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夏天,我和某个男孩子一起去看了电影《头文字D》那个人的很多事情我都记不清楚了但关于那部电影,画面却一直清晰某天听到一段杜汶泽吐槽《3D肉蒲团》的音频忽然想起很多年前,《漂移》那首歌里。
杜汶泽跟Jay的对白。
于是重新翻出这部六年前的青春电影重新看了一遍。
当高桥凉介和中里毅站在山上开始一场比赛凌晨微微带凉的风仿佛吹过面颊。
我知道,一场青春就要开始上演。
带着“藤原豆腐店”几个字的白色AE86,在凌晨的秋名山上摇曳着光芒一晃而过车中昏昏欲睡的少年,山头明明暗暗的灯塔。
车行处,一阵风卷起片片落叶,路边沉默的地行菩萨,车里的豆浆涌成了一圈漩涡,却没有一滴倾洒……电影就这样,用几个莫名的镜头开了头……延续港片一贯的快节奏,毫不拖沓。
情节顺理成章,行云流水一般地流畅。
一些偶然,一些刻意,让一个默然活在父亲打骂之下毫无个性的的高三学生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藤原拓海最终走上了车手的路。
这些偶然,或许也是必然。
拓海早晚会发现自己的才能。
但那时他或许未必会选择做一个车手。
改变这条人生道路的,是时光,是遇到自己最美的年华,是一切皆有可能的年轻时光,是什么都不畏惧的青春。
而高桥凉介这个人物,虽然背景交代的笔墨不多,但是这个孩子的老道,成熟,心机都可以算作是灵魂人物。
从一开始跟中里毅约定比赛山路。
指出中里毅GTR在比赛山路的时候的存在的问题。
而中里毅在练车时,遇到了半夜去送豆腐的藤原拓海。
秋名山车神的存在,使凉介顺着“藤原豆腐店”的线索,找到了藤原文太。
虽然挑衅和激将法依然被拒绝,却使得文太推拓海出来参加比赛最终发现拓海的才华,鼓励他,并且一点一点引起拓海对赛车的兴趣。
凉介,真的是个很有才华的领军人物。
在他的光芒之下,虽然出镜时长跟同中里毅几乎没差,只赛了一场比赛但跟中里毅炮灰般的衬托不同,而凉介的比赛作为压轴,光芒四射了一把。
凉介比的不是路况的熟悉,也不是飘移的技巧。
这些他都自知比不过拓海。
但他却有战术,有头脑。
所以才会在最后一小段开着FC领先了神一般的AE86。
我记得当年看过这部电影,虽然觉得单纯,有点呆的拓海很可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的样子实在是惹人喜欢。
像Jay刚出道时候的样子。
有才华,却低调。
还有永远都对自己和对手了如指掌的高桥凉介也是青春无敌帅气毕露的呀……那时候的陈冠希,也可以说是一时无俩,风光无限吧毕竟青春逼人的经典,总是难以复制的美好。
如果不是因为陈老师的电脑事件单纯看着陈冠希在《头文字D》的表现。
我想我会有多喜欢当年这个孩子?
六年转瞬而过。
如果把时光停留在那个刚刚遇见的画面。
我也会惊叹一句。
青春。
真好!
整部片子,摆明了就是面向目标人群——高中生,这个点找得非常准。
整部片子里,老爸基本都是傻傻的,即使后来灵光一闪,也不过是剧情需要罢了。
中学生都是这种想法。
结尾的时候,突破了滥情,把男女主角的吻提前,对于这种片子而言,算是最大的进步了。
导演很有眼光,找的演员都挺像日本人(为啥不找金城武呢?
)片子里的男人都抽烟,未免有带坏未成年人的嫌疑。
我承认,其实我觉得陈冠希低着头抽烟的样子挺帅的。
《头文字D》,又是一个关于速度的故事。
“D”是Drift的简写,就是车迷们平时说的“甩尾”(汽车用语。
指车疾速行驶时疾速拐弯,车轮横向滑动的状态),全部的意思就是“甩尾”第一。
这部电影放弃了花哨的特技,大力发掘视听元素,引擎、制动等音效做得十分精致,加上广角取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作为一部商业片,《头文字D》无疑是很成功地满足了观众的视听要求。
一直觉得周杰伦演电影是一记险着,声音的面纱一旦揭开,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个周杰伦呢?
好在周杰伦选择了《头文字D》,选择了用本色演出来完成自己的第一次。
在所擅长的音乐之外,他又一次成功了。
我没有看过动漫的《头文字D》,不知道原著里的拓海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物,但是,我很是认可电影里周杰伦扮演的拓海——沉默可爱而又低调的男孩,懂得忍耐,对于心爱的女孩,表面上淡然处之,内心却热情洋溢。
我觉得周杰伦的感情戏演得非常本色,把一个男孩初恋时的憧憬青涩表达得恰到好处。
很喜欢拓海飙车时的眼神,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却又异常犀利。
欣赏这样的自信。
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JAY的眼泪。
当他意外撞见女友和一个男人在进行性交易时,骄傲的拓海选择了离开——离开的那么坚定,那么断然。
但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哭了,委屈,伤感,却又义无返顾。
我想,一个男孩总要在一次挫折后成长。
“青春酷尽,飙出梦想”是影片的宣传语,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想,我们的青春该怎样地“酷尽”。
对于拓海来说,美好的青春随着那个初恋之吻烙上心底,然后又将随着他看到的那个突如其来的“真相”而永远地隐隐作痛。
在这里,“酷尽”的“酷”字还带着一丝残酷的意味。
也许,这不是我们理想中想要的青春,但确实是我们真真切切经历的生活。
喜欢内敛的拓海。
喜欢JAY诠释的拓海——我想象中的周杰伦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啊。
昨晚我在秋名山输给一辆五菱宏光 他用惯性飘移过弯 他的车很快 我只看到他有个修楼房漏水的招牌 如果知道他是谁的话 麻烦你们跟他说一声 礼拜六晚 我会在秋名山等他B版:是我。
那天看过你的车,我发现一样东西,你每次过弯都很不自然。
虽然你这辆车的马力很大,不过车头很重,秋名山上那么多急弯,你每次入弯,就一定会推头,尤其是最后那五连发夹弯,你每次都拿不准最好路线。
除非你能克服这个问题,否则你是斗不过我的五菱宏光…C版:我是五菱宏光的车主,后窗上印着修楼房漏水招牌,上个月在秋名山超了几辆跑车,据说有丰田86,GT-R,MX-5,mustang等,现在我是信心爆棚,在大街上见缝扎针,导致后面所有车辆都对我烧胎按喇叭,我很困惑,昨晚我在秋名山下坡,被一辆三轮车干了,他只使用两个轮惯性漂移过弯,很快,车上写着SB快递的招牌,有人认识的话麻烦告诉他,他的快递掉了两个,一个范冰冰版一个志玲版,都很好用,就是润滑剂太少哥哥的D版:一个礼拜前,我给GTR车主寄了两个包裹,走的是SB快递。
现在打电话给我说没收到,他表示很失落。
其实我没告诉他那两个包裹是狗狗发情期用过的,在电话里我安慰他,我这还有苍老师版本的,下次让专修房顶漏水的师傅顺带过去。
再来个E版:三天后,GTR,五菱宏光,三轮车相约秋名山,争夺苍老师限量版,一局定胜负。
发车号令之下,三车齐发,前半段胜负难分,就在进入五连发弯道不可开交之时,从后面冲出一辆电瓶车,他以一轮惯性飘移过弯,以强大的气场瞬间杀出重围,他的车速很快,只看到他T恤后背的标语——飞机动车!
可能没有看过《头文字D》动画的观众会对该片有些正面评价,但是看过动画之后,你就明白《头文字D》电影实在差强人意。
原本日本文化就有把事物推到极致,力求完美的特点。
在动画中,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这一点又被极力的放大。
所以动画中的漂移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极限的效果,这也正是看点之一。
但是电影中由于采用真实车手表演漂移,当然无法达到动画中那种夸张的效果,视觉冲击力下降了很多。
周杰伦第一次演电影,演技之差有目共睹,拓海的性格是柔中带刚,木讷中另有锋芒。
这样的角色对于专业演员来说尚是不小的挑战,更何况一个根本不会表演的人。
选择周杰伦更多的,是一种商业上的炒作,而对于影片本身,有百害而无一利。
整体上,如果没有前期的那些炒作,没有所谓的大投资噱头,可能更能让我接受。
翻出一篇写于 2005-07-22 11:50 的评论:**我也曾经这样带着她,在日本的街道上飞扬而过。
**女孩子需要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她们相对虚荣我能理解,女孩子可以接受年纪大很多的男人,男生却很难接受OBASAN的TOUCH。
所以在日本,援助交际很多。
我在国内也遇到很多。
说句不是爆料的话好了,LQ里面就有,我也接触过。
这很正常。
所以,很多BF都不愿意去想象而已,知道还是知道的。
希望男生们不要气馁,努力超越自己,做自己,早日拥有自己的财富。
**阿木告诫JAY,小心这个女生 反而被打, 很能理解 但是 当 导演安排阿木说“我7岁就认识你,你居然为一个女人打我?!
”我很感动,在很多男人心目中,兄弟般的友情是绝对重要的;但是男人结婚后,面对老婆不断地妥协,当有一天,他发现他不能珍惜自己的兄弟情的时候,他会很伤心,很绝望;那一刻,他失去了自由,老去**好车子是需要调教的,车子是物体,你怎样设置它怎样反应,所以只要有计算机,RS232接口调教好,只是时间问题;人不一样, 从一开始你必须确定她是否属于你?
如果YES,你还是有机会调教得,否则,根本不必浪费时间,默默忍受爱神搭配给你的意志上的强奸即可。
狄晓峰 看〈头文字D〉感受一二。
2005-7-22。
第2160部2005年,动作剧情电影《头文字D》(这个海报特意改了颜色来剧透呢)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重新看一看这部电影,可能是中国电车的崛起,也意味着油车这个时代的过去,就像周杰伦的那个年代也已经慢慢远去了,当初也是吐糟周杰伦表演的生硬,不过也许天才之间特有的气质就是如此。
现在回首,谁知道当年吃的都是细糠啊。
这个阵容,真的是绝了,而且都好年轻呢真好
还有一路向北这首歌,也是最后的绝杀,可以看到电影用了很多心思,剧情也尽量还原了原著,镜头的切换也挺有感觉,(虽然手法有点PPT,哈哈)节奏上一个小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真的非常过瘾,当初漫画的画风我是相当接受不了的,但是故事的叙事还是非常好的,再加上这些神演员,黄秋生真的演的太传神了,(当然晚节不保的事情就另当别论了)
哎呀呀,经典真的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现在看起来更是感触良多。
---我是一路向北的分界线推荐指数:四颗星,好看,谁能想到当年吃的是细糠啊。
喜欢周杰伦,是因为他的歌曲《爱在西元前》,和他的第一部电影《头文字D》。
那青涩的小模样,臭屁的狂拽屌样,可不就是现在的周大天王。
一如既往地可爱害羞,带点童真的大男孩,坚持自我,坚持唱歌咬字不清楚,孝顺父母的正能量男神,已婚,儿女双全。
其实,我觉得黄秋生这样的颓废大叔更有味道,原本是秋名山车神,结婚后淡出赛车圈,可惜老婆却丢下他和儿子走了,他开始酗酒,早上做好豆腐,让还没有驾照才读中一的儿子拓海开车送到秋名山,拓海为了能早点回家睡觉,车开的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稳,因为父亲会在他的车上放一杯水,如果洒出来一滴,就别想回家,回家也是一顿胖揍。
最后拓海变成了飘移大神。
最好笑的是阿木的父亲向黄秋生抱怨,我年轻的时候赛车就不如你,你是疯子,结果我的儿子更是个废物,黄秋生说,我有说过我的孩子正常吗?
这部电影真的是帅哥云集,余文乐,陈冠希。
因为高桥凉介,08年“艳照门”的时候我在心里偷偷的为陈冠希喊冤,真是可惜了,如果放到今天,根本不算什么,毕竟出轨都能被原谅,何况人家男未婚女未嫁,曾经的花美男,如今却满满的赵本山既视感,岁月这把杀猪刀,一砍一个准,连风华绝代的小李子都没放过,何况你我。
夏树和拓海去海边玩的时候,我们的男神居然露点了,可惜没有一点看头,男人没有肌肉就像女人没有胸一样,像干瘪的白水鸡。
夏树的那个主动的吻让拓海傻笑了好几天,可惜转眼夏树就投入了“怪蜀黍”的怀抱。
阿木告诉拓海,夏树和一个男人进了酒店,三万块,包夜,熟人还可以便宜点!
被拓海揍了一顿,打的流了几天鼻血,还担心会不会以后每月都来一次。
这个胖子也是用生命在搞笑啊!
AE86车太旧了,终于在和京一的一次追逐中败下阵来,引擎坏掉了。
凉介约京一三周后再赛一场,希望拓海也来,如果需要车,他可以提供。
拓海说:不好意思,我只想开自己的车。
拓海转身挥手离开,这个背影既帅气又落寞,让人好心疼。
还是黄秋生厉害,给AE86装了一个赛车引擎,起死回生。
拓海不适应这个引擎,怎么都开不快,黄秋生带他到秋名山兜了一圈,只用了三分多钟。
并且告诉他:因为一直都是你自己在跑,从来没跟人较量过,记住,千万不要有跟人斗的心,不要跟人比,你要赢得是你自己。
这句话对我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考那段时间里,压力超级大,我就用这句话鼓励自己,你要赢得是你自己。
再忍一下,再坚持一下,很快就会过去了。
拓海赢了京一和凉介,成了真正的“秋名山车神”!
最后拓海也加入了车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赛车手。
这部电影周杰伦贡献了两首歌曲,旋律动听,而且其实只要对着歌词,还是可以听得清楚他在唱什么的。
有才华有思想的人,就是神。
因为神以前也是人,不过他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成了神。
从港日合作的第一部漫改电影《孔雀王子》的成功开始,漫改电影就成了香港导演尝试商业片的香饽饽。
漫画本身的成功证明了它有一定受众,如王晶的《城市猎人》和蓝乃才的《力王》,本身就是极为成功的漫画作品,所以改编成电影自然也是如鱼得水。
而从成功的案例中也能看出各个导演相较之前自己的作品有何改变?
如从《城市猎人》中可看出王晶一贯的搞笑幽默与另类粗俗,但从《力王》中,却能看到一个不同以往的浮夸癫狂的蓝乃才。
而在2005年,一对合作拍出过《无间道》的拍档也开始了他们对漫改电影的尝试,他们就是:刘伟强和麦兆辉,而这部电影就是:《头文字D》。
《头文字D》由刘伟强与麦兆辉联合执导,在上映当年便取得票房冠军,作为一部标准的商业片,这是个很傲人的成绩,但电影与原著的观感迥然不同,备受争议。
其实也不难理解,受限于电影的篇幅,想像原著一样将人物的成长巨细无遗的展现,那是不可能的。
哪怕刘伟强多次强调这不是一部单纯讲述赛车的电影,里面还夹杂了亲情、友情、爱情。
但是导演对于整部电影速度感的过渡追求,就会造成除赛车以外其他方面的薄弱。
但好在刘伟强将他所展示的重头戏展示的很完整,很细致。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对氛围感的把控极强,开篇是节奏感极强的鼓点十电子律动的音乐出现,然后通过一些公路的空镜头,将故事发生的场景,时间,人物逐个出现,最后在片头出现后,留下一个主角是谁的悬念?
这一段的镜头里,景别大多都是全景或远景,色调偏暗,光效也被调出一种朦胧的效果,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就是神秘感,加上给的人物信息量不多,就将开头的悬念衬得更让人期待。
开头也定下了全片夜晚的美学风格:迷幻的灯光,蓝青的色调形成了一个冷厉的夜景,仿佛随时有一阵秋风会掠过。
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酷。
而仅从开头看,如《无间道》那种双人视角多信息量强冲突开局才是刘伟强早期的风格。
《头文字D》的开场实在是刘伟强作品中少有的弱戏剧冲突开场。
而这种改变也正是来自于作品原著本身的风格影响,按风格分类,《头文字D》属于少年热血番,主要是描写一个少年的成长。
而这种作品并没有像《无间道》那般的深刻与厚重,因此,同样选择强冲突开局就会让刘伟强所想表达少年的亲情、爱情、友情被热血所冲散,使得情感的表达浅尝辄止、流于表面,让人来不及好好体味和感动。
在保留原作风味的情况下,加入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刘伟强敏锐大胆的改编创作的体现。
刘伟强的敏锐大胆还体现在他对人物的表现上。
在《头文字D》拓海第一次正式赛车时,小胖子被为难,在对讲机的使用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结合垂直揺摄和剪辑上的硬切和定格。
让AE86的出场充满了单刀赴会的气概。
随后拓海的出现,缓解了电影内紧张的节奏,此处朋友和对手都做出质疑,为接下来更精彩的高潮做铺垫。
紧张的鼓点音响出现,用几个快速摇摄配合剪辑上使用的闪回和画中画,将紧张的氛围推到最高。
飙车途中,大量的出现了双方的面部反应镜头,来到最关键的三年发夹弯,在快速的切换挡的手部特写和面部表情特写,最后接上一个全景的超车镜头,宣布了藤原拓海的胜利,将观众的情绪全然发泄了出来。
这一场戏,完完全全的将拓海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的那种意气风发的气质以最潇洒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但少年的成长不会尽然是快乐和成功。
当拓海赛车事业大获成功时,电影结尾似乎也要落入商业片一贯的大团圆结局的套路。
但刘伟强却出人意料的用了一个反高潮叙事来做结尾:主观镜头里,拓海远远的看着夏树从叔叔的车上下来,转用小景别,他开着车离开,夏树后悔痛哭,在车上这个私密的空间里,用一个长镜头的特写,配合响起的《一路向北》的音乐,稚嫩的拓海尝到了失去爱情的痛苦滋味,少年也充满遗憾的成长。
至此,刘伟强对拓海这个人物的刻画已然完满。
《头文字D》作为刘伟强的一部漫改商业电影,可以看到他以往作品中的严密的故事结构和细腻的人物刻画。
但过多快节奏的赛车戏份,又使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也失却了张弛有度的气魄。
但仅从漫改片的角度看,《头文字D》在尊重原作的情况下注入了自己的理解,美学风格突出,充满了一种新都市的美感,技巧绝妙,也不失为是刘伟强的一次敏锐大胆的改编创作。
十五年前我其实也没看,不过知名摄影师陈老师的大名我还是知道的,在很多年前某一个无聊的下午我突然开始好奇并且翻他的旧作品,想知道他当年到底帅到啥程度,以至于这么多无数粉丝做梦都梦不到的女神拜倒在了他的牛仔裤下,还留下了纪念在他的硬盘里。
当然年少无知的我除了觉得陈老师帅得其所之外也没有多少其它的感觉,哦对了,还循环了一段时间里面的bgm 老话说得好,不听老,啊呸!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拓海在路上看到夏树在一个男人的车里的时候突然变道追了上去,留下一脸懵逼或许还有一点担心的朋友们
从一开始的怀疑震惊一定要去确认到百分之百确认之后绝望的逃跑,留下追不上他跪在地上号啕大哭的夏树,一段感情就此结束。
有人说这是拓海爱情童话的破灭,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甚至拿拓海当绿帽子的代名词来调侃,可这一次看到夏树那个痛苦的背影,听到她的哭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也是夏树的爱情童话的破灭。
回到家的拓海打电话给陈老师说要加入他,老爸点了一根烟,笑了起来,虽然父子俩都被自己最爱的女人狠狠的伤害了,儿子及时止损,或许命运会有所不同吧。
在很多个意难平的夜晚,我都总是希望幻灭的爱情故事会有美好的转折,但是如今看着这两个人,越来越觉得,过去了的事情就无法再挽回了。
从本来就沉默寡言的呆瓜拓海那一方来说,他亲眼见到自己心里最美好的人的性交易,这种冲击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缓解,而且他果断且理智的选择了飞快的逃离,加入车队,离开了这里,或许他再也不想回头看这一片草原了吧。
从自小生活困难的夏树的角度来说,她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失去拓海,她还会有勇气去做些什么吗,她还会有勇气去相信爱情吗,我不知道。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看的太憋屈了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