真正失明的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如果想象不出来,你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一会,哪怕十分钟,或许你就开始感受到焦虑和不安了,而这只是他们每天要习惯的第一件事。

部分内容引自网络 撰稿:杨杨 喜欢我们可以关注下方公众号哦!

 7 ) blindsight.

盲视,看完了。

爽完就删视频哈哈哈哈哈哈。

看挺花哈哈哈,我记得好像是黄阿丽讲过一个段子,当你年纪小开始看片,你的口味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想看到的画面也更污更变态,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永远跟得上你的需求。

后现代性的欲望与颓靡。

你乍一看会觉得这片尺度这么大,肯定比大佛普拉斯剥削,但其实肯定没有,因为它没有把女性客体化,也没有把男主角写成纯粹猥琐的屌丝,我觉得大佛普拉斯的导演未必没有作者自觉,但呈现的方式真的有待商榷。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人,我总觉得摘下眼镜后听力会变差。

这片的剪辑真是灵性,无论是那个好几个女生背影构成的镜头,还是从咖啡馆到公交车的瞬间切换。

我尤其喜欢那个谈着喜剧剧本窗外突然动起来的镜头,一瞬间就像咖啡馆动了起来一样,我原以为只是两个场景直接通过正反打和一句话做了无缝衔接,但后面的剪辑更是魔幻。

太特么牛逼了,这个虚实的呈现,这种对盲人生活的想象真的是平时根本想不到注意不到的角度,那种错乱与不安全感。

整个形式可比推拿要牛逼啊。

看起来猎奇但恰恰是去猎奇化的。

我知道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盲视那个小说,虽然从故事上二者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概念上还是很有关联性的,这就是从盲视者的视角看世界啊。

“吓死我了,还以为是灯灭了,原来是瞎了。

”这里面这些人似乎更在乎722里的爆炸,但国内似乎更关注722里的枪击。

哦原来是女主写的小说,哇塞…这个文本…完完全全的影像魅力…音效做的也很好,金发女再张口就有键盘声了。

整个虚实设计相当有层次,四个人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的关系中都有魔幻的部分。

看到一小时去上了个厕所,感觉自己瞎了一样,明明看得见,却像是看不见。

这短发男幻视维伦纽瓦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幻视拉斯冯。

)嗯?

这男的和女的都叫英格丽?

剧场里超强的戏力。

本来是没有对这片有任何想看的,因为知道它和我看的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最近看模仿,查盲视时看到这片,意外发现换海报了,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个裸女,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之前那版黑色海报看着像底特律,完全没想到是和性有关的电影),友邻评分还很高,于是找来看,真是很惊喜,剪辑手法相当牛逼,翻友邻短评,胤祥居然是意外看到这片,他写“有时意外捡到宝的感觉真好”,同感。

6分。

最后结尾有点软。

 8 ) 《盲视》:虚实里谁的生活?

这是部让人看完不禁大呼惊艳的电影,导演通过精彩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

而导演另辟蹊径地通过对盲女心理世界和思绪情感的具象化处理,让整部电影在现实与幻想中交替,而在这看似两个故事的互相交替过程中,故事渐渐的融合,发生交际,并最终合二为一,从而反映出盲女的心理状态。

失明不久的英格丽始终待在公寓里,丈夫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学着适应,但顽固的她依旧待在公寓里,几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样的生活。

而在这单调的生活里,英格丽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在电脑上写那些自己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故事:关于丈夫出轨和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回家,坐在沙发里观察她;关于一个单亲妈妈,关于一个孤独而对女人充满各种各样幻想的单身男子……而在英格丽的这一人生剧本中,丈夫从网上遇见单亲妈妈,并和她在参观约会,然后单亲妈妈眼睛突然失明。

导演通过镜头切换表现英格丽对自己这一故事中人物的绝对控制权,她闭上眼睛,单亲妈妈就立即失明;她咳嗽,单身男子就立即从睡梦中醒来。

在这个由英格丽所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往来于现实与幻想之中。

英格丽幻想丈夫背着自己与女人调情,和单亲妈妈发生关系,并导致她怀孕。

单亲妈妈穿了件可笑的裙子去丈夫的party上找他,却发现丈夫与众多女人的淫乱……我们渐渐发现,英格丽所幻想的这个关于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甚至是丈夫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她无聊时的消遣,在这个故事里英格丽几乎是无意识地投入了自己所遭遇或是刚刚所经历的事情或是某个情绪,而后来那个单亲妈妈的怀孕同样是她潜意识中对自己可能怀孕的猜想。

这个幻想故事是英格丽的内心世界和那些恐惧、脆弱、恐惧与悲伤的具象化处理,它就是英格丽内心世界,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抽象思维与情感。

而在导演处理下,我们看到英格丽这个刚刚失明不久女人焦虑而充满不安的心理状况。

所上演的这些现实影像正是她内心危机的源头,也因此才导致这个幻想故事的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于丈夫争吵的单亲妈妈突然变成英格丽自己,丈夫直接质问她。

这些发生在英格丽心中和脑海的对话被我们看见,而也通过这个假设的对话场景,英格丽渐渐看到自己的恐惧。

她所幻想的故事进入她的故事,两个故事最终融为一体,面对质问与疑惑,面对对于世界的不安,面对失明之后的生活。

在那个英格丽所不曾进入的那间黑屋子里,她那深藏着自己思绪与情感的幻想肆无忌惮,也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重拍阻碍,她才最终能走出去,面对自己内心照射的阳光。

导演新颖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那些虚实切换和镜头的剪辑几乎堪称教科书。

在这样新意和令人感兴趣的形式里,导演讲了一个面对自己生活的故事。

那些恐惧、不安与危机,都需要自己面对,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开门的方法。

2014 12. 22 下午

 9 ) 盲女的心路

最近看了一部很小众的电影,盲视一位容貌一般身材绝佳的妹子意外失明天天在家枯坐,性的欲望时时刻刻冲击又担心家庭的分崩,丈夫的变心于是开始构思小说天天宅在家中看A片的某男与丈夫聊天的某女都是自己人格意志的各种化身片子最最绝妙的地方就在那些阴冷灰白的背景当最后晚宴的一幕幕出现,幻化出各种场景真是让人击节赞叹,不知道似真似幻女主演技也很赞

 10 ) 难能可贵的自我娱乐技能

当孤独成为不可避免的生存状态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学学如何更好地和自己玩耍。

显然Ingrid是这方面的高手,整部Blind都是她的自我玩耍,玩得开心,玩得刺激。

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失去视力的Ingrid更能够肆无忌惮地专注于自己的欲望。

丈夫,单亲妈妈,猥琐胖大叔,都是她的欲望玩偶。

在最后Ingrid和丈夫对峙的情节中,丈夫冲她大吼,“这就是你所想象的?

把所有事情都和性联系起来?

”一股子不屑。

当然丈夫的质疑实际是她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就如同开篇猥琐大叔手淫过后把A片删除掉一样。

面对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还是其他的什么欲,满足之后的我们都会稍微自嘲一下,“平时装得像个人一样,真到这事上还不是跟条狗没有什么区别。

”人嘛,都是“贱贱”的。

为什么Ingrid会想象丈夫出轨?

不仅仅因为失明过后丈夫对她不再亲热,而是从一开始这种想法就根植于她的心中,和所有人一样。

他会和陌生女人聊骚,和她吃饭上床。

当然,这个女人的胸要大。

这时候Ingrid强大的幽默感来了,还有什么比捉弄自己丈夫更好玩的么?

大胸女突然失明了,甚至做爱的时候会睡过去,然后她怀孕了,打扮的跟只发情的火鸡一样出现在丈夫所有同事面前……她玩得不亦乐乎,高潮过后便是理智来袭,回到了二人对峙的情节。

片子结尾说,“我们会变得好起来的,只要他别再那么无趣了”。

无趣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也许比失明还要可怕。

一个有趣的人,比如Ingrid,即使失明了,也可以过得很好,她享受自己独处的日子,这是许多睁着大眼的庸庸百姓一辈子也无法体会的,Ingrid知道她比他们幸福多了。

《最后一根稻草》短评

有过的心路历程,只不过她是因为盲,很多人是因为爱情趋于平淡,不安全感,纠结,疑神疑鬼。中国式离婚的林晓风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7分钟前
  • 䟇鑄㩭
  • 推荐

失去视力后她试图把自己拖入一场又一场莫须有的危机中,用幻想丰满单薄的现实。描绘盲女的内心世界,具象化其心理危机。不断的跳切镜头如流水,太妙了。

12分钟前
  • 阿茶
  • 力荐

偏文艺了。这么高分怎么来的?

14分钟前
  • 呆呆的槑🐰
  • 较差

视角很独特但是实在拍得太苍白无聊了。

18分钟前
  • 沙发鱼
  • 较差

探索感受一种叙事手法。

19分钟前
  • 查拉图克兰德
  • 较差

转场真的不错,讲究的是一个错位和拼贴,人物的空间上的错位也让人倍感新鲜,几个叙事的阶层环环相扣,是否在基本的叙事和文本上玩出新意,需要不再关注真与假的问题,而是回归表达的价值,这一点,比同样玩文本游戏的《登堂入室》差太多。

23分钟前
  • 啊砸
  • 还行

women in the house

26分钟前
  • MardyBummm
  • 还行

剪辑挺厉害的,模糊了虚幻和现实。但叙事和角色过于界限不明,打乱了时空,逻辑崩塌,最后又莫名其妙地和解,不太能get。

27分钟前
  • 风满蜃气楼
  • 还行

首尾呼应的狗有点意思,盲的设定对形式毫无帮助

30分钟前
  • 冰山李
  • 较差

让人想起香水中的嗅觉,对视觉感官的放大

31分钟前
  • Laputa
  • 推荐

好看得要命,前半程的现实和幻想在旁白的加持下彻底融合,切换得毫无痕迹,看到聊天眼瞎那段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想着这片可能只是有点疯,到聚会那场才发觉啊是我熟悉的意识流文本影像互文虚实交接处的片子,就太喜欢了。用手挡住眼睛,她就看不见,抬起手,她又能看见,是真正的从“我”的视角出发,是完完全全的“我”呼风唤雨的世界,没有看过这种类型,像是我自己的头脑风暴。除此之外,那种细腻微妙的猜疑和信任设计得俏皮又可爱。《登堂入室》《纽约提喻法》《锡尔斯玛利亚》后我看到的第四部最爱的类型

35分钟前
  • Persona
  • 力荐

挺厉害的。意识世界当然也是现实世界,它们的两分或合一,说到底,无㚈乎一个“度”。

38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脑内实录。喜欢独白+想象事物细节的影像,各线转场与叙事实验用心是用心,流于小聪明,整体有点太IKEA。

39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没看懂

40分钟前
  • 芈小花
  • 较差

接受无能。

41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很差

虚实不断切换的剪辑深入描摹了盲女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让幻想看起来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与《登堂入室》如出一辙,尤其结尾晚宴那个场景,场景调度和转换无缝衔接,虽然这一技法贯穿全片,但无疑此处的段落被推向高潮。剧情细碎,很难理清,甚至有点烧脑,但整体非常圆润,把盲女这个人物刻画得有骨有肉,鲜活立体。

4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失明的世界,让一切变化都只能靠触摸,听闻,味道去感知。出现了不可探知的距离,也有了另一种角度,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另一种模样与可能。她用文字去记录这些感触,是日记,又像小说。想象力是小说家的生命。每个作家心里都有一片浩瀚的林海,和深不可测的黑洞。盲人作家设置了繁琐的又真实的幻境,尽情的利用想象力去营造了一个与真实相差无几的故事,让旁观者反迷了。这种亦真亦假的迷惑感一直到结束才恍然大悟。

49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还行

讓我一個人在家,會發覺原來自己內心邪惡是怪獸。

52分钟前
  • lamslee
  • 推荐

跳跃

56分钟前
  • 天涯孤客
  • 还行

一般

1小时前
  • Aren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