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看就近影院放映的影片中只有这场时间比较合适就去了。
我觉得还好啊,怎么给这么低的分数,剧情推理都没差啊,可能我没祈求在烧脑与反转上碾压观众,而且类似的日剧看的也少,没有对比,所以没觉得失望吧。
对死亡的探讨值得人反思,烧伤那个女孩说的很对“死亡是他们对生命本身作出的反抗与选择,他们需要通过死亡让这个社会知道如果你负担不起一个生命,使它成为美好的个体,那就不要选择抚养她或是生下她。
”她天真的以为12个未成年人的死亡可能会带来制度的变化或更新,真的是很太不了解政府了。
电影里想要自杀的未成年人都经历了命运无情的捉弄与打击,但我认为他们的共性是与“弱者”无关。
“弱者”这个词是一个成年人在社会属性中被大环境赋予的标签,而未成年人还为脱离监护,还为真正的融入社会,所以他们悲惨的命运更显的那样无辜和被动。
我们往往歌颂那些应该选择死亡却与命运抗衡坚强活着的人。
可能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太容易了,披荆斩棘的活着才是对命运最大的反击。
当然影片最终也是这个导向,但导演在最后仍旧保留了个体选择死亡的权利。
我认为这个价值观没什么毛病。
记得有一次听《一席》的某一篇演讲,作者谈起中国目前的自杀人数是他杀的四倍,而我们公安系统执法部门在他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要远远大于对自杀群体的各种投入。
就连自杀干预热线也是这一两年才在一二线城市开始出现,但就目前我国自杀人数的分布情况来看,乡村自杀人数仍就大于城市自杀人数。
即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日益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自杀率逐年下降,但乡村方面的自杀干预或有关心理普及教育仍旧不可或缺。
再有,北村匠海也也也太可爱太好看太招人疼了吧,想把他买回家放被窝哈哈哈。
居然觉得还挺好看…虽然事前被稍微剧透了其实是个让人珍惜生命的鸡汤,但是全过程还是很过瘾的。
All95后全明星阵容,突然发现真的已经是95后的天下了,小花千年macken葡萄匠海黑岛结菜,不好说谁才像主角,他们都能撑得起。
但是可能是气氛太严肃了,演员的各种毛病都会被无限放大,而在这之中依然自然的只有小花和匠海。
作为一部悬疑片,所有线索都以另观众有违和感的方式让人察觉,我喜欢这种你和角色智商真的差不多,你不会觉得他们怎么还被蒙在鼓里,你也不会因为什么都没发觉而进不了剧情。
在你对某个细节产生疑问的时候,下一秒角色也会注意到。
堤导的场景调度超过瘾的,在正片中被剪的每一个步骤都在片尾曲时重新放出来了,还原了短短几小时里事件发生的每一步,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看的一清二楚。
结尾的珍惜生命主题也并不如想象中的烂大街,既然有着期待每一次自杀集会都失败的主办方,那每当想死的时候就来参加自杀集会吧,抱着希望这次能成功的心情,其实是希望这次也能再被阻止。
这一点非常有趣。
如果是看了预告片来看的可能要失望了,这并不是一部推理惊悚片,而是一部推理教育片,十二个年轻人相约自杀但却因为一宗意外看清自己真正的内心而放弃自杀的故事。
影片真正的推理并不是谁杀了第十三个人,而是这十二个人背后的原因。
影片开始,主角一一入场,交代了他们聚集在废弃医院的来意,以死为目的的他们为了清清白白的死开始了关于第十三人的推理,表面上是为了找出凶手,实际上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讲出这十二人的自杀原因罢了。
绝症、霸凌、存在感、家庭每一个人的原因看起来那么可怜又可笑,导演用这十二个人的视角讲述了这类人的世界。
当他们一个又一个说出自己自杀原因的时候,其实是导演一次次的在叩问社会。
就拿校园暴力来说,做的好要被霸凌,做的不好还要被霸凌,那让他们怎么做。
其实细细想来造成这些孩子走上绝路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那些自诩成熟的大人以及这个不负责任的社会。
十二个下定决心自杀的人,在他们踏进医院的第一步心就已经死了,如同那个没有呼吸的第十三人。
所以整部影片的光很暗,当一切真相揭晓的时候,一场暴雨以及闪电让气氛压抑到最低点。
当一切终了,那些心死了的孩子面向阳光而出,脸上布满笑容,这是导演期望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向阳而生。
一进一出,这些年轻人的生命得到重生。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那个组织一切的1号才是日本类型电影中的救世主角色,也许是亲身感受过身边人的自杀,他才更加讨厌这种不负责任的死法。
他说他举办过三次,但每一次都不能实现,即使是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
1号的这种做法就像是同救会一样,一批人约好一起赴死。
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当真正接触死亡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的心有了波动,也必然会让其他人有所想法。
另外对那些有着自杀念头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绝对不是劝说,而是倾听者。
而那些和自杀者有共鸣的倾听者,不光是能够净化所倾听的人更是能净化自身。
也许1号解救其他人的方法就是这种倾听吧。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着相当的硬伤,死尸、号码牌等都是推理电影中很常见的手段,但在这部电影中推理突如其来,线索的运用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没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悬疑惊悚的程度也只停留在预告片。
这部披着推理惊悚外衣的教育正能量片,即便演员阵容中有桥本环奈也会让有些人失望。
或许这部电影真正想教育的是那些背对着阳光生活的人,他们被某些东西束缚着,一步步走进深渊,自杀仿佛是他们解脱的唯一方式,他们也应该看见希望。
每天都会有自杀的新闻出来,他们的原因或许和电影中一样,又或者不一样,他们有死亡的权力,我们也有给他们阳光的义务。
愿每一个走进绝路的人,都能像电影最后一样推开门面向阳光。
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想知道?!!!!!!!!!!!
不是太高深的悬念推理。
但作为青少年教育题材再合适不过了,有时候会比几十万字枯燥的心理学论文还有效果。
日本近期出了好多片子慢慢回归到现实题材并且充满了讽刺批判和反思,挺好的。
有时候过分的民族自豪感会让人们变得空洞自大,反而多点反思她好我好大家好。
不过问题还是接地气的问题……这些孩子自杀的原因有点儿太日本了。
什么时候出个中国版就好了。
不过担心孩子们看完了没打消自杀念头反倒是都学起人家去组织自杀集会去了……没办法…头疼。
哦我头痛难过的不是那个…而是影评字数不够。
还不够吗?
够了吧……
私认为分数过低了,起码可以及格分,可能有些地方有些牵强,但悬疑效果和拍摄手法还是蛮不错的,一开始给剧情铺垫的时候处处是伏笔,可能因为个人比较喜欢推理类的电影(虽然有一大段突如其来的推理)。
且其中想展现出来的道理还是积极的,只不过宣传的时候可能噱头太足导致很多人看了觉得有些失望吧。
对于一部推理悬疑电影来说100分钟还是太紧凑了,感觉故事还没讲完就结束了。
十二个或有幼稚原因,或有不幸经历的少年决定赴死,然而无奈于片长很多都没讲清楚。
当前市场下我们是否有机会让我们的年轻演员在同一个屏幕上比拼演技呢。
95后,恩想就知道不行吧。
从若手役演员的狂欢:3年a班从现在起大家都是人质到我的裙子去哪里了。
日本的环境对年轻演员是很友好的,而这些年轻演员的演技也是在进步的。
反观我们能让人觉得演技好的年轻演员是否有呢,我们的市场对年轻演员的要求是会演戏还是仅止于皮囊和数据呢。
评论有剧透的人嫌疑。
未看者慎读。
冲着这个标题来看这部电影。
开始看之前还没想到是部自杀的题材,后知后觉看了前段才发现这些少年少女们是要来自我了断。
想到这点,就知道结局大概会是怎么样的了。
毕竟是大众看的电影,不会黑暗到哪里去。
重点在于过程怎么把结局合理化,让看官能接受这样的结局。
可能很多人看了这部片都会觉得他们想自行了断的理由很肤浅,但青少年就是一个胡思乱想的时代。
他们接触的不多、感觉世界是那么狭隘。
除了这样做,没其他解决的办法可以解决他们自身的问题。
“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就是我”这些想法,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而其实他们(除了一个要向世界宣扬她的理念之外的),心里面可能都有些觉得无法自行了断的想法,而选择去参加这个聚会,以集体的方式,迫使自己与大家一起离开这世界。
所以,可以说是“离开这世界的决心”不是绝对的,而当了解到自己的问题在其他人眼里也并不是什么问题,自己的烦恼也不是要赔上性命的烦恼。
再加上出现对你有希望,需要你的人出现时,就不会那么容易的想离开这世界了。
虽然“女主”说还会继续参加这个聚会,但也不代表说她真的想要离开这世界。
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在这世上的意义,她认为她的离开,就是她在世的意义。
这部电影表达出了日本青少年社会很常出现的问题如霸凌,欺压等问题,用这样的方式让看官们了解他们的世界。
是一部如果想深思,可以思考很多的电影。
片尾曲很好听!!!
我今年14岁,未成年,想过自杀。
这种自杀不是刀尖划破脉搏,也不是鼻腔慢慢淹没。
而是我不知道生命现如今还有什么意义,既然如此还不如死掉算了。
背负着他人过分的期望,瞬间生活的巨变,穿透肉体的一把把白刃令我绝望到窒息。
花已经飘落,日暮显得可贵。
你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刚开始这些孩子想要自杀的理由在大人眼中看来是非常可笑的,这些痛苦是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以至于我们有很强的代入感。
鸡毛蒜皮的小事让我们并没有产生如此大的持久的绝望,所以影片最后“中止”也没有那么突兀。
影片整体节奏较慢容易理解,片尾也很用心,镜头和滤镜的把握有种稍微悬疑的感觉,可惜剧情是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反转。
整体来看,我觉得后段杏的话是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孩子们有不同的经历,目的也不同。
大可分为三类,为自己,为父母,为社会。
生病导致的卑微内心,自尊心强大的自己不甘结束,但病痛却让人生不如死,为自己的解脱去自杀;讨厌父母,过于爱父母,想让他对自己说一句对不起,但人间不允许,只好用自杀来惩罚他们;负罪感,自卑感,反社会人格,发现自己是一个丑陋的怪物,社会造就了这样一个我,但我不想让悲剧重演,那就以死来告诫社会。
现实太过残酷,我们的死,并没有真正的作用。
果然还是少年,充满想象力。
梦幻但又真诚。
大家都只不过是渴望被爱,远离伤害,做一个英雄净化这个世界。
看看这些孩子,是多么可爱啊。
如果把冰冷的言语变为再三思考的交谈,如果收起有色的眼光多一分理解,如果不为了结婚而结婚,如果不随随便便生孩子,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个世界...... 总有人始终是少年,相信着未来,一路成长,一心团结。
十二这个数字,对于推理类电影而言,实在有着特殊的魔力。
从美国的《十二怒汉》到我国改编的《十二公民》,再到由十二名“凶手”挑战正义与法律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我发现但凡与十二相关的影片,多为精品。
日本的《十二个想死的孩子》,亦不例外。
一心求死需要勇气,而挣脱阴霾、奔向光明,也绝非易事。
该片用悬疑和推理的手法,将人性中的恐惧、悔恨、郁愤与绝望层层剥离,直至将所有的阴暗赤裸裸地曝光,最终焕发出生命的渴望。
曾经厌世的灵魂得以荡涤,只有经历鞭打和煎熬后方能懂得:生,远比死,更具考验。
不能不说,《十二个想死的孩子》虽然片名显得幽晦,但结局大反转后的画面阳光而温情。
这使得观影者可以从不同的纬度去思量生死,去揣摩生命的终极意义。
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死事大?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