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时隔13年之后陈小春和郑伊健再次合作由庄文强执导的《飞砂风中转》已经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古惑仔系列,倒是与之前马楚成的《九龙冰室》有些类似,两者都是相较于之前的古惑仔系列更加具有温情和真实感的黑帮片,只不过在《飞砂风中转》中添加了更多的喜剧成分,片中郑伊健和陈小春展现给我们观众的不再是当年砍砍杀杀耍酷的黑社会,而是更加具有真实感的普普通通的大众中的一员,而至于片中安排的那位模仿梁朝伟的卧底,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个大大意外和笑料。
故事情节就不说了。
谈谈感受。
这部片子是实在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的。
看完之后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片中很多嘲讽,帮会选举,帮众公民意识。
帮会选举制度,帮会领导人贪污,都是一些敏感话题。
更让我难以想象的是我浩南对知识的渴望。
疯疯癫癫的鸭梨姐竟然也能想到帮会成员精英化。
厨子出身的山鸡哥满脑子生意经。
傻傻的剪刀伟让人有些同情。
无限放大了阿仁的警察使命感。
债台高筑的过气老大方中信。
这些人物种种的荒诞行为也许是在影射古惑仔生存的现状。
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8分。
一分给了惊艳,一分给了它的黑色幽默,剩下六分都给陪我度过青春的古惑仔电影。
如果曾经看过《古惑仔》系列,建议接着看看《飞砂风中转》,会让你更有感慨。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个问题偶尔会在脑海里蹦出来,当年那些站在校门口染着黄毛、绿毛的古惑仔们最后都怎么样了?
《飞砂风中转》就很好回答了这个问题,帮派老大任期将止却财务破产,看似威风八面的帮派龙头日常却是“一三五差馆、二四六殡仪馆”;最能打的两个头马打死不肯做老大,一个要继续做厨子,一个要去香港大学学炒股。
方中信的罗圈腿、郑伊健后退的发际线、陈小春隆起的啤酒肚,都极大缓解了中年男人的身材样貌焦虑,真是良心好片!
一个时代会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当年看似嚣张酷炫的古惑仔和非主流们,随着岁月流逝最终也只成为一道时代的划痕。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本片在讲什么。
本片可以看作是港人在回归十三年后对那个“话事人”的回应。
本片看似一个套着《古惑仔》外衣的《黑社会》,里面还掺杂着些许对《无间道》的戏仿(本片导演庄文强就是《无间道》的导演之一,里面刘浩龙饰演的那个警察角色显然就是无间道里的梁朝伟,进监狱拍照时他手里拿着的那个牌子可以清楚的看到写的是“陈永仁”的港式拼音)。
但其实本片要说的并不只这么多,它把这十几年来香港社会格局的改变,经济环境的起伏,政治环境的重新洗牌跟港人心态的转变都通过这个选举“话事人”的故事体现了出来。
其中的很多情节,很多对白都暗有所指,引人浮想联翩,特别是平时比较关注香港新闻的人。
当刘子聪饰演的“剪刀强”喊出“民斜杠主万岁,还斜杠政于民!
”的口号时,不知大家心中是何滋味?
临近回归前的港片里经常表现港人对大陆的那种未知,好奇跟恐惧感。
后来这种情况慢慢也少了,毕竟大家相安无事(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而且大陆又为港片带来了特大市场,引得香港电影人纷纷进军内地圈钱,也顾不得什么理想,什么诉求了。
记得我有一次在一个首映礼上曾向本片导演庄文强提过一个问题“你怎么看现在港片在内地收到的无情删改跟阉割?
你觉得这样经过阉割的电影在内地上映还有意义么?
”当时他的回答很简单“还是向前看吧”。
我曾经觉得他说的是“向钱看”多一点,现在看来,只要不用考虑大陆市场,香港电影人还是能够不失自己的特色,拍出原汁原味的港式佳片。
杜琪峰,彭浩翔,庄文强,你们一定要守住啊!
看惯了郑伊健和陈小春的古惑仔之后,或许很难适应这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片,但它给的正面意义又很积极,算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努力学习、爱护家庭、远离毒品,如此充满阳光的黑社会喜剧片可不多见,说得通俗一点,这或许就是一本正经瞎扯淡的极高境界了。
影片还恶搞了一下无间道和黑社会两部经典电影,特别是无间道的线,看起来是那么弱智的组合,恰恰却能给电影一个完美的落幕。
但凡剧情正常一点的黑帮片,弱智组合都活不过五分钟,也算是一种劝人向善吧。
恶搞黑社会之以和为贵的龙尾棍,不过是阿叔信口胡诌却能引得满城风雨,执迷不悟的人,在电影里都没有好下场,回头是岸方得善终。
影片双男主的出场时长并不均衡,前半部分完全是陈小春在场控,作为一个梦想要开酒楼的古惑仔,一边低调地杀鸡,一边勇猛地砍人。
跟着大佬方中信打生打死这么多年,如今已是有妻有娃幸福的一家,媳妇自然不想让他再碰江湖事。
方中信当坐馆期间亏空公款,急需要陈小春当一届坐馆帮他还债,可为了推掉这个差事,陈小春也是绞尽脑汁,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被逼走上最后一步。
幸好最惊险的时刻,郑伊健出狱了,曾经年少无知为帮派杀人入狱二十年,如今被老妈硬捧上位,自然也是非常抗拒。
同样是入过狱,学了先进的知识和思想,天行者里的郑伊健出来是想做好人,这里却是想入大学学习,编剧又怎么会让他如愿呢。
两个不想当坐馆的人碰到一起自然会是一出好戏,这一段编排足以以假乱真,而且充分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理论。
陈小春面对方中信的不断紧逼,能想到的不过是鱼死网破,标准古惑仔的模式。
郑伊健则不同,即便没有陈小春,他也能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应了那句“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很好的一鍋炒雜碎,有陰謀,有無厘頭,有刀光劍影,也有政治映射。。。
延續了古惑仔的精神,但是卻是教人向上的,簡直是青春勵志片!!!
香港最近10年沒有這種電影了吧。。。
不推薦實在過意不去
5/22/2011一三五差馆,二四六殡仪馆。
《飞砂风中转》。
片名出自1989年港片《我在黑社会的日子》的主题曲《飞砂风中转》,主唱周润发、罗大佑。
比喻人在社会中在江湖中如风卷起的沙子一般,不管疾冲还是兜转,都是不可自主的无奈。
而用做本片片名确实是点睛一笔。
影评除了立意和演员以外,都可以说是粗制滥造。
剧情并不精彩,甚至很杂乱。
据说拍摄周期为腾出下个档期而缩短了许多,所以很多场景都草草而过。
正应彭浩翔那句话:香港电影衰就衰在这里了。。。
但是嘛。。。
虽然很强词夺理,这却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港片的原因。
六周一部片,道具场景烂都没有什么关系,要是好就奇了怪了不是。
主要立意要有意思,演员要够野,台词要够深刻。
这样大家才会对这三点有深刻印象。
太好的细节反而可能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
(把粗制滥造说得那么天经地义好像不是很好呢。。
)其实我小时候并没有完整看过《古惑仔》,原因就是太惨了。
以前港片给我印象就是到结尾好人坏人都要死完。。
所以每次看到一个比较喜欢的角色就祈祷电影快点完了。
但是最后总是看着他要活下去的时候被打死。。。
那种感觉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的。。
不仅仅只是伤心而已。
所以我小时候对恐怖片的定义是好人会死的片。
其实现在看看《英雄本色》也就一个半钟头。
但是小时候看,总觉得过了一辈子一般。。
扯了那么长其实只想说当我看到陈小春和郑伊健同时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没有再多的感动和激动,所以怀旧气氛在我这里并不为本片加分。
(但是之后补了很多类似的片子才知道这个片子里全是梗!
不过我的态度还是,梗多也不一定是好电影啊,好电影也不是让你去找梗的啊。。。
)正如片名,人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都是无奈的。
而这种无奈影片用两个主角争着不当“坐馆”来反讽到了一个高度。
陈小春只想当饭店老板,哪怕和手下商讨杀人大事也会不自觉扯到菜去哪里进货好这个话题上来。
郑伊健只想读经济学,可惜他那句“我报了港U读ECO”被他老娘当作他被外佬强奸的后遗症。
两人多次躲来躲去最后还是被逼得要以决斗来定坐馆人选。
方中信做了坐馆,结果一三五被抓进差馆,二四六去殡仪馆送别死掉的手下。。
社团的经费也直接被亏得光光的,也不想再做坐馆,最后还被人剁成肉酱。
而最想当坐馆的白痴剪刀却被手下一个愚蠢的卧底拖了后腿。
这个以陈永仁作原型的卧底只想当警察,却因为自己太愚蠢却被黑社会人留了下来。
没有谁有什么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越想做最真的自己却越做不成,反而在命运的反方向上越走越远。。。
当然最惨的还是那些小弟。。
老大争做坐馆的时候去刀光剑影。。
老大现在争着不做坐馆还是要刀光剑影。。
命如飞砂。。。
那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该怎么办呢?
合唱一曲《飞砂风中转》就挺好的。
唱出了力量就去和命运做殊死的搏斗,唱不出力量搏斗玩了自己殊死了也算是不错的自嘲。
此曲调子不高,朗朗上口,很适合在KTV里调动气氛假扮沧桑大叔。
怪不得盗梦空间这种片子打到9.5,而飞沙风中转打到6.2。
年龄和阅历,决定了豆瓣上大多数打分的都是小白。
这部片子能看懂的人至少要知道或大概知道傅利曼的自由经济主义主张。
特别是飞沙风中转的歌配出来的悲壮,让人哭着笑,笑着哭。
即便愚蠢,有信念的黑帮,也比富裕指数上迷惘的大陆人活得真切。
发福的小春哥,让我想起读大学时出租屋里天天放着“神啊,救救我吧”,和天天混迹于毒品屋、KTV、网吧的日子。
青春不再,放荡不在,古惑仔们开始成熟的考虑儿子上哪所学校,政治是否民主,股票与期货涨跌。
虽然我们憋屈,痛苦的挣扎,看不到一丝社会的正义和光辉,但这部片还能让我们看到有人依然坚持、快乐、自强的表达着。
致敬,神片!
景气结构性复苏,代客扒车20蚊,卖盗版碟全被BT download打到,贩毒有500蚊吸到饱,保护费全都交给港府了。
血汗钱交给“根植香港,服务世界”的“大丰银行”打理还投了雷曼债券...燕子归巢结果信奉了弗里德曼的芝加哥经济学派。
挺有意思的。
说不流畅的人应该是看不懂吧。
當古惑仔們長大以後——《飛砂風中轉》 之前看花絮,感到這部片子一定是一部充滿黑色幽默的片子。
看完之後,全片無數爛gag,但是被一幫實力雄厚的演員表演出來,著實好笑。
片子其實挺普通,有不少漏洞和節奏上的問題,但是不得不說笑點堆積起來掩蓋了失誤。
從電影院裏走出來,發現周圍的觀眾也同我一樣對其中情節大肆評論,很多場景叫人回想起來仍然忍不住會樂。
這片子最雷的一點莫過於突然出現的《飛砂風中轉》大合唱,雷到外焦裏嫩,還有最後鄭伊健的那段歸信於主,好佩服曾經的陳近南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大概是古惑仔們長大以後的真實狀況搞笑版,讀大學的讀大學,開飯店的開飯店。
什麼幫派裏的老大位置,只有老一輩人還介意,只有智障還去爭而已吧。
這世界,難道不是生命更重要一點麼?
所以安安心心做點生意,學點知識,說不上改邪歸正只能說但求安穩。
所謂兄弟義氣,幫派精神,早就同這個時代相抵觸。
以前混幫派也是為了占一塊地方收保護費做老大,而現如今最大的黑幫是政府了,還有什麼地盤可占什麼黑社會可做?
還是好好做個小市民吧。
如同我當年迷得神會顛倒的山雞陳小春,也不是照樣娶老婆安穩過日子,和諧盛世,不求深刻但求歡樂。
新知+1,困意+10
#27thSIFF UME影城(新天地)映后场电影本身不是很出彩,听完映后其实是构思很好的,想利用弃婴舱的话题来引发社会对性侵性暴力的关注
Pavane for an infant借用拉威尔的*for a dead princess熟悉的张吉安语法符号,华人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的主观经验,落点在非自愿生育上给女性带来的伤痛,正邪对立被摆在两性之间,显得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是张吉安对于那个不一样吉隆坡的描绘,仍然令人深陷其中,大都市景观几乎完全被隐去在背景中,取而代之的是朴素的看不出时代背景的生活场景,无时不刻被大自然的神秘气氛所侵入,观影体验上有一种跟着女主的那句台词深呼吸的放松感,母系氏族的奇观性舞蹈,好像在告诉女孩们可以有逃离的出口,然而结尾印度婚礼的孔雀舞又好像在宣告一种背叛。每部必出现的拿督公,这一次被狠狠黑了一把,也算是一种自反的趣味,还有拿文艺男青年开涮,引起全场哄笑。比五月雪观影体感友好一些,但是没有了五月雪最后的震撼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明明去年《五月雪》就上过当 我怎么就不长记性呢意象很多 也知道你要拿来做什么但这样搅成一锅粥 没有讲故事能力只是把现象摊出来 意义何在?
过于冗长了 无聊大于惊喜 这片子让我本就无聊的香港之行更加无聊了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马来的民族结构非常复杂,然而女性共享着相似的命运。但本片既想呈现这种议题,又非常迷恋于拍摄巫术等民俗的东西。看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拍什么。
202508于槟城影院第二次看导演张吉安的作品,比上一次看《五月雪》要平和一些。
还可以
#Hiiff2024是枝裕和要是能看过这个也不至于把《掮客》拍出那个鬼样子了(
牵扯到不同的群体(米南加保母系氏族、马来族、印度人、大马华人)、信仰(穆斯林、无神论者、佛教徒)、各类女性的困境,塞得满满当当,很像导演观察到很多案例,但是没有很完备地调查其中某一个的来龙去脉一样,停在表面,不过无一例外都对男性进行了调侃,除了涉嫌迷奸女性的神棍其他的男性角色均不在场,更像是虚空索敌了。监控的视角贯穿始终,摄影机的摆设位置也很刻意,要么极低要么极高,却始终和具体的人保持着距离,处理这种公共性极强的话题,放大媒介会显得冷冰冰。张吉安导演处理民俗与神秘仪式还是更驾轻就熟,吃碎盘子那个桥段像吃了菌子一样,但是过多的奇幻元素也会消解掉现实的沉重,让影片看起来向猎奇的方向偏移了一些。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也就比想飞的女孩的导演聪明点儿
APR/2025HKIFF49 第二部fish的角色设定有点太理想化了,而另一个女孩(怀孕的小妹妹)的演技看起来也有点尴尬,关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部分也是看得一知半解,而多语言混搭的台词让我好出戏。
一开始觉得节奏很慢有点闷,但后来渐入佳境,感觉画面很美,摄影很讲究,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展现了马来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宗教习俗(母系社会米南加保真是第一次听说,一开始觉得好棒,但最后看到竟然会丢弃男婴啊怎么会这样),还融合了一点点魔幻的感觉。表面上看是讲弃婴、生育、宗教,但背后的真正议题其实是性侵,因为绝大多数弃婴都是性侵的情况下诞生的(由于宗教原因堕胎是违法的)。看完觉得马来西亚的性教育和性别平权运动任重道远啊!才知道廖子妤是马来西亚人啊,难怪会讲这么多语言!但是女二的哭戏好可怕啊😂 最后那个天师就是性侵女二的继父吗?感觉也没讲清楚啊😂 2025siff第二场,见到了导演和摄影,导演说拍这部片很低调,怕马来有保守势力来反对,哎,太难了(本来还挺喜欢马来的,现在觉得马来好保守啊)
(7/10)#HKIFF49 導演對伊斯蘭教的內容很了解 他本人好像是佛教徒 影片中用了很多宗教元素 比如蝸牛 通過他的講解可以了解很多這種宗教中的故事 以及母系宗族 完全重女輕男的部落 影片故事圍繞一個能夠幫助因為意外無法扶養小孩的母親的放置嬰兒的窗口 超過三十秒便無法反悔 來這裡的有被親戚強姦生下孩子的十四五歲女孩也有一聽說女孩懷孕就消失不見不負責任 導演說這種窗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情況 爭議很大 但有些不解女主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尋找自己曾經放在這裡的孩子 這種行為按道理來說不被允許 但院長反而會幫她尋找
能看到映后谈真是太好了。想说有些人真的不懂马来西亚也不懂马来西亚复杂的种族之美,好了今天不要再生气了,已经被败坏的穆斯林秩序气过一遍了:)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