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th北影节3rd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必须五星。
一直坐在影院,认真看完了演职人员表,听完了片尾曲,鼓了两次掌。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战争对于我来说只是书本上那些数字,那些虚无缥缈的死亡人数。
战争本身是什么样的,那些参与战争的活生生的人又是怎么样的,都只是我脑海里浮光掠影的想象。
当然我也看过不少以战争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可这些作品主题太明确了,以至于它们对战争的反应有明显的艺术加工的痕迹,或者强行zz正确的倾向。
可这部片子不一样,它没有刻意制造泪点,没有强行煽情,它只是简单还原了战争的场景,和那群十五六岁懵懂无知从军的少年的心路历程。
而这又和大国某些老兵谈战争的片子不同,它没有添加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更没有突出强调敌人的变态。
它是真正从人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军事家。
那些正值青春的少年,尚未窥得世界全貌,就凭着一腔热血踏上战场。
对他们来说,战争可能更像是一场游戏。
可他们也彻底被战争改变,他们和普通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
战争结束,他们是与世界脱节的。
战争夺走了年轻鲜活的生命,令人扼腕,可活下来的人也未必幸运,战争也夺走了他们的生活。
片子最令我欣慰的一个点是,它没有妖魔化德国士兵。
德国许多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也只是战争的齿轮,只是一杆枪罢了。
片中英国德国士兵和睦相处的画面,既真实,又令人动容。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战争残酷,我们应该抵制战争”的口号。
可是对于当下远离战争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也仅仅是一句口号。
更多的普通人,就像参战前的英国士兵,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意味着什么。
和历史书上的数字相比,这样的纪录似乎更有利于普通人了解战争。
穿插片中的幽默,是颠覆刻板印象的又一个亮点。
长久以来,战争在我心中一直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可是《他们》说不是这样的,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并不全然只知道恐惧,同时也会加倍珍惜微小的欢愉。
当然,演职人员对原纪录片的修复、配音、上色以及3D化,同样值得尊敬。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漫画,可爱又有趣。
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可这些人做的事情,却把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人类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无数,如何才能让后人铭记,在史书之外,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一直以来,第一次世界大战遥远得仿佛好像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一段话: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塞拉热窝遭到暗杀,就此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直接参与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一战在我国的知名度低得可怜。
但其实一战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可以毫不保留的说,一战直接改变了现代的世界格局。
一战过后,英国虽胜,但国家经济一蹶不振,从此日不落帝国落于美国后。
德国战败背负巨额欠款,直接导致了希特勒的当权和二战的发生。
一战过后,底层人民的革命意识觉醒,开始逐步推翻各国腐朽的皇室。
法国急需劳动力,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赴法勤工俭学,为日后中国的崛起埋下星星火种。
执导了史诗巨作《指环王》的新西兰人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帝国战争博物馆希望他能拍一部关于一战的片子,要求是需要用到博物馆的战争史料,大约是两万三千个小时的影像资料,还有三万三千个老兵录音。
但同时还要有原创性,不能流于流水账。
历时四年,PJ完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他没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而是从西线英国士兵的角度,讲述了这段历史。
因此这个片子,比起政治历史,更偏向于人文经历。
全片一个半小时,所有的画面都是史料,没有尴尬的现代演员的演绎,没有无聊的历史学家采访,一切都是一百年前原汁原味的。
背景讲述者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兵,讲述那些年只在回忆里鲜活的故事。
最最酷的是,PJ和他的团队通过现代科技给古老的影像资料上色,调整速度,那些在快进般的模糊史料里的古人,突然间鲜活起来,隔着屏幕也能真切感觉到他们的天真,他们的恐惧,他们的苦中作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战的爆发是突然的,这边还在和德国人踢足球赛,突然传来消息,英国对德国宣战了。
但是国家的动员却是有力的,各种标语让年轻的小伙子们热血沸腾,“日后你的孩子问你,爸爸,你在伟大的战争里做了什么?
”“为英格兰而战,不要成为下一个比利时”。
征兵的要求是18-35岁,但是热血的少年们谎报年龄也要参战,有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还没等我上战场呢,战争就结束了。
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比起来,有种呆板的可爱,在影片中更显的得少年们不知世事。
他们穿上了最好的(可能是唯一的)西服光荣地去参加征兵,却被统一没收了全套行头换上了并不合体的土黄色军装和沉重的军靴。
经过短暂的令人兴奋的军训过后,他们便开拔进入了比利时战场。
一周比一周走得快,走得时间长。
越往前走,听见炮火声越来越近了。
路上遇见前线下来的士兵,年轻的士兵们兴奋地问前面怎么样了,士兵表情麻木,说:“糟透了,伙计。
”很快,他们便直面了战争的残酷,荒芜破败的无人区,缠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网上挂着死人。
潮湿的壕沟里,有大群吃死尸吃得胖胖的老鼠,有无尽的虱子,天冷的时候靴子和沟里的水冻在一起,冻疮都是轻的,严重的则需要截肢。
上一秒钟还在聊天,下一秒钟聊天对象的头就像个打碎的鸡蛋一样在眼前爆开。
战壕里不能睡地上,因为有水,直接在壕壁上挖洞躺在里面睡。
没有上厕所的地方,只能挖出一条沟,上面放个板子,板子上可以坐四个人,都光着屁股拉屎。
拉屎的时候由于在壕沟外,还要提心吊胆怕德军扔个炸弹过来。
有一段在壕沟里的录像,明显看见娃娃脸士兵脸上的无限恐惧,PJ说这是在一场很惨烈的战役之前录的,这个录像里的所有人基本都战死了,这是他们死前30分钟的影像。
战事不严峻的时候,士兵们也会聚在一起苦中作乐。
吹口琴的,吹苏格兰风笛的,逮着青蛙玩的,互相喂食物的,拿着瓶子当吉他弹的。
半大小子们在一起,再艰苦的环境里也能找出无穷乐趣来,影片中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咧着嘴笑着的。
那个年代电影刚刚普及,面对摄像师,每个路过的人都天真又羞涩地盯着看,很难继续做自己的事情。
还有人不知道摄像和摄影的区别,站在哪里呆呆地尴尬地笑着等着照片完成(那个时候照相需要摆pose十秒以上才能成像)。
这些看着镜头的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经过了一百年的时光,注视着我们,突然有种跟古人交流的超自然感。
战争打了四年,接近尾声的时候,大家都累了,当年的少年已经成为营养不良,胡子拉碴的男人,见过德军的俘虏才发现他们也是普通人。
PJ的讲述非常中立,在电影里德军很勇敢,也很固执,但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可能在战争开始前是理发店的,酒店服务生。
被俘虏的德国人表情也是恐惧,呆呆地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了眼前英国士兵的一个表情就等来杀身之祸。
等到这些士兵都回乡了的时候,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接待英雄的荣耀,而是周围人的不理解,还有失业潮。
这场欧洲皇室之间的角力,带给普通民众的,只是伤痛和贫穷。
上大学时,白发苍苍的德国教授给我们讲,他小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是缺胳膊少腿的,他那个时候还以为正常的就是那样,人都是那样的,都是要缺胳膊少腿的,后来才明白那有多么的不正常。
影片结束后,PJ出来讲解了他和团队制作电影的过程,读唇语,配音,找资料,调色,如此庞大细致的工程,也之后PJ这样追求追求超现实的导演才能达成。
最后的片尾曲是一首一战时候的老歌《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调子朗朗上口非常有节奏感,应该是士兵们行进的时候编出来得以传唱的,讲的是法国战壕里的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老女人苦中作乐的事。
这个片尾曲还有一个小插曲,电影快拍完了PJ才想起来用这个曲子,回英国找人录已经来不及了,他用新西兰人模仿英国口音又觉得不像,破坏电影整体感。
最后他打电话到英国大使馆,找来大使馆里最会唱歌的几个人,于是这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外交官,在口哨和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中,用英音摇摇晃晃地唱了这样一首歌。
效果出奇地好,仿佛就是几个临时凑在一起的英国士兵,一边行进一边唱着这样一支粗俗的歌曲,不知道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一战作为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之一,有一千万士兵阵亡,其他受伤病困扰而早逝的更是数不胜数。
PJ在最后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部片子能让人们问问自己的祖父母们对于那段时光的记忆,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可能和他们讲过这段历史。
而再过几年,当我们的祖父母去世了,这段历史真的就变得遥远了。
感谢PJ以一种谦卑的匠人精神,将这段落满灰尘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些年轻的士兵们有的人埋骨异乡,有的人的孩子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因为这部影片而永远鲜活。
附上《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的简化版歌词(歌曲本身重复的段落太多了),往往这种欢乐的口水歌,因为是百年前的,反而有一种黑暗哥特的意味在里面。
另一首相似的歌是《编玫瑰花环》,是一首欧洲黑死病时期的黑暗童谣。
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有四十年没被吻过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们的士兵打破了她四十年的魔咒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你不需要认识她很久,就会明白士兵们为什么为她疯狂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是镇子上最努力的女孩,她躺着赚钱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十法郎卖出一个吻,柔软多汁像桃子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女士你有个好女儿,给士兵们洗内裤我不在乎我变成什么,所以我加入了步兵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上了她的床,她确实好玩,摆动她的屁股,像个机关枪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在小姐的床单底下,快活得没法描述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抛了个媚眼说“Oui,oui,让我看看你能对我做什么“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他们说他们设计了这场战争,可是我们在行进个什么劲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她已经四十年没有被吻过了 军官们得到所有的牛排,而我们只得到肚子痛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好多结了婚的人,也都想回到法国呢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只要擦去鼻涕,擦干眼泪,我们很快就能回家了阿尔芒蒂耶尔的小姐,我对她一件钟情,我的床单湿了一个晚上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你可能会忘记毒气和炮弹,你可能会忘记呻吟和呼喊,但是你不会忘记那些小姐们
“我只能说,这是我生命中的高点,就像孩提时,初次去玩耍的时候。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项你必须完成的责任。
”“说喜欢战争那是骗人的,但能得到内心的善良和温暖的感觉,感觉自己是有用之人。
”“你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在入伍前,你的母亲打理一切,之后你必须,自己煮饭、织袜子、缝扣子之类的。
”“我完全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妻子或女友,一无所有,没有懊悔,没有恐惧……一旦能存活下来,就无所畏惧了。
”“所有壕沟都有名字,像是皮卡迪利广场和摄政街,好让你知道去哪里喝水,还有哪个部分最容易被狙击手盯上。
”“我正和隔壁坑的老兄说话,听见‘噗’地一声,他的头就爆了,他刚好站在狙击手的视线上。
”“实在太累,也只能站着睡,我有好几次都这样。
”“水都装在2加仑的汽油桶内,因为洗不干净,所以会喝到汽油。
”“你深知自己的性命,掌握在别人手上,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你们的紧密团结。
”“你所能依靠的就是眼前的同袍,其他的你毫无依恃。
”“我们两个攻击连队,都不清楚攻击发起后该做什么。
纳威尔连长认为,如果给每个排一颗足球,踢出去后,让大家跟着球就好了。
那应该很有帮助,大家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我的左手一阵剧痛,好像被棍子打到,接着就看到手上有个大洞。
”“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舔舐上唇的味道,鼻内满是臭味和死亡,文明的外表已然消逝。
”“德国士兵一般来说都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有个大海报写着:“西线战场自1918年11月11日11时起,全线停止敌对行动”。
我们彼此问着“今天是几号?
”然后有人说今天就是11月11日!
“我的一个同伴死了,返乡之后,我先去探望他母亲。
如果她有平底锅的话,一定会打我,因为她儿子死了,而我还活着,她非常的痛苦。
”“我所知道的战士都有相同的经验,我们是脱离平民的族群,你只能说给同袍听,他们都了解,说给平民听,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手绘海报和低帧率的录像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节奏慢的就像堪堪能动起来的图片。
无声的录像需要借助配音来解释,才能让观众理解那个百年前的影像里记录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影片开头标准的黑白纪录片式的二十多分钟,让我感到庄重却无趣。
从小在彩色影像和逼真音效滋润下培养出来的我,没有静心欣赏影像古董的耐心和悟性。
更何况,在我面前展现的,还是一场我根本毫无经验的遥远战争。
但二十多分钟一过,当画面放大,影像的色调由色谱的两端向四处散去,耳中听到士兵们在行伍队列中行进时靴子踩在土地嘎吱吱的声音,我的心为之一颤:这场战争活过来了。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科技的发展让文明世界的体面程度来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我可以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用双眼去体验百年前那些堑壕兵们所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一切。
但这种体面程度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果,它让文明的野蛮造物——战争变得如此清晰,以至于让我感到厌恶。
回想起那些缔造一战的政治家们挥舞民族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大棒将无数青年赶入非人地狱时的信誓旦旦的嘴脸,我心中那丝对文明的信念被深深的刺痛,久久无法释怀。
是什么让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铭记战争?
百多年来,是那些令人惊愕的统计数字、直抵人心的文本话语做到了这些。
而如今,影像更好地让我们相信了战争的非人性与残酷。
感谢这个文明的造物,帮助我们回溯了自己在向未来迈进时所犯下的错误和罪行。
但在技术之外,在影像的延伸之处,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
毕竟,我们该做的并非给文明以岁月,而是赋予岁月以文明。
十二点夜里,没有流泪。
一口气看完了影片,黑白胶片在技术下恢复色彩,一切人一切行为在银幕前似乎表明这是电影,但又都真实得让人开始感到窒息和恐慌。
零零碎碎的回忆拼凑出属于真实史实的深切回忆。
即便有欢笑和庆典,和平年月无从感知的恐惧还在彩色画面中无数面庞中升起,又在庆祝的黑白画面滑入谷底。
在结束后的生活中,这场战争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太多信息,普通士兵似乎参与在其中,却又对很多事情毫不理解。
这部影片拥有着截然不同的体验,我自己不是走进别人的生活,那画面黑白彩色再落入黑白,似乘着小舟,滑进了过往战争年月后,很顺利的,脱身而出。
很多片段中,一下子将生与死夹杂在一块总会令人不知所措。
思想像被绞死在了战壕前面铁丝网里。
血肉模糊的景象伴着恶臭穿越到现代,那时的炮火声停息了多久?
和平的时代真已到来?
《追风筝的人》里的描写开始顺着藤蔓向上攀爬着,影片中更多的是士兵,但对战争,我依然绝望。
当经历填满身体时,一切又都有了不同的态度。
苍老回忆录像被彩色颜料沾染的画笔,深深的,一声不响的在我心中划下一道。
愿着和平永驻,我庆幸着,也默默祈祷。
回望
他们已不再变老 (2018)8.72018 / 英国 新西兰 / 纪录片 历史 战争 / 彼得·杰克逊
因为不能发日记,我这篇故事是模仿/致敬这本电影的,所以发在影评里吧。
故事纯属虚构,谨以此文纪念、致敬、记录不该被遗忘的人。
第一部分:镜头一:「到现在为止,我都没有后悔参加了那场战役,因为……我活下来了。
」代号A大笑地说道。
镜头二:「当时什么都没想,还隐瞒了我父母,我一直以来都很听他们的话……」代号B平歪了歪头,难以置信地说道 。
镜头三:「确实,当时确实想着可以受到大家的爱戴,毕竟本来我只会是一个普通人」代号C有点难为情地说道 。
镜头四:「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永生难忘的,人的一生不可能经历第二次这种战争,对吧。
」代号D做了一个示意我喝咖啡的动作,好像是在寻求我的认同。
镜头五:「虽然我的脸留下了永久性疤痕,但我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
」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号挠了挠头,欲言又止。
镜头六:「我是医生,我必须去」。
代号E很平静地说道。
镜头七:「谁不怕死啊,反正我怕」。
代号F说完就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镜头八:「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一直等我回去结婚。
我很幸运,没辜负她,这让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男人」……第二部分:镜头九️:「去的路上,我很兴奋,我感觉自己要成为英雄了!
」镜头十:「我摸到防护服和KN95口罩了!
有些领导都没有呢……」镜头十一:「当时孩子老婆都隔离在家,没法送,来不及道别」某代号哽咽地说道镜头十二:「我没打算活着回来。
」镜头十三「连夜出发的,车上睡着醒来好几次……」镜头十四:「知道形式很严峻,但总觉得我们去,一切都会好的。
」镜头十五:「我没想这么多,又不是核武器,有什么好怕的。
」镜头十六:「我相信国家,相信人民,他们是我的靠山。
」……第三部分:镜头十七:「我到那里以后每天都哭,出发前我做了专业的培训,但是没有做心理上的培训……」镜头十八:「我们戴的护目镜可以看出病毒的存在。
它们像一颗颗海藻球,但是那里的病毒比我们培训室模拟看到的大很多,像卡夫卡写的那个甲虫那么大吧。
说不慌是骗人的,我想逃,但是我的腿命令我站在那里,我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帮助病人插管。
」镜头十九:「我每天都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一个是累,一个是不透气,我每天都觉得自己感染了。
」镜头二十:「和战友休息的时候,我们在讨论这里的病毒为什么会这么大。
难道真的是实验室泄漏的?
奋战一天后,我们发现了真相:并不是这里的病毒特别大,而是实在是太多了,仔细看你会发现,它们像蝌蚪卵,一群一群地的聚在一起,怪恶心的。
」镜头二十一:「一开始特别不适应,我不停在空中挥手,赶走周围的病毒群,它们像香烟冒出来的烟,知道吧。
但是散开了,就会围拢来更多,像冷暖空气交替那样流动,后来我习惯了,也就不管了,大概就是见怪不怪吧。
」镜头二十二:「说来也巧,就这场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也是2019年,我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指环王导演导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是关于一战的纪录片,聚焦于一战士兵的日常生活。
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战壕里备战,陪伴他们的除了战友,还有老鼠和身上的虱子,有时候用火烧头发可以听到劈啦啪啦的虱子烧焦的声音。
虽然我的身上没有长虱子,但是每天的汗水会让我觉得自己,觉得自己像一条鱼吧,哈哈好可惜没长鱼鳞,人皮真的不耐泡……你看我现在的脸和手……」镜头二十三:「再补充一点,电影里讲到一开始打仗的时候,两军交战会手下留情,比如快走,我假装没看到你。
大家都不想打仗,在那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只想活命。
病毒就不一样了,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繁殖,是具有繁殖癌的一种简单生物。
为了繁殖,它们每天在病房里游来荡去,也不会对你放炮,不会用子弹打你,就是喜欢黏在人身上,然后进入呼吸道,去肺里。
可以的话,我真想用手直接一把把捏死。
」镜头二十四:「我会做逃兵吗?
我不会,因为我根本无处可逃了。
我们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我们通常倒地就睡,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睡在病毒织的毯子里,又像在病毒组成的云朵里飘着。
我一直想在云层里睡觉或者休息,没想到我梦想成真了,只不过云是绿色的罢了。
真的如果这件事以后会拍成电影,我希望韦斯 安德森来拍:复古、梦幻、黑色幽默。
我希望我的后代们看到不至于太害怕。
」镜头二十五:「当时,我们还用手机,不像现在这么高级,直接用芯片云联系就行了。
每天休息的时候,打开微信一看,不是加油打气就是各种关心,心里真的很感动。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候流泪却是我唯一的解压方式。
其实除了防护服、护目镜和口罩,我还渴望拥有一个小夹子,用来夹住眼皮,我给我的家人还有网友们报平安,全靠掐着腿才能醒着。
」镜头二十六:「我和另一个同事分别负责两个病人,我正帮我的病人量体温时,突然我余光瞥到同事就地倒了下去,没一会儿,一层绿色的病毒就这样裹在了他身上。
当时我的心有种灼烧的感觉,很像体育课跑800米前的那种心悸,你们现在可能不需要跑800米了,总之很难受,胸口到喉咙口就像堵着什么东西。
……后来,同事过劳死了。
我想他在生活中,通常是个很好的人,可能爱吃火锅或者爱睡懒觉什么的,和我一样,被困在防护服里。
」镜头二十七:「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对生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吧。
对我来说,可能就像弗洛姆说的:精神得救。
我平时喜欢看点哲学书,现在也看,心态完全不同了,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有了生命才能思考。
害,我不太会说哈哈,总之我是幸存者。
」镜头二十八:「我们都知道那些逝去的人,绝不是数字,但是说实话,当时我们已经麻木了,我们只想着能救一个是一个,在那样的环境里,已经不能用常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了。
很残忍对吧,我到现在都会想到战友、病友的眼睛。
眼睛真的是心灵的窗户的,在眼睛里我能看到很多东西……」第四部分:镜头二十九:「当时这场战役持续了好久,我真怕自己坚持不下去。
好在后来结束了,我一心想成为英雄,到后来被嘉奖为英雄的时候,我发现我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人是不是都这样,为了得到某样东西一直努力,真的得到了,也就释怀了。
」镜头三十:「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活下来回家的战士们,并没有受到父老乡亲们的欢迎和爱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战士们经历了什么,看到那里我很心痛。
好在我们的付出被看到了,我们被认可了,稍微减轻了我在这场战役中感受到的痛苦和绝望,那一刻我相信感同身受是存在的,如果我的战友**还活着,我相信他也会这样觉得吧。
」镜头三十一:「我不后悔做医生,但是我不会让我的儿子做医生,现在他是一名大学老师。
」镜头三十二:「等我到家,家里比以前冷清不少,我的父母在我救治别人的时候,因为感染不幸去世了。
我是医生,却救不了自己的父母。
不过,我家所在的小区很热闹,邻居们拉了横幅,专门欢迎我回家。
」镜头三十三:「我不希望再有这样的事发生,谁都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经历。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要有敬畏心。
」 镜头三十四:「经历这件事的时候,我发誓等这件事过去了,就选择遗忘,因为实在是太苦了。
现在,我并不惧怕去回忆,它已经成了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苦难一旦熬过去了,就会觉得当时这么苦竟然都能熬过来啊,多少竟有种胜利的欣喜感,也多了一份自信,还有什么苦熬不过来呢。
我拥有了过来人的身份,过来人三个字分量还是挺重的。
」镜头三十五:「我其实是一个很容易多想的人,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发现我这个容易多想的毛病也好了。
人活着就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后悔就行。
我父母有时候还是会唠叨我几句,不过我从他们的话里听出了自豪。
」镜头三十六:「我原本以为自己的生命会在那一年里的某个时刻,戛然而止。
是不是真的不怕死,反而不会死啊?
当时我连遗书都写好了,你看现在还珍藏我的抽屉里。
回来以后,我去了战友和病友的墓地,我觉得他们都没有死去,而是他们已不再变老。
」End.
《他们已不再变老》是最近上映的片子里,这是我个人最想推荐的一部。
这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但和一般纪录片不一样的是,这部片子把百年前的黑白影像做了全彩修复。
制作团队还听了一战老兵几百个小时的采访录音,并把这些录音按时间顺序梳理出来,和修复过的影像一起播放。
会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一战战壕里,那些老兵魂魄归来,和你讲述他们当年战争里的日常生活。
要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打捞那些能击中人心的故事和画面,是一个无比繁琐巨大的工程。
但导演彼得·杰克逊,居然带着团队完成了。
真的非常了不起。
这和他个人的一战情结也有关系。
他祖父威廉‧杰克森参与过一战,五十岁时就早早去世了。
他对祖父的一战经历很感兴趣,在还没有制作这个片子之前,他自己也搜集了很多关于一战的材料。
这部片子和一般的战争电影完全不一样。
因为它里面每个细节都是真的。
它会拉着你以微距镜头去看战争。
片子有无数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本身就构成了对战争最大的控诉,它会打破你所有关于战争那种英雄主义的幻想,会让你看到臭气熏天、尸体散落的真实战场。
比如,战壕里要喝水,往往是从弹坑里舀水喝,但弹坑常有死尸。
有士兵就会因为喝的水有问题而痢疾;比如,战壕没有厕所,只能挖条沟,上面架个横杆,同时会有七八个人坐在上面拉屎。
完全没有隐私可言,也没有卫生纸,大家只能用手擦屁股。
这还不算惨的。
有时候,你会听到惨叫。
那是横杠断了,横档上面的四个人就都掉进粪池里面。
上面的人,需要把步枪伸向他们,让可怜的落汤鸡们拉着步枪爬出来。
整个前线都弥漫着一股尸体腐败的臭味。
有士兵说“那是死亡的味道,如果你闻过死老鼠,就像那种味道,只是臭上百倍。
一切事物都沾上了这种味道,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尝到。
”老鼠靠着吃尸体,变得又大又肥。
战壕里还有毒气,如果你没有及时在毒气来袭时,戴好防毒面罩,你的眼睛可能会瞎掉。
还有寒冷。
士兵们知道一个词叫“壕沟脚”指的是因为脚泡在冰冷的污水里,长了坏疽,只能送出前线,把脚锯掉……这一切是这么的痛苦,而更可怕的是,造成这种痛苦的战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自己最初参与战争,是把这看成一种任务。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也是如此。
俘虏过德国兵的英国军人说,“德国士兵一般来说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
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他们是正直的居家男人,是孩子的依靠。
”“他们似乎对我们没有恶意,像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奉命行事。
我们在聊天时都认为这场战争毫无意义,为何会发生?
”对啊,为何会发生?
你看着看着,心里会被战争带来的巨大荒谬感占据。
很多15、16岁的英国小孩子为了参军,谎报年龄,他们很多人死在了自己参加的初次战役中。
他们的一生还没有展开过,就结束了。
而在他们的对面,那些德国士兵,也是一样啊,很多也都是未成年的少年。
在战争结束时,那些士兵的反应也很真实“我们觉得好像失业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接下来该怎么办?
”而当这些人回到日常生活,他们迎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遗忘和忽略。
有士兵说"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多数人完全不感兴趣。
没有人会因为我们(由于参战)变得浑身泥泞、缺少良好礼仪,而表现出‘非常感谢’的态度。
”他们无法理解和我一起入伍的朋友,却在你身旁死去的感受。
那些你曾认识,一起玩球的人,支离破碎、浑身发黑,直至被人埋葬。
”战争让这些士兵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野兽。
有英国士兵回忆说,他见到18岁的战友面对已经举手投降的德国军人,依然毫不迟疑地扣下扳机。
而当战争结束,文明社会又不愿意再接纳这些被战争异化的“野兽”。
老兵们回忆这场战争,会说“天哪,千万别再打仗了!
”老兵们也有思考为什么会有战争,有个军人说:“我看不出战争的理由,只知道非常可怕。
”这让我想到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说过的那句“Older men declare war. But it is the youth that must fight and die.”(“老头们宣布开战, 但是战斗和死亡的都是年轻人”)片中老兵说:“最终历史会证明,这一切毫无意义。
”希望反战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翻译自IMDB上本片的Trivia(花絮)页面:https://www.imdb.com/title/tt7905466/trivia?ref_=ttco_ql_trv_1- Peter Jackson (以下简称PJ) 没有对本片收取费用。
- 所有的视频片段原本都是黑白的,一个世纪以后才被PJ的WingNut Films上色。
在一战爆发前十年,开始有人实验拍彩色电影,早期有一些关于一战的彩色影片,是用一种叫做"kinecolor“的技术拍摄的,不过这部片里没有采用。
- 剧组看/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以及100个小时的影片资料。
PJ说只是做这一步就花了一年。
- 很多片段从未公开过,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躺了很多年。
- PJ自己的祖父曾经参战。
- PJ决定不采用一般此类纪录片常有的旁白。
他希望观众能够听到亲身经历过对抗的士兵的声音。
- 片名用的是Laurence Binyon的诗歌“For the Fallen“中的一句,不过稍有调整。
原句是"They shall grow not old". PJ将语序调得比较常规,而不是Binyon那种诗意的"尤达式“的表达。
- 原有的片段拍摄于1910年代,那时音画同步录摄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
那时候,底片由摄影师通过大概匀速的手摇而拉动。
而要音画同步,稳定匀速或机械马达是必需的。
因此,本片中的音效都是加上去的。
- 本片于2018年伦敦电影节首映,威廉王子在场。
同一天,影片被发行到英国的各个学校。
- 本片故意不识别士兵和战场,因为那样会因为太多事实而框住影片,并拖慢节奏。
影片要表达的是士兵的(普遍)体验。
- 影片开头是黑白,在战壕部分转成彩色。
士兵们回家后又转回黑白。
- 《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 PJ认为这是他最个人的片子,因为他向来对一战入迷,也因为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因战争创伤而去世,他深有感触。
他的兴趣实在非常浓厚,纪录片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一战军服和武器,可供参考。
- PJ是2015年开始受邀参与这个项目。
- PJ决心只用当年拍摄的片段和艺术作品来呈现这部纪录片,不要舞台剧式的搬演。
话虽如此,他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战壕肉搏的激烈场景,这方面完全没有影片记录。
幸好他收藏有一套杂志叫做The War Illustrated,其中有肉搏战的精彩铅笔画,就被用在影片中。
这些画是在战争期间画的,PJ得以保持全片的时代特征。
不过那些画本来的用途是宣传,英国士兵被塑造得很勇猛而德国士兵则很懦弱,这跟纪录片的叙述不符。
因此图画被切过了,避免太明显的沙文主义。
- PJ受邀制作这部影片时,可以无限制使用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片资料;由于BBC也是联合出品方,他同时可以使用BBC的电影电视图书馆。
人家告诉他,只要影片尊重一战并且有趣,他想怎么做都可以。
除了电脑对黑白片的彩色增强效果之外(PJ说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会更好),他还想把片段的帧数调整到正常速度,使得片中人物的动作看上去是正常的,而不是一愣一愣的。
一套精密的电脑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连PJ都对效果感到惊讶。
- 当年在西线的英国士兵在战壕里烧火做饭十分小心,怕炊烟引来枪林弹雨。
不过,他们发现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可以拿来煮水泡杯热茶。
(可是这到底如何操作呢 - - 译者)记录一下我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观感: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
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于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
这尤其令人心碎。
看过一些幕后制作花絮,才知道他是把当年的黑白视频资料彻底整理,调整成24帧,上色,补充细节颗粒,修补残破之处,配上逼真的音效,通过辨认唇语加上必要的对白,使它们像是一部“正常”的影片。
细节控技术控PJ做这些一定是乐在其中吧。
由于帧数调整,有些部分影像的颗粒有拖曳的现象。
虽然都是现有的技术,但是做得实在太细致了。
PJ这几年的片子有一点浮,这一部却非常纯粹,大巧不工。
那天看传记片《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
叹息。
第一部在坡县The Projector影院看的片子。
Very interesting place.
彼得杰克逊纪念新西兰的祖父参加一战制作的纪录片,大量丰富的文本素材,辅以照片漫画图解,精修的古老胶片从进入战场后的变屏变帧黑白转为全彩极为惊艳震撼,铺满全片的采访音轨和环境战场的音效甚至根据唇语嘴形配上人声,更加身临其境的重现了那场残忍的战争。3D的版本加重凸显了士兵直视摄影机时画面的立体感,与百年前年轻面庞的对视也是其片名的意义,尤其那些即将赴死的战士在影像里永远不会变老。比地狱般景象更可怕的是与德国战俘其乐融融回到家乡后的老兵们遭受的误解和无视,达到了反战另一层更好的效果。唯一的遗憾,内嵌的简体中字颜色与整体深灰的正片太过靠近,坐的偏或靠后看得非常费劲。#北影节2019#资料馆重看。
无聊
加星:1. 进攻前一刻的慢镜头面部描写 2. 冲锋时的苏格兰小调 3. 真实!扣星:1. 战略和战术背景交代较少 2. 情节不够连贯,缺乏完整的的个体故事3. 英国视角,未涉及其他参战国4. 没字幕!(不怪导演)
3.2 感覺看了一場大型蒙太奇手法片,再次深刻體會有時不得不懷疑自己到底聽見了怎麼及看見了什麼。與其說沉浸感知不如說是被大型操控引導(沒有貶義)畫面本身的衝擊力很強(變為彩色後就更強烈了)交錯剪輯的方式更加強調了戰爭的冷酷殘暴,從旁白到圖像及歷史素材及聲音,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見。和平建立在數萬萬亡靈之上真是太容易被遺忘了
叙事手法单调,口述形式持续90分钟,不是什么好纪录片。且全程一口气都不让喘,丝毫没有给观众留出思考或发酵情感的空间。
结合色彩修复技术讲故事的方式是个亮点。上前线突然变成全画幅+彩色的那一刻立马把人拉入战场,瞬间新兵似的郊游情绪就被另一种心态所取代。生死体验其实非常超现实,没上过战场的人完全无法理解,撇去了演绎出的“虚假”影像,就算是旁白+PPT式的战场展示也很能攫住人心。你知道这里不存在英雄主义、献礼情怀和一切戏剧元素,它记录的是幸存者和亡者,而非一战被赋予的其他无用意义。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初入战场的言述令人动容。
再次说明,一战真的是一场无意义的屠戮。
Propaganda
彼得杰克逊牛逼,BBC牛逼。一战的历史不被大多数人熟知,这部纪录片通过普通士兵的角度讲述了从战争爆发参军入伍到战争结束成为社会边缘人群的全过程,加上伟大的修复技术,值得被载入史册。
电影是人类最伟大发明之一,保护得当,到200周年还能再剪出一部大片。本来还觉得干嘛要上色多此一举,但修复上色后才看得清那些撸的猫狗啊、拿着玩的青蛙啊、停在伤员身上赶也赶不走的鸟啊,就有点理解了(?)从海量口述中构建出一个不特定的“一战前线英国兵经历”,口述和影像都不用拘泥于地点时间用起来自由得多却不会减弱表达力度(剧情片也往往是这样提炼的)。配声效是个大工程。ps看的时候不由想到【澳新国民电影...】《加里波利》啊结构很像直到上前线听通宵炮击上刺刀之前跟玩似的,以前人的天真不是假的,毕竟战争机器第一次进化到这个程度,不过纪录片里的战壕众生相可比那个电影里糟糕的群演要好多了。
实在是看不下去。。。
人类是健忘的,所以才需要这样的电影让褪色的历史重新鲜活和血淋淋起来。看完这部电影最强烈的冲动便是:应该让所有鼓吹战争的人来看看。一直期待的是黑白转彩色的部分,开头黑白部分却长得超乎预期,但真正忽然从黑白进入彩色的时候,才体会到导演用意的深刻。通过口述和上色的照片感受到的一战的残酷,比许多影视和游戏都要触目惊心得多。最让我震撼的是冬天弹坑积水后形成的沼泽,我想这就是托尔金《魔戒》里那片死亡沼泽的原型。
四星半,用了过去的影像,巧妙整合了声音剪辑、低帧和3D,非常“高概念”。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大炮轰鸣与震动、呼啸的子弹、绝望的士兵和愤怒的对手,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当然,也有一些重复的影像,这不重要,彼得.杰克逊很明智地选择了关注人性,而不是历史。
简直如黑魔法一般,把百年前的黑白默片上色配音到非常believable的程度真实不可思议,最后post credit彼得杰克逊讲解制作细节也非常有意思。
大多都是虚报年龄,他们都是在军营里度过少年的。在战壕里,烧虱子或者是杀老鼠,成了最大的乐趣,上厕所都变得如此的不安定。但是当我看到彩色版的坏疽的脚,我真的震撼了。内容很集中,就是没有气口,没有放松的时刻。应该好好和Burns拍的美国内战学一学。600 hours of interviews from the BBC and the IWM came from 200 veterans, 120 of them being used in the film, and 100 hours of original film footage from the IWM to make the film.
所谓世界大战,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几个欧洲列强之间的撕逼,只不过因为人家够强,就把自己当成世界了,说到底他们的战争跟亚非拉老百姓有啥关系?好歹我们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所以对一战真没有啥共情心理。原本一心为国骄傲的平民们被当成炮灰消耗在无望的战场上时,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点醒了他们。
这部纪念一战百年的纪录片称得上是史诗巨制,那些沉睡在伦敦帝国博物馆的黑白影像被现代技术唤醒,彼得·杰克逊则用魔力让“不再变老”的他们再现,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再震撼的战争电影也不及这些真实的画面更能触动人心。画面中的他们没有姓名、身份和背景,在百年浪潮的冲刷中变成了一个个历史的符号,耳边响起的是他们对战场生活的细致描述,一句接一句,丝毫没有给观众喘息的时间,就像他们所经历的一场场厮杀与轰炸,丝毫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时间。
技术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