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刚出场的时候,外形上我觉得根本比不上陪他的男爵,比不上墨尔本子爵,比不上任何一个贵族青年,一撇小胡子,显得土气、老气、不阳光。
可是他有他的自傲。
他背诵了女王所有的喜好,最后直言不讳自己最喜欢传言中女王最讨厌的舒伯特。
他有他的热情,不顾女王在为他画像,他跳下来给女王画改善下层工人居室的草图,热切关心民生,有颗善良慈悲的心。
他有他的忠诚,对女王说,只要你需要,我愿意为你效劳。
他有他的教养,笔直的身形,艺术的品味。
他有他的聪明才智,连墨尔本都建议女王让阿尔伯特参政。
更重要的是,他懂她,理解她。
在这个世上,我们付出万千艰辛,也许所求的仅仅是一毫克的理解和懂得。
知己难求,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出伟大的作品,甚至不期望当代人的理解,而寄托于远隔时空的未来。
即便贵为君王,中国有顺治帝因董鄂妃遁入空门,英国有维多利亚为阿尔伯特守丧40年,爱情历久弥坚的背后,是深深的懂得。
所谓帅气,无论一见钟情还是再见倾心,永远是因无可替代的内在品质而耀眼夺目,熠熠生辉。
政治不相信爱情。
但后人可以YY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如同电影里茜茜公主的童话,反差太大的是 惨淡的她的真实身平。
不过,如果先不百度,仅看几个数字吧:阿尔伯特42岁去世,有9个孩子,共同统治20年。
一般也能猜出这,这一对人在他们的政治婚姻里,基本上是和谐的。
身为女王,怎么会没有避孕的方法?
身为女王,9个孩子啊,频率之高、密度之大,让人惊叹!
身为女王的丈夫,女官可以干涉同房,只要女王同意这样做。
所以呢,不用介意女王最初爱恋的是WHO王子,不用介意阿尔伯特死后她又与WHO爱恋在一起,更不用介意英国人YY中的女王完美与否。
至少在婚姻中,女王与丈夫还是忠于婚姻、琴瑟十分和谐滴。
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是:一家三口旅行,宾馆要出示结婚证。
丈夫把孩子一指,然后数落服务员,道:要什么结婚证啊,他就是结婚证换了女王,会不会指着9个孩子说:这都超过一个音阶了。
还有没说出的,呵呵,你懂的。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共有九个子女,几乎都嫁给了当时显赫的贵族,而这九个子女的孩子们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王室,因此维多利亚女王被誉为“欧洲祖母”,以下按照长幼顺序依次介绍她的九个子女。
1.维多利亚长公主,嫁给普鲁士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弗雷德里希三世),儿子是赫赫有名的威廉二世,女儿索菲是希腊王后。
2.威尔士王子爱德华(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娶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大女儿亚历山德拉公主,他们的二儿子是后来英王乔治五世,女儿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后。
3.爱丽丝公主,嫁给黑森达姆斯塔特大公路德维希,他们的大女儿维多利亚公主的一个女儿路易斯后来成为瑞典王后,另一个女儿就是英国飞利浦亲王的母亲;小女儿是俄国末代沙皇的皇后;另一个女儿艾琳嫁给爱丽丝公主姐姐的儿子,唯一的儿子娶了爱丽丝公主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的女儿。
4.阿尔弗雷德王子,娶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他们的女儿玛丽是罗马尼亚的王后。
5.海伦娜公主,嫁给石格益勒—荷尔斯坦公爵克里斯蒂安。
6.路易斯公主,嫁给英国阿盖尔九世公爵约翰坎贝尔。
7.阿瑟王子,娶了普鲁士公主玛格丽特,他们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是瑞典的太子妃(在丈夫继位之前就去世了),而瑞典太子妃玛格丽特的儿子日后也成为了瑞典国王,而且她的女儿是现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母亲,英格丽德王后,后者就是以早逝母亲的名字为自己的大女儿—丹麦女王命名的。
8.利奥波德王子,娶了Waldeck & Pyrmont家族的海伦公主,他的遗腹子利奥波德继承了爵位,并成为了萨克斯科堡的大公,他的女儿是现任瑞典国王的母亲。
9.比亚特里斯公主,嫁给巴登堡的亨利王子,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是嫁给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为后来的西班牙王后,也就是现任国王的祖母。
瞧这关系乱的
故事是个好故事:英国王室题材,外国包办婚姻,大团圆结局 。
每个强大的女人都需要一个全心全意、外柔内刚的男人来配。
亲王42岁就领盒饭了,之前和女王生了九个娃,这绝对是真爱,质量太高。
女王的母亲前半段看起来非常蠢,最后的母爱又来得突兀,她的男朋友前半段非常专制暴力,最后又怂得令人失望,私人秘书小康前半段看着就是个阴险的窃国小人,最后又表现得极其人畜无害……反正各种生硬,无数的交待不清。
一刷鬼迷心窍给了五星,如今只给得起三星,或可加半星给妆发服。
应该说影片拍的还是很美的,只是故事结构有点问题,使得片子前半部分非常沉闷,后面好看起来的时候,很快就结束了,有点看不尽兴。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她的一生对于英国的贡献巨大,成就了英国的辉煌盛世——日不落帝国。
也是在她执政时期,发动了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应该说这个女王前半生非常的幸福,有天赋的尊贵身份,水到渠成的皇冠,关键她还拥有了传奇般的爱情,与德国王子阿尔伯特的结合是那么的完美,在政策婚姻中找到真爱令无数皇族羡慕不已。
他们恩爱一生,共生了9个孩子,他们之后与欧洲各国皇族通婚,所以维多利亚又被誉为“欧洲祖母”,她的败血病基因,也因为皇室间的近亲通婚而危害欧洲皇族,当然这个是后话了。
维多利亚的后半生非常的孤独悲伤,因为她很早就做了寡妇,在之后的40多年,她每天都为阿尔伯特亲王整理衣物,无法从那种悲伤中走出,孤独终老直到81岁。
作为女人,拥有爱情的维多利亚,快乐如同小黄莺,而失去灵魂伴侣的她不过是个可怜孤独的女人,令人叹息。
大学时代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传记就是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所以看到出了这部电影,自然非常急切地下载和观看。
书中的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很平常的女子,没有她的前辈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和手腕,也没有出众的美貌和魅力,但她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和成群的子女。
斯特拉奇向人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以非常打动人。
电影没有让我失望,重点表现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观性较强,维多利亚童年和少年与世隔绝、沉闷压抑的生活以及与母亲及其顾问的矛盾突出了她早年生活的不幸。
这就导致了维多利亚登基之后追逐自由和独立的固执乃至乖戾。
她不愿意刚走出母亲的控制就投入到婚姻和背后的政治势力的桎梏,可她没意识到作为年轻的女王,她必然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和诱导,只是他们以不同的面孔出现而已。
如果说Sir John Conroy是明目张胆的威逼,那么Lord Melbourne就是温柔的引诱。
只有Albert真心地理解她的处境,愿意帮助她,同时摆脱掉他们共同的叔叔比利时国王的掌控。
但刚开始维多利亚骄傲地拒绝了阿尔伯特的求婚,她依然在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但不久之后的宪政危机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让她感到了孤独和无助,才直接导致了她和阿尔伯特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自然幸福,但维多利亚并不想过早地孕育孩子,但依然很快地怀孕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悲哀,即使是作为女王,她也要履行平常女人的职责。
这就是为婚姻的付出吧。
她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统治者,却错把固执当作力量。
她缺少非凡的智慧,需要帮助和引导,幸运的是她选对了人,也就是阿尔伯特。
而伊丽莎白一世可以终身不嫁正是源于她的智慧吧。
片中的Lord Melbourne显得太年轻了,维多利亚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比较老了,虽然依然很有魅力,成为维多利亚最仰赖的引路人。
强烈推荐看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看了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背景以及片中人物。
影片中的配角其实都有故事,比如国王威廉四世及其兄弟们(包括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训练阿尔伯特的男爵等,斯特拉奇区区几百字就可把错综复杂的宫廷纠纷和利害关系清楚地呈现出来,非常有趣。
喜欢英国历史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我读的是李祥年的译本)。
柔弱的如花美眷 初长成的翩翩少年起初只是 年少时必经的游戏 相遇 选择 动心后来 这爱情却也许再也不能放手 在这么复杂的政治宫廷斗争里 没有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没人撑得下来 这个人 还必须是个男人 闺中密友不能为你解决实质上的困难 就算终生未婚的伊丽莎白 也绝对有个什么情人之类的 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天下嘛迂回是一门艺术。。。
所以 爱情不再是可有可无 主观上 他的确很可爱 客观上 她不得不爱 若是她放了手 以后的日子 固然也许能强自支撑 却一定更是如履薄冰 男人 就该对自己恨一点 而女人 就该对男人狠一点。。。。
joking 当爱情牵扯上种种复杂的利益 谁说得清楚爱的成分到最后 占了百分之几?
只有拥有纯洁坚定的赤子之心的人 才能问心无愧吧历史上的维多利亚我不了 但是影片里的维多利亚我好喜欢 貌似瘦小的身躯 脸上有很淡定的执著 好像再大的事情发生 看看她恬静的脸 就能在心里找到安宁 不是最美丽的脸庞 却最能让你百看不厌 于是乎我就立刻去查了演员 却大跌 这家伙居然演的是时尚女魔头里的那个助理 哇 完全看不出来耶 完美的装容和服饰 让我眼里只看到那个时代的一个女人 完全没有和她演过的角色产生联想 不过 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善良的孩子。。。
似乎没有经历多大挫折(汗 其实应该是我看不出来里面有多少挫折 那些关于政治的台词我每句都听得懂 放一起不知道什么意思) 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快结尾时 她把他的桌子移进了她的地盘 从此 举案齐眉 人生的极乐当是如此吧 静静的坐在一起 一抬头 就可以看到对方 然后微笑着低下头去 继续各自的事情 心里只有平静和安全感 知道这一切 没有什么能够取代可惜红颜薄命 帅帅的亲王42岁就点点点了 剩下一半的路 只好自己走 阿 宫廷剧就是好看啊就是好看 女人 果然天生就是八卦的 推荐宫廷控来看吧 如果是大男人之类的 估计是不会对这种片子感兴趣的
开始就是想欣赏华服和宏大的场面,开始看电影,才想起还有很多历史需要补习。
绕过一个又一个历史背景和英国传统,电影变的越来越容易让人理解。
公主的生活是压抑而暗伏危机的,所以被野心勃勃的陌生人操纵的日子里最大的期盼就是自由。
她很幸福,有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国王夫妇;她很幸运,叔叔艰难的支撑到了她成年,终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如愿以偿,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跨越,更改变了整个历史。
看着女王深信那个叫墨尔本的首相,不禁为她的命运担忧。
可是女王通过接受亲王的求婚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眼光和智慧。
是的,多么远见卓识。
锦衣玉食风平浪静的生活能掩盖坏人,更能让一个好人黯然失色。
虽然阿尔伯特亲王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虽然他也确实没有工作看起来无所事事,人性的光辉就那样被平淡掩盖了。
就在枪声响起前,亲王转身保护女王的瞬间,再没有什么可以遮盖他的伟大,光芒耀眼绽放。
那种毫不犹豫,与生俱来,至情至性...一个可以信任,依赖一生的人,尽管早逝,相信他所留下的温暖足够女王后半生享用。。。。。。
对于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王,人们常常称道的是她的政绩——长达63年的强盛国力、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至今仍旧投入使用的众多艺术设施。
但是很少有人特意描绘她在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留下的痕迹,专为纪念早逝的Albert亲王所修建的无数纪念碑,雕像,剧院,博物馆,以及无数画像。
20年的婚姻对Queen Victoria而言,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乃至于国家和王位也只能位居其次。
她首先是一名妻子,然后才是成功的女王。
发现每出一个女王,英国都会兴盛下,似乎有如下特征:1 王朝名字变更伊丽莎白一世 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朝维多利亚 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温莎王朝--〉?
(应该会是菲利普亲王的郡望或名字)2 王朝兴盛伊丽莎白一世 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制海权,东印度公司,日不落帝国维多利亚 英国世博会,鸦片战争,使君主制受人尊敬伊丽莎白二世 二战后重建,英国重为大国,成功转化君主制为现代君主制3 继位者很崩溃伊丽莎白一世 詹姆斯一世还好不是她生的,所以在位还算久,有22年维多利亚 爱德华七世等崩溃了,60岁加冕,也就当了9年国王伊丽莎白二世 查尔斯好崩溃,我就不说什么了,大概也50老几了,和爱德华七世有的一拼了。
4 丈夫…很帅很幽怨英女王的丈夫是一种摆设,不过女王都爱自己的丈夫,因为是自己选的,感情很好。
而丈夫们自己就有点豪门一入深似海。
伊丽莎白一世,没有结婚,不过情夫们很幽怨维多利亚 阿尔伯特亲王,表哥伊丽莎白二世 菲利普王子,远方表哥以上仅作茶余饭后聊资
3.5
#BIFF2025 釜山最期待的一部,Cinematheque厅满人,我在二楼最后一排,声音效果不错,这是我的第一印象,Jerskin Fendrix配乐惊艳,几次起了鸡皮疙瘩,这是Yorgos Lanthimos和Emma Stone的又一次合作(第五次?),后者在片中剃光头出演,Lanthimos延续他的黑色幽默和古怪的表达,但对于熟悉的观众来说这次显得过于保守,结局轻易预测,可能很大原因是这部电影是改编剧本,Emma Stone在最后有一段类似Al Pacino在《魔鬼代言人》中的独白,应该是点睛之笔,却被表演地毫无能量,这俩人的组合是不是该歇逼了,另外由于没有英文字幕,只能靠听力,后面还有几分钟的外星语言内容我不得知,我的观后感并不是电影真实的水平,等发行后我会再看一遍
这片子有点意思,但观影过程也有点犯困。男的真是造孽啊,甭管虐的是不是外星人,他们这变态和残暴的基因确实是改变不了。反倒是最后人类灭绝了,一片祥和的感觉😂另外俩人的对话就如同网络对线,认知不同,完全不同频率,讲多了也挺无聊的。
#2025BIFF B+
出了电影院打开豆瓣一看演职员表,又又又是《可怜的东西》《圣鹿之死》的导演。我的观后感依然是“我看了个什么玩意儿”。
#LeVieDelCinema 2025【💣】狗改不了吃屎的零星电影。结尾?恐怕是最容易预测的“反转”,又或者说“反转”与否,存在任何价值吗?
?
2025 82 Venezia competition PalabiennaleLanthimos最漫不經心之作👽ACID aesthetics、10000%政治笑話、資本市場剝削底層、肥仔服從戇鳩仔、衣櫃升(?)回母艦、人類毁滅主義、光頭統治地球、克蘇魯地平說、地球不會滅亡只有人類這個種族會自取毁滅,當蜜蜂抵達花蕊就等同各大繁星抵達正確位置上次用super wild-angle & fisheye玩花樣,本回用各種演奏曲進行曲玩花樣笑死了,& Lanthimos怎麼學起各大香港男導演虐待女演員的手法啊??ES越漸癲狂十足入戲,她似乎還在採訪時表達光頭造型不夠驚世駭俗哈哈哈哈哈(觀點我也同意,對外星人外貌的想像還是保守了)Plemons的casted可說神來之筆,演得憨態十足
#Venezia82-主竞赛底层蠢,上层坏,相信这套的又蠢又坏。花点功夫都放在这些东西上了,最后再来个自以为戳同温层情绪的结局,无聊又算计,这倒是一如既往啊。
蜜蜂的世界=《狗牙》的封闭管理+《混沌少年时》的网络社交茧房+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怪诞+无政府主义,结尾世界好久没有给人类可以休息的日子了
可能是没有看过原作的原因,其实对我来说是新颖的,不是说结尾的反转,是Teddy的现实主义句句名言,结尾反倒让我有泄气的感觉。但是最后的镜头很喜欢,说的是拯救地球,没说过拯救人类哈,我真的谢。
七分,观感介于善良的种类和可怜的东西之间。最后的revelation和展开不太喜欢,如果是人斗人或许讽刺意味和现实性都会更强一些。有点类似Conclave,结局荒诞到底反而让观众出戏。
非常戏谑地解构拥有绝对权力的上层对底层的压迫剥削和强行灌注的各种逻辑,配乐吓了我一跳又一跳,看完有种mental health被污染的感觉。。
Everywhere Goodluck babe
人在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yorgos你知道你在干嘛吗,好像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抽象里无法自拔了,剧情简直把观众当🐒耍前半段是昏昏欲睡的中世纪风格科幻片,先是担心女主的生命安全,再是担心男主的精神状态,最后10分钟发现该担心的是我自己。石头姐被飞来头颅正中脑门四脚朝天,我笑了;石头姐钻到衣柜里飞向宇宙飞船,我哭了,哭的是明明是《拯救地球》,谁能来救救我散落的智商。当石头姐穿着duangduang的臃肿毛衣,在一个器官内部和各色皮肤的外星元老,说着玛卡巴卡的语言时,我觉得大脑升天了。如果这就是地球人的视听语言的话,那我才是那个外星人
主题先行的大话唠片,不过这个结尾有拯救到这个片子,不至于太难看。
被结尾爽到了
lanthimos真的漫威化了…just amusement park
石头姐继Poor Thing后,又到了next level!演技大爆发不说,为电影直接剃光头也牺牲太大。电影荒诞之余不会让人觉得无聊,最后的大反转直接让一步绑匪类型片上升为科幻伦理片!
走出影院看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 竟然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进入了兰斯莫斯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