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我就觉得这怎么有点惊悚加耽美的feel,皮特乌利尔本来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是一个有点刺激有点猎奇甚至有点恐怖的传说,纵使这个传说的故事真正如何,至少在安德鲁心里它只是一个传说,当传说变成了事实,并与他朝夕生活的现实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传说就只剩下无尽的悲痛和恐怖。
说来说去,这个故事起因就是一些落后愚昧之人对他人感情的亵玩导致的。
皮特乌利尔与佩雷是一对同性恋人,由于在当地受人指责奚落而被迫只能在山洞里面相会,然而就是那一帮愚昧的村民的过火行为,导致这段悲剧的发生,而悲剧的延续又是富有心计的纽约本的姐姐为得到财富而叫人去偷其弟弟的结婚证,那个人就是那个片头的马车夫,贪婪的马车夫为了勒索富婆,而被富婆叫人铲除了,而那个人确是安德鲁的父亲,一个从小在安德鲁心中树立了光辉正义形象的人,竟然对一个孩子也不放过,而同龄人的惨死看在安德鲁的眼睛里,怎能不掀起他原本简单的内心一场恐惧呢?
当安德鲁亲自看见戴奥尼斯的事故时,已经对这个原本平凡乖巧安分的他来说已经产生了道德上的不安,当他发现这个事故竟是父亲如此残忍造成的时候他的道德观已经颠覆了。
这就是为什么造成了他后来种种让人心痛的表现。
安德鲁內心唯一的陽光就是那個美少年了,河邊初見,美少年的奇幻和朝氣已經深深地迷上了安德魯,那就是他爲什麽在選擇的三岔路口時想選擇跟美少年走,因為那是唯一能夠讓他遠離謊言和了無希望的生活的人。
黑色面包在片里是个象征,即是安德鲁的生活的转化,也是他内心从天真善良淳朴到绝望,冷漠,背叛的转化,而黑色的面包毕竟是他从小果腹的必需品,这也必定会长时间的对他的内心进行折磨和提醒他,尤其是他放弃了他的母亲和背叛那个女孩。
结局着实让我愣住了,久久才回过神来,我为他母亲动容,无论自己的父母犯下什么滔天的罪孽,如果是为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他们呢,他们也饱受道德的煎熬,还要受自己至爱的冷漠和抛弃。
我宁可相信安德鲁只是在利用纽约本的同时伺机等待报仇的机会。
一部看的压抑的影片。
西班牙内战期间,弗朗哥镇压,迫害共和派,近十万人被屠杀。
加泰罗尼亚少年安德鲁的父亲看似是被是被政治迫害,随着阴谋一步步被拆穿,父亲用骟猪的工具阉割了一个无辜的同性恋者,甚至接受富婆的指示,杀人灭口。
安德鲁的精神世界开始改变。
安德鲁内心的魔鬼开始苏醒,决意认贼作父,先把学位拿到手再说。
表妹愤怒地质问:“你这个叛徒,怎能丢下我一个人?!
”安德鲁嗤之以鼻:“我连老妈都能丢下,你算老几。
”内战时期的西班牙伤不起呀。
奥古斯汀·维拉罗伽是西班牙著名cult导演,曾执导同志惊悚片《玻璃笼》,2000年的《海》曾入围柏林电影节,本年是他10年来首部独立执导的作品,也可以称为最为主流的一部作品。
影片根据卡塔尼亚作家Emili Teixidor的小说改编,内战创伤也是维拉罗伽作品中一贯的主题,本片则通过少年同成年人的世界形成对比,展示了一幅成长和纯真失去的画卷。
这段历史不熟悉 看不起劲
第一眼看到这个身上长有翅膀的男孩子的时候, 我就觉得,真的好帅气,真的好像一个天使一样,然后好感爆棚。
觉得这整部电视剧里面,其实就是人性的险恶,你觉得别人险恶的同时,其实自己也是很险恶的,大家彼此彼此,到底不知道谁的能耐更高几何?
想起电影刚刚开局的部分,男主的爸爸让男主的妈妈离开,但是男主的妈妈不愿意走,因为他爱男主,因为爱,所以可以卑微,可以卑躬屈膝。
当时我觉得很羡慕他们这样的爱情,除了这个男主不是我的菜以外,就觉得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陪着我,就算他不爱我,但是我爱他就足够了。
是的,我就是这样破釜沉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
奶奶说的有一句话真是贯穿全剧,奶奶说:“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也活的好好的。
”
然后联想到现在:虽然我一无所有,但是被biao哥哄骗的日子也还是很开心的,希望biao哥天天骗我,骗我一辈子。
男主的父亲也有一句话是很经典的,当男孩子发现自己的父亲时,父亲说:“这只鸟,他们是鸟类里面最活跃的,总是想着逃跑,我把它关在笼子里面,在这铁笼子里面它伤了自己的嘴巴还有翅膀,跟我一样。
鸟类生来就是为了自由跟飞翔,像天使,他们想飞哪里就飞哪里,我们可以关住他们,但是无法改变它们的本质。
人类的理想,热爱的事情,想要到达的地方,为了理想人类可以变成恶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为理想而战。
” 一语成谶,儿子也为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自己的家庭。
如果他现在年幼的时候就可以放弃这些,不认这些贫穷的亲人,那我真的难以想象,等到男孩老去的时候,他也是如此吗?
忘记自己的家人,忘记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贫苦的生活,要知道“人穷志不短”,不好意思,我也没有资格批判你们,因为我也是一个人穷志短的人。
然后儿子成为了别人的儿子,走向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
细节好评:儿子到房东家喝热巧克力的时候,手指甲盖上面藏得黑黑的脏东西,真的很好很好地证明了男孩子的本质是一个穷苦的小孩子,和上流社会优雅地人物不一样。
天使和男孩说:“因为总有一天我会展开双翅,羽翼丰满。
” 整部剧看的人都很压抑,但是男孩的模样好像带给了我一点点的阳光。
大人的世界并不全都是好的事情,这些全部都是等待我成为一个大人以后才最终明白的,男孩子提前认识了这一切,然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但是我不是,我是长大了才逐渐一点一点明白这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包括一切不好的事情,所以我也有一点点的难过,难过我明白的太晚,但是又有一点点的庆幸,庆幸我毕竟这么晚才明白。
整部电影就是非常现实的人生写照,我们的父母也会有我们不知道的一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阴暗面,不为人知,但是我并不觉得应该因为男孩子的选择而责怪他,也并不觉得要因为男孩子父母的选择而责怪他的父母,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为难,体谅别人的为难,才是我们每个人伟大的地方。
好一部《黑色面包》!
孩子眼中触目惊心的西班牙战后浇漓世道,出色的小演员,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白丝带》,不知是不是其续集。
细致的背景铺垫及多线条结构处理,没有了《白》的晦涩压抑。
真相大白前,对每个观影者都是一次价值思考,真相大白后,一轮新的道德拷问开始。
结尾对白足够坚强!
但仅仅是成年人眼中的理所应当的坚强,政治、生活、理想都只是阴谋和迫害,对于孩子而言,即使坚强,也是畸形的,而这些所谓的“价值”“品质”,无疑都只是对父辈的复制。
这应该就是西方社会教育的弊端。
在中国恰恰是隐藏事实,等到明白真相都是暧昧不清时,各种事实已让你措手不及。
于是就像木心说的,眼看着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
黑色面包不可怕,从黑色面包到白色面包的路途最是危险。
理想不可怕,别人为你铺垫强加的理想才可怕, 尤其是血路铺出来的那种。
去年这部戈雅名作无疑是Agustí Villaronga的又一次风格升华成年人的战乱和阴谋给自己的后代带来的混乱不断重演然而又有谁会去诉说自己因为旧规则导致的痛苦呢只有找到真相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仍在束缚着自由的思想就象影片一开始设置的凶杀悬念根本就是个幌子我们跟随小主人公的迷茫在半信半疑终究内心仍是惘然影片的布景和用光无疑又是迷人的悬崖边的石屋屋里的层叠光影都给人物的内心转折起到渲染的作用虽然我觉得结尾小主人公的转变还是有些太突兀了塞吉·洛佩兹也是一片负责任的绿叶但真的不是主演戏份也少的可怜没必要把他放在演员表前列从一开始主人公他爹的一系列鼓吹标榜凭直觉就知道了他的结局这也算是我的小小遗憾个人评价:8.6分挖掘人性算是独树一帜只是为这样的小演员在和平的年代又多了些梦魇感到惋惜但愿天使庇佑现阶段的那些战争尽快结束另:至于小主人公怎么对坑他爹亲他脸的恶心女人进行报复那将是好莱坞的一段佳话
|本文大约1400多字,点个赞吧所谓成长,就是将你的三观按在地上,摩擦一遍又一遍。
最终安德鲁选择了一种自己最为不齿的方式,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偷生。
这也就预示着安德鲁的少年时代永远的结束了。
而那些与儿童有关的善良以及纯真就逐渐的破灭了。
这一点在最后一个镜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成人的世界是模糊的,而儿童的世界则是清爽的。
安德鲁最终朝着一面非常明亮的玻璃窗户哈了一口气。
然后自己母亲的身影慢慢的变得模糊起来。
而最后一句台词显然已经将这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定了性。
此时此刻的安德鲁,已经不是那个善良的小孩子了。
转而变为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一个冷血的人。
这个时候,就可以很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他最终会选择和收养他的富人一起生活,即使是最后的安德鲁知道了这位富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初衷。
安德鲁彻底变了。
因为从一开始,片中的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让我们认清楚安德鲁在最后时刻的蜕变到底是有多么的艰难。
生活仿佛和他开了个玩笑。
而过多的将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原封不动的搬到了一个孩子的身边。
本来在丛林中发现了的尸体然后跑过去告诉给大人。
这是一件值得奖励的事情,但是却由于自己是一个战败国的人,而他这样的行为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嘉奖。
如果说这就算了的话,也说得过去,而更多的人则是认为安德鲁的父亲才是杀人真凶。
即使是他们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人云亦云。
但是当一个人处于一种人人得而诛之的环境中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的。
万般无奈之下,安德鲁的父亲只能将他送往一个理论上的法外之地。
农场。
但是在这个地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实影片在一开始就已经为我们讲述了为什么会叫《黑色面包》的真正含义。
安德鲁第二天跟随父亲去录口供的时候,本应该获得一份丰盛的早餐的他却只能在端来的盘子里拿一块小小的黑面包。
这种歧视从一开始就没有散去,即使是自己做了好事,但是在其他人看来依旧是满是怀疑。
并无关信仰,只不过是对于弱势群体的极端歧视。
幼小的心灵本来是需要抚慰的。
但是这个时候的安德鲁却经历了不同于其他孩子一样的美好的童年,转而遭受的确是更多的白眼。
如果说我们最后的时刻,对于安德鲁狠心和自己的母亲诀别之后有所不满,那么前期他所遭受的一切都应该被放到桌面。
当然一个孩子如果经历了这些的话,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可以给予他信仰的人予以开脱和鼓励的。
毫无疑问,安德鲁的父亲给予了他这种力量。
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安德鲁能够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家庭。
即使是支离破碎。
如果这样的话,也很好,但是就怕这样的故事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安德鲁依旧是将最后的一点点希望,眼睁睁的看着慢慢的变为失望。
父亲被追捕,而安德鲁却手足无措,当士兵将父亲从小阁楼里面拉出来以后,似乎安德鲁被赋予了一种使命。
幼小的安德鲁一味的被母亲拉去不停的奔走,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看到了大人世界的黑暗和不安。
同样的,这一切依旧是加深了安德鲁想要逃离这个阶层的心。
直到父亲死去,而安德鲁在这个过程中似乎也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父亲并不像自己所描述的那样伟岸,曾经的父亲也是一名犯罪凶手。
而母亲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
所有这一切在安德鲁的父亲被处决之后,都一下子爆发了。
安德鲁仿佛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而体会到这本不该自己体会的一切之后,安德鲁开始了自己的求生之路,抛弃了一切之后,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似乎快了一些。
让孩子在最好的年龄段接受最好的生存环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人生本来并不单纯,童眸岂能澄澈无尘?
本片由三个人物串联而成,马尔斯本夫人——法里奥——法里奥的儿子安德鲁。
影片最大的恶人是马尔斯本夫人,她雇佣安德鲁的父亲法里奥杀死了勒索自己的迪奥尼斯,不料被法里奥的儿子安德鲁撞见了。
法里奥是一个经常咒骂教士的人,在西方文化里,他看似正义,也时常要求自己做一个正义的男人,但他却并没有跟随上帝,所以,他会随众做恶,最终影响到自己最爱的儿子。
马尔斯本夫人的哥哥是一名同性恋,为了家族的名誉,马尔斯本家族强迫他娶了一个女人,之后前往法国生活,而哥哥的恋人彼多利瓦被以安德鲁的父亲和好友迪奥尼斯为首的一群村民给阉割了。
之后,马尔斯本夫人的哥哥去世,为继承家族财产,马尔斯本夫人让迪奥尼斯偷走了哥哥的结婚证书,以否认哥哥这段婚姻的存在。
而迪奥尼斯以此勒索马尔斯本太太,最终被马尔斯本太太雇佣安德鲁的父亲法里奥杀人灭口了。
今年的“西班牙奥斯卡”戈雅奖,充满黑色元素的《黑色面包》一黑到底,击败《活埋》、《伤心小号曲》、《雨水危机》等大热门,摘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9项大奖。
围绕西班牙内战后发生的一起凶杀案,导演维拉罗伽以非凡的冷静和坦率呈现残酷青春的画卷:硝烟散尽,战争的伤口尚未愈合,人心、社会的撕裂仍在继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对于加泰罗尼亚少年安德鲁来说,黑面包既是战后的主食,也象征着黑色的环境-他找到了光明,还是像我们的诗人一样坠入了黑暗的深渊?
被强制劳动的美男子抖动“翅膀”的习惯动作,深得安德鲁的欢心,是因为父亲常以鸟儿的自由启发他对自由的热爱。
世道浇漓,热衷于养鸟和工会的父亲无疑是安德鲁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当局以涉嫌谋杀的罪名逮捕父亲,疑似政治迫害:战后佛朗哥残酷镇压共和派,近10万人被屠杀,上百万人遭受终身歧视。
这倒不是说,倘若共和派取胜就会心慈手软。
对待内部分歧,共和派尚且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敌人有多冷酷自不待言。
通过安德鲁父亲这一“受害者”的形象,导演的悲伤飞流直下三千尺:更好的情况连假设都不存在,这就是战后的西班牙。
深入谎言构筑的成人世界,安德鲁走到哪里,怀疑就在哪里扎营,慈父的偶像地位逐渐坍塌;青梅竹马的表妹古灵精怪,在内战中失去了父亲和一只手掌,小小年纪便玩世不恭,到处卖弄风情,跟老师都能来上一腿;为搭救父亲,母亲带着安德鲁去富婆家秀可怜,并试图性贿赂市长。
搞了半天,父亲用骟猪的工具阉割了一个无辜的同性恋者,甚至接受富婆的指示,杀人灭口。
即便父亲谋杀、独自顶罪都是为了安德鲁的前途,后者也无从原谅。
满口仁义道德的至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连小孩都不放过,生命中还有什么值得信赖和敬畏?
理想幻灭的安德鲁提着斧头砍砸心爱的鸟笼,洗心革面,与过去一刀两断;不想跟安德鲁“私奔”的美男子,盼望着羽翼丰满飞得更高。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安德鲁内心的魔鬼开始苏醒,决意认贼作父,先把学位拿到手再说。
表妹愤怒地质问:“你这个叛徒,怎能丢下我一个人?!
”安德鲁嗤之以鼻:“我连老妈都能丢下,你算老几?
”寓意丑恶真相的黑面包,如同黑色的养料,除了催生人格扭曲、趋炎附势的小人,还能造就愈挫愈勇、鉴往知来的精英:左翼阵营的自相残杀让乔治•奥威尔痛定思痛,1938年出版西班牙内战的经典文献《向加泰罗尼亚致敬》,1946年跑到荒凉的朱拉岛,于凄风苦雨中写下终结乌托邦神话的巨著《1984》;汲取了无数血的教训,站在国际纵队、奥威尔、萨特肩膀上的西方新左派更加激进,积极推动国际社会阻止人道主义灾难,科索沃战争、联合国1793号决议、空袭利比亚都能看见新左派的强硬立场对联合国和北约的影响力。
老师论述《奥德赛》人性泯灭的独眼巨人是畸形的象征,正中安德鲁的软肋。
从马车坠落悬崖、安德鲁如实向警方陈述案发现场的片头,到结尾面不改色地谎称母亲是来给他送东西的老乡,一位纯朴、渴望自由的山村少年变成了衣冠楚楚、心如铁石的小野心家:向往上流社会,前程远大。
只是这样的前程,与他早先的梦想南辕北辙。
对道具、背景精益求精的维拉罗伽,调度、控制场面和演员表演的能力非常强悍,出演安德鲁及其表妹的两位小演员,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传递生命的纠结和激情,双双荣获戈雅最佳男女新人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人性、历史有着透彻理解的导演,拒绝任何粉饰、矫情和犹豫,在讽刺成王败寇的哲学的同时,不愿向内战的失败者显示廉价的同情。
如此厚重、大气,总算没有辜负前人的探索与牺牲。
所谓物极必反,情况坏到无法更坏,就只能一步步好起来。
没有德、意法西斯的血和黄金,佛朗哥的叛军不可能赢得内战的胜利。
没想到二战爆发,佛朗哥过河拆桥,与法西斯阵营经济上眉来眼去、军事上老死不相往来,气得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大骂佛朗哥:“这个忘恩负义的懦夫!
他的一切都是靠我们得来的,而现在却不愿同我们合作。
”2008年英国《泰晤士报》爆料,丘吉尔曾向佛朗哥手下的将军行贿数百万美圆,说服佛朗哥保持中立。
也许吧。
也许,正是内战这一极其血腥的黑色面包,促使佛朗哥明智地选择了隔岸观火。
满目疮痍的西班牙,伤不起啊。
(新民周刊)
最后安德鲁选择给别人做了养子因为他听信了那个在树林里裸体奔走的男子他跟安德鲁说 你飞的太低了 应该飞的高一点 让任何人都抓不到他安德鲁问 那应该怎么办?
他回答他 用脑子 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其实树林里裸奔的那个男子 是和住在山洞里的皮特里乌尔遥相呼应的前者如他所讲 飞的很高。
没有人能抓住他 寓意他或是个美好的将来,或是找到了他人生的归宿, 而后者 则是 被众人 凌辱 沦为笑柄 在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 安德鲁 当然选择了去 做养子 去修学位 这样就可以一路顺风的当医生 再也不用吃难吃的黑色面包了 或许人生的转变就在这一瞬间 但是当学生问 那个疯女人是谁的时候,安德鲁 至少还有一点恻隐之心吧?
SIFF27 看题材对它期待太高了 拍出来的不符合期待值
202508于槟城影院第二次看导演张吉安的作品,比上一次看《五月雪》要平和一些。
#HKIFF 三星半。弃婴舱是很好的题材,尤其在马来西亚这个多种族国家和Post-COVID的时代背景下。张吉安选取一种女性视角切入,对性别和母职的探讨杂糅着种族和宗教问题,其招牌式的魔幻/超现实段落(比如蜗牛和戴胜)和民俗部分有一种奇异的疏离效果(但也未必很有效)。总之我总幻想如果让怀斯曼从机构角度来拍一个关于弃婴舱的纪录片会不会更精彩?
看完之后对许恩怡得到金像奖影后提名的另一部电影很好奇(?)
宗教隐喻比较重#HKIFF49
【该说不说,是不是比五月雪好懂多了】看到一半想大骂:男的真特么该死啊。就是有原罪的人,违约成本也太低了。报复一个宗教骗子都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但对女性困境几乎是没有任何改善的,无解啊。以及袁富华包办华语独立电影的中年男了。//开幕片,刚看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开启了HKIFF的反生育主题。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马来西亚的语言系统真是混乱。/HKIFF世界首映
节奏太慢 拖死电影 每个画面的出现都要有原因啊 能3s讲完干嘛要30s啊 拍电影之前有没有想过拍给谁 要拍给女性要拍给马来西亚华人要拍给少数族裔 这个加点那个加点小火慢炖 最后锅烧烂了
还可以啊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张吉安目前创作序列中文本厚度最饱满的一次,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女性互助,无差别批判了大马的三大族裔。片中的女性无一例外地典型又丰富饱满,「母系」米南加保族看似女性乌托邦,实则只是女本位父权制,性别观念固化后同样决绝残忍;诞下又抛弃「双性婴」后痛哭流涕的印度母亲,转身竟能载歌载舞地庆祝婚礼;那些弱信仰的华人,面对一地鸡毛的女性困境,试图寻求神灵庇佑,却发现只是利用她们本就千疮百孔的内心深处那点点希望,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她们展开的报复与反抗,勇敢、伟大又辛酸。当弃婴收留站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能暂时安心,却又受到保守观念冲击。本是好事怎么就不能维持下去呢?本该互帮互助,为什么要摧毁善良呢?振聋发聩的提问化作痛哭流涕,叩问着凡世间每个人的心。#6th HIIFF 35 博纳三亚大悦城 20241210
TIFF 给我带来一些大马多元文化的震撼。直到映后见面之前,一直以为导演是女性来着...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欣赏不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