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will be times when the struggle seems impossible. I know this already. Alone, unsure, dwarfed by the scale of the enemy.Remember this, Freedom is a pure idea. It occurs spontaneously and without instruction. Random acts of insurrection are occurring constantly throughout the galaxy. There are whole armies, battalions that have no idea that they’ve already enlisted in the cause.Remember that the frontier of the Rebellion is everywhere. And even the smallest act of insurrection pushes our lines forward.And remember this: the Imperial need for control is so desperate because it is so unnatural. Tyranny requires constant effort. It breaks, it leaks. Authority is brittle. Oppression is the mask of fear.Remember that. And know this, the day will come when all these skirmishes and battles, these moments of defiance will have flooded the banks of the Empires’s authority and then there will be one too many. One single thing will break the siege.Remember this: Try.
好像没什么人说Vel和Cinta这对,那我就来说说,看完第二季第六集之后的我调理了很久…….最一开始黄金劫案时期的她们两我还是很磕的,Vel的举止投足之间都透露着对Cinta的爱,一直作为领导者的Vel在行动前一刻也竟然会犹豫不决,而那时候是Cinta让她有了勇气,这个反差或者说两人之间的互助让我甚是喜欢。
但在那之后她两的互动却让我一直喜欢不起来,因为感觉这段关系并不平等。
Vel时时刻刻挂念着Cinta,抓住一切机会和她见面,见面后也是一直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爱意。
而相对之下,每次的Cinta都非常的冷漠,看到有网友说过Cinta一整季都是一个表情:面无表情,也确实如此。
Vel心里的第一位是Cinta,Cinta心里的第一位是革命斗争。
对重要人事物排位的差异对一段良好关系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很理想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这样特殊的场合中产生的感情,Vel自己都说过她们的关系连good都算不上。
Cinta对Vel说的话:斗争永远排在第一位,然后才轮到我们。
Vel之后用原话回了Mon,她也是在用这句话劝说自己…聪明坚强的她其实都知道大概率这段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
直到在Ghorman大概已经一两年没见面的二人因为任务又走到了一起。
在餐厅中的Cinta刚见面时就对Vel露出了笑容,满脸爱意地看向Vel,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Cinta。
Vel:我和Luthen说,除非有你不然我不会接这个任务的。
Cinta:你是我来这里的唯一原因。
此刻在屏幕前泪流满面的我无法想象当时的Vel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是我第一次明确地感受到她们是如此的相爱。
之后Cinta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原来是一次任务的意外,让这个因为全家被杀而背负着沉重复仇任务的女战士有了喘息的时间。
我突然意识到Cinta其实也只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失去家人的她只知道一件事:战斗。
没有人教她正常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受伤可能自己不能再战斗时才会去思考人生除了战斗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
她想到了Vel,她害怕如果自己接受了Vel的爱就不能更好地战斗了,她害怕不能战斗的就会失去自我,所以她一直在逃避Vel的爱。
是Vel的爱,Vel的坚强,又给了她勇气。
最后她们终于决定一起勇敢地面对这段感情了。
在Cinta满眼爱意地看着Vel时,我心里就开始隐隐不安…最后不安还是变成了现实…还是以这么唏嘘的方式……看着静静躺在Vel怀里的我已经在屏幕前泣不成声了……愤怒,悲伤,绝望……不敢想象此刻的Vel内心是多么的混乱…她完全可以暴打甚至一怒之下杀了那个男孩,而Vel还能做到如此克制,只是狠狠地指责了犯错的男孩。
因为她知道不管做什么Cinta再也回不来了…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
没错,对Vel来说Cinta就是一个奇迹。
我想在胜利之后,Vel会坐在屋前看着日出和远处的Cinta说:你看见了吗,我们胜利了,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看到一篇影评,照着性别叙事上来就把《安多》Vel、Bix、Mon、Kleya这些有血有肉的出彩角色被喷了个遍。
我觉得有点可笑,就在评论区简单探讨了一下vel的人物弧光,不想被直接删评拉黑。
遂单独写一篇影评,谈谈vel 这个我认为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的极其出色的角色
vel第一次出场是S1e4,她因为卢森要把安多半路插进阿尔达尼小分队而大发雷霆。
后面的剧情说明她既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但是阿尔达尼应该是她第一次带队,也会出现像S1e6中神色慌张不敢发号施令的情形。
但是在第二季中,我们已经看到了vel在领导层面的进步。
她在和戈尔曼前线的对接任务中表现的得心应手,全程冷静部署。
S1e6结局,vel一瞬间想抛下濒死的内米克不管,但立刻就被安多和skeen说服;当后来kleya命令vel除掉安多时,vel也展现出了明显的抵触。
Vel外冷内热的性格和极具同理心的品质在第二季得到了延续。
当cinta因为猪队友不听号令持枪而死于非命时,vel忍受着内心深处的巨大悲伤对猪队友发表了一段催泪的独白。
换成第一季的vel,可能已经毫不犹豫地一枪带走了猪队友,但此时此刻的她,深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她已经学会了“think like a leader”,她真正做到了第一季cinta口中的那句“rebellion comes first, we take what’s left”.vel的下一次出场,是在安多给卢森干私活离开后被上面派过来找bix谈话。
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在失去cinta后,vel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很多思考。
vel在后期剧集在和bix、安多、mon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这些人都愿意面对她敞开心扉。
当mon无法确定安多带回的消息的真实性时,第一反应就是让vel去和安多谈。
回想第一季,vel和kleya还是话不投机、互相看不上,
但是在本季的最后一集,正是vel给kleya披上雨衣,搀扶着她走回房间,并告诉kleya “you are here with friends”, 挽救了崩溃边缘的Kleya。
也是在这一集,vel劝安多有空去看看bix,当安多说“我听说她过的不错”时,vel立刻表示了肯定,这足以说明即使bix离开了雅文,vel也一直与她保持联络。
未来把安多死讯带给bix的人很可能也会是vel,没有人比她更懂失去挚爱的悲痛。
vel和卢森的关系同样耐人寻味。
第一季的vel,只是单纯的作为卢森的手下出现。
第二季已经有几处对话透露出vel和卢森在行事风格上的分歧,当得知卢森有意分开她和cinta时,她也像情人表达了自己对卢森的不满。
然而在最后一集,面对卢森的死讯和安多为卢森喝一杯的提议,她回复道“just this once”。
vel对卢森有着足够复杂的情绪,但她仍然敬佩卢森为大义献身的举措。
总的来说,vel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而演员Faye Marsay也贡献了极其精彩的表演。
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够体会到编剧刻画人物的良苦用心,而不是动不动就程式化角色,认为“只有成为战士”才不是弱化女性
这则影评是写给多年后的自己以不要忘记如此真实的故事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看完安多第一季和侠盗一号的观众来说,对于安多最终季的期待一定是达到最高的,而它在我看来完全超过了我的期待,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之上。
先从我觉得做的很完美的人物说起。
首先便是Syril,两季的时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足够真实又足够令人可怜。
家庭在他身上寄托的对于上层社会不切实际的梦想,自己心中为大业服务的一腔热血,对于宏伟叙事的执着和由此诞生的对于权力的狂热。
这一切不但毫无违和,甚至让人觉得他就该如此,因为我们已经在历史或生活中看过无数类似的人了。
而提起他也就不得不提到Dedra,他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Dedra作为Syril对于权力和帝国具象化的投射,而Syril又作为Dedra攀登和享受自己权力的工具,他们的感情早就十分扭曲了。
他们爱的完全不是对方而是另一个虚无缥缈却又时刻在召唤自己的欲望的影子,所以Gilroy在第二季里面安插的诸多“typical”的感情戏在这两个人物的衬托下是更加的别扭,当然也更真实更有趣,很喜欢。
他们两人的结局也是处理的非常好,Syril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能才有些许感受到宏大叙事的虚假,但早就晚了,他过去的经历已经不允许他再在此之上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被时代裹挟的人死在了洪流中。
而安多同时也将他的死投射到了更广的范围上,一个讨厌又真实的母亲,一个委婉的爱,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一个家庭,所有的这一切在科洛桑的某一个不起眼的高层中但随着不断继续的谎言化为灰烬。
这一部分的处理实在是完美。
而对于Dedra来说,她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一丝的动摇,不断地攀登不断地为帝国创造价值是她最崇高的热爱,这种疯狂也导致了她最后跌入牢中。
我很喜欢的是她不断的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上至Krennic下至Syril母亲,所展现出的高人一等的态度。
对于她来说,她相信的是如此正确,她所做的是如此必要,这种痴迷让她想要贪婪的从Luthen身上享用成功,但也正是这种流淌在帝国所有人身上的自大,让她咽下苦果。
从这两个人的身上能看到关于体制的讨论实在是太全面又太真实了,对于他们我很喜欢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对于他们来说所做的一切不仅正确而且必要,或许在这途中有人能感受到一丝悔恨,但作为人我们是不可能接受自己前半生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的。
通过他们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很少人能从体制或者思想方式中真正的逃离出来,多少家庭会被摧毁,多少罪大恶极的人却到死也认为自己是无辜,我们是不会知道了。
他们是对帝国这样一个体制的意向的很好的反思,也是对于我们一个长久的提醒,永远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永远要思考正确的道路是不是真的就在眼前,触手可得。
同时一体两面,Luthen的反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是做的几乎无可挑剔。
作为叛军Literally的背后创始人,或许在安多公布前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人不是像Mothma一样喊着口号就能团结大家击败邪恶的如此一个Cliche的事情。
Luthen的反叛是因为厌恶和愤怒,而不是对于自由的追寻,他想击败帝国的意愿远比他想带给人民共和要强的多,如此一来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在安多一二季里面的所作所为,一切都可以被牺牲,一切都是消耗品,包括他自己。
他无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他的牺牲不计其数,他的偏执也带给了他许多肮脏的胜利,他自信但从来不骄傲,他也明白在能成功之前他早已不在,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
这就是对于一个革命家最好的刻画了,没有口号只有作为。
而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或许帝国最需要也是Luthen这种人,他有着一个铁腕反派最需要的特质,却从来不知停歇,从来不会去享受胜利,而帝国如此一副好牌玩的稀烂的原因恰恰正是从皇帝到Dedra这样的职员无不骄傲自满,要是Luthen能做到塔金的位置,事情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故事的最后,Luthen自杀未遂,而Kleya以女儿的身份去圆了自己弑亲之人的愿望帮他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如此drama,讽刺却让人动容。
对于自己信仰的追随早已超脱了所有这一切。
荣誉提名Krennic,我好喜欢他的声音,这种黏糊糊的说话的方式简直是太适合这么一个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形象了,在侠盗一号里被维达掐被塔金炸,在这一季里终于是能演的又骄傲又霸气侧漏一会了。
荣誉提名Ghorman上的所有人,虽然篇幅并不长但作为星战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分钟无需多言。
荣誉提名K2,最后三集每一句话都很好玩也不违和,很好的接上了侠盗一号的叙事风格,很喜欢。
同时也有很多刻画一般的人,首先就是Andor本人,用了一整季的时间他的人物形象居然是没有一丁点的改变是我没想到了,虽然十二集最后演的很好,但要是第一季硬接上侠盗一号也不会感觉特别冲突。
他曾经一腔热血,经历了一堆东西还是一腔热血,好吧。
其次是Luthen的小伙伴们,篇幅少,人物形象呆滞,Wilmon和Saw和Dreena经历了那么多居然还是看不出来这个人和之前有任何区别,有点显得浪费了,Brasso也是三集用完即弃,确实能展开说的不多了但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Bix的人物弧光也是怪怪的,虽然最后有孩子对于Hope这个星战主题的call back还算不错但也就是有点不至于了,不管是炸Ghorst战胜心魔还是自己因为孩子离开都很刻意,虽然银幕表现力这两部分都做的很棒但依旧是细想的话这样一个Bix是一个很怪的人物,参与了太多却又没什么参与感,除了感人之外删掉也罢。
最后就是ISB的所有人,很难想象在一艘歼星舰百万白兵的情况下如此最高级别的行动却总是之放个位数的人员,一炸就跑一打就倒,我看Kleya要是想直接给Krennic杀了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能是设定崩坏吧但每每让主角这样子成功都感觉胜之不武只能尬笑。
Partagez最后伴随着Nemik的自白自杀很有帝国的毁灭的味道,表现力也非常的不错,只是相对来讲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太过工具,Krennic在和他单独说话时叫他Leo还是让人总想他们以前一起经历了什么事情,不过可能再也不会知道了。
写到最后脑子里一直浮现着斯卡里夫爆炸时Andor看向镜头的最后一刻,想说的太多却又只能沉默。
或许你会想起Maarva对于地域纽带的高呼,或许你会想起Luthen在黑暗中的离去,或许你会想起自己没有救下的Ghorman人,或者是K2,或者是那个不会游泳的狱友...或许你会想起那个海滩的清晨,伴随着Niamos的歌声,没有帝国没有叛军,只有自己,只有自由...他们不是完美的人,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但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以及其中几点的深度之深注定了这三部曲是星战历史上最好的故事之一, 它是历史,也是预言。
很感谢Tony Gilroy所呈现的这二十个小时的杰作,Andor的故事早已结束,但它所承载的东西会一直延续,或许是在这里,或许是在 A galaxy far far away...
原作者:The Canvas载于:youtube《Evil in Andor》安多里的帝国的压迫感并不来自于邪恶/反人类/意识形态,而是那种面对精密运作的庞大体制的无力感。
《安多》讲述了主人公安多在银河内战,或者说革命开始时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为了革命所需要的损失和牺牲,同时也描绘了在面对一个日益专制的政权不作为的后果。
但对于我来说,这部剧最主要的亮点是它对于“恶”的刻画,其中大部分恶并不是那种留着小胡子刻板印象的“恶”,而是官僚主义之恶(bureaucratic evil),是平庸之恶(banal evil)大屠杀的策划者之一 阿道夫·艾希曼,这位负责种族灭绝组织工作的纳粹分子,在1960年被逮捕并因罪行而受审,记者们对这次审判大量报道,人们对这位即将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纳粹分子充满了期待,艾希曼的面孔将被公开并通过电视播放,人们将能通过电视目睹恶魔的面貌。
正当艾希曼面貌被传播开的时候,很多人希望看到一张极端分子的脸,但他们所见到的只是一张非常无趣的脸。
他长得既不恶贯满盈,也不翩翩君子,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张脸。
阿伦特这样形容他“非常的普通,但又非常可怕的普通,这样的普通之所以令人恐惧,因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能犯下同样的罪行”这种“恶”披着国家制度的外衣后,普通人在政府机构中工作成为这种恶的一部分,这些工作者并不是有意作恶的,只是在履行职责、听从命令、努力沿着职业阶梯往上爬。
普通人通过普通的手段犯下普通的恶行,合并成一个高度规范化的组织结构。
《安多》里通过不同的角色展示了这样的一个专制系统,Dedra Meero和Blevin是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他们互相竞争以便晋升,对工作投入了相当多的奉献和热情,也不会避免在工作内外使用强权来完成他的任务,她追捕反抗军也不是出于私人恩怨,或是对于帝国价值观的认可,仅仅只是因为对于工作的个人奉献确保帝国的安全,敢于她的同事,捍卫她的职责,相比于帝国本身的安危更关心保全自己的工作。
Dedra Meero她之所以是恶人,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尽职的员工。
syril karn是最能代表平庸之恶的人物,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尽职尽责的人,捍卫那些他工作的价值观:秩序、纪律和正义,当他被上级通知不许调查他同事的死亡时,他认为应当继续调查,这才是正确的,因为这就是他的职责,甚至不惜忤逆上级。
syril karnkarn起初在莫拉纳管理局上班,这是一家为帝国服务的公司,他是管理局私人警察部队的中层管理人员,与帝国军队相比,管理局警察本质是商场保安,他们的制服不像帝国军官那样剪裁精致,大多同事制服松松垮垮,然而karn的制服裁剪比他同事修身的多,这一视觉上的细节为他痴迷和崇拜权威的个性定下了基调。
karn对士兵发表演讲时,他并不相信他说的一切,他手下的警卫也不信这一套,他们的奉献精神不是为了抽象的正义感,而是为了得到来自权威的认可,他为帝国工作,效忠帝国,有着专制主义的价值观,并会毫不犹豫的使用威权来完成工作。
他也更愿意直接为帝国工作,追求比同事更高的标准,而他的同事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投入太多心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积极性让他最终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却还是被解雇了。
帝国宣称的宗旨是加强和平、统一和管控,但《安多》里帝国内部很少有人是受意识形态驱动的,其他人更多的是出于腐败、贪婪或对事业的渴望。
他失业了还得回家和老妈住,拖亲戚找工作,她母亲专制、控制欲强的性格,也能解释karn对来自权威认可的需求。
karn和母亲平庸之恶推动着帝国发展,每一位工程师、士兵、飞行员和少尉都在做着他们的工作,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工作的道德影响。
判处主角六年监禁的法官只是在执行国家法律,把主角带走的士兵只是在执行命令,监狱的守卫只是在执行规定。
入狱审判官机构习惯于把自己包装的自然、公正,不涉及政治,karn的工作是维护秩序,与之相反的就是制造混乱,谁会喜欢混乱?
因此,karn的工作成为了一种公民义务,社会必要的一部分,而不是政治性的东西,制度就这样融入生活,变成正当的行为,meero和防暴警察也没有用政治包装自己,艾希曼的工作机构没有用政治包装自己,他们把自己当成社会组成必要的一部分,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是对的。
正是这些机构让普通人不再去思考他们工作的政治意图,并犯下普通的恶。
纯白制服除去了任何个性和文化认同感
与小镇上深沉柔和的工人手套遥相对应小镇上工人们的手套色调温暖柔和,质感坚实耐用,没有帝国阵营中那种整齐划一,在自己服装上表达个性同时仍同属一个阵营。
有趣的是,监狱制服中的橙色跳色,疑似X翼战斗机飞行员穿的橙色连体服的直接前身之一,后者是未来义军同盟最具特色的制服之一。
监狱里工作时间12小时两班倒,吃的是没啥味道的流质食物,业绩不好的小组会被电击,只有业绩好的人可以好好吃一顿有味道的饭,以此来让囚犯不断的内卷,靠廉价劳动力来运作这个庞大的国家。
表面上说刑期满了就能出狱,实际上是把囚犯转移到其他监狱让囚犯干到死,犯人发现新的法律改变了他们命运,成千上万人被打入监狱,而大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条法律,整件事一点水花都没有。
帝国民众被彻底排除于政治之外,权利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亡的。
利用囚犯为帝国生产零件,这种反乌托邦设定是《安多》出色政治叙事又一个亮点,展示出帝国剥削和分裂那些本可能会反抗的人的技巧。
监狱犯人们生产的零件都将用于组装死星的主炮,本质还是平庸之恶的衍生。
隐藏政治目的将自己塑造成社会必要组成部分从而驱动更多普通人去参与恶行就是平庸之恶的关键一步。
他们不是恶,但他们是组成完整恶行的重要一环,只要作恶链条足够长,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制度化的恶基本就是无解的,只能由外力摧毁。
戈尔曼大屠杀第一季建立起整个系统以后,第二季则全面铺开了种族灭绝——戈尔曼大屠杀。
这不仅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死亡,还有整个文化的毁灭,包括习俗、象征、纪念碑和历史。
如何在《安多》进行种族灭绝?
秘密会议上戈尔曼大屠杀从未被大声提及,官员们只是高效冷静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来证明行为的正当性。
宣传是帝国采取的主要手段,抹黑运动背后总有更大的动机,利用宣传手段迫使受众去憎恨某个群体,这是种族灭绝最为有效的工具。
德国一战后经济崩盘物价飞涨,社会上主要有两种声音。
左翼共产主义喊:都怪资本家!
无产阶级无国籍!
大家一起团结起来打破旧世界blabla右翼民族主义喊:犹太人聪明又狡猾,到处放贷blabla日耳曼民族最高贵!
恢复第二帝国荣光!
结果1918年俄国直接改朝换代后各种社会管制把当时的德国人给吓出应激反应了,社会上瞬间极端右翼民族主义的选票暴涨,越极端民族主义越受欢迎,然后犹太人就被滴楞出来当工具人使了。
卢森失措阴鸷的喊出那句:"A smear campaign is an opening move, not an endgame!
"
Meero提出了为帝国侵略行为辩护的最佳策略:支持义军激进的叛乱并让他们犯错。
军械库为这场叛乱提供了完美的催化剂,这个简单的附属建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并提供一个思想钢印发散地。
平庸之恶终于结出恶果,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权力施恶的一环,只要作恶链条足够长,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这种恶换了马甲依旧还存在着,历史一直重复,人性从未改变。
karn此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善的、正义的,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恶的一方。
茫然的karn小胡子本人没有签署过任何一个剥夺犹太人生命的官方文件,甚至演讲也没有明确说要人性命,虽然他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单从法理上来说他把自己保护得挺好。
所以就导致他亲妹妹战后一直不相信他知情屠杀,坚持底下的人干的哥哥不知情,身死国灭了妹妹的滤镜都没碎。
My favorite moment was during the prison break when they finally reached the control room. The source of the deep, monstrous voice that has condemned hundreds to their deaths and oppressed the entire prison population for years. They finally reach him and it's just some scared, ordinary dude using a voice modulator.
第1012集
克蕾雅·马基(Kleya Marki)打开抽屉拿枪时,可以看到抽屉里最右边那把枪是著名的DL-44重型爆能手枪。
在《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电影里,汉·索洛使用的枪就是这个型号。
这种猫最早出自1989年出版的桌面RPG冒险书《另空间》(Otherspace),叫阿多里斯猫(Adoris feline)。
2009年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把它们引入正史后,戴夫·菲洛尼赋予了它们第二个名字:图卡(Tooka),用来纪念他家已故的宠物猫“图克”(Tuuk)。
《安多》第二季第10集开头的这只图卡叫“皮克斯”(Pix)。
据《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叫这个名字是用来纪念剧组中一位视觉效果艺术家的已故宠物狗。
在《安多》第二季第10集开头,朗尼·杨(Lonni Jung)向卢森提供死星情报后,就被卢森灭口了。
安多很有可能效法卢森:在《侠盗一号》开头,蒂维克(Tivik)向安多提供死星情报后,安多发现无法把右臂受伤的他带出卡夫林之环,便冷酷地把他灭口了。
诺托兰人(Nautolan)是《星球大战》作品里的常见种族之一,发源于行星格利安塞尔姆(Glee Anselm),两栖类。
著名绝地大师基特·菲斯托(Kit Fisto)就是诺托兰人。
这个头骨疑似冈根人的头骨。
其鼻尖部有个达斯·瑞文的西斯帝国标志。
达斯·瑞文的西斯帝国出自经典单机RPG《旧共和国武士》。
卢森的这件藏品似乎是阿米达拉女王的宫廷礼服头饰。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卢森早年是帝国陆军的泥地士兵(Mudtrooper)。
这个兵种最早出自《游侠索罗》。
汉·索洛也是泥地士兵出身。
值得注意的是,卢森原来姓“利尔”(Lear)。
把这个姓的拼写反过来就是他现在的姓:雷尔(Rael)。
卢森临终前住的医院叫“莉娜·索”(Lina Soh)。
莉娜·索出自动画连续剧《少年绝地历险记》第一季第25集以及《共和国盛世》(The High Republic)系列图书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她是这些作品里的共和国议长。
这些作品的时间线大约是帝国成立前215年到209年。
莉娜·索推动了“星光灯塔”(Starlight Beacon)的建设和共和国博览会(Republic Fair)的举办。
可惜她的这两项杰作(Great Works)都被恐怖组织虚无者(Nihil)破坏了。
因此,莉娜·索不得不领导共和国与绝地,围剿虚无者。
医院里不可能没有巴克塔罐(Bacta tank)。
巴克塔是《星球大战》作品里最常见的医疗物质,最早出自《帝国反击战》。
巴克塔由弗拉蒂克斯人(Vratix)发明,能迅速促进伤口附近的细胞再生。
“德瓦隆胜利项链”(Devaronian victory necklace)当然属于德瓦隆人——《星球大战》作品里的常见种族之一。
卢森手里的德瓦隆人宝贝不少,在《安多》第一季第6集里出现过“德瓦隆蓝”。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卢森和克蕾雅早年炸帝国军的地方就是在意大利科莫湖取景的,即纳布的取景地。
另外,《安多》编剧托尼·吉尔罗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克蕾雅不是安多的妹妹,更不是莱娅公主。
破门炸弹(Slap charge)显然是卢森和克蕾雅喜爱的武器之一,先前在《安多》第一季第3集出现过。
米罗被监禁时,监视器屏幕上的文字是:“serial input”,“stop stop”,“clear flag”等。
其布局与电影《THX-1138》里监控屏幕上的文字布局几乎一模一样。
《THX-1138》上映于1971年,是乔治·卢卡斯的第一部电影长片。
其中不少元素都成了《星球大战》作品里的彩蛋,比如“1138”这个数字。
克伦尼克在审问米罗时,最关心还有没有其他人知道死星的秘密。
无独有偶,在《侠盗一号》的开头,蒂维克在把死星情报告诉安多时,安多也很关心还有没有其他人知道。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安多、梅尔希和K-2SO玩的游戏叫赖恩扎(Rianza),由埃勒·麦基(Elle McKee)根据中国麻将和多米诺骨牌设计。
悦诺格酒(Revnog)为本剧原创饮料,在第一季第1集就出现。
安托·克里格尔(Anto Kreegyr)是本剧原创角色,但一直活在台词里,仅仅在第一季第11集有个静态全息肖像,并未真正出现。
这是一艘帝国安全局SWAT艇,其造型与传统“兰姆达级”穿梭机略有不同,是根据《义军崛起》第四季第4集的一张幕后概念画改编设计的。
帕尔帕廷的能源计划叫“天能计划”(Project Celestial Power),最早出自2016年的《侠盗一号》前传小说《催化剂》(Catalyst)。
“天能计划”表面上是为遭受克隆人战争破坏的星球提供持续能量,实际上是研制死星超级激光炮。
K-2SO和《侠盗一号》里的贝兹·马彪斯(Baze Malbus)一样,解救朋友后,没有得到对方的感谢,自己先说了“不用谢。
”
这三艘赶往案发现场的炮艇是LAAT/le巡逻炮艇(LAAT/le patrol gunship),又被称为共和国警用炮艇(Republic police gunship)或帝国巡逻艇(Imperial patrol transport),最早出自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第五季,后来成为《星球大战》动画片、真人剧、游戏和漫画里的常客。
这种炮艇由桑希公司和罗萨纳重型工程联合生产,长11.48米,高5.43米,宽5.76米,配备有两门激光炮塔、一门艉炮和两门导弹发射器。
它们最早在克隆人战争时期被用于科洛桑城市执法,帝国成立后,也在其他星球被用于军事巡逻。
新共和国和索龙元帅的帝国残余都使用它们。
拉杜斯将军(Admiral Raddus)和滕齐戈·威姆斯二等兵(Private Tenzigo Weems)均出自《侠盗一号》。
拉杜斯曾是蒙卡拉北半球奈斯特勒姆(Nystullum)市的市长。
帝国入侵蒙卡拉后,拉杜斯指挥蒙卡拉商业船队(Mon Cala Mercantile Fleet)加入义军。
他和阿克巴是同胞加战友,但两人作战理念不同。
阿克巴求稳,拉杜斯更激进。
拉杜斯最后在斯卡里夫上空被达斯·维德杀死。
滕齐戈·威姆斯后来是最早知道侠盗一号小队偷袭斯卡里夫的雅文基地成员。
他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报告给蒙·莫思马。
上一张图站在滕齐戈·威姆斯后面的就是安托克·梅里克将军(General Antoc Merrick),也出自《侠盗一号》。
他来自行星维鲁詹西(Virujansi),和《新的希望》里的红色领队加尔文·德赖斯(Garven Dreis)是老乡加战友。
他加入义军后,领导星际战斗机指挥部。
他最后牺牲在斯卡里夫上空。
这位是廷拉·帕姆洛(Tynnra Pamlo),出自《侠盗一号》和动画连续剧《异等小队》第二季。
她来自塔里斯(Taris),帝国议会前议员,加入义军同盟后,担任文官政府教育部长。
这位是诺尔·杰贝尔(Nower Jebel),出自《侠盗一号》。
他来自尤特尔(Uyter),帝国议会前议员,加入义军同盟后,担任文官政府财政部长。
新共和国成立后,他依然担任财政部长。
这位是帕奥(Pao),出自《侠盗一号》。
他是德拉巴塔人(Drabatan),来自行星皮帕达(Pipada)。
在德拉巴塔语(Drabatese)里,他的全名是“帕奥多克德拉巴塔卡特·萨普德雷克蒂·尼克利内克蒂·基韦夫尼克内·塞韦夫利凯克”(Paodok'Draba'Takat Sap'De'Rekti Nik'Linek'Ti' Ki'Vef'Nik'Ne Sevef'Li'Kek),简称“帕奥多克德拉巴塔卡特”(Paodok'Draba'Takat)。
他最后牺牲在斯卡里夫。
从外观判断,这顶头盔应该是“金色七号”加兹多·伍尔科布(Gazdo Woolcob)的。
他最后在雅文战役中牺牲。
利奥·帕塔加兹自杀前听的是《政治意识轨迹》(The Trail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也就是第一季卡里斯·内米克(Karis Nemik)牺牲前写的宣言。
“愿原力与你同在”显然已成为义军同盟高层普遍接受的祝福语,尽管贝尔·奥加纳、拉杜斯和简·多登纳都不是原力敏感者。
安多在全剧最后穿的这件衣服正是在《侠盗一号》开头穿的那件。
佩林和亲家母搞到一起了。
《安多》编剧托尼·吉尔罗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剧所有角色都为了某个东西作了牺牲。
而佩林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为了享乐而作出牺牲。
《安多》编剧托尼·吉尔罗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关押米罗的监狱不一定在第一季的纳尔基纳5号卫星(Narkina 5)。
卫星杰达(Jedha),最早出自《侠盗一号》,索·格雷拉最终将在这里牺牲。
在《安多》第二季第12集里,死星的超级激光炮尚未安装完毕。
它将在《侠盗一号》中竣工,然后把克伦尼克一炮轰死。
《安多》编剧托尼·吉尔罗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确认,比克丝抱的孩子正是她和安多所生,而且她在离开雅文基地时已经知道自己怀孕了。
第79集
义军“阴影六号”(Shadow Six)是一艘JT-731平底船(JT-731 Broadhorn transport),由科雷利亚工程公司生产。
这个型号的飞船先前出自《欧比-旺·克诺比》第46集。
利奥·帕塔加兹少校(Major Lio Partagaz)提到的行星伊杜(Eadu)最早出自《侠盗一号》。
卡西安·安多、琴·厄索等义军成员突袭那里的帝国实验室时,琴的父亲盖伦·厄索被义军Y翼战斗机投掷的炸弹炸死。
达维茨·德雷文将军(General Davits Draven)最早出自《侠盗一号》,依然由阿利斯泰尔·皮特里(Alistair Petrie)饰演。
克隆人战争期间,他就在共和国军事情报部门工作。
加入起义军后,他依然隶属于义军同盟情报勤务局(Rebel Alliance Intelligence Service)。
当局长艾伦·克拉肯(Airen Cracken)在外环组建情报网时,雅文基地的情报机构就由德雷文领导。
在2018年9月的漫画《星球大战》第54期中,德雷文潜入帝国星际无畏舰“执行者号”执行任务,在掩护莱娅撤退时,被达斯·维德亲自用原力掐死。
往返雅文基地时,安多驾驶的是一艘UT-60D U翼星际战斗机/支援艇(UT-60D U-wing starfighter/support craft)。
这是一种为《侠盗一号》创作的飞船,兼有战斗机、炮艇、支援艇和运兵机的功能。
U翼的生产商与X翼一样,都是英康公司(Incom Corporation)。
这位原力治疗师(Force healer)是本剧原创角色,由乔茜·沃克(Josie Walker)饰演。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把她描述为:一位坚信原力的治疗师,与士兵、飞行员和其他需要医疗救助和情感支持的人一起冥想。
尽管她的能力可能受人质疑,但她的轻抚和细语为那些受她照顾的人带去急需的慰藉。
义军的雅文基地能在两年内发展得初具规模,几乎全靠简·多登纳将军(General Jan Dodonna)。
多登纳最早出自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在《侠盗一号》中也有登场。
多登纳是克隆人战争的老兵,最早在共和国海军服役。
帝国成立后,由于表现出色,多登纳成为最早的帝国歼星舰舰长之一。
他叛逃后,组建了规模最大的反帝游击队之一:马萨西组(Massassi group)。
这支游击队正是以雅文4号卫星为基地。
“石头和天空”正是费里克斯人在《安多》第一季最后一集玛尔瓦·安多葬礼上喊的口号之一。
义军领导人总能及时喊出:“It's a trap!”
所以,在《侠盗一号》里,安多对琴·厄索说的经典台词“Rebellions are built on hope”是戈尔曼酒店服务员特拉(Thela)对安多说的。
安多几乎毁了希里尔·卡恩的一切,但到头来根本不记得卡恩。
正如在《侠盗一号》里,克伦尼克几乎毁了琴·厄索的一切,但最终并不认识琴。
吃书时间到!
《安多》第二季第8集和第9集讲述了K-2SO的起源。
其实,早在2017年8月,漫威出版的所谓《星球大战》正史漫画《侠盗一号:卡西安与K-2SO》就讲述了K-2SO的另一个起源故事:卡西安·安多、克尔塔斯(Kertas)和里斯莫尔(Rismor)三名义军间谍去行星韦卡科(Wecacoe)执行任务。
他们要从一艘退役的帝国巡洋舰中寻找帝国安全协议(Imperial security protocols)。
不料他们触发了安全警报。
为了逃脱,安多企图俘虏一个安保机器人——没错这个机器人就是K-2SO。
但安多失算了。
就在安多差点被K-2SO俘虏时,克尔塔斯和里斯莫尔关闭了K-2SO。
然后安多给K2重新编了程,让他为义军效力。
里斯莫尔还告诉安多,K2有他们要搜集的全部情报。
这部漫画已被“墨雪飘·痕”汉化,可在星球大战中文网阅读。
在蒙·莫思马的办公室里,有一个标志与她经常戴在身上的吊坠标志相同。
这是钱德里拉自由勋章(Chandrilan medal of freedom)的标志,最早出自《绝地归来》。
扫描证(scandoc)是帝国的一种身份证件,最早出自1989年的桌面RPG设定书《帝国资料集》(Imperial Sourcebook),后来被《侠盗一号》及其配套小说之一《揭竿而起》(Rebel Rising)引入正史,在《安多》第一季第4集也被提到过。
贝尔·奥加纳没有食言。
在《侠盗一号》里,他和蒙·莫思马共同在雅文基地领导义军同盟。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义军崛起》第三季第18集《秘密货物》里,有一个贝尔·奥加纳和简·多登纳一同聆听蒙·莫思马演讲的镜头。
根据这一集的剧本,当时他俩并不在雅文基地,而在一艘义军封锁突破船的作战室里。
皇帝的委员会(Emperor's Council),即帝国执政委员会(Imperial Ruling Council),是银河帝国的行政机构,由总理大臣领导。
这个机构最早在1978年的电视电影《星球大战假日特集》(The Star Wars Holiday Special)里被提及,不过在片里叫“帝国委员会”(Imperial Council)。
1991年,黑马的《黑暗帝国》第1期把它定名为“帝国执政委员会”。
在《安多》第二季第9集里,渗透进贝尔·奥加纳队伍里的帝国安全局特务叫贝斯卡(Beska),本剧原创角色,由罗马尼亚演员安娜·乌拉鲁(Ana Ularu)饰演。
在《安多》第二季第4集和第5集里,渗透进索·格雷拉队伍里的帝国特务叫普卢蒂(Pluti),本剧原创角色,由德国演员马克·里斯曼(Marc Rissmann)饰演。
这两位演员在现实生活中是夫妻。
这是一把B1-NA爆能手枪(B1-NA blaster pistol),序列号AD-616K6KA。
在《安多》第一季里,这把枪最早是希里尔·卡恩用的。
后来卡西安·安多抢走了这把枪,把它带到了阿尔达尼,所以薇尔·萨尔撒认识这把枪。
安多从纳尔基纳5号卫星监狱逃出来后,在尼亚莫斯把这把枪送给了狱友鲁斯科特·梅尔希(Ruescott Melshi)。
这位就是鲁斯科特·梅尔希,由邓肯·鲍(Duncan Pow)饰演。
这个角色最早出自《侠盗一号》。
在《安多》第一季中,他与安多相识于纳尔基纳5号卫星监狱,然后一同越狱。
在《侠盗一号》里,正是他带队从沃巴尼解救了被帝国监禁的琴·厄索。
后来他又加入侠盗一号小队,前往斯卡里夫盗取死星设计图,最后与安多一起牺牲在那里。
蒙·莫思马的第二段演讲发生在《义军崛起》第三季第18集《秘密货物》的开头。
全文如下:我宣布就是皇帝本人下令野蛮进攻戈尔曼的人民。
不计其数的行星系无助地反抗皇帝的压迫统治,和平的戈尔曼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大屠杀证明,我们这位自封的皇帝,只不过是个谎话连篇的刽子手。
以安全之名,行暴政之实。
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邪恶存在。
这是《星球大战》正史宇宙里的医疗标志,最早出自2008年的《克隆人战争》剧场版电影。
金色中队护送蒙·莫思马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义军崛起》第三季第18集《秘密货物》。
整个任务被称为“接力行动”(Operation Handoff)。
乔恩·范德队长(Captain Jon Vander)领导的金色中队出自《新的希望》和《侠盗一号》。
在摧毁死星的战斗中,金色中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一架Y翼战斗机幸存。
至于这架Y翼战斗机的驾驶员是谁,正史和传说有不同的说法。
在正史里,金色中队的唯一幸存者是莱娅公主的老乡伊旺·韦莱纳(Evaan Verlaine);在传说里,金色中队的唯一幸存者是游戏《X翼》的主角凯恩·法兰德(Keyan Farlander),即玩家扮演的角色。
第46集
2009年8月的参考书《必备星图》(The Essential Atlas)最早设定戈尔曼是里马贸易航路(Rimma Trade Route)的沿线行星。
里马贸易航路是银河系五大贸易航线之一。
除了戈尔曼,沿线著名星球还包括萨勒斯特和埃里亚杜——埃里亚杜正是塔金总督的母星。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戈尔曼人使用的戈尔语(Ghor)是方言教练玛丽娜·廷德尔(Marina Tyndall)专为本剧创制的人造语言。
戈尔语的书写系统分为两种字母,即高戈尔文(High Ghor),也叫戈尔埃勒文(Ghorelle),和低戈尔文(Low Ghor),也叫迪克斯文(Dixian),分别以平面设计师埃勒·麦基(Elle McKee)和劳伦·迪克斯(Lauren Dix)的名字和姓氏命名。
根据招牌,这家店叫“萨莫杂货店”(Samo's bodega),是一家食品杂货店(grocery)。
乌基奥(Ukio)是一颗著名的外环农业行星,最早出自1993年的经典小说《索龙三部曲》第三部《最终指令》。
克隆人战争时,乌基奥属于独立星系邦联。
义军在斯卡里夫获得死星设计图后,莱娅公主的“坦蒂夫四号”飞船并非直接从斯卡里夫跳到塔图因,而是先从斯卡里夫跳到乌基奥。
两位保安正在看飞梭车赛。
从屏幕上的文字判断,比赛地点在行星巴伦达(Baroonda)的抓蔓门道(Grabvine Gateway)。
这条赛道出自1999年的游戏《第一部:急速飞梭》(Episode I: Racer),是银河飞梭赛车巡回赛(Galactic Podracing Circuit)的第三站,即第三大关的第3小关。
戈尔曼阵线为本剧原创,先前仅仅在《安多》第一季第8集被索·格雷拉提及。
PORD即“公共秩序重判指令”(Public Order Resentencing Directive)的缩写,出自《安多》第一季。
义军小组在阿尔达尼抢劫帝国金库后,皇帝向议会提出了这个指令。
凯福(Kaifo)是本剧原创地点,而行星特帕西(Tepasi)出自2002年3月“全息网新闻”网站(HoloNetNews.com)上的一篇文章。
显赫的塔格家族(House of Tagge)就来自特帕西。
塔金大屠杀(Tarkin Massacre),也叫戈尔曼大屠杀(Ghorman Massacre),最早出自1990年的桌面RPG设定书《义军同盟资料集》(The Rebel Alliance Sourcebook)第9页和第10页。
在书里,这件事发生在共和国末年。
当时一群和平抗议者在行星戈尔曼的一座停机坪上静坐,反对当局的税收政策,导致前来收税的军舰无法降落。
在帕尔帕廷的默许下,塔金舰长下令直接把飞船降落在抗议者头上,导致几十人被压死,数百人受伤。
事后塔金没有受到任何惩处。
这本书现在属于《星球大战》传说宇宙,因此里面对这件事的描述与正史宇宙的《安多》第二季不尽相同。
德卡是为《原力觉醒》创作的行星,但最早亮相是在《原力觉醒》的前传小说之一《星海迷途》(Lost Stars)第19章。
在小说里,霍斯战役后,义军日冕中队(Corona Squadron)勘查了这颗行星,认为这是一处比较理想的秘密基地候选地。
后来,随着第一秩序崛起,莱娅将军领导的抵抗组织把这里选为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德卡星球的地表是在英国格林纳姆公地(Greenham Common)取景的。
那里在1982年到1991年驻扎过一支番号为“501”的美国部队:第501战术导弹联队(501st Tactical Missile Wing)。
这两位是索·格雷拉游击队里的著名成员:本西克(Benthic)和埃德里奥(Edrio),均出自《侠盗一号》。
本西克在《安多》第一季第8集和第11集就出现过了,而埃德里奥是第一次在本剧亮相。
索·格雷拉的X翼星际战斗机被称为洞穴天使(Cavern Angels)飞行中队,同样出自《侠盗一号》,在《安多》第一季也亮相过。
这三位异族人从左到右依次是:1、库尔比·斯佩拉多(Kullbee Sperado),梅夫蒂人(Meftian),索·格雷拉在行星塞罗洛尼斯(Serolonis)招募的枪手。
他有时会去杰达圣城的凯伯圣殿里祷告。
2、利文·腾扎(Leevan Tenza),萨巴特人(Sabat),两年前隶属于多登纳将军(General Dodonna)的起义小组,但因为不遵守命令,提前进攻帝国目标,而被送上军事法庭。
他虽然供认不讳,但后来越狱,投入索·格雷拉麾下。
3、莫罗夫(Moroff),吉戈人(Gigoran),是个雇佣兵,为了挣钱而跟着索·格雷拉反抗帝国。
他们都是为《侠盗一号》创作的人物,他们的简介最早出自《侠盗一号:终极视觉指南》第84页和第85页。
其中,莫罗夫在《安多》第一季里就亮相了。
赖登(Rhydo)就是赖登素(Rhydonium)的简称,出自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和《义军崛起》,是常用的星际飞船燃料之一。
2021年的正史漫画《共和国盛世历险记:庙峰怪》(The High Republic Adventures: The Monster of Temple Peak)第1期设定,吸入过量赖登素气体会损伤声带,可能让人变成哑巴。
作为提列克人的母星,赖洛思的反帝组织叫“自由赖洛思运动”(Free Ryloth Movement),由大名鼎鼎的查姆·辛杜拉将军(General Cham Syndulla)领导。
在正史小说《西斯尊主》(Lords of the Sith)里,他们直接袭击访问赖洛思的皇帝和达斯·维德。
科雷利亚的反帝组织叫“科雷利亚抵抗组织”(Corellian Resistance)。
这个组织在正史宇宙目前没有详细设定。
在传说宇宙里,他们由大名鼎鼎的加姆·贝尔·伊布利斯(Garm Bel Iblis)领导。
注意看,在银河文物古玩店(Galactic Antiquities and Objects of Interest)里,这件展品的顶部是个托格鲁塔人(Togruta),也就是阿索卡的种族。
戈尔曼阵线认为皇帝不知道下面帝国官僚的行径。
无独有偶,早在1976年12月出版的《星球大战》第一本小说的序章里,作者就提到皇帝被助手和马屁虫控制,脱离人民,听不到人民的正义呼声。
帝国总督和官僚以皇帝的名义扩大个人野心。
根据招牌,这家旅行社的名字就叫“妮基-邦”(Niki-Bon)。
安多离开妮基-邦旅行社后,通信器里一个被扭曲过的电子音向他介绍假身份信息。
这个电子音由萨姆·威特沃(Sam Witwer)配音。
2008年至今,萨姆·威特沃几乎参加了每一部《星球大战》影视剧以及重要游戏、有声书和综艺节目的配音工作,比如,在《原力觉醒》和《侠盗一号》里为冲锋队员配音,在《克隆人战争》、《义军崛起》和《游侠索罗》里为摩尔配音,在《前线》系列游戏里为帕尔帕廷皇帝配音,在《安多》第一季第7集里为逮捕安多的岸防士兵配音等。
当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在《原力释放》系列游戏里为主角“弑星者”盖伦·马雷克提供脸模和配音。
在《星球大战》正史作品里,帝国舞会(Imperial Ball)出自2016年的短篇小说《帝国之音》(Voice of the Empire)。
奥森·克伦尼克也参加了帝国舞会。
这篇小说已被“墨雪飘·痕”翻译成中文,可在星球大战中文网阅读。
《帝国宪章》最早出自1978年的第一本衍生宇宙小说《心灵之眼的碎片》(Splinter of the Mind's Eye)第11章,就是帕尔帕廷称帝后不久颁布的宪法。
游击队在烤的动物是马西夫(massiff),一种爬行动物,栖息在塔图因、吉奥诺西斯等沙漠星球,最早出自《克隆人的进攻》。
我们在《克隆人战争》、《曼达洛人》第二季、《波巴·费特之书》、《安多》第一季第7集等电视剧里都能看到它们。
与通讯社“全息网新闻”(HoloNet News)不同,帝国全息新闻(Imperial HoloNews)是一个新闻频道。
它出自2014年9月的正史小说《新黎明》(A New Dawn)。
这本小说分四个阶段(Phase),每个阶段开头都有帝国全息新闻的头条新闻标题。
大维齐尔(Grand Vizier)就是帝国总理大臣。
在正史宇宙,帝国总理大臣是马斯·阿梅达(Mas Amedda)。
这个查格里亚人(Chagrian)是政坛常青树,从瓦洛伦时代起就担任共和国副议长,帕尔帕廷崛起后又为帕尔帕廷服务,是极少数知道帕尔帕廷西斯身份的人之一。
帕尔帕廷称帝后,他成为帝国首相。
帕尔帕廷倒台后,他代表帝国向新共和国投降,签署《银河和议》(Galactic Concordance)。
在新共和国初期,马斯·阿梅达依然活跃在政坛,担任科洛桑临时政府的名义领导人。
另外,在传说宇宙,帝国总理大臣是另一个人,叫塞特·佩斯塔奇(Sate Pestage)。
索·格雷拉精确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一切开始的地方,斯蒂尔加德(Steergard),终于亮相了。
“格万宴会”(Girvan Banquet)显然是向《安多》第一季剧本编辑戴维·格万(David Girvan)致敬。
这位是守誓员(Oathkeeper),本剧原创角色,由英国演员卡温·康沃尔(Cavin Cornwall)饰演。
他曾在《原力觉醒》里饰演海盗船长西东·伊撒诺(Sidon Ithano)。
“守誓员”这个职位先前已在2023年末出版的正史参考书《起义黎明:视觉指南》(Dawn of Rebellion: The Visual Guide)第17页被提及。
本剧的贝尔·奥加纳演员换人了。
从《克隆人的进攻》到《西斯复仇》,从《侠盗一号》到《欧比-旺·克诺比》,贝尔·奥加纳议员一直由吉米·斯米茨(Jimmy Smits)饰演。
然而,由于档期冲突,吉米没有参与本剧的拍摄。
因此本剧里的贝尔·奥加纳改由本杰明·布拉特(Benjamin Bratt)饰演。
第13集
TIE“复仇者”高5.13米,宽7.49,长13.41米,最早出自1994年的经典飞行模拟游戏《TIE战斗机》(TIE Fighter)。
在游戏里,它的正式名称是TIE/ad星际战斗机。
“Ad”是“高级”(Advanced)的简称,因为TIE“复仇者”是根据达斯·维德的私人座驾TIE高级x1星际战斗机发展而来的。
推动TIE“复仇者”项目的是帝国海军元帅迪米特里厄斯·扎林(Demetrius Zaarin)。
但随着扎林叛变,帝国海军对TIE“复仇者”越来越不感兴趣,转而支持成本更低的TIE截击机。
游戏《TIE战斗机》现在属于《星球大战》传说宇宙,因此上述设定仅供参考,不一定会被正史完全采纳。
这颗行星编号73,具体名字官方未透露。
“西纳”即西纳舰队系统(Sienar Fleet Systems),银河系三大造船厂之一,另外两大是夸特动力船坞(Kuat Drive Yards)和科雷利亚工程公司(Corellian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TIE系列战斗机是西纳最著名的产品。
卡夫林最早出自《侠盗一号》开头。
卡夫林星系位于银河系扩张区域(Expansion Region)的坦德星区(Thand sector)内。
那里有一片小行星带,里面有一个叫“卡夫林之环”(Ring of Kafrene)采矿殖民地兼深空贸易站。
安多正是在卡夫林之环知晓帝国死星的存在。
《安多》第一季第9集也提到过卡夫林。
帝国游骑兵(Range trooper)最早出自《游侠索罗》,配备有特制的前臂护甲(Vambrace armor)和磁力吸附靴(Magnetomic gription boot)。
在73号行星追击安多的是两架TIE高级v1原型机(TIE Advanced v1 prototype),最早出自2014年11月的动画连续剧《义军崛起》第一季第8集《帝国日》(Empire Day)。
帝国王牌飞行员瓦伦·鲁多男爵(Baron Valen Rudor)、裁判官五哥、七妹和八弟都驾驶过TIE高级v1。
TIE高级v1的独特之处是,其机翼只有内侧是太阳能收集板,外侧是装甲,可用来防御横向射来的敌军炮火。
但这也导致TIE高级v1的太阳能收集板动力输出不足,其引擎必须依靠额外的燃料才能运行。
作为蒙·莫思马的母星,钱德里拉是《星球大战》作品里最常被提及的星球之一。
在正史里,钱德里拉后来成为新共和国的第一个首都。
不过,近四十年来,钱德里拉从未在影视剧中出现过,直到这次《安多》第二季。
这位是蒙·莫思马的助手厄斯金·塞迈(Erskin Semaj),最早出自《义军崛起》第三季第18集《秘密货物》(Secret Cargo)。
在本季第3集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是钱德里拉人,母亲是纳布人,所以他和帕尔帕廷皇帝是老乡;他是他父亲的私生子。
“厄斯金·塞迈”这个名字就是把詹姆斯·厄斯金(James Erskine)的字母拼写调整了一下顺序。
詹姆斯·厄斯金是电影《原力觉醒》的项目发展协调员。
在《义军崛起》里,厄斯金·塞迈由美国演员乔希·布雷纳(Josh Brener)配音;在本剧,厄斯金·塞迈由英国演员皮耶罗·尼尔-米(Pierro Niel-Mee)饰演。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工业光魔对《曼达洛人》第二季和第三季里的“戈赞蒂级”飞船(Gozanti-class cruiser)数字模型稍加改动,创作了这艘帝国扫描船(Imperial scan cruiser)。
“戈赞蒂级”本身最早出自《幽灵的威胁》,是动画连续剧《克隆人战争》和《义军崛起》里最常见的货船之一,由科雷利亚工程公司建造。
在克伦尼克总监召开的秘密会议上,与会代表来自帝国各个部门。
从右臂上的标志判断,上图这位来自塔金计划(Tarkin Initiative)。
顾名思义,这个部门由塔金总督亲自创立,是帝国军事先进武器研究局(Imperial Military Department of Advanced Weapons Research)内的秘密智囊团。
从本质上说,这个部门的成员都是科学家,比如在《侠盗一号》里,盖伦·厄索就是塔金计划的成员。
死星是塔金计划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根据2016年《侠盗一号:终极视觉指南》第127页的设定,塔金计划的标志其实就是一颗凯伯水晶多面体。
而死星超级激光炮正是通过凯伯水晶获得巨大能量。
克伦尼克似乎暗示尤拉伦上校(Colonel Yularen)级别比他高。
但他是帝国军事先进武器研究局的总监。
在小说《索龙:叛国》(Thrawn: Treason)里,他的下属,即帝国军事先进武器研究局助理总监布赖尔利·罗南(Brierly Ronan)的军衔也是上校。
这再次说明帝国的军衔体系一团糟,不同部门同军衔的人实际级别并不一样。
克伦尼克说的“unlimited power”已经由皇帝本人在十五年前建国时展示过了。
当然,对现实世界的地球观众来说,是二十年前——今年是《西斯复仇》上映二十周年。
玛雅·佩(Maya Pei)的旅为本剧原创,先前仅仅在第一季被提到过。
注意墙上挂着已故的玛尔瓦·安多(Maarva Andor)的肖像。
斯蒂尔加德(Steergard)为本剧原创行星,先前仅在第一季被提到过。
卡西安·安多就是因为在斯蒂尔加德偷了一个NS-9星路组(NS-9 Starpath unit)才与卢森·雷尔结缘。
“E chu ta”是经典的赫特语粗话脏话,大概也是在《星球大战》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赫特语句子,但实际含义已不可考,反正就是骂人。
皮佐(Peezo)为本剧原创刺激藥物,先前仅在第一季被提到过。
《星球大战》官方网站透露,玛雅·佩游击队员解决冲突的“五手”(Five Hands)游戏由本剧编剧托尼·吉尔罗伊的儿子萨姆·吉尔罗伊发明。
完整版有15个动作,代表15种《星球大战》宇宙里的动物,互相克制。
这种位于雅文4号卫星的动物叫雅文杜达尔(Yavinian doodar),本季原创生物,以设计师本人的姓氏命名。
它的设计师是著名的波兰概念画家亚历山大·杜达尔(Alexander Dudar)。
注意看,在比克丝后面,那个小孩在玩AT-ST提线木偶。
帝国幼儿街区(Imperial Kinder-block)最早出自2024年的正史参考书《银河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alactic Empire)第4章《新秩序》(The New Order)。
顾名思义,帝国在这种机构里从小培养对皇帝忠心耿耿的臣民。
钱德里拉语(Chandrilan)最早出自2015年11月的桌面RPG设定书《抵抗要塞》(Strongholds of Resistance)。
但书里说这种语言到银河内战时已被认为是一种古语,只有部分学者会说。
本季显示会钱德里拉语的人还是很多的,至少在婚礼这种正式场合,大家都说钱德里拉语。
拉卡塔人(Rakatan)最早出自2003年的经典RPG《旧共和国武士》,是一个擅长把原力黑暗面与科技结合在一起的史前超文明,曾建立统治银河系的无限帝国(Infinite Empire)。
人类、伍基人等银河系各大种族都是拉卡塔人的奴隶。
无限帝国的统治至少持续了一万年。
后来,大约在2.5万年前,帝国在瘟疫和奴隶起义的持续打击下灭亡。
现代银河文明可以说是在无限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超空间驱动器以拉卡塔人的科技为基础;银河系最常见的奥里贝什文(Aurebesh)基于拉卡塔人的文字。
这段历史整体上依然属于《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但拉卡塔人、无限帝国及无限帝国的首都勒亨(Lehon)等相关名词都已通过各类书籍进入《星球大战》正史宇宙。
《安多》第一季第4集也提到了拉卡塔人。
这是一架TIE/rp“索命者”攻击登陆艇(TIE/rp Reaper attack lander),最早出自《侠盗一号》。
其长度达24.2米,比其他TIE型号要长得多。
它的主要设计用途是在战场上运送士兵。
泰·科尔马(Tay Kolma)的新司机是为卢森效力的义军成员辛塔·卡兹(Cinta Kaz),即我表妹薇尔·萨尔撒(Vel Sartha)的女朋友。
在婚礼尾声,众人狂欢跳舞。
同时,飘在天花板上的扬声机器人(Speaker droid)播放动感音乐《尼亚莫斯》(Niamos)。
这首曲子由美国作曲家尼古拉斯·布里泰尔(Nicholas Britell)为本剧创作,早在《安多》第一季第1集就作为背景音乐响起。
在第一季第7集,安多又前往旅游行星尼亚莫斯度假,结果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帝国逮捕。
第二季继续不一样的星战风,继续革新叙事:不再是非黑即白的英雄史诗,而是由无数“自诩正义的帝国属民”与“为自由而战的无名者”的冲撞碰触。
不仅深化了其反乌托邦内核,更通过角色群像的塑造,揭示了银河革命的本质:威权统治下的人性觉醒碰撞,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囚徒与觉醒者帝国的“正义囚徒”:体制内异化的平庸之恶希瑞尔·卡恩是帝国官僚机器的典型化身。
他从银行柜员晋升为帝国安全局特工的历程,展现了体制如何将个体异化为“效率至上”的暴力执行者:其一生都在为被更高权势(位)者乃至体制肯定(从妈味十足的老母亲到控制欲更强一心往上爬的上司兼女友黛德拉),自被怒斥“设下圈套、背叛了革命”时开始怀疑,当被问及“你是谁!?
”时则彻底宕机(按照星战系列的尿性,果然立马高潮时下线)黛德拉的“数据暴政”更具讽刺意味。
她以“提升资源效率”为由,合理化屠杀平民的决策,将极权逻辑简化为冰冷的数学公式,只差一句“一切为了(皇)帝国”:帝国的恐怖不在于暴君的疯狂,而在于普通人甘愿成为体制齿轮的自觉但齿轮终究也有磨损或被更换的一天:片尾阿黛PTSD再发作(拼命解开衣领感觉像被窒息)不知是否因其意识到其一生中唯一真心爱过她的人被其欺骗利用后已下线无名者的觉醒:从被规训者到星火传递者与帝国的“正义囚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数湮没于历史的无名反抗者。
纳尔基纳监狱暴动中的工头基诺,从“模范囚徒”蜕变为起义领袖堪称革命觉醒的缩影。
当他发现“刑满释放”只是谎言时,那句怒吼的“One Way Out”不仅是求生的呐喊,更是对制度性欺骗的终极反抗剧中以细腻笔触刻画了他们的觉醒:大众用拳头和农具对抗帝国的激光枪。
呼应了《侠盗一号》中无名义军的牺牲:他们不是绝地,没有原力,却以血肉之躯证明了“星火燎原”的草根力量星战宇宙的底色重构:制度与人性的永恒博弈《安多》的颠覆性在于其将星战从“天行者家族史诗”降维成“看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怎么变成一座山”。
科洛桑的官僚在黑白极简的议会厅里推行“文明教化”,阿尔达尼的帝国军官以“帝国观礼节”取代传统流星雨庆典,极权统治的本质:通过文化规训消解反抗意志,将自由驯化为制度化的恩赐而反抗军同样面临道德困境。
卢瑟·雷尔为大局牺牲战友,蒙·莫思马以政治联姻换取经费等直指革命的残酷真相:正义的实现往往需要先玷污双手。
这种复杂性让《安多》超越了传统星战的善恶二分,更接近《权力的游戏》式的政治现实主义隐喻:从银河到现实的镜像,从未如此贴近现实剧中帝国与反抗军的对抗,暗合历史上的威权与革命原型:· 纳尔基纳监狱的“圆形监狱”设计源自边沁的规训理论· “戈曼大屠杀”过程与意大利电影《阿尔及利亚战役》极其相似· 帝安局的“数据统治”映射算法监控社会的当代焦虑与《克隆人战争》动画剧集中分离势力的“理性反叛”形成对比,《安多》进一步解构了“正义”的模糊性:无论是帝国的官僚还是义军的领袖,都不过是历史洪流中自洽的“囚徒” 这里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被体制异化的“正义囚徒”和用鲜血书写自由的无名者。
当卡西安在《侠盗一号》中走向注定的死亡,他的身影与基诺的纵身一跃、矿工的镐头挥击重叠,共同构成银河系最悲壮的宣言:“我反抗,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拒绝沉默。
”
在《安多》第二季临近尾声时,莫思玛议员站在帝国参议院的讲台上,声音清晰而坚定,被沉默的观众与空洞的权力回声所包围。
她说:“帝国让我们彼此怀疑,让我们害怕真话。
我们甚至开始相信,沉默就是安全。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不像一部太空歌剧里该出现的桥段,那正说明了它的成功。
《安多》没有光剑,也没有原力,它呈现的是现实本身。
它呈现的并非星球大战,而是权力与恐惧如何慢慢扭曲一整代人的语言、判断与道德感。
在莫思玛那段激动人心的控诉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套在历史中反复上演的控制模式:让人们在混乱中失去真相,在恐惧中放弃表达,在习惯中接受谎言。
这种安静的顺从,不靠暴力维系,反而比暴力更高明。
它不要求你真心相信,只要你“别惹事”;它不强迫你参与,只要求你“别多嘴”;它甚至允许你有思想,只要你不把思想说出口。
这种“不需要动用暴力的秩序”,其实更像一种情绪管理术——让人渐渐学会自我审查、自我否认、自我归顺。
于是你发现,最常见的不是那些激进的反对者,而是那些“没有意见”的人。
他们是最顺从的齿轮,也是最耐磨的燃料。
他们对一切都“不置可否”,对所有事情都“保持中立”。
可正是这份中立,把整个系统维系得天衣无缝。
曾有一位中欧作家写过,假如你在一家小店橱窗上看到一张标语,不必问那人是否相信那句话。
他贴出来,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不惹麻烦。
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而这种“假装相信”的日常动作,就是最深的默契,也是最无声的协作。
因为这种秩序从不需要全民信仰,它只需要你闭嘴。
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小心翼翼的表达,你便逐渐失去了判断力,甚至不再知道什么是真实。
你会开始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你会觉得“还是活得安稳一点”,你会默认“说话要看场合”。
说到底,最可怕的,不是有人在审查你,而是你已经不需要别人来审查。
在《安多》里,没有哪一场战斗比那场“沉默的演讲”更动人。
莫思玛明知没有人会回应,仍然说了下去。
她并不是想唤醒谁,而是拒绝沦为另一个装睡的人。
这种不合时宜的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对抗。
反抗不一定是举起武器,也不一定要推翻什么结构。
它可以是在一句“大家都懂”的寒暄中保持沉默;也可以是在一句“你懂我意思”的暗示中说出:“我不懂。
”这听起来微不足道,却是最危险的动作。
因为在一个只容得下赞美的世界里,哪怕只是一个不配合的动作,都是无声的反抗。
统治成本我们总是以为,一个庞大的机器的崩塌必然来自正面的冲击: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一次石破天惊的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爆炸。
但《安多》却展现出了另一种更沉默也更真实的崩解方式——帝国并非被击倒,而是被自身的重量拖垮。
在这部剧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桥段,并非发生在战场上,而是发生在会议室里。
帝国安全局的官员们冷静、精密,每个星球的动向都要备案,每条传言都要上报,每一桩微小的抵抗行为都要派出小组调查。
你以为这代表系统的强大,但其实,这才是系统的真正弱点。
因为一个真正稳定的社会不需要天天靠命令来维持运行。
当一个体制必须通过密集的情报、繁复的制度与庞大的军力去压制每一个角落的异动,这说明它根本不被信任、不被认同、也无法放手。
它变成了一个必须不断自我加压才能站稳的高塔。
一旦停止运转,一切瞬间崩塌。
《安多》没有大张旗鼓地讲述“如何反抗”,而是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一个以控制为目标的封闭系统,终将被控制本身带来的损耗所拖垮。
因为它不是为进步而设计的,它是为稳定设计的。
它可以精确地压制各种不稳定因素,但无法控制与日俱增的运行成本。
恐惧可以让人闭嘴,却无法让人认同。
久而久之,这套系统就如同一架永不停歇的机器,在内耗中渐渐失衡。
我们往往误以为这种体制“效率极高”,因为它在执行中果断狠厉。
但真正的治理,从来不是压制冲突,而是化解冲突;不是让所有人听话,而是让他们愿意倾听。
命令与恐怖只能得到短暂的沉默,却买不来长久的稳定。
这种模式的终局,是它不得不持续扩张自己的监控触角,不断加强控制力度,不断填补那些因信任缺失而产生的漏洞。
它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沉重,它拼命地运转,直到不堪重负。
《安多》的结尾没有一场终极大战。
帝国没有被某个英雄打败,它只是在超负荷运行中悄然瘫痪。
这不是反抗者的胜利,而是封闭控制系统的必然结局。
牺牲一部分人在《安多》第二季里,有一个极其扎眼的情节设定:帝国为了推进一项代号“死星”的秘密计划,将高曼星变成关键资源的开采基地。
而为了掩盖这一布局,帝国选择以“维稳”为名实施大规模屠杀,将整个星球军事化。
高曼人民被屠杀,家园灰飞烟灭。
他们并不是因为危险而被清除,而是为了“保全大局"。
这在许多观众眼中,可能是一种反乌托邦的虚构设定。
但如果你稍微回头看看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种逻辑,我们并不陌生。
当问题出现时,有些体系的第一反应是“隔离变量”,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在很多重大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我们反复看到:一些人被“选择性地”放在了牺牲的位置上。
这种选择,往往不是基于科学、效率或者人道,而是出于一个更大的目的——维持某种表面秩序,或实现一套宏大叙事。
于是你会看到,某些城市或社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被迅速封锁、管控、沉默;有些地区则在自然灾害面前,理所当然地被安排为“缓冲区”。
这些决定下得如此迅速,仿佛所有人早已排好座次。
有些声音被屏蔽,有些责任被转移,一切都被包装进“合理调度”“统一安排”的公文叙事中。
当然,这并不是一国独有的现象。
1986年,苏联发生重大核事故,长时间未对民众披露实情,只为维持国家形象。
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居民暴露在高辐射之下。
2011年,某日本发生类似灾难,电力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互相推诿,导致许多居民未能及时撤离,酿成更大损失。
哪怕在一些被视为“开放社会”的地方,一旦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体之上,信息封锁与牺牲式管理依然频繁上演。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肆虐新奥尔良,政府救援资源明显优先供给商业区,而黑人贫民区则被“延后处理”。
印度德里的贫民窟多次遭遇清拆,只因其“不够体面”,与“国家文明形象”不符。
在《安多》中,高曼人的命运并不只是一个悲剧设定,而是对现实的一面放大镜。
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的存在被简化为“需要维持稳定的对象”。
他们并不危险,却被需要假定为危险——因为“选择性牺牲”总需要一个理由。
这才是《安多》真正让人胆寒的地方:它悄悄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定义“牺牲”的。
它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不是帝国本身,而是当我们开始习惯“牺牲一部分人以保全大局”这套逻辑时,帝国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了。
屠杀第二季中有一幕令人战栗的场景:帝国为了不引起星际舆论的注意,他们以“安全维稳”为名,对高曼人进行了大规模清洗。
整个过程不是激情杀戮,而是精心设计的轨迹全套和冰冷的行政程序。
没有愤怒,没有辩论,只有按部就班的毁灭和帝国政策的执行。
而这样的逻辑,并不属于星系远方的帝国,它就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现实。
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在哈马斯发动袭击后,针对加沙地区,展开了持续数月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政府宣称其目标是哈马斯武装分子,但实际结果却是整个加沙城市的瓦解与数万平民的死亡。
学校、医院、难民营接连被轰炸,清单上的“军事目标”常常就是一整片街区。
然而,也不能忽视哈马斯自身的暴力与屠杀。
在2023年10月的突袭行动中,哈马斯越境杀害了超过一千名以色列平民,其中包括老人、儿童和音乐节上的年轻人。
这一行为不仅引发了全球的谴责,也直接成为以色列随后大规模军事报复的导火索。
就像《安多》中反抗军中的某些派别也逐渐走向极端,以暴制暴,制造恐怖行动,最终在道义上与他们所反对的帝国无异,哈马斯的行为也让整个巴勒斯坦民众的诉求遭到污名化。
如果说《安多》是政治讽喻,那么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它连“讽刺”都不需要——它直接将剧本搬演到新闻中。
更可怕的是帝国如何控制叙事。
在剧中,高曼人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他们没有广播频道,没有参议员发言席,只能被定义,只能被转述。
而现实中的加沙,也在遭遇同样的沉默。
记者的办公楼被炸,媒体机构在“误炸”中不断失声。
即便影像流出,也在社交平台上被限流、标记、屏蔽。
信息的消失成为言论控制的一部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叫 Aaron Bushnell 的美国空军士兵走到以色列驻美大使馆门前,在镜头前自焚。
他说:“我不会再参与种族灭绝。
”他不是巴勒斯坦人,也不是穆斯林,而是美国体制内部的军人,用最极端的方式试图发出警告。
他像现实中的莫思玛议员和反抗军战士,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制度的沉默。
但现实的回应比帝国还要安静。
美国政府未对其指控作出任何回应。
主流媒体将其事件快速降温为“精神健康悲剧”。
他的烈火没有唤醒权力中心的良知,只点亮了片刻的社交网络,然后迅速熄灭。
《安多》让人害怕的不是激烈冲突,而是那个“看起来冷静、讲程序、守规则”的帝国,在平静中完成了屠杀。
现实中的加沙,现实中的Bushnell,现实中的言论管控,把这种剧本复制到了我们生活着的星球。
高曼人最终什么都没留下,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加沙人也正在失去所有,甚至包括讲述自己命运的权利。
而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控制,而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
非暴力不合作我们常常以为,反抗就要轰轰烈烈。
就要有烈火与鲜血,有高举的拳头与街头的呐喊。
但在《安多》第二季里,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爆炸的街区,而是莫思玛议员在议会大厅中的演讲。
她没有煽动仇恨,没有呼吁暴力,她只是平静地说,我们正在被一点点剥夺了真相。
她只是请求人们说出真话。
可就这一点请求,比任何一枚炸弹更让帝国恐惧。
帝国希望高曼人选择暴力,那样它就有了“镇压暴徒”的合法借口。
而反抗组织中最激进的派系,也在等待暴力升温,好点燃一场全民的革命烈火。
暴力成了他们共同的舞台,仿佛彼此对手,却说着同一种语言:控制、毁灭、牺牲、胜利。
于是,反抗与统治之间的界限,逐渐开始模糊。
暴力,是帝国最熟悉的语言。
它们可以在新闻中轻松地把你归类为“恐怖分子”,在镇压行动中获得公众的容忍,在国际社会面前举出被烧毁的建筑和伤亡数字,然后说:看,他们是野蛮人。
而一旦你走入这个战场,不论你初衷多么纯粹,你的立场就开始动摇。
你再也不能轻易地说自己“是为了人民”,因为你牺牲了人民。
索·格雷拉是另一种声音。
他代表的,是反抗军中最极端、最铁血的那一派。
他在第二季中这样为自己的手段辩护:“理智的人干不了革命。
革命者就是要激情和狂热,摧毁一切。
”在他眼里,道义是奢侈,理性是阻力,只有彻底的破坏才能换来真正的觉醒。
他相信革命就应该不择手段。
这种逻辑——听上去熟悉又危险——恰恰与帝国拥有同样的内核:一个用暴力维稳,一个用暴力求变,两个敌对阵营却在同一个逻辑轨道上越走越近。
但《安多》深知这个逻辑的陷阱。
帝国不怕对手掀桌子,它怕你窃窃私语——不反抗,不合作,不按他设定好的剧本行事。
它怕你以非暴力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它的真实面目,让它丢掉合法性的来源。
这不是虚构。
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见过相似的历史。
帝国最怕的不是“抵抗组织”,而是那些不打、不逃,却也不服从的人。
他们不造反,却也不鞠躬;他们不破坏,但也不合唱。
他们站在那里,就足以让体制产生缝隙。
因为那些沉默的抗议、理性的拒绝、不合时宜的提问,才是真正难以对付的力量。
你可以镇压一场示威,但你无法解释为何要抓走一个安静写字的人。
你可以封锁一个平台,但你无法彻底堵住一个还在追问“为什么”的头脑。
所以,真正改变权力结构的人,并不总是手握武器。
他们可能只是普通人,可能只是做了一件不合作的小事。
他们没有力量,却可以瓦解权利的高墙。
非暴力不等于软弱,它是一种慢性震荡,一种结构性的侵蚀。
它不制造废墟,但它让改变成为可能。
非暴力的优势,不只在于“更道德”,而在于它传播得更快、成本更低、受众更广。
当你放下仇恨,而不是放弃立场;当你拒绝参与暴力,而不是退出抗争;当你把抵抗变成一种日常行动,而不是一次性的爆发——你就超出了权力的掌控范畴。
当然,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并不是每一次反抗都能优雅地高举道义旗帜。
第一季中的菲利克斯,纳尔奇纳五号的囚犯们,还有第二季中被逐步逼入绝望的高曼人,当他们被系统性地剥夺、羞辱,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尊严时,暴力并不是“选项”,而是最后的呐喊。
当生活的每一口呼吸都伴随着羞辱与控制,当自由、尊严、甚至活下去的希望都被一点点挤压成粉末时,民不畏死,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仅存的选择。
有些反抗并非出于选择,而是出于绝望。
革命者的黑化《安多》最锋利的一层叙述,并非在于展示反抗者如何对抗压迫,而是在于揭示反抗的代价——反抗者正在悄悄变成他们所反抗的东西。
卢森·雷尔,一个游走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幽灵,代表了这一悖论。
他冷静、果决、谋划深远,为了撼动帝国的统治,他不惜欺骗同伴、牺牲无辜、制造混乱。
他知道自己正跨越那些本该不可触碰的底线。
他也知道,自己亲手铺设的未来道路,可能并不属于他。
但他仍然选择走下去。
因为他相信,有时候,为了那一线曙光,必须有人“死在黑暗里,只为让别人站在光中”。
这并非某一个角色的悲剧,而是所有反抗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伦理困境。
当你面对一个冷酷高效的巨型体制,往往无法依靠善意本身去撼动它。
你必须建立自己的地下网络、筛选信息、制定纪律、动员人群。
你必须变得像敌人一样有组织、像敌人一样有算计,才能对抗这套严密机器。
而一旦你开始动用它们,这些手段就反过来塑造了你自己。
语言改变,结构改变,权力的运行方式也随之改变。
你不是在使用工具,你是在被工具改造。
这不是《安多》的独创设定,而是历史的镜像。
反抗组织最初大都因其道义感而受人尊敬,但随着斗争越来越残酷,他们也不得不引入更极端、更高效的手段。
而当胜利的曙光出现时,一切妥协与隐瞒都开始变得“可以理解”。
问题是,这样的胜利,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这不是对反抗者的道德责难。
相反,这是对“胜利”的警惕。
在绝对权力面前,维持道德的毫无瑕疵几乎不可能。
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曾在出发之前,就设计好了一套能限制“胜利者”的制度框架?
有没有一张地图,指引人们不在成功之后沦为新一轮压迫的起点?
如果没有,那么反抗只是旧世界权力的易手,不是新世界秩序的诞生。
卢森·雷尔的清醒令人敬畏,他不为胜利者设计神话,只想保住一种可能性的火种。
而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以“正义”为名,却从未思考正义应如何受限的人。
反抗军最危险的一刻,不是失败,而是快要成功的时候。
他们会开始觉得,一点点妥协、一次次隐瞒、一个个必须被“牺牲掉的少数”,都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从那时起,反抗军就成为了另一个帝国。
作为2016年外传电影《侠盗一号》的前传,《安多》通过两季的内容讲述了这条故事线的主角卡西安·安多的个人历程。
尽管今年只过去了不到一半,我却愿意把它当作年度最佳美剧。
精心设计的服化道背景,倾力奉献的演员们加上大量的谍战动作元素,这个讲述一个男人是如何从一颗外环行星上的混混成长为可能是义军史上最著名情报员的故事也许足够精彩,但仍然不够震撼人心。
对我而言,《安多》真正的震撼之处在于少见地用心而严肃地对待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什么是革命?
所谓的自由、反抗与牺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压迫就有反抗,似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什么是“压迫”?
对于起义者们而言,他们所要对抗的银河帝国,不仅是无数的歼星舰和身穿纯白盔甲的冲锋队,而是一种无形的“秩序”。
这种秩序是像米罗·黛卓拉这样的帝国精英,他们有不输故事中英雄们的能力,而却持有着相反的信仰,坚信只有皇帝所带来的帝国和平才是星系的正途,而所谓的“叛军”不过是健康肌体内的癌细胞,必须予以切除——即使这意味着全面社会监控,集中拘禁和大屠杀;这种秩序更是无数像剧中希里尔这样的普通人所构成的,他们为了生存兢兢业业,他们并非十恶不赦,他们只是厌恶无序,而无序意味着混乱。
只要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那么远方星球的哭声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帝国的统治方式,比从来如此远为可怕而有效的,是本应如此。
比压迫的含义更加深刻的,是革命的B面。
革命不是骑士小说中的体面勇武,而是在无边的黑暗中穿行,战斗,死亡。
半推半就的政客与贵族,前政权的效忠者与遗老,无政府主义者与佣兵……这些克伦尼克总监口中的“乌合之众”可以团结起来的原因,从来不只是那个纯粹而伟大的革命理念,而是个人的恩怨,生存的危机乃至金钱与声望。
为了战胜无比强大的敌人,很多时候你需要比对手更加没有底线。
培养良久的线人是可以用后即弃的;秘密行动的附带损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连作为星战历史上重要事件的高曼大屠杀,也不过是一场双边合谋的苦肉戏。
革命是残酷无情、虚伪做作、充满阴谋的,而革命者是无情无义、寡廉鲜耻、不被理解的。
他们与自己的欲望,良知与本能斗争,只为了心中遥不可及的未来,至死方休。
正如带安多走上这条道路的卢森所言,他们在黑暗中挣扎,抛弃一切,只为了一个自已没法活着见到的明天。
这样无望的抗争究竟为了什么?
安多的一生追求着自由,但是以更大的视角去看,他似乎也只是更庞大诡密的历史棋局的一个棋子。
功利而聪明地讲,反抗可能本来就没有意义。
但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反抗,也许值得人们付出一切,只为做出自己选择的可能性,不被压迫的可能性,自由生活的可能性。
也许这可能性微不足道,也许这呼声细不可闻,也许这牺牲不可计数,但当愤怒的雨滴成为洪流,这革命的波涛必将回响。
伴随着故事的终曲,每个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安多与无数同仁用生命与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换回的,不过是一份小小的情报,犹如一缕弱不经风的火苗。
也许任何理智的战术家都会对此嗤之以鼻,但是在正传开始之时,这缕火苗最终将带来新的希望,这并非是由于上古神话中原力的平衡或者某个家族莎翁式的古典宿命,而是真切的,属于无数个像卡西安·安多上尉一般平凡,渺小,但拥有心中小小火种的人所创造的偶然但又必然的奇迹。
“Here comes the FIRE, then let it RAGE.”
终于看见钛战机的各种细节了!
比其他剧集和电影里面都要细致得多了!
不过里面的仪表还是70年代星球大战电影里面那种很原始的样子!
这外形真是太帅了!
这架实验机和其他那些钛战机还不一样,而且至少是个三座的!
而且够结实的怎么撞都没事!
看来摄制组真是做了一个全尺寸的模型!
钛战机(TIE fighter)是《星球大战》系列中出现的一类攻击型星际战斗机,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基本信息名称由来:TIE 是双离子引擎(Twin Ion Engine)的缩写,准确全称 “TIE/ln fighter”,表示其所属的 TIE 系列生产线中的战斗机型。
制造商:西纳舰队系统(Sienar Fleet Systems)。
外观造型:球体驾驶舱和六边形机翼,外形独特,辨识度高,最初设计颜色为蓝色,后因制作技术原因改成灰色,在《星球大战 V:帝国反击战》和《星球大战 VI:绝地归来》中颜色变为灰色中带有较淡蓝色。
性能特点优点速度与机动性:配备双离子引擎,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动力,具有很高的速度、加速度和操控性,能够快速转向和做出敏捷的动作,在近距离空战中具有一定优势。
生产成本低:设计简单,组件成本低廉,可以大量生产,这使得银河帝国能够组建庞大的钛战机部队,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缺点防护能力弱:为了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钛战机没有配备偏导护盾和救生系统,机体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敌方火力的攻击。
视野受限:太阳能翼会遮挡部分视野,导致飞行员的视野受到一定限制,在战斗中可能存在视野盲区。
续航能力差:没有超空间引擎,无法进行远距离的航行,只能在短距离内执行任务。
主要型号标准 TIE 战斗机(TIE/ln Fighter):尺寸为 6.3 米长,是帝国海军最常见的型号,配备两门激光炮,服役数量众多,一艘歼星舰通常可携带 6 个中队的钛战机(72 架)。
TIE 高级 x1(TIE Advanced x1):尺寸为 9.2 米长,是一种高级原型机,在 TIE 战斗机的基础上配备了超空间驱动器、偏导护盾和集束导弹发射器,两门激光炮被替换成更强大的 L-s9.3 激光炮,达斯・维德的座驾之一就是一架 TIE 高级 x1。
TIE 截击机(TIE Interceptor):尺寸为 9.6 米长,没有超空间驱动器和护盾,但其大气层内最高时速为 1250 千米,比标准 TIE 战斗机快,配备六门 L-s9.3 激光炮,两门在中央舱上,四门在翼尖上,能够在空战中迅速接近并摧毁敌方目标。
装备了护盾和超空间引擎的禁卫军版红色涂装截击机更为强大。
TIE 轰炸机(TIE/bm Bomber):体型比标准钛战机更大,多了一个弹药仓,可以装备质子鱼雷,用于对抗盟军大型舰只,虽然速度较慢,但武器配备强大,厚重的装甲使其能在与速度较快的船舰交火时不屈不挠
TIE 防御者(TIE Defender):尺寸为 9.2 米长,是索龙元帅倡议的高级实验性战斗轰炸机,配备有超空间驱动器和偏导护盾,大气层内最高时速达到 1680 千米,是速度最快的 TIE 型号之一。
与其它所有 TIE 型号都不同,TIE 防御者有三块太阳能收集板,每块收集板有两个翼尖,每个翼尖上都有一门重型激光炮,还配备了牵引波束投射器,火力和防御能力都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