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会有很多种方式,其中包括完完全全的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如果他不用做那样一个西西弗,如果他能够不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那块石头上山冷漠是一种因素吗,或许很多制度也不够完善,说不出具体的原因,只是觉得按照那样的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人生尽毁是一种必然。
是一种他只能够去接受的现实,是他不愿意相信却存在的现实。
如果之后,是否有一种方法,能够解脱他的现实,不再是奋力去够那样一根稻草,不再需要自我寻找希冀中的明天。
这片子真的很符合85,86的高中生活,当时我们学校每天都会有混混堵人,也会有打群架。
那时候古惑仔很流行的,很多这个年纪的学生都会成立个帮派。
我认识一个男生,成绩很好,字写得超好看。
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爸爸也是坐过牢出来的。
有一次他打群架,怕被警察抓还是怕被人报复躲到外市呆了个把星期。
当时他还有个BB机,我父母都没有。
但是最后他还是靠自己的学习天分考上了大学。
后面怎么样我就不知道了。
偶然间,打开豆瓣,翻了翻存了好久的电影。
长舒了一口气“唔,好像 已经很久没看电影了”。
反复犹豫着选定了《再见,少年》,其实并非偶然,因为它和我高中读过的一本小说同名,但剧情可谓是大相径庭。
不得不说,很狗血。
但大陆片中该有的青春疼痛元素一个都不少:暗恋,原生家庭,高考,斗殴犯事……电影里男主张辰昊提到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每日都要将一块重重的石头推向山头,再任其自由滑落,他认为那就是他自己。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角色呢?
生活之重量对于每一个来说都不是随口说说的吧,我想。
回看自己,自成年以来这几年,一切好似平静如常,殊不知,那些细碎平常的每一分秒早已将我们与过往拉开距离。
你若问是什么改变了自己,我想说,大概是选择吧。
电影中张辰昊如果没有选择离开混混帮,就不会认识黎菲,也根本不可能变成“好学生”,而黎菲如果选择去了瑞典留学,张辰昊的命运是否会更悲惨呢?
有时或许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就导致我们做出覆水难收的决定。
故事结局,黎菲说:“我总觉得欠着她点什么。
”这个念头促使她替张辰昊扛下了罪名,她移走的或许不仅仅是西西弗的石头,而是把自己的前途硬生生地和张辰昊绑在了一起。
我想,青春时的浓烈与真挚大抵就是如此吧。
片尾曲好像有男主的旁白,他很感谢黎菲,愿意做他的朋友。
张辰昊是过早成熟的,因为过早地感受到了社会以及来自家庭的寒心。
黎菲是幸福单纯的,有着美满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好成绩,典型的乖乖女。
全片呈现出的是复杂的青春往事,心碎,迷茫,失望,但裂痕中总有照进来的光,这束光之于张辰昊,是黎菲,是发现自己考了598分那一刻洋溢在脸上收不住的喜悦。
时间的河流是滚滚向前的,而我们能做到的只有顺流而行,在未知中寻找已知,在已知中探索未知,不破不立……
不知道张子枫为什么如此沉迷饰演高中生,而且基本都是那种“无脑学霸”类型。
这难道是对“高分低能”的嘲讽?
整个故事感觉就是一帮不懂事儿的家长,让一帮“自以为懂事儿”的孩子操碎了心。
在“艰苦”的高中时代,孩子们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学习,还得关心自己的家庭,还得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怎么,除了下岗职工以外,就剩下连“拜拖”都“拖”错了的混子?
这男女高中生之间的情愫,就好像是小孩过家家一样,如果一帆风顺,好像就缺乏了戏剧性。
好苗子被坏苗子拖累,觉得友尽。
坏苗子有可能变成好苗子,但因为家庭、友尽,彻底变成坏苗子。
这样的冲突,才带劲儿。
可惜啊,连“流落风尘”的女子,都知道一定要读书。
自以为是的小孩儿,已经毅然决然的“扛起”家庭的重任。
人生中,哪件事情更重要,作为一个高中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可以鉴别。
如果是真的,那可太好了。
可惜,他们大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发的自以为是。
这是发哥的错吗?
大概不是吧。
可惜的是,这个所谓的“少年”,大概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给自己找到了足够的理由。
来看看学霸的脑回路吧。
大概故事想把这段往事当做“友情”来回味吧。
这是少年该做的事儿?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所谓的少年,还是最好别见。
冲着张子枫看的,但是,这男主是什么?
要相貌没相貌,要身材没身材,要演技没演技的,为什么还有人捧!!!
又是一个学霸和学渣的组合,看不出女主怎么就对男主那么上心了???
男主那是演戏吗,有时候简直跟白痴一样,一到强烈感情戏就是转头、远景,又或者是别人的脸!
高中上学就背一个空空的书包吗,那书包一看就是没装什么东西,拍电影能不能认真点???
里面装几本书很累吗???
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男主为什么要听那些小混混的话,为什么要给他们钱,为什么就被那个所谓的老大赏识!!!
而且这个老大还说出“你们都瞧不起我”的话来,我的妈呀,你不是老大吗?
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啊!
最后,摔下山坡就能摔死俩人,这段真是把我笑死了,我还以为男主是故意杀人,原来只是破坏尸体!!!
对了,还有,张子枫的成绩只是班级三四名,全年级十几名,怎么就有机会做交换生了???
她不被选上太正常了吧???
而且这事不需要钱吗?
不需要跟家里商量吗???
“这是个啥???
”看完只有这个感觉不知道在表达什么,要表达什么仿佛就是 两条平行线的相识,接触,离开。
各说各话,各自生活。
剧情很薄弱,过程中总会让人有点坚持不下去不能理解子枫妹妹挑这个剧本的视角,照着她选择的电影,这两天看的第二部了,这部比较失望,不了解出发点是什么,青春的开始吗?
整体电影来说,演员的演技不尴尬,但是结合剧情还是很奇怪无主题,无深情。
没有原因的开始发展到结束。
只有一句在解释,觉得是欠的,想帮。
两个不同的家庭,好的家庭条件让她可以去做选择。
而不得已的家庭条件,逼迫他放弃和去不得不做的选择。
不能互相理解,因为也从来不在一个频道上。
让自己变得更好 和 只能挣扎着生活已经够艰难了 的两种生活方式,只会有这样的结果。
生活给我们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但也只能用记得活下去,走在世界的边缘活下去。
完
最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永远在脱离现实——永远轻松快乐的高三学习生活,随随便便就可以考上好大学或者随随便便就可以放弃高考的主角,所有人脸上精致的妆容,跟着学生磕糖的老师,丰富的业余生活,狗血淋头的情情爱爱……一堆早已脱离学校的满腹偏偏的中年人意淫着年轻人渴望的青春,满足着观众对看似洁白的学生时期爱情的向往。
口口声声要探讨社会以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其实在无故且极端的把单数的角色添加到无数的困境里反复伤害,然后再善良且粗暴的原谅或者报复一切。
导演把美好的滤镜打在明星的脸上,却看不清周围群演学生真实的目光。
我绝不要求国产青春片每天学习考试,因为我想看的不是国产青春纪录片,但你起码拍的有价值,有意思,不要一味地添加些哗众取宠的东西。
尽管因为文化差异问题,中国大概率拍不出《去他妈的世界》《性爱自修室》《韦恩》这样的青春片,但是《你好,旧时光》拍不出来吗?
年少的感情,是青涩懵懂的,不明所以的接近和没有开始的喜欢。
没有谁愿意把自己一直禁锢在讨厌的地方,没有谁不想追求喜欢的东西。
少年是沉浮着的,知道了光却看不见光,追求着光却又被黑暗禁锢着,不可诉说,无人理解,沉沦,淹没,消失。
少年是心高气傲的,少年是手可摘星辰的,但是,在大人的世界里和自以为大人的眼里,少年,是一个可笑和只会做白日梦的人。
在黑与白的世界里,大人永远只相信白,而孩子是看不见黑。
可能就是这样吧,孩子不敢说,大人不理解。
在孩子是少年的时候,在晨光看见了世界的第一眼的时候,以为已经看到了全部,以为世界开始接受,势必要有一番大作为,在世界奈我何下,少年想要翻江倒海。
少年或许还是那个少年,却早已没有少年拥有的光。
《再见,少年》我想大概是这样吧。
人都会长大,在成为大人的路上,跌跌撞撞。
就像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然后丢掉身体里的另一个,用不完全的自己,成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大人。
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所有的小孩,都是大人。
🎬《再见,少年》青春的燃烬,是道不尽的遗憾。
在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他们在那间充满故事的教室说再见。
两个命运不同的少年,意外相遇后曾经无限接近,最终却迫于现实渐行渐远。
所幸,他们都不后悔成为了彼此的朋友。
在告别自己青春的同时,也在告别曾出现在生命里的好友。
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
每个人在年少时期,或许都会遇见一个,对于自己很重要的人。
在青涩懵懂的时光里,照亮了你艰难的过往。
就算只做一天的朋友,我也愿与你共同承担。
而那一刻的坚定选择,使得青春和成长变得截然不同,如同天空中的流星虽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再见,少年 (2020)4.2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 殷若昕 / 张子枫 张宥浩
《再见,少年》是由焦雄屏监制、殷若昕执导,张子枫、张宥浩主演的青春电影 。
该片于2021年8月27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同时,这一天也是张子枫的生日,该片经历了定档撤档再到最后定档在张子枫生日的当天,可是这部令人期待已久的作品上映至今豆瓣评分却仅有5.0分,数据让观众朋友们也是很震惊。
该片讲述了在千禧年(2000年)社会转变背景下,故事发生在南方小镇上,“好学生”黎菲与“坏孩子”张辰浩,在同一个班级从高一走向高三,他们各自经历了时代大潮下家庭的变迁,一起摸索着未知的生活,奋力而坚韧地成长起来。
看似完全两个世界的他们,曾经无限接近、彼此相伴,却最终在个人选择与外力挤压下,渐行渐远,走向了轨道的两边。
一段消散的少年友谊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众所周知,张子枫加入的电影代表着收视率,从出道至今,她的演技可谓是小花中突出的,甚至和老戏骨搭戏也能承受住,业内不少演员对她的评价都很高。
不得不说,时隔一个月,小编看的第二部电影,依旧是张子枫的作品,而《再见,少年》却比以往作品评分差到爆,原因有以下几点。
剧情逻辑不合理,前期节奏慢,多处地方不符现实。
整部电影运用的是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开篇是32岁的黎菲坐在审讯室自首高中校园的案情。
然后陷入回忆,回到了千禧年的故事情节。
故事前期节奏较慢,后面反而节奏变快,观众看前面很难入戏,好不容易入戏,又拉快节奏,导致剧情逻辑不合理。
尤其是后期红衣小女孩死的莫名其妙,大刘哥喊小女孩出去,没一会而就跑进来带张辰浩去到了案发现场。
不合理的地方首先理发店是在市区,而案发现场反而是湖边、郊区。
其次大刘哥表示,自己只是掐了她一下,她就死了。
从剧情中看小女孩是来打工的,是大刘哥店里的员工,算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
那大刘哥掐她的原因是什么呢?
还有黎菲邻居家的那个哥哥,失踪去哪里了?
这点直到结局并没有得到解释。
最后,多处地方台词前言不搭后语,导致观众似懂非懂的看完这部电影。
除了简单的逻辑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现实相悖。
虽然千禧年2000年很多东西是不如现在完善,但是法律部门也不是完全不管用的,女主看见男主的作案过程还可以冷静的把作案工具销毁,那个年代的未成年就已经这么成熟稳重了嘛?
并且指纹采集不到等到现在女主自首才发现。
虽然上学应该听老师的话,但是老师抓早恋能理解,影响学习。
但是管同学之间普通交朋友的问题是不是不合理,从高中就开始传递“你和他交朋友对你有什么帮助?
”这种观念,难道交朋友不是看眼缘和合适,而是看能在对方身上获取什么?
这种价值观就是不对的。
而女主为了交换生的机会说不理男主就不理了,后面这个机会没了反而又回过头来管男主剧情是不是有问题?
导演殷若昕的电影处女作不够成熟,经验不足。
2021年张子枫参与的作品播放迄今为止高达七部。
《唐人街探案3》《我的姐姐》《秘密访客》《岁月忽已暮》《中国医生》《盛夏未来》评分都很高。
而《再见,少年》却仅有5.0分。
仔细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的导演和《我的姐姐》的导演实为同一人。
两部作品的口碑却是截然相反。
甚至有网友怀疑“张子枫被过度消耗,没有用心演绎,演技差到爆。
”导演殷若昕在采访中也对此有所表示,《再见,少年》是她的电影处女作,拍完全部成片有4个小时左右,而后期为了到2个小时左右,删减了大量剧情,也因此导致该片剧情逻辑不合理等很多问题的出现。
因为这次她和张子枫的合作,让她选择了继续和张子枫合作《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之所以在当时有很大的反响,也是因为她通过《再见,少年》的拍摄和制作后有了更多得经验。
但是不得不说,因为尝试拍的第一部处女作后,第二部作品就得到了很好的成就,殷若昕导演也是很厉害的人物。
同样,每部作品都有好有坏,该片中的价值观依然是值得思考的。
“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毅来完成它。
——歌德”这句话是黎菲在写黑板报时,第一次答应帮张辰浩补习功课,写下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目标与理想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虚度光阴可以给你带来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并不能给你持久的生活带来转变。
实现理想的过程虽然是艰辛的,但是却是给自己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让人生也变得更有意义。
“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他一定可以在梦想和实务之间找到平衡。
”政治学中分为唯心主义观和唯物主义观,而唯物主义讲究,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人也一样,就像一粒种子,它撒在哪里最终就会落在哪里。
识时务者为俊杰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意为人们要认清楚形式,不要做无谓的反抗,要顺势而为。
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大多数的人遇到问题都会选择反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但其实有些问题是自己本身解决不了,认输不是怂,而是在保全自身的基础上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人一旦学会了怎么还手,就停不下来了。
”“我不一样,我靠不了被人。
”这两句话也是张辰浩选择沉沦的原因,说他错了是对的,遇到问题的第一件事不是逞强,而是找警察或者有能力的人解决;说他没错也有道理,母亲车祸变成植物人,父亲除了喝酒就是赌博,自己还是一个未成年,当他擦边考上高中时,他已经有了决心做一个好孩子,要债的人紧逼,同学的远离,老师的不理解,都成了他最后沉沦的导火线。
黎菲问她为什么不去报警,站在张辰浩的角度上,就算报了警又如何,警察可以抓住坏人,可是却也改变不了现状,父亲确实欠了债,母亲也一直卧床不起。
当然该片还运用了《西西弗的神话》这一典故,当然因为导演的经验不足,导致这一典故没有成为点睛之笔,反而画蛇添足,让观众云里雾里。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将这一典故运用恰当,将会对影片进行升华。
内地电影现在越来越喜欢有关校园暴力的题材,希望借此呼吁青少年在其中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毕竟人生轨迹就如同火车轨道一样,一个想去北京,一个想去香港,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旅程不同,终点也不一样。
选择在人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西西弗的石头早点扔掉,也许黎菲和张辰浩会有不同的人生。
一首轻漾的老歌
非常法国。散淡的叙事方式,直白的人物对话,少许加点哲理文学,主题永远都绕不开那白左情怀。。。
隔壁厅在放coco 然而这个厅的人是隔壁厅人数的一倍 果然是法国人啊。。。我是真看不下去啊。。
感觉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想打三星,朋友都快睡着了,但是加了一颗星是因为结局的呐喊和回音,我喜欢。
关于漂泊与归根的故事 所有人物设定都不合理 但马赛的海湾值得留下来
210317 【B】
《尘世之光》的原班人马,同样是在马赛,能死在这样绝世迷人的地方,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
难民主题来得好硬,就只是平淡的讲三个子女的事未尝不是个好想法。
中产演员妹妹,左派作家哥哥……在故乡重逢,告别,相识……法国版《海街日记》《海边的曼彻斯特》
前半段非常赞。。。后面居然融入了圣母教主题-_-|||
分数∶65听不懂,又没有找到中文字幕。只有法文字幕。看的迷迷糊糊。剧情有些粘人(想诠释的矛盾很多,但有些没重点。
本来平平无奇的,但后面出现了儿童难民元素,hmmm孩子的加入就改变了整个中老年片的调调
彻底离开法兰西后,每个场景都唤起美好回忆。
海边小镇还有那个难民小女孩太美了~
人人都吸女士烟,导演真的不擅长拍感情戏,看到难民疯狂翻白眼。
有兄弟姐妹好像也还不错
特别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很平淡,很干净。
节奏和观影的感受还是过于漫长,但影片时代与个人融合的表达还是值得嘉奖。
相较于同类家庭题材的法国电影,这部实在平庸,前面看得我昏昏欲睡,后面难民小孩的情节,气得我立刻清醒了!MD我每年交那么多S不是为了救助这帮难民小孩的!导演真有爱心的话,大可以请一百个难民小孩去自己家住,何必拍个电影恶心人!一星给风景好了。
属于那种电影节上最不会有耐心去体味,但其实挺舒服的电影。导演是典型68一代,14岁加入法共,24岁决裂。如此私人影像,恐怕也代表了已老去那代法国左翼在现实政治如此令人心灰意冷之下,力不从心的生命絮语。一整部电影何尝不就是为了Bob Dylan那一曲I want you,贵在真诚,包括难民那段。