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Jake看的这部片子,虽然在看BBM之前就被这片子吸引住了,但是后来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就推迟了看片,最近搞到CJ的版,终于看了,还有那些想象场景、删减场景,评论音轨太死板了,只有部分趣事逸闻的透露,而且关于情节删减、增添,情绪表达上的说明都太直接而且没有生气,根本没有了电影里的灵气。
并不是皮开肉绽才算是起到鞭挞的效果,更不是入木三分的篆书最为有力,自从看了BBM以后我就一直这么认为。
很喜欢的一个删减镜头就是WALT UNCLE,拍摄的角度似曾相识,我来告诉你,12年前有一部低俗小说,有一个更为冗长的类似镜头,同样被删掉。
效仿就是效仿,放进去也挺好的,只是后面的情节已经跳出了低俗小说的装帅风格,于是还是删了。
由于耐心不够,只听了一小部分评论,其中有一段说Jake即兴发挥的表演灵光乍现的时候往往是他睡得不好的时候,所谓清醒纪,指的难道是午夜之后?
这条评论很个人,大家当我飘过,没看过CJ版所有删减镜头的也请谨慎量行
翻了一下别人的短评,感觉这片看懂的人还是少。
既然是同类型的片子难免有人拿来和FMJ比,但个人认为这片不亚于FMJ。
不同的是FMJ还是有些夸张化艺术化,锅盖头则更为真实自然。
片中“装作”以一种较为平淡的感情表现从军几年中的琐事,悲欢喜乐,聚焦在一个普通小兵身上。
主角是一名特战排的侦查兵狙击手,通过困难的训练最优秀的尖兵,但即便如此,他只是一名士兵。
影片中士兵们现代启示录其实想表达的内核思想也很类似,但士兵们只是当做普通战争片一样喝彩。
他们这一代在好莱坞电影的陪伴下长大,长辈讲述得都是光荣的战争故事,剧情中士兵们一起看电影,为电影中搭乘直升机从天而降的消灭敌人的陆战队员喝彩,可到了他们真的上战场只是漫无目的地背着沉重的装备在炎热的沙漠里徒步行军,搜索根本不存在的敌人。
任由风吹日晒,疲惫不堪,每天重复着最无聊的工作挖坑,填坑,训练,闲下来就一遍又一遍的擦枪。
日复一日的行军他真实的尖兵生涯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他没有遇到刺激的激烈枪战,没有打鸡血般的英雄主义的表现机会,只有不断低头前进。
经过长途跋涉主角和搭档终于听到枪声,下定决心一鼓作气冲上了阵地,却发现战争早就结束了,是其他队友在开派对,甚至大家都没注意到他们掉队了,也没人通知他们战争早已结束,荒诞而真实。
战场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电影中有相当多导演故意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士兵们抵达战区下了飞机,列着队向写作OIL的牌子前进等等。
全片导演留下了大量伏笔,从开头主角读的书到士兵们有一句没一句的瞎扯淡。
士兵们朝夕相处好几年,但兄弟们之间仍然有隔阂、不理解和冲突。
与常见的好莱坞肌肉电影不同,这部片子倒像是一场群像剧,但所有发生的一切又都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更生动的描绘了战争中人性本身的细枝末节。
而比起《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弹壳》锅盖头们更加真实。
电影描绘的是影响意义深远的海湾战争中的真实故事。
海湾战争是发生是因为伊拉克和伊朗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向中东小国科威特借巨款购买西方和中国的武器,结果战争以双方平局告终,战争债务只能自己偿还,这场战争结束了过去的“盈利性战争”的历史,战争的双方原本富足的伊拉克和伊朗除了深陷债务泥潭外没从对方手里拿到一丁点好处。
于是伊拉克面临经济危机决定向科威特赖账。
科威特知道萨达姆想赖账,但他们也不敢拒绝萨达姆,于是打算先拒绝萨达姆,然后再私下和萨达姆政府解决债务问题,方便给科威特国王一个台阶下。
但萨达姆此时正在气头上,见到小国科威特直接拒绝了自己,萨达姆以为是自己没有赢得两伊战争让芝麻大的小国看不起,于是气急败坏宣布伊拉克军队立刻攻占科威特,很快萨达姆的数个精锐装甲师一举攻占了科威特全境联合国闻讯后迅速召开紧急会议,通告伊拉克军立即离开科威特。
伊拉克这种又赖账又欺负小国的事情引起了全世界的一致不满,联合国常务理事国全员通过了对伊拉克的制裁行动,很快萨达姆一次又一次拒绝了联合国的通牒,萨达姆公开宣布科威特将是伊拉克的一个省。
于是联合国决议授权各国组成多国武装部队进行武装干预,以快速击溃伊拉克军主力部队为目标迅速解放科威特。
电影之外美军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迅速而果断的进行空中打击,空军在开战后直接消灭了伊拉克军队50%的前线部队和25%的后方部队,伊拉克军队只能不断后撤,与此同时,多国部队并没有马上将陆军投入战斗,而是连续空袭直到敌人几乎被消磨殆尽,多国部队才命令坦克和直升机为首的地面部队与步兵快速迂回到伊拉克军队侧翼,伊拉克部队也为了避免被包围不断迅速转移前进,试图转移到有利地形,与盟军决一死战,也就有了电影中陆战队员们吐槽的还没抬起枪,前线已经挪到10公里外了。
海湾战争全景,短短几天时间,战场不断地快速转移2月24日下午,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开始地面进攻,战争仅仅到了26日伊拉克宣布接受停战,双方停火。
到28日双方签署协定。
现代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作战行动就这样结束了。
美军仅阵亡100余人。
而盟军多国部队总损失不到5000人。
伊拉克军队伤亡超过10万人,另有8.6万人被俘,另有300余架飞机和5000余辆坦克装甲车辆被毁。
这还是伊拉克拥有当时世界第二大的防空体系的情况下。
当时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防空火力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却仍然无法阻止盟军的不间断空袭。
对于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世界政治格局。
宣告第三世界的独立政治模式被认为不合时宜了,相反由欧美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开始了,各国开始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联合国也以强有力的手段再度强调了自身的主导性,但与此同时,美国则开始盘算如何在这样的战争中获得一块自己的蛋糕,也为后来彻底消灭萨达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
但对于这样的波澜壮阔的大规模战争,市面上的电影与回忆录却是最少的就因为如此,就如同锅盖头里表现的那样,他们的战斗还没开始,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绝大多数人对战争没有什么实感,没有肾上腺素的飙升,只有挖沙堆和擦枪。
对他们而言,面上的表情也只能是茫然。
有人说此片中的主角有点面瘫,我倒是觉得这本身也是对这样的一个基层小兵的战争视角的真实演绎。
因为他虽然参与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作战行动,自始至终却更像是一个观察者,对这次战争毫无参与感,对他们来说甚至战争本身都没给他述说自己战斗经历的机会,也不得不陷入迷茫。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认识的老兵,他参加过对越反击战,他对他的军旅生涯无比自豪,可是,每当聊到当年的战斗,他也会陷入茫然,因为他所在的连队虽然在前线驻扎了很久但也没有遭遇战斗。
对他而言在战场上为国效力是非常自豪的事情,可是每当回忆到这里时,也一样会流露出那种失落。
他不清楚究竟是因为自己没能牺牲在战场上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作为亲历者,整场战争中却连敌人都没见到。
之后他便很少再提起军旅往事了。
对于很多标榜自己为战而生的锅盖头们来说,却没人告诉他们战争结束了,他们的战争从未真正结束。
电影对人性的挖掘是相当的地道的,但并没有在影片中具体的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士兵对爱人的思念,在战争结束后大家脱下军衣扔进火堆,几十人举枪对天狂射的时候,你才看出电影本身其它是一部反战的影片,影片里面的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当英雄,但是却只把战争当成工作而已,并没有一心走到地,大家思想单纯的行走着,工作着,训练着,一心在战场上有所建树,战争的结束,并不以为一切的结束,而是他们带着青涩的眼神,顶着代表着无知的锅盖头重新走进人类社会。
1.差不多开头处放的是Bob McFerrin的"Dont Worry,Be Happy",哇哦,这首好听的歌放在这够讽刺。
Swoff得知女友认识某某人后伤心黯淡,背景乐是Nirvana的Something In The Way,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次都来得忧伤。
战场上那首是the doors的Break On Through。
不说结尾那个嗓子沙沙的是谁。
2.在来伊拉克之前,一伙人情绪激昂看的电影是经过剪辑的"现代启示录",直升飞机扫射,熟悉的女武神之骑。
如果胖子科波拉知道他这部反战的作品改头换面被用来战前鼓舞士气,不知道会怎么想。
所幸,这也是部反战片。
3.穿衣演练那段,旁边戴上头盔的人转过来对Swoff说:Into The Dark Side。
嘿嘿,星战饭估计会乐坏。
4.那个可怜的人不小心放的老婆和邻居偷情实录那个录像带,标的是The Deer Hunter,同现代启示录一样有名的越战片。
5.在Swoff被处罚玩便便那段出现的黑人长官是不是有点眼熟?
他在热门连续剧24小时反恐里演一个巨能干的总统。
不过在今年也就是第五季开头,他便被干掉了。
6."F***"一词在电影里用了278次,其中38次和"Mother"连在一块。
这不是反战影片,而是非官方征兵宣传片。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向《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这部合格反战片致敬,可惜拍出来的却是征兵片。。
不像其他战争片,有大场面,大爆炸,流血,阵亡。。
这部影片的主基调洋溢着青春,乌托邦式的热闹,一群年轻人在一起闹腾,整部影片是平静的讲述主角的陆战队生活,紧凑的,热闹的,青春洋溢的,我喜欢!
看完感觉还不够,我还没从沙漠走出来呢,就结束了?
所以我说:这是征兵宣传片!
参军吧!
海军陆战队欢迎你给青春留下回忆,成为男人吧!
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大场面更多就好了。
不过我认为这样也不错,更真实的海湾战争,更真实的军队生活。
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缺少我想要的内涵,纯属个人因素,没有东西给我思考,我会很蛋疼的。
但还是力荐 因为这部影片闪着独有的光芒,是宝贵的。
PS:《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我只给3星,刚好合格,评语只有5个字:合格反战片。
《锅盖头》。
7分。
萨姆·门德斯导演,杰克·吉伦哈尔、杰米·福克斯主演作品。
故事根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安东尼·斯沃福德(Anthony Swofford)2003年的畅销书改编,描写的是斯沃福德在中东战场上的经历。
这个世界矛盾就在于,挑起战争的是美国人,反思战争的也是美国人。
斯沃福德出身于军人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军人,他的父亲参加过越战,他也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军人。
在经历过无数残酷的训练后,他作为优秀的8人小组成员之一,被选中为狙击手,派往中东战场。
海军陆战队成员,又被称为“锅盖头”。
虽然斯沃福德幻想了许多战斗杀敌的场景,但阴差阳错的是,即便敌军军官已经在有效射程内,他也没有得到开枪的机会,上级军官直接搬来了战斗机进行轰炸。
上了战场,但从未开过一枪的士兵,他们的内心同样有一种创伤。
更何况,斯沃福德的女友在这期间成功出轨了。
我的电影发烧历程是从租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VCD开始的,若干年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对文艺片感兴趣,便离老美的片子越来越远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影片。
可是尽管如此,我感觉在老美那炉火纯青的娱乐片生产链条之上或之外,总会有一些让自己感觉很美、很爽、很痛快的影片存在。
想到自打从欧洲手中夺过电影制作大国的旗帜之后,老美的地位至今屹立不倒,不得不承认其确有过人之处。
估计闷得死受到了诺兰逼的影响,或者是诺兰逼受到了闷得死的影响。
某些大场面无声,小场面喧闹,大场面剪影,小场面特别描述的套路二者像极了。
但是锅盖头的冗长硬拖2小时却没有表达出宁人深刻的东西,尽管他在此片里极力想表达深刻……………比较失败…………………比较失败……………………
為何叫平頭?皆因每個兵哥都要變平頭, 顧名思義這是一套關當兵男兒的日記, 。
電影改篇自一個真實美軍在1990年參與波斯灣戰士的真人真事。
戰爭向來都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而發生的事, 大家都是為了利益而戰。
今次故事說的不是戰爭的禍害, 我認為有諷刺戰爭或布殊或石油商? 士兵們苦練成為了殺人機器, 但也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為現代的戰爭, 科技才是真正的主角或真正的必殺技, 任你在軍校如何苦練, 其實到頭來作用真的不大, 連上真正的戰場機會也可能沒有, 只能當戰爭的陪襯品。
昨天晚上看了锅盖头。
本来是冲着杰克吉伦哈尔去的,他最近很火,不过《断背山》我没有看过,我以前只看过他演的讲自虐癖的影片《秘书》。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除了2战,越战,讲其他的战争的电影太少了,这次终于又有了一部关于海湾战争的电影,所以很感兴趣。
不过看完了觉得,表现战争的电影都是差不多的。
本来是想看个战争片让自己爽一下,没想到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不开枪的战争片”。
后来看到大部分的影评都将它和《陆军野战医院》相提并论。
而我觉得里面的黑色幽默成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十分的相象。
在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比如遇到炸弹在身边不断爆炸的时候,就用静音来表现主人公的shock,或者是大家列队前进的时候,有一个人非常激动的到处乱跑,然后就突然遇到了袭击等,好像许多电影里都是这么表现的。
当然,海湾战争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现代战争,所以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现代战争电影,而当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是,你就会觉得它不是现代,而是后现代了。
电影中的开始部分,新兵们接受训练,大声喊叫的sargent等,还和以前的越战电影十分相象,但过了不久,就显现出了时代的差异。
有一场,是海军陆战队员们在影院里看《现代启示录》,群情激愤。
而当他们到了沙漠里后,营地里播放的再也不是大门的摇滚乐,而是强劲Hip-Hop音乐,片中有一场,当响起了大门的《break on through to the other side》的时候,一个哥们说,这是越战的音乐了,有没有新鲜点的。
而片中最后现代的一场,是他们在油井被点燃的沙漠里行军,四周都是黑色的浓浓的烟柱。
然后下起了石油雨,天黑了,被点燃的油井发出红色的火光,天空责备黑烟完全笼罩,队员们全身都覆满了石油。
这一段看起来,简直像科幻片中的场景。
而穿着沙漠迷彩的队员们在沙漠中行进时,摄影又故意把画面弄得过亮,更增加了这种超现实的感觉。
最近看战争电影我总是会觉得是在看电游,看到斯沃福斯和特洛伊去执行狙击任务是,我觉得这画面简直就是从三角洲特种部队里截下来的。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我還以為能有點新意,空洞又故作高深,浪費我2h,能不能有點好電影!!!
张吉安导演延续了从南巫开始的超现实镜头。“蜗牛”寓意着性,戴胜鸟寓意着新事物,大悲咒花车、夜空中在屋顶上行走的人……简简单单,荒唐不已,充满张力[强][强][强]摇篮凡世
#HKIFF49 电影院洗手间的那场哭戏简直是灾难……
49th HK討論後和身邊的人一致認為重女輕男的種族是一種虛構或者是幻象。最後站上屋頂的小曼證明了即使正義被小範圍伸張,大環境還是不會改變。什麼時候女性的墮胎自主權可以被正視?什麼時候女性墮胎不再算是一種污穢之事?
音乐最佳 还是符号法 为善良的男导演加分 看完登 再看这个解气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
节奏太慢 拖死电影 每个画面的出现都要有原因啊 能3s讲完干嘛要30s啊 拍电影之前有没有想过拍给谁 要拍给女性要拍给马来西亚华人要拍给少数族裔 这个加点那个加点小火慢炖 最后锅烧烂了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SIFF27#看的第三部张吉安,喜欢《南巫》的鬼魅,不喜欢《五月雪》的空有题材。感觉这部介于了俩者之间,偶尔出现一下东南亚奇幻的部分很迷人,又在讲一个“弃婴箱”的现实题材。但结尾又有一个那样“戴胜鸟”解释的字幕,让人觉得,时常想拔高自己但又没找到合适的方式。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7/10)#HKIFF49 導演對伊斯蘭教的內容很了解 他本人好像是佛教徒 影片中用了很多宗教元素 比如蝸牛 通過他的講解可以了解很多這種宗教中的故事 以及母系宗族 完全重女輕男的部落 影片故事圍繞一個能夠幫助因為意外無法扶養小孩的母親的放置嬰兒的窗口 超過三十秒便無法反悔 來這裡的有被親戚強姦生下孩子的十四五歲女孩也有一聽說女孩懷孕就消失不見不負責任 導演說這種窗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情況 爭議很大 但有些不解女主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尋找自己曾經放在這裡的孩子 這種行為按道理來說不被允許 但院長反而會幫她尋找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或将成为今年最喜欢电影。喜欢最后两个人在床上相拥的镜头,像里面作为故事seed的戴胜鸟一样,两位坚韧的女性相互搀扶,平和地接受苦难和新生,在水源和旷野间找到一条路。电影里几乎总是下雨。不管作为水向前流,还是跌进泥土往外爬,大雨向下,女人向上。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
202508于槟城影院第二次看导演张吉安的作品,比上一次看《五月雪》要平和一些。
是之前几乎完全没了解过的题材,马来西亚弃婴舱。比较震撼的一点是可以和covid-19联系起来,昨晚导演映后也提到影片里一处源自真实数据的细节:疫情让弃婴增多了(因为各种性质的性行为都发生得更轻易)。还蛮喜欢里面对丽心和小曼间关系的刻画,以及米南加保女人、印度女人和华人女性三者在结尾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