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主演:伊德瑞斯·艾尔巴,丽贝卡·弗格森,加布里埃尔·巴索,杰瑞德·哈里斯,崔西·莱茨,安东尼·拉莫斯,摩西·英格拉姆,乔纳·豪尔-金,格蕾塔·李,杰森·克拉克,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来源不明的一颗导弹朝着美国发射,谁该负责?又该如何应对?一场分秒必争的角力就此展开。详细 >
拍成这样……
Whether it’s insanity or reality, it’s A House of Dynamite, explosive, on the edge. @Palace Moore Park
毕格罗最差的作品。。。。但是属于她的舒适区也不可能会太差,用非常细节和严谨的镜头布景但宏观的创作语言来讽刺一场带黑色幽默的“炸裂白宫”,看似细节的全是草台班子。反正到最后收尾很紧凑什么都没发生,伪装成商业片的独立片(maybe)中文译名完全是最大的败笔。毕格罗在谈录政治议题相关能这么成功是意外这些看似男本位的片子永远带着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这种细腻和豪放不羁并存是很多导演难以捕捉和调节到的。
NYFF No.08|毕格罗的每部电影都关于一个事件。这次是一枚核弹入侵美国本土,核弹发射国无法被定为,将焦点完全锁定在美国各个机构和系统的应对之上。将“核弹落下前的18分钟”以三种不同视角呈现三次,不预设立场,更像是带领全体观众进行了一次军旗推演。从外观来看是最为纯血的政治惊悚大片,各方反应环环相扣,类型爽感充足,两小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很高的调门但没有泄气实属不易。(具体文本上涉及的政治军事术语太多所以感觉只听懂了60-70%,待月底上线后重看。
BIFF “We did every fxxking thing right”But still failed 凯瑟琳·毕格罗再一次用其精湛的手艺让每一分钟紧扣心弦,同时对时代症候一针见血
soooo good
尽管停在结尾有太强烈的未结束感,但整体上还是很吸引人。一个事件讲三遍,这种紧张感总体上一直有保持住。在大的道德(或者说对公)和小的关系(对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能保证后者,但也能让人relate。但刺激感这么强可能也是因为这类题材看得少,觉得各个场景都很新奇。
并非协作也称不上解构,也没有抽丝剥茧或破釜沉舟,只是在这场危机中通过不同位置、不同心态的“选择”或“判断”收获几个并不具有普适性的人物性格切片。在一次次的重返中,除去焦躁的惶恐与徒劳,我们并没有收获什么新事物。
#2025Busan IFF#政治惊悚感独一份的塑造能力,摄影机的运动完全服务于叙事,给人一种平稳发挥的踏实感📽️
北美首映,故事从三个视角说了三遍,但是没有时间上的推进,有点像纪录片大开眼界,但是看完有点憋,没有淋漓尽至的感觉,还是跟zero dark thirty差不少。凯瑟琳毕格罗的胳膊慕了💪,然后才知道她70多了!
这是个pilot吗😂看白宫怎么应对sev1 incident😂 这么好看 这么讽刺 怎么没有结尾 纪念我第一次来MOMI看电影
NYFF 63 首映场二刷 纪录价值加大分推荐设定荒唐? 不妨换个角度想——美国一直没受到核威胁,岂不是永远也没法拍白宫应对核威胁的纪录片了? 毕格罗把这个假设提出来,再用相当写实的方式“纪录”,岂不是大功一件?00、10世代的各路爆米花电影把白宫反制危机拍了一遍又一遍,而这部描写的真实性吊打之前一切——没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全是繁杂的手续、日常的打卡上班、全都是极度脆弱,先想着家人,担不起各自责任的普通人。而需要黑暗森林的反制时刻,总统真的下得去手吗? 三次讲述都停在同一句台词,逼问力度Max,选了个黑人总统也显然没有黑谁的意思,就是把问题很极致地提了出来。剪辑笔记:纪录片风格一直很帅,不如就学学开头花字好了——各种缩写展开,到头来还是批判这些笨重、繁复的系统
毕格罗水平。
@Dendy 很纯粹的政治惊悚电影。对现代的核体系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大概就是发生在十几分钟内,在几间屋子里。这个切口找的精准,乃至不仅没有一个大场面,就连被核打击的城市都没露面,最外化的悲痛也就是那纵身一跃。营造氛围无外乎靠配乐、剪辑、手持摄影,重心还是放在打磨这个三条线的重复叙事结构上了。联系多个时空的是小小的视频会议,视角随着人物决议权的攀升不断切换。第一段就交代了事件结局,而剧本的真正悬疑则藏在一直黑屏的 POTUS 背后的时空里。对于影片的表达,展现这些人会怎么做,比是谁发射的、有没有成功拦截,要重要得多,NOT IF, WHEN; DUNNO WHY, WHAT'S THEN? 缺点就是虽然讽刺和警示意味达到了,但这真的没有很好看。格蕾塔那段像为了展现分会场连线的外景主持人似的。
#biennale82press 高于预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沙盘模拟,分段以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似乎最后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但影片最开始的爆炸镜头似乎已然说明了什么。不禁让人思考美国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我们全人类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或者当你是做决定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是会投降让自己暴露在外,还是赌上所有和所有人同归于尽?
合格的商业片,老生常谈但在技术节奏的加持下完成度很好,纪录片+大特写,本来前十分钟感觉是烂片预警最后还是看进去了,对组织机构的拉锯描绘非常真实。感觉更应该直接上院线而不是参加电影节,有点格格不入。“火药桶上的白宫”或者“白宫火烧屁股”更贴切一些。
一直在想她为什么会想拍这个故事,因为这也不是在映射某某人,而是整个制度。还是用这样一个不太新颖的三视角手法。从力度来讲远不如猎杀本拉登。
个体还是集体?毕格罗做到了照单全收。这个结构确实挺奇怪的,后段基本是在前段基础上给出一小截信息量,从而填充这高密度的“20分钟救援”。与其说她对每个视角产生兴趣,不如说她在用无数公务员长官的意志去构成美利坚这个政治实体,让观众细致地注视“美国”作为濒危生命的各个肌节之处,人物像是血管里奔涌的血红细胞,然而真正动人的是他们的霎那间的停顿、迟疑和崩溃。即便是宣泄情感之时,毕格罗仍冷静地拆解着特权阶级的运行。在极致的压迫下,每个人都传递着那个火炬,然后等待着大火将自身吞没。
用18分鐘的混亂去觀察高壓系統與身處其中的個體,故事每重複一次,結局就更不重要一些。畢格羅講話比想像中溫柔得多。
#venezia82 7/10 当白宮WASH发现从太平洋somewhere(=nowhere)飞来不明飞行物时,me:MEGATRON! 世界上被害妄想症最严重的国家就是美国。看前两段时一直出戏:com’on,你们被外星人袭击的概率比被🇷🇺、🇰🇵和🇨🇳高多了。直到第三部分总统露出真容且以他为主角叙事时才认真起来。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拆弹”,而是像the Hurt Locker一样,抛出一个概念(本片为原创),引发思考。毕格罗的电影都是对美国精神的自反。另外,本片关键除了结构,还有总统演员的选择,Elba 是正解。他只声音出演时可以和川普很像,形象又decent。到关键时刻,作决策有强大的系统支撑,但最终决定权在一个人身上。美国需要一位真正的好总统。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拍成这样……
Whether it’s insanity or reality, it’s A House of Dynamite, explosive, on the edge. @Palace Moore Park
毕格罗最差的作品。。。。但是属于她的舒适区也不可能会太差,用非常细节和严谨的镜头布景但宏观的创作语言来讽刺一场带黑色幽默的“炸裂白宫”,看似细节的全是草台班子。反正到最后收尾很紧凑什么都没发生,伪装成商业片的独立片(maybe)中文译名完全是最大的败笔。毕格罗在谈录政治议题相关能这么成功是意外这些看似男本位的片子永远带着女性导演特有的细腻,这种细腻和豪放不羁并存是很多导演难以捕捉和调节到的。
NYFF No.08|毕格罗的每部电影都关于一个事件。这次是一枚核弹入侵美国本土,核弹发射国无法被定为,将焦点完全锁定在美国各个机构和系统的应对之上。将“核弹落下前的18分钟”以三种不同视角呈现三次,不预设立场,更像是带领全体观众进行了一次军旗推演。从外观来看是最为纯血的政治惊悚大片,各方反应环环相扣,类型爽感充足,两小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很高的调门但没有泄气实属不易。(具体文本上涉及的政治军事术语太多所以感觉只听懂了60-70%,待月底上线后重看。
BIFF “We did every fxxking thing right”But still failed 凯瑟琳·毕格罗再一次用其精湛的手艺让每一分钟紧扣心弦,同时对时代症候一针见血
soooo good
尽管停在结尾有太强烈的未结束感,但整体上还是很吸引人。一个事件讲三遍,这种紧张感总体上一直有保持住。在大的道德(或者说对公)和小的关系(对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能保证后者,但也能让人relate。但刺激感这么强可能也是因为这类题材看得少,觉得各个场景都很新奇。
并非协作也称不上解构,也没有抽丝剥茧或破釜沉舟,只是在这场危机中通过不同位置、不同心态的“选择”或“判断”收获几个并不具有普适性的人物性格切片。在一次次的重返中,除去焦躁的惶恐与徒劳,我们并没有收获什么新事物。
#2025Busan IFF#政治惊悚感独一份的塑造能力,摄影机的运动完全服务于叙事,给人一种平稳发挥的踏实感📽️
北美首映,故事从三个视角说了三遍,但是没有时间上的推进,有点像纪录片大开眼界,但是看完有点憋,没有淋漓尽至的感觉,还是跟zero dark thirty差不少。凯瑟琳毕格罗的胳膊慕了💪,然后才知道她70多了!
这是个pilot吗😂看白宫怎么应对sev1 incident😂 这么好看 这么讽刺 怎么没有结尾 纪念我第一次来MOMI看电影
NYFF 63 首映场二刷 纪录价值加大分推荐设定荒唐? 不妨换个角度想——美国一直没受到核威胁,岂不是永远也没法拍白宫应对核威胁的纪录片了? 毕格罗把这个假设提出来,再用相当写实的方式“纪录”,岂不是大功一件?00、10世代的各路爆米花电影把白宫反制危机拍了一遍又一遍,而这部描写的真实性吊打之前一切——没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全是繁杂的手续、日常的打卡上班、全都是极度脆弱,先想着家人,担不起各自责任的普通人。而需要黑暗森林的反制时刻,总统真的下得去手吗? 三次讲述都停在同一句台词,逼问力度Max,选了个黑人总统也显然没有黑谁的意思,就是把问题很极致地提了出来。剪辑笔记:纪录片风格一直很帅,不如就学学开头花字好了——各种缩写展开,到头来还是批判这些笨重、繁复的系统
毕格罗水平。
@Dendy 很纯粹的政治惊悚电影。对现代的核体系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大概就是发生在十几分钟内,在几间屋子里。这个切口找的精准,乃至不仅没有一个大场面,就连被核打击的城市都没露面,最外化的悲痛也就是那纵身一跃。营造氛围无外乎靠配乐、剪辑、手持摄影,重心还是放在打磨这个三条线的重复叙事结构上了。联系多个时空的是小小的视频会议,视角随着人物决议权的攀升不断切换。第一段就交代了事件结局,而剧本的真正悬疑则藏在一直黑屏的 POTUS 背后的时空里。对于影片的表达,展现这些人会怎么做,比是谁发射的、有没有成功拦截,要重要得多,NOT IF, WHEN; DUNNO WHY, WHAT'S THEN? 缺点就是虽然讽刺和警示意味达到了,但这真的没有很好看。格蕾塔那段像为了展现分会场连线的外景主持人似的。
#biennale82press 高于预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沙盘模拟,分段以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似乎最后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但影片最开始的爆炸镜头似乎已然说明了什么。不禁让人思考美国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我们全人类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或者当你是做决定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是会投降让自己暴露在外,还是赌上所有和所有人同归于尽?
合格的商业片,老生常谈但在技术节奏的加持下完成度很好,纪录片+大特写,本来前十分钟感觉是烂片预警最后还是看进去了,对组织机构的拉锯描绘非常真实。感觉更应该直接上院线而不是参加电影节,有点格格不入。“火药桶上的白宫”或者“白宫火烧屁股”更贴切一些。
一直在想她为什么会想拍这个故事,因为这也不是在映射某某人,而是整个制度。还是用这样一个不太新颖的三视角手法。从力度来讲远不如猎杀本拉登。
个体还是集体?毕格罗做到了照单全收。这个结构确实挺奇怪的,后段基本是在前段基础上给出一小截信息量,从而填充这高密度的“20分钟救援”。与其说她对每个视角产生兴趣,不如说她在用无数公务员长官的意志去构成美利坚这个政治实体,让观众细致地注视“美国”作为濒危生命的各个肌节之处,人物像是血管里奔涌的血红细胞,然而真正动人的是他们的霎那间的停顿、迟疑和崩溃。即便是宣泄情感之时,毕格罗仍冷静地拆解着特权阶级的运行。在极致的压迫下,每个人都传递着那个火炬,然后等待着大火将自身吞没。
用18分鐘的混亂去觀察高壓系統與身處其中的個體,故事每重複一次,結局就更不重要一些。畢格羅講話比想像中溫柔得多。
#venezia82 7/10 当白宮WASH发现从太平洋somewhere(=nowhere)飞来不明飞行物时,me:MEGATRON! 世界上被害妄想症最严重的国家就是美国。看前两段时一直出戏:com’on,你们被外星人袭击的概率比被🇷🇺、🇰🇵和🇨🇳高多了。直到第三部分总统露出真容且以他为主角叙事时才认真起来。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拆弹”,而是像the Hurt Locker一样,抛出一个概念(本片为原创),引发思考。毕格罗的电影都是对美国精神的自反。另外,本片关键除了结构,还有总统演员的选择,Elba 是正解。他只声音出演时可以和川普很像,形象又decent。到关键时刻,作决策有强大的系统支撑,但最终决定权在一个人身上。美国需要一位真正的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