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束般的恋爱》感觉生活不至于像电影里那样悲观,看《最长的旅程》又觉得更像是天方夜谭,生活哪会这么如意,王子和公主结婚了,然后呢?
还有这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等着他们呢。
原版的小说侧重于讲牛仔与女大学生的爱情,而电影版似乎更侧重那对老人的爱情故事。
虽然我很难以想象无儿无女,妻子又去世,91岁的老人该怎么度过余生,生活该多么绝望;但同时,我又怀疑,真的会到91岁还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吗?
可能因为他的妻子是安详地死去而不是瘫痪在床让他伺候了十年吧。
最让我动容的两个瞬间,一是当伊拉的妻子准备离家出走,伊拉在楼梯口说的那段“I think you should go. You see, I love you so much, I just want you to be happy, even if that happiness no longer includes me.” (虽然妻子离家出走又回来的这一段小说里没有,而且这段情节非常无厘头。
)二是,那个孩子画的画,谢谢露丝觉得他可以成为任何人。
(如果孩子可以像电影里那样立刻从用手抓饭变成用刀叉我真是要谢天谢地了。
)最后,任何小说中美轮美奂的人物,一旦变成电影,总是没办法符合期待。
可能是我很少看爱情片,因此虽然回想一下之后感觉情节有些理想化,但依然觉得很好看。
当然其实我认为看电影不必过分纠结情节是否太巧或者不现实,电影本就高于现实嘛~ 来说这部电影,两个故事穿插在一起,开始我以为卢克他们俩的是更主要的,但最后反而觉得埃拉他们才更突出更打动我。
这两对给人一种传承的感觉,两个女孩子有一些共同点,有种在上一对即将离开时传递火炬给年轻一对的感觉。
埃拉的做法真的很打动人,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情比如露西对那个孩子的爱,我第一次哭就是在看到那个孩子画的露西画像写着“三年级老师,告诉我长大后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其实卢克的妈妈说的也很戳人心,骑牛只是八秒,但那个女孩子是余生。
我个人来讲,觉得最打动我的是埃拉去世的时候以及最后埃拉的遗嘱穿插的回忆,特别特别感人。
可能现实中爱情故事不会让我们在最终惊喜地拥有想拥有的意外收获,可是我们能做到的是—— 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自己最想要和最爱的。
正如电影里所说“真正的艺术品,是我们共同的经历,这就是生活”。
希望我们都能碰见带给自己不一样感觉的人,即使是在权衡和犹豫之后,依然更坚定地奔向对方,抓住余生。
首先如果妹子是名校艺术院校. (非名校挺难找到直接接触客户的实习, 尤其是NY)sorority的姐妹们不会赞同你找个乡下人, 不管他多帅. 如果还是high school还可以, 但是college, 一般不会发生. 老头子一般不那么傻, 虽然没子没孙, 可以给自己建个fund留念或者给帮过自己的人一部分, 不会弄这种买1送100的活动. cowboy和college, 据我所知和所了解, 不会有什么交集.在不成立的前提下的俗套剧情....真是看够了 女孩不知道什么原因抓着老头子不放, 很奇怪, 好像college很闲一样. 从internship的设定就知道姑娘不是烂校, 所以, 不会有很多时间. 另外让college放弃实习跟一cowboy混日子还去讲道理, 这事儿我就呵呵. 总之, yy的很烂很不和情理. 中韩yy片也就是凑巧男主有钱+偶遇, 不会搞出这么多bug. 可以简单地总结地摊书剧情
爱情片,两条爱情线,没什么曲折,连第三者都没有,反正就是你爱我,我爱你,中间遇到些困难,但还是挺了过去,拍得还不错,气氛挺好的,剧情总结起来,就是男女主相遇,相遇,拣到一个将死土豪,听土豪讲他的爱情故事,女主为了和男主在一起放弃了去纽约实习的机会,男主为了和女主在一起放弃了牛仔这一高危行业,然后土豪死了把遗产都留给了男女主,然后他们就幸福滴生活下去....
十分赞同前面以为男人写不了玛丽苏的影评,恕我孤陋寡闻,真没想到作者是男人,看完电影才百度知道作者是美国琼瑶,还是个写出许多翻拍成热门电影的多产作家。
话说自从上了年纪之后,好久不看言情片了。
这个电影看了三遍(当然除第一遍完整看完外,后两遍都只看男女主部分),除了契合了我内心深处那年轻时被中国琼瑶毒害的三观以外,其实主要是看男主的啊!
cowboy!
完全满足了我对西部牛仔的全部幻想,I love Cowboy!
帅气的脸庞,男人味十足的身材,却配了一双清澈的眼睛,套用金星阿姨的一句话!
完美!
即使那夸张做作的走路姿势也恰到好处的显示了牛仔的性格。
选角选的太准了,真是完全继承了乃爸的风范啊!
私以为男主非常适合琳达霍华阿姨的一系列西部牛仔小说的男主,像西部淑女,火的接触,广告新娘啊,只是琳达姨的小说被翻拍成电影的不多。
另外,男主在细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热恋中的人自然而然的一些亲昵的举止不像在表演,好像正在热恋中。
再说女主,女主的颜也非常不错,最主要这种英俊硬汉+温婉知性软妹子组合是我酷爱的型,因此后两遍只跳着看了男女主的戏(只为了满足重新跳动的少女心),因为年轻时的老爷爷奶奶的颜,你懂得,据说也都是星二代,演鲁思的是卓别林的孙女,所以…… 不过老爷爷奶奶的家,装饰的温馨又有品味,不像现在一些人家的欧式装修,只展示了赤裸裸的暴发户品味,有喜欢欧式装修风格的可以借鉴一下。
前面扯远了,说回剧情,没错!
言情片老套剧情,现实中不可能存在,更别说那个结尾了,果然是美国琼瑶才能给出的结尾啊!
两个世界的人,即使在一起,激情退去以后,精神上无法交流,对于注重内心的人来说无法忍受吧。
因此看此片的最大目的正是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爱情,既然尘世里无法碰到和付出这些感情,那就在幻想的世界里意淫一下吧!
另外片中的西部风光极美,这也是我喜欢西部和牛仔的原因之一。
剧情很俗套,没有新意,而且太跳脱现实了,像是拍了个童话,过于虚假。
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童话,期待着童话。
Ruth和Ira这对的爱情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真正应了那句“爱意东升西落,浪漫至死不渝”。
这个片子我不愿意面对的地方就是 “Love is sacrifice.” 爱是牺牲,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爱需要妥协,爱会有遗憾。
而我们除了紧紧拥抱相爱的人,用力生活,奋力抵抗时间的侵蚀,别无他法。
最喜欢的台词We focused on celebrating all the wonderful things we had, rather than regretting the things we didn’t.The chance of being together, was greater than the risk of being apart.The true work of art was the longest ride Ruth and I shared. This thing called life.男女主差异如此之大,幸福生活仅仅靠爱如何能维持?
这两对的爱情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持续的。
这部片子对爱情的描写过于单薄了,人物没有立起来。
另外就是《恋恋笔记本》太相似了,但是细节刻画,情节安排又和他差了一大截,真是可惜。
第一次对斗牛这项运动有所了解,不过无感。
在这部片子里,男主的职业换成其他的也无所谓,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是斗牛,除了让男女主的矛盾更激烈一些,也没啥别的作用了,很多设定和情节都很刻意。
其实爱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拥有了它,生活还有更多其他方面需要我们处理,没有它,很容易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爱。
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发现生命个体的微不足道,发现自己的平庸和孤独,即使成为骑牛冠军,即使对艺术有高于常人的鉴赏力,那又怎样!?
也许爱情的魔力就是它可以屏蔽掉这种一个人和全世界的疏离感吧。
很好哭的爱情片,有几个地方哭到不能自已。
也许是平常忍着尽量不让自己哭出来,就老是跑去电影院里哭。
比起男主和女主,更喜欢老爷爷老奶奶的故事,更写实,更无奈,更真爱。
它其实并不是一个为了在一起就得为了对方放弃这个放弃那个放弃整个自己的故事,也不是一个“我已经为你放弃了这么多你TM怎么什么都不愿意改变”的撕逼故事。
它讲了一个很真实的故事,我们就是很难为了对方放弃自己喜欢了那么久、期待了那么久、努力和坚持了那么久的事啊,那怎么办呢?
我们确实还爱对方,可是我也不想放弃自己,那我们就认输好不好,那我们就分开好不好。
直到你发现,当你爱到了某个程度,就算有千难万险,你还是没办法向命运认输吧。
你知道the chance of being together, was greater than the risk of being apart.当你爱一个人爱到彼此都变成亲人的时候,爱到了别人都没办法理解的时候,会有那么一天吧,你再也没办法想象一个没有对方的未来。
“I don't know what the future holds, but there's no future without you.”总之看完老爷爷老奶奶的故事,男主和女主就觉得多了一点坚持下去的力量。
我也一样。
看此片并没有沉迷于蓝眼睛的牛仔和自强自信的艺术文艺女青年帅哥美女的老套爱情偶像情节,一切吸睛于文艺女青年打开老大爷的信件出现从前年代画面的时刻,此时对于我来说才是故事开始了。
喜欢这种故事套故事的模式,像如梦之梦一样,让人有沉醉感。
两条爱情线互相穿插,模式很熟悉,仔细查阅导演,才发现和《我们这一天》竟是同一个导演,之前觉得那部剧很妙就是因为两条时空线相互穿插,爸妈的日常爱情和孩子的日常拼凑连接共同组成故事。
这种时空错乱感就像在梦中一样不舍醒来。
而这个电影通过女主阅读老大爷的信件展开,读完一封信回归现实中女主和男主的爱情相处,女主再回去看望老大爷继续开始上一辈的故事……影片并不能细品情节,有很多bug,如男主对于职业牛仔的坚持也许是源于这种不断挑战感和冒险精神?
影片没有很好的刻画他的个性,对于人物刻画都是比较浅显,故事最后圆满的安排也比较不够接地气,不过让人对于爱情的坚持和牺牲有了不同的体味,让人重新思考了对于爱情,是否要牺牲自我追求,这似乎是不太符合现代爱情观念,当然这也保有争议,因为这是两个人共同的牺牲,为了爱彼此付出和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成就彼此,也让爱情更感珍贵,这也是这个影片要传达的东西。
两个故事线也都在说“牺牲”,两人没有怨言,互相包容下才能携手一生。
比较欣赏的是影片中在中年危机的时刻,在分合中鲁斯和伊拉终于度过了这个难过的的“坎”,他说:”后来两人不能算非常幸福,但也差不多了。
我们专注于庆贺我们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上,而不是去遗憾我们不曾拥有的。
“这个箴言道出了幸福的模样,也是我们对待一地鸡毛的生活应该有的积极的态度。
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讲的也是爱的付出,一对清贫的夫妻俩,在圣诞节为了使对方都能拥有最美好的礼物,两人都把自己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典当买了觉得最搭配对方最珍贵的东西,在交换礼物的那一刻都傻了眼了,但是却深深感受到彼此最深的爱意,这也是让人感叹和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是奉献?
爱情需要相互磨合,把不同或相似的两人打磨成彼此配合、荣辱与共的模样是不容易的,而现代在更加竞争的环境压力下,好的爱情模式公认的是相互理解,彼此成就。
这也是不易,遇到那个爱人就是那么不容易了。
可能很多人在日渐生活中都在追求完美,另一半就更难义寻觅,更多的人也面对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唯有摆正心态,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告诉自己,会有那么一个人喜欢在变得更好的你,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爱情眷顾。
第一次写影评。
我看电影的习惯就是不看导演不看原作者不看演员,评价好就打开来看看,开头能吸引人的就接着看下去,否则就放弃。
斗牛士开场,有点运动题材风,俊男靓女还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就接着看了下去。
故事前期的发展其实也是一路顺畅,但恰恰说了一点,最能吸引人的恰是自己未曾经历的。
沉浸于象牙塔内和艺术海洋里的女主,对未来也是充满美好的设想,去纽约大都会,见识世间繁华,当遇到帅气热血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男人时,不免为之心动,这也是世间最美好的爱情的开始,这也是美式爱情里相对简单的地方,不似现今社会家世与财富等众多物质才是衡量爱情的基础。
简单的约会,激情的碰撞,一切来的很自然。
直到老人的出现才故事的起伏转折的开始,这种故事中夹着故事的手法,运用的也算比较娴熟。
老人的故事似乎更加的美好,彼此走过了一生,回想起来的时候,虽然有些遗憾,但是终究是美的。
一张穿插过程中的照片也是美式电影的手法,从小物件小细节中引出故事,链接故事。
几封书信,几个矛盾,就把老人一生的爱情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整部电影讲的并不是具体的事,而是不同观念和思想在爱情里的碰撞,也讲到了美国的家庭观和爱情观。
拍卖会上,作为主收藏人的自画像没有人去拍,倒是显得不合逻辑。
整部电影故事舒畅,画面优美,虽然没有泰坦尼克号等伟大爱情电影的经典,但也算得上一部美式工业化水平的中上等之作。
作为普通商业电影的话,大陆电影可以有比较多的可借鉴之处。
最长的旅程这个中文译名,对比与英文the longest ride的确无法诠释电影的内容,之所以让我借用了不二情书这个名字,老人写给妻子的一封封信就是情书,佛家的不二,本是不二过,也可以理解为唯一。
所以不二情书也是对此部影片诠释的爱情的解释。
初次写评,胡乱之语,一家之言,与君共享。
中规中矩 没有惊喜, lanthimos I expect MORE from you!!!!!!!!!
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这么长,无法理解为什么石头姐沉迷于各种B级意味的半疯不疯的角色演绎,无法理解为什么能把现代话题变得如此cliche。不过片尾很好,然后挺喜欢Don的设置的,对话里的迷你掉书袋很到位。grammar is an Andromedan construct真是笑死我了,上个月真的说过grammar is a social construct hhhhh
继韦斯安德森后又拉黑一位导演
Venice / 最喜欢一段是最后地球上安静的只剩下动物的感觉…. 想起疫情时期了…地球没有人类会不会更好呢
7.5/澳门/没细看简介进来看,只记得有外星人,其实是非常黑色幽默的一部电影,感觉创作者已经在尝试了各种主义对人类社会变化的推演之后对人类的存在终于失去希望了只好创作一部可以一戳戳死所有人类的最终幻想以平息自己的怒火🤣简单来说:没招了,都得死!
FEFFS 淡淡的幽默感,极其单薄的文本混着整体旋律像<1812 ouverture >的配乐,但最后也没有很惊喜
lanthimos真的漫威化了…just amusement park
蜜蜂衰亡预示灾祸临头,化学阉割将极端展露无疑,我们的世界沦为千疮百孔的蜂巢,蜂群崩溃,异端入侵。缺席的父亲导致遭遇性侵,瘾君子的母亲灌输仇恨的思想,扭曲的自我,无力的当下,于是抗拒一切声音思想,咒骂一切制度流派,拥抱虚无。抓捕外星人以期世界得以拯救,自己是救世主,实则是敲钟人,一个因为崩溃,幻想中的未来岌岌可危,遂吞枪自尽,一个因为愚蠢,亲手毒死自己母亲,本有机会面见造物主,却因为自己的炸药人头落地,地球最终得以拯救,因为人类实在无药可救,泡沫破碎,一键清除,蜜蜂再次振翅……癫狂但易懂,可惜前半部分谈话略显冗长,结尾的死亡蒙太奇很凄美:有的人心脏停跳,但流水线还在滚动,有的人死在墓前,与地下亡灵相逢,有的人死时高潮,有的人死在尘埃,恐龙骨架下,议事大厅里,欢愉时,祷告时,一切停摆,地球寂静
片名翻译的什么东西。。。我在三四星之间犹豫,真的很讨厌给女的剃光头。有机会看的话还是可以看的,不会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ven82记者会有两位演员佩戴了🇵🇸的徽章。(多一星)普莱蒙的演技很出色让我忽略了他的长相,细节处理很好。石头姐比善良的种类表演要收敛,但是如果为了自虐而冲奖的话估计是没戏的,更像是艺术行为想冲破演员这个职业称谓艺术家(no),只希望石头姐能清醒点别再和兰斯莫斯合作了。。。。。(说自己的造型其实还不够大胆也是。。。好吧)
4.5, 绝对是兰斯莫斯迄今最佳,格局与风度兼备,张力与荒诞齐飞。作为当今风格化最鲜明的作者导演这家伙真的一直在进步,对峙戏每一场的内部递进和结构叠加都非常可信,功力太强了。
兰西莫斯又随手甩出了一部世界观层面大爆炸的前卫概念电影。《拯救地球》讲的是劝说的艺术:信念、说服,以及那古怪拉扯的逻辑内核。他标志性的冷调子混上那种他独有的扭曲幽默,让整个过程既冰冷变态又好玩。我没看过原版的韩国电影,所以对我来说这一切都很新鲜惊喜。我听说剧情几乎和韩国版一模一样,而且韩版更变态更折磨,但这个概念和兰西莫斯的导演风格契合得太完美了,所以情节虽缺少新意,还是一部各方面成熟的好电影。
@香港。几乎一切都可以预测,过程中昏昏欲睡,看完只想问,石头姐为什么还在演兰斯莫斯这些破玩意儿。
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女主喜欢听Good Luck Babe难道她虽然失望透顶但也希望人类撑下去吗
从各种角度看都是一部“太兰斯莫斯”的电影了,所以理所应当拍得游刃有余。听说改编自韩国原著,不过看的时候我更想到弗莱德金2006年的《千疮百孔》,同样的阴谋论腌入味,同样的锡纸糊墙,同样的惨烈结局。特别喜欢兰斯莫斯这套字体和视觉设计,赶紧抄起来。
充斥着神经喜剧似的对白与情节,“Bugonia”,诞生于死亡的生命,似乎是从伊始就锚定了悲剧,随后用严肃却戏谑的语调表现,我们只是外星文明的所有物,被谎言欺骗,被剥削终生。兰斯莫斯可能并不崇信这些,但他也借阴谋论者之口审视了现实的阶级对立与人类的存在危机,很喜欢最后展现的动与静,对生态系统的重置,比前两部影片好点。
和《可怜的东西》、《某种物质》(甚至《阿诺拉》)大概是同一类电影,在B级片的色香味中端上来一盘装着反思后现代某个尖锐议题的菜,近年来似乎很受电影届青睐。本片导演简直沦陷在自己的艺术中了,仿佛在遛着观众和自己玩,配乐一惊一乍得尤其让人反感。但结尾的反转个人其实很喜欢,有种自暴自弃的幽默感,拍全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各种死法也挺好玩,掐头剩尾整个短片我肯定给五星。
救了命了
看完感觉Yorgos所说的暂停事业并非空穴来风,这部依旧节奏把控的很好,以外星人,造物者来审视当下人之情感的淡漠、极端、对生活的态度与消极的反思浪潮来体现人的存在到底带来了什么?有趣的是当观众游走在这两个主要角色之间,两种perspective皆体现了非常不同且令人不适的感觉。绑架兼阴谋论拯救者并非完全无辜,而被绑架者兼邪恶外星人也不是空穴来风。甚至可以说是善良的品格最消极版,人性自带着腐烂气味。自认代表真善美的高级阶层在实验剥削,而脆弱的反抗者以暴力回应英雄主义。
电影本身没有emma stone演戏好看。。。中间有几段15禁看得很爽,但是看着非常隔靴搔痒,感觉该说的东西讲到一半又住口了,但是,艾玛四通你真的赢得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