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奶奶去世。
收到消息后我立刻定了火车票回老家奔丧。
葬礼在二叔家举行,二叔家的哥哥开车来接我,车上对我说奶奶走的很平静,没受什么罪,只是临走那一天说想吃蛋糕,但临近年关,哪儿有卖蛋糕的,就去小卖部买了几包那种所谓的米糕代替,应该也差不多吧。
家里请了阴阳算了日子,要么年三十那天出殡,要么就得年后再等七天,担心耽误的越久开销越大,家里人选择三十那天给奶奶下葬。
我到的那天已经腊月二十九了。
一个蓝色的塑料棚,周围稀稀拉拉摆着一些花圈搭在二叔家的院子里就当作灵堂了,我到的时候父亲领着我匆忙磕了三个头就打发我赶快回屋去,外边太冷了,但屋子里也冻得我直打哆嗦,父亲偶尔进屋让我躺沙发上歇一会,我只能哆嗦着牙齿假装闭目养神。
当时在父母眼里我还是个好孩子,所以隔一会儿就只能溜出去到马路边抽烟。
农村的夜晚黑的像沉重的铁,收割后的庄稼地里是整个冬天都不会消融的雪,那一晚我抽了一整包烟。
第二天早晨六点钟,大家陆陆续续忙活起来,婶子阿姨们煮了些羊肉饸饹,前来帮忙的二三十人匆匆忙忙吃了饭,阴阳熟练的割下守灵的公鸡的头,父亲跪在马路中间砸碎灰盆喊了一声起灵,奶奶的棺材就被拉上车开始走了。
送葬的队伍在黑夜中走过还没睡醒的农村泥路,穿过田间地头,之后把东西都收拾到车上开上了公路。
墓穴是临时挖的,旁边还停着挖掘机,负责挖墓穴的工人一直在抱怨冬天土都冻住了,挖坑有多难,希望能多要一点辛苦钱。
棺材运进墓穴后旁边来帮忙的亲戚半开玩笑的说这种小棺材好,谁谁谁家的棺材太大了,实在是不好送进里边。
之后大家用尼龙袋子装着土码起来堵住墓穴口,每人象征性的添了几锹土就交给挖掘机来填埋了。
葬礼结束之后我一直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若有所失且惴惴不安的感觉中。
一直到这些年我偶尔还会想起奶奶的葬礼,还会进入这种感受,它不是悲伤难过,也不是思念或者不舍,那就像农村冬天的黑夜一样,坚实,冰冷,但却空无一物。
认真过日子的话要么死要么疯要么信教痛苦地活着,有意义吗?
想死就死啊,不就行了吗,勉强自己活下去的人就是笨蛋,对吧为什么要活着,有人知道吗希望你一直健健康康的,充满活力。
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邪恶的神缠绕着这个世界黑夜一直不来妈妈,我爱你--茜色一种暗红色,是带紫色成分的红色。
颜色的一种,在定义上属于暗红色的一种。
原指从茜草根部提取出的颜料的颜色,现今又多用来形容夕阳西下时分被夕阳染红的天空及云朵的颜色。
中田良子擅长演戏。
电影开篇就精准的点了题,那这个擅长到底好还是不好?
好处在于有效的“情绪管理”避免因为巨大悲痛、不甘、委屈、愤恨、悲伤而痛哭、悲嚎而让自己和别人不知所措。
带上微笑的假面具至少可以让已经伤的体无完肤的自己瑟瑟发抖的缩在面具后面,即使内心再怎么疼痛也礼貌微笑着保持体面,久而久之甚至连自己都搞不懂到底内心是该痛苦还是已经被痛苦融合?
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表演,那焊在脸上的笑容后面好像随时会有血滴下来。
保持礼貌,遵守规则,但是为什么一直被规则所愚弄?
因为穷人无法明白,规则这种东西其实是富人为穷人而制定的,即使换过很多套路,这个世界从古至今都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从来没有改变。
为了那所谓的尊严,拒绝高额补偿金,看起来好像很有骨气?
这种骨气其实最后真正伤害的是唯一值得去爱的孩子,并且如果想要尊严为什么还要去出卖肉体?
这种所谓的尊严其实不过是偏执的想要面子想要逞强的自我满足罢了,也因此在残酷现实面前显得一文不值。
舍不得打死蟑螂、可怜因为瑕疵被扔掉的花朵、卖身养渣男亡夫的父亲也就算了,还竟然卖身养渣男亡夫的情妇和孩子!?
这种自以为是的圣母情节视角下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世上就是有这样一些随时搞不清楚状况,是非不分的傻缺!
想起之前看的新闻,一个尘肺病人的儿子砸锅卖铁,倾尽所有拿出60万人民币给父亲做换肺手术,然后失败了人死了,这儿子居然事后跑去医生办公室感谢所有医生!
看得我一脸问号,感谢什么?
感谢医生成功吸完你们这些弱势群体最后一滴血?
回到电影,更让人无语的是女主一大把年纪被社会毒打的爬不起来,竟然还会如情窦初开的无知少女一样扭扭捏捏表白渣男,你天天在那个恶心的舔舔天堂被不知道多少人蹂躏后竟然还能如此天真?!
情人旅馆里的坦白真是让人如坐针毡。
最后居然还来了段众人群殴骗炮渣男,并且似乎还挺大快人心的爽剧情节,搞得好像你大把年纪还恋爱脑就很正常?
圣母之所以讨厌就是永远高高在上粉饰这世间的黑暗,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教育痛苦无望的人,教人要忍耐要善良,要遵守规则,要一起努力!
最终却只是让穷人更像蝼蚁,富人与恶人更加畅快的为所欲为罢了。
BTW同样是反应社会底层残酷现实题材,同样是尾野真千子这片和《绝叫》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良子就是那抹茜色,心境不同观念自会差异。
非是要我抬眼望去,也只会掩盖美好,变得更加痛苦伤感……良子是固执的,丈夫因车祸离世,她拒绝了保险公司的赔偿,只因没有道歉。
加害人死亡后还前去吊唁,被问及目的回答是想一睹由岛先生的遗容……为了求得真相和公正,我可以理解,但那笔钱是合理的,你既已领着国家的低保,为何不愿接受呢?
打算向对手展示傲骨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又选择在风俗店工作,明明非常厌恶,却又努力坚持着,甚至装作淡然的样子说出“一起加油吧”的欺人话语。
就像自证预言那样,画地为牢,为自己编织磨难……当然,是非无绝对,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活法,可在这位母亲身上,我并没有看到那种乐观开朗、通透豁达的品质,而是像演员一般的沉浸行素、佯装感动,所以她选择照顾丈夫的私生女儿,对儿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知悉,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神经麻痹,一种不愿和解的执拗,一种过分善良的后遗症,就像惠的评价那样:“其实他人也不坏啦”……也许导演的意图就在于酿造悲剧,假如进行的是完全屈服又或者拼死抗争的常规操作,谁又能聆听到这些人的声音呢?
1.为什么受害者家属来找我们加害者家属,是你们自己不要赔偿金啊,我们加害者家属觉得收到恐吓了。
2.公司培训时没教吗?
卖不出去的花必须销毁,这是领导规定的。
3.没规矩的吗?
门店门口不可以接打电话的。
3.我爸从我8岁开始rape我,但是他对我很好。
4.没用的,你无能为力,什么也改变不了的。
5.不是要提前两个月通知解雇吗?
这是上头的规定,领导的规矩知道没?
6.我们不就是玩玩的嘛。
这不是两个人的共识嘛。
常识上来说,我们都四十不惑的人了,而且我也是已婚状态。
7.我去医院做终止妊娠手术时查出了宫颈癌,大概率是晚期,我告诉了那个男人,他听完打了我一顿,但他是个好人。
8.我们不得不搬离了居住的团地,因为违反了扰民这条规则,我们总是被名为规则的规则所背叛。
9.她应该是自己寻死的,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了。
我还比较喜欢,不过片子很难说十分满意。
常见的日影元素和套路,阴暗的生活与明媚的阳光,红色的衣着、红色的花朵、红色的自行车、红色的夕阳,等等。
整体过于松散,似乎只是在围绕活着的理由,讲述疫情背景下一对苦难母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母亲因开启新恋情的愿望失败在神社终于表现出愤怒之外,影片所有的矛盾都没有真正的爆发,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没有深挖,人物形象都不立体。
也很难说是一部女性电影,没有真正表现女性的力量,片中的女性都是受难者。
不过片子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我觉得它表现出了底层生活的不知所措。
神灵高高在上俯视着我们,为什么还要问我为什么要活着?
女二说,我讨厌臭虫,但突然发现我就是那个臭虫。
一只臭虫为什么还要活着?
影片中一只重复着一个词语,规则。
这个词从一个侧面真正的反应了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女主就是一直在践行着自己人生的规则而获得活着的动力。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是很难有什么目的的,更遑论梦想,就像女主反复提及的那间倒闭的小咖啡店;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信仰,就像丈夫生前追求的、又在他死后给女主带来沉重负担的“新宗教“,就像儿子想要成为父亲那样top中的top的愿望一样,都是虚假的。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框定很多规则,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当我们按照这些规则活着时,我们活着就都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女主一直是没有什么自我的。
她说,正是因为她是妻子,所以要守着丈夫的信仰,因此拒绝了赔偿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她一直为公公支付养老院的费用,给丈夫的私生女寄钱。
可是她和丈夫真的有爱吗?
和丈夫一个乐队的朋友都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丈夫也出轨有私生女。
这一切不过都是女主为自己人生框定的一个规则,就像女二一直问她为什么不愤怒,儿子问她是不是在演戏。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意义,大家不过就是撑下去而已。
頑張りましょう。
这又是一部日本旬报评选出的2021年的十佳之一,再次让我无语。
除了“驾驶我的车”之外,难道其他的片子都是类似的风格吗 —— 不厌其烦的纠缠在某种情绪、陷入到一连贯的生活细节的放大化,人性之中的恶与冷漠的刻画没有新意、主人公的内省与挣扎也游走在举棋不定的争议地带、还要强行制造代入感、让观者被迫接受一种信念上的灌输,否则就是站在挣扎于逆境或底层的小人物的不尊重和不认同、进而质疑自己的价值观。
我强烈的反对这种道德绑架。
女主人公良子的丈夫不幸被一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开车撞亡、并坚持不接受对方的赔偿款,为了养育儿子和赡养入驻老人院的公公,她在花店打工之外又兼职风俗行业。
大背景基本如此,然后就是认真仔细的交待良子和与她有交集的人的生活。
如果说影片是歌颂不幸状态下努力活下去的一种信念,那么这种信念明显的缺乏说服力。
良子明明可以过的不那么艰苦 —— 就像影片中提示的,她完全可以接受加害者的赔偿金、反正也是保险公司赔付;她就是要执拗于对方没有一句道歉、哪怕赔上儿子和公公的生活质量。
其次,道德高尚不需要一个特种行业来做对立面,平常普通的行业也可以做的有声有色、估计是放在大屏幕上没有剧情的冲击力。
我并不会对有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论调和正确性表示质疑,我们也应该允许普世真理之中掺杂的有那么一些不和谐的犯错、软弱、欺骗和走捷径,从这种观点出发影片还是积极的在树正念正视听,只是我们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并不会有什么感官上的愉悦,我也很怀疑这也是其目的 —— 现在做到让人欢欣鼓舞又卖座真是太难了,所以索性让人糟心糟肺的继而再冲击一下口碑。
看来本片至少达到了一个目标、上了旬报十佳。
最后,非常惋惜小田切让在本片中死的太早,他在片头骑单车的三分钟是如此的悠哉又自在、而这正是我想看到的。
致郁吗?
也不,因为并没有让人共情到那种命运多舛或者生存艰辛的苦。
赔偿金是保险公司赔的,肇事者家属不会赔一分钱。
因为对方没有道歉,因为对去世的爱,因为要一起坚守老公生前的那种抨击不公世道的摇滚态度,就不要赔偿金?
如果是为了一定要对方道歉,为了一种正义,而不断上诉所以不要这笔赔偿金,那还可以理解。
但是,可是还有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呢,还有公公的养老呢,还有莫名奇妙要给老公私生子的抚养费呢?
结果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去风月场所,不得不随时都摆出一副笑脸面对生活“一起加油吧”。
因为长期压抑,感觉已经压抑到自己情感失调 ,都不能生气,而且不会生气了。
更多的时候让人觉得是不是有点精神失常啊,比如搂着客人说“一起加油吧”,比如在问到人生意义说去死之后就开始毛骨悚然的笑。。。
演员的天分反而成了一种束缚,把生活过成被迫的表演,直到模糊表演和真实的边界,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最后的那场《神明》里说明了哪怕没有明确的意义,也不应该质疑其存在。
这点无可厚非,但是给劈腿出轨男人抚养小孩什么的,是因为爱。
嗯,果然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
因为,反正,我理解不了。
八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石井裕也作品不少,从200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作品,但中国观众喜悉的不多。
这部影片因为本周登上了豆瓣十部关注的影片之一,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同时因为描写疫情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困境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本片讲述的是一对母子各种生活困境,叙事风格沿用了日本电影中较多采取的视角,从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入手,从小视角入手,探讨人性的大问题。
本篇要讨论的一个重点就是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在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下,忍耐地活下去,活着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影片剧情叙事线采用的是单线条时间轴,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逐步推进,没有太多的线索穿插,使观众能够安下心来,沉浸于故事当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态。
影片中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点:一个是影片中反复提出的“规则”,这其实在影片当中就是底层民众在面临生活困难时,能接受现实,压制自身愤怒的“约束带”,有这些“约束带”在,才不至于让人面对生活困难,时时出离愤怒。
另一个场景其实就是点题的用途,影片快要结尾时,母子两人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夕阳西下,五彩阳光十分的美丽、温暖,阳光照在主人公的脸上,让人在痛苦压抑的时候,还有一丝温暖、亮色的希望。
再一个就是影片结尾,女主人公通过一场戏剧,充分抒发内心的愤怒,把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压抑,通过这个戏曲的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女主角演员尾野真千子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她曾获得过女导演河濑直美尾的提携,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一系列新人演员奖项。
在本片中,尾野把女主角遭受困难,遵守规则,压抑个性,坚韧不拔的形象演绎得十分生动。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开篇女主老公在夏日悠哉的骑着自行车,谁料突然死于车祸,肇事司机是个八十五岁的老人,也许是上流社会的财阀,患有帕金森类疾病,因此没有被警方追究。
七年之后,老人去世,女主去葬礼,被肇事司机的儿子和律师拦在外面,问她是不是来搞事,律师威胁说如果继续骚扰,考虑起诉。
女主说:就是想看看老人的遗容。
肇事司机的儿子对律师说,老爷子经历了什么人生?
葬礼上遇到这个事。
回去的路上,女主默念,老公三十几岁就横死,肇事的老人却活了92岁得以善终。
女主在花店打工,时薪不到1000,有时会把残破的无法出售的花带回家。
女主原来开咖啡店,因为疫情倒闭了。
律师找到女主,在一家咖啡店,说这么难喝的咖啡还来开店,也许是导演暗指咖啡店生意不好,律师再次重申,7年前是女主自愿放弃的赔偿权利,还签了告知单,本可得到3500万的补偿金,反正是保险公司赔钱,与肇事方无关,再去骚扰,就要吃官司。
女主说,为什么撞死了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呢?
律师在高楼上,看见衣着寒酸的女主慢慢走过红绿灯,掏出手机打给老人的儿子,说这么一个智商比平均智商低的家庭主妇,轻松能搞定。
女主与13岁的儿子住在廉租屋里,女主从事另一份职业是风俗店的卖淫女,在风俗店每天大概有2万的收入,女主总是在记账,每月支付老公另一个私生女儿的抚养费6万,公公中风之后的理疗一个月10万...风俗店的女同事感叹赤字这么多,怎么一点都不焦虑呢,女主说,是啊,大概是忘了焦虑忘记了该生气了吧,你还能生气,真好啊!
去世老公的生日,女主参加老公生前乐队朋友的聚会,摇滚朋友们都很潦倒,一个满脸横肉的朋友开玩笑,女人实在不行还能出卖身体,男人是在没什么可卖的,女主也不生气,只是借故去了洗手间。
女主儿子在隔壁间看着书,喝着汽水,一脸疑惑的看着这群人,想着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呀。
满脸横肉的朋友在洗手间门口堵着女主,意思是过不下去可以帮她,充满了暗示意味,女主抱了抱横肉男,说还是算了吧,自己还有存款。
女主儿子在学校遭遇霸凌,一群孩子总是笑话他妈妈是妓女,住在廉租屋里是浪费国家税金,女主儿子与妈妈约定,互相都不要隐瞒任何事,并问了妈妈的工作是不是正经工作,女主说,是的...女主和风俗店另一年轻女约着逛街吐槽,七年没喝酒的她没喝几杯就醉了,每句话都很谨小慎微,不能冒犯还不熟稔的年轻女。
生活太苦,无力吐槽。
儿子来接女主回家,年轻女留了电话,开玩笑说可以开始约会,虽然我已经24岁了,你才13岁...
建议去掉最后一幕,留点悬念
故事叙述的不清楚
可以让一般人更具体地了解无罪推定的必要、绝对正义的危害,减少对所谓事实的执拗——你永远没办法百分之百确定自己所了解到的是不是事实。故事是好故事,就是剪辑水准有待提高,按顺序剪,没有乱插叙可能还更好,如果是诺兰导演,说不定会更有悬念一点。
最后有点意思
bilibili
我认为本是很有趣也很能够发挥的剧情设定,但是这电影拍的没头没尾不清不楚,可惜了。
好冷门的片子啊,但是还挺好看的
五颗星全给最后半小时。律师也好,检察官也好,都存在一个角色的冲突:一方面,职业要求他们闭上眼睛稳坐在一边;另一方面,多年的法学教育让他们无法抛弃对正义的追求。借助公权力也好,自己动手也好,总有一种自己成为审判之神的冲动。电影有把这个冲突表现出来。
这反转可还行
女主有我爱的颜值,是部接近现实的题材。过程不断反转,是个值得深思的电影。
印度人颜值不行
逻辑混乱,剧情拉胯
非常好看的电影!这种律师的电影一般都逻辑清晰,没有费的篇章,结局大反转很精彩!
最后半小时太精彩了
还有很多没有缕清楚
小而精的片子 展开得非常流畅 很精彩
反转过多,对人性的探究又有点浅。熟知辩护规则战无不胜,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出中迷失,钱赚到了,初心也丢了。男主的发型比较失败。
引人深思,第二天还在思考:在多尔蒂太太死在律师的怀里时,他的脸上竟然也没有一丝痛苦和悔恨,他可能早就已经成为一具空壳。所以说,看到这男的前任是金发的时候你就要知道他有金发issue,不要靠近他会变得不幸
找中文名字《辩护律师》好久。
没有很吸引我 在保险柜里露出金发丝的时候 就感觉到女主要死于非命(gold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